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江

荆江

荆江
荆江

荆江

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360公里。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北岸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富饶的江汉平原。大堤经多次全面整修,防洪能力有了提高。

简介

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长约430公里,因属于古代的荆江而得名。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为了抗御洪水,历代在荆江北岸修筑有大堤。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由荆州刺史桓温陈遵主持修筑,当时名金堤。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在东晋金堤的下游修筑江陵寸金堤;北宋时荆州太守郑獬主持筑沙市堤;南宋又修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经两宋的扩建和培修,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50年代始对荆江进行整治,加固荆江大堤,使其抗御洪水的能力有所增强。荆江沿途景观有明朝古建筑万寿宝塔,清乾隆、咸丰年间所置镇水铁牛多尊、1952年修建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等。

九曲回肠

长江出三峡,在宜昌进入中游后,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423公里。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所以,这里有了“九曲回肠”的说法。荆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北岸是江汉平原,地势都很低,特别是北岸的江汉平原。

荆江之患

旧时,长江中游沿江两岸不断发生水灾。近代荆江最大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35年7月。据当时出版的《荆沙水灾写真》,当时荆州城外“登时淹毙者几达三分之二。其幸免者,或攀树颠,或骑屋顶,或站高阜,均鸽立水中,延颈待食。不死于水者,将恶死于饥,并见有人剖人而食者。”新中国成立以后,荆江的治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治理的方法:一是加强荆江大堤,二是修建分蓄洪区,并将下荆江截弯取直,以分减荆江洪水,提高荆江的宣泄能力,同时计划在上游修建水库。荆江之水实际上全要靠荆江大堤挡住。分洪只是不得已的保全大局的措施。

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是江汉的屏障,座落在长江中游北岸,从江陵县枣林岗起,至监利城南止,全长182公里,是长江堤防中最险要的堤段。江陵古城和沙市就在大堤旁边。荆江大堤的溃口纪录,据记载,从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352年里,共有24次,平均15年一次。当时,一次洪灾三年者。难以恢复。当地民谣说:“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在荆江大堤上,南岸有所谓“荆江四口”分流,即虎渡河口、调弦口、藕池口。松滋口向洞庭湖分流;但是,荆江北岸要比南岸低5~7米,甚至连荆江枯水位时也高于北岸地面,如沙市在大水时期,江面的船只似乎在楼房上走过。而且,堤脚迎流顶冲而造成的崩岸相当危险。所以,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98年8月

以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荆江大堤由于长时间高水位浸泡,随时有溃堤崩垸的危险。截止8月15日,湖北省累计排除险情3984 处,全省有210多万人昼夜巡查,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

长江抗洪中的荆江

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期间,全国亿万观众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汛情通报中,每天看到沙市至城陵矶之间闪动着一条白色的曲线。这条曲线就是荆江,白色闪动表示洪水运行水位超出历史最高水位。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长337公里。因流经湖北荆州一线,故称“荆江”。荆江是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中,超高水位运行时间最长、退水最晚的地段;险情发生最多的地段,投入兵力最多的地段;中央领导人现场指导次数最多、直接指示最多的地段;也是弃守民垸最多、溃倒重要民垸最多、转移灾民最多的地段。荆江抗洪艰苦,缘于荆江的特殊地形。古荆州是历代兵家比争之地。而荆楚百姓苦于水患胜过刀兵。长江水在枝城以上受山区地形约束,水流湍急,进入江汉平原以后,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河流蜿蜒曲折,走向摆动不定。下游又遇两岸山地扼锁,江水下泄缓慢。长江本来是雨洪河流,当洞庭湖流域洪水发生时,在荆江超量洪水相互顶托,造成江湖矛盾。遇到全流域集中降雨,各处洪水叠加,荆江水位自然飞涨。平均计算,每年长江上游来水加洞庭湖来水通过洪湖市的水量近7000亿立方米。因而,汛期长、洪峰高、水量大、洪水组成复杂,是荆江洪水的特点。江汉平原本来是在吞吐长江洪水的古云梦泽上淤积起来的。战国时期以后,云梦泽开始萎缩,唐宋时基本形成地势低平的陆地。其西、北、东三面是山,雨季广大山区降水向平原泄汇,而南面是洪水浩荡的长江。当地居民不得不以堤挡水,依堤为命。每到汛期,堤内江水高于堤外平地10米甚至15米。“人在水下走,舟从楼上过”。由此人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虽然荆江主泓深在海拔负二十多米,但已有不少人称荆江为“悬河”。“主泓”是水利部门的术语,意指河流切割最深的主流;“悬河”原本的概念是地上河,指河床高于堤外地面的河流,如黄河。历史上,荆江洪水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荆江大堤共有91个年份溃口。从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有16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遭灾。特大洪水给荆江带来的灾害有6次,均发生在1788年到1954年的166年间。荆江的险要还在于它两岸已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荆江北岸的荆江大堤的保护范围有18000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以及武汉、荆州、沙市等重要城市、江汉油田和京广线,因此,国家把荆江大堤定为确保堤段。一旦荆江大堤发生不测,将给人民带来重大损失。有关论证预测,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如果枝城上游发生每秒11000立方米的洪水,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应变措施以后,万一在沙市的盐卡发生溃口,即使设想盐卡水位44.6米,溃口冲开的口门可达1500米,最大水量可达每秒5万到7万5千立方米,水头高12米多;第一天进入江汉平原的水量将达45.7亿立方米,10天进入平原的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将有2000平方公里水深达到2米;长江有可能因此改道。因此,在现有人口密度上,溃口造成的死亡人数,在白天至少50万,在夜间至少在70万。建国后,荆江的防洪建设受到历届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毛泽东多次对人说:“你们可以轻视任何人,轻视任何东西,但是,你们千万不可以瞧不起黄河,瞧不起长江1从50年代起,他多次过问三峡工程的设计研究,直至生命最后的日子,仍念念不忘治理长江水患的事业。周恩来曾在1958年南宁会议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冒雪考察荆江大堤,同当地领导商讨治理荆江水患和加固荆江大堤的问题。同年又在国务院召集湖北、湖南两省负责人专门研究扩大荆江分洪区分洪能力的问题。江泽民任党的总书记不久,即视察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认真听取了湖北盛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荆江沿岸各地负责人关于防汛工作的情况汇报。荆江的防洪设施建设建国后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多次整修、加固、续建,荆江大堤平均每米堤长加筑土方180立方米,共计完成土石方工程

量10134万立方米。较1949年堤高平均加高1.5——2米,堤面平均加宽3米,断面加大一倍以上。荆江分洪区于1952年4月动工,1953年4月完成。这一极有预见的举措,竟于次年即1954年发挥极大效用。有专家研究判定,荆江分洪区的运用,以几十倍的比例削减了1954年特大洪水造成的损失。荆江分洪区经1954年之后,44年至今未再运用。长江虽几度出现大洪水,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灾害,但荆江大堤几次重大险情都被控制。这种局面,曾给一些人造成岁岁安澜的错觉。事实上,1985年以后,荆江大堤除每年例行的岁修外,也未再实施更大的加固工程。1981年和1989年曾出现大洪水,枝城最大流量分别为每秒71600立方米和69600米,都比1998年流量大。但在城陵矶水位较低和洞庭湖有较大调蓄容积的条件下通过。1996年洞庭湖流域的洪水涌入荆江,造成监利水位37.06米,超过1954年的36.57米。这3个年份均未出现全局性的险情。然而,长期在荆江负责防汛工作的水利专家易光曙提醒人们:不要以为经过40多年的加固,荆江两岸防洪工程的防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就以为不会发生大的灾害。荆江防洪工程的防御能力至今仅在10年一遇的水平,运用荆江分洪工程也就在20年一遇。如果出现1954年型的洪水,或洞庭湖出现1996年型的洪水,而荆江洪水又比1996年量大,江湖遭遇,会发生严重局面。易光曙的话写在他1997年的著作《荆江防洪的100个为什么》中,该书1998年8月出版。而这时,作者所担心的后者——洞庭湖洪水和荆江洪水遭遇,已经发生了。1998年汛期,首先是长江、洞庭湖同时来洪,形成严重的相互顶托;后几次洪峰到来时,不仅上游嘉陵江、岷江、乌江暴雨成灾,而且中游清江、汉江流域也降暴雨,荆江上下几路洪水叠加,使得荆江水位长时间在历史最高水位上高居不下。有人感慨地问:荆江怎么流不动了?全国上下关注荆江,荆江抗洪艰苦卓绝。第6次洪峰到来时,沙市水位45.22米,监利水位38.55米,这都是历史上没有见过的超高水位。尽管九江由于工程和防范原因发生溃口,但在荆江,在没有实施荆江分洪的情况下,7、8、9三个月来,险情上千次地发生,上千次地被及时控制。漫到子堤上沿的浩瀚洪水,被沿江干部群众、部队武警组成的数十万抗洪大军用身躯稳稳扛了3个月,最终缓缓流向东海。如今回过头来说,几个月中,沿江多少堤段的指挥长、各级防汛部门的专业人员,多少生在荆江、长在荆江的抗洪民工,在拼死抗洪的同时,内心里都对确保荆江产生过疑虑。然而,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毕竟实现了——荆江大堤、长江干堤虽已伤痕累累,但仍挺过了汛期,挺到了今天。荆江大堤、长江干堤安然无恙,江汉平原和大武汉安然无恙。

编辑本段江入大荒流

大江自三峡的瓶口--南津关奔涌而出后,再也没有高峡深谷的阻挡。"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长江终于结束了它4500余千米奔腾激越的上游行程,进入平野无垠水天一线的中下游平原。南津关以下的长江,虽然比三峡远为宽阔,但两岸山势未尽,分布着属白垩系、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丘陵,谷深100~150米,江边有多级基座阶地分布,河床宽数百米,河漫滩狭窄,河道微弯,弯曲处有边滩、心滩出露,河道变化较稳定,属单一微弯型河道。江水直到荆门山后,情形才发生变化,所以古人常把荆门山视为三峡的东口。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这是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出川沿长江东下,舟过荆门时以《渡荆门望楚》为题所写的一首诗。这里的"荆门",并不是指今荆门市,而是指荆门山。位于宜都县西北、屹立于长江右岸的荆门山,上有十二碚,下有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对峙。这十二碚即十二座虽不甚高而景色秀丽的山峰。"荆门杰峙虎牙攒,江流到此急一束"。峡门上合下开,犹如束紧的袋子口,夹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形成一扇壮丽的门阙,故得"荆门"。荆门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锁荆襄一方之局”,历史上称它为"全楚西塞第一关"。荆江

? 流过荆门山后,大江江面宽阔,田野平旷,四周景色与三峡区迥异。"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的这首名篇,真实地描写了长江中游山原交替的地理形胜。从荆门山开始,长江才正式进入一望无涯的中下游平原。从枝城市东侧的枝城镇长江大桥到湖南省岳阳市北扼洞庭湖水系入江口的城陵矶段,江流流经古荆州地区,习称荆江。荆江在两湖平原中部迂回东流,北为江汉平原,南为洞庭湖平原,有荆江"三口"与洞庭湖相通。荆江段以江面宽阔,河道曲折,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沙洲众多,河床淤高,两岸全凭大堤防护为特点。荆江原长404千米,今长331千米,宽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河道呈西北、东南向,习惯上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长164千米,河道弯曲并呈周期性展宽,河弯曲折率〖ZW(〗是指河道的弯曲程度,通常用河道的长度与弯颈间直线距离的比值--曲折率来表示。曲折率大,河道蜿蜒大;曲折率小,河道顺直。为1.7左右,为顺直微曲性河道。水道分歧,汊江发育,心滩和江心洲较多,在荆江18处江心洲中,上荆江即占16处,因而水流分散,具有分汊型河床特色,滨江的枝江县名即源于此。下荆江江流蜿蜓曲折,河道长度为240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属典型的蜿蜒型河道。下荆江自由河曲极为发育,横向摆幅达20~40千米,河弯曲折率平均为3,在我国的蜿蜓性河道中居首位,而其中的孙良洲河弯道河道的长度为10余千米,直线距离不到500米,曲折率高达25。人们根据河弯的平面形状,把类似孙良洲这样的河弯称为"河环"。蜿蜒型河道在水流的作用下,河弯的凹岸不断崩坍,河弯变得更加弯曲。"一弯弯,弯弯变",河道向下游蠕动,河长逐渐增长;河弯继续自由发展就形成几乎对穿的河环,河环狭窄处一旦被洪水冲穿,便发生自然裁弯,河长就迅即缩短。如此周而复始,交替出现,河床就很难稳定下来。据统计,下荆江近100年来,曾发生过十余起自然裁弯,最近一次为1972年发生的石首县沙滩子自然裁弯。自然裁弯发生后,江水从河曲颈部通过,成为新河,老河道上下口门淤塞,形成牛轭湖。下荆江两岸分布了许多牛轭湖,如尺八口、月亮湖、大公湖、西湖、沙滩子等,正是荆江古河道的残迹。下荆江自由河曲之所以特别发育,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首先,下荆江河谷上部为粘土层,受其限制,河床断面较窄,而河谷下部为细沙层,沙层顶板又超出枯水位,故易发生强烈的崩岸,这一河床边界条件对形成半径较小的稳定河曲十分有利;其次,汛期洪水和泥沙从长江分流入洞庭湖主要经上荆江三口,因此,下荆江年内和年际流量变幅较小,又受洞庭湖出湖流量的回水顶托的影响,使下荆江比降十分平缓、稳定,水流切滩作用减小,有利于曲流的发展;第三,沿江堤防堵塞了分流穴口,限制了河曲带的宽度,增大了流量,也促进了河弯发育。太过弯曲的河道,不仅徒然增长了航程,而且由于弯道内流速减小,容易淤积成沙洲浅滩,阻碍航行;同时,也降低了洪水下泄的能力,容易造成洪水壅塞,引起堤防溃口。因此,进行人工截弯,顺直河道,实为必要。1967、1969年水利工作者两次成功地在下荆江进行了中洲子和上车湾人工裁弯工程和一处天然裁弯,在稳定河势、防洪和航朔矫妫?加忻飨缘?效益。20年来,长期摇摆不定的中洲子、上车弯河段,已渐渐稳定下来,下荆江的行洪能力,也由于弯道的减少而提高,一般可增加4000米?3/秒的泄洪量,大大减轻了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下荆江的河道也因之缩短了80千米。

编辑本段"伏洪长城"

大江走完了上游穿峡越险、闯关夺隘的艰难历程,在葛州坝前稍事休息,就泄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中下游地区。浩荡江流既给亿万人民带来饮水之恩,灌溉之利,舟楫之便;却也喜怒无常地不时给黎民百姓造成洪水灾害。"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洪水一出三峡,荆江首当其冲。为抵御洪水,保护农田、村庄,千百年来,荆江两岸人民坚韧不拔地修筑了蜿蜓于荆江两岸的"伏洪长城"--防洪大堤和堤边的防浪林带。荆江堤防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似乎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墨子?兼爱中》记载:昔者禹治天

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说此云'注五湖',盖专据江汉言之"。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楚帛书记载,说大禹治水"以司堵壤"。这"堵壤"大约就是筑堤以防洪水泛滥。而上文云"专据江汉言之",系指今湖北江汉地区。春秋时代,楚相孙叔敖在江汉地区兴修堤防陂池水利工程。在我国堤防修筑的历史上,孙叔敖的工作是较早的,故有"堤防之设,始于楚相。"之说。关于荆江堤防,今天所能查到的确切记载,最早是东晋桓温令陈遵所造的金堤。《水经注?江水》它是缘于江陵城西的灵溪附近,向东延伸经城南而到达城东南,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荆州一带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荆州作为对外交通运输的枢纽,成为接纳移民的重点区之一,经济更进一步得到推动。经济的繁荣,加快了堤防的建设。大历十年(775年)进士、中唐诗人王建,在《江陵即事》诗中云: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头压大堤。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全唐诗》卷297。此诗的具体年代无考,大约在公元800年前后,说明在此时沙市堤防已形成。现代荆江北岸的荆江大堤,主要奠基于宋代。北宋人刘分攵在《彭城集》卷38中,有《著作佐郎周君墓志铭》,叙及皇佑五年(1053年) ,稍后的监利堤防情形。墓主周喻于皇佑五年进士及第,不久任荆南监利县令。他在任时,监利修筑有堤防数百里,老百姓依赖堤防为生,每年周喻要调集数十万人进行岁修,监利人手不够,还要到邻县征召。显然,当时的江堤规模已很可观。几乎与周喻同时的刘挚,治平元年(1064年)前后任荆州观察推官、荆州知府。在他的《忠肃集》卷17中间接涉及了当时的堤防情况。《将至监利先寄王令》:"屈指中秋六晓昏,大堤丛竹见霜筠"此当指由江陵往监利途中情形。又有《马上和王监利见寄》:"昨忆西归春未穷,重来堤竹已成丛。川足水稻齐插,霖雨涨江河欲通。"此诗重要之处在于指明了刘挚当时是骑马沿堤而行。这可以证明当时的堤防已经比较完整,沿堤分流水口不多。否则,骑马甚为不便。程鹏举:《古代荆江北岸堤防考辨》,《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大致可以说,北宋中期时,荆江北岸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地位重要的堤防。南宋初期,由于荆州、襄阳一带处于宋(朝)、金对峙区,数十年的战乱,使得这一带残破不堪,人口流亡,堤防更是无人顾及,年久失修的堤防汕刷残缺,防洪作用显著降低甚至基本丧失。直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刘琦任荆南知府和后期孟珙大兴屯田后,荆江北岸沙市以下堤防才得到恢复与发展,堤防因众多穴口的堵塞更加连贯,南岸也出现较大规模的筑堤,仅公安一县,孟珙即创筑了赵公、斗湖等堤。随着元代、明初江汉平原垸田大规模的发展,荆江穴口大量消亡。嘉靖(1522~1566年)以前,荆江两岸尚有采穴、油河、调弦、郝穴及新冲等众多穴口存在,仅公安县沿江就有十数口。到了嘉靖十八年(1530年)堵塞监利新冲口,二十一年(1542年)堵江陵郝穴,在此前后,采穴、油河、调弦相继淤垫。万历年间,今公安县沿岸连亘数百里的江堤堵塞了10多个分流口。至此,北岸穴口几乎消亡,荆江大堤连成一线;南岸则剩下虎渡河口和调弦渡口向洞庭湖分流。清咸丰十年(1860年)石首乌林江段溃决,形成藕池分流,同治十二年(1873年)松滋黄家铺、庞家湾溃决,冲成松滋河,"荆江四口"向洞庭湖分流格局形成。荆江大堤虽已形成,并粲"四口"分流,但两岸并不能因此而太平。由于泥沙的淤垫,荆江河床不断抬高,甚至连枯水季节也高于北岸地面,大水时,在荆州的楼房上眺望江面的船舶,仿佛从屋顶上驶过一般,成为有名的"悬河"。垸田的发展,穴口的堵塞,大量湖泊的湮废,使荆江分洪、畜洪能力大为降低,当洪水超过荆江宣泄能力后,荆江大堤不可避免地发生溃决。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的352年里,荆江大堤共溃决24次,平均15年一次。由于溃口洪水居高临下,江汉平原坦荡辽阔,淹没范围大,损失自然严重。一次水灾,三年难以恢复。所以荆江地区流行着这样的民谣:"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 由于大堤并非一次筑成,而是千百年来不断加高培厚的,以至土质复杂,粘结性能差,又多蚁穴獾洞,而且堤基多为砂卵石层,上面的粘形土

层很薄,堤身、堤脚都容易溃口,产生翻沙鼓水险情。荆江大堤的这种险状直到解放后,经过几次大规模修筑,才大为改善。1949年汛期,荆江出现了44.49米的洪水位,沿堤险情丛生。刚刚解放荆州的解放军战士与当地民众一道投入堵口抢险和复堤的战斗。1952年在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同时,又对大堤进行了加固。1954年七八月间,长江发生了百年以来罕见的洪水,荆江大堤岌岌可危,长江干支流其他堤防多处发生漫溢和溃口。这年汛后又按1954年最高水位超高1米的标准,对大堤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此后还不断通过老堤翻筑,清除洞穴,护岸固基,加高培厚等措施,提高堤防防洪能力。如今的荆江大堤,普遍加高2米左右,堤身也相应加宽加固,堤面形成从8~30米的宽阔的堤顶公路,堤内堤外,杨、柳、松、杉绿荫覆盖,景色秀逸宜人。从1955年汛期以来,荆江虽出现了有水位记录的100多年来的罕见洪水,但荆江大堤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安然无恙。尤其是1998年的夏天,长江爆发百年来难遇的特大洪水,但在党中央的关怀与指挥下,百万大军严防死守,确保了荆江干堤的安全。这道坚不可摧的"水上长城",使沿江的历史名城和千里沃野成功地得到了保护。

编辑本段分洪?蓄洪

分洪与蓄洪,可以说是防洪的两个方面。分洪,就是在洪水期间,将河槽不能容纳而可能溃溢成灾的洪水,分往其他河流、湖泊或洼地内,以降低河道水位,防止堤防溃口。一般来说,分洪要根据历年水情,修建分洪闸、分洪道和分(蓄)洪区围堤等工程;在没有分洪工程的河段上,一旦需要分洪,也可以采取扒口分洪的措施。凡是接纳洪水的地方,无论是河流、湖泊和洼地,广义言之,都可称为分洪区或蓄洪区。不同的是当河流和湖泊作为分洪区时,一般不专设堤防,而利用洼地蓄洪时,为了把洪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必须修筑围堤。分洪虽然可以防止堤防溃口,毕竟要腾出一块地方让洪水淹没,只是使之有所控制,做到有计划的淹没,尽量减少淹没损失而已。这实际上“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分洪治水的思想。清代经过康熙、雍正时期的恢复,两湖平原的围湖造田到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高潮,其围垦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代。随之而来的是湖泊湮废、水灾的增多,荆江大堤多次溃决,于是,对荆江洪水出路的讨论,日趋热烈。由于江汉平原的政治地位及经济地位都在洞庭平原之上,减轻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便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主要是湖北)比较接受利用现有荆江向南分流的格局,牺牲江南局部地区的利益,保障江北经济区安全的主张,这就是有名的"舍南保北"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王柏心。在《导江三议》中,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南岸的公安、石首一带开辟分洪区,泄入洞庭湖,以牺牲南岸少量的垸田来确保北岸垸田中心区域的安全。待北岸水利整治好以后,再将长湖、白露湖、洪湖辟为调蓄区。为了使穴口更多地分流,充分发挥洞庭湖这个天然水库的调蓄功能,持此说者又提出了疏浚虎渡、调弦河道的具体措施。清后期,"舍南保北"占据了上风,最后荆南四口分流格局的形成,就是明证。荆南穴口分流的实施,必然使湖南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洞庭平原水灾趋重,于是堵塞四口的呼声鹊起。主张通过堵口增大荆江流量,借水冲沙,扩大泄洪能力。他们认为舍南并未保住北,江汉平原的水患不但没有缓解,而且越来越重了。洞庭湖却因泥沙大量涌入而迅速萎缩,调蓄功能下降。这一方案囿于地域之见,没有正确认识分洪的客观必要性,故缺乏可行性。新中国诞生后不久,历史上争论不休的荆江分洪问题,便迅速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长江水利委员会1950年即对荆江分洪工程方案进行研究,1951年便进行荆江地区的查勘测量,提出修建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议。此项建议于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荆江分洪工程位于荆江南岸太平口虎渡河以东、藕池口安乡河以北、荆江南堤西南,面积921平方千米,其中湖泊洼地约占一半,地面高程绝大部分在36米左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当时分属公安、江陵、石首三县市。分洪工程主要包括分洪区北端的太平口进洪闸--通称北闸,共54孔,长1054米,南端的黄山头节制闸--通称南闸,共32孔,长336米;荆江大堤、南线大堤工程,以及泄洪排渍闸和周长

210多千米的分洪区围堤等。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一切均无先例可循,工程技术人员也几乎全部来自解放前的水利机关,技术水平与解放前无异。但是,工程进展的速度空前,从4月初开工到6月下旬竣工,只用了短短的75天时间,便完成了主体工程(南、北闸、荆江大堤、南线大堤)。这种施工速度,不仅在我国水利工程中是唯一的,国外也极少见。由工人、农民和解放军组成的30万施工队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程中。当时的水利施工,机械化程度很低,许多施工项目是以人力为主,有的甚至全靠人力。荆江分洪有一项工程叫黄天湖拦洪堤,施工条件最为艰苦。黄天湖在分洪区最南端,黄山与虎渡河之间,方圆数里。计划中的南线大堤要跨过450米宽的黄天湖,湖中的淤泥最深处达到4米,加上正值"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春寒日子,清淤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正是由于这个艰难,才使这场腰斩黄天湖的淤泥大战多少年后还在被人们传颂。承担清淤任务的是两个师的战士。当围湖成功,围子内的湖水抽干后,1万多名官兵跳进阳春三月还很冰凉的淤泥里。稀泥的表层散满着死了的鱼虾和腐烂的水藻,上万双脚一踏进湖里,就搅起了阵阵催人呕吐的腥臭。而淤泥里,则隐藏着无数的死菱角、螺蛳和蚌壳碎片,好些战士一跳进淤泥里,脚或腿就被剌破了,乌黑的淤泥上沁出了一缕缕殷红的血水。1万多人就在过膝及腰的泥潭中,苦战数天,用篾箕、脸盆、水桶、饭盆、包袱、裤子……,把满湖淤泥清得干干净净。施工时还有许许多多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位于荆江大堤沙市段、太平口、黄山的三座荆江分洪纪念碑亭,都刻有近千名劳动模范的名单。荆江分洪第二次工程--分洪区围堤加固工程,于1952年11月开工,1953年元月结束,又经历了一个70天的时间。参加这次工程的有来自荆州专区和宜昌专区十几个县市的18万民工。建成后的分洪区可蓄水54亿米3,北闸最大分洪量可以达到8000米?3/秒,一旦洪水超过荆江的宣泄能力,就可以开闸分洪,保障荆江大堤安全渡汛。好像老天爷故意对荆江分洪工程进行一次考验似的,在工程建成仅两年后的1954年,长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大水!荆江大堤处于万分危急的状态!7月22日凌晨,沙市二郎矶水位已升至44.38米!中南区防汛总指挥部终于发出了分洪的号令。29日和8月1日,北闸又先后开启2 次。分洪区连续三次开闸分洪,蓄纳和吞吐的洪水超过了60亿米?3,荆江大堤终于转危为安。荆江分洪工程开始前,分洪区的人口,除6万人远移江北外,18万人就近移入21个划定的安全区内。但自从1954年分洪后,分洪区虽然年年都准备再次分洪,但直到今天,40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第二次分洪。于是,分洪区内产生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口号:"分洪保安全,不分洪保丰收"。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汇集于各个安全区的人们,又开始渐渐地返归他们那块富饶的热土了。于是那些一度消失的村村镇镇,又渐渐在旷野上凸现出来。现在分洪区里有良田50余万亩,40多万人,是公安县最大的粮棉基地。为了使分洪区居民在分洪时能迅速撤离,平常年份能安居乐业,国家拨出专款,帮助修建了大量的安全台、安全房、移民路和排灌工程。长江中游除荆江分洪工程外,还有汉水下游的杜家台分洪工程,另外在洞庭湖、洪湖、武汉地区湖群、鄱阳湖、华阳河等普通江湖泊区,建立了一批蓄洪垦殖区,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可蓄洪500亿立方米。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检测 姓名 得分 一.请你来选择(每选3分,共36分) 1. 如图1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 2. 下列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 .初春,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B .盛夏,湿地中水的蒸发 C .金秋,夜晚草叶上形成露珠 D .寒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3. 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禁止抽烟” 、“请熄火”、“请不要使用手机”等 .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 .液化 B .汽化 C .凝华 D .升华 4.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如图2所示,上方分别盖有一块玻璃A 和B , 过一会看到( ) A .A 、 B 两块玻璃外侧都有小水珠 B .A 、B 两块玻璃内侧都有小水珠 C .A 玻璃外侧、B 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 .A 玻璃内侧、B 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5.我国为了积极响应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节能减排”, 建造楼房时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列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像的是( ) 6. 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 ) A .冰全部熔化 B .冰有少部分熔化 C .水有少部分凝固 D .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春天里冰雪消融 A B C D

7.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馒头变熟 B .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 .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 .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8.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B .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C .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D .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 9. 如图4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 A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C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 D .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10.如图5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 .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 .CD 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 .物质的初温是40℃ D .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 11.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如图6所示,一天,企鹅妈妈和小企鹅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它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小企鹅:妈妈,这么冷,我都没温度了 B .企鹅妈妈:是呀,是我们的羽毛不能产生温度了 C .小企鹅:冰天雪地的,可能连水蒸气都没有了吧 D .企鹅妈妈:呵呵,水蒸气倒是有的,因为冰是可以升华的呀 12.如图7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在第2min 时是固态 B .甲在ab 段不吸热 C .甲的熔点是48℃ D .乙是石蜡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簿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学号:班级: 月相农历目视月出 时间 实际月出 时间 与太阳出没比较与太阳位置比较月出位置 夜晚目视 呈现时段 目视效果图实际观测图时间(年月日) 新月初一清晨几乎同升同落接近重合彻夜不见 不可见 蛾眉月初二三日落后太阳升起 后的一个 多小时 跟在太阳后,迟 升后落 日在西月在东西方 太阳落山后 的一两个小 时西边亮 上弦月初七八日落后正午前后迟升后落日在西月在东南偏西近 正南 上半夜西天 西边亮一半 凸月十一二日落后午后两时 左右 迟升后落日在西月在东东南 日落至凌晨 两时左右 西边亮 满月十五六日落黄昏日落黄昏此起彼落地球居中彻夜可见 全亮 残月(凸月) 十八九 夜晚九时 前后 夜晚九时 前后 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 升起后至日 出前可见 东边大半亮 下弦月二二三午夜之后午夜之后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午夜之后至 日出前可见东边亮一半 蛾眉月二六七凌晨三四 点 凌晨三四 点 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 凌晨三四点 至日出前可 见东边亮 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月球亮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月相变化由缺到圆;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午夜至清晨可见),月球亮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由圆到缺。

关于月相变化对学生的粗浅解释 如果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单纯计算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那只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是由于在月亮绕地球转动过程中,途径28组恒星星座,作为月亮运行位置的记录,每组恒星各有名目,通称28宿(宫)。月亮每天运行一宿,近28天正好实际绕行地球一周)那么,为什么一朔望月时间会是29天多呢?现在,以月的合朔日为起点加以说明:我们知道,月亮的合朔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居于太阳和地球中间,背向地球,人们丝毫看不见月亮的时候。这时假设地球停止绕日公转,那么,月亮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相对地球的这一位置时,就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一长度叫做“恒星月”。但是,在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当月亮行走27天多,又回到上月合朔时相对地球的那一位置时,月亮已不再居于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之间了,因地球的向前运动已使原来相对月亮、太阳的位置向前移动,脱离开太阳与地球的连线,形成了一段距离。月亮只能继续向前运动,走过这段距离,再达到太阳与地球新的连线的时候,才能再形成新的合朔,这段距离需要1~2日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一、二隐日。因而,月亮有28显日,其后,还有1~2日的隐日。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半明半暗)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一个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月球亮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月相变化由缺到圆;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午夜至清晨可见),月球亮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由圆到缺。

长江河流径流量

长江河流径流量 1 概述 长江全长6300余km,流域面积180万km2,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是中国第一大河,按长度和年径流量均占世界大河第三位。干流宜昌站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3亿t。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还伸展至甘肃、陕西、贵州、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8个省(自治区)(见长江水系及流域规划示意图)。 长江在江苏镇江以下因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今扬州),故名扬子江。国际上普遍使用英文译名Yangtze River。 2 水系组成和湖泊 2.1 干流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全江长度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流域面积12万km2。长江上游从源头至当曲口称沱沱河,长346km,从当曲口至玉树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28km;巴塘河口至宜宾称金沙江,长2290km。宜宾至宜昌的1040km河段又称川江,从枝城至城陵矶的一段长339km,又称荆江。 2.2 主要支流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437条,1万km2以上的有49条,8万km2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4条支流的流域面积都超过了10万km2。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最大,年径

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长江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在1万km2以上)见长江主要支流水文特性表。 (1)雅砻江。雅砻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于渡口市注入金沙江。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干流长1637 km,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14m3/s。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3372万kW,可开发的水力发电装机容量2494.1万kW,甘孜以上称上游,长约610km,落差1330m,平均比降2.18‰。甘孜至大河湾为中游,长约600km,落差1790m,平均比降2.98‰。大河湾以下为下游,长约360km,落差750m,平均比降2.08‰。全流域可开发水能资源2494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1525亿kW?h。 (2)岷江。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四川盆地西部,穿越成都平原,至乐山接纳大渡河,于宜宾注入川江。干流全长735km,灌县以上称上游,长340km,落差约3000m,平均比降8.82‰;灌县至乐山称中游,长约232km,落差372m,平均比降1.6‰;乐山至宜宾为下游,长约163km,落差97m,平均比降0.59‰。流域面积13.3万km2,多年平均流量2850m3/s,总落差3560m。水能蕴藏量为4886.6万kW,可开发量为3056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1672亿kW?h。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果洛山东南麓,于乐山汇入岷江。流域面积9.1万km2,干流全长1062km,多年平均流量1570m3/s。水能资源主要蕴藏在双江口至铜街子河段,该段河道全长600km,天然落差约1800m,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748万kW。在河口段有青衣江汇入。 (3)沱江。沱江发源于岷山山系九顶山南麓,于泸州市注入川江。流域面积2.78万km2,干流全长702km,多年平均流量519m3/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52万kW,可开发的为26万kW。干流金堂以上称上游,长约200km,落差210m,平均比降1.07‰;金堂至内江为中游,长约300km,落差147m,平均比降0.49‰;内江以下为下游,长约202km,落差67m,平均比降0.33‰。

长江荆江大堤

长江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荆州市,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公里。属1级堤防。 堤防保护范围包括荆江以北,汉江以南,东抵洪湖新滩镇,西至沮漳河的广大荆北平原地区,保护耕地1100余万亩、人口1000多万人,有荆州等一批重要城镇和江汉油田。一旦大堤决口,不仅荆北平原顿成泽国,而且威胁武汉市和附近交通干线的安全,有可能打乱整个国民经济的部署。 建国以来荆江大堤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加固修培,特别是自1972年开始列为国家基建投资项目以来,由湖北省负责组织实施。1974年至1983年为一期加固工程;1984年起实施荆江大堤二期加固工程建设。 目前大堤堤顶高程按控制站沙市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进行加固,堤顶面宽8~12米,内坡1:3~1:5,外坡1:3。堤身断面形象基本达标,即堤顶高程按沙市控制站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设计,堤顶面宽8~12米,内坡1:3~1:5,外坡1:3。 主要建设内容:加固堤防长182.35公里,加固涵闸3座,重建涵闸2座,堤顶公路158公里,崩岸治理长度65公里。 重点险工险段情况 据统计,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8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352年间,荆江大堤溃口达34次,平均约十年发生一次。1931年洪水,大堤于朱三弓、一弓堤等处溃口;1935年洪水,大堤在麻布拐、得胜寺、谢家倒口三处溃口。 1954年荆江大堤发生险情2440余处,包括:脱坡、裂缝、浑水漏洞、清水漏洞、浪坎、管涌、散浸、跌窝等。上述险情中恶性重大险情50余处(直接挡水堤段长度172.1公里),当年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区,累计分蓄洪水123亿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米,使荆江大堤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沙市最高水位达45.22米,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0.55米,荆江大堤堤防出险90处,其中散浸43处、管涌10处、渗漏20处、浪坎6处、涵闸漏水2处、跌窝1处,其他险情8处,均经及时处理而脱险。 重点险工险段包括: (1)沙市观音矶、江陵郝穴堤段:沙市观音矶堤段位于上荆江沙市河湾凹岸上首;郝穴堤段位于上荆江郝穴河湾。两处均属荆江大堤历史重点险工段。曾多次发生崩岸险情,多年平均枯水位以上护坡部分年久失修、护坡块石零乱、损坏严重,大堤外滩狭窄(20——60米)、地势低洼不平,汛期堤内仍有散浸、散浸集中等险情发生。1998年汛期水毁严重。汛后于1999年春至2000年春对沙市观音矶、江陵郝穴堤段进行了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滩岸抗冲、堤坡防浪能力大大提高,堤容堤貌明显改善,社会效益显著。 (2)姚圻垴:地质钻孔资料表明,该堤段范围地表覆盖极薄,仅0.8米左右,其中下埋藏一横大堤的砂层,堤内有大小溃口渊塘10个。1998年、1999年汛期距堤脚700多米沟渠、稻田出现多处小管涌群。2001年已实施导渗沟工程。 (3)观音寺闸:在距水闸出口涵洞末端400~407米范围内,分别于1962年和1987年汛期出现两起特大管涌险情。1962年主管涌直径4.8米、深11.6米,曾投入砂石料128立方米。63年在渠道内修建了减压井,其后多年无大险。1987年又在63年管涌洞附近再次发生了特大管涌险情,管涌直径2.5米,深4.7米,带出砂粒扩散成盘,砂盘直径达8米,厚约0.2米。87年冬至88年春再次修建减压井,建节制闸,填压低洼坑塘,对闸底板作补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初中地理知识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 【知识点的认识】 从江源到入海口,可分为三大段:四川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长江中游;从湖口至入海口(崇明岛)为下游。 上游段,约长 3500 公里,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木鲁乌苏河是长江的南源,流程较长,水量也较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其最长支流沱沱河应为长江的正源。自当曲河口到青海玉树一段称通天河,长 813 公里,河道较宽,水流舒缓。 中游段,约长 1000 公里,因流经四川盆地,故俗称川江。从宜宾到重庆,河道颇曲折。自奉节白帝山到宜昌南津关一段,江水穿过四川与湖北边境山区的大峡谷地带,自西至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统称三峡,全长 204 公里,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称为长江天险。 下游段,约长 1850 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一般都超过 2 公里,最窄处也有 650 米。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的认识,基础知识。 例:长江上游与中游划分界线是宜昌,中游与下游的划分界线是湖口。 分析: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 6300 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解答:自四川省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长江中游。中游段地势低平,河道蜿蜒,水面宽阔,流速锐减。从湖口至入海口的下游段地势更趋低平,江面更为开阔。 故答案为:宜昌;湖口。 点评:考查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1/ 1

航道整治

名词解释: 深泓线:沿河道各断面水深最大点的连线。 交错浅滩:上下深槽在平面上交错的浅滩(水深不够)的河段。 剪刀水:被两岸相对突出物挑引的两股水流,逐渐向下游收缩成一束,在平 面上呈“V”形状的水流流态。 下挑丁坝:坝轴线与水流交角α>900,坝头指向下游的丁坝。 富裕水深:船舶在标准载重时,处于静浮状态船底龙骨下至河底的最小距离。 整治水位超高值:整治水位超过设计水位的高程数值。 跌水:纵向水面比降特别陡峻的水流流态。 尖潭:交错浅滩上深槽的头部。 变吃水:一种减小航道工程费用而获得较大的营运经济效益的航运措施,船舶结构吃水大于标准吃水,高水多运,在航道标准上规定同一级航道的标准水深有一个幅度,根据河流的情况确定工程标准。 航道:为了组织水上运输所规定或设置的船舶航行(包括船拖木排)通道称为航道。 优良河段:满足通航要求且常年稳定的河段。 急流滩:因流急坡陡,航船上行困难的局部河段称为急流滩。 泡水:山区河流中,较急速的底流,由河底向上涌升,冲破水面,四散奔腾,尤如开水沸腾,这种现象称为泡水。 主导河岸:即在分沙导流作用中占主导作用的分叉河流的河岸。 扫弯险滩:微弯形的弯曲河段,在弯道水流作用下,一般可成优良航道。 整治线宽度:指整治水位时河面宽度。 河相关系:冲积河流的河床在水流与河床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其几何形态与所在水文、泥沙状况所存在的某种函数关系。 扫弯水:主流指向并紧贴急弯河段凹岸的水流。 稳定深槽:采取工程措施,使河道中因水流冲刷或环流作用下形成的水深较深的局部水域或河段处于稳定状态。 岛尾工程:建于江心洲尾,有时接一导流顺坝,使洲尾水流更加平顺相汇,减小互相顶托、对冲等不良影响,保证交汇处航道稳定。 裁弯取直工程:为彻底改变河湾的航运和排洪条件,可考虑在狭颈处开挖新河,即裁弯取直工程。 航道宽度:指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具有航道标准水深的宽度。 航道断面系数:指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航道过水断面面积与船舶(船队)标准在载量时的船舯横断面级的比值。 净空高度: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至建筑物底部的垂直距离。 水流动力轴线:是水流中能量最大的一股水流,它的位置代表着水流主流流路。 通航保证率:在规定的航道水深下,一年内能够通航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填空题 1、航道应有以下基本要求:(1)应有足够的水深、宽度和弯曲半径。(2)适宜船舶航行的水流条件,包括适宜的流速、良好的流态等。 2、在浅滩水位与相对水深关系图中(如下图所示), 为图线与横轴的夹角, >90°表明退水时浅滩冲刷, <90°表明退水时浅滩淤积, =90°表明退水时浅滩稳定。

长江荆江河段沙市三八滩演变机理分析

收稿日期:2005-12-28;修回日期:2006-05-1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3C B415203) 作者简介:彭严波,女,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6)09-0082-02 长江荆江河段沙市三八滩演变机理分析 彭严波 段光磊 (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三八滩位于长江上荆江沙市河弯,所在荆州市是长江中下游重点防洪城市。近年来,特别是1998年大水 后,三八滩滩体及主支汊演变剧烈,对下游河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泥沙专家广泛关注。依据沙市河段近40a 水沙资料和地形成果分析,表明三八滩汊道段断面过流面积、三八滩特征值与河段来水来沙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三八滩的演变主要受河段中高水出现时间和来沙影响。分析表明,连续丰水多沙年三八滩淤积,连续枯水少沙年冲刷,且含沙量的变化是主要因素。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水利枢纽运用、沮漳河改道及荆州长江大桥建设对三八滩演变也有一定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若上游过渡段河势不出现很大变化,三八滩在目前基础上将难以大幅淤长。关 键 词:河道演变;机理;分析;三八滩;荆江河段中图分类号:T V147 文献标识码:A 1 三八滩演变概况 沙市河弯位于长江上荆江河段,上距葛洲坝水利枢纽约 140km ,为长江流经江汉平原的微弯分汊河段。1966、1969年,河段下游下荆江实施了上车湾、中洲子人工裁弯,1972年发生了沙滩子自然裁弯。 沙市河弯地处江汉平原西南部,其地质组成为第四系沉积层,基岩以上为砾—砂—土三元结构。河弯凹岸岸线已受护岸工程控制,凸岸局部地段岸线受人工控制,大部分为土、砾、砂结构;三八滩为砂、砾二相组成;河床质主要由中细沙组成(0.1~0.5mm )。 沙市河弯平面形态为两头窄、中间宽的微弯分汊型。见图1。1966年以前,沙市河弯处于自然状态,河段有冲有淤,洲滩随主流线和来水来沙的变化而演变。多年来,沙市河弯平面形态基本稳定。河势变化主要表现为主流线的摆动和洲滩的消长。 三八滩位于沙市河弯中部,1900年以前尚未出现,1925年以前为散乱的江心滩,1933年左右基本形成完整的江心洲形态,1950年前称为新窖金洲。1950年初期三八滩洲顶高程达38m (吴淞基面),故称三八滩。 多年来三八滩有冲有淤,总的呈冲刷萎缩的态势。其总的变化趋势是滩长缩短、面积缩小。滩顶高程从1960~1998年呈缓慢淤高之势,从36.8m 逐渐淤高至42.7m 。1998年后随着高滩部分的冲刷萎缩。至2004年,顶高降至36.8m 。 1966~2004年,三八滩分汊段以冲滩为主。左汊槽位较稳定,右汊的口门至中部段槽位多年来左右位移,位置不稳定。多数年份左汊分流比大于右汊分流比,左汊为主汊;当枯季流量小 于5000m 3Πs 时,右汊分流比大于左汊分流比而成为主汊 。 图1 三八滩汊道段河势 2 三八滩演变机理分析 由于三八滩汊道段两岸修建了堤防,岸线稳定,因此,河床 变化主要体现在三八滩及其两汊的冲淤变化。 天然河流的演变是由多方面极其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其中河段进口的来水来沙条件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考虑到流量及沙量对洲滩影响较大,故应用沙市水文站实测的1965年后的水文泥沙资料地形资料,分析汊道段断面过流面积、三八滩面积、滩宽等变化与较大流量持续时间、含沙量之间关系。 另外,分析上游过渡段河势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考虑到河床变形滞后于水沙变化,断面及三八滩特征值采用各时段末 第37卷第9期人 民 长 江 V ol.37,N o.9 2006年9月 Y angtze River Sep., 2006

航道法规系列(有答案)

航道法规系列 一、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对通航河流上碍航的闸坝、桥梁和其他建筑物以及由建筑物所造成的航道淤积,由(D )按照“谁造成碍航谁恢复通航”的原则,责成有关部门改正,清除淤积,恢复通航。 A.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B.航道管理机构 C.人民法院 D.地方人民政府 2、按照《航道建设管理规定》政府投资的航道建设项目实行( A )制度。 A.审批 B.备案 C.核准 D.认可 3、经省政府批准列入收费航道建设试点项目的是:( A ) 。 A.安庆石门湖航道 B.合肥派河航道 C.芜申运河航道 D.合裕线航道 4、按照《航道建设管理规定》由交通运输厅负责审批的初步设计文件,项目申请人应当向( D )提出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 A.所在地县交通运输局 B.所在地县港航管理处 C.所在地市港航管理局 D.交通运输厅 5、按照《航道建设管理规定》航道建设项目评标结果应当在与发布招标公告相同的媒介上至少公示(C )天。 A.3 B.5 C.7 D.10 6、按照《航道建设管理规定》航道建设项目发生工程质量事故,项目单位和从业单位应当在( C )小时内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向交通主管部门和有关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报。 A.8 B.12 C.24 D.36 7、按照《航道建设管理规定》航道建设实行建设项目信息报告制度。航道建设项目单位应当( A )向交通运输厅报送工程建设信息。 A.每月 B.每季度 C.每半年 D.每年 8、按照《航道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航道工程应当在工程试运行期满后( D )内申请竣工验收。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六个月 D.一年 9、按照《航道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航道竣工验收委员会负责对工程实体质量以及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形成、通过并签署( A )。 A.《航道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 B.《航道工程竣工验收证书》 C.《航道工程竣工验收许可书》 D.《航道工程准予竣工许可书》 10、按照《航道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航道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的,竣工验收部门应当签发( B )。 A.《航道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 B.《航道工程竣工验收证书》 C.《航道工程竣工验收许可书》 D.《航道工程准予竣工许可书》 11、《航道工程竣工验收证书》、《航道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应当按照(A )规范的统一格式印制。 A.交通运输部 B.交通运输厅 C.省港航管理局 D.省交通质量监督管理机构 12、按照《内河航标管理办法》航标管理基层班组的管辖范围、人员编制、船艇及主要设备的配备等,按( D )执行。 A.实际工作需要 B.交通运输厅规定 C.省港航管理局规定 D.《内河航道维护技术规范》规定 13、内河航标的配布按国家标准( A )的规定执行。 A.《内河助航标志》 B.《内河航道标准》 C.《内核航标标准》 D.《内河航道维护技术规范》 14、变更航标配布图,及调整固定标位的重点航标时应报( B )批准后执行,并通报有关单位。 A.航标管理机构 B.上级航标管理机构 C.省港航管理局 D.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 15、航标管理机构必须建立航标检查制度,并督促执行。航标检查实行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和周期按( D )的规定执行。 A.《内河助航标志》 B.《内河航道标准》 C.《内核航标标准》 D.《内河航道维护技术规范》 16、省港航管理局受交通运输厅委托实施航道行政处罚时,应告知当事人对处罚结果不服的,可以向( C )提出行政复议。 A.交通运输厅 B.人民法院 C.省人民政府 D.人民检察院 17、航标管理机构应制定航标维护质量标准及检查办法,建立( A )。 A.航标质量保证体系 B.航标巡查制度 C.航标维护制度 D.航标维护管理体系 18、船闸应当提高使用效率,缩短船舶过闸时间。确有困难的,可合理定时开放,但船舶等待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 本) 1项目概况及建设的意义 1.1建设内容 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起枝城,下迄洞庭湖出口处的城陵矶,全长约347.2km。从上游自下经过湖北宜昌枝江市、荆州市(荆州城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及湖南岳阳市等地区。 工程建设标准: 1.航道等级:Ⅰ级航道 2.航道尺度: 3.5m×150m×1000m(水深×航宽×弯曲半径),保证率为98%。 3.通航代表船队:1942kw+4×3000t(油驳),船队尺度为204m×32m×3.5m。 工程内容:本河段整治工程分别为枝江-江口河段、沙市河段、斗湖堤水道、周天河段、藕池口水道、碾子湾河段、莱家铺河段、窑监大河段(包括窑监及大马洲河段)以及铁铺-熊家洲河段。 1、枝江-江口河段:陈家渡一带水下乱石整平工程;吴家渡边滩守护工程;七星台填槽工程;七星台护岸加固工程。 2、沙市河段:对北汊左岸护岸加固;腊林洲中部守护工程;三八滩中下段守护工程。 3、斗湖堤水道:南星洲右缘下段守护工程;江陵高滩守护工程;右岸已护岸线的重点部位进行加固。 4、周天河段工程:左岸潜丁坝工程;南五洲岸线守护及加固工程;新厂高滩右缘守护工程;天星洲左缘上段守护工程。 5、藕池口水道工程:陀阳树边滩守护工程;焦家码头一带已线实施加固工程;天星洲左缘下段护岸工程;倒口窑心滩守护工程。 6、碾子湾河段工程:在南碾子湾的上段修建护坎;两处险工段进行加固。 7、莱家铺水道工程:桃花洲岸滩守护工程;莱家铺边滩守护工程;中洲子高滩护岸工程;南河口下护岸加固工程。 8、窑监水道:新河口边滩守护工程;乌龟洲加固工程。 9、大马洲水道:丙寅洲高滩守护工程;大马洲护岸加固工程;大马洲高滩守护工程。10、铁铺-熊家洲河段:广兴洲边滩护滩工程、盐船套护岸工程、熊家洲右岸边滩守护工程和中沙堤护岸加固工程。 1.2建设意义 长江航运作为沟通我国东部沿海和西南腹地的运输大动脉,对于顺利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和推动整个长江流域协调发展、提高长江开放型经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滩

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

第44卷第6期2016年11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oha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Vol.44No.6Nov.2016DOI:10.3876/j.issn.10001980.2016.06.012 一一收稿日期:201509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42,51339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209015) 作者简介:余蕾(1990 ),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研究三E?mail:1032602833@qq.com 通信作者:王加虎,副教授三E?mail:tigerlly@126.com 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 余一蕾1,2,王加虎1,邹志科1,卢金友2,李凌云2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一210098;2.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一430010) 摘要:为研究冲积河流河床形态对水沙条件的响应调整规律,基于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原理,对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进行研究三运用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沙市河段1956 2011年水沙序列的多时间尺度规律,采用滑动平均法拟合了流量二含沙量与断面面积的单一幂指数函数关系三结果表明,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对水沙条件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其河床形态的调整受到包括当前时段在内的前期水沙条件的共同影响三建立了水沙序列分时段的断面面积计算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河床横断面面积的变化情况与实际情况较接近,断面面积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0 85,模拟精度较好,分时段计算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三 关键词:冲积河流;河床演变;小波分析;多时间尺度;滞后响应;断面面积;上荆江沙市河段 中图分类号:TV147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一文章编号:10001980(2016)06054406 Adjustmentregularityofcross?sectionalmorphologyofShashisegmentofupperJingjiangReach YULei1,2,WANGJiahu1,ZOUZhike1,LUJinyou2,LILingyun2(1.Schoolof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Hohai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2.KeyLaboratoryofRiverRegulationandFloodControlofMinistryofWaterResources,YangtzeRiver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Wuhan430010,China) 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dynamicresponseofriverbedmorphologyofalluvialriverstowaterandsedimentconditions,theadjustmentprocessofriverbedcross?sectionalmorphologyattheShashisegmentoftheupperJingjiangReachwasinvestigatedbasedonthedelayedresponseprincipleofriverbedevolution.Themulti?timescalerulesofwaterandsedimentseriesoftheShashisegmentduringtheperiodfrom1956to2011wereanalyzedusingtheMorletwaveletmethod,andapower?exponentrelationshipbetweenthedischarge,sedimentload,andcross?sectionalareawasobtainedwiththemovingaveragemethod.Theresultsshowthattheadjustmentofriverbedcross?sectionalmorphologyoftheShashisegmentisdelayedwiththechangeofwaterandsedimentconditionsanditisinfluencedbypreviousandpresentwaterandsedimentconditions.Themodelforcalculationofthecross?sectionalareaforwaterandsedimentseriesindifferenttimeperiodsisestablished.Thesimulatedresultsindicatethatthesimulatedcross?sectionalareasandactualvaluesareingoodagreementandtheircorrelationcoefficientR2is0 85,indicatingthattheestablishedmodelcansimulatetheadjustmentregularityofriverbedcross?sectionalmorphologyoftheShashisegmentofupperJingjiangReach.Keywords:alluvialriver;riverevolution;waveletanalysis;multi?timescale;delayedresponse;cross?sectionalarea;ShashisegmentofupperJingjiangReach 冲积河流是一个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输入输出的开放系统,其平衡状态表明着输入条

(完整版)航道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刘山船闸下游引航道整治工程投标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5.1 工程拟投入的施工机械设备情况及进场计划 ..............................................................3 5.1.1 编制依据 ...................................................................................................................3 5.1.2 工程概况 ...................................................................................................................4 5.1.3 建设目标 ...................................................................................................................7 5.1.4 参建优势 ...................................................................................................................8 5.1.5 拟投入的施工机械及进场计划 ...............................................................................9
5.2 劳动力投入计划 ............................................................................................................10 5.2.1 施工劳务组织方案 .................................................................................................10 5.2.2 劳动力投入计划表 ................................................................................................ 10
5.3 工期进度安排 ................................................................................................................11 5.3.1 总体施工部署 .........................................................................................................11 5.3.2 总体施工流程 .........................................................................................................11 5.3.3 总工期及节点目标 .................................................................................................12 5.3.4 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13
5.4 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 ........................................................................................18 5.4.1 施工前扫床测量 .....................................................................................................18 5.4.2 钢板桩施工 .............................................................................................................18 5.4.3 模袋混凝土施工 .....................................................................................................23 5.4.4 疏浚施工 .................................................................................................................25
5.5 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28 5.5.1 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 .............................................................................................28 5.5.2 质量保证的技术措施 .............................................................................................30 5.5.3 质量保证的组织措施 .............................................................................................33
5.6 确保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的措施 ................................................................................38 5.6.1 环境保护组织体系 .................................................................................................38 5.6.2 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39
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1

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

荆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 2005-12-29 来源:长江水利网 王伟许全喜白亮 (长江委水文局长江水文技术研究所 430010) 摘要:2004年水文局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长江委信息化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了充分利用水文泥沙河道监测的技术和资料优势、建设全长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的任务,确定了以荆江河段为突破口、分段实施的方针。本文重点介绍了系统建设的背景、系统的功能与特点及关键技术。本课题以开发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完成了荆江河道DEM及重点目标包括堤防、险工护岸、跨河工程、涵闸、水文水位站在内的80多个三维模型的建立,实现了在三维逼真场景下对重点目标的信息管理、浏览和属性查询,具有便捷高效、查询方便、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等特点,特别是其全流域河道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形象逼真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荆江 1 前言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由长江口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沿江地区工农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经济区和21世纪重点发展地区之一。长江中下游两岸,各类防洪工程、水工建筑、跨河工程、港口码头、工矿企业星罗棋布,分布广泛的水文站网担负着防汛和监测的重任。如何与高科技结合,建设快速高效的河道管理与防洪决策支持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当前科研应用开发中的重点方向。 2003年水利部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2004年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方针指导下,长江委提出了全面加快以“数字长江”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促进流域管理现代化;据此水文局提出了充分利用水文泥沙河道监测的技术和资料优势、建设全长江河道三维交互式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确定了以荆江河段为突破口、分段实施的方针。本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宜昌至城陵矶全长408km,由顺直微弯河型向微弯河型和蜿蜒型河道过渡,属防洪重点确保段。本课题以开发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式河道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

港口航道法律法规简介

第1题 港口规划包括港口总体规划和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规划应当港口布局规划。 A.符合 B.指导 C.大于 D.决定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2题 航道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航道建设工程的技术要求,依法通过等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工程建设,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负责。 A.公开 B.政府采购 C.招标 D.指定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3题 水路交通法律体系主要调整哪些内容? A.水路运输管理 B.船员船舶管理 C.安全监督管理 D.航道港口建设、养护、经营和管理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4题

水路交通法制建设的发展重点在哪些方面? A.加强航道港口建设、养护、保护和管理 B.规范水上安全管理 C.规范河道管理 D.防治海域污染 答案:A,B,D 您的答案:A,B,D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5题 水路交通法律体系中以和为龙头,构筑港口航道法律子系统。 A.《港口法》 B.《船舶法》 C.《航运法》 D.《航道法》 答案:A,D 您的答案:A,D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6题 国家实行建筑许可管理制度。建筑许可包括建筑工程和两种。 A.设计许可 B.从业资格制度 C.招标审批 D.施工许可 答案:B,D 您的答案:B,D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7题 交通建设和运营管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以适应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的要求。 A.节能减排,推广清洁能源 B.没有直接关系 C.交通污染第三方治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