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发展视阈下近代烟台开埠的启示

大发展视阈下近代烟台开埠的启示

大发展视阈下近代烟台开埠的启示
大发展视阈下近代烟台开埠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2-02-10

基金项目:2011年烟台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王晓波(1970-),男,山东邹平人,滨州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

大发展视阈下近代烟台开埠的启示*

王晓波

(滨州医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摘要:近代开埠以来,烟台作为山东省最早的对外开放口岸,经历过崛起与辉煌,长期以来却面临众多城

市与地区后来居上的无奈。在大发展视阈下,烟台开埠的启示包括,对外贸易是促进烟台发展的关键环节;主权独立与完整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积极作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谋发展是实现烟台腾飞的重要保障。关键词:开埠;烟台;大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382(2012)01-0055-04

自从19世纪60年代开埠以来,烟台作为山东省最早的对外开放口岸,经历过崛起与辉煌——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奠定了迈向近代化的基础,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然而此后却面临众多城市与地区后来居上的无奈。今天,国务院与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使烟台又一次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大发展视阈下对近代开埠以来走过的道路进行回顾与梳理,总结、研究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烟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近代烟台的开埠

自古以来,烟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烟台港息息相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烟台港就因地理位置优越,与碣石、琅琊、会稽、句章并列为全国五大港口,隋唐时期更是成为通往日本、朝鲜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此后成为海运南北主航道上最繁华的港埠之一,直到明清时代才因为朝廷实行“海禁”政策逐渐陷入萧条。

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被迫开放登州(今蓬莱)等十个港口为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领事马礼逊在登州考察时,认为:“登州府作为一个港口是不利的,它的港口浅,并且非常无遮蔽”,而烟台港则无论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还是当时的贸易活动,都远

远超过了登州港[1]。

于是,英国政府强烈要求以烟台取代登州作为通商口岸,得到清政府的准许。1861年8月22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烟台正式开关征税,并于次年成立东海关。之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丹麦、荷兰、西班牙、奥地利等17个国家相继在烟台设立领事或代理领事,各国商人大批涌入,纷纷开办洋行、银行,发展进出口贸易,烟台从此正式对外开放。

2 开埠后烟台社会的兴与衰

近代开埠是烟台适应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而被动纳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体系的结果,但是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烟台的崛起,使烟台的经济、文化及社会

第18卷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生活发生深刻变化。

对外贸易突飞猛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使烟台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与经济中心。烟台辟为通商口岸后,因所处地理优越,“故船舶往来,四时不绝,帆樯林立,货物辐辏,买卖极盛,”[2]开始了达四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到19世纪末,烟台港每年吞吐量已达30万吨左右,货运量达27万吨,贸易总额近3000万海关两[3],成为欧美和东亚各种舶来品以及北方地区各种出口土货的重要集散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烟台经济的发展,民族航运业、工商手工业及配套服务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航运业方面,顺义船行等山东省最早的航运企业应运而生,航运范围远达国内外许多城市;工商业方面,截止到19世纪80年代末各式各样商号铺户竟达1600余家,从事商业人口占烟台人口总数29.6%,若加上摊贩人口,则占43%之多[4]。特别是近代民族工业企业建立并得到较快发展,以张裕葡萄酒公司、宝时钟表厂、酿泉啤酒厂为代表的工业企业的创办,标志着先进生产力出现,使烟台成为中国北方最具有朝气与生命力的近代城市之一。

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近代教育与科学文化技术在烟台得到较大发展。例如,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郭显德1866年率先创办文先小学及会英小学,后来将两校合并扩充成立会文学校。1920年会文学校与实益学馆(1871年由牧师韦丰年联合烟台绅商创办)合并改名为“益文商业专科学校”,这是烟台地区第一个高等专科学校。1898年差会①将在登州成立的启喑学校迁至烟台,开启了我国聋哑教育的先河。1911年郭显德夫人苏紫兰创办烟台第一个幼稚园,后来设师范训练班,培训幼儿园师资。一系列学校的创办,将西方先进教育方式引入烟台,对中国教育变革具有借鉴意义,对烟台民众意识具有启发作用。传教士还将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烟台,例如1895年美国传教士马茂兰夫妇创办“培真女校”,教授贫家妇女镂花工艺,提高了女工的技术和知识水平。1871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倪维思夫妇到烟台,带来优质的草莓品种,并将西方果树进行嫁接取得更优良的品种——扬名中外的“烟台大樱桃”、“烟台苹果”,在烟台园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城市面貌与社会风俗为之一新,使烟台成为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的近代化城市。在服务业领域,除了商业繁荣外,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天主堂施医院、体仁医院、毓璜顶医院等先后建立,奠定了近代医疗业发展的基础;邮电业出现并得到发展,海关邮局和中华邮政总局烟台支局建立,海底电缆随后铺设,与国内外联系更为紧密;各种中西特色的旅馆、客栈、茶园、饭馆、读书社及电影院涌现,居民生活档次提高并促进了思想解放。开埠后,外国传教士、商人、政府官员等来烟台购买或者“永租”土地建设学校、教堂、洋行、领事馆,推动了烟台的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向近代化方向迈进。城里除了旧式砖木石结构小楼外,还出现了少数水泥、钢筋结构的楼房,这很明显是受外国建筑如教堂的影响[5]。特别是以烟台山为中心的外国领事区及侨民区建筑,设计精美,规划整齐有序,邮政、治安及卫生等事宜由专门机构管理,其进步意义及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西方文化传播与教育的发展使得传统社会风俗发生改变,例如,传教士向妇女宣传缠小脚的害处,劝说入教妇女放脚;教徒内部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嫁娶不用媒妁,必须男女私自承诺;旧有的娃娃亲,领童养媳、蓄妾、嫖娼、赌博等陋习都为教会所禁止[6]。

总之,开埠后烟台社会出现了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力量和新的文明,在短短四十年里实现了迅速崛起并向近代化城市转变。

然而,自20世纪初开始,烟台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1905年以后对外贸易走向衰弱,进出口货物数量锐减;工商业风光不再,除客栈业等少数行业有所发展,商铺数量减少及资本数额减少已是大势所趋;受贸易和商业的影响,城市人口数量不增反减。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情况尽管有所改观,个别传统优势行业(花边编织、钟表制造等)发展较快,但是烟台经济规模与增长速度在整体上都明显落在一些新兴城市后面。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以及青岛、大连等城市的崛起,“芝罘仅作为山东北方的一个港口而存在了,”[7]烟台逐渐沦为中国北方的一个二流城市。此后的岁月中,尽管烟台也曾面临实现经济腾飞与再次崛起的历史性机遇,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被列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时代的幸运儿,但是却再没有创造出历史性奇迹,不仅早已被青岛、大连反超,而且落在了曾经几次来烟台学习取经的无锡、东莞等地后面,不能不在令人叹息之余发人深思。

注释:①差会:天主教会的派出机构.

开埠后在短时间内崛起,达到辉煌不久就快速走向衰落,兴与衰的历史对于今天烟台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对外贸易是促进烟台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充分发挥烟台港的作用,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港口型城市。古往今来,对外贸易在烟台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烟台历史上的每一次崛起与繁荣,以及近代烟台之所以在山东北部最早开埠通商,无不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港口条件为对外贸易的发达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天,“烟台市在区位上来看,位于胶东金三角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的交汇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得烟台担负起连接‘两东’(山东、辽东)、贯穿‘两北’(华北、东北)、衔接‘两海’(渤海、黄海)、沟通‘三国’(中国、韩国、日本)的重任”[8]。而且,烟台—大连铁路轮渡、蓝(村)烟(台)铁路、德(州)龙(口)烟(台)铁路的已经建成或正在施工,多条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投入使用,莱山机场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国内航空港——近代以来屡受交通条件制约的历史已成过去,独立无二的优越地理位置与便捷的交通运输为烟台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全球化经济与区域经济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大发展的背景下,应当立足于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推动烟台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以此作为实现烟台再次腾飞的切入点。为此,特别需要高标准建设烟台港及配套基础设施,全方位提升吞吐能力及服务水平,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争取尽早建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港口。

主权独立与完整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烟台开埠后,税收管理权为外国人把持,司法独立管辖权遭到破坏。1862年3月开始,烟台东海关建立并由英国人汉南担任海关税务司“帮办税务”,外商在烟台享有减税和免税的特权(根据列强强加的“协定关税”税则,大多数进出口货物均实行“值百抽五”,即按照5%的税率缴纳)。英、法、美、德、日等国在烟台设立领事或代理领事,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治外法权,这些国家的侨民在烟台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和审判,甚至外国政府可派员“观审”中国各地有关外国人生命财产的案件,干涉中国的司法主权。烟台由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近代开埠一方面实现了烟台经济的迅速腾飞,另一方面由台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畸形发展色彩。出口产品以土特产品为主(豆类及加工品、草帽辫、生丝、茧绸、粉丝等),而进口则以工业品(棉布、棉纱、铁、煤油等)与鸦片为主,而且重要货物出口由外国洋行把持,说明烟台开埠及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上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分工的需要,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带有不健康成分,时时令人看到殖民主义的影子。由于经济结构明显不合理以及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近代新型企业较少且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影响了竞争力,为后来由兴转衰埋下了伏笔。

政府积极作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初以来,烟台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由盛转衰,固然与青岛、大连等港口的建成使用等外因有着直接联系,但是烟台港自身存在严重问题、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等内在因素更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烟台港长期没有深水码头和必要的码头设施,严重影响了轮船贸易的发展,尽管后来烟台华商组织通过募捐形式修建了一个东西岸码头,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时有因船只来不及驶入港湾而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发生;同时,烟台与内地贸易对于烟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烟台港“山路险僻至不能通骑”[9],尽管修建了烟台到黄县的公路,烟台港的疏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山东省及烟台当地政府官员的消极无为。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山东省历任最高统治者任期较短,且施政重点集中在整顿军队、镇压农民运动、治理河道、恢复农业以及反对洋人洋教等方面[7],对于如何在开埠条件下发展烟台商品经济既无积极性,也无任何思路,从而坐视烟台港及其贸易在二十世纪初激烈的竞争中衰落。在今天,在国内外竞争尤其是临近沿海城市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形下,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科学定位,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确立品牌,抓好薄弱环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好产业发展结构问题,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努力促进烟台经济再次腾飞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发展。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谋发展是实现烟台腾飞的重要保障。思想的解放是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前提。近代开埠前,烟台经济文化落后,人们的思想封闭、保守,还完全停滞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开埠一方面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先进的思想文化,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反过来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繁荣。长期以来,烟台错过多次发展机

第18卷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遇以及被其他城市迎头赶上乃至反超,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与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对于如何实现发展缺乏科学思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谨小慎微等保守思想观念作祟,致使经济社会发展落人之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宏伟战略,使烟台发展又一次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必须充分把握历史机遇,努力解放思想,积极开拓进取,科学谋划,高点定位,强力推进,挖掘自身各种优势,集中全力把烟台打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兴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 邓云.开埠对近代烟台社会的影响探析[J].西安社会科学,2009(2):90-91.

[2] 日清贸易研究所.清国通商综览[M].丸善商社书店,1891:228-229.

[3] 王彦智.近代烟台城市兴起的历史轨迹及其现实指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6):82-85.

[4] 丁抒明,等.中国水运史丛书(烟台港史)古、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88.

[5] 安作璋.山东通史(近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549.

[6] 邓云.传教士对烟台近代化发展的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23-25.

[7]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24.

[8] 房兆灿.烟台的底牌[N].商周刊,2010-10-11.

[9]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一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253.

The Edi? cation of Yantai's Opening up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evelopment

WANG Xiao-bo

(College of Humanities,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3,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opening up of ports, as one of those earliest ports in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has experienced its rising and glory, though facing the pressure of many cities and areas developing fast later 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development,the edi? cation of Yantai's opening up includes: foreign trade is a key means to enhance its development; the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of signory are the premise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active administ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s a key factor for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iberation of thoughts and grasping opportunities are the guarantee of realizing Yantai's fast development.

Keywords: opening, Yantai, big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孙胜文)

化学实验发展史概述(1)

浅谈化学实验发展史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看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实践总是发现和检验真理最有效的途径,在人类化学发展的历程中也是一样,不论是原有物质的检测还是新物质的合成都离不开实验,既然实验在化学发展中充当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谈谈化学实验发展的历程。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过了早期化学实验、近代化学实验和现代化学实验等三个发展时期。 一、早期化学实验 从远古时代开始到17世纪,化学实验在向科学道路迈进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 (一)化学实验的萌芽 人类最初对火的利用距今大概已有100多万年了。火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实验手段。人类最早从事的制陶、冶金、酿酒等化学工艺,都与火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熊熊烈火中,烧制成型的粘土可获得陶器;烧炼矿石可得到金属。陶器的发明使人类有了贮水器以及贮藏粮食和液体食物的器皿,从而为酿酒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制陶、冶金和酿酒等化学工艺,已孕育了化学实验的萌芽。例如,在烧制灰、黑陶的化学工艺中,工匠们在焙烧后期便封闭窑顶和窑门,再从窑顶徐徐喷水,致使陶土中的铁质生成四氧化三铁,又使表面覆上一层炭黑,因此里外黑灰。这表明当时已初步懂得了焙烧气氛的控制和利用。 (二)原始化学实验 古代的炼丹术,是早期化学实验的主要和典型的代表。焙烧是炼丹术士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除焙烧之外,炼丹术士还经常使用一些液体“试药”来对各种金属进行加工。液体试药通常是一些能在金属表面涂上颜色的物质。例如,硫黄水(多硫化合物的溶液)能把金属黄化成黄金;汞能在其他金属表面留下银色。在制造液体试药的过程中,炼丹术士发明了蒸馏器、烧杯、冷凝器和过滤器等化学实验仪器,以及溶解、过滤、结晶、升华,特别是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方法。蒸馏方法的广泛使用,促进了酒精、硝酸、硫酸和盐酸等溶剂和试剂的发现,从而扩大了化学实验的范围,为后来许多物质的制取创造了条件。 蒸馏是早期化学实验中最完整的一种重要实验操作方法。蒸馏在早期化学实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至今还在基础化学实验中被经常运用。 (三)向化学科学实验的过渡 到了十五六世纪,炼丹术由于缺乏科学基础,屡遭失败而变得声名狼藉。化学实验则开始在医学和冶金等一些实用工艺中发挥作用,并不断得到发展。 在医药化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瑞士的医生、医药化学家帕拉塞斯。他强调化学研究的目的不应在于点金,而应该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医疗实践,制取药物。 化学实验在冶金方面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德国著名化验师埃尔克在其编著的《主要矿石加工和采掘方法说明》一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当时对银、金、铜、锑、汞以及铋和铅的合金的检验技术;制取和精炼这些金属的技艺;以及制取酸、盐和其他化合物的技术。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分析化学和冶金化学的第一部手册。 (四)早期化学实验的特点 早期的化学实验还只能算做是化学“试验”,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还没有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实践。尽管如此,还应该肯定从事早期化学实验的工匠和

化学发展史(英文)

化学发展史 Ever since human beings, the chemical will be formed a deep bond with humans. Fire by rubbing sticks, cook food with fire, firing pottery, smelting bronze and iron, are chemical technology. It is these application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t that time become a symbol of human progress. Today, the chemical as a basis for discipline,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 role. From ancient times,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chemic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what times? Period of ancient chemical processes. At this time the human pottery, metallurgy, brewing, dyeing and other processes, mainly i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under the direct inspiration came after the number of years to explore, chemical knowledge has not been formed. This is a chemistry infancy. Period of alchemy and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From 1500 BC to AD 1650, alchemy warlock and alchemist who, in the Palace, in the churches, in their own home, in the deep forests of the smoky, in order to obtain immortality of the panacea, in order to obtain glory wealth of gold, started the first chemistry experiment. Records, summing up alchemy books, in China, Arabia, Egypt, Greece has a lot.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material during this period between the chemical change, chemical prepara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 rich material. This is the chemical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rains of our

谈谈烟台的优势及发展

烟台的优势及发展 摘要:烟台作为山东省的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胶东半岛,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等优势,经济文化各方面迅速发展,成为山东省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多样多方向的发展结构为烟台的经济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关键字:烟台优势发展 1.烟台的优势 1.1优越的地理位置 烟台市是山东省的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辖6区7个县级市和长岛县。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214公里,最大纵距130公里,面积13745.9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2643.60平方千米,海岸线曲长702.5千米,海岛曲长206.62千米,人口692万,有少数民族47个。 1984年,烟台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 1.2 历史文化底蕴浓厚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烟台是秦始皇三次冬巡的地方。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烟台市区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烟台辖区登州(今蓬莱市)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由烟台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烟台由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聘奥地利驻烟台领事做酒师,取得成功。1912年烟台设瑞丰面粉厂;1913年设电厂;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头厂;1915年李东山兴建钟厂,同年,张裕葡萄酒获国际金质奖;1920年设醴泉啤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和钟厂在中国属最早创业的厂家,罐头厂、啤酒厂是山东最早创业的工厂。烟台创造和打破了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 烟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1868年,烟台海关即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外使文件,这是中国近代邮政的萌芽;1879年,清政府议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试办邮政,这就是中国近代邮政之先声了。 1.3、经济实力雄厚 2011年,烟台国内生产总值列全国21,省内第二位。烟台经济实力居全国

(完整版)无机化学发展简史

原始人类即能辨别自然界存在的无机物质的性质而加以利用。后来偶然发现自然物质能变化成性质不同的新物质,于是加以仿效,这就是古代化学工艺的开始。 如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中国原始人即知烧粘土制陶器,并逐渐发展为彩陶、白陶,釉陶和瓷器。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类发现天然铜性质坚韧,用作器具不易破损。后又观察到铜矿石如孔雀石(碱式碳酸铜)与燃炽的木炭接触而被分解为氧化铜,进而被还原为金属铜,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终于掌握以木炭还原铜矿石的炼铜技术。以后又陆续掌握炼锡、炼锌、炼镍等技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掌握了从铁矿冶铁和由铁炼钢的技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发现铁能与铜化合物溶液反应产生铜,这个反应成为后来生产铜的方法之一。 化合物方面,在公元前17世纪的殷商时代即知食盐(氯化钠)是调味品,苦盐(氢化镁)的味苦。公元前五世纪已有琉璃(聚硅酸盐)器皿。公元七世纪,中国即有焰硝(硝酸钾)、硫黄和木炭做成火药的记载。明朝宋应星在1637年刊行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其中有陶瓷器、铜、钢铁、食盐、焰硝、石灰、红矾、黄矾、等几十种无机物的生产过程。由此可见,在化学科学建立前,人类已掌握了大量无机化学的知识和技术。 古代的炼丹术是化学科学的先驱,炼丹术就是企图将丹砂(硫化汞)之类药剂变成黄金,并炼制出长生不老之丹的方术。中国金丹术始于公元前2、3世纪的秦汉时代。公元142年中国金丹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论述金丹术的书,约在360年有葛洪著的《抱朴子》,这两本书记载了60多种无机物和它们的许多变化。约在公元8世纪,欧洲金丹术兴起,后来欧洲的金丹术逐渐演进为近代的化学科学,而中国的金丹术则未 能进一步演进。 金丹家关于无机物变化的知识主要从实验中得来。他们设计制造了加热炉、反应室、蒸馏器、研磨器等实验用具。金丹家所追求的目的虽属荒诞,但所使用的操作方法和积累的感 性知识,却成为化学科学的前驱。 由于最初化学所研究的多为无机物,所以近代无机化学的建立就标志着近代化学的创始。建立近代化学贡献最大的化学家有三人,即英国的玻意耳、法国的拉瓦锡和英国的道尔 顿。 玻意耳在化学方面进行过很多实验,如磷、氢的制备,金属在酸中的溶解以及硫、氢等物的燃烧。他从实验结果阐述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提出元素是一种不能分出其他物质的物质。这些新概念和新观点,把化学这门科学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路线,对建立近代化学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 拉瓦锡采用天平作为研究物质变化的重要工具,进行了硫、磷的燃烧,锡、汞等金属在空气中加热的定量实验,确立了物质的燃烧是氧化作用的正确概念,推翻了盛行百年之久的燃素说。拉瓦锡在大量定量实验的基础上,于1774年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不变。1789年,在他所著的《化学概要》中,提出第一个化学元素分类表和新的化学命名法,并运用正确的定量观点,叙述当时的化学知识,从而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由于拉瓦锡的提倡,天平开始普遍应用于化合物组成和变化的研究。 1799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归纳化合物组成测定的结果,提出定比定律,即每个化合物各组分元素的重量皆有一定比例。结合质量守恒定律,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 摘要:化学的历史渊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 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的革命,给化学带来了新时期的曙光,使化学的研究深入到探索原子、分子、晶体部结构的新阶段。在现代社会,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化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也日益完善,随着一些新概念的出现,化学出现了多个分支,形成了不同的分析领域。 关键词:化学家化学史发展时期 History of chemistry, whether past, present or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separable from chemistry, chemical and human lives. Revolutionary physics, chemistry brought the dawn of the new era to make in-depth study of chemistry to explore new phase atoms, molecules, the crystal structure. In modern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stry and other subjects more closely, chemical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s are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some new concepts, chemistry appeared multiple branches, forming a different analysis.

配位化学的早期历史

第一章配位化学的早期历史及 Werner配位理论 第一节早期研究及链式理论 一、早期研究 1、配合物的发现 最早有记录的配合物:1704年,德国Diesbach得到的普鲁士蓝KCN.Fe(CN)2.Fe(CN)3。 真正标志研究开始:1793年Tassaert 发现CoCl3.6NH3

无法解释CoCl3和NH3为何要结合成新化合物。 2、配合物性质研究 Cl-沉淀实验(用AgNO3) Ag+ + Cl?= AgCl↓ 配合物 CoCl3.6NH3 +AgNO3 3AgCl ↓ CoCl3.5NH3 +AgNO3 2AgCl ↓

CoCl3.4NH3 +AgNO3 AgCl ↓ IrCl3.3NH3 +AgNO3╳ 二.链式理论(Chain theory) 1869年瑞典Lund大学Blomstrand及Jorgensen提出链式理论。

当时认为元素只有一种类型的价——氧化态,N为5价,Co为3价,Cl为1价。 前提:(1) 与Co相连的Cl不易解离 (2) 与NH3相连的Cl可解离

Co NH3 NH3 NH3 NH3 NH3 NH3 Cl Cl Cl CoCl36NH3 CoCl35NH3 CoCl34NH3 IrCl33NH3Co Cl NH3 NH3 NH3 NH3 NH3 Cl Cl Co Cl NH3 NH3 NH3 NH3Cl Cl Ir Cl NH3 NH3 NH3Cl Cl

Co NH 3NH 3 NH 3NH 3NH 3 NH 3 Cl Cl Cl 更合理的结构? . Co NH 3NH 3 NH 3NH 3 NH 3 Cl Cl Cl

化学发展史简介

化学发展史简介 概述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看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史大致分为: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藉,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起源于,即炼金术。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古代和近代化学史大事记 §我国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晚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近代烟台城市建筑的文化表征

2011年09月学术探讨 近代烟台城市建筑的文化表征 文/符静 马本和 摘 要:烟台是从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城市。自1858年6月,中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同年又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后,烟台被划为通商口岸,成为了自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后的又一批殖民城市之一,外国殖民者可在烟台自行建房建行,烟台就此从最初的一个“小渔村”开始了其城市建设。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欧洲的建筑文化思想深深影响着烟台近代城市建筑的发展,各种西方文化的纷纷传入,在烟台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在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形成了现在烟台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因此,全方位的研究烟台城市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本土建筑的文化特征入手,结合外来文化对本土建筑文化的影响,对近代烟台城市建筑的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城市建筑;近代;文化表征;本土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270-01 一、本土建筑文化的特征 (一)自然环境造就的地域文化 烟台地貌极为复杂,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低山区位于市域的中部,主要由艾山、罗山、牙山、磁山、昆嵛山、招虎山构成,山体多有花岗岩组成。烟台全市海岸线长达909公里,西北部频临渤海,东北和南部临黄海。其中,芝罘岛、南长山岛、养马岛等环绕,有多处岬角和半岛伸向大海,起伏的山丘和迂回的海岸线,为烟台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烟台市域降水较充沛,空气湿润,气候温和,是中国少数几个北面临海的城市,夏季干爽,冬季温润,是著名的滨海山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烟台城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地域性建筑的特点 烟台本土建筑结合独特的地缘优势,拿当地民居院落建筑来讲,村落大多依山面海而建,大多采用传统的三合院的形式,即正房三间,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围墙和门楼,屋顶大多铺以砖红色的瓦,也有部分民居铺以青灰色的瓦。由于院落大多依坡就势,自前向后,步步登高,寓意极佳,有的庭院虽然狭小,但不影响房屋的通风和采光。三合院的墙体采用当地出产的花岗石砌成,结实而厚重,给人古朴、粗犷的感觉。传统的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布局自由,但又不失章法,注重实用性。 二、外来文化对本土建筑文化的影响 (一)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文化的侵入 烟台是一个典型的开埠城市,自被划分为通商口岸以后,不同国家的殖民者的大量涌入,给烟台带来了不同风格的西洋建筑文化。1861年5月改登州为烟台,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从1862年英国最先在烟台设立领事馆起,美国、日本、德国、俄国、法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先后在烟台设立领事馆、洋学堂、洋行、洋医院,相继在烟台建立,这些建筑的建筑形制大多是西方古典式、折中式和殖民地式。多元建筑文化观念的侵入,使得烟台的建筑风格更加的多样化。 (二)本土建筑与外来文化的相互适应 烟台的本土建筑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而建的,适应气候的变换,人居住起来舒适方便,外来建筑如果不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而是将国外的建筑风格硬搬硬套到烟台显然是不行的,这一点,当时的外国设计师也认识到了,拿英国领事馆来说,这是具有典型的英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其建筑形制采用外廊式,这种外廊的设计朝向一般是所在景观较好的方向,外廊有多种形式,如:单面廊、双面廊、内仓廊和环廊等,这是为了适应烟台当地的气候条件而设计的,类似于这样的建筑形制在烟台的殖民建筑中到处可以见到,如:汇丰银行旧址、哈根故居和芝罘俱乐部等。而对于外来建筑的侵入,本土建筑也飞速发展,可以说,近代是烟台建筑文化发展的成熟期,以中式为主、中西合璧的建筑,古朴典雅、简介流畅而富于变化。 (三)本土建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烟台是一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本土建筑文化根基较薄弱,但开埠之后,善于吸收外来的建筑文化,其建筑风格不拘于泥于传统形式,能够将西方殖民者带来的当时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融入到自己的地方性特色当中,当时西方建筑材料大多采用的是石材,而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是木材,当时的外国建筑师也注意到了这点,在设计时注重当地的历史文脉和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从而将西方建筑与烟台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形成新的建筑形式。 西方建筑文化与烟台本土建筑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外来建筑文化的侵入到发展过程中与本土建筑文化的相互碰撞,再到二者相互融合,从而产生现在烟台城市建筑文化的特征,这就是开埠城市建筑文化的交融性特点。 三、两种建筑文化的再创造 外来文化是近代烟台城市建筑的一个独特背景,通过主动的、全面的学习与吸收,近代建筑在技术领域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风格样式、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以及内部的房屋结构在几近百年的时间里有了长足发展,新形式和多种建筑风格的引入,丰富了烟台城市的建筑,使之建筑形式更加多样化。 烟台城市的租界建筑往往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大到屋顶、柱式,小到门窗、女儿墙和细部装饰等,都融汇了当时西方所盛行的建筑装饰风格。值得赞扬的是,虽然在外来建筑文化的强大压力下,烟台的建筑文化接收了某些西方建筑文化的某些因素,但是在几百乃至上千年的本土建筑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下,一些作为烟台建筑文化的基本部分仍然保留下来了,传统的地域文化在烟台建筑中仍然占据主要位置。 综上所述,近代烟台城市建筑的发展,表现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共生与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外来建筑文化和技术的侵入,使得中西方建筑文化和工艺技术上得以交流,老城区的许多建筑在原有的地方特色上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装饰构造,与此同时,我们又将自己的营造法式与西洋建筑技术融合起来,使西方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同时又具有我们自己的民族风格,并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作者简介:符静(1984.03— ),女,汉,山东省烟台人。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马本和(1961.02— ),男,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学历:本科、研究生导师、教授。 参考文献: [1]李晓飞.烟台开埠记忆[M].黄海数字出版社.2009.9. [2]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烟台市统计局.烟台统计年鉴.2004. 270 2011.09

烟台10位历史人物

烟台历史人物10人 本文来源:烟台大众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9e6595399.html, 001、卢鹤绂:烟台莱州市卢家村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1947年《美国物理月刊》发表了论文"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被誉为世界上"揭露原子弹秘密的第一人"。 002、王懿荣:字正孺,号廉生,福山古现村人,著名金石文字学家,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003、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地莱子国(今烟台龙口市)人,司马迁将其列为《滑稽列传》之首。曾以隐语使齐威王重新振作,"一鸣惊人"的典故就是其在与齐威王的交谈中流传了下来的。 004、徐岳:东莱(今烟台莱州)人,东汉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盘"记录者。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数学著作。 005、王重阳:在烟台昆嵛山创立了全真教,著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著作。 006、戚继光:祖籍烟台蓬莱,明代杰出的军事家、著名抗倭民族英雄。著述颇丰,其中《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我国古代十大兵法书中的两部,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007、宋琬:烟台莱阳人,清初著名诗人,与安徽宣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是"燕台七子"之一。其代表作有《感怀》、《听钟鸣》、《悲落叶》等。 008、张弼士: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始人,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华侨、民族实业家。 009、倪显廷:1903年前后由京来烟台芝罘,是烟台辛亥革命"十八豪杰"之一。他著有《波兰亡国惨》等话剧,开创烟台话剧之先河。 010、鞠国香:烟台海阳人,胶东著名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文教事业,被誉为"文苑之铎"。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9e6595399.html,

烟台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烟台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芝罘区 烟台市劳动模范 冷晓燕(女)芝罘区毓璜顶街道大海阳社区党支部书记、 居委会主任 邹秀圆(女)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律师 邹积文芝罘区黄务街道初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卫东烟台振华购物中心有限公司经理 张兴业烟台兴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 吕未萍(女)芝罘区幸福街道办事处龙海苑社区党委书记王洪海烟台百纳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 曲云峰山东中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历福江烟台美尔森石墨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明娟山东德信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工会主席孙茂旭烟台宏远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烟台市先进工作者 刘力萍(女)芝罘区人民检察院副科长 薛念启芝罘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公厕管理队副队长 李元福烟台市第十四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福山区

烟台市劳动模范 王丽(女)大韩电子(烟台)有限公司生产经理 南江延锋安道拓(烟台)座椅有限公司工程师 陈鸿雁(女)烟台白马包装有限公司管理部经理 曲维康烟台环球机床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刁国亮博世华域转向系统(烟台)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董志方烟台正海合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 于绍霞(女)烟台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第一制造部班长王晓静(女)华润雪花啤酒(山东)有限公司质量管理员孟祥俊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市福山区供电公司 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照勋福山区华泽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钟立财福山区清洋街道钟家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吴涛有福山区阳泉果蔬生态园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烟台市先进工作者 尚小斌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一级教师 王冰福山区卫生健康局医政科科长 莱山区 烟台市劳动模范 唐玉山莱山区海普制盖有限公司维修班长 赵旭阳莱山区小红帽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班长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摘要: 分析了十八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烧氧化学说的伟大意义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拉瓦锡; 燃烧氧化学说;化学革命; 燃素说 十八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两种大革命,一种是政治大革命,一种是化学革命.两种革命,拉瓦锡都卷入其中.在政治大革命中,他被指控为罪人而丢了脑袋;但在化学革命中,他却成了旗手.他建立的燃烧氧化学说,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 1.化学革命的背景 任何一种革命,总有它的背景,化学革命也不例外.它的发生,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矛盾运动.十八世纪中期,愈来愈多的物质被发现,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也使原来试图解释一切的“燃素说”变得难圆其说了,为此,法国的拉瓦锡、施塔贝尔和贝岩、荷兰的伯尔哈费、俄国的罗蒙诺索夫等化学家纷纷向“燃素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 施塔贝尔在他的《教义—实验化学》一书中指出“燃素说”的自相矛盾;更尖锐批判“燃素说”的是拉瓦锡,他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解释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

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穿过容器器壁的微孔,有时又不能;它能同时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不透明性、有色和无色。它真是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要真正认识燃烧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1772年和1774年,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里斯特列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但他俩却笃信“燃素说”,把氧气称为“火空气”和“脱燃素气体”.虽然舍勒和普里斯特列没有真正认识到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但却为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恩格斯说:“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里斯特列制出的氧气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①所以在客观上,“燃素说”论者关于氧气的发现,为埋葬“燃素说”自身奠定了一块最牢固的基石.虽然“燃素说”是一个错误的学说,而正是由于其形成和本身的矛盾性,才吸引了一大批拥护者和反对者去争论、去思索、去不断进行新的实验,从而加速了人们对燃烧现象本质的揭示. 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十八世纪分析化学的发展及其成就。十八的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象德国的马格列夫、瑞典的贝格曼等优秀的分析化学家,他们在广泛地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定量分析用于提纯、分离新物质和探索复

2020届山东省烟台市2017级高三4月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届山东省烟台市2017级高三4月一模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 题卡上。考试结束 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表明春秋后期 A.世卿世禄制被打破 B.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 D.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2.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 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统治区域扩大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北方人口南迁 3.《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4.邓文如《谈军机处》载:“军机处所用苏拉(即听差),照例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幼童,称为‘小么儿’”,“从前京师士大夫的风习,达官多喜延接宾客,有往谒者无不答拜(回访);惟军机大臣,例不向拜,人亦不以倨傲目之”。由此说明军机处 A.注重廉政建设 B.重视人员素质C.强化保密意识 D.杜绝官场旧习 5. 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A.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B.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 C.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D.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6.下表列举有关黄海海战的细节记述,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C.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 D.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

化学发展史答案

一:化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化学萌芽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的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开始最早的化学实验,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近代化学发展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化学发展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速度哦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科学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 二:开设化学发展史课程的目的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和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通过学习化学发展史,我们不仅能够明白历史中各位前辈们为了化学的发展而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能感悟化学的魅力多彩,争取为现代化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微博之力。 三:中国古代自然观有哪些 (1)阴阳五行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2)八卦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生产过程。“太极”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3)天人合一: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采用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代人认为,人是天(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4)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学派的人不相信鬼神之说,摒弃所谓的“天人感应。四:燃素说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燃素学说是三百年前的化学家们对燃烧的解释,他们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大量游离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它弥散于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燃素说形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它是一个解释燃烧现象甚至整个化学的学说。燃素说认为,可燃的要素是一种气态的物质,存在于一切可燃物质中,这种要素就是燃素。燃素说认为,燃烧和锻烧的过程牵涉到化合物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也就是分解为硫质的“油土”和固定的“石土”。理论上,简单的物体不能发生燃烧,因为含有“油土”和另一种土的物质必然是化合物。

烟台历史文化

烟台历史文化介绍 历史 烟台之名源于芝罘 烟台,古称芝罘。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统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也曾驾临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个遣唐史也是从芝罘岛登陆。目前许多国家的航海图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烟台。烟台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筑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3年后改为烟台,迄今为止,烟台开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沿渤海湾东行,巡视东部海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路上,他遇到了齐人徐福。徐福向他进献长生不老之道,并说,大海里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那里琼楼王阁,有仙人居住,并长有长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为真,遂派遣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上芝罘岛,刻石勒碑,颂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岁,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第三次东巡找到徐福。徐福见秦始皇震怒,便谎称海中有大鱼挡路,不能到达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竟亲设连弩,追杀大鱼。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一条大鱼,并挽弓发箭,亲手将其射杀。徐福这才扬帆出海,到了东瀛,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最终未遂其愿,却在芝罘岛留下了“始皇道”、“两观刻石”等遗迹。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遗址“阳主庙”,就建在芝罘岛阳坡上。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烟台市区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三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新西兰高牧业发达,乳制品与肉类是其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奶农培训了领头奶牛,在领头奶牛身上安装传感器.让其带领奶牛群到挤奶站去挤奶。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洲西部相比,新西兰发展乳畜业的优势条件是 A.气候温和湿润 B.本地市场广阔 C.平原面积广大 D.环境污染较轻 2.新西兰奶农培育领头奶牛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场距城市远②劳动力成本高③为了提高牛奶质量④便于管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下图为日本某座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海滨小城示意图。某游客从M处前往①附近的旅游景 点。据此完成3~5题。 3.该城市市中心最可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4.综合考虑旅游观光体验和路程,该游客宜选取的交通工具有 ①电车②大巴③自行车④飞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该城市旅游项目与季节最匹配的是 A.春季一街头巷尾赏樱花 B.夏季一海滨栈道避暑 C.秋季一欣赏成熟麦田 D.冬季-市区广场戏雪 下图示意吉林省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空间分布,最大冻结深度受气候、地形、下垫面、含水量等因素影响。据此完成6~8题。 6.甲地区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有 ①距冬季风源地近②降水量较大③植被覆盖率高④地下水埋藏浅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推测吉林省积雪厚度与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的关系及其原因是 A.正相关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B.正相关积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负相关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D.负相关积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8.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气候大陆性特征最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山高坡陡、地表切割强烈,垂直方向上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分异明显。该流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频发。下列左图示意小江流域不同海拔自然带的差异,右图示意1990~2010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据此完成9~11题。

化学发展史

化学发展史 一、古代史 在古代,人类使用的第一个化学反应就是火的使用。几千年来,火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可以通过燃烧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同时产生光和热,从化学的角度看,这就是典型的氧化反应。 火的使用,给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改变,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除了冶炼金属,还有制陶、制砖和制玻璃等生产都利用火来进行。 古代的人们通过利用火来冶炼矿石,得到各种金属。最具代表性的则是铜和铁的冶炼,其次还有锡和铅的冶炼。将锡和铜进行混合,铸造成青铜,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转变,由此开启人类社会的青铜时代。 由于合金具有比普通金属更优良的特性,尤其是利用合金制备的装甲和武器更坚固,许多国家开始制造各种各样的高级合金,由此在战争中更有优势。 从铁矿石中提炼铁比提炼铜和锡难得多。最早的炼铁技术似乎是由赫梯人发明的(青铜冶金术也是由赫梯人首先发明)。人类社会步入铁器时代,开启了黑色冶金的历史,其发展的历史可以从古代所有国家中找到。铁器的许多应用、实践和有关的炼铁设备是在古代中国发展建立的,比如高炉、铸铁液压杵锤和双作用活塞风箱,古代中国的炼铁技术可以说领先于世界。 古代的哲学家试图提出一套理论解释为何世界有如此多的具有不同特性(如颜色、气味)和不同状态(气液固三态)的物质,和各种变化反应,比如为什么能利用火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等问题。其中与化学相关的哲学理论可以在任何一个古代文明的历史记录中找到。所有这些哲学家、思想家和理论家都试图找到构成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少数主要的基本元素。古希腊、古印度、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哲学都认为气、水、火和土是要找的主要元素。 原子论的早期理论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印度。原子论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其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他们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不可破坏的原子组成。同一时期的古印度 哲学家伽那陀(Kanada)也提出类似的声明。由于没有科学的证明,亚里士多德反对 原子的存在。 二、中世纪的炼金术 早期的炼金术士的生活时代是从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西方炼金术士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会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以由炼金术士加以促进,又或者直接炼出来。其方法就是把黄金的形式或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贱金属,这样贱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表现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贱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士所促成的转化。 阿拉伯炼金术士阿布·穆萨·贾比尔·伊本·哈扬(Abu MūsāJābir ibn Hayyān)提出 炼金术的基本系统,不仅包括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素说中的土、气、水、火,而且加入了两种不同的实在物质,硫和汞。他认为用这两种元素以适当的比例化合就能形成各种金属。所以铅能分离成硫和汞,用新的比例就可再化合成黄金。这使得后来的阿拉伯人不断寻找一种神秘的物质,就可以将贱金属变成黄金,并认为它能治疗一切疾病,使 人长生不老。哈扬被认为是“化学之父”,他提出化学系统的实验方法,并发明了蒸馏 器,化学地分析了许多化学物质,制造了数以百计的化学药物。 瑞士炼金术士帕拉塞尔斯确立三原素理论,除了传统炼金术认为的硫和汞,他加入了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