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物价总指数变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及其宏观调控含义

中国物价总指数变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及其宏观调控含义

中国物价总指数变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及其宏观调控含义
中国物价总指数变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及其宏观调控含义

中国物价总指数变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及其宏观调控含义1

彭兴韵(《财贸经济》2009年第6期)

内容提要:在对国外相对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的文献基础上,本文对2001年1月至2008年2月间的中国相对价格变动与整体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胀率上升会伴随着相对价格较大地调整。然后研究了引起相对价格变动的机制,认为不同类别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都可能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本文最后分析了相对价格变动对宏观调控的意义。

关键词:宏观调控 物价总指数 相对价格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物价总水平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的经济学者们对通货膨胀(紧缩)也进行了大量地研究。但人们对物价总水平波动中的相对价格变化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已有的文献中,王明舰(1999)、李敬辉和范志勇(2005)略有涉及,但没有进行系统地研究。虽然国内对相对价格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但国外学者已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占主导的时间序列分析显示,通货膨胀与相对价格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米尔斯(Mills,1927)和格莱汉(Graham ,1930),他们都发现,相对价格离差的变动随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增加。奥肯(Okun,1971)利用17个OECD国家在1951-1968年通货膨胀的无条件标准差和通货膨胀均值研究了相对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魏宁(Vining)、伊维托斯基(Elwertowski,1976)和帕克思(Parks,1978)的研究证实了通货膨胀与相对价格变动之间正相关的关系。帕克思(1978)研究还认为,相对价格变动也随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的绝对值的上升而增加;唐(Tang)和王(Wang ,1993)发现,相对价格离差不仅随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绝对值的上升而增加,而且也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动。格利尔(Grier) 和派利(Perry ,1996)的研究则认为,RPV只随事前的通胀不确定性而增加。德里费尔(Driffill et al,1990) 和约瑟(Joyce ,1995) 的研究研究显示,通货膨胀与条件通货膨胀标准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塞切蒂(Cecchetti ,1986)、卡尔顿(Carlton,1986)和凯西亚普(Kashyap ,1995)在研究通货膨胀与相对价格变1本文是笔者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课题“中国物价总指数波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及其宏观调控含义”成果。

动的关系时发现,不同产品价格调整的频率和幅度是不同的,因而通货膨胀期间总是伴随着相对价格的调整。 研究不同类型的商品价格变化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较早的研究以CPI作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后来的一些研究者还研究了以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为衡量指标的通胀与相对价格离差的相关性。在数据来源上,研究者也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发布的统计数据,也有进行大量调查后进行实证分析。罗伯特(Robert A. Buckle)和约翰·卡尔逊(John A. Carlson)运用对新西兰企业调查得来的微观数据以及定序概率回归方法(ordered-probit regression)检验了厂商层面上的价格变动的不对称。罗伯特和约翰·卡尔逊的检验结果发现,价格对通货膨胀引起的成本及需求变化的反应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除了在产品层面研究相对价格变化与通货膨胀相关性外,也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拓展,研究样本地区的相对价格变动与总体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帕斯里(Parsley,1996)将美国不同城市和不同组别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取对数后进行回归,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与相对价格离差之间存在正相关,但没有证据表明存在长期的正相关。盖·德贝利(Guy Debelle)和欧文·莱蒙特(Owen Lamont,1997)通过对美国战后不同城市的相对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通胀与相对价格变动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诸如货币因素之类的总量冲击并不是导致这种相关性的主要因素。大卫·费尔丁(David Fielding)和保罗·米振(Paul Mizen,2000)选取了欧盟十个国家的十五组商品,同时研究了各个组别的价格在十个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对价格离差和在每个国家内的各个组别的商品相对价格离差,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欧盟内,相对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对相对价格变动的冲击是临时的,通过市场力量在一年内就基本上消除了,货币政策能够集中于长期价格稳定的单一目标。

二、中国相对价格变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相对价格计量方法

相对价格,简单地说就是各个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以it p 和jt p 分别表示i 类商品和j 类商品在t 时的价格水平,以ijt RP 表示这两类商品在t 时的相对价格,则:

it ijt jt

p RP p = (1) 式(1)表示,在t

时一个单位的i 类商品可以换回的j 类商品的数量。相对价格上升,表明一个单位的i 类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j 类商品。对(1)式取对数,然后对时间求导得:

111ijt jt it ijt it jt dRP dp dp RP dt p dt p dt

=? (2) 式(2)左端表示相对价格的变化率,右端的第一项表示i 类商品的价格变化率,简写为i p

&,第二项表示j 类商品的价格变化率,简写为j p

&。因此,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率的不同,会导致它们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率?rp

等于两类产品价格变化率之差: ?rp

=i p &-j p & (3) 国外的学者在研究相对价格变化时都运用了统计上的均值与方差或者标准差的办法,这样大

大地简化了对相对价格变动的度量。若t p

&为t 期的物价总指数,it w 表示在t 时支出中i 类商品所占份额,t RPV 表示

t 期的相对价格离差, t RPV 为: 21

()n t it it t i RPV w p

p ==?∑&& (4) 本文在计算中国的相对价格离差时,可将it w 视为国家统计局在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相应各大类消费品所占的权重,这样,t 期的消费者价格总指数t p

&就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即1n

t i it i p

w p ==∑&&。 除了以各类价格指数与物价总指数的加权离差平方和来计算相对价格变化外,卡洛斯·菲利普(1999)等则以RPV 的平方根t SRPV 来衡量相对价格的变化。本文采用t RPV 的平方根这一指标来加以分析,以t SRPV 表示t

期的相对价格离差的平方根,则:

t SRPV =本文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因此,本文只是研究中国各大类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CPI)之间的关系、及未预期到的通胀与未预期到的相对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处理及协整检验

本文以月度数据为基础研究中国相对价格变化与整体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由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CPI月度分类价格指数的数据可得时间范围最早为2001年1月,本文月度研究的样本时间范围为2001年1月至2009年2月。在样本时间区间内,中国的消费者分类价格指数包括:食品类、烟酒及其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本文计算的2001年1月至2009年2月中国相对价格离差的标准差(SRPV )时间序列与物价总指数(CPI)序列如图1所示。

以下对相对价格标准差与整体通货膨胀之间进行协整检验。对于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而言,如果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于本文只是检验相对价格标准差与物价总指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我们采用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的两步检验法,又简称为EG检验:即首先建立回归方程,然后对回归的残差进行单位检验。在进行EG协整检验之前,还应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首先对物价总指数与相对价格变动之间进行协整分析,然后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与未预期到的相对价格变动进行协整检验。

我们首先对SRPV和CPI两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对SRPV和CPI进行ADF 和PP单位根检验。对SRPV序列进行检验发现,它存在单位根,SRPV本身是一个非平稳序列,而SRPV 的一阶差分是平稳序列,无论是ADF检验法和PP检验法,SRPV的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的t 统计值均分别为-2.052133和-1.991967,大于相应ADF和PP检验法对应的t统计量-3.49910和-3.4991967,这表明SRPV的一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一个平稳序列。同样地,CPI本身也存在单位根,它是一个非平稳序列,而CPI的一阶差分,无论是ADF检验还是PP检验结果都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一个平稳序列,CPI的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的t统计值分别为-1.429993和-1.60992,大于ADF-4.23573的t 统计量和PP检验-4.615347的t 统计量。由于SRPV与CPI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因此,它们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

在对SRPV和CPI进行单位检验后,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01tm tm t m SRPV CPI ββε=++

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估计结果如下:

(17.51623)(21.21991)?1.3991450.914761tm tm tm SRPV CPI ε=++

20.824267R =,调整后20.822437R =;.0.343895DW =;F 统计值=450.2847,p =0 SRPV与CPI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14761,,拟和效果较好,F统计值的相伴(收尾)概率为零,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在对SRPV和CPI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后,再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同样对回归残差进行ADF 检验和PP检验。两种检验法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t 统计值为-2.664327,而ADF检验PP检验的t 统计量分别为-7.854857和-31.52745,这表明回归残差也是一个平稳序列。因此,SRPV与CPI之间确实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0.914761),中国的SRPV与CPI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914761。由此可见,2001年1月至2009年2月间的中国月度相对价格标准差与总体价格上涨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率上升时,相对价格标准差也会随之上升;反之,当总体通货膨胀率下降时,相对价格标准差会相应地下降。因此,中国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中包含了更多的相对价格的调整,近几年来的通货膨胀率的上升,都伴随着较大幅度的相对价格调整。

为了更深入地考查通货膨胀与相对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将总体通货膨胀和相对价格变动分解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与预期到的相对价格调整、未预期到的通胀与未预期到的相对价格变动。本文采用HP滤波方法来加以分解,将HP滤波中的趋势因素当作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相对价格变动,将其不规则的循环因素当作未预期到的物价总指数和相对价格标准差。

对未预期到的相对价格偏离物价总指数的标准差(以u SRPV 表示)

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以u CPI 表示)进行ADF带截距无趋势项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它们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但是,u SRPV 一阶差分的ADF单位根检验的统计值为-6.84253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的t 统计值为-2.972446,这表明未预期到的相对价格变动的一阶差分是一个平稳序列。u CPI 一阶差分的ADF单位根检验的统计值为-8.158215,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的t 统计值为-3.031437,表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一阶差分同样是一个平稳序列。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协整方程为:

( 3.13747)(26.58459)

1.13527 1.06129u u SRPV CPI ε?=?++ 20.880062R =,调整后20.878813R =;.0.865646DW =;F 统计值=704.41400,p =0 对回归方程的回归残差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两种检验法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t 统计值分别

为-3.255150和-3.307618,而ADF检验PP检验的t统计量分别为-7.563562和-30.72651,这表明回归残差是一个平稳序列。SRPV与CPI之间确实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1.06129),中国

的未预期到的相对价格变动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的拟合

以看出,拟合的效果非常好。而且,在未预

期到的通胀率和未预期到的相对价格标准

差处于上升时期,它们之间的似合效果明显

优于它们均处于较低的时期的拟合效果。结

果表明,2001年以来,中国未预期到的物价

总指数的上升与未预期到的相对价格变动

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与预期到的相对价格变动之间的相关性却较弱

一些。

三、相对价格变动机制及其识别

(一)相对价格变化的机制

根据卢卡斯和巴罗(1976)的模型,相对价格变动会随事前的通胀不确定性上升而增加,但

在他们的模型里,实现的总需求冲击对相对价格变动没有影响,因为所有厂商都会对既定的总需

求冲击做出相同的反应。但在赫科维茨(1981)和古基曼(1983)扩展的信号萃取模型里,由于

不同的厂商的供给价格弹性是不同的,实现的总需求冲击会对相对价格变动有影响。在赫科维茨

(1981)和古基曼(1983)的模型里,相对于那些供给价格弹性较低的厂商而言,供给价格弹性

较高的厂商对未预期到的总需求冲击反应就要小一些。谢辛斯基和魏斯(1977)提出的菜单成本

理论则可以推出相对价格变动与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需求总击可能导致不同

市场相对价格变化的差异,由于各个市场供给曲线的斜率并不一致,如果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

那么,正向的需求总击就将导致该市场的价格水平更大幅度地变动,较大的冲击会相应地导致各

个市场相对价格变动的离差增加。在李敬辉和范志勇(2005)的分析框架里,引起相对价格变动

的主要机制在于存货的变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也是影响存货收益率,因而也会影响到大宗商品

相对价格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分析近几年来中国相对价格变动的机制,本文的简化模型则重点考察了收入、需

求冲击与供给冲击是如何引起相对价格变动的。考虑一个简单的供给与需求模型。假定需求是价

格与收入的函数,同时还受到外生的需求冲击(如产品用途的改变)的影响。2

以i D 表示i 类产品的需求,i p 表示i 类产品的价格,i b 表示对i 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且需求价格弹性小于零(这里不考虑炫耀性商品),Y 表示收入,i γ表示对i 类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d

i ε表示i 类产品的需求冲击,i α表示需求对i 类产品需求的反应弹性。为简化起见,假定各弹性系数为常数,且不考虑自发性需求,将i D 表示为: i i i b i i id D p Y γαε= (6)

以i S 表示对i 类产品的供给,供给价格弹性以i β表示,且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零,is ε表示供给冲击,i λ表示i 类产品的供给对供给冲击的反应弹性,同样地,为了简便起见,假定各弹性系数为常数。将i S 表示为:

i i i i is S p βλε= (7)

均衡要求供给与需求相等,有:

i i i i i b i id i is p Y p γαβλεε= (8) 于是,解得1i i i i i b id i is Y p γαβλεε???=???? (9) 进一步取对数得:

1ln (ln ln ln )i i

i id i is i i p Y b γαελεβ=+?? (10) 式(10)表明,i 类产品的均衡价格取决于收入、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从(10)式中可以看出,一个正向的需求冲击会导致其价格上升,需求冲击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和需求对需求冲击的反应弹性;一个正向的供给冲击会导致其价格下降,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也要取决于供给冲击弹性、需求弹性和供给对供给冲击的反应弹性。 将(10)式对时间求导得:

11111()i id is i i i i i i id is dp d d dY p dt b Y dt

dt dt εεγαλβεε=+?? (11)

2应当说,收入水平的变化导致的需求的变化也是需求冲击的一部分,但收入的变化与诸如产品用途改变之类的需求冲击的经济影响、政策含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本文将它们分开来处理。

以y

&表示收入变化率,id ε&表示i 类产品需求冲击的变化率,is ε&表示i 类产品供给冲击的变化率,则:

1()i i i id i is i i

p y b γαελεβ=+??&&&& (12) 假定j 类产品与i 类产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形式完全一样,只不过相应的弹性系数是将上式中弹性系数的下标i 改成j 就可以了,于是j 类产品价格的变化率为:

j p &=1()j j jd j js j j

y b γαελεβ+??&&& (13) 将(12)和(13)代入(3),于是得到这两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化为:

?rp =i j p p ?&&1()i i id i is i i y b γαελεβ=+??&&&-1()j j jd j js j j

y b γαελεβ+??&&& (14) 我们可以根据(14)式来考察各类因素对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若其它条件不变且两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同、供给价格弹性也相同,由于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零,需求价格弹性小于零,

这样:(1)当收入上升时,即0y

>&时,那么,两类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化率的符号取决于各要取决于两类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如果i j γγ>,则,?rp

会上升,表明收入的增长会导致i 类产品的价格上涨得更快,反之则反是。(2)若i 类产品发生正向的需求冲击(如用途的扩大)会提高i 类产品的相对价格,反之则反是。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价格的变化率取决于需求对需求冲击的反应弹性和需求冲击的强度。(3)i 类产品正向的供给(如技术变革导致i 类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使其相对价格下降,不利的供给冲击则会使i 类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供给冲击对相对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供给对供给冲击的反应弹性和供给冲击的强度。

(二)中国相对价格波动的识别及其冲击来源

下文就根据以上简要模型来分析中国相对价格变动的机制。过去几年里,一些学者对中国价格总水平波动的冲击来源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然而,这些文献用来识别价格总水平波动的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计量方法,却不能用来识别相对价格变化的冲击来源。例如,龚敏和李文溥(2007)认为供给冲击是长期的,需求冲击是短期的,将计量中的长期因素当作供给冲击来处理,短期因素视为需求冲击。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无论是需求冲击还是供给冲击,它们对相对价格的冲击既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而且,某一次事件既可能形成需求冲击,也可能形成供给冲击,其对相对价格的影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对这种事件的反应。新技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对供给

冲击的影响就是长期的,像自然灾害带来的供给冲击就可能是短期的;某种产品用途的改变带来的需求冲击就可能是长期的;禽流感之类的事件就会同时引起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且对需求冲击的强度往往大于对供给冲击的强度。

为了考察2001年以来中国物价总指数波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的冲击来源,我们还需要对相对价格波动进行识别。图3是2001年至2009年3月的各类消费

品价格偏离CPI的标准差。我们看到,在物价总指数上升的时

期,相对价格标准差波动最大的是食品价格,居住类产品价格偏离总体通胀的标准差也相对较高,相对价格波动标准差最小的就是烟酒及用品、衣着等。在图3中,我们还看到,在我们考察的样本期内,相对价格标准差的波动大致为十八个月左右,2001年底至2003年第一季度,各类产品的相

对价格标准差都处于较低的水平,2003年第二季度至2004年底,是相对价格标准差较高的时期;在2005年至2006年第三季度,同样是相对价格标准差较低的时期,2006年第4季度开始又有所上升,2007年的波动标准差再进一步上升。为了进一步考察食品

类价格对物价总指数的影响,我们还分析了中国的核心CPI。由于核心CPI是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CPI,因而考察核心CPI与总体CPI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分析食品和能源价格对总体通胀变化的影响。但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只对外公布了整体的CPI,没有公布核心CPI,我们需要根据消费者分类价格指数计算中国的核心CPI。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八大类消费者分类价格指数中,并没有能源一项,我们在计算核心CPI时只剔除了食品一项。由于剔除了食品项,我们还应当对计算核心CPI的剩余七类消费者分类价格指数的权重进行相应地调整,使七大类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权重之和等于1,但并没有对剩余的七项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对权重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权重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对应价格指数的乘积之和,即得

到了核心CPI序列。计算的核心CPI显示在图4中,可以看出,中国剔除食品后的核心CPI一直较低,整体CPI却有着驼峰状的波动。图3和图4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表明了近几年来中国物价总指数的波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指数的变动引起的,整体通胀率的上升背后不过是食品类产品对其它产品的相对(交换)价格的上升的结果,或者意味着食品类的产品对其它消费品的贸易条件的改善。

上文指出,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都可能导致相对价格的调整。由于食品的收入弹性较低,对食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往往会落后于收入的增长率。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用于食品类的支出在其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相应地下降,这表明对食品的需求增长率会低于收入的增长率,食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小于1的。由此可以推断,近年来,在中国食品的相对价格有利的调整中,名义的收入增长并不是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升的重要因素,食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并不是名义变量冲击的结果。这意味着,食品相对价格的有利调整可能来自于其它实质方面的需求冲击或者是供给冲击。在需求冲击方面,一些食品用途的改变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典型的莫过于作为替代能源的生物乙醇极大地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据统计:“美国20%的玉米和巴西50%的甘蔗被用于制造燃料乙醇,欧盟65%的菜籽油和东南亚30%的棕榈油被用于制造生物柴油。”3用途的改变导致的需求冲击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最终还要取决于其替代产品价格的变化,由于食品与能源之间已具有较强的替代性,食品价格的走势最终与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的变动息息相关。另一个形成食品价格冲击的主要来自于供给方面,如曾经CPI影响较大的猪肉价格的上涨就可能是来自于供给冲击,如果其相对价格能够较快地得到理顺,生产者对这种冲击的反应往往较快,其对价格总指数的影响的时间并不持续过长的时间。居住类产品相对价格的较大变化可能主要来自于居民对居住类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的结果,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财富存量的增长,对居住类产品的需求出现了更大幅度地上涨;面对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居住类产品需求较大的增长,供给能力在短期内又难以大幅提高,于是,居住类产品的相对价格较大幅度地上升也是必然的结果。过去几年里,中国居住类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正是名义收入增长后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结果。

四、相对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过去一段时间里,政府一直强调由“结构性”的价格上涨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即表明相对价格的调整;全面的通货膨胀,则似乎是指所有商品价格指数均按至少大致相当的速率上涨,相对价格调整效应较弱。如果所有商品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均按大致相当的速度上升,且完全被公众所预期,即不存在货币幻觉,那么,全面的通货膨胀对产出和资

3 《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22日。

源的配置影响将是中性的。如果物价指数的上涨更多包含着相对价格的变动,即便这种价格上涨被预期到,它的影响将是非中性的,例如,它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到相对价格上涨较快的行业中去。此外,物价指数上涨中的相对价格变动还具有收入与财富再分配的效应,因而还会对整个社会的福利产生影响。在结构性的价格变动引起通胀率上升的情况下,政府为稳定价格指数而采取的宏观调控,应当充分注意到它对福利效应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时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才可能暂时地偏离物价稳定目标。如果没有其它剧烈的外部冲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要将表现为物价总指数上涨的通货膨胀率的方差降到最低,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时期,降低那些相对价格变动较大的商品的价格上涨率,似乎可以成为政府反通货膨胀的一条捷径。诚如上文分析表明的,中国的通货膨胀与相对价格变动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资源的配置恰恰具有真实效应,也与国民收入分配有着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就与食品价格的上涨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历次物价总指数上涨较快的时期,恰恰也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在物价指数上涨较低的时期,也往往是食品价格上涨较慢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极度缓慢慢的时期。如果食品价格上涨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那么,虽然它带动了物价总指数的上涨,但由于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引起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也会使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因而农村居民的效用无差异曲线也会向外移动,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效用水平。这提醒我们,如果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不只是将物价指数这一“技术性”的“数字”最小化,而是同时关注其国民福利效应,那么,容忍适度的物价总指数上涨是否会是更好的政策?

物价总指数与相对价格变动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另一个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控制通货膨胀时应当对引起物价指数上涨的冲击来源加以更好地识别。只有在对引起相对价格冲击进行识别之后,才能在尽可能地不损害价格机制效率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达到稳定物价水平的目的。如果物价总指数的上涨是由一些特定行业的需求冲击引起,并不是由货币供应量或信贷增加造成的,那么,为了稳定物价总指数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收效甚微。由产品用途改变导致的需求增加引起相对价格的调整,在短期内可能无法恢复到一个稳态均衡的状态,因为它不仅取决于自身应对需求冲击的供给调整速度和能力,而且还要取决于其替代产品价格的变化。开放经济条件下,替代品的价格调控常常不是一国货币政策所能及的。而且,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为了控制物价总指数的上涨,一些有违于市场化取向的所谓临时价格干预机制频频登上了中国宏观调控的舞台,这有损于相对价格调整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

李敬辉、范志勇:《利率调整和通货膨胀预期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王明舰:《中国地区通货膨胀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论文,1995年。

Benabou, Roland,“Search, Price Setting and Inflation”, Rev. Econ. Studies55 (July 1988): 353-76. Carlos Felipe Jaramillo,“Inflation and Relative Price Variability: Reinstating Parks' Result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99, Vol. 31, No. 3, Part 1, pp. 375-385.

Cecchetti, Stephen,“The Frequency of Price Adjustment: A Study of Newstand Prices of Magazines, 1953-1979”,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6, Vol31, pp255-274.

David Fielding,Paul Mizen, “Relative Price Variability and Inflation in Europe”,Economica, New Series,2000,Vol. 67, No., pp. 57-78.

Grier, Kevin B., and Mark J. Perry,“Inflation, inflation uncertainty, and relative price dispersion: Evidence from bivariate GARCH-M models”, Journal of Monetaty Economics,1996,Vol 38,pp391-405. Guy Debelle and Owen Lamont, “Relative Price Variability and Inflation: Evidence from U.S. Citie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 Vol. 105, No. 1, pp. 132-152.

Mills, Frederic C., “The behavior of price”,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27. Parks, Richard W, “Inflation and Relative Price Variabi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 Vol. 86, No. 1. 79-96.

Parsley,D, “Inflation and relative price variability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 new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96,Vol. 28, No. 3, 323-41. Reinsdorf, M, “New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price dispers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Vol. 84, No. 3.720-31.

Sheshinski, Eytan and Weiss, Yoram, “Inflation and the Costs of Price Adjustment”,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77,Vol. 44, No. 2., pp. 287-303.

Tang, De-piao, and Ping Wang, “On relative price variability and hyperinflation”, Economics Letters,1993, 42:pp209-14.

Vining,D.R. and Elwertowski, T.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prices and the general price leve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6,Vol. 66, No. 4, pp. 699-708.

简析物价上涨与宏观调控(精)

简析物价上涨与宏观调控 众所周知,物价问题成为2010年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且2010年是居民对物价满意度10年以来最低的一年,在此期间农产品价格一升再升,极大地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国家也为了稳定物价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各地也相继出台了蔬菜限价令,以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近期物价总体水平呈现回落的趋势。下面就简要谈下这些事件其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 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知道影响买者的变量为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期以及买者的数量,在这种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生产者的成本无疑是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今年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供应量减少,而需求不变,且土地种植成本和种植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这都为物价上涨埋下了隐患。其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刺激经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年和今年都加大了货币的投放量。经济学原理九表明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再次,有市场力量的存在。针对农产品上涨,发改委称,种种迹象表明,游资炒作和不法经营者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相关商品价格,是直接推手。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曾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流动性相对充裕,在楼市降温、股市低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游资容易把目光投向农产品。以上三种原因成为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三种主要动力。 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第六原理为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尽管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即市场本身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看不见的手是强有力的,但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经济可以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政府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价格干预,并先后出台蔬菜限价令,正是政府对失灵的市场的调节。自从中央政府及地方先后出台各种一种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措施之后,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土豆、面粉等农产品主产区市场报价连续几日涨幅为零。发改委网站已宣布,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蔬菜、棉花、食用油价格环比回落。商务部披露的食用农产品价格监测也显示,出现了近半年来首次下降。可见政府调节改善了市场的结果,改善了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失

物价上涨与宏观调控

物价上涨与宏观调控

物价上涨专题 材料一:导火索:猪肉涨价 古人常说“民以食为天”,食品价格上涨绝不是一件小事情。从2007年6、7月份开始,国内猪肉价格普遍出现上涨,以生猪出栏数排名全国第一的四川省为例,仔猪每公斤价格在2006年不超过6元,2007年5月份时也只有12元,而到了7月末则飙升至22元,优质外血缘仔猪的价格还要更高。此后猪肉价格狂飙突进,每月两位数的价格涨幅变得司空见惯,引领各类居民消费品价格一路上行,成为本轮物价上涨名副其实的导火索。 对于国人来说,猪肉在饮食结构中占据着比较高的比重,世界上超过一半的猪肉由我国生产出来并消费掉,猪肉价格一旦疯涨起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必然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其中生活成本上升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替代效应”,猪肉价格上涨将导致同类商品的需求扩大,例如鸡肉、牛肉、羊肉等等,那么这些商品的价格也就相应地被拉高了,事实也的确如此。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涨幅在2007年5月份首次突破20%,8月份甚至逼近了50%,随着后来中央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例如向市场投放储备肉),涨幅略有回落,但截至11月仍然维持在38.8%的高位。受此影响,蛋、水产品、鲜菜和鲜果等商品的价格也呈现普涨态势,这说明“替代效应”已经蔓延到了整个食品领域,广大消费者的生活成本被进一步推高。 分析:猪肉价格大幅走高的原因分析:首先是养猪成本的提高。2006年底全世界粮食储备量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受此影响,粮价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上涨,导致猪饲料价格随之水涨船高。其次是2006年4月以来我国长江流域爆发的猪蓝耳病导致生猪存栏量下滑,同时,疫病对该地区养猪农户的信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抑制了生猪存栏量的恢复势头。第三

经济法概论自学考试 8 1

经济法概论自学考试-8-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7,分数:37.00) 1.我国《宪法》第15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______。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A.市场规制 ?B.宏观调控 ?C.经济管理 ?D.经济法律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解析] 我国《宪法》第15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此为立法规定,应识记。答案为B。 2.下列有关宏观调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主导一方是政府 ?B.基本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 ?C.调控手段是综合性的 ?D.主导一方是市场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解析] 宏观调控,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调控。因为唯有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才有可能反映总量运行的经济要求,并制定克服总量失衡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度及相应措施。所以,宏观调控的主导一方是政府,A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是总量的均衡,B选项正确;宏观调控作为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综合的总量的调控,其调控手段必然是综合性的,包括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C选项正确。答案为D。 3.宏观调控与政府调控的关系是______ ?A.宏观调控等同于政府调控 ?B.宏观调控不等同于政府调控 ?C.政府调控涵盖宏观调控 ?D.宏观调控涵盖政府调控 )1.00(分数: A. B. √

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稳定物价的措施和原因

1. 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稳定物价的措施和原因 (1)价格变化的原因 答题要素:价值+供求+货币供应量+市场缺陷+经济政策+流通环节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⑤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商品流通不畅,也会引起价格上涨。 (2)稳定物价的措施 答题要素:科技管理+发展生产+货币供应量+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流通环节①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答题要素:物价影响生活+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市场规律+以人为本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2.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答题要素:2 消费作用+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生产目的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措施 答题要素: (发展经济、宏观调控、收入公平、社会保障、消费环境) +企业+个人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②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③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 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措施 答题要素:经营战略+自主创新+信誉形象+社会责任+联合兼并+科学发展+对外开放①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 ③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⑤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⑥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要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 贸易使人获益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原理六 经济组织的活动依赖市场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原理七 政府可以改善市场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

调控物价是政府的天职 文档

调控物价是政府的天职 阿源 近一个时期以来,面对节节攀升的物价,各方议论纷纷。两位百姓关于物价的对话,令人深思。一个说,“房价物价的上涨,肯定是政府想让它们涨。”一个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什么都控制在政府手里,政府不想让它们涨,它们能涨起来吗?” 说来,在一些百姓的印象中,我们的政府仍然是全能政府,什么资源都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什么都该管,什么都能管。这确实有点“冤枉”现在的政府。现在的政府,正在致力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那种认为什么资源都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什么都该管,什么都能管的观念,确实已经与事实不符。但无论有限也好,法治也好,服务也罢,调控物价始终都是政府的天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适应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中国的各级政府正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方针实现职能转变。这十六字方针,与调控物价天生就是绑在一起的。那种膜拜自由市场,视市场为万能,反对政府一切形式的市场干预的认识,政府是不能听信的,更不能以此来为自己的职责开脱。 民生无小事。物价是重要的民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当前的房价、菜价、食用油和燃油价格都处在上行通道,通胀压力巨大,百姓生活成本上升过快,部分困难群众不堪重负。调控物价,稳定价格,把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管好,是各级各地政府当前突出的大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一项突出的政治优势。这种政治优势,在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会等国家大型活动和大灾大难中油然喷发。在大风大浪,甚至是在疾风恶浪中,百姓能够感受到政府的力量。而在本应更能感受政府力量的平时,为何百姓反而感受不到,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呢? 没有落后的百姓,只有职能没有转变到位的政府。像目前有的地方政府价格听证会就是涨价会。与民争利的事,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抢着干;而一旦物价上涨,需要政府调控,往往或归为市场炒作,或托辞自然灾害。 真相究竟如何,政府得沉下身子作一番深入的调研。如燃油尤其是柴油涨价和紧张,对菜价的影响究竟多大?政府为蔬菜和食品开设的进城绿色通道,落实得如何?执行中走样了没有?是否存在游资炒作和供应商联手哄抬物价的行为? 总之,调控和稳定物价,是政府永远的职责,需要的是对症下药,而不是推脱责任。 警惕房价“貌似”下降 黄豁 重庆拟再次调整商品房销售计价方式。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审议的《重庆市城镇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草案)》规定,商品房销售将由原来按套内面积计价改为以建筑面积计价。这看

有关物价上涨的研究报告

有关物价上涨的研究报告 班级:七年一班. 组员:曹姿婷,柯东升,谢忠诚,黄旭东,苏婷婷,徐家琪. 组长:朱凡 今年以来,物价飞速上涨,猪肉涨价了,方便面、快餐、洗涤用品也涨价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日用品加入到涨价的行列,就连学生餐也是一次一次涨价,才发现基础生活物质价格上涨给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压力,也是突然不能够适应。“民以食为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此类基本生活物质虽然小幅上涨,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类基础物质价格再怎么涨,老百姓也是要买的,无论如何,饭总是要吃的。 为了更好的明白现在市场的价格上涨情况,特地去了解了一下,下面是我的调查数据:⒈猪肉价格:印象中猪肉应该卖的很便宜的,6,7块钱一斤。可是当我妈问猪肉价格时,摊主说:“14元一斤。”我就惊讶极了。什么时候涨的这么厉害了?旁边另一个顾客说:“好多天都没有吃猪肉了,都不知道猪肉是啥味道了,想吃肉只能买点羊肉吃火锅啦,否则别的也买不起,鸡蛋更是长得离谱,原来3.4就能做一顿炒鸡蛋,但是现在4.2才能炒一盘啦。现在过年才来买些猪肉回去。”早就听说国家政府一直要控制猪肉价格上涨,可是现在看来好象没有什么效果吧。 ⒉鸡蛋价格:印象中以前只买一两块一斤的,可是妈妈告诉我:“那是早几年的价格了,现在都卖到四五块钱一斤啦。”我随着妈妈去买鸡蛋,果真,鸡蛋标价:4.5元/斤.妈妈买了十个鸡蛋就要了十几块钱. ⒊蔬菜价格: 2008年真是不一样的一年,年前大雪灾.湖北、湖南、广东受灾严重,很多北方时令蔬菜因为道路不通而无法正常运到南方.这是蔬菜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妈妈去买藕.一看 标价:6元/斤.买了两节就是12元.妈妈大发感慨:“现在买菜都要大几十块.却没有多少东西.再这样下去,如果不涨工资,真的是会越来越困难了。”我在心里也暗暗赞同。 随后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发现一般的蔬菜价格都在1元以上。很多居民都试着还价,可是卖家一直“叫苦”表示不能再便宜了,涨价也是没办法,一涨都跟着涨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真是颇有感触:生活真是很不容易! 理性的看近两年物价上涨,对原本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确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食品价格的波动给普通市民特别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也带来了影响。 整体上看,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粮油价格上涨尚不足以影响到居民整体生活。但由于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停留在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温饱型模式,。因此,粮油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

浅析我国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浅析我国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摘要: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加强宏观调控功能, 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或机制。而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有完备的经济法制体系, 经济法是经济法制的核心。为了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 我们必须了解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另外,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经济法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我们大学生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法、宏观调控 一、对经济法与宏观调控的认识与两者的关系 1、对经济法的基本认识 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有它特定的内涵,经济法以“社会本位”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社会经济利益的均衡协调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克服市场自身调控的不足、实现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必要的干预为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独立的法的部门,因为它的调整对象有特定的范围,只调整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通常认为经济法的体系应采取如下的结构:宏观调控法;企业组织管理法;市场管理法;社会保障法。 经济法,它强调在经济生活中,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须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某个别化的特定利益承担义务。在经济法“眼”中,某经济行为即令并不造成特定的损害后果,但却对整体社会经济存在一种泛化损害时,该行为就是不公平的。经济法规范将会依靠国家干预这种市场外因素的介入来矫正这种以民法标准进行衡量也许是无可厚非的分配方式。所以,在经济法看来,经济巨人与经济侏儒之间起点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经济法要采用市场外力量来积极限制这种力量对比差异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经济法总是以个别经济活动与社会总体经济的对比效果为参照系来评价公平价值的实现。因此,经济法总是以对社会公平的维护为其公平价值的核心。 2、对宏观调控的认识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的调控讲课教案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的调控 一、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与原理: 1.基因表达的概念: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就是指在一定调节因素的作用下,DNA分子上特定的基因被激活并转录生成特定的RNA,或由此引起特异性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2.基因表达的时间性及空间性: ⑴时间特异性: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temporal specificity)是指特定基因的表达严格按照特定的时间顺序发生,以适应细胞或个体特定分化、发育阶段的需要。故又称为阶段特异性。 ⑵空间特异性: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spatial specificity)是指多细胞生物个体在某一特定生长发育阶段,同一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的细胞或组织器官不同,从而导致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布于不同的细胞或组织器官。故又称为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 3.基因表达的方式: ⑴组成性表达:组成性基因表达(constitutive gene expression)是指在个体发育的任一阶段都能在大多数细胞中持续进行的基因表达。其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对生命过程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且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类基因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 ⑵诱导和阻遏表达:诱导表达(induction)是指在特定环境因素刺激下,基因被激活,从而使基因的表达产物增加。这类基因称为可诱导基因。阻遏表达(repression)是指在特定环境因素刺激下,基因被抑制,从而使基因的表达产物减少。这类基因称为可阻遏基因。 4.基因表达的生物学意义:①适应环境、维持生长和增殖。②维持个体发育与分化。 5.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⑴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基因表达调控可见于从基因激活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各个阶段,因此基因表达的调控可分为转录水平(基因激活及转录起始),转录后水平(加工及转运),翻译水平及翻译后水平,但以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最重要。 ⑵基因转录激活调节基本要素:①顺式作用元件: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又称分子内作用元件,指存在于DNA分子上的一些与基因转录调控有关的特殊顺序。②反式作用因子: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又称为分子间作用因子,指一些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蛋白质因子。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之间的共同作用,才能够达到对特定基因进行调控的目的。③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调节蛋白在与DNA结合之前,需先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然后再通过识别特定的顺式作用元件,而与DNA分子结合。这种结合通常是非共价键结合。 二、操纵子的结构与功能: 在原核生物中,若干结构基因可串联在一起,其表达受到同一调控系统的调控,这种基因的组

今年物价调控目标现实可行 通胀隐忧不容忽视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江国成、刘铮)正在此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专家认为,今年中央政府把居民消费物价涨幅调控目标确定为3.5%是现实可行的,但对来自国内外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必须积极应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我国物价总水平的调控目标是4%,今年调低到3.5%,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稳定物价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当前的背景下,3.5%的目标比较现实可行。同去年2.6%的实际涨幅相比,这个目标已经留了一定空间。今年的目标之所以比去年实际涨幅有所提高,主要是为不可控因素留了一定空间。”刘树成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今年物价形势不确定性太多,比如房地产、农产品价格、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都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今年3.5%的调控目标比去年的实际涨幅适当放宽,考虑到了这些不确定因素。未来中国经济比较理想的局面是较低物价涨幅和中速的经济增幅。 刘树成认为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与经济增速目标搭配比较好。“物价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到政府威望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决不可轻视稳定物价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去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约有1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随着春节集中消费的逐渐结束,2月中旬以来,食品类价格呈稳中趋降的走势,鲜菜价格较大幅度回落,猪肉、牛羊肉、水产品、水果、禽蛋等价格不同程度下降。综合当前各方面情况判断,一季度价格总水平仍将保持平稳运行。 这位负责人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国家调控能力较强;国际粮价普遍低于国内粮价,利用国际市场补充国内供给的空间较大。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给充裕,上半年价格可能延续周期性回落态势。 根据发展改革委的监测,随着春节后天气转暖,蔬菜价格将呈季节性回落态势。国家直接掌握的油脂库存处于较高水平,供应充足,食用油价格可望保持稳定。 这位负责人说,未来一段时期,国家相关部门将加强监测预警,密切跟踪物价变化,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费用,探索建立稳定蔬菜价格的长效机制,执行好生猪等副食品市场价格调控预案,努力保障和改

《经济法》复习

张守文《经济法》复习资料 1、经济法的具体制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调控制度,具体包括财税调控制度、金融调控制度、计划调控制度等;另一类是市场规制制度,具体包括反垄断制度、反不正当竞争制度、消费者保护制度等。 2调解经济或配置资源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另一个是国家的有形之手。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则要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市场失灵,一个是政府失灵。在运用市场的无形之手进行调节的情况下,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妨害竞争、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信息偏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诸如公平分配、币值稳定等问题,也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由此便提出了市场失灵的问题;由于信息不足、滥用权力、腐败寻租、体制不健、多头管理等原因,政府在资源配置上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被称为政府失灵。 4 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很基本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能有效协调和解决时,必然会产生“两个失灵”的问题。经济法不是单纯地强调限制政府的权力和国家的权力,而是 以及适用合理的程序,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努力

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5 己的独立利益,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都会 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互相之间必然要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相应的理性行动,可能采取合作的态度,也可能采取不合作的行为,以求在互动的博弈过程中 各类利益主体必然要求产权界定清晰,也必然关注为取得和保护产权所花费的成本。 6、经济法之所以会产生,导源于“两个失灵”问题的存在。经济法不但要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等市场行为,同时要规范政府的 调控和规制行为。因此,一类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一类是政府失灵的问题。 7、就是经济法通过对特定社会关系的调整,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持续地解决“两个失灵”的问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横向上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纵向上分为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具体包括①稳定增长目标(双重目标)②保障基本人权目标(分配法)③保障社会公益目标④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目标。 8理论意义来看,经济法的调整目标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价值论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既能够把抽象的价值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构成部分,同时

调控物价上涨的对策思考

调控物价上涨的对策思考 ——物价上涨对茂名市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分析今年以来,我市和全国各地一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持续高涨,物价持续上涨已对经济社会特别是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提出把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把控制物价上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来抓。近日,我队就物价上涨对我市经济社会特别是居民消费生活的影响进行调查,提出减少消极影响,确保完成我市物价调控目标的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一、物价上涨的基本态势及动因 今年1-7月份,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1%、4.2%、6.0%、5.7%、6.0%、6.4%和6.5%(如图一)。7月份同全国持平,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1-7月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累计同比上涨12.5%。 图一 2011年1至7月茂名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跌图

7月份,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中除衣着类同比下降外,其余七大类全面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15.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5.3个百分点;居住类上涨4.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5%;烟酒类上涨1.4 %;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如表一)。 表一 2011年7月茂名市居民消费价格八大类指数构成表 受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需求、投资过热,货币流动性过剩等复合因素的影响,引发出较为严峻的物价形势。但是,仍表现为结构性上涨,是可控的。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因。粮

对于当前物价上涨的几点看法

【论文关键词】:物价; 上涨; 经济【论文摘要】:物价,已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治理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抓住重点,又要进行综合治理,既要有长期持久的措施,又要采取应急措施。 一、物价持续上涨,特征明显,危害明显物价,已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我国的价格改革由来已久,理顺了一些不合理的商品价格和比价关系,通过改革,促进了生产,活跃了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是主流。但是在旧的价格管理体制打破的同时,亦带来了市场物价总水平的较大幅度的上升。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调价项目不多,却出现了物价水平上涨面广,幅度大的状况。(一)物价上涨最显著特征--食品价格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以及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国际上通常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二)生产资料价格大涨从当前情况看,推动2007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一些基本因素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仍保持增长。从国内情况看,经济在惯性作用下,今年仍将保持较高增速。2008年,奥运场馆、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较重,新农村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加上去年企业利润明显增加对投资扩张的推动等,投资增速也不会有大的回落。初步预计,国内钢材消费量将增加到4.9亿吨左右,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增长10%以上。有关专家预测,今年电力、钢铁、建材、化工4个主要行业耗煤需求增量合计为2.25亿吨左右,煤炭需求保持旺盛态势。石化类化工产品以及纯碱、烧碱等无机化工产品的表观消费量也将继续较快增长。今年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企业成本的上升对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推进,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的逐步进行,企业成本会不断增加。粗略测算,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资源补偿费、探矿权和采矿价款、安全费用提取、以及"两津一贴"等已使煤炭生产成本每吨增加70-80元。特别是有色金属、铁矿石等严重依赖国外资源的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更会直接推动企业成本增加。2007年,由于海运费大幅上涨,年底铁矿石进口到岸价比年初上涨63%;国内铁精粉价格也累计上涨1.09倍。预计2008年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趋势仍将继续。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处在较低水平,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价格上涨压力将继续增加。另外,去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比上年同期增长22%,对企业成本增加也形成支撑。 [!--empirenews.page--] (三)劳动成本上涨压力增大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开始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过剩生产能力会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微观机制到宏观调控能力,中国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属于温和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尚在可承受范围内,但价格调控中的问题值得关注,应密切关注物价运行的态势,控制物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四)其他公共服务类调整性涨价各地调整服务价格的意愿很强。从2004年6月开始,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带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许多城市继续出台提高水价、煤气价格、电价的措施。调整资源性价格是通过价格杠杆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的根本举措,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但如果政策性调价措施出台较多,新涨价因素增大,将使物价回落面临不小的阻力。(五)国际大环境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变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石油价格变动可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影响物价变化,并对经济产生影响。其一,石油价格直接推动中国物价上涨,这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其二,生产环节成本随之提高,产生

物价的宏观调控

物价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法原则分析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今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4%左右。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CPI不断走高。去年7月份,全国CPI同比涨幅突破3%,达到3.3%;去年11月份涨幅达到5.1%,创28个月来新高;今年1月份,涨幅依然有4.9%。特别是粮食、蔬菜、肉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稳定物价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自去年底以来,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并把货币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以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国家干预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法的实质就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调节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最核心的内涵便是:注重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兼顾社会各方经济利益公平。这一经济法基本原则也可以更简要地表述为: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公平。” 国家对物价的控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即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减少信贷量,减少货币的流通,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从根本上解决物价上涨的问题。这和政府调控房价是一个道理,都是需要提高银行利率,从而让更少的钱在市面流通。这与经济法的适度干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是相吻合的。多年以来,通货膨胀一直是政府担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最近两年,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持续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大幅波动,造成了国内产品(首先是农产品)价格的飞涨,更有少数投机倒把的行为加剧了通胀压力。政府为了营造稳定的经济和生活环境,果断的采取了这一金融措施,体现了经济法维护平衡和谐环境的原则,也保证了经济结构性调整期经济秩序的稳定。为了应对楼市的疯狂高价,央行在去年就加息5次。 在金融调控的基础上,国家同样重视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经济法的另一个原则就是社会本位、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如若市场需求大于供应,那产品价格则存在上涨的空间,所以政府需要注重发展生产,鼓励农产品的种植和流动,重视科技创新以提高生产力,从总量上满足大众的需要。把这个目标一级一级下放到省、市,落实

第十四章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四章基因表达调控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解释基因表达的概念,简述基因表达方式和特点。 叙述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 记住基因表达调控的要素,解释重要的概念,如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启动子和启动序列、增强子、转录因子等 描述乳糖操纵子结构及调解原理,解释乳糖操纵子概念 写出原核真核基因调控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基因表达的概念,规律(特点)及方式 1.基因组(genome) 一个细胞或病毒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或整套基因,称为基因组。不同生物基因组所含的基因多少不同。在某一特定时期,基因组中只有一部分基因处于表达状态。在个体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活环境下,某种功能的基因产物在细胞中的数量会随时间、环境而变化。 2.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就是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在一定调节机制控制下,大多数基因经历基因激活、转录及翻译等过程,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赋予细胞或个体一定的功能或形态表型。但并非所有基因表达过程都产生蛋白质。rRNA和tRNA 编码基因转录生成RNA的过程也属于基因表达。 3.基因表达的规律 基因表达表现为严格的规律性,即时间特异性(temporal specificity)、空间特异性(special specificity)。基因表达的时间、空间特异性由特异基因的启动子(promoter)和/或增强子(enhancer)与调节蛋白(regulatory protein)相互作用决定。 (1)时间特异性:噬菌体、病毒或细菌侵人宿主后,呈现一定的感染阶段。随感染阶段发展生长环境变化,有些基因开启(turn on),有些基因关闭(turn off)。按功能需要,某一特定基因的表达严格按特定的时间顺序发生,这就是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在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到组织、器官形成的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相应基因严格按一定时间顺序开启或关闭,表现为与分化、发育阶段一致的时间性。因此多细胞生物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又称阶段特异性(stage specificity)。 (2)空间特异性:在多细胞生物个体某一发育、生长阶段,同一基因产物在不同的组织器官表达多少是不一样的;在同一生长阶段,不同的基因表达产物在不同的组织、器官分布也不完全相同。在个体生长全过程,某种基因产物在个体按不同组织空间顺序出现,这就是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基因表达伴随时间或阶段顺序所表现出的这种空间分布差异,实际上是由细胞在器官的分布决定的,因此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又称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tissue specificity)。 4.基因表达的方式 不同种类的生物遗传背景不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生活环境的差异,可导致不同的基因功能和性质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基因的表达方式或调节类型存在很大差异。 (1)组成性表达(constitutive gene expression):某些基因产物对生命全过程都是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这类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例如,三羧酸循环是一中枢性代谢途径,催化该途径各阶段反应的酶编码基因就属这类基因。管家基因较少受环境因素影响,它在个体各个生长阶段以及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变化很小。与其他基因的区别是这类基因表达被视为基本的、或

我国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浅析我国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日期: 2

浅析我国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摘要: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加强宏观调控功能, 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或机制。而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有完备的经济法制体系, 经济法是经济法制的核心。为了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 我们必须了解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另外,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经济法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我们大学生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法、宏观调控 一、对经济法与宏观调控的认识与两者的关系 1、对经济法的基本认识 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有它特定的内涵,经济法以“社会本位”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社会经济利益的均衡协调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克服市场自身调控的不足、实现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必要的干预为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是独立的法的部门,因为它的调整对象有特定的范围,只调整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通常认为经济法的体系应采取如下的结构:宏观调控法;企业组织管理法;市场管理法;社会保障法。 经济法,它强调在经济生活中,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须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某个别化的特定利益承担义务。在经济法“眼”中,某经济行为即令并不造成特定的损害后果,但却对整体社会经济存在一种泛化损害时,该行为就是不公平的。经济法规范将会依靠国家干预这种市场外因素的介入来矫正这种以民法标准进行衡量也许是无可厚非的分配方式。所以,在经济法看来,经济巨人与经济侏儒之间起点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经济法要采用市场外力量来积极限制这种力量对比差异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经济法总是以个别经济活动与社会总体经济的对比效果为参照系来评价公平价值的实现。因此,经济法总是以对社会公平的维护为其公平价值的核心。 2、对宏观调控的认识

如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_百度文库(精)

如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稳定物价事关全局,这是我们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物价是反映经济利益分配的最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市场经济越发达,物价的传导性、影响面越大。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退,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近两年来的极度宽松政策,向全球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推动全球重要能源、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给新兴经济体带来极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上海经济发展所需能源、资源的对外依赖性极高,率先承受了输入性通胀的巨大压力。能否管好通胀、稳定物价,事关上海百姓生活能否和谐幸福,事关上海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实现,事关上海各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影响物价最主要的因素是,货币的发放速度。货币的发放速度,决定物价变化的速度。社会商品的总体物价水平,由货币发行量决定。几乎所有的通货膨胀上涨现象,都是由于滥发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就是,发行的货币膨胀了,过多了。 在货币发行量一定时,增加社会货币的流通量,可以通过银行准备金比率大小的改变来实现。准备金比率越小,银行对货币的乘数效应就越大,实际可以流通的货币就越多,社会商品的消费量就越大。随着社会商品消费量的增多,社会商品的供应能力,就可能捉襟见肘,物价就可能会上涨。 银行准备金比率的下降,有利于企业贷款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企业贷更多的款。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商 品供应,遏制物价上涨。准备金比率的下降,长期看,有利于降低物价水平。短期看,促进了物价的上涨。政府不应该通过增加准备金比率的模式,遏制物价上涨。长期看,这个措施起不到遏制物价上涨的效果。准备金比率上升,不论短期还是长期看,都会遏制国家经济发展。 除了货币因素之外,还有其它因素,也会影响物价。 生产力的前进,会导致某些产品价格下降。比如,电脑价格在一直稳步下降。生产力的前进,导致人们收入的增多,既劳动力价格会逐渐上涨。劳动力价格的逐渐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