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2016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2016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2016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类食物链的呈现形式)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

②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可能来自多种生物,且某种生物可能为多种生物所食,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往往是由多种食物链交错而成,从而构成食物网。

[思维诊断]

(1)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

(2)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3)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

(6)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

题组一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

答案 C

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让有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

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甲、乙和分解者的关系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异养生物中一部分是消费者,如大部分动物,一部分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B错误。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C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

技法提炼

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

易错警示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三个易混点

①绿色植物≠生产者:蓝藻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题组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方法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

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答案 C

解析此食物网中共含有8条食物链,故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故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6个营养级,如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故C正确;甲虫的营养级虽比桉树高,但体型小,故D错误。

4.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

分析错误的是()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答案 B

解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

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技法提炼

食物链变式模型的分析

(1)如下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的食物链是A→B。

(2)数据表格形式直接呈现(能量值)构建食物链(网)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3)数据表格形式间接呈现(重金属、DDT等浓度)构建食物链(网):如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

低,属于第一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多,C和E的有机汞浓度差不多,

表明两者属于同一营养级,D有机汞浓度最高,属于最高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少,那么,最可能的食物网如右图所示。

题组三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分析

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 D

解析由上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

6.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

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

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答案 D

解析兔和人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兔也能被人捕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鼬和鹰都能捕食兔和鼠,若鼬减少时,鹰缺乏竞争者,数量会增多,B正确;大量捕杀鼬时,鼠的数量会增多,种内斗争会增强,C正确;植物到鹰的食物链有4条,D错误。

技法提炼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

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

(1)概念理解 输入—?????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传递—?????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 散失—?????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 (2)流动过程

①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能量散失的途径是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③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④上述过程中,能量流动不能(填“能”或“不能”)逆转,原因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定的;能量流动不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原因是最终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利用。

(3)如图表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过程

①第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其摄入量和粪便量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②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是不是全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

答案不是。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所消耗,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可绘成能量金字塔。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思维诊断]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2014·江苏,10B)(×)

(2)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江苏,11B)(×)

(3)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4)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5)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6)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7)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获得了兔子能量的10%~20%(×)

(8)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热能越多,所以能量流动一般不会超过4~5个营养级(√)

题组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分析

1.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答案 C

解析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一般处于K值,C 错误;B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丁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都是异养型生物;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

2.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

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图中Ⅰ代表生产者,则E1表示的能量主要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归纳提升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e)。

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利用(f)+下一营养级同化(i)+未被利用(j)。

所以有:(1)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2)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3)动物同化的能量与摄入量之间的关系: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

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

(4)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题组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3.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C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1表示未被利用,C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生物,D正确。

4.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 kJ/(m2·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答案 C

解析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三个途径。因此,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

得的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2.5×103 kJ /(m 2·y),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16×103 kJ/(m 2·y),传递效率=2.5/16×100%=15.625%,B 正确。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9.6×104 kJ/(m 2·y)+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C 错误。食物链是以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 正确。

技法提炼

能量流动的最值计算规律

(1)在食物链中: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则:

(2)在食物网中

①在能量分配比例未知时计算某一生物获得的最多(或最少)的能量计算: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获能量最多?????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能量最少?????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需最多能量?????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②在能量分配比例和能量传递效率已知时的能量计算:对于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先根据题意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并根据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按照从不同食物链获得的比例分别进行计算,再将各条食物链中的值相加即可。

题组三 能量流动图解规范审答案例 典例精做——全面审题 精准答题

5.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为103kJ/(m 2·y),A 、B 、C 、D 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E 1、E 2两部分。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C代表________________,E1代表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______________,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乙图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问题导练——启迪思维优化审答

(2)增加16.7%(3)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易地

网络构建

要语强记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3.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

探究高考明确考向

1.(2013·广东,5)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 A

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由于鲈鱼无天敌,处于优势,B 错误;鲈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D错误。

2.(2010·山东,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 C

解析恒温动物维持体温需要消耗较多的有机物,因而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10%~20%是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不是同化量和获取量之间的比值;圈养动物产量的提高依赖于同化量的增加,即③/②的比值提高;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哺乳动物不能利用的物质多于动物性食物,因而食肉动物的③/②值高于食草性哺乳动物。

3.(2009·广东,14)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 C

解析据图示知,该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生产者;磷虾只捕食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硅藻,属于第二营养级;蓝鲸是地球上最大与最重的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过渡捕杀。4.(2009·浙江,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5.(2012·安徽,30Ⅰ)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3%(2)80偏高(3)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1)田鼠的同化量是7.50×108 J/(hm2·a),鼬的同化量是2.25×107 J/(hm2·a),故能量传递效率为(2.25×107)/(7.50×108)×100%=3%。(2)设1 hm2的范围内种群数量为M,则40/M=15/30,M=80。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减少,则估算值M偏高。(3)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田鼠和鼬都属于恒温动物,进行呼吸作用用于维持体温需消耗大量能量,还有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4)由题意知,通过信息传递,鼬和田鼠的数量基本稳定,可见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练出高分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

解析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蚯蚓等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④错误;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2.如下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③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④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A.有一种说法错误.有两种说法错误

C.有三种说法错误.以上说法都错误

答案 C

解析生物群落是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故①错;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第二营养级包括B、C、F,故②错;E和F属于不同物种,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地域,没有地理隔离,故③错;若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E的数量可能相应增加,故④正确。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答案 D

解析CO2的释放量相对值可以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a曲线CO2释放量为正值且不变,表明不进行光合作用,可排除生产者,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b曲线CO2的释放量不断发生变化,则一定与光照有关,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曲线CO2释放量为负值且不变,这说明它有O2的产生和CO2的消耗,但与光照无关,所以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b、c同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分解

者如大多数腐生细菌,三者都可能是细菌,C正确;b曲线只能代表能进

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D错误。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答案 C

解析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本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植物,从生产者→最高营养级,共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等级+1=营养级级别,D正确。

5.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物种C表示小鱼,该种群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物种B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C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A、B、C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物种A、B、C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虾的数量增加,短时间内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水塘的生物群落除含有题述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

6.下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一般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

B.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C.图乙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

D.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

答案 C

解析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A正确;生物对难降解的化合物和重金属元素具有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污染物含量就越高,B正确;图乙中人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所以人处于第二、三营养级,C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依靠人类活动的维持,D正确。

7.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大于①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答案 D

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所以⑤可能比①小,A错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所以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正确。

8.下图是某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系统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

B.飞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分解罐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D.太阳能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 B

解析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氧气,A、D正确。分解罐可以分解排泄物,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C正确。飞船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B错误。

9.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答案 D

解析由图可知,c、c1分别是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c+d+e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粪便、遗体残骸等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b或d中。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答案 C

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

11.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部分物质流动,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____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_____点时,表示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________环境阻力实现。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复杂,生态系统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1)光合作用能量流动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C E减小(3)大于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抵抗力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图甲为能量流动和部分物质流动图解,“→”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由于生物代谢产生的相当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流动,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是因为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CO2、H2O等无机物。(2)净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C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出生率-死亡率=0时(E点),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可通过减小环境阻力,使种群的K值增大。(3)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增加,所以,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12.下面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狼和兔的数量波动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中因不同区域的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图甲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生理过程的发生场所是__________,图中未标明的能量流动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能

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若图甲表示农田生态系统,从生产者的角度考虑,农民为达成上述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乙中狼和兔数量波动情况,可发现二者在数量上存在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狼和兔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反捕食和捕食,这体现出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水平(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叶绿体因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3)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确定载畜量)人工除草、灭虫(4)相互制约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1)土壤的湿度不同是属于不同地段的结构,属于水平结构。(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主要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发生在叶绿体中,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用于细胞呼吸散失。(3)研究能量流动,能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农田生态系统可通过人工除草、杀虫,减少能量流入这些生物中。

(4)由图可知,它们的数量此消彼长,相互制约,这种信息传递调节了生物的种间关系(捕食),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如图所示为农民采用的笼养蝇蛆法而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鸡粪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因此可再添加其他饲料养猪,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

(1)构成此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猪粪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可被农作物再利用;猪粪中的氨经过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作用,形成NO-3和NO-2被农作物吸收。若在该系统中增加一个沼气池,该池中要接种的菌种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在该食物网中位于多个营养级,请计算:人每增加10 g体重,需要消耗农作物________g。(假设人的食物来源中,1/2来自植物,1/2来自动物,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

(4)图中农民笼养蝇蛆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农作物)(2)分解者的分解硝化细菌异养厌氧型(3)550(4)为鸡、蝎提供食物(以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收入)

解析(1)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是生产者。(2)粪便被分解者利用,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氨可被硝化细菌利用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沼气池中存在有机物且是密闭的,因此菌种是异养厌氧型。(3)人的食物来源于农作物时位于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增加5 g 需要消耗农作物50 g,来源于动物的时候位于第三营养级,增加5 g需要消耗农作物500 g,因此共需要550 g。(4)由图看出鸡、蝎捕食蝇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 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食物链中横向箭头代表“被…吃”,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

(人教版)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训练选编(1)新人教版

训练选编(1) 一、选择题 1、(2017·江西省新余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对硝化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有核糖体不含叶绿体 ②含有DNA和RNA,且DNA位于染色体上 ③因为它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含有线粒体 ④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⑤在遗传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解析】硝化细菌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糖体不含叶绿体,①正确;原核细胞含有DNA和RNA,但没有染色体,②错误;硝化细菌是需氧型生物,但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③错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④正确;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因此硝化细菌在遗传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⑤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答案】 B 2、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④中能量数值最大的是② B.③代表的物质是氧气 C.产生①②的场所是线粒体 D.部分原核生物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解析】①②④分别代表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其中数值最大的是④,故A项错误;⑤代表的物质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还原氢反应产生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故B项错误;产生①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生②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故C项错误;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是有些原核生物也可以完成图示全过程,如好氧菌,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癌变的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含量增加 B.细胞分化导致不同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完全不同 C.青蛙的红细胞衰老后,其细胞核体积增大 D.从某人体内癌细胞、衰老细胞和凋亡细胞中提取的核基因相同而RNA不同 【解析】癌变的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因此新陈代谢旺盛,但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含量减少,A项错误;细胞分化导致不同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B项错误;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细胞核体积增大,C项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以从某人体内癌细胞、衰老细胞和凋亡细胞中提取的核基因存在差异,由于这三类细胞表达的基因存在差异,因此通过转录形成的RNA也存在差异,D项错误。 【答案】 C 4、(2018·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以下选项中所涉及的相对性状均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哪个选项的结果不能说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 ) A.高秆抗病个体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9∶3∶3∶1 B.红花同白花杂交,F1均为红花,F1自交,F2性状分离比红∶白=9∶7 C.黄色圆粒(AaBb)个体同绿色皱粒个体交配,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1∶1∶1∶1 D.长翅白眼(Aabb)同残翅红眼(aaBb)个体交配,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1∶1∶1∶1 【解析】高秆抗病个体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说明控制高秆和抗病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A错误;F2性状分离比红∶白=9∶7,是由9∶3∶3∶1演变而来,即红花与白花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B错误;绿色皱粒为双隐性,黄色圆粒(AaBb)个体同绿色皱粒个体交配,相当于测交,比例1∶1∶1∶1是由(1∶1)×(1∶1)而来的,说明控制高秆和抗病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C错误;长翅白眼(Aabb)同残翅红眼(aaBb)个体交配,不论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均能产生Ab、ab、aB、ab的配子,子代的表现型的比例均为1∶1∶1∶1,所以子代结果不能说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D正确。 【答案】 D 5、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训练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

第九单元(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 D.种内斗争最激烈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B.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C.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标绘制的 D.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 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 C.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 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在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6.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7.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8.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 1

人教版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蛋白质

知识内容要求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氨基酸及其种类I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II 蛋白质的功能II 二、考题规律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功能多样。而多样的功能是由其多变的结构决定的,在复习中对于结构的把握是重点和基础。蛋白质结构部分的知识点还往往会与后面遗传部分的转录和翻译结合在一起出题。本讲内容考查广泛,在多种题型中均有渗透。 三、考向预测 对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承担者的理解需要在本讲内容的学习中完成,以便更准确地解答相关的简答题,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题量较小的综合试卷中,对于物质基础的理解考查是命题的趋势,而相关计算的比重会减小。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多肽——肠肽酶——氨基酸——吸收(主动运输)——血液运输——组织细胞 一、氨基酸的结构:约20 种

结构特点:至少含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与中心碳原子相连;氨基酸不同,R基不同。该特点也是判断组成生物体氨基酸的依据。 二、蛋白质的结构和多样性 (基本组成元素:共有元素是C、H、O、N,很多含P、S,有的含微量元素Fe、Cu、Mn、I、Zn 等。) 1.基本单位氨基酸的连接:(常见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元素的去向、肽键数目、脱水数)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以脱水缩合的方式通过肽键(-CO-NH-)连接,形成肽,其连接过程如下图: 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2.空间结构: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 3.结构特点-多样性: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样,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这就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 样性。

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五章 生物的变异进化

范文 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生物的 1/ 9

变异进化 五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考纲要求基因重组及意义Ⅱ 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原因基因突变的实例Ⅱ 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Ⅱ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Ⅰ 染色体数目变异Ⅱ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杂交育种Ⅱ 诱变育种Ⅱ 人类遗传病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Ⅰ 人类遗传病的监控和预防Ⅰ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Ⅰ 基因工程原理Ⅱ 基因工程应用Ⅰ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Ⅰ 生物的进化进化理论的由来Ⅰ 说明

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教学过程:不可遗传的变异一、变异的种类注意:基因突变可育≠可遗传可遗传的变异:三种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核心:遗传物质改变不可遗传的变异表现型(变化)= 基因型 + 环境条件(变化)基因突变可遗传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及时训练 3/ 9

1、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子房,发育成无籽番茄。 用四倍体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株,培育出无籽西瓜。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上述无籽番茄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上述无籽番茄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 C.上述无籽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 D.上述无籽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子房壁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二、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一)、基因突变 1、图解基因突变判断 1、基因内部结构变化∨ 2、基因数目变化 x 3、基因位置变化 x 4、显微镜可观察 x 5、产生新基因∨ 思考镰刀型贫血病的根本原因是――――――― 镰刀型贫血病的直接原因是――――――― 2、原因:

第九单元 第32讲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B )。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群落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判一判] 1. 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 提示 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 2. 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 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 [解惑] (1)大鱼吃小鱼? ?? ?????? ?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辨析]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 [判一判]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考点一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2019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 过程与方法: 知道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哪里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活动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 1、小组讨论 A丹顶鹤适应环境的身体有些特征? B“讨论”。 2、小组长汇报。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

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三、小结: 谈学生谈学习收获? 2 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新授课 活动1 环境提供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活动2 湿地里藏着哪些生物 1、小组讨论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等。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看课本P4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装置中包含和两种实验环境,变量为。 ⑵黄粉虫幼虫选择什么样的个体?选择一条行吗?为什么?将幼虫放入实验装置中放入什么位置? ⑶根据实验需求,设计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延伸探究】制定探究方案——水分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例子 ?水: ?温度: ?光照:

二、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是指。 同种生物之间: 不同种生物之间: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相互作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 、,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课堂检测 1、对蛇、蜥蜴的冬眠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2、热带雨林中植物繁多,而沙漠中植物却十分稀少,造成这种特点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4、在同一块菜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这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光 5、影响一只蜜蜂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其它蜜蜂 6、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7、一块田地,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田间杂草 D、水分 8、柑橘在北方生长不好,影响柑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9、同种生物之间( )。 A、有互助、有斗争 B、无互助、无斗争 C、只互助不斗争 D、只斗争不互助 10、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多种

2020-2021【名校提分专用】高考生物一轮自导练(12)(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生物一轮自导练(12)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图中功能多、联系广的细胞结构A是指( )。 A.高尔基体膜B.叶绿体膜 C.内质网膜D.液泡膜 解析内质网(A)是生物膜的转化中心。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以及线粒体膜(代谢旺盛时)直接相连,可直接相互转换;高尔基体膜(B)与内质网膜、细胞膜无直接联系,可以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小泡进行转换。 答案 C 2、(2018·太原模拟)恩格尔曼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好 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主要是 ( ) A.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B.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是叶绿体的类囊体 C.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 D.好氧细菌没有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A[好氧细菌聚集,说明有氧气释放,红光区和蓝紫光区聚集较多说明这两个区域光合作用速率快,说明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使得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的作用下发生的⑤→①的动态变化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演替都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次生演替的方向使得生物种类多样化,所以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生产活动改

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的分析,应该同时具备。 答案 D 4、如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酶1、酶2和酶3依次存在于( )。 A.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解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将丙酮酸分解为CO2和H2O。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将丙酮酸分解为乳酸或酒精和CO2,故B项正确。 答案 B 5、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自养型鞭毛虫和大型植物;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4个营养级。 答案 C 6、(2018·湖北黄冈调研)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多 B.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条最上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C.色素带的宽窄反映了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A卷 教师版

好教育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 )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 ) A .死亡率降低 B .出生率高 C .牛群基数大 D .雌牛比例大 【答案】D 【解析】看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主要看年龄结构,但性别比例失调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种群的“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两种密度下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升高,个体之间斗争增强,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 错误。 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 年的种群数/(t -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 .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C .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 值 【答案】B 【解析】由于第1年至第3年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并非这期间的出生率相同,A 错误;第4到第5年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且第5年初至第5年中期,λ下降,但仍大于1,故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B 正确;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因为增长率大于1,C 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 值,D 错误。 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 .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 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C 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 正确。 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 .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 .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

《生物与环境》知识汇总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他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连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实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横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列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寻找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他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于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

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选择题练习选(一)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选择题练习选(一)含答案 1、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判断,下列物质中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 【答案】A A中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A正确;B中没有羧基,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B错误;C中的氨基和羧基没有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C错误;D中没有氨基,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D错误。 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从内质网膜转移到高尔基体膜,再转移到细胞膜 B.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C.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的含量较外膜高,是因为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了嵴 D.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答案】C细胞内分泌蛋白等物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可形成囊泡转移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膜可再次形成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A正确;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B正确;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的含量较外膜高,是因为其内膜上含有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需的酶,C错误;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D正确。 3、在光照最强的夏季的中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会降低。此时,细胞内C3、C5以及ATP含量的变化依次是() A.增加、减少、减少B.减少、增加、增加 C.减少、增加、减少D.增加、减少、增加 1【答案】B夏季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导致部分气孔关闭,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弱,消耗五碳化合物减少导致C5增加,而C3化合物生成量减少,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也消耗减少,短时间内会出现ATP增加。 4、下图为某生物生殖器官内细胞分裂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有答案

配餐作业(三十一)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组·全员必做题 1.(2016·山东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 解析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A错误;沙丘、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不同群落中物种组成有差异,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D 正确。 答案 D 2.(2016·山东潍坊统考)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A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鲫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C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微生物,使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 答案 B 3.(2016·安徽合肥质检)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解析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答案 B 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试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知识展示台(15分,每空1分): 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等。 2.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这种关系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3.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间和等。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作,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如果其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二、对错审判厅(20分,每题2分): ()1.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装入自然水域的水,然后把水草,浮萍、田螺、小鱼、小虾等放进去就行了。 ()2.只要有水,绿豆就会发芽。 ()3.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5.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他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 ()6.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什么作用。 ()7.生态瓶中的植物放的越多越好,可以给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8.青蛙冬眠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9.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10.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但是植物的生长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三、谨慎选择区(30分,每题2分): 1.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2.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是对比实验 3.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4.苹果树不适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适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 空气 5.下列说法最科学的是() A.种子只有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B.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阳光 C.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6.蚯蚓适宜生活在()的环境。 A.阳光充足 B.温度高 C.阴暗潮湿 7.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生物()。 A.影响环境 B.改变环境 C.依赖环境 8.适应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是() A.企鹅雪狼 B.青蛙蛇 C.燕子天鹅 9.下面不在食物链中的是()。 A.蔷薇 B.蚜虫 C.花坛

2020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评估检测卷(九)

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测控导航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 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不容易区分株数等,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C ) A.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 解析:A中描述的是种群的迁入率。B中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 中描述的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中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B )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模拟标志重捕法实际操作时,因为“50粒白种子”表示初捕的个体数,因此应将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这样保证代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