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认定探析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认定探析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认定探析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认定探析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认定探析

张翔 06法学6班 061832305

摘要:在现代金融迅速发展时代,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已经成为信用卡业务面临的一种严重风险。由于各种立法对恶意透支界定的角度不同,直接导致了理论和司法上的争议,因此准确界定该罪的主体范围、主观恶意、客观行为有利于准确打击犯罪,维护金融秩序,同时有利于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关键词:恶意透支犯罪构成要件立法模式

信用卡作为现在金融业务的一个方面,在非现金结算、转账、信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信用卡进行金融犯罪的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在已经发生的诸多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利用信用的透支功能诈骗银行资金的案件尤为突出。

恶意透支性信用卡诈骗罪,我国刑法第196条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危害性和复杂性,由于各种立法对恶意透支界定的角度不同,直接导致了理论和司法上的争议,因此准确界定该罪的主体范围、主观恶意、客观行为有利于准确打击犯罪,维护金融秩序。

一、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主体界定法律分析

刑法中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确定为“持卡人”,何为“持卡人”,理论上一般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恶意透支的行为主体只能是合法持卡人,在共同犯罪中还包括其同伙。比如有论者指出,从主体上看,透支是信用卡章程赋予持卡人信用借贷的一种权利,恶意透支的主体只能是信用卡合法持有人。如果是非合法持卡人包括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与持卡人合谋,互相串通勾结,为持卡人恶意透支活动提供帮助的,则是共犯。[1]另一种观点认为恶意透支的行为主体包括两类人:一是合法持有人,二是通过骗领取得信用卡的人。

[2]第三种观点认为,恶意透支按持卡人是否属于具有合法资格分为纯正的信用卡善意透支和不纯正的信用卡善意透支。前者是指合法持卡人以外的人利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的行为 ,后者是指合法持卡人利用发卡行提供的短期限额消费信贷业务 ,采用限额以下连续取现或购物的方式 ,蓄意恶意透支的行为。

那么刑法中的“持卡人”究竟如何界定?我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基本正确,只是理由需要进一步阐述,原因如下:

首先,从信用卡业务看,“持卡人”是指直接向发卡银行申领并经核准领取信用卡的人,从形式意义上,只要是经过申领程序从银行领取信用卡的人均为这里的“持卡人”。如果行

为人不是经过发卡行申领而获取信用卡,而是直接通过盗窃、捡拾、侵占、购买等非法渠道

获取,则不能成为信用卡业务意义上的“持卡人”,亦非刑法意义上的“持卡人”。而且恶意透支是相对于善意透支而言,两者主体上应当具有同一性,即通过合法程序领取信用卡的人。对于非法持卡人,法律已作了另外的评价,比如盗窃信用卡使用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此为法律拟制;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可以单独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也就在说,对于使用伪造信用卡的,冒用他人信用卡并同时超过规定期限透支的,应适用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第一款或第三款,而不能同时适用第四款。

其次,从立法本意上看,骗领信用卡的持卡人和合法领取信用卡的持卡人都是通过银行所规定的领取信用卡的程序而持有信用卡的,在没被发现之前发卡银行都是将其作为合法持有人从而产生各种信用卡法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他作为刑法意义上的“持有人”也并无不妥,但刑法修正案(五)把“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定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把“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加入到了信用卡诈骗罪中,也就是说,法律对于使用或者没有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都做出了评价,因此,从立法本意理解,恶意透支的主体不应该包括骗领信用卡的持卡人。

再者,从合同的相对性方面来看,银行在为行为人办理信用卡时,发卡银行和持卡人需要签订相关合同,银行基于合同对于持卡人的信用予以认可以及和持卡人发生各种债权债务关系,此时发卡行和持卡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银行卡仅限于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转借和出租,因此持卡人对于借卡人的而已透支行为应当负责。而持卡人由于借卡人遭受的经济损失可以由民事法律规范来调整。

最后,从发卡行催收这方面来看,刑法第196条第2款规定,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需要经过发卡行的催收,而发卡行只能向合法持卡人催收,或者通过保证人向持卡人催收,不能向其他非法持卡人催收。既然如此,将非法持卡人解释为恶意透支的持卡人就没有意义。换言之,即使将非法持卡人解释为恶意透支的主体,但是由于发卡行不可能向非法持卡人催收,因为不可能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所以,恶意透支的主体应当仅限于

合法持卡人。

(二)对“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法律分析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必须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为构成要件,这时区分恶意透支和善意透支的界限。而什么是非法占有?哪些情况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司法解释中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合近年来的司法实践列举了六种情形,比如明知无法偿还而大量透支的不归还、意挥霍透支款不归还、支以后隐匿、改变通讯方式,逃避金融机构的追款等。这些情形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表现。在司法解释中,对“恶意透支”增加了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发卡银行的两次催收;二是超过三个月没有归还。实际上发卡行的催收后仍不偿还和超过三个月只是对“非法占有目的”的一种推测,如何准确界定,还应该从主客观方面具体分析。

首先,从发卡行的角度,对于超过限额或者期限的持卡人要进行催收,催收具体怎样操

作,才能保证催收能切实到位?笔者认为银行第一步应当书面催收,然后进行人员实地催收,并且建立催收的证据制度,不能简单的认为银行一纸通知就算催收,这样打击面太广,违反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当然,也要考虑到因为持卡人自身的原因致使银行无法催收,如变换住址、更换联系号码等。

其次,从持卡人角度出发,要综合考虑持卡人的客观状况,认定持卡人的主观目的,必须区分善意不当透支和恶意透支,所谓善意的不当透支,是指持卡人无意超越了信用卡章程及有关协议规定的限额或限期进行透支,但在银行催收后,持卡人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及时归还透支本息。这种不当透支,客观上也呈现某种违法性或违规性,但这种违规透支,不是持卡人有意实施的,而是出于主观过失、疏忽或对帐内存款余额不明所造成的。因而客观上虽有失误,但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银行资金的不法意图,故仍属善意透支范畴。对于善意的不当透支,持卡人除承担民事违约责任,加倍偿付利息外,无须追究其其他责任。同时还应当查实是否因持卡人长期出差无法收到银行催收或者状况恶化导致暂时无法还款、因不可抗力暂时无法还款,以上几种透支行为的主观恶性远远小于恶意透支,不应当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再者,刑法上的“非法占有”不同于民法上的“非法占有”,刑法上的占有是以“所有”为目的,而非仅仅使用。持卡人若只是故意超过限额或者期限透支达到缓解自己经济压力、或者只是挪用,主观上只是使用而非将银行资金纳为自己所以,则不能认定为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在实践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是,持卡人在透支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相反还具有偿还的意图,但是在发卡行催收之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超过透支期限不归还的,应当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对这种行为既不能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也不能侵占罪论处。此种行为如同具有归还意图合法取得贷款后单纯不偿还贷款一样,只能作为债务纠纷处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经过发卡行催收后,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银行免除自己偿还的义务,则是诈骗财产性利益,成立诈骗罪。不过,由于这种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各种类型,只能认定为普通诈骗罪。

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去认定持卡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须具体查明一下几点:(1)持卡人实施非法占有行为的动机和背景。在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恶意透支占有银行的资金是持卡人的主观愿望,这一主观愿望联系着行为人的犯罪目的,在这种情形下持卡人的生活、经济背景是确定“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事实,如持卡人的资金链短缺,急需资金投资或者更新设备、持卡人在透支时所使用信用卡就是以虚假证明获得、进行非法经营等。(2)持卡人透支的具体情节。信用卡不同于现金货币,利用信用卡交易属于电子金融的范畴,因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事实上在生活中持卡人将信用卡交与他人使用的情形并不少见,异地消费中各省、市之间银行对接系统的不完善很容易造成持卡人对信用卡的消费交易提出异议,这就在取证上要求侦查以及司法部门明察秋毫,竭力减少持卡人钻法律漏洞和技术漏洞的机会。(3)分析持卡人的偿还能力,善意透支人一把具有偿还能力而恶意透支人的透支金额远

远超过其偿还能力。(4)分析持卡人透支之后的态度,善意透支人若是因为偿还能力弱而不

能及时还款,一般也能也主动向银行说明以及积极筹款尽力偿还,而恶意透支人因为根本没有偿还的意愿,往往逃避债务,一走了之。

(三)对超过限额的界定

恶意透支必须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超过规定期限,且透支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所谓“超过规定限额”,是指超过信用卡章程和领用信用卡协议明确规定的透支限额。是否超过限额,是以透支后的信用卡帐户余额来计算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 ,以恶意透支 5000 元以上为数额较大,恶意透支 5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 ,恶意透支 20 万元以上为数额特别巨大。但根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45 条的规定,同一持卡人单笔透支发生额个人卡不得超过2 万元,单位卡不得超过 5 万元。因此笔者认为,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对于超过限额的界定应当根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故以5000元作为恶意透支犯罪起点显然过低,在立法上有待完善。

笔者认为,对于恶意透支的金额认定应当从各地具体实际出发,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信用卡透支业务较中西部地区相对发达,涉案金额也相对较高,5000元的起点显然过低,应当允许各地对于犯罪起点作出不同的规定,灵活运用。

在认定具体案件中的透支金额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中,行为人是否超过规定限额,应以总透支额是否超过规定限额为标准,即使每一次透支额都没有超过规定限额,但总透支额超过规定限额的,也属超过规定限额透支。行为人如果透支超过规定限额并被认定为恶意透支,那么透支额应以实际的透支数额计算,即规定限额加上超过规定限额的数额。如果持卡人以后一次透支款归还前一次的透支款,那么应把已归还的部分扣除,按照最后实际透支的数额计算。

2、在“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中,行为人如果超过规定期限透支数额较大,且经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那么即使其透支没有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也应该认定为恶意透支,透支额以实际的数额计算。

3、透支数额只应按行为人实际消费的本金计算,而不能把银行征收的利息、交易费用、滞纳金等计入在内。因为从持卡人的角度来说,其实际占有的只是透支金额的本身,并没有得到透支金额的利息等,另外,对于持卡人在案发前已经退出的部分透支款,或者以后一次

透支的款项归还前一次透支款项的,应该从犯罪数额中予以扣除。

(四)对“经发卡行催收后仍不归还”行为的界定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只有经发卡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才能认定为恶意透支。经发卡行催收既是行为的一个客观方面,又是推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

对于“催收不还”的认定,司法实践中一般采取实践标准,根据1996年最高院司法解释的规定,恶意透支逃避追查的,或者自收到发卡行催收通知之日3个月仍不归还的,就构成犯罪。

刑法上规定“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这一要件,一方面在客观行为上界定了恶意

透支的范围,使司法实践有直观的、统一的衡量尺度,便于操作;另一方面也使行为人内在的主观恶意获得可靠的、不容置疑的证明。这一规定,对于防止大多数善意透支者不致受到错误的刑事追究具有积极意义,但不足之处是有些明显的恶意透支诈骗犯罪,则可能钻法律空子而漏网。例如,有的不法分子在银行申办信用卡后,四处流窜作案、突击消费取现、大肆挥霍或卷款潜逃,其透支的数额巨大甚至特别巨大,明显超出其还款能力,非法占有和诈骗钱财的目的、故意十分明显。如果对于这种透支行为,也要求经银行催收不还后,才能作为犯罪处理,显然于打击犯罪、防范金融风险大为不利。因为在银行催收期间,犯罪分子可能早已远走高飞或转移财产。公安司法机关在查处这类案件中,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为此,从立法的角度看,如何更好地健全完善恶意透支方面的规定,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认为,将“发卡行催收”作为构成恶意透支的必要条件有其合理性,但对于不同的持卡人应当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在持卡人和发卡行的民事法律关系上,银行处于优势地位,而持卡人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将“发卡行催收”作为成立要件一定程度上处于保护弱者的角度出发。况且对于“银行催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银行是否催收难以确定,而一些持卡人利用“银行催收”这一成立要件,往往会找很多理由否认银行的催收工作,这样一来将使银行处于不利地位,保护弱者的目的会落空。因此对于“银行催收”不能机械认定,可以将“银行催收”作为选择要件,银行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般都建有用户信誉库,对于信誉一向良好,或者提供了相应担保的持卡人,银行应当遵循催收这一程序;但是对于有信誉污点或者没有相应担保的持卡人,在有相应的证据证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或者如果不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将给发卡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之时,“银行催收”这一要件可以绕过,银行可以申请公安、司法机关立即对持卡人采取拘留、逮捕、冻结存款的措施。采用这种区别制可以有效的进行信用卡用户的监管,降低金融风险。

对于银行催收有必要做些探讨。银行催收不还须和主观上的“非法占有为目的”联系起来,因为经过银行催收后不还,就可以从中推断出持卡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至于这一推断是否正确,在实践操作中还须从客观出发,这点上文中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详细解释。银行催收,首先银行应当建立催收登记薄,用于记载持卡人的详细信息,也便于和持卡人交流。其次,对于催收方式,第一次现在很多银行都是电话催收,银行内部有专门的电脑系统对催收进行记录,以作为催收的证据。但是由于这是内部监督,在可信度和证据力上有待完善。第二次催收应当由银行工作人员实地催收,这种情况适用于经常欠款的持卡人。在银行催收过程中,特别是电话催收中,要注意礼貌用语,由于持卡人的态度,催收工作人员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尽量不要用负面态度影像对方的心情,同时要善于引导持卡人回到还款问题上。同时,催收的次数有要求,两个催收的时间间隔要把握的恰到好处,因为法律并没有对催收间隔作出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就有很大的主观和随意性,笔者认为在第一次催收后不易短时间内第二次催收,应当给予持卡人必要的准备时间。

二、恶意透支具体行为的法律表现

1、“骗卡型”透支。[6]持卡人在申领信用卡时采取弄虚作假,如伪造身份证件私刻公章、伪造保函伪造证明等手段,骗取发卡人信任,从而领取并持有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由于持卡人在申领信用卡时伪造申领文件,因此可以推断持卡人具有初始的恶意透支目的。在持卡人大量透支后,发卡人凭其记载的持卡人信息催收透支款项时发行上当受骗,但已无法挽回损失。

2、“积少成多型”透支[7]。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有效真卡恶意透支持卡人在短时间内在不同特约商户网点频繁领取或消费无需发卡人特别授权的最高金额,积少成多,巨额透支后逃匿,导致银行无法追回透支款项这种方式表面上符合法规,实际隐瞒事实真相,欺骗发卡人,达到非法占有资财的目的。信用卡的重复使用性和各特约商户间的相对独立性,使得不法分子有机会利用特约商户在受理限额内交易时只能鉴别信用卡和签字是否真实有效而无法鉴别持卡人的信用和交易次数的缺陷。

3、交叉投保型[8]。指持卡人与担保人采取交叉投保、多头透支的形式有预谋地非法占有发卡人资金。例如,甲为乙担保,乙为丙担保,丙为甲担保,三者分别向不同发卡人申领信用卡,然后突击性反复透支,携款潜逃,或者秘密转移资金准确确定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的行为,还应当把该罪行为与信用卡透支民事纠纷严格区分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应当按照普通经济纠纷处理:(1)因信用卡或者与身份证一起丢失,为经济损失的承担发生的纠纷;(2)因发卡人规定的透支利率不符合法律规章的规定,持卡人透支后不愿接受该利率支付利息引发的纠纷;(3)因发卡人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持卡人挂失后对被他人透支的款项不愿承担赔偿责任产生的纠纷;(4)发生在信用卡管理使用环节中,因其他有关事项引起的纠纷,如因不可抗力暂时丧失偿还能力。

4、“私相授受”型[9]。即合法持卡人与他人合伙利用真卡异地恶意透支,相比较而言,持卡人单独恶意透支,无论利用有效卡还是无效卡就容易被查获的多。这种方式表现为合法持卡人将信用卡交给同伙,由同伙在外地疯狂购物消费恶意透支,当签购帐单寄达合法持卡人时,合法持卡人提出本人没有异地消费的证明,向发卡人报账称账项出错,拒绝承担该笔费用,由于凭借真卡异地购物时账单签名与卡上记录相符,发卡人很难查到合法持卡人与他人串通恶意透支的证据。

需要讨论的是“黑卡透支”,它是属于恶意透支,还是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所为“黑卡透支”是指合法持卡人利用无效真卡异地巨额透支。有些持卡人因超额使用等原因已被发卡人列入止付名单而成为黑卡,但从发卡人发出止付通知到异地特约商户和银行接到支付通知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技术漏洞,异地透支取现或购物。笔者认为,既然行为人所持信用卡已被发卡行列为止付名单,就表明该卡属于作废的信用卡,因此,此种行为认定为“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比较合适。

三、关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立法模式的探讨

刑法第19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由此可见我国是将恶意透支纳入信用卡诈骗罪中,并没有单独成立罪。在理论界对此争议诸多。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刑法体系是按照犯罪行为侵犯的同类客体构建的,而具体罪与罪之间则是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直接客体划分的,恶意透支和其他几种方式的信用卡诈骗罪在侵犯的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上并无二致,将其割裂开来有违我国刑法体系的统一性、协调性。又有部分学者认为其他类型的信用卡诈骗罪具有典型的诈骗性质,而恶意透支具有一定的背信性质,应当单独成立罪名。

笔者认为,恶意透支的实质是非法透支,它以真实有效的信用卡作为犯罪工具,主要侵害的是信用卡发行人与持卡人之间的信赖关系,从根本上破坏了信用卡制度,妨碍了利用信用卡从事正常的交易活动,而其他三种的实质是欺诈,发卡机构与诈骗行为人本来就不存在信赖关系,恶意透支单独成立罪名为宜,原因如下:(1)犯罪主体具有特殊性。恶意透支的主体只能是合法持卡人,其他非法持卡人只能作为犯罪参加人考虑。而其他几种类型的信用卡诈骗罪主体是非法持卡人,行为人不具有所持信用卡的合法身份。(2)犯罪客观方面的特殊性。恶意透支行为必须使用有效真卡作为犯罪工具,不使用有效真卡就不构成恶意透支。而其他信用卡诈骗犯罪多使用伪卡、废卡,并不以使用有效真卡为构成要素。从司法认定的角度,恶意透支有一个从民事法律关系到刑事法律关系的转化过程,在起始的正当透支中持卡人和银行之间属于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之后的恶意透支则直接构成刑事法律关系。(3)在国外立法上,很多国家将恶意透支作为特殊的背信行为来处理的,如德国于1985年,联邦议会法务委员会在第二次经济犯罪对策法案中增加了滥用信用卡犯罪的规定,即“行为人滥用其通过信用卡转让而获得的要求填发者支付的可能性和因此而损害填发者的”,处三年以下自由刑或金钱刑。 鉴于恶意透支不同于其他三种信用卡诈骗罪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恶意透支单独成立罪名为宜。

在现实生活中,要降低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率,发卡行有重大的责任。要从源头上遏制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就要从发卡的环节上予以重视。目前,银行对于申请人信用和身份基本上是形式审查,只须申请人带着身份证和相关证明即可取银行办理,由于缺少实质性审查这一步骤,就使得违法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因此银行在为自身利益而扩大发卡范围时,应当对于申请人建立起明确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相结合,这样才能从信用卡的源头减少恶意透支。

参考文献:

[1]王建平,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界定及其审判原则〔J〕,

[2]刘华,信用卡犯罪中若干疑难问题探讨〔J〕,《法学》1996年第9期,第27页

[3]盛婧,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7

[4]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5]冯涛,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及立法完善〔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1期

[6]韩玉胜,刑法各论案例分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杨丽著:金融违法违规案例分析与防范

[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92 页

[7]郑顺炎,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及其防范〔J〕. 《金融法苑》 (第25 期)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第67 页

[8]郑顺炎,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法苑》 (第25 期)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7 页

[9]单惟婷,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案例[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150 页

[10]隋卫东,李祥金,恶意透支及其刑法规制〔J〕.法学论坛 .2009年7月第4期

Analysis of the malicious overdraft of credit cards

Zhang xiang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nancial industry, malicious overdraft credit card fraud has become a serious credit card business risk. A variety of legislation defining the malicious overdraft from different angles leads to a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theory and judicature , so a precise delineation of the subjects of that crime, maliciou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ehavior is conducive to fighting against crime, maintaining financial order and raising related legislative proposals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malicious overdraft ;elements of crime ; legislation pattern

致谢

本论文是在王义华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确立了论文的研究方向、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本论文

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离不开在四年的学习期间各位老师的教诲,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浅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

浅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卡这样新型的金融支付工具产生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但是同时信用卡已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犯罪目标,信用卡诈骗犯罪便是依托信用卡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由于信用卡的使用是以持卡人的个人信用为基础,并可以透支消费,信用卡持卡人随之增加,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现象也日渐增多,并成为利用信用卡实施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依法惩治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为国家大局服务的重要方面,是人民法院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从司法工作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及防范等方面作粗浅分析,抛砖以引玉。 一、信用卡诈骗罪概述 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信用卡,一般是指使用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等方法进行诈骗活动。 二、透支的概念和区分 所谓透支,是指持卡人在发卡行帐户上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发卡协议或者经银行批准,允许其有一定额度或者超过现有资金额度支取现金或者持卡消费的行为。透支实质上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短期信贷,仅凭个人信用,不需要实物担保,透支功能也是信用卡区别于其它金融凭证的最明显特征。信用卡是建立在持卡人良好的资信基础之上,不需要实物担保的信贷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也存在较大风险。根据使用人主观方面是否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透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 善意透支是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可分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和不当透支。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指持卡人完全遵循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在约定或规定的额度、期限内行使透支权,并如期按要求归还的行为。不当透支,是指持卡人违反了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超过约定或规定的额度、期限进行透支,但在一定期限内,经发卡银行催收后及时归还或者自动归还的行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与不当透支的相同之处是行为人均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界限在于,是否遵守了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不当透支实质上是一种短期违约行为,发卡行会以扣缴一定利息为对价,同时短期信用不良状况会在银行信用系统内体现出来。 恶意透支可分为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和犯罪性的恶意透支。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违反信用卡章程与约定进行透支,逾期不还,但诈骗金额较小或是拖延时间较短或是经催收又迅速还款的行为,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较小,不构成犯罪。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的行为。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按照行为类型,又可分为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和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和犯罪性的恶意透支相同之处在于行为人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达到了犯罪程度,实践中以是否达到了司法解释的数额为标准,以催收后拖延时间为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此解释,信用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探析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探析 摘要:信用卡作为简化手续、提升效率的金融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式经济交易之中。在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并不成熟,银行业为追逐利润大量发行信用卡,公民申领银行卡的门槛普遍较低,而信用卡诈骗类犯罪率逐年递增。透支功能是信用卡区别于传统借记卡的重要特征,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正是利用该种功能实施的新型金融犯罪。迅速、有效打击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保证信用卡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刑法领域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用卡;单位犯罪;持卡人;恶意透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4项规定:恶意透支可以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高发类型,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在对2006年以来办理的信用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率上升迅速,仅2009年就办理9件,占全年信用卡犯罪案件数量的50%[1];据安徽省公安部门统计,骗领信用卡和恶意透支两类诈骗案件占该省全部银行卡犯罪案件的80%以上。[2]关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的争议与疑难问题层出不穷,本文就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应否独立成罪、对“持卡人”的解读、如何认定恶意透支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应独立成罪 (一)恶意透支不同于信用卡诈骗罪的其他三种情形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者规定的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信用卡诈骗方式,如使用伪造的、利用虚假身份骗领的、作废的信用卡进行诈骗有所区别。恶意透支利用的信用卡是银行经过审查申请开卡人的身份证明、个人资产说明、担保等文件而向申请人颁发的,允许其在规定限额、期限内透支一定金额的信用卡,而传统犯罪意义上的信用卡一般是伪造、作废、利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笔者认为恶意透支与利用废卡、伪造的卡等实施犯罪有显著区别的,恶意透支是银行基于对持卡人的信赖关系而向其做出允诺、批准其在一定期限、限额内进行透支,透支人并非开始就必然达到恶意透支的程度,其中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透支人先是侵犯其与银行之间的信赖关系,进而侵犯银行的财产权利;而其它三种形式犯罪人根本不是银行批准的合法持卡人,其诈骗行为一般是一经实施便可构成犯罪,该行为侵犯银行的公共信用和银行、信用卡真正所有人的财产权利。显然,恶意透支的社会危害性是小于其它三种形式的信用卡诈骗的,恶意透支数额达到1万元以上才可能构成犯罪,其它三种达到5000元就可能构成犯罪。 (二)恶意透支不具有诈骗罪的基本特征 恶意透支与传统意义上的诈骗罪的行为相区别。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一般是犯罪人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据此产生错误认识——被害

信用卡律师函

湖南XX 律师事务所 宏律函字第号 律师函 先生/女士: 湖南XX律师事务所接受的委托,对于你在该行办理的信用卡涉嫌恶意透支一案,现依法向你发出本律师函: 根据该行委案的数据显示,你证件号名下所持有的卡号为的信用卡超过规定的期限和金额透支。截至 年月日,已逾期天,透支本息合计(人民币)元,且经多次提示还款和催缴仍未归还。 鉴于你的上述行为,已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第十四条、第二十六条之相关规定,涉嫌信用卡恶意透支,需承担刑事法律责任,银行已委托我所全权处理该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涉嫌的违法犯罪事宜,代为向公安机关申请立案。 为此,我所在申请立案之前依法向你郑重函告如下: 1.你必须在接到本函告后、公安机关立案前偿还全部银行信用卡透支款项,以寻求依法减轻处罚,并与我所承办律师联系协商案件后续事宜; 2.如你拒绝或拖延还款,我所将根据银行的委托要求,依法以涉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向公安机关申请立案,若经司法机关认定涉嫌违法犯罪事实成立,则你将被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特此函告,请立即处理,以免遭讼累!

联系电话:湖南xx律师事务所 年月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 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六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 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 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工作心得: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工作心得: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随着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开展和信用卡的普及,信用卡消费、透支取现等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就在人们习惯这种便利的消费方式时,涉及信用卡诈骗的犯罪案件却持续上升,信用卡诈骗已经成为金融犯罪的高发类型,严重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并可能进一步引发金融信用风险。 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从犯罪主体看,被告人多为无固定职业者或小企业主,还款能力不稳定。某些低收入群体利用信用卡透支的便利性,不加节制地盲目消费甚至挥霍,最后无力偿还导致犯罪;一些融资困难的小企业主采取不法手段骗领信用卡以解资金燃眉之急,在资金链断裂后,纷纷陷入无力还款的境地。在主观方面,这些持卡人的法律意识薄弱,部分持卡人甚至不知道恶意透支系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从作案手段看,多行多卡型信用卡诈骗现象突出。部分犯罪嫌疑人利用各银行扩大发卡规模,对申请人身份审查不严的漏洞,在不同银行办理多张信用卡,恶意透支后利用授信额度,套取银行资金拆东墙补西墙,危害金融安全。 三是从犯罪结果看,近年来信用卡诈骗涉案金额呈增长的趋势,且信用卡诈骗手段翻新,隐蔽性加强。如部分行为人开始通过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新方法实施钱款转账。 四是一审判决后上诉率高,特别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一旦欠款金额超过十万元,如果没有自首、立功等减轻情节,即使案发后全额还款,被告人面临的刑罚也至少在五年以上,被告人本来就缺乏恶意透支即构成犯罪的认识,判决后认为全额还款仍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过重,普遍提出上诉。 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高发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发卡行内部管理不规范。目前,各大银行都在不断拓展信用卡业务,为争取更多客户,一些银行忽视信用风险防范,对信用卡申领人的身份证明、资信

信用卡催收律师函模板

信用卡欠款催收律师函 NO: 先生/女士: 就您所持XX银行信用卡欠款事宜,本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XX银行信用卡中心(以下简称“卡中心”)委托,指派×××律师出具本律师函: (以下简称“XX卡”)(卡号: /身份证号: ,截至年月日,已累计欠款达 RMB/USD。经卡中心多次催告通知,至今仍未清偿。 根据您申领XX卡时签署的《XX银行信用卡领用合约》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您的透支款项已超过期限。现本所受卡中心委托,特请您于本函送达之日起三天内到XX银行任意营业网点查询并偿还所欠全部款项(具体金额以还款当日XX银行所提供的数据为准,客服电话: 00000000)。否则,本所将建议银行依次采取如下措施: 1、委派专人至您的住所或户籍地、工作单位等地点拜访催告,并向以上地点发送相关法律函件; 2、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令您清偿全部欠款及由此产生的律师费、诉讼费、财产保全费、执行费等款项;同时,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请求法院依法查封、扣押、冻结您相应金额的个人财产(包括但不限于房产、车辆、存款、股票、债券等)。 3、如您的行为已涉嫌信用卡恶意透支,卡中心将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追究您恶意透支行为的刑事责任。 为了避免诉讼给您造成的严重影响,请立即清偿XX银行信用卡欠款。 您的违约信息会记录在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中,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由您本人承担。 如您已清偿光大卡透支款项,请毋需理会本函。 XX银行信用卡中心提醒您: 1、您所清偿的款项请存入您本人XX信用卡欠款账户。 2、为防止诈骗,请不要把欠款存入第三方账户。 3、XX银行未授权任何人员上门收取现金。 特此函告。 ××律师事务所 律师: ××年××月××日 地址:×××× 电话:×× 传真:××

恶意透支类信用卡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分析

恶意透支类信用卡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分析【关键词】信用卡诈骗;非法占有央行2011年11月25日发布报告称,2011年前三季度信用卡授信总额和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均大量增长,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呈增长趋势,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3.80亿张,北京、上海等地信用卡人均拥有量最大,分别为1.12张、1.05张,远高于0.17张的全国人均拥有量。随之而产生的,就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大量发生,严重干扰了正常了金融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了“恶意透支”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或以上金额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犯罪。同时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还详细规定了,所谓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2009年12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六条又一进步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实务中,由于发卡银行大量采取密集型集中催收的方式进行催款,因此对于解释中规定的“经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客观条件一般不存在证据认定上的困难,但对于其主观方面的前提“以非法占

有为目的”则因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往往成为犯罪性质认定的难点。 本文从司法实践中出发,就恶意透支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证据认定进行分析。 案例一:犯罪嫌疑人王某先后在中信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10家银行申领了15张信用卡,用于透支消费,共透支银行本金15万余元。经银行多次催收,仍未偿还,同时还以更换工作单位的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王某名下没有财产,但其父母家庭经济条件优厚。王某在银行催收过程中,向银行承诺父母会替自己还款。 问题:家庭还款能力是否应当认定为持卡人的还款能力? 分析意见:2009年两高司法解释中第六条第二款第一项将“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作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恶意透支行为的法定情形之一,而这一情形也是实务中最常见的信用卡诈骗犯罪行为之一,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不考虑自身还款能力而大量无节制的透支消费,使得这一类案件的发案率不断上升。 关于这个问题本文持否定态度,原因有二:1、从信用卡透支的行为本质分析,持卡人以本人的个人身份证明和收入证明向银行申领信用卡,实际上是以自己本人的还款能力(主要是稳定的工作收入)作为担保向银行进行借贷,是一种既没有抵押物,也没有第三方保证人的借贷关系。因此如果持卡人超过还款能力大量透支,其行为

信用卡-律师函

湖南XX律师事务所;宏律函字第号;律师函;先生/女士:;湖南XX律师事务所接受的委托,对于你在该行办理的;根据该行委案的数据显示,你证件号名下所持有的卡号;鉴于你的上述行为,已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此,我所在申请立案之前依法向你郑重函告如下:;1.你必须在接到本函告后、公安机关立案前偿还全部;2.如你拒绝或拖延还款,我所将根据银行的委托要求;特此函 湖南 XX 律师事务所 宏律函字第号 律师函 先生/女士: 湖南XX律师事务所接受的委托,对于你在该行办理的信用卡涉嫌恶意透支一案,现依法向你发出本律师函: 根据该行委案的数据显示,你证件号名下所持有的卡号为的信用卡超过规定的期限和金额透支。截至年月日,已逾期天,透支本息合计(人民币)元,且经多次提示还款和催缴仍未归还。 鉴于你的上述行为,已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第十四条、第二十六条之相关规定,涉嫌信用卡恶意透支,需承担刑事法律责任,银行已委托我所全权处理该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涉嫌的违法犯罪事宜,代为向公安机关申请立案。 为此,我所在申请立案之前依法向你郑重函告如下: 1.你必须在接到本函告后、公安机关立案前偿还全部银行信用卡透支款项,以寻求依法减轻处罚,并与我所承办律师联系协商案件后续事宜;

2.如你拒绝或拖延还款,我所将根据银行的委托要求,依法以涉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向公安机关申请立案,若经司法机关认定涉嫌违法犯罪事实成立,则你将被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特此函告,请立即处理,以免遭讼累! 联系电话:湖南xx律师事务所 年月日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认定中的新问题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认定中的新问题 发布日期:2011-10-0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法学》第2011年第6期 【摘要】恶意透支数额只应当计算本金,以持卡人透支第一笔没有正常归还的钱款的时间为恶意透支的开始时间,此前持卡人的还款不能视为对以后透支本金的归还。银行催收金额与实际欠款金额不一致的,应以银行催收金额作为恶意透支数额。应当由银行证明其催收已经及于持卡人本人,否则不能认定催收的效力。银行催收后透支本金的减少,不影响催收的效力。透支本金增加,则必须由银行进行另外的催收。追诉机关证明行为人具有“催收不还”的行为,即可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应当允许行为人反证。 【关键词】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信用卡诈骗罪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金融犯罪,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据统计,上海法院受理的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数为178件(2006年)、235件(2007年)、379件(2008年)、651件(2009)年、948件(2010年),分别上升32.02%、61.29%、71.76%、45.62%。而其中90%的案件又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随着犯罪数额的增长及金融部门金融管理及金融活动的创新,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困扰着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恶意透支数额的认定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往往牵涉到几个不同的数额,恶意透支数额即犯罪数额如何认定,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说,持卡人透支的原始钱款即为本金,在透支期间需要支付利息,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归还,还需要支付滞纳金。恶意透支的数额究竟以本金计算还是包括利息及滞纳金等费用,以及在持卡人归还了部分钱款的情况下,本金和利息、滞纳金如何确定,均存在疑问。实务中,有些银行允许持卡人归还透支款的一部分作为最低还款额,且只对最低还款额进行催收,那么恶意透支数额究竟应当以最低还款额计算还是以透支总额计算?有些银行还允许持卡人对透支数额分期付款,对于已经透支但分期付款期限还没有到的数额部分是否计入恶意透支数额?这些问题亦均存在争议,需要我们仔细研究。 (一)恶意透支数额是否包括本金以外的其他费用,本金和其他费用如何计算

信用卡恶意透支及其风险防范(1)

信用卡恶意透支及其风险防范(1) 【摘要】信用卡恶意透支是令银行业头疼的顽疾,主要存在频繁透支、骗领信用卡透支、相互勾结透支、诈骗型透支等四种形式。导致信用卡透支防不胜防的主要原因有相关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滞后、领卡审核不严、担保措施不力、催收欠款不力及信用卡网络发展滞后等。针对上述原因,应相应的采取加快完善信用卡法制环境、建立全国性个人信用体系、严格资信审查、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完善担保制度、加大催收欠款和打击恶意透支的力度等防范措施,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关键词】信用卡风险恶意透支信 用卡犯罪个人信用制度资信审查信用卡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而对我国银行业而言,还是一项新兴的业务,各大银行都在紧锣密鼓加快发行信用卡,然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同时,“恶意透支”及与之相关的信用卡犯罪也如影随形,恶意透支已成为令银行头疼的顽疾,影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正确分析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的成因,提出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减少发卡银行的损失,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概念 信用卡透支是银行业务中的术语,是指持卡人在发卡银行设立的账户上资金不足或已无资金的情况下经过发卡银行的批准,允许其以超过信用卡上预留资金的额度使用信用卡支用款项获得短期、小额贷款进行消费的行为。这是一种合法的行为。恶意透支则是信 用卡诈骗罪的一种行为表现方式,是一种侵害发卡银行权益、损害国家金融秩序的违法行为。《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刑法第196条第2款都明确规定了“恶意透支”的概念,即“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 归还的行为。”由此可见,恶意透支的行为要么是超过规定限额透支,要么是超过还款期 限透支,但都必须是经过发卡银行催还仍不归还的透支行为,才能构成信用卡恶意透支。信用卡恶意透支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要件:首先,恶意透支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其次,恶意透支客观上必须是超过规定限额透支或超期透支;第三,恶意透支客观上还必须是经发卡银行催收而仍不归还欠款;最后,恶意透支主体是持卡人。二、信用卡恶 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和成因1、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恶意透支的表现 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1)频繁透支。持卡人以非 法占有为目的,短时间内持卡在不同的特约商户、银行网点频繁消费、取现,每次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积少成多,最后形成大量透支,使银行无法追回透支款。(2)骗领信用卡透支。持卡人申领信用卡时弄虚作假,伪造身份证,私刻公章,伪造保 函证明等,骗取发卡行的信任,从而在不同银行领取并持有多个信用卡,之后持卡人利用我国通讯设备还不发达,异地取现信息不能及时汇总,“紧急止付通知”难以及时送达的现状,在全国范围流窜肆意透支,进行恶意透支的违法行为。(3)相互勾结透支。持 卡人与发卡银行工作人员勾结或持卡人与担保人采取循环担保,也是恶意透支的常见方式。(4)诈骗型恶意透支。持卡人利用某些特约商户唯利是图的弱点,通过假消费等诈骗方式,套取银行的资金。按照有关规定,特约商户必须按持卡人实际的消费额结账开票,不

刑法第196条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在审判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刑法第196条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在审判实践中的几 点思考 刑法第196条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在审判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银行服务业务,其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完善带动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使用信用卡越来越普遍,银行信用卡发卡数量亦剧增。我国相关法律配套的不完善或缺乏操作性,使一些人利用法律的漏洞或者信用卡制度的漏洞,进行恶意透支,严重破坏了我国金融管理秩序,影响我国信用卡业务的正常发展。近三年,随着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专项行动的开展,我院共受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不断增多,今年来就受理此类案件19件20人,依法判处被告人缓刑的17人,免予刑事处罚2人,实刑1人。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我们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可追诉性、犯罪主体、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的催收行为存在一些困惑,现就几个问题提出探讨。 一、恶意透支信用卡行为转化为刑事处罚在界点上的思考。 透支是信用卡最基本的运作特点,是信用卡贷款功能的体现,是信用卡区别于借记卡等其他类型银行卡(转账卡、专用卡、储值卡等)的根本特征。透支是信用卡本身具有的功能。在一般情况下,合法持卡人因应急需要,利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在规定限额内透支筹款

并事后及时补足,对银行并不构成风险。换句话说,透支行为是信用卡的主体功能之一,信用卡本身的特点必须容忍超额或超期的透支风险,而银行在向持卡人发放信用卡时,明确知道这种风险的存在,也对持卡人资信情况、真实性等情况进行了审查。同时,信用卡的透支利息比贷款利息要高,并且违规透支要缴纳一定的滞纳金和罚息等等,银行得到这些高利润必然要承受高于普通贷款的风险。由此可见,银行的透支业务带来的风险,本质上仍应属于平等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我们认为,应当主要通过民事法律关系进行调整,才能体现出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平等性和公平性,银行应当积极主张自己的民事权利,只有当持卡人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时才可用刑事法律予以规制。 二、恶意透支信用卡在界定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合理性问题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侵犯财产权犯罪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要件,有时候直接用以区分罪与非罪、此罪和彼罪。信用卡诈骗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应当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超过限额”或者“超过规定期限”的透支行为违反了信用卡管理秩序,会给银行带来财产损失,却仍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非法占有透支款经过催收之后仍然拒不归还。今几年,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第2款则明确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界定为六种情形:(1)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2)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3)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

浅议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恶意透支

浅议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恶意透支 [摘要]随着我国各银行信用卡发行量的不断增加,信用卡诈骗犯罪也呈现几何性的增长。而作为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之一的恶意透支,在我国信用卡诈骗犯罪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然而,其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等犯罪具有较大的不同之处,即其犯罪主体为信用卡的合法持有人本身。笔者认为也正是如此,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处理应该更加谨慎,以防公权力被滥用。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非法占有 一、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区别 透支是指在银行设立账户的客户在账户上已无资金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经过银行批准,允许客户以超过其账上资金的额度支用款项的行为。透支实质上是银行借钱给客户,也是信用卡得以存在和运作的制度基础。对于什么是善意透支,学界一直存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善意透支是指信用卡持有人在银行设定透支金额限额和规定透支期限内透支的行为,即持卡人遵照信用卡章程和有关协议的规定,在规定的限额和规定透支期限内透支,并及时偿还透支款项和透支息的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善意透支应该包括正常的善意透支,即包括第一种观点;也包括善意的不当透支,是指持卡人虽然超越了信用卡章程及有关协议规定的限额或期限透支,但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银行催收后,能够及时归还透支款项及支付透支利息的行为。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善意不当透支的行为人虽然超越规定透支,但其一般是无意的,但是持卡人也可能基于某种紧急事由,比如资金周转需要等而有意超过规定限额或期限透支。这种不当透支,客观上呈现出一定的违规性,但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就不构成恶意透支,也就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但持卡人仍需依事前与银行签订的合同规定和协议加倍偿付利息。所谓恶意透支,根据《刑法》第196条第二款的规定,是指信用卡的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由此可见,恶意透支必须有两个要件:一是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二是透支后经银行有效催收仍拒不归还。 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至于客观上是否超越限额、期限透支,透支后经银行催收是否归还等只是认定行为人主观意志内容的征表,只是便于外在、直观地认定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已,对确认是否恶意透支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判断参考依据。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在客观上都是造成了透支,但善意透支的行为人主观上有先用后还的意图,届时归还透支款和利息,而恶意透支的行为人透支是为了将透支款占为己有,根本不想偿还或者没有能力偿还,在行为上采取潜逃等方式躲避债务。退一步讲,即使持卡人实施了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的透支,如果经发卡行催收归还的,仍应属于“善意透支”的范畴,而且,即便经发卡行催收不还,也应分清不还的原因,不能一概地推定持卡人构成恶意透支。 二、恶意透支的主体 根据《刑法》192条的规定,恶意透支的主体为持卡人,至于“持卡人”如何界定,学界并无统一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恶意透支的主体仅限于合法持卡人人。凡使用伪造的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以及使用作废的信

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立案标准是什么

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立案标准是 什么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行为。2、恶意透支,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 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比较多的,就包括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诈骗、使用作废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然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进行恶意透支了。针对不同的表现形式,法律中规定的立案标准是不一样的,那究竟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立案标准是什么呢?请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一、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立案标准是什么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54条的规定, 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 就《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8年10月有修改,自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的规定来看,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 1、数额较大: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 2、数额巨大: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 3、数额特别巨大:在五十万元以上 (二)恶意透支。 本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 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时尚未归还的实际透支的本金数额,不包括利息、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归还或者支付的数额,应当认定为归还实际透支的本金。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案例分析

很久以前,我的脑袋里装满了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公主,偷偷的想着谁是我的谁谁谁。很久以后,我依旧期觉得童话故事的王子公主很美好,却不会再幻几时出现的那个人。于是,我知道,我所期待的这些,会在时间的流逝下,慢慢变淡,变没。 很久以前,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屁大点儿的小孩子需要人保护,为读书考试而发愁。很久以后,我或许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我有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我开始忙于工作。于是,我知道,这就是小时候一直羡慕的大人的生活,被“束缚”的自由。 很久以前,我听陈奕迅的《十年》,想着他怎么这么倒霉,不是失恋就是被抛弃。 很久以后,我还是听他的《十年》,想的却不再是陈奕迅,而是我自己的心情。 于是,我知道,有些事情必须自己经历了,才能体会到他的心酸。 很久以前,我从不会在乎自己的身体,想吃什么,也不懂得什么是保护牙齿。很久以后,我去了杭州牙科矫正牙齿,专家告诉我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于是,我知道,一副洁白整齐的牙齿,能为自己的第一印象添加不少的分数。 很久以前,我会天真的把所有认识的人都当做朋友,以为能天天说话,就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很久以后,看到这些人一个个的离开我的生活,才发现距离是那么让人无奈。于是,我知道,世界上没有永远不改变的东西,唯一的没变就是改变。 很久以前,发生了太多的太多,就像冬天的雪经过彻骨的寒冷刺心的疼痛,什么也不再。甚至连伤疤,都只是一种奢侈。很久以后,我发现我不再拼命寻找那些所谓的过去了或是想看到自己的未来。真的不想在参与那些刻苦铭心。于是,我发现,那些过了太久的事情,慢慢的,就被沉淀了。我会告诉自己还太年轻,还没遇到能让自己坚持一辈子的东西。 我不想期待在希望和绝望中。

工作心得: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特点

工作心得: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特点 当前信用卡诈骗特别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呈上升趋势,文章在分析当前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基础上,就加强宣传教育管理,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规范银行信用卡业务,提高信用卡服务质量;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打击信用卡诈骗犯罪;修改法律和司法解释,放宽恶意透支信用卡犯罪入刑的标准四个方面提出了治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对策。 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货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近年来随着信用卡的普及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呈现高发、多发态势,成为当前金融犯罪中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严重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 在今年的全国公安机关经案会战统一行动中,我县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了一大批经济犯罪案件,并相继移送审查起诉,仅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就有18件18人。分析这些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案件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1至10月,受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18件18人,占受案数的%。在以往的工作中,各银行对于透支信用卡的,不分恶意与善意,都统一移送法院执行部门处理,今年案件数量急剧上升,这虽然与公安机关的统一行动有关,但同时也反映了当前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严峻形势。

2、犯罪主体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全部是男性,30至45岁的中青年占12人,这反映了中青年一代引领潮流、追求时尚、提前消费的时代特征。 3、透支信用卡主要用于购车、投资。因购车差钱、由汽车经销商提出办信用卡建议、并协助办理的有11起。 4、认罪态度好,退赃率高。在这18起案件中,公安机关接到银行报案,立案侦查后,透支信用卡的犯罪嫌疑人向银行交清本息的有13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向银行交清本息的有2人,还有3人至今因经济上的困难等原因至今还没有交清本息。 5、办信用卡过程中提供虚假的身份证明案件比例高。办理信用卡需要较高的门槛准入机制,一般要求是国家工作人员,对于经济收入要求是五万元以上。在受理的案件中,当事人通过请有关单位提供其是某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的虚假证明有8件,办理了信用卡后又透支。如犯罪嫌疑人何某是汽车经销商,其亲戚李某、易某到其处购车差钱,何某向二人提出了办理信用卡透支的建议,并帮二人到小学请人出具了李某、易某是小学教师、年收入五万元的虚假证明,何某为二人到银行各办理了一张可透支五万元的信用卡,各透支五万元,过了一段时间后,李某、易某先后将透支款五万元交何某要其还信用卡透支款,何某收到后没有还而是用于生意上的周转。 6、处理难度较大,不构成犯罪案件将占较大的比例。这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正在审查起诉过程中,除通过请有关单位提供其是某国家机关、国

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和量刑

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和量刑 信用卡诈骗罪(刑法第19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本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2、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的行为。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二、本罪的量刑 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所谓情节严重,是指诈骗数额巨大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这里的数额巨大,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是指诈骗5万元以上。至于其他严重情节,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伪造后又使用的;使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的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多次使用信用卡进行诈骗,屡教不改的;因其诈骗行为造成他人公私财物的巨大损失的;因其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等等行为。所谓情节特别严重,是指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以及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标准,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是指50万元。至于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主要是指以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为常业的;属于累犯、惯犯或多次作案的;具有多个情节严重的情形的;因其诈骗行为造成他人特别严重的经济损失或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利用诈骗财物进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的,因其行为造成特别恶劣影响的等等行为。 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律师在辩护过程中工作的重点。 附:刑法及司法解释 《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

2019年信用卡诈骗罪立案标准

2019年信用卡诈骗罪立案标准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 2、恶意透支,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 一、信用卡诈骗罪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54条的规定, 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 就《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8年10月有修改,自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的规定来看,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 1、数额较大: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 2、数额巨大: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 3、数额特别巨大:在五十万元以上 (二)恶意透支。 本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 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时尚未归还的实际透支的本金数额,不包括利息、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归还或者支付的数额,应当认定为归还实际透支的本金。 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提起公诉前全部归还或者具有其他情节轻微情形的,可以不起诉;在一审判决前全部归还或者具有其他情节轻微情形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曾因信用卡诈骗受过两次以上处罚的除外。

多张信用卡恶意透支合计达到犯罪数额较大标准是否构成犯罪

多张信用卡恶意透支合计达到犯罪数额较 大标准是否构成犯罪? 【摘要】 多张信用卡恶意透支,但每张卡透支数额都没有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恶意透支数额能否叠加达到犯罪数额较大而构成犯罪? 【案情】 被告人郝泽新(男,29岁)系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乘风街道人。2009年7月,郝泽新到中国建设银行大庆分理处办理了一张可透支的信用卡并用该卡买些平时生活用品,透支超过银行的规定期限,自2010年12月中旬起再也没还过款,透支本金7472.7元,利息746.4元。2010年7月,郝泽新又到中国农业银行大庆分理处办理了一张信用卡,也是用于平时消费,透支本金7383.5元,利息1623.8元,自2011年3月后虽经催告但一直未予还款。此后,两家银行分别向公安机关报警而案发。经过公安机关侦查,上述两家银行提供的郝泽新的透支数额是准确的,且郝泽新经过两家银行的两次催收后均超过三个月仍然不归还,郝泽新亦承认上述事实。公安机关以郝某的行为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刑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以郝某的行为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分歧】 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后,在合议庭评议时就被告人郝泽新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郝泽新使用两张信用卡,共透支高达近两万元,已达到了犯罪数额的标准,且透支超过银行的规定期限不返,经两次催收后仍不归还,其行为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条件,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第二种观点信为,被告人郝泽新使用两张信用卡透支,主观上具有“恶意”,总透支也超过10000元以上,表面上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但由于是使用的是两张信用卡,每张信用卡透支都没有超过10000元,不符合此罪的立法初衷,故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评析】 笔者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客观方面的具体表现有四种:一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是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是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是恶意透支信用卡的。本案被告人郝泽新涉嫌的是恶意透支信用卡的信用卡诈骗罪。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及信用卡诈骗罪立法目以及刑法谦抑性原则来看,郝泽新的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辩护词

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广东融聚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告人的委托,指派本律师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接受委托后我会见了被告人,向其询问了案情,听取了被告人的辩解,并查阅了本案的有关卷宗材料。为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履行辩护人职责,协助公诉机关正确适用法律,现根据本案事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提出以下辩护意见: 本律师对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有异议。事实与理由如下: 一、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因为其没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本案中,被告人一直没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犯罪故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由于公司经营的原因,从2010年申请信用卡以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用卡记录。直到2013年,其贸易公司在香港投资出现问题,一时资金周转不灵。当时透支的时候,公司经营还比较正常,原来本打算按期偿还,但遇到资金链断裂,并非主观上想去非法占有。透支的时候,被告人没有肆意挥霍,款项是用于其公司经营,且当时是有还款能力的,仅仅只是公

司经营情况突变导致一时无法还款。 (二)被告人在知道偿还不了信用卡贷款后,曾四处筹措资金还债,并将唯一一套住房挂在网上出售,但由于当时房子为学区房,小孩读书占了指标,卖房一时比较困难,资金一直无法到位。被告人并没有逃避银行的催收,也没有转移资产,而是一直有着积极还款的意思表示,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三)被告人在透支后曾多次找到银行向其说明情况,并询问银行是否愿意贷款让其偿还。银行表示暂不能贷款,于是被告人又跟银行协商其他的还款方式,并表示一借到钱或一卖了房就立即偿还。被告人在被控制后,其亲友也向银行偿还了信用卡透支本金、利息及应收费用,银行亦向侦查机关出具建议不予追诉的意见书。 (四)被告人的透支行为不具有主观故意。 信用卡透支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银行应充分意识到其风险成本,持卡人在透支后确有不可抗拒的正当理由客观上无法偿还的,鉴于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刑法谦抑,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因此,刑法的谦抑性具有限制机能,在现代法治社会,这是刑法应有的价值意蕴。基于这种对刑法功能二重性的科学认识,谦抑性就成为现代刑法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应作犯罪处理。 (五)被告人自己经营公司并有一定的员工需要养活。 被告人自己经营公司,一直守法经营,不仅为珠海建设创造了税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