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粘弹性介质中爆破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粘弹性介质中爆破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粘弹性介质中爆破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粘弹性介质中爆破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电磁波作用下介质中的电流

电磁波作用下介质中的电流* 张涛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100875) taozhang@https://www.doczj.com/doc/9e6697653.html, 摘要提出了在电磁波作用下介质中存在的一种电流机制,有助于深入认识电磁波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电磁波介质电流 介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时,介质中会生成宏观意义上的附加电荷和电流,用ρ和j分别表示所有宏观附加电荷的密度和所有宏观附加电流的密度. 为了便于分析,这里的“介质”是指无限大各向同性介质. 一般认为ρ和j组成如下[1] ρ=ρ0+ρ′, (1) j=j0+j P+j M, (2) 式中ρ0和ρ′分别是介质中自由电荷密度和极化电荷密度,j0、j P和j M分别是介质中传导电流密度、极化电流密度和磁化电流密度,这是根据电荷和电流的形成机制而划分的. 最近提出了电子云导体模型:电子云之中存在的变化外磁场会在电子云上诱发一个感生电流. 这一模型应用于光的折射方面取得一些合理结果,并将氦气的折射率与抗磁性联系起来[2]. 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在周围激发了一种电场,这种电场称为感生电场,它的存在不依赖于在变化的磁场周围是否有闭合导体.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电磁波变化的磁 B .

来轨道运动上的附加运动造成的,这是对电子运动统计平均的结果. 一个分子内所有电子的周向运动形成一个等效环电流(称之为“分子感生环电流”或“分子感生电流”),如图2. 如同介质磁化会在介质中形成宏观的磁化电流一样,介质各个分子感生环电流最终形成一个宏观电流(如图3). 为方便起见,称这个宏观电流为“合成感生电流”,并且用j F表示合成感生电流密度. 总之,每一分子内各个电子的周向运动形成分子感生环电流,介质中各个分子 合成感生电流与磁化电流都是分子大小级别的环电流合成宏观电流的结果,但它们的生成机理是不同的:合成感生电流生成机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合成感生电流随变化的外磁场而产生,在稳定的外磁场下j F=0;磁化电流是介质顺磁、抗磁等性质的结果,无论外磁场变化与否,只要外磁场不为0,j M就不为0. 可以借助介质的极化电流机制来说明合成感生电流的合理性. 绝缘介质的一种电极化机制是电子极化,即分子内的电子在交变外电场作用下往复运动,类似一个振子[3, 4],这种往复运动具有统计意义. 这表明,绝缘介质分子内的电子虽然不能在分子之间自由流动,但它在自己的电子云空间内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运动,可以视为分子内的自由电子(分子内每一电子的活动区域限于其电子云范围)[5]. 既然分子内的电子能在交变外电场作用下形成统计意义上往复定向运动,并且导致介质的极化电流,那么,分子内的电子也应该能在变化外磁场诱发的感生电动势作用下形成统计意义上的环形定向运动,并且导致合成感生电流. 实际上,电子在介质内或分子内的定向运动均是统计意义上的结果. 在外场作用下原子光谱的分裂现象、介质的抗磁性、介质在电场下的击穿等现象均是外场改变分子内电子运动的例子. 2

第四章电磁波的传播

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 §4.1 平面电磁波 1、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1)真空中 在0=ρ,0=J 的自由空间中,电磁强度E 和磁场强度H 满足波动方程 012222=??-?t E c E (4.1.1) 012 222=??-?t H c H (4.1.2) 式中 80 010997925.21 ?== μεc 米/秒 (4.1.3) 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2)介质中 当电磁波在介质内传播时,介质的介电常数ε和磁导率μ一般地都随电磁波 的频率变化,这种现象叫色散。这时没有E 和H 的一般波动方程,仅在单色波 (频率为ω)的情况下才有 012222=??-?t E v E (4.1.4) 012 222=??-?t H v H (4.1.5) 式中

()()() ωμωεω1 = v (4.1.6) 是频率ω的函数。 2、亥姆霍兹方程 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内,假设0=ρ,0=J ,则对于单色波有 ()()t i e r E t r E ω-= , (4.1.7) ()()t i e r H t r H ω-= , (4.1.8) 这时麦克斯韦方程组可化为 () εμω ==+?k E k E , 02 2 (4.1.9) 0=??E (4.1.10) E i H ??-=μω (4.1.11) (4.1.9)式称为亥姆霍兹方程。由于导出该方程时用到了0=??E 的条件,因此,亥姆霍兹方程的解只有满足0=??E 时,才是麦克斯韦方程的解。 3、单色平面波 亥姆霍兹方程的最简单解是单色平面波 ()()t r k i e E t r E ω-?= 0, (4.1.12) ()()t r k i e H t r H ω-?= 0, (4.1.13) 式中k 为波矢量,其值为 λ π εμω2= =k (4.1.14) 平面波在介质中的相速度为 εμ ω 1 = = k v P (4.1.15) 式中ε和μ一般是频率ω的函数。

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 一、反射波 (一)反射波的形成 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 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如图所示 2、物理地震学观点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

实验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规律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

(4)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 用MATLAB?序演示了电磁波在无损耗、较小损耗和较大损耗情况下的传播博规律; 2、 结合图像探讨了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能量变化情况; 3、 学会使用Matlab 进行数值计算,并绘出相应的图形,运用 MATLAB 寸其进行可视化 处理。 二、实验原理 1、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一般情况下,电磁场的基本方程是麦克斯韦方程,而我们讨论的介质是各向同 性均匀线性的,即( 0, j 0)的情形。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既是空间的函数又 是时间的函数,而我们只考虑随时间按正弦函数变化的解的形式。寸于这种解,其 形式可表示成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复矢量和一个约定时因子 exp j t 相乘,这里 是 角频率。在这种约定下,麦克斯韦方程组便可表示成 j H (2) (3) 寸方程( 1 )两边同取旋度,并将式 (2) 代入便得 5) 利用如下矢量拉普拉斯算子定义以及方程( 3) (1)

类似地,可得B 所满足的方程为 k 2 B 方程(7)和(9)式称为亥姆霍兹(Helmholtz )方程,是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2、平面波解 一般的电磁波总可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展开成一系列。单色平面波的叠加。所以,对 单色平面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假定波动方程( 7)和(8)式的单色平 面波的复式量解为3 E E 0 exp j t k r (10) B B °exo j t k r (11) 式中E 。,B 0分别为E , B 振幅, 为圆频率, k 为波矢量(即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exp j kx t 代表波动的相位因子。 为了描述均匀平面波的相位在空间的变化快慢,在此引入相速的概念,即平面波等 相位的传播速度。很显然等相位面由下面方程决定 1 t kr const ( 12) 方程(12)两边对时间t 求导可得 (6) 方程(5)式变为 2 E k 2 E 0 (7) (8) (9)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电磁波的传播是电磁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考虑电磁波在各向同性均匀线性介质中传播,分别对电磁波在线性介质和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进行讨论。 1、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一般情况下,电磁场的基本方程是麦克斯韦方程,而我们讨论的介质是各向同性均匀线性的,即(0,j 0)的情形。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既是空间的函数又是时间的函数,而我们只考虑随时间按正弦函数变化的解的形式。对于这种解,其形式可表示成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复矢量和一个约定时因子ex) j t相乘,这里是角频率。在这种约定下,麦克斯韦方程组便可表示成1 (1) H j E (2) E 0 ⑶ H 0 ⑷ 对方程(1)两边同取旋度,并将式(2)代入便得 E 2E (5) 利用如下矢量拉普拉斯算子定义以及方程(3) (6) 方程(5)式变为 类似地,可得B所满足的方程为 k2B(9) 2E k2E 0

方程(7)和(9)式称为亥姆霍兹(Helmholtz)方程,是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2、平面波解 一般的电磁波总可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展开成一系列。单色平面波的叠加。所以,对 单色平面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假定波动方程( 7)和(8)式的单色平 面波的复式量解为3 E E 0 exp j t k r (10) B B °ex3 j t k r (11) 式中E 0, B 0分别为E , B 振幅, 为圆频率, k 为波矢量(即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exp j kx t 代表波动的相位因子。 为了描述均匀平面波的相位在空间的变化快慢,在此引入相速的概念,即平面波等 相位的传播速度。很显然等相位面由下面方程决定 1 t kr const 方程(12)两边对时间t 求导可得 dr v dt k 由式(8)可知 1 v ----- 将(10)和(11)式代入我们上面给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可得 3 由(17)和(18 )可以看出,介质中传播的电磁波是横波,电场与磁场都与传播方向垂直;(12) (13) (14) E 。 k B o B 0 k k E o E o k B o 0 (15) (16) (17) (18)

20200128电磁波传播介质存在吗

电磁波传播介质存在吗? Benjamin Peng 20200128 狭义相对论抛弃了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以太。本文在解决狭义相对论自洽性问题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电磁波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这种介质就是以太。如果以太存在,物理世界会怎样? 一.以太存在 以太存在吗?如何解决以太存在的困难? 1.以太的历史背景 十七世纪,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认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都是通过客观存在的介质来传递的,不存在超距作用、瞬时作用,这种介质就是以太,并率先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名词“以太”引入物理学。胡克、惠更斯认为光也类似声波依赖于自身的传播介质,光的传播介质就是以太。根据光、电磁波的传播现象与性质,科学家们也赋予了以太一些物理性质:(1)以太充满整个宇宙,也充满在任何物体之中。 (2)以太没有惯性质量,且“绝对静止”。 (3)以太对任何宏观物体的运动都没有阻碍作用。 (4)由于光具有横波的特征,以太应该是弹性较高的物质,以至于应类似固态形式。 (5)当一个物体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时,其内部的以太只是超过真空的那一部分被物体带动,即以太部分拽引假说。 以太从来没有显现它的踪影,人们从未感知到以太的存在,也从未通过实验证明以太的存在。以太存在的最大困难在于以太的性质:以太如何穿过物体而不影响物体的运动。随着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及电磁理论的普及,人们抛弃了以太观念,认为电磁波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需要传播介质而存在。 物理学中,关于以太是否存在的争论却并没有停止。 2.孤立波与孤立子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苏格兰科学家J.S.罗素(J. Scott Russell,或译为拉塞尔)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波,并首次对它进行了研究。这种波只有一个波峰,没有波谷,传播运动过程中,速度、能量几乎不衰减,传播距离非常远。半个世纪后,通过数学研究,才弄清楚了它的性质。这种波属于孤立波的一种,是在传播过程中不发生色散的非线性波。 (1)某些孤立波具有能量、动量、质量、电性。所以人们把这种具有粒子性质的孤

实验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二) 课程实验: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规律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用MATLAB 程序演示了电磁波在无损耗、较小损耗和较大损耗情况下的传播博规律; 2、结合图像探讨了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能量变化情况; 3、学会使用Matlab 进行数值计算,并绘出相应的图形,运用MATLAB 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 二、实验原理 1、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一般情况下,电磁场的基本方程是麦克斯韦方程,而我们讨论的介质是各向同性均匀线性的,即(0,0==j ρ)的情形。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既是空间的函数又是时间的函数,而我们只考虑随时间按正弦函数变化的解的形式。对于这种解,其形式可表示成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复矢量和一个约定时因子()t j ωex p 相乘,这里ω是角频率。在这种约定下,麦克斯韦方程组便可表示成[]1 ΗE ωμj -=?? (1) ΕΗωεj =?? (2) 0=??Ε (3) 0=??Η (4) 对方程(1)两边同取旋度,并将式(2)代入便得 ΕΕεμω2=???? (5) 利用如下矢量拉普拉斯算子定义以及方程(3) ()ΕΕΕ????-???=?2 (6) 方程(5)式变为[]2

022=+?ΕΕk (7) μεω=k (8) 类似地,可得Β所满足的方程为 022=+?ΒΒk (9) 方程(7)和(9)式称为亥姆霍兹(Helmholtz )方程,是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2、平面波解 一般的电磁波总可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展开成一系列。单色平面波的叠加。所以,对单色平面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假定波动方程(7)和(8)式的单色平面波的复式量解为[]3 ()[]r k ΕΕ?-=t j ωex p 0 (10) ()[]r k ΒΒ?-=t j ωex p 0 (11) 式中0Ε,0Β分别为Ε,Β振幅,ω为圆频率,k 为波矢量(即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t kx j ω-ex p 代表波动的相位因子。 为了描述均匀平面波的相位在空间的变化快慢,在此引入相速的概念,即平面波等相位的传播速度。很显然等相位面由下面方程决定[]1 const kr t =-ω (12) 方程(12)两边对时间t 求导可得 k dt dr v ω == (13) 由式(8)可知 εμ 1 = v (14) 将(10)和(11)式代入我们上面给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可得[]3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3. 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弹性波在 岩层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地震波由一个震源激发。 4. 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看作组成一道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射线总是与波阵面垂直,波动经过每一点都可以设想有这么一条波线。 7. 振动图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8.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9.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地震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2 波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i为地层),在声学中称为声阻抗,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波的反射和透射与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关。只有在Z1≠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 13.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又称压缩波、膨胀波、纵波或P-波。 14.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旋转波、横波或S-波,速度小于纵波约0.7倍。横波分为SV和SH波两种形式。 15.体波:波在无穷大均匀介质(固体)中传播时有两种类型的波(纵波和横波),它们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合称体波。 16共炮点反射道集:在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接收点上接收的反射波记录,称为共炮点道集。在野外的数据采集原始记录中,常以这种记录形式。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 17.面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 18.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激发点与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用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纵时距曲线。激发点不在测线上,用非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非纵时距曲线。

实验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实验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二) 课程实验: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规律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2015.11.21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用MATLAB 程序演示了电磁波在无损耗、较小损耗和较大损耗情况下的传播博规律; 2、结合图像探讨了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能量变化情况; 3、学会使用Matlab 进行数值计算,并绘出相应的图形,运用MATLAB 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 二、实验原理 1、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一般情况下,电磁场的基本方程是麦克斯韦方程,而我们讨论的介质是各向 同性均匀线性的,即(0,0==j ρ)的情形。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既是空间的函数又是时间的函数,而我们只考虑随时间按正弦函数变化的解的形式。对于这种解,其形式可表示成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复矢量和一个约定时因子()t j ωex p 相乘,这里ω是角频率。在这种约定下,麦克斯韦方程组便可表示成[]1 ΗE ωμj -=?? (1) ΕΗωεj =?? (2) 0=??Ε (3) 0=??Η (4) 对方程(1)两边同取旋度,并将式(2)代入便得 ΕΕεμω2=???? (5) 利用如下矢量拉普拉斯算子定义以及方程(3) ()ΕΕΕ????-???=?2 (6) 方程(5)式变为[]2

022=+?ΕΕk (7) μεω=k (8) 类似地,可得Β所满足的方程为 022=+?ΒΒk (9) 方程(7)和(9)式称为亥姆霍兹(Helmholtz )方程,是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2、平面波解 一般的电磁波总可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展开成一系列。单色平面波的叠加。所以,对单色平面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假定波动方程(7)和(8)式的单色平面波的复式量解为[]3 ()[]r k ΕΕ?-=t j ωex p 0 (10) ()[]r k ΒΒ?-=t j ωex p 0 (11) 式中0Ε,0Β分别为Ε,Β振幅,ω为圆频率,k 为波矢量(即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t kx j ω-ex p 代表波动的相位因子。 为了描述均匀平面波的相位在空间的变化快慢,在此引入相速的概念,即平面波等相位的传播速度。很显然等相位面由下面方程决定[]1 const kr t =-ω (12) 方程(12)两边对时间t 求导可得 k dt dr v ω== (13) 由式(8)可知 εμ1 =v (14) 将(10)和(11)式代入我们上面给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可得[]3

第六讲 工程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理论

第六讲工程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理论 电磁波是交变电场与磁场相互激发在空间传播的波动。工程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依然满足麦克斯韦方程。为清除地理解雷达检测理论基础,需要对介质中的电磁场、电磁波的传播、波速、衰减、反射与折射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6.1电磁场与电磁波传播方程 岩土、混凝土、钢筋、铁板等为常见的工程介质,前两者电导较小,后两者为良导体。在这些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的麦克斯韦方程为:▽×E=-μHt’ ▽×H=εEt’+ζ E ▽·E=0 ▽·H=0 通常介质的介电常数ε、磁导率μ都是电磁波频率的函数。式中E为电场强度矢量,H为磁场强度矢量,ζ为介质的电导率。不失一般性,满足上述麦克斯韦方程的、沿X方向传播的频率为ω的平面电磁波,其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表达式为: E(x,t)=Eoe-αx+i(βx-ωt) H(x,t)=Hoe-αx+i(βx-ωt) 6.2电场、磁场与波矢量关系 电磁波是横波,电场强度E、磁场强度H和波矢量K三者互相垂直,组成右手螺旋关系。右手螺旋关系含义如下,四个手指并拢伸直

指向电场方向,然后四指回握90° 指向磁场方向,大拇平伸则指向波的传播方向K。电磁波的电厂、磁场、与波矢量的关系如下土所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其空间方向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发生了反射与折射,也只是传播方向K发生变化,电场与磁场的方向依然不变。在空气中电场与磁场是同向位的,两者同时达到极大和极小值,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比值刚好等于电磁波速。在工程介质中因为有传导电流能量损失,电场与磁场的相位再不同步,磁场落后与电场一个相位,电导率越高,落后的相位越大。 6.3 介质中的电磁波速与能量衰减特性 描述电磁波传播特性的波矢量k为复数:k=β+iα, β描述波传播的相位,称为相位常数;α描述波幅的衰减,称为衰减常数,它们是介质的性质。相位常数与衰减常数与介质电磁参数及频率的关系如下: β=ω(με)1/2[((1+ζ2/ω2ε2)1/2+1)/2]1/2 α=ω(με)1/2[((1+ζ2/ω2ε2)1/2-1)/2]1/2 根据介质的电磁性质,分三种情况对上式进行讨论。 对于低电导介质,满足ζ<10-7S/m,ζ/εω《1,此时相位常数、衰减常数和电磁波速V为: 1/2 β=ω(με) α=ζ(μ/ε)1/2 1/2 V=ω/β=(1/με)

第六章练习题

第六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平均速度 2.叠加速度 3.均方根速度 4.等效速度 5.层速度 二、 填空题 1. 地震波在石油中传播速度为________m/s至________m/s;在石灰岩中传播速度为_________m/s至___________m/s. 2. 地震波的速度与孔隙度成__________;同种性质的岩石,孔隙度越大地震波速度越____________反之则越__________. 3.描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孔隙度经验公式是_________平均方程.公式为1/V=(1-Ф)/Vm+Ф/Vl.式中V是__________Vl是孔隙中__________Ф是岩石_________. 4.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孔隙度成______比例;与岩石的密度成_____________. 5. 岩石孔隙中充满水的时的速度_______充满油时的速度,充满油时的速度 ________充满气时的速度. 6.地震波速度,一般随地层深度的_______而增大, 随地层压力的增大而_______. 7. 岩石年代越老, 其速度越___________,反之则_________. 8. 在速度谱上拾取的速度是___________在时一深转换尺上读取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 9. 分析叠加速度谱拾取________速度, 主要的是便于________和水平叠加. 10. 用VSP测井能得到的速度资料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资料. 11.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________________. 12.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______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_____________.

第六讲 工程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理论

第六讲工程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理论电磁波是交变电场与磁场相互激发在空间传播的波动。工程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依然满足麦克斯韦方程。为清除地理解雷达检测理论基础,需要对介质中的电磁场、电磁波的传播、波速、衰减、反射与折射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6.1电磁场与电磁波传播方程 岩土、混凝土、钢筋、铁板等为常见的工程介质,前两者电导较小,后两者为良导体。在这些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的麦克斯韦方程为:▽×E=-μH t’ ▽×H=εE t’+σE ▽·E=0 ▽·H=0 通常介质的介电常数ε、磁导率μ都是电磁波频率的函数。式中E为电场强度矢量,H为磁场强度矢量,σ为介质的电导率。不失一般性,满足上述麦克斯韦方程的、沿X方向传播的频率为ω的平面电磁波,其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表达式为: E(x,t)=E o e-αx+i(βx-ωt) H(x,t)=H o e-αx+i(βx-ωt) 6.2电场、磁场与波矢量关系 电磁波是横波,电场强度E、磁场强度H和波矢量K三者互相垂直,组成右手螺旋关系。右手螺旋关系含义如下,四个手指并拢伸直指向电场方向,然后四指回握90° 指向磁场方向,大拇平伸则指向波的传播方向K。电磁波的电厂、磁场、与波矢量的关系如下土所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其空间方向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发生了反射与折射,也只是传播方向K发生变化,电场与磁场的方向依然不变。在空气中电场与磁场是同向位的,两者同时达到极大和极小值,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比值刚好等于电磁波速。在工程介质中因为有传导电流能量损失,电场与磁场的相位再不同步,磁场落后与电场一个相位,电导率越高,落后的相位越大。 6.3 介质中的电磁波速与能量衰减特性

电磁波的在规则波导中的传播

讨论电磁波的在规则波导中的传播特性,就是确定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满足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这个解的不同形式就表示不同的波型,这个解随时空的变化规律,便是电磁波在波导中传播规律。本节讨论在任意截面波导中的波动方程的求解方法以及电磁波在波导中传播的一般特性。 一、麦克斯韦方程组及边界条件 1.一般边界条件 2.理想导体表面的边界条件 二、规则波导中电磁场的求解方法 1.直接求解法 在给定边界条件下求解上述波动方程,便可得波导中电磁场的解。

2.赫兹矢量位法 (1)赫兹电矢量位引入赫兹电矢量位 (2)赫兹磁矢量位引入赫兹磁矢量位 3.纵向分量法 先求解满足标量波动方程的z方向分量(纵向分量);然后,由各分量间的关系求出其他分量(横向分量) 三、导行波波型的分类 波型也称模式,它指的是能够单独在波导传输线中存在的电磁场结构的型式。 1.横电磁波:即没有纵向电场又没有纵向磁场分量,即和的波,并以TEM 表示。TEM波只能存在于多导体传输线中,而不能存在于空心波导中。 2.横电波:凡是磁场矢量既有横向分量又有纵向分量,而电场矢量只有横向分量,即 的波称为磁波或横电波,通常表示为H波或TE波。 3.横磁波:凡其电场矢量除有横向分量外还有纵向分量,而磁场矢量只有横向分量,即 的波称为电波或横磁波,通常表示为E波或TM波。

§2.2 导行波的传输特性 各种不同横截面的波导系统传输导行波时,尽管横向场分布彼此各异,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纵向传输特性。导行波的传输特性包括六个方面: 截止波长、波导波长、相速群速和色散、波阻抗、传输功率以及导行波的衰减 一、截止波长 在即的情况下,称为传输状态。 在即的情况下,这是传输系统的截止状态。 就是介于传输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的临界状态。 临界频率或截止频率: 临界波长或截止波长: 截止波数: 二、波导波长 波导中的波长称为波导波长,并记为 为真空中的波长。 对于TEM波, 三、相速、群速和色散 1、相速度——波导中传输的波的等相位面沿轴向移动的速度。 TE、TM波的相速度公式为 对于TEM波, 则

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地震波的选择

(1)设计用地震记录的选择和调整 用规范的确定性方法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是选择天然地震加速度记录的依据。 (一)实际地震记录的选择方法 选择地震记录应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即强度(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对某一建筑的抗震设计,最好是选用该建筑所在场地曾经记录 到的地震加速度时间过程。但是,这种机会极少。为此,人们只能从现有的国内外常用的地震记录中去选择,尽可能挑选那些在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等方面都比较接近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记录。他的文章给出了相应的地震数据的记录目录。 (二)实际地震记录的调整 1.强度调整。将地震记录的加速度值按适当的比例放大或缩小,使其峰值加速度等于事先所确定的设计地震加速度峰值。即令 其中a(为记录的加速度值为调整后的加速度值;A众为设计地震加速度峰值;。为记录的加速度峰值。这种调整只是针对原记录的强度进行的,基本上保留了实际地震记录的特征。也就是所说的(强度修正。将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及所有的离散点都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以满足场地的烈度要求)

2.频率调整考虑到场地条件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原则上所选择的实际地震记录的富氏谱或功率谱的卓越周期乃至形状,应尽量与场地土相应的谱的特性一致。如果不一致,可以调整实际地震记录的时间步长,即将记录的时间轴“拉长”或“缩短”,以改变其卓越周期而加速度值不变也可以用数字滤波的方法滤去某些频率成分,改变谱的形状。另外,为了在计算中得到结构的最大反应,也可以根据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调整实际地震记录的卓越周期,使二者接近。这种调整的结果,改变了实际地震记录的频率结构,从物理意义上分析是不合理的。 另外,在测定场地土和建筑结构的卓越周期时,运用不同的测试仪器和测试技术,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对同一个测试结果,在频谱上确定卓越周期时,不同的分析方法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选取谱的第一个峰值所对应的周期作为卓越周期,有的选最大峰值时的,也有的取某一段周期等,很不一致。对如何确定地震加速度记录的卓越周期,也是各行其是,有的利用加速度反应谱,有的用伪速度谱,有的用富氏谱,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上述各种作法在工程中引起了一些混乱。 王亚勇认为,用脉动测试方法测定场地土和结构的卓越周期及自振周期时,应采用速度摆型或加速度摆型的地震仪测定地运动和结构振动,然后计算其富氏谱或功率谱,以谱的最大峰值所对应的周期作为卓越周期和自振周期比较合适。反应而相应地根据记录的位移谱或速度谱。 这也就是所谓的滤波修正。可按要求设计滤波器,对地震波进行时域或频域的滤波修正。这样修正的地震资料不仅卓越周期满足要求,功率谱的形状和面积也可控制。卓越周期修正。将地震波的离散步长按人为比例改变,

电动力学复习总结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2012答案

电动力学复习总结第四章电磁波的传播2012答案 第四章电磁波的传播 一、填空题 1、色散现象是指介质的( )是频率的函数. 答案:?,? ???s2、平面电磁波能流密度和能量密度w的关系为( )。答案:S?wv ???3、平面电磁波在导体中传播时,其振幅为( )。答案:E0e???x 4、电磁波只所以能够在空间传播,依靠的是( )。 答案: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 5、满足条件( )导体可看作良导体,此时其内部体电荷密度等于( ) 答案:???1, 0, ?? 6、波导管尺寸为0.7cm×0.4cm,频率为30×109HZ的微波在 该波导中能以 ( )波模传播。答案:TE10波 ?E7、线性介质中平面电磁波的电磁场的能量密度(用电场表示)为 ( ),它对时间的平均值为( )。答案:?E2, 12?E0 2 8、平面电磁波的磁场与电场振幅关系为( )。它们的相位( )。答案:E?vB,相等 9、在研究导体中的电磁波传播时,引入复介电常数???( ),

其中虚部 是( )的贡献。导体中平面电磁波的解析表达式为( )。 ???????????xi(??x??t)答案:?????i,传导电流,E(x,t)?E0ee, ? ??10、矩形波导中,能够传播的电磁波的截止频率 c,m,n( ),当电磁 波的频率?满足( )时,该波不能在其中传播。若b>a,则最低截止频率为( ),该波的模式为( )。 答案:?c,m,n?? ??mn?()2?()2,?<?c,m,n,,TE01 abb?? 1 11、全反射现象发生时,折射波沿( )方向传播.答案:平行于界面 12、自然光从介质1(?1,?1)入射至介质2(?2,?2),当入射角等于( ) 时,反射波是完全偏振波.答案:i0?arctgn2 n1 13、迅变电磁场中导体中的体电荷密度的变化规律是( ). 答案:???0e?t? ? 二、选择题 ??22??1?E1?B1、电磁波波动方程?2E?22?0,?2B?22?0,只有在下列那种情况下c?tc?t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2010-10-20 22:32:00|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5.1.2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这句话 的含义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 应与要分析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近或相同。特征周期 Tg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2)、(3)。 加速度有效峰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表5.1.2-2采用。地震波的加速度有效峰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及下面说明。 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持时Td的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 地震动幅值的绝对值来定义的绝对持时,即指地震地面加速度值大于某值的时间总和,即绝对 值|a(t)|>k*g的时间总和,k常取为0.05;另一类为以相对值定义的相对持时,即最先与最 后一个k*amax之间的时段长度,k一般取0.3~0.5。不论实际的强震记录还是人工模拟波形,一般 持续时间取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说明: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Sa/2.5 (1) 有效峰值速度EPV=Sv/2.5 (2) 特征周期Tg = 2π*EPV/EPA (3) 1978年美国ATC-3规范中将阻尼比为5%的加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1-0.5秒之间的值平

为Sa,将阻尼比为5%的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5-2秒之间的值平均为Sv(或取1s附近的平均速度 反应谱),上面公式中常数2.5为0.05组尼比加速度反应谱的平均放大系数。 上述方法使用的是将频段固定的方法来求EPA和EPV,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采 用了不固定频段的方法分析各条反应谱确定其相应的平台频段。具体做法是:在对数坐标系中 同时做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找出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起始周期T0和结束周 期T1,然后在拟速度反应谱上选定平台段,其起始周期为T1(即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结束周期 T1),结束周期为T2,将加速度反应谱在T0至T1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a,拟速度反应谱在T1至T2 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v,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在平台段的放大系数采用2.5,按公式 (1)、(2)、(3)求得EPA、EPV、Tg。 在MIDAS程序中提供将地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的功能(工具>地震 波数据生成器,生成后保存为SGS文件),用户可利用保存的SGS文件(文本格式文件)根据上面所 述方法计算Sv、Sa、Tg。通过Tg值可判断该地震波是否适合当地场地和地震设计分组,然后将 抗震规范中表5.1.2-2中的EPA值与Sa相比求出调整系数,将其代入到地震波调整系数中。将地 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时注意周期范围要到6秒(建筑抗震规范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2条中规定,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时,应按照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 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

电动力学_郭芳侠_电磁波的传播 (1)

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 1. 真空中的波动方程,均匀介质中的定态波动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所描述的物 理过程是什么?从形式到内容上试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解:真空中的波动方程:22210E E c t →??- =?,2 22 10B B c t → ??-=?。 表明:①在0=ρ,0=→ J 的自由空间,电场与磁场相互激发形成电磁波, 电磁波可以脱离场源而存在。 ②真空中一切电磁波都以光速c 传播。 ③适用于任何频率的电磁波,无色散. 均匀介质中定态波动方程:22 222 22210 10E E v t B B v t ??-?=???-?=?,其中()v ω=。 当电磁场在介质内传播时,其ε与μ一般随ω变化,存在色散,在单色波情况下才有此波动方程。 亥姆霍兹方程:(2 2 0,0E k E k E i B E ωω??+==?? ??=???=-??? 表示以一定频率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单色电磁波的基本方程,其每个解都代表一种可能存在的波模。 2. 什么是定态电磁波、平面电磁波、平面单色波?分别写出它们的电场表示式。从形式到内容上试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解:(1)定态电磁波:以一定频率作正弦振荡的波称为定态电磁波,即单色简谐 波。(,)()i t E x t E x e ω-= (2)平面电磁波:等相位面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且沿波矢量→ K 传播的电磁波。 0()ik r E x E e ?=

(3)平面单色波:以一定频率作正弦振荡的平面波称为平面单色波。 ()0(,)i k r t E x t E e ω?-= 3. 在0ω≠的定态电磁波情形麦氏方程组的形式如何?为什么说它不是独立的,怎样证明?不是独立的,是否等于说有的方程是多余的呢?试解释之。 解:定态电磁波情形麦氏方程组的形式为: 00E i B B i E E B ωωμε???=? ??=-?? ??=????=? ......(1) (2) ……(3)……(4) 对(1)和(2)取散度可得(3)(4)两式,所以它不独立。不独立不表示方程多余,定态电磁波只是一种特殊情形,在更普遍的情况下,麦氏方程组四个方程分别描述了场的不同方面。 4. 设有一电磁波其电场强度可以表示为 ())(t i t x E E 00exp ,ω-= 。试问它是否是平面时谐波(平面单色波)?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E 做傅立叶展开后,可以看成是无数个平面单色波的叠加。如令 )2()2(0000000002 1 2)2cos(),(t x k i t x k i x ik e e E t e E t x E ωωω-++== 则 )(0)3(0000022t x k i t x k i e E e E E ωω-++= 是两个单色波的叠加。 5.试述平面单色波在均匀介质中具有哪些传播特性?并且一一加以证明。 解:特性: ①是横波,且E B ,,k 有右手螺旋关系 证:()0(,)i k r t E x t E e ω?-= 0B ,B ,E i i 1 B E ik E k E k E k E ik E k E ω ω ω ??=?=⊥? ?⊥⊥⊥?=- ??=- ?= ?? 即即电波为横波,得证。 ②()p B v c E 与同相位,振幅比为真空中为 ()() ()i k x t o i k x t o p E x,t E e 1 1B k E n E e V ωωω?-?-==?=?

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地震波的选择

(1 )设计用地震记录的选择和调整用规范的确定性方法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是选择天然地震加速度记录的依据。 (一)实际地震记录的选择方法 选择地震记录应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即强度(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 对某一建筑的抗震设计,最好是选用该建筑所在场地曾经记录 到的地震加速度时间过程。但是,这种机会极少。为此,人们只能从现有的国内外常用的地震记录中去选择,尽可能挑选那些在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等方面都比较接近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记录。他的文章给出了相应的地震数据的记录目录。 (二)实际地震记录的调整 1.强度调整。将地震记录的加速度值按适当的比例放大或缩小,使其峰值加 速度等于事先所确定的设计地震加速度峰值。即令 其中a(为记录的加速度值为调整后的加速度值;A众为设计地震加速度峰值 为记录的加速度峰值。这种调整只是针对原记录的强度进行的,基本上保留了实际地震记录的特征。也就是所说的(强度修正。将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及所有的离散点都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以满足场地的烈度要求) 2.频率调整考虑到场地条件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原则上所选择的实际地震记录的富氏谱或功率谱的卓越周期乃至形状,应尽量与场地土相应的谱的特性一致。如果不一致,可以调整实际地震记录的时间步长,即将记录的时间轴拉长”或缩短”以改变其卓越周期而加速度值不变也可以用数字滤波的方法滤去某些频率成分,改变谱的形状。另外,为了在计算中得到结构的最大反应,也可以根据建筑结

构基本自振周期,调整实际地震记录的卓越周期, 使二者接近。这种调整的结果,改变了实际地震记录的频率结构,从物理意义上分析是不合理的。 另外,在测定场地土和建筑结构的卓越周期时,运用不同的测试仪器和测试技术,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对同一个测试结果,在频谱上确定卓越周期时,不同的分析方法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选取谱的第一个峰值所对应的周期作为卓越周期,有的选最大峰值时的,也有的取某一段周期等,很不一致。对如何确定地震加速度记录的卓越周期,也是各行其是,有的利用加速度反应谱,有的用伪速度谱,有的用富氏谱,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上述各种作法在工程中引起了一些混乱。 王亚勇认为,用脉动测试方法测定场地土和结构的卓越周期及自振周期时,应采用速度摆型或加速度摆型的地震仪测定地运动和结构振动,然后计算其富氏谱或功率谱,以谱的最大峰值所对应的周期作为卓越周期和自振周期比较合适。反应而相应地根据记录的位移谱或速度谱。 这也就是所谓的滤波修正。可按要求设计滤波器,对地震波进行时域或频域的滤波修正。这样修正的地震资料不仅卓越周期满足要求,功率谱的形状和面积也可控制。卓越周期修正。将地震波的离散步长按人为比例改变, 使波形的主要周期和场地卓越周期一致,然而,在改变离散步长的同时也将改变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在弹塑性反应中有时会产生不安全的后果。因此,修正的幅度不宜过大,在结构构件进人塑性的程度较大时最好不用此种办法。 3持时调整。如在前面所述,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反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反应的非线性阶段。因此,所选择的地震波持时,应能保证结构的振动进人稳态阶段。持时的确定和结构的类型和设计要求有关,如果仅对结构进行弹性分析或弹塑性最大反应分析,持时可以稍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