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精选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精选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精选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精选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

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

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一篇:

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

一、提出猜想, 引入新知

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 能被3整除的数会什么特征呢?

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可能被3整除, 如30、21、12

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 如11、13、14(沉默片刻后, 学生纷纷表示反对, 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

师:那么, 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

生:想!(跃跃欲试)

二、实验操作, 初识新知

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 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 理解新知

师:透过操作,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教师, 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 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 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

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 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价值!再观察一下, 你们必须会新的发现。(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

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略)

五、回顾梳理, 内化新知(略)

本节课中, 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没一味地套用教材, 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 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关。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所感悟后, 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于是, 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 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 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交流的问题并非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而是来自于学生自

身的需求, 是他们在感悟后急于表达而自然产生的想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去讨论、去体验、去感受, 相互纠正和补充自我的片面认识, 最终使新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步一步浮出水面。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学生感悟和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他们还不断体验数学的魅力,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逐步构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二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谈话: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 你能找出它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 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 能用自我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

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样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 构成了大小不一样的角, 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 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关吗?

三、固应用, 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 想考考小朋友, 敢理解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 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 图中各几个角, 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 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 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 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 布置作业

谈话:经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日学到的本领, 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 调动学生已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经过看、找, 体会角在面上, 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 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 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 供给很多的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 获得感性知识, 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 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练习更加生动趣味, 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 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 理解数学知识, 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 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操作中理解知识, 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 大胆放手, 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 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 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也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表达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三篇: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_大智慧。上课之前, 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明白吗?本来是想明白大象的重量, 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 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 所以曹冲经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 就能够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 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为后面学生的探究供给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 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 那么体验、反思、改善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 这是什么?

今日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 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样求圆的面积, 在大脑中检索一下, 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 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 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 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 就能够求出圆的面积。

师: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可是还是比较接近的, 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 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 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

什么没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教师课后讲, 设计这节课之前, 曾做过前测, 发现学生在应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 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 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 发现和三角形类似。所以, 麻教师对这种方法了一些预设。看来, 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 一方面要提升自我的数学素养, 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 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 再剪下来, 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样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教师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发生变化。如果没提到, 那么为什么不在那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 一种折一折, 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 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 可是还是很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头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 折成16份, 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 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样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教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 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 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 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 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 层次分明。可是, 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 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终能够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明白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 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 得到的扇形的圆弧, 逐渐在变直, 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 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 那么最终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

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 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 剪下来拼在一齐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 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齐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 怎样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 拼成平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 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 还是麻教师没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 最终还是平行四边形, 只可是, 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 放在两头, 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 为什么必须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 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 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 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供给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 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 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关系(2)宽呢?(3)面积怎样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 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 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 板书过程, 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 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 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样回事?

生2:整个圆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 问:式子点烦, 能不能改善一下呢?

生4:C=2∏r, 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 结果也是∏r2。

3、看来, 不管是哪种方法, 不管是几等分, 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明白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 让学生自我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明白圆的直径或周长, 我们怎样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 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经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 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 听麻教师的课, 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 是麻教师的课是我们一向想要追求的一种梦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 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 大气洒脱;学生拥充分的思维空间, 自主探究、参与, 数学之美、思维之美, 体验得淋漓尽致。

异常深刻的是麻教师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步骤地探究, 经过讨论怎样变――变得更接近――怎样算的过程, 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 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十_大片, 也不做拔苗助长。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六篇: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七篇:

经过一天的团体听课观摩, 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 以他们各自的团队特色, 给我们上演一场教育教学的视觉盛宴。在这7节观摩课中, 既全国知名教师团队的特征, 又区域教学的特点, 对我们来说, 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着当前课改, 很大的学习意义。

其中, 来自北京的薛铮教师教授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薛教师代表的是吴正宪教师团队,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薛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 从而发现问题:因数和积, 谁变了是怎样变的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从而发现规律, 总结规律。这样的课堂, 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发现规律, 突出了教学的实效性。

来自江苏的吴冬冬教师教授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印象。对于长方体顶点、面、棱的认识, 以往的教授方式往往经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来得出, 而这节课, 吴教师经过多媒体的图形、立体的动画, 学生的实际操作, 最终得出结论。真正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

浙江的学俞教师教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 给我印象最深, 这整整一堂课中并没使用任何课件, 而是在课堂中就地取材, 在纸包里装粉笔, 用在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的岁数、会场的人数, 甚至用自我秃顶的头发来引导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的认识, 学生们在俞教师诙谐幽默的教学中不间断的发现、思考, 时时会在场教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经典的反复问话小朋友你今年几岁啊、一共a 人, 小朋友30人, 那么大人多少人啊, 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 虽然没使用多媒体, 但精彩程度却不亚于年轻的教师课件的课堂, 让我受益匪浅。

经过这次小学数学教学年会所收获的教学经验, 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 我们欠缺的还很多, 我们离那些名师的教学还必须的距离。我们的教学素养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本事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八篇:

《角的分类》

1、复习直接导入, 引出新课。让学生说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特点, 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促进知识的迁移。

2、探究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活动扎实效。经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 采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练一练等活动, 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数, 在具体操作中归纳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操作、思考本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本事, 发展学生多种思维本事。

3、学具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

4、教学紧扣教材, 精讲多练, 练习题设置由浅入深, 学生训练素, 教学

目标完成好。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九篇:

20XX年4月2日我幸听了城关小学王丽英教师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教学, 收获颇丰。王丽英教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结论, 更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努力地经过数学学习使孩子抓住数学的本质, 品味数学的真谛, 体验数学学习的欢乐, 并带着无限的乐趣投身到更广博的数学海洋中。在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比较与联系中, 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创造时空, 让数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 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首先, 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其次, 我们应清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 没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问题的解决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创设情境, 启迪学生的思维,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 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几点: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 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

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 随着年级的升高, 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 最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 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本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但两者一个共同的关键, 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供给的相关信息。仅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 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 时是教师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供给了机会, 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 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所以, 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显得十_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初步构成了对组合图形意义的理解。

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方法, 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 经过教师点拨,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学生的学习过程进取主动。

3、课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在解决问题时, 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独立思考计算、最终交流解题方法。学生对于一道题想出了多种解题方法, 教师没直接告诉学生用哪种方法好, 而是鼓励学生经过观察、比较, 寻找最简洁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本事。

4、教学中, 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放手, 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 精讲多练, 学以致用, 学生解决问题本事培养很到位。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十_大的学生异常多, 在教学中, 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较大提高的学生, 我发现他们没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 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 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 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 定能使学生学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 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一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 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一天的工作计划中就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我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以不断促使自我努力。

可是, 教学中, 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 课堂气氛不活跃, 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 我必须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进取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十_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 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个课堂活泼生动、气氛活跃,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励等形式, 始终使学生处于进取思考的氛围中。另外, 从杜教师一句停

笔眼不离书, 检查计算结果话中, 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 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十_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样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 构成了大小不一样的角, 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 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关吗?

三、固应用, 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 想考考小朋友, 敢理解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 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 图中各几个角, 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 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 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 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 布置作业

谈话:透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这天学到的本领, 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 调动学生已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透过看、找, 体会角在面上, 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 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 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 带给超多的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 获得感性知识, 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 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练习更加生动搞笑, 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 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 理解数学知识, 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 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操作中理解知识, 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 大胆放手, 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 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 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也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操作潜力、表达潜力及分析、概括潜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十_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 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 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 分桃子时, 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 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头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 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 怎样样?。"小猴们得寸进尺, 挠挠头皮, 试探地说:大王, 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 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貌:"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 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 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 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 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 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小学二年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二年数学听课记录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为大家了小学二年数学听课记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xx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4月18日下午,在东南大学的礼堂参加全国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教研活动,有幸再次听到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课,这次张老师带来的是一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意义,整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张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很深,他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紧紧抓住教学的难点——单位“1”,并且用单位“1”帮助学生沟通整数与分数的意义,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意义的抽象与建构。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把张老师这节课的好处一一道来,下面附上我整理的张老师的说课稿,也许能对了解整节课有所帮助。 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意义”教学背景? 第一层次:结合一个具体的物体、图形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二层次:结合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认识

简单的分数。 第三层次:把前两者进行统整,提炼出单位“1”,进而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概括出分数的一般意义。 3、教材的编排 教材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也就是书上那段完整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除此之外,还有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张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机械的背出概念,关于分数单位的教学张老师安排在第二课时。关于概念通过板书来补充。 4、教学线索 传统的教学线索是逐步概括出概念;(见下面图片1)张老师的教学线索是围绕单位“1”逐步展开,帮助学生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见下面图片2、3) 5、“分数的意义”几个困惑?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终审稿)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 课记录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_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_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2013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x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x7=42 7x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 (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x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x7=14(个) 师:薯条呢? 生:7x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版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一、《倍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

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角》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听课是一门科学,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 师听课记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理解》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理解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 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理解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 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 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 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 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 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 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动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 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协 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2018年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

2018年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信阳市实验小学 一、《倍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角》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下册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下册 篇一: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小朋友,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哪位小朋友愿意用我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 师:这可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选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学生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开始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直尺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 师:对,你们按顺序读一读。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长有短。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评: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咱们估计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2、量几厘米 学生量,老师巡视。选取几位学生演示,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然后互相说说是怎么量的。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评: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量的基础之上再用说的方式来巩固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环节的新知识。而且选取学生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分析了以后能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那么自己尝试时便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

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班 记录者XXX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 xxxx-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

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 2004-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公开课教案2 课题:商的近似数 曾都区实验小学刘友波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416÷32=1380÷15= 二、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同学们您们喜欢锻炼不?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瞧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您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 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与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就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1)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就是说,被除数与商的相同数位就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与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与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评议记录 1、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 2、教师巡视时,应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 3、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就是怎样求出来的? 4、被除数就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5、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 6、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7、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8、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算理的关注。 7、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导读:本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

数学听课记录写范文

数学听课记录写范文 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额数学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授课人:xx 时间:20xx.x.x上午第二节 地点:五小多媒体教室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 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35+37=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7”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听课有感: 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建议:

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2、这节课的课题只是在课件上出现过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没有再出现过所以一节课的课题还是很有必要板书出来因为孩子看在眼里 才能记在心里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 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 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写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写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数学的听课记录是很重要的材料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数学听课记录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你是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又是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个角大些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投影展示图形:些是角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出自:范文先生网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记录范例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记录范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 xxxx-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

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