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三部分实验部分

薄层层析采用,反应监测(TLC):较大量的反应用自制的薄层色谱板,小量的反应(50mg以内)使用高效薄层色谱板,采用5%的磷钼酸乙醇溶液显色。柱层析使用200-300目硅胶,产自,分离亚甲基醌类化合物时采用300-400目硅胶。洗脱剂为不同配比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经蒸馏提纯取低沸点部分,尽量减少长链烷烃的引入)。除特殊说明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反应所需的溶剂,一般需经干燥,四氢呋喃(THF)、乙醚、二氯甲烷等用钠砂回流两小时及以上,丙酮经无水硫酸钙干燥,回流4小时。较敏感的反应在惰性气体Ar下进行。1H NMR 以300M型核磁共振仪及BrukerAM—400 型核磁共振仪测定,测样前可先将待测物用氯仿溶解并旋干反复三次,以减少乙酸乙酯、二氯甲烷、长链烷烃的残留,氘带氯仿作为测样溶剂,TMS 为内标,化学位移以ppm 计。

3.1 化合物8的制备

3.1.1.1化合物13的制备(Scheme 3-1)

室温下,将化合物12(1.000g, 4.85mmol)加入到25ml单口烧瓶中,再加入10ml乙腈,开启搅拌,使12溶解完全。加入1.05个当量的NBS(0.890g, 0.510mmol),于85℃下加热回流过夜,反应24小时以上,体系由无色变为深黄色。TLC监测时发现原料点和产物点的Rf

值相同,需尽量使原料反应完全,以免柱层析时难以分离。后处理:采用旋转蒸发仪旋干乙腈,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干燥后过滤并收集粗产物旋干,旋干后干法上样,采用柱层析分离,用重蒸的石油醚淋洗,常压过柱。该反应产率大于90%,产物最开始为白色固体,但长期室温放置后,逐渐变黄。

氢谱1H NMR(300MHz,CDCl3):δ 1.374(s,18H), 5.156(s,1H), 7.253(s,2H)

3.1.1.2化合物14的制备(Scheme 3-2)

氩气保护,0℃下向氢化钠(1.49eq, 6.67mmol,177.8mg)的四氢呋喃(16ml)溶液中滴加化合物13(1eq, 4.48mmol, 1.27g)的四氢呋喃(4ml)溶液,加完后回复至室温搅拌1小时。0℃向其中0.47ml 硫酸二甲酯(1.1eq),加完后控制加热回流,反应过程中不定期点板监测,回流一整天。后处理,冰浴下滴加水淬灭反应,然后旋干THF,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后旋干干法常压柱层析分离,石油醚淋洗。过程中有损失,产率未计。

氢谱(300MHz,CDCl3):δ1.473(s,18H), 3.728(s,3H), 7.407(s,2H) 3.1.1.3化合物15的制备(Scheme 3-3)

室温下将反应物14(1eq,1.25mmol, 0.6207g)溶于4ml四氢呋喃中,通入氩气排净体系中的空气,降温至-78℃,向其中滴加正丁基锂(规格为 2.4M/正己烷),加入量为:1.1eq,0.60ml,加完后于-78℃下搅拌1小时。再加入一个当量的肉桂醛(0.15ml),搅拌反应两小时后,经TLC查看剩有少量原料,继续搅拌过夜至反应较为完全。后处理:滴加饱和氯化铵淬灭反应,旋干四氢呋喃,加入乙醚和水进行萃取,水相反萃三次,收集有机相并旋干上样进行柱层析分离,PE(石油醚):EA(乙酸乙酯)=15:1洗脱,收集单点的试管,浓缩后接通油泵(国产,极限压力为0.06Pa),减压下抽出有机溶剂,然后装样送去做核磁鉴定。

氢谱1H NMR(300MHz,CDCl3):δ 1.380(s,18H), 2.224(s,1H), 3.674(s,3H), 5.283-5.304(d,1H), 6.358-6.713(q,1H), 6.660-6.713(d,1H), 2.208-7.396(m,7H)

3.1.1.4 化合物15甲氧基的脱除

按照参考文献采用三溴化硼(2.4eq),0℃下二氯甲烷作溶剂,反应失败,体系变杂,没有主点。

又采用常用的乙硫醇钠(1.3eq,后来又补加)来脱除,DMF作为溶剂,80℃加热搅拌过夜,次日TLC点板监测结果为基本没有反应,遂

将温度升至120℃,反应了一天左右,原料依然没动,反应失败。之后又将保护基换成了三甲基硅保护基,上保护这步产率很低,只有30%,加之平行的其他路线制得了化合物8,最终放弃了此条路线。

3.1.2 制备化合物8的方法尝试二

正丁基锂的量增至2.2个当量,操作同3.1.1.3,但不是没有反应就是发生了正丁基锂对羰基的加成。尝试过将温度升至-20℃,减少正丁基锂的加入量,体系颜色有很大的变化,由浅黄变深黄或墨绿,但都没有得到想要的产物。

3.1.3化合物8的制备

室温下将13溶于乙醚中,冷却至0℃,在氩气保护下滴入2eq的叔丁基锂(1.6M/正己烷),搅拌3h,加入1eq的肉桂醛,0℃下继续搅拌反应8h,点板后发现原料已反应完,滴加饱和氯化铵淬灭反应。后处理萃取干燥过滤完后,干法上样,进行柱层析分离,石油醚洗脱,即得目标化合物8。反应体系很杂,点板时有六七个点,过柱后将其他

两个主点送去做氢谱,但没有解出来具体结构。接下来,优化条件以提高产率,将叔丁基锂的量分别增至3eq、4eq,三个当量点板时有较明显的副反应,四个当量就只有一个主点,产率在40%以上(过柱过杂的部分没有计入)。之后,放大反应量时,过柱已经过不纯了,总是有杂质(有刺激性气味)同时出来,就改用丙酮重结晶,分离效果比较好。

氢谱1H NMR(300MHz,CDCl3):δ 1.322-1.370(d,18H), 6.844-6.884(d,0.91H), 6.940-6.965(t,1.3H), 7.015(s,0.5H),7.431-7.207(m,6.28H)

3.2 化合物9的制备

在两口瓶中将苯甲醛(1eq,4.84mmol,0.49ml)和2,6-二叔丁基苯酚(1eq,4.85mmol,1.000g)溶于16ml甲苯中,烧瓶一口用翻口塞封住,另一口接装有甲苯的分水器,分水器上方装有回流冷凝管,于140℃搅拌加热回流,于1h 内用微量注射器向其中滴加o.96ml的哌啶(3eq),加完后再补加0.1ml,加完后继续反应4h,将温度降至110℃,滴加入0.92ml乙酸酐(2eq)。反应5小时以上,还有部分原料剩余,一直未见原料减少就淬灭了。旋干甲苯后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后,过柱(干法上柱,石油醚洗脱)。产率大于25%(过程有意外损失)。

第二次重复此实验时,哌啶不加了0.3ml,产率有很大提高,提至50%左右。

氢谱1H NMR(300MHz,CDCl3):δ1.583-1.618(18H,d), 7.300-7.308(1H,d), 7.477(1H,s), 7.543(1H,s), 7.675-7.751(5H,m), 7.805-7.813(1H,d)

3.3.1 化合物20的制备

将5ml化合物19和62.5mg硼氢化钠溶于18ml乙醇中,于50℃加热搅拌反应6h,滴加4mlHCl(3M),搅拌15min后,旋干乙醇,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进行萃取,干燥并过滤浓缩后,进行柱层析分离,PE:EA=20:1淋洗,

得到产物并浓缩,油泵抽去残留溶剂,送去做核磁鉴定。

氢谱1H NMR(300MHz,CDCl3):δ1.600(3H,d), 4.887-4.949(1H,m),7.358-7.458(5H,m)

3.3.2 化合物21的制备

称取1.000g(1eq,0.85mmol)化合物12转移至25ml圆底烧瓶中,用针筒吸取1.5ml甲酸滴入装有化合物20(1.04eq,5.06mmol)的烧瓶中,用滴管润洗一下烧瓶侧壁后滴入25ml反应瓶中,再用针筒(1.00ml,一次性)吸取0.78ml乙酸滴入到装有化合物20烧瓶中,

洗一遍后滴入反应体系中,开启加热搅拌,加热温度为120℃。开始回流。反应6h,其间TLC监测原料还有部分剩余,但后期监测时发现原料浓度未变浅,就停止了反应。尽量旋干甲酸、乙酸,然后加入水和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干燥过滤浓缩后,进行柱层析分离(PE:EA=100:1洗脱,烤板为蓝色,极性较大者为产物)。

产量为0.5839g,产率为0.39。

氢谱1H NMR(400MHz,CDCl3):δ 1.402(18H,s), 1.601-1.620(3H,s), 5.031(1H,s), 7.022(2H,s), 7.131-7.286(5H,m)、

3.3.3 化合物10的制备

室温氩气保护下,向装有59mg化合物21(1eq,0.19mmol)的10ml圆底烧瓶中加入5ml干燥的乙醚,再加入183mg氧化银(1.88eq,0.358mmol),开启搅拌。体系颜色变化依次为黄、蓝、绿、黄。一小时后,进行TLC点板监测,原料已经反应完全,停止搅拌,向体系中加入水和乙醚进行萃取。干燥过滤浓缩后,进行柱层析分离,湿法上样,石油醚淋洗。收集产物,送去做氢谱。

若将溶剂换为干燥的丙酮,体系变杂,点板时产物点浓度很淡,并且杂质点Rf值与产物点很接近。

氢谱1H NMR(400MHz,CDCl3):δ 1.171(9H,s), 1.364(9H,s), 2.522(3H,s), 4.194-4.139(1H,q), 7.010-7.017(1H,d), 7.258-7.288(2H,m), 7.372-7.421(3H,m), 7.500-7.509(1H,d)

3.4.1 化合物22的制备

0℃(冰浴)氩气保护的条件下,向装有0.75ml三氟乙酸酐(1.1eq,5.34mmol)的烧瓶中加入0.5453g新戊酸(1.1eq,5.34mmol)和1g2,6-二叔丁基苯酚(1eq,4.85mmol),体系颜色由黄色变为紫色。反应时间为3.5h,原料略有剩余。滴加冰水,淬灭反应,加入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后旋干上样进行柱层析分离,淋洗液配比为PE:EA=100:1,得到的产物为白色固体,送去做氢谱。

氢谱1H NMR(400MHz,CDCl3):δ 1.344(9H,s), 1.503(18H,s), 5.598(1H,s), 7.790(2H,s)

3.4.2 化合物23的制备

称取0.150g四氢铝锂(1.1eq,3.94mmol)加入到50ml烧瓶中,再加入15ml干燥的四氢呋喃,搅拌使之成为悬浊液,再将化合物22溶于5ml干燥的四氢呋喃中,0℃氩气保护下,将该溶液滴加到上述的悬浊液中,加毕撤去冰浴,室温下搅拌反应过夜。次日早点板原料已经反应完全,冰浴下滴加水淬灭反应。旋干四氢呋喃后,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进行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并过滤浓缩后上柱,先用PE:EA=50:1的淋洗液将色素先分出,再加大极性为PE:EA=20:1,收集产物并浓缩后送去做氢谱。产物为白色颗粒状固体,产率为70%。

氢谱1H NMR(400MHz,CDCl3):δ 0.846-0.854(9H,d), 1.391(18H,s), 1.782(1H,s), 4.312(1H,s), 5.137(1H,s), 7.089(1H,s)

4.4.3 化合物24的制备

将化合物23(165.2mg,1eq,0.565mmol)转移至50ml烧瓶中,再

加入189.9mg二水合苯亚磺酸钠(1.6eq,0.904mmol),加入10ml乙酸、10ml水,搅拌溶解之,最后滴加几滴浓硫酸,于100℃加热搅拌反应。反应时间为8h。后处理:旋干乙酸,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进行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并浓缩后,进行柱层析分离,先用PE:EA=30:1的洗脱液分出杂质点后,加大极性为PE:EA=8:1进行洗脱,得到产物,送去做氢谱进行鉴定。产物为黄色粘稠状物质,产率为74%。

氢谱1H NMR(400MHz,CDCl3):δ 1.127(9H,s), 1.331(9H,s), 1.463(9H,s), 3.847(1H,s), 5.149(1H,s), 6.102-6.108(1H,d), 7.159-7.210(2H,t), 7.284-7.386(3H,m), 7.653-7.690(1H,d)

3.4.4 化合物11的制备

将化合物24(125.7mg。0.30mmol)转移至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20ml二氯甲烷和20ml氢氧化钠溶液(1M),搅拌时转速应开大一些,反应6h,体系颜色变化为黄色加深。停止反应,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进行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并浓缩后,进行柱层析分离,湿法上样,石油醚淋洗。收集产物,得浅黄色晶体,产率为39%(过程中有意外损失,后重复操作时,产率可高达90%)。

氢谱1H NMR(400MHz,CDCl3):δ 1.284(9H,s), 1.331(9H,s), 1.335(9H,s), 6.430(1H,s), 6.759-6.766(1H,d), 7.569-7.577(1H,d)

在本文完成之际,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樊春安教授。导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学术眼光必将使我受益终身。在此,谨对导师给与我的不倦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致以深深地感谢!

本论文也是在师兄陈鹏博士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陈鹏师兄严于律己,思维活跃,在我的学业即将步入新的阶段给与了我最直接、最无私的指导和传授。在此向陈鹏师兄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还得到了实验室师兄刘建东博士、张国彪硕士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一直合作的丁明硕士表示感谢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姐姐多年来对我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谨以此文作为对他们爱的回报。

新版实验报告册答案(八上)

生物(八上)实验报告册答案 P___1 观察与思考:水螅的形态与捕食 思考与联想:不能可以感知和捕捉来自各个方向的猎物。 思考与联想:水螅用刺细胞捕食水蚤,在内胚层消化。 P___3 实验:观察蚯蚓 材料用具:糙纸放大镜 方法步骤: 1(1)前端有环带。背面颜色比腹面深。 13 (2)粗糙刚毛后方 2.肌肉的收缩。 3. 粘滑 讨论:1.蚯蚓的身体呈两侧对称,可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2. 使运动灵活、自如。 3. 支撑身体、辅助运动。 4. 因为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如果蚯蚓体表干燥,蚯蚓将窒息死亡。 P___6 观察与思考:双壳类动物的特点 思考与联想:保护 思考与联想:足鳃入水管获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出水管排出食物残渣。 P___7 观察与思考:节肢动物的特点 思考与联想: 2. 蝗虫和七星瓢虫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触角和足 都分节;有翅。 3. 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有分节的足 P___9观察与思考:鲫鱼的外形与运动 思考与联想:是流线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有 体验与联想:抓过粘滑粘液 再观察:交替张合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思考:呼吸鳃丝中有血管 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鱼在水中呼吸。 思考与联想:入鳃的水含氧较多,出鳃的水二氧化碳较多 当鱼离开水时,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而窒息死亡。

讨论: 1. 鱼体呈流线形,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2.不全面。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进行运动,其他鳍起协调作用。 P___11观察与思考:青蛙的外形与运动 思考与联想:绿色有利于青蛙的生存。 体验与联想:湿滑 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便于跳跃和划水。P___12观察与思考:多种多样的鸟 思考与联想: 思考: 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相适应。如,啄木鸟的喙强直,尖锐,适于啄食树干中的昆虫。 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如,丹顶鹤的腿细长,适于在浅水中行走、觅食。 体表覆盖羽毛,有翼、喙等结构。 P___14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第一组假设:鸟的体型和翼适于飞行 第二组假设:鸟的肌肉和骨骼适于飞行 第三组假设:鸟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适于飞行 第四组假设:鸟的呼吸和视觉适于飞行 第一组结论:流线型的体型和翼适于鸟的飞行 第二组结论:发达的胸肌和薄、轻的骨骼适于鸟的飞行 第三组结论:强大的消化能力和循环系统适于鸟的飞行 第四组结论:旺盛的呼吸和发达视觉适于鸟的飞行 P___17观察与思考:哺乳动物的牙齿 思考与联想: 都有门齿和臼齿狼有犬齿,兔没有 狼是肉食动物,犬齿尖锐撕咬猎物。兔是草食动物,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大学物理实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考试时间:2012年1月4日下午16:20 — 18:00 二、考试地点(另行通知) 三、考试题型 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2.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3.作图题(10分,每题5分) 4.简答题(28分,每题7分) 5.计算题(22分,第1题10分,第2题12分)四、复习提纲 (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1.测量的概念 2.测量的分类 3.误差的定义 4.误差的分类 5.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 6.不确定度的概念 7.不确定度的分类 8.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9.有效数字的概念 10.数值修约规则 11.有效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 12.数据处理(作图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二)长度测量 1.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分度值与零点误差 2.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读数规则 (三)单摆 1.单摆周期公式 2.累积放大法(四)固体液体密度测量 1.物理天平的调节 2.静力称衡法 3.比重瓶法 (五)液体粘度的测定 1.斯托克斯公式 2.落球法 (六)牛顿第二定律验证 1.气垫导轨调平方法 2.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方法 (七)杨氏模量的测量 1.光学放大法 2.拉伸法 (八)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1.透镜成像特点 2.凸透镜焦距测量(自准直法、一次成像法、二次成像法) 3.凹透镜焦距测量(辅助透镜法) (九)牛顿环 1.光的干涉条件 2.牛顿环干涉图像特点 (十)电磁学实验的基础知识 1.伏安法(内接法、外接法、限流、分压) 2.电表读数规则 3.电表仪器误差 (十一)二极管伏安特性测定 1.二极管正向伏安特性 2.二极管反向伏安特性

第八章实验讲义-- 交换机基本配置端口安全与STP

第12章交换机基本配置 交换机是局域网中最重要的设备,交换机是基于MAC来进行工作的。和路由器类似,交换机也有IOS,IOS的基本使用方法是一样的。本章将简单介绍交换的一些基本配置。关于VLAN和Trunk等将在后面章节介绍。 12.1 交换机简介 交换机是第2层的设备,可以隔离冲突域。交换机是基于收到的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来进行工作的。交换机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维护CAM(Conetxt Address Memory)表,该表是计算机的MAC地址和交换端口的映射表;另一个是根据CAM 来进行数据帧的转发。交换对帧的处理有3种:交换机收到帧后,查询CAM表,如果能查询到目的计算机所在的端口,并且目的计算机所在的端口不是交换接收帧的源端口,交换机将把帧从这一端口转发出去(Forward);如果该计算机所在的端口和交换机接收帧的源端口是同一端口,交换机将过滤掉该帧(Filter);如果交换机不能查询到目的计算机所在的端口,交换机将把帧从源端口以外的其他所有端口上发送出去,这称为泛洪(Flood),当交换机接收到的帧是广播帧或多播帧,交换机也会泛洪帧。 12.2 实验0:交换机基本配置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可以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这项技能。 2.实验拓扑 实验拓扑图如图12-2所示。 图12-2 实验1拓扑图 3.实验步骤 (1)步骤1:通过PC0以Console方式登录交换机Switch0. 注意配置PC0上的终端. 登录成功后, 通过PC0配置交换机Switch0的主机名 Switch>enable Switch#conf terminal

中药药理学实验

实验1 附子炮制前后致小白鼠中毒表现的影响(6 学时) 【目的】观察生附子和制附子致小白鼠的死亡数量,评价炮制对附子毒性的作用。 【器材】1ml注射器、鼠笼、天平。 【药品】生附子水煎醇沉液(上清液)0.5g/ml、制附子水煎醇沉液(上清液) 0.5g/ml。 【动物】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 g。 【方法】小鼠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按0.2ml/10g腹腔注射给药,第 1 组给予生附子水煎醇沉液,第2组给予制附子水煎醇沉液。观察并记录30min 内各组小鼠死亡情况。 【结果】记录生附子水煎醇沉液组与制附子水煎醇沉液组动物死亡数,比较两者毒性的大小。 【注意事项】生附子和制附子水煎液制备时均应煎煮4 小时以上。 【思考题】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炮制前后附子毒性作用差异的原因。

实验2生大黄、制大黄以及大黄、芒硝配伍对小白鼠小肠运动 的影响(炭末法)(4学时) [目的]了解生大黄、制大黄对肠蠕动的影响以及大黄与芒硝配伍的药理意义。 [原理]利用黑色炭末作为指示剂,观察炭末在肠道的推进距离。口服生大黄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有泻下作用,故对胃肠实热有釜底抽薪”之功。大黄久煎或炮 制之后,致泻成份分解,作用减弱,而芒硝在肠内不易被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保留在肠腔,机械性刺激肠壁而致泻。故生大黄与芒硝配伍有增 水行舟,润燥软坚”之功效,致泻作用增强。 [器材]手术剪、眼科镊、直尺、注射器、灌胃针头、天平,烧杯,搪瓷盘或蛙板。 [药品]炭末生理盐水混悬液0.1g/m (炭末为活性炭),生大黄水煎液1g/ml(含炭末 0.1g/m1),制大黄水煎液1g/ml(含炭末0.1g/ml,生大黄水煎液加芒硝(生大黄1g/ml+芒硝0.5g/ml+炭末0.1g/m1),苦味酸。 [动物]小白鼠。 [方法]取禁食20~24h成年、体重相近的12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 只,用苦味酸标记。分别用上述4种炭末液0.3ml/10g体重灌胃。给药30min后脱颈椎处死,打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剪取上端至幽门,下端至回盲部的肠管,置于托盘上。轻轻将小肠拉成直线,测量肠管长度作为小肠总长度”。从幽门至炭 末前沿的距离作为炭末在肠内推进距离”。取各组3只小自鼠平均值,用公式汁算炭末推进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各组小肠容积是否增大。 炭末在肠内推进距离(cm) 炭末推进率= ---------------------------------------- X100% 小肠全长(cm) [结果]按结果记录分析并填表。

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第四版 谭洪强)实验8答案

实验八 函 数(二) 参考答案 /*1.(sy8-1.c ) 请编写函数 fun ,其功能是:计算并输出给定数组(长度为 9)中每相邻两个元素之平均值的平方根之和。 例如,给定数组中的 9 个元素依次为 12.0、34.0、4.0、23.0、34.0、45.0、18.0、3.0、11.0,输出应为:s=35.951014。 【解题思路】 在给出的参考程序中,由于函数要求的返回值为双精度型,所以先将变量 avg 、sum 定义为双精度型,初值为 0.0,然后通过 for 循环分别求出相邻两个元素的平均值放入变量 avg 中,再使用求平方根函数sqrt()对各平均值开方求和,最终结果输出到变量 sum 中并返回。 【参考答案】*/ double fun(double x[9]) { int i ; double avg=0.0,sum=0.0; //将变量avg 、sum 定义为双精度型,并给其赋初值为0.0 for (i=0;i< 8;i++) { avg=(x[i]+x[i+1])/2; //通过for 循环分别求出相邻两个元素的平均值放入变量avg 中 sum+=sqrt(avg); //使用求平方根函数sqrt()对各平均值开方求和,最终结果输出到变量 sum } return sum; /*返回计算结果*/ } 2.(sy8-2.c ) 编写函数fun ,实现矩阵(3行3列)的转置(即行列互换)。例如,输入下 面的矩阵:????? ??900800700600500 400300200 100,程序输出: ???? ? ??900600300800500200700400100。 【解题思路】 方阵转置,只需要将左下半三角元素和右上半三角元素对换即可。 【参考答案】 int fun(int array[3][3]) { int i,j,t ; for(i = 0 ; i < 3 ; i++) for(j = 0 ; j < i ; j++) {t=array[i][j]; array[i][j]=arrar[j][i]; array[j][i]=t ; } } 3.(sy8-3.c ) 请编写函数 fun ,函数的功能是:统计一行字符串中单词的个数作为函数值返回。一行字符串在主函数中输入,规定所有单词由小写字母组成,单词之间由若干个空格隔开,一行的开始没有空格。 【解题思路】I am a student! 在给出的参考程序中,若判断出当前字符为非空格,而它前面的字符是空格,则单词数累加 1;若当前字符为非空格,而其前面的字符也为非空格,则单词数不累加 1,程序细节可以参考程序的注释部分。 【参考答案1】 int fun( char s[])

大学物理实验期末复习材料

绪论-《测量的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 1、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单位换算 有效数字:测量结果中所有可靠数字和一个欠准数统称为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单位换算:在单位换锁或变换小数点位置时,不能改变有效数字位数,而是应运用科学计数法,把不同单位用10的不同次幂表示。 2、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表征测量值的分散性、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或者说它是被测量值在某一范围内的一个评定。 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 11 n i i x x n ==∑ A 类不确定度 211()=()n i i A x x x U n n σ=-=?-∑ B 类不确定度 3B U ?=仪 合成不确定度 22A B U U U =+ 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 3、数据处理方法:作图法、逐差法 作图法:1):图示法:选取合适的坐标纸,把两组互相关联的物理量的每一对测量值标记成坐标纸上的一个点,用符号“+”表示,叫做数据点,然后根据实验的性质,把这些点连成折线,或拟合成直线或曲线,这就是图示法。 2):图解法解实验方程:线性方程,Y=mx+b 其参数的误差与所有测量数据的误差都有关,也与坐标纸的种类、大小以及作图者自身的因素有关。 3):曲线的改直 逐差法:自变量等间隔变化,而两物理量之间又呈现线性关系时,我们除了采用图解法,最小二乘法以外,还可采用逐差法。 逐差法要求自变量等间隔变化而函数关系为线性。 实验一 长度和固体密度的测量 1、 物理天平的调节过程及注意事项 调平:1)转动调平螺丝,使水准的水泡剧中。 2)调零:天平空载,游码置于横梁上的零位置,指针应在标尺中央或在中央附近对称摆动。 3)称横: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适当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直至平衡。 注意事项: A 、常止动:为避免道口受冲击损坏,取放物体、砝码,调节平衡螺母以及不是

催化基础实验讲义

催化基础实验讲义 实验一纳米TiO2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纳米的概念 2.了解纳米材料具有的性质 3.掌握纳米TiO2的制备 二、实验原理: 纳米材料是指材料粒径介于1- 100 nm 之间。一维纳米材料指在三维空间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范畴,如超薄膜材料,超晶格。二维纳米材料指在三维空间至少有两维介于纳米范围,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三维纳米材料指在三维尺度上均属于纳米范围,一般指纳米颗粒,纳米团簇。纳米材料具有以下效应:(1)表面效应(2)量子尺寸效应(3)小尺寸效应(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纳米TiO2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尤其它优良的光电化学特性,可用以设计制造光催化分解制氢、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固氮合称氨、光催化氧化降解水和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及有害气体。从而在能源、环保、建材、医疗卫生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TiO2合成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气相法、液相法和溶胶-凝胶法等。 钛酸四丁酯醇盐水解法原理如下: ≡Ti─OC4H9+HOH→≡Ti─OH+ C4H9OH (水解反应) ≡Ti─OC4H9+ C4H9O─Ti≡→≡Ti─O─Ti≡+ C4H9─O─C4H9(1) ≡Ti─OC4H9+HO─Ti≡→≡Ti─O─Ti≡+ C4H9OH (2) ≡Ti─OH+ HO─Ti≡→≡Ti─O─Ti≡+H2O (3) 在室温下,(1)、(2)反应进行的很慢,而(3)反应很快,因此钛酸四丁酯水解生成的有机物主要是C4H9OH,在高温焙烧时易于分解除去。产品纯度较高。 三、药品和实验仪器: 1.钛酸四丁酯 2. 无水乙醇(≥99.7%) 3. 去离子水 4. 磁力搅拌器 5. 量筒(10 ml) 2支 6. 水循环式真空泵 7. 布氏漏斗(直径8 cm) 8. 定性滤纸 9. 烧杯(250 ml;100 ml) 10. 胶头滴管 11. 玻璃棒 12. 水浴锅

答案 实验报告_实验8 函数(1)(学号_姓名)

实验报告_实验8 函数(1)(学号_姓名)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函数的功能 2、熟练掌握函数的定义、声明和调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基础题)根据海伦公式由三角形的三边长度a、b、c可以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为:,其中:。请根据下列要求编写程序: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函数triangle_area实现,函数原型为: double triangle_area(double a, double b, double c);当输入的a、b、c 值不能构成三角形时,返回0.0;(提示:构成三角形的三边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主函数的功能是输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再调用triangle_area()得到面积,最后输出结果; (3)主函数在前,triangel_area()在后面定义。 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double triangle_area(double a,double b, double c);//函数声明 double x, y, z,area; printf("请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度: "); scanf("%lf%lf%lf",&x,&y,&z); area=triangle_area(x,y,z);

printf("三角形的面积=%.4lf\n\n",area); return 0; } double triangle_area(double a,double b, double c)//函数定义 { if ((a+b<=c)||(a+c<=b)||(b+c<=a))//不能构成三角形 return 0.0; double s,p; p=(a+b+c)/2.0; s=sqrt(p*(p-a)*(p-b)*(p-c)); return s; } 2、(基础题)定义一个求最大公约数函数int gcd(int x, int y),在主函数输入两个整数,然后调用gcd()输出这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提示: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原理: 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用较大数去除较小数,得到一个余数; (2)如果余数为0,则除数(较小数)就是最大公约数,结束运算; (3)如果余数不为0,则计算除数(较小数)和余数的最大公约数即可(舍去被 除数)。转向执行(1)。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程序代码: #include

大学物理实验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题库B-12 单项选择题(答案仅供参考) 1.两个直接测量值为0.5136mm 和10.0mm ,它们的商是( C ) 0.1 :D 0.051:C 0.0514:B 05136.0:A 最少为三个有效数字 2.在热敏电阻特性测量实验中,QJ23型电桥“B ”和“G ”开关的使用规则是:( A ) A :测量时先按“B ”,后按“G ”,断开时先放“G ”后放“B ” B :测量时先按“G ”,后按“B ”,断开时先放“B ”后放“G ” C :测量时要同时按“G ”和“B ”,断开时也要同时放“B ”和“G ” D :电桥操作与开关“G ”和“B ”的按放次序无关。 3.在观察李萨如图形时,使图形稳定的调节方法有:( B ) A :通过示波器同步调节,使图形稳定; B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 C :改变信号发生器输出幅度; D :调节示波器时基微调旋扭,改变扫描速度,使图形稳定。 观察丽莎如图时没有用扫描电压,所以ACD 不适用,只能通过调节两个输入信号使之 匹配 4.QJ36型单双臂电桥设置粗调、细调按扭的主要作用是:( A ) A:保护电桥平衡指示仪(与检流计相当),便于把电桥调到平衡状态; B:保护电源,以避免电源短路而烧坏; C:保护标准电阻箱; D:保护被测的低电阻,以避免过度发热烧坏。 5.选出下列说法中的正确者:( A ) A:QJ36型双臂电桥的特点之一,是它可以大大降低连接导线电阻的影响。 B :QJ36型双臂电桥连接低电阻的导线用铜片来代替,从而完全消除了导线引入的误差。 C :QJ36型双臂电桥设置“粗”、“细”调按钮,是为了避免电源烧坏。 D :双桥电路中的换向开关是为了保护被测的低电阻,以避免过度发热而烧坏。 6.某同学得计算得某一体积的最佳值为3 415678.3cm V =(通过某一关系式计算得到),不 确定度为3064352.0cm V =?,则应将结果表述为:( D ) A :V=3.415678±0.64352cm 3 B: V=3.415678±0.6cm 3 C: V=3.41568±0.64352cm 3 D: V=3.42±0.06cm 3 7.几位同学关于误差作了如下讨论: 甲:误差就是出了差错,只不过是误差可以计算,而差错是日常用语,两者没有质的区别。 乙:误差和差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误差是无法避免的,而差错是可以避免的。 丙:误差只是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估算时需要考虑。 丁:有测量就有误差,误差伴随实验过程始终,从方案设计、仪器选择到结果处理,均离不开误差分析。 正确的选择是:( B ) A :甲乙丙丁都对; B :乙和丁对,甲和丙错;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讲义全

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讲义 供材料科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胡航 2016-02-30

实验一 金属纳米颗粒的化学法制备 一、实验容与目的 1. 了解并掌握金属纳米颗粒的化学法制备过程并制备Au 或Ag 纳米颗粒。 2. 了解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概述 化学制备法是制备金属纳米微粒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采用。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化学法制备主要有溶胶凝胶法、电镀法、氧化还原法等。其中氧化还原法又包括热分解和辐照分解等。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医学领域的杀菌,物理化学领域的催化等。本实验以金胶为例介绍交替法制备贵金属纳米颗粒,并以硝酸银在烷基胺中的热分解为例介绍表面活性剂中氧化还原法制备贵金属纳米颗粒。 1. 胶体金属(Au 、Ag )的成核与生长 总的来说,化学法制备金属纳米粒子都是让还原剂提供电子给溶液中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形成金属原子。如,对于制备胶体金,如果采用柠檬酸三钠作为还原剂,其反应过程如下: 2H O -42223222222Δ HAuCl + HOC(CH )(CO )Au +Cl +CO +HCO H+CO(CH )(CO )+......??→粒子 2. 硝酸银热分解法制备银纳米粒子 热分解法制备金属纳米颗粒原理简单,实验过程易操作。对制备数纳米到数十纳米尺寸围的纳米颗粒有较大优势。硝酸银在烷基胺中加热搅拌可形成澄清透明溶液。温度上升到150~200 °C 时,溶液颜色由浅色到深色快速变化,生成的银纳米颗粒被烷基胺包裹,稳定在溶液中。通过对样品洗涤、离心沉淀,可获得烷基胺包裹的银纳米粒子。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硝酸银,柠檬酸三钠,油胺或十八胺,十八烯(ODE ),无水乙醇,配有温度调控和磁力搅拌的油浴加热器,三颈瓶,抽气头,滤膜,温度计套管,10 mL 量筒,分析天平,玻璃滴管,离心管,离心机,电热干燥箱 (二)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

实验8部分答案

SQL数据查询语句: 1: (选择表中的若干列) 求全体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和年龄。 2: (不选择重复行) 求选修了课程的学生学号。 3: (选择表中的所有列) 求全体学生的详细信息。 4: (使用表达式) 求全体学生的学号、姓名和出生年份。 5: (使用列的别名) 求学生的学号和出生年份,显示时使用别名“学号”和“出生年份”。 6: (比较大小条件) 求年龄大于19岁的学生的姓名和年龄。 7: (比较大小条件) 求注册B1班或注册B2班年龄大于18岁的学生的姓名、班级号和年龄。 8: (确定范围条件) 求年龄在19岁与22岁(含20岁和22岁)之间的学生的学号和年龄。 9: (确定范围条件) 求年龄不在19岁与22岁之间的学生的学号和年龄。 10:(确定集合条件) 求在下列各班的学生信息:注册B1班、注册B2班。 11:(确定集合条件) 求不是注册B1班、注册B2班的学生信息。 12:(匹配查询) 求姓名是以“李”打头的学生。 13:(匹配查询) 求姓名中含有“志”的学生。

14:(匹配查询) 求姓名长度至少是三个汉字且倒数第三个汉字必须是“马”的学生。 15:(匹配查询) 求选修课程JC001或JC003,成绩在80至90之间,学号为2007xxx的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和成绩。 16:(涉及空值查询) 求缺少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学号和课程号。 17:(控制行的显示顺序) 求选修JC003课程或JC004课程的学生 的学号、课程号和分数。 18:(组函数) 求学生总人数。 19:(组函数) 求选修了课程的学生人数。 20:(组函数) 求注册B1班学生的平均年龄。 21:(组函数) 求选修了课程JC001的最高、最低与平均成绩以及 课程的名称。 22:(分组查询) 求各门课程的平均成绩与总成绩。 23:(分组查询) 求各班级的人数和平均年龄。 24:(分组查询) 输入以下查询语句并执行,观察出现的其结果并 分析其原因。 SELECT SNAME,SDEPT,COUNT(*)FROM STUDENT WHERE SDEPT=’CS’GROUP BY SDEPT; 25:(分组查询) 分析以下语句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并给出正确的 查询语句。

大学物理实验期末考试

“物理实验III-1”期末考试试卷(C卷) 一、填空、选择、简答题(任选4题,若多答则按前4题记分)(在选择的题上画圈)(8分) 1 单双臂电桥测量电阻值的适用范围是:( ) (A)单双臂电桥都可以测量任何阻值的电阻; (B)单臂电桥适用于测量中值电阻,而双臂电桥适用于测量低值电阻; (C)双臂电桥只适用于测量低值电阻;而单臂电桥测量电阻的范围不受限制; (D)单臂电桥只适用于测量低值电阻;而双臂电桥测量电阻的范围不受限制; 2 误差按照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即_________和系统_________。 3 进行十一线电位差计实验时,在工作电流标准化的过程中,检流计始终单方向偏转,不指零,其原因为: (A)标准电池接反(B)检流计灵敏度不高 (C)电阻丝不均匀(D)工作电源过高 4 在上图中画出x偏转板上的信号波形: 5 探测线圈处于什么条件下毫伏表的读数最大?毫伏表读数最小,又说明什么问题? 答: 6 在进行n次测量的情况下,任一次测量的标准偏差为: (A) (B)(C)(D) 7 用螺旋测微计计量长度时,测量值=末读数—初读数,初读数是为了消除( ) (A)系统误差(B)偶然误差(C)过失误差(D)其他误差

8 分光计的刻度上有720个分格,每一格为30’,角游标的30个分格对应着刻度盘上的29个分格,该游标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__。 二、有效数字及运算(6分) 1.计算下列函数有效数的结果: (1) x=9.80, lnx=________ (2) x=5.84, =________ (3) x=0.5275, =________ 2.把下列各数按数字修约规则取为四位有效数字 (1) 21.495 _______ (2) 43,465 _______ (3) 8.1308 _______ 三、推导不确定度传递公式(8分) (1) N=x+y+2z (2) f = (a ≠b) 四、(6分)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用2 24l g T π=计算重力加速度。已获得摆长l 与周期T 的测量结果为: (100.0100.010)l cm =± (2.00210.0020)T =±秒 写出表示重力加速度g 的测量结果,即: 要求推导出不确定度的方差传递公式 ?g g ?= 计算出不确定度?g ?=最后写出测量结果g g g =±?。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讲义(试用)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简要讲义 适用专业:电气专业 编写人:于云华、何进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2015.3

目录 实验一:基本仪器熟悉使用和基本逻辑门电路功能测试 (3) 实验二: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4) 实验三: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5) 实验四:触发器的功能测试及其应用 (7) 实验五:计数器的功能测试及其应用 (8) 实验六:计数、译码与显示综合电路的设计 (9)

实验一:基本仪器熟悉使用和常用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建议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实验仪器与设备,学会识别常用数字集成芯片的引脚分配; 2、掌握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测试方法; 3、掌握简单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二、实验内容: 1、测试常用数字集成逻辑芯片的逻辑功能:74LS00,74LS02,74LS04,74LS08,74LS20,74LS32,74LS86等(预习时查出每个芯片的逻辑功能、内部结构以及管脚分配)。 2、采用两输入端与非门74LS00实现以下逻辑功能: ① F=ABC ② F=ABC③ F=A+B ④ F=A B+A B 三、实验步骤:(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情况简要总结步骤和内容)主要包括: 1、实验电路设计原理图;如:实现F=A+B的电路原理图: 2、实验真值表; 3、实验测试结果记录。如: 输入输出 A B F3 00灭

四、实验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情况,简要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注:本实验室提供的数字集成芯片有: 74LS00, 74LS02,74LS04,74LS08,74LS20,74LS32,74LS74,74LS90,74LS112, 74LS138,74LS153, 74LS161 实验二: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建议实验学时: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基本门电路设计、实现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 2、学会测试、调试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入、输出逻辑关系。 二、实验内容: 1、用最少的门电路设计三输入变量的奇偶校验电路:当三个输入端有奇数个1时,输出为高,否则为低。(预习时画出电路原理图,注明所用芯片型号) 2、用最少的门电路实现1位二进制全加器电路。(预习时画出电路原理图,注明所用芯片型号) 3、用门电路实现“判断输入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符合规定的电路”,测试其功能。要求如下:人类由四种基本血型:A、B、AB、O 型。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必须符合下述原则: O型血可以输给任意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 AB型血只能输给AB型血的人,但AB血型的人能够接受所有血型的血; A 型血能给A型与AB型血的人;但A型血的人能够接受A型与O型血; B型血能给B型与AB型血的人,而B型血的人能够接受B型与O型血。 试设计一个检验输血者与受血者血型是否符合上述规定的逻辑电路,如果符合规定电路,输出高电平(提示:电路只需要四个输入端,它们组成一组二进制数码,每组数码代表一对输血与受血的血型对)。 约定“00”代表“O”型 “01”代表“A”型 “10”代表“B”型 “11”代表“AB”型(预习时画出电路原理图,注明所用芯片型号) 三、实验步骤:(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情况简要总结步骤和内容),与实验一说明类似。

药理学实验

针对药理学有关知识内容与实验课的要求,拟开设以下几个方 面的实验: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4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药理实验有关的动物选择、 应用、捉拿、给药、采血等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点: 一、常用动物捉持方法⑴小鼠捉持⑵家兔捉持 二、常用动物给药方法⑴小鼠灌胃——;皮下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 尾静脉注射——;⑵家兔灌胃——;耳缘静脉给药——; 三、常用动物取血方法 ⑴小鼠后眼眶静脉丛取血——用拇指和食,中指捏住鼠颈部,利用捏紧的压力,使静脉丛淤血.将一特制硬玻璃吸管(约长15cm,前端拉成管壁略厚的毛细管),从内眼角插入眼睑和眼球之间,轻轻香眼底方向移动,并略加捻转,血即自然顺便玻璃管流出。 ⑵眼眶动脉、静脉取血——左手抓住小鼠,拇指和食指尽量将头部皮肤捏紧,使眼球突出,用无钩弯镊将眼球摘除,将鼠倒置,血即流出 1. 小鼠捉持法 以右手捉小鼠尾,将小鼠放于粗糙面上,向后轻拉小鼠尾部, 使小鼠固定于粗糙面上。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小鼠两耳及

头部皮肤,无名指、小指和掌心夹住背部皮肤和尾部,使头部朝上,颈部拉直但不宜过紧,以免窒息(见图1—1)。 另一种捉持方法是只用左手,先用食指和拇指抓住小鼠尾巴,后用手掌及小指和无名指夹住其尾部,再以拇指及食指抓住两耳和头部皮肤(见图1—2)。前者易学,后者便与快速捉拿给药。 图1—1 小鼠的捉拿方法1 图1—2 小鼠的捉拿方法2 2. 小鼠灌胃 以左手捉持小鼠,头部朝上,使其头颈充分拉直。右手拿起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插入口腔,再从舌面紧沿上腭进入食道(见图1—3)如插入正确,灌胃针头容易进入,如遇阻力,可能插入气管,应退出再插。灌胃液最多不超过0.1ml。

大学数学数学实验(第二版)第7,8章部分习题答案

一、实验内容 P206第六题 function f=wuyan2(c) y=[3.9 5.3 7.2 9.6 12.9 17.1 23.2 31.41 38.6 50.2 62.9 76.0 92.0 106.5 123.2 131.7 150.7 179.3 204.0 226.5 251.4 281.4] t=[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y-c(1)/(1+c(1)/3.9-1)*exp^(-c(2)*t) c0=[1 1] c=lsqnonlin('wuyan2',c0) P206第七题 function f=wuyan1(c) q=[0.4518 0.4862 0.5295 0.5934 0.7171 0.8964 1.0202 1.1963 1.4928 1.6909 1.8548 2.1618 2.6638 3.4634 4.6759 5.8478 6.7885 7.4463 7.8345 8.2068 8.9468 9.7315 10.5172 11.7390 13.6876 ]; k=[0.0911 0.0961 0.1230 0.1430 0.1860 0.2543 0.3121 0.3792 0.4754 0.4410 0.4517 0.5595 0.8080 1.3072 1.7042 2.0019 2.2914 2.4941 2.8406 2.9855 3.2918 3.7214 4.3500 5.5567 7.0477]; l=[4.2361 4.3725 4.5295 4.6436 4.8179 4.9873 5.1282 5.2783 5.4334 5.5329 6.4749 6.5491 6.6152 6.6808 6.7455 6.8065 6.8950 6.9820 7.0637 7.1394 7.2085 7.3025 7.3470 7.4432 7.5200]; f=q-c(1)*k.^c(2).*l.^c(3) c0=[1 1 1] c=lsqnonlin('wuyan1',c0) c = 0.4091 0.6401 1.1446 a=0.4091 α=0.6401 β=1.1446 P239第五题 c=[-20 -30]; A=[1 2;5 4]; b=[20 70]; v1=[0 0]; [x,f,ef,out,lag]=linprog(c,A,b,[],[],v1) z=-f x = 10.0000 5.0000

大学物理实验期末复习材料

大学物理实验期末复习 材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绪论-《测量的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 1、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单位换算 有效数字:测量结果中所有可靠数字和一个欠准数统称为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单位换算:在单位换锁或变换小数点位置时,不能改变有效数字位数,而是应运用科学计数法,把不同单位用10的不同次幂表示。 2、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表征测量值的分散性、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或者说它是被测量值在某一范围内的一个评定。 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 11n i i x x n ==∑ A 类不确定度 A x U σ= B 类不确定度 B U = 仪 合成不确定度 U =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 3、数据处理方法:作图法、逐差法 作图法:1):图示法:选取合适的坐标纸,把两组互相关联的物理量的每一对测量值标记成坐标纸上的一个点,用符号“+”表示,叫做数据点,然后根据实验的性质,把这些点连成折线,或拟合成直线或曲线,这就是图示法。 2):图解法解实验方程:线性方程,Y=mx+b 其参数的误差与所有测量数据的误差都有关,也与坐标纸的种类、大小以及作图者自身的因素有关。 3):曲线的改直 逐差法:自变量等间隔变化,而两物理量之间又呈现线性关系时,我们除了采用图解法,最小二乘法以外,还可采用逐差法。

逐差法要求自变量等间隔变化而函数关系为线性。 实验一长度和固体密度的测量 1、物理天平的调节过程及注意事项 调平:1)转动调平螺丝,使水准的水泡剧中。 2)调零:天平空载,游码置于横梁上的零位置,指针应在标尺中央或在中央附近对称摆动。 3)称横: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适当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直至平衡。 注意事项: A、常止动:为避免道口受冲击损坏,取放物体、砝码,调节平衡螺母以及 不是用天平时,都必须放下横梁,止动天平。只有在判别天平是否平衡时才启动天平。 B、轻操作:启动、止动天平时,动作务须轻且慢,以使天平刀口不受撞击。 最好在天平指针摆到刻度尺中央时止动天平。 C、必须用镊子搬动砝码和拨动游码,不许用手直接抓取或拨动。称横完毕, 砝码必须放回盒中原位,不许放在秤盘及砝码盒以外的其他地方。 D、天平的负载不得超过其最大称量,以防损坏刀口或压弯横梁。也不应将 高温物体、酸、碱等腐蚀性物品直接放在秤盘中称横,以防被腐蚀。 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答案一:读数=固定刻度+可动刻度+估读值 (1) 读数时,要注意固定刻度尺上表示半毫米刻线是否已经露出。 (2)读数时,千分位有一位估读数字,即使固定刻度的零点正好与可动刻度的某一刻度线对齐,千分位上也应读为“0”。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讲义)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 (一)烃 1.甲烷的氯代(性质) 实验: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或集气瓶),用排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大约3min后,可观察到混合气体颜色变浅,气体体积缩小,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体,量筒内饱和食盐水液面上升。 解释:生成卤代烃 2.石油的分馏(分离提纯) (1)两种或多种沸点相差较大且互溶的液体混合 物,要进行分离时,常用蒸馏或分馏的分离方法。 (2)分馏(蒸馏)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铁架台(铁圈、 铁夹)、石棉网、蒸馏烧瓶、带温度计的单孔橡皮 塞、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3)蒸馏烧瓶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爆沸 (4)温度计的位置: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于支管口(以 测量蒸汽温度) (5)冷凝管:蒸气在冷凝管内管中的流动方向与冷水在外管中的流动方向下口进,上口出 (6)用明火加热,注意安全 3.乙烯的性质实验 现象: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氧化反应)(检验)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加成反应)(检验、除杂)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料:乙醇、浓硫酸 (2)反应原理:CH3CH2OH CH2=CH2↑+ H2O 副反应:2CH3CH2OH CH3CH2OCH2CH3 + H2O C2H5OH + 6H2SO4(浓)6SO2↑+ 2CO2↑+ 9H2O (3)浓硫酸:催化剂和脱水剂(混合时即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倒入已盛在容器内的无水酒精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碎瓷片,以防液体受热时爆沸;石棉网加热,以防烧瓶炸裂。 (5)实验中要通过加热使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的温度迅速上升到并稳定于170℃左右。(不能用水浴) (6)温度计要选用量程在200℃~300℃之间的为宜。温度计的水银球要置于反应物的中央位置,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 (7)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反之,会导致水被倒吸。【记】倒着想,要想不被倒吸就要把水中的导管先拿出来 (8)乙烯的收集方法能不能用排空气法不能 (9)点燃乙烯前要_验纯_。 (10)在制取乙烯的反应中,浓硫酸不但是催化剂、吸水剂,也是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易将乙醇氧化,最后生成CO2、C等(因此试管中液体变黑),而硫酸本身被还原成SO2。故乙烯中混有_SO2、CO2。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

药学实验(药理学实验) 实验五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硫酸镁)作用的影响,了解核酸镁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 掌握硫酸镁的作用以及小鼠灌胃、腹腔注射方法 实验原理 硫酸镁为一种容积性泻药(此外还有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口服在肠道难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从而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产生泻下作用。注射给药可使血中Mg2+增加,由于Ca2+和Mg2+化学结构相似,Ca2+和Mg2+间存在相互拮抗作用,Ca2+参与运动神经末梢Ach释放,而Mg2+拮抗Ca2+这种作用,结果使神经肌肉接头处Ach减少,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肌肉松弛。同时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产生抗惊厥及降压效果。本实验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性质的影响。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除静脉注射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地吸收。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

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有的药物在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而被代谢一部分也属首关消除。首关消除也称首关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注射、舌下和直肠给药可避免肝代谢。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对象 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实验器材 1ml注射器2支、小白鼠灌胃针头1个、5号针头1个、250ml烧杯2个 药品与试剂 10%硫酸镁溶液,苦味酸 实验内容 1.小鼠腹腔注射硫酸镁的症状。 2.小鼠灌胃给予硫酸镁的症状。 实验步骤 1.取健康小白鼠2只,称体重后,分别作标记(1,2号),然后观察正常活动情况。2.1号小白鼠从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0.1ml/10g体重,给2号小白鼠以同样剂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