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

摘要: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名方, 主治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小青龙汤证临床见于多系统疾患, 只要病证符合中医痰饮郁肺、外邪引发, 均可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从而体现了传统医学辨证施治、异病同治的优越性。

关键词: 小青龙汤;异病同治;久咳浮肿;肩凝症;过敏性鼻炎

小青龙汤是“医圣”张仲景所创的一首治疗外寒内饮的著名方剂,本方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散,水饮解,宣降平。其原文见于《伤寒论》第40条、41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减也。小青龙汤主之”。另外,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第23 条、35 条也用到该方。现代临床中被广泛运用,疗效确切,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病证符合中医痰饮郁肺、外邪引发的疾病。如李雅琴等[1]运用小青龙汤治疗风寒束表肺气不宣的急性支气管炎、痰饮壅滞肺失肃降的慢性支气管炎、寒痰伏肺痰阻气闭的支气管哮喘、痰饮阻遏肺气壅滞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饮停胸胁升降不利的渗出性胸膜炎、痰饮内停阻遏心肺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遏水阻肺失通调的急性肾小球肾炎、风寒异气袭于肺窍的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时,效如桴鼓。魏玮等[2]观察临床病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因感寒饮冷而泄泻, 临床表现以便溏或腹泻、粪质清稀或利下纯白黏冻为主, 多伴有肩背恶寒、腹部冷痛、身体痛重, 舌质淡、苔薄白腻等特点, 在小青龙汤证中即有“或下利”之表现的启发下,运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上述病证虽不同,然其病机基本相同,均为寒饮内伏所致,或上犯于肺,或上扰清窍,或阻于胃脘,故治疗均采用小青龙化裁汤温化寒饮而获良效。

小青龙汤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是符合外有表寒,内有水饮者均可服用,且只要方证对应,效如桴鼓。中医各家在临床实践中, 师其方义, 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屡获佳效, 现整理中医各家异病同治典型病案3例, 以飨同道。

临床验案

1 于洋等[3]治疗久咳浮肿案

患者男性,32岁。患痰饮咳嗽已有多年,全身浮肿,腹胀如鼓,气喘不得平卧,饮食减少,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脉象弦而滑。此脾肾阳虚,阴寒内停,水饮射肺,清萧失司,水湿泛滥,溢于肌肤。方用小青龙汤加味,温化痰饮。处方:麻黄9g,肉桂2g,白芍9g,细辛3g,半夏9g,五味子6g,干姜6g,茯苓9g,猪苓6g,泽泻9g,附子2g,款冬花6,白术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口服。连服十余剂而愈。

按:患者素有痰饮内停,肺失宣降,水饮溢于肌肤,责之肺脾肾之脏气失调。一小青龙汤温化肺中痰饮,加五苓散使膀胱气化有序,水饮通调。肉桂、附子温肾阳,上下同治,痰消饮化,水饮通过二便得以输泄。则水肿,咳嗽逐渐痊愈。

2 盛维云等[4]治疗肩凝症案

患者,女,49 岁,2010 年1 月6日初诊。主诉左肩胛区疼痛月余。现左肩胛区疼痛,遇寒尤甚,查BP 126 /82mmHg,血脂、血糖正常。左肩胛内侧及嵴下压痛( + + ) ,不能上举及内旋,痛处不红,周身沉重,舌苔白,脉弦紧。诊断:

肩凝风。辨证: 风寒凝滞,太阳经疏不利。治疗: 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9g,炒白芍12g,清半夏9g,桂枝10g,细辛6g,干姜9g,茯苓10g,威灵仙15g,秦艽15g,络石滕10g,片姜黄10g,甘草6g) 。服药3 剂明显好转,续服6 剂痊愈。按本例患者因属于风寒凝滞,太阳经疏不利而病,故以小青龙汤去五味子加入片姜黄、淫羊藿、络石藤等以加强温经散寒,祛风止痛之效。按: 肩凝症系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流注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肩关节酸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湿与饮异名同类,小青龙汤散寒化饮除湿,略加祛风除湿通络之品,治疗本病能使寒湿得化经气得通,痹通自除。

3 唐传锋等[5]治疗过敏性鼻炎案

男,5 岁,患过敏性鼻炎2 年。3 d 前感受风寒引起鼻塞、鼻痒,流大量清涕。伴恶寒头痛,无汗,小便清长。查:鼻黏膜苍白、水肿,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辨证属外寒内饮、肺失宣肃,治以解表散寒、通窍、温肺化饮,用小青龙汤加味:炙麻黄3 g,白芍6 g,桂枝3 g,细辛1 g,干姜3 g,五味子3 g,半夏3 g,白芷5 g,辛夷3 g,苍耳子2 g,杏仁3 g,黄芪9 g,白术5 g,甘草3 g。常规服3 剂后症大减,又服5 剂病愈。愈后又给予玉屏风散以增强患者抵抗力,随访2 年未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鼻塞,伴鼻痒和频繁打喷嚏、流清涕。本例患儿过敏性鼻炎已2 年,反复发作。辨证为外寒内饮、肺失宣肃,运用小青龙汤加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因此加白芷、辛夷、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止痛,杏仁温肺降气。因患儿素体气虚,所以又加黄芪、白术健脾补肺。诸药配伍,药证相符。3 剂效,又5剂愈。愈后又给予玉屏风散增强患者抵抗力,防止复发。

体会

临床上只要掌握辨痰、辨喘、辨舌、辨脉这几个辨证环节,而只要抓住其中一两个主症,临证时又能细心品验,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关于小青龙汤,刘渡舟指出,临证应用应抓住6个环节: ①辨气色,面色黧黑( 水色) ,两目周围有黑圈环绕“水环”。头额、鼻柱、两颊、下颌处见黑斑又称“水斑”。②辨咳喘,遇寒咳喘甚或夜晚加重等。③辨涎,痰涎清稀量多。④辨舌象,舌淡,苔白腻。⑤辨脉象,浮紧或弦滑。⑥辨并证,水饮内停,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 水寒犯胃,则兼呕; 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 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 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证。以上6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6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用之。表邪不解,而又兼顾喘咳者,应辨清患者有无汗出及其疾患是旧病还是新感,这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的要点之一。类似的关于小青龙汤的运用张宇等[6]主张把握以下几个环节:(1)辨气色:寒饮为阴邪, 易伤阳气, 胸中阳气不温, 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 患者可见面色黧黑, 称为“水色”。

(2)辨咳喘:或咳重喘轻, 或喘重咳轻, 或咳喘并重, 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3)辨痰液:肺寒津冷, 阳虚津凝, 成痰为饮, 其痰色白质稀形如泡沫落地为水, 或吐痰为蛋清状, 触舌觉冷。(4)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 故舌苔多见水滑, 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 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5)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 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 若病久寒邪深入内伏, 其脉则多见沉。(6)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 出现许多兼证,如水饮阻气,则兼噫;水饮犯胃,则兼呕;水饮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

兼发热头痛等症。以上6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雅琴.《伤寒论》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47-48.[2]魏玮.小青龙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3 例[J].山

西中医,2003,19(6):13.

[3]于洋. 小青龙汤的临床新用[J]. 中医中药, 2011, 9(35): 172-173

[4]盛维云.小青龙汤临床应用3则[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30): 178-178

[5]唐传锋.小青龙汤儿科疾病应用举隅[J].山东中医杂志, 2012, 31(2):143-144

[6]张宇,艾芳.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J]. 山西中医, 2010, 26(8): 41-42

小青龙汤打油诗

小青龙汤打油诗 学中医难,中医难学,难就难在古今语言的不习惯,而伤寒论作为中医精髓,又是必须要背记的一道门坎,但它毕竟离现在有2000多年了,张医圣的话着实不好记。 不过,这倒难不倒很多对中医有深厚兴趣的学友,他们纷纷脑洞大开,为自己快速记忆伤寒论的条文编了打油诗,既顺口,又好记。 下面按主证、使用方剂、用药思路、用量、煎煮方法,喝药要求等6个方面对比一下,看看哪一首好点。今天就罗列一下网友们文采多样的打油诗,看完赶紧收藏。 先看看伤寒论的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乾薑三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伏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再看看帮助背记的打油诗 打油诗一: 小小青龙最有功, 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厦甘和味, 姜桂麻黄芍药同。 点评:此诗押韵,但太笼统,只能记了个大概,只记下了小青龙汤有什么用,用了什么药,然后就没有,而小青龙汤证、剂量、用法没有,特别是主证没讲清楚。打30分!打油诗二: 小青龙汤治水气, 喘咳呕哕渴利急, 姜桂麻黄芍药草, 细辛半夏五味齐。 点评:此诗押韵,好记,比上一首好用。但只是讲了主治、病证、用药三个方面。不齐全,打40分。 打油诗三: 解表蠲饮小青龙, 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昧敛气阴, 表寒内饮最有功。 点评:此诗押韵,好记,但和第一首差不多,打30分!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船讲座,《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大家好:本人崇尚经方,喜欢正统中医,由于传统伤寒经方的精神已渐渐在温病及西医药化下失传。为了挖掘欲绝的正统中医,让更多对传统中医经方有兴趣的先进学友们一同认识经方,体会中医经方之美。我将把对经方的认识和各位老师学友交流,请指教. 下面我将要说:“不支持中医的不要看,不学伤寒不要看,温病派时方派的不要看。”因为你们不重视经方文化,看不懂经方的书,只有真正支持中医经方的才可领会的彻底。下面我将谈谈为什么会有小青龙汤证?(参考曹氏《伤寒发微》、倪海厦癌症论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讲解太阳病的总纲,所以说脉浮,而不说兼脉。不管是受到何种外邪,开始一定病在肌肤,都会有脉浮出现,不只是太阳病而已。外来的邪气被约束在肌表之间,内部的阳气不能正常外达,则郁而上冲,就会有头疼,脖子疼的症出现。人体的皮肤毛孔肌肉之间,都具有正常外泄流出的汗液,是从淋巴管中输泄而出的,这就是中医说的“太阳寒水”(注意:这就是一部伤寒的真机)当外邪侵犯肌表,必定会阻碍此水的外出,这水停在肌肤里头就会怕令。不管是伤寒、中风、温病,开始都怕冷 .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与寒相比较应该是动能算是阳邪,当皮肤毛孔打开排出汗水的时候,会向内窜入毛孔,停在肌肉,肌肉上的纹理就不会打开,纹理都是小血管密布的区域,是营气所主宰的。曹颖甫说“人之一身血热而水寒”。一语道破阴阳之千古之谜。血管中的血是热度最高的,与外来的风邪相抵抗则容易发热,所以中风一开始便发热,因为毛孔内热气很盛,热胀冷缩,所以毛孔无法关闭,才流汗,流汗时,外面的风邪有趁着毛孔关不起来的时候进入到肌肉里头,而身体会感到寒冷,所以病人会有怕风的现象出现,蒸汽从里头泄出到外面,外面毛孔又不闭起来,所以没有两者相抵抗的力量,此时脉摸起来是和缓的。因为脾脏是统理血的臓器,也是管理肌肉的臓器,风邪侵犯肌肉,则五脏中脾受病,所以解肌肉的桂枝汤用甘草、生姜、大枣去帮助脾脏的动能。桂枝加强心脏的力量,宣通阳气,芍药疏导因风寒凝滞不进的血管,使通则不痛,务必让脾脏的功能运作恢复起来,将肌表间郁闷不动的现象解除。血中像是凝结的太阳寒水,可以因为桂枝的加热而成为汗水,通透外达至毛孔外面了,身体里头的热既可以随着加热而成的蒸汽通透外达至毛孔外面,热既然一出,毛孔自然也就不因为有热张于内不能关闭而自然关闭复故,恢复到原来的营卫调和状态,而流汗的现象,也能够停止下来了,所以吃桂枝汤后小口小口的喝着热粥,也是因为可以帮助脾脏动能的恢复。 这两条是帮助理解小青龙证的原因的。 伤寒表不解,(注意)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盖痰饮之生成,始于水气,水气之病则起于伤寒,使寒气闭塞皮毛,太阳寒水内停,如果早服麻黄汤,一汗之后,哪还有什么水气。当今,颈椎病、肩周炎、腰椎增生、脊椎炎都与此水有直接关系。唯独伤寒失治,或用西医的办法,虽然病状没了,但寒水没有被排出体外,失时不治,寒水凝结不出,因与脾脏之湿合并而成水饮。 水气变功不居,而现以上诸证,故小青龙汤不但治咳,水气病都治,故小青龙仲景也用治痰饮。至于当今外感咳嗽,有的打吊瓶,用抗菌素不效,有的西医确实没办法,但他们不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阳脉证并治全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此方是为少阳证合并阳明腑实证而设,其病机由于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或阳明本燥与少阳之热相合,内外之热太盛,故形成胃实与少阳兼病。立大柴胡即是表里双解之方。 方药: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 方义: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以泻阳明腑实,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白芍、大枣缓急止痛,全方合用表解里和,诸证自愈。 临证中凡有少阳阳明合并证的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侯,俱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疗效满意,举案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 白某某,女,20 住华西大西园宿舍

1975年8月23日,初诊:其母伴随,耳语告知: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二次,医药从未间断,并患有肝炎,目前肝区痛,胃脘胀,大便秘结。常服番泻叶,胃酸呃逆欲呕,烦燥、失眠、停经五月,有颜面痤疮,有慢性咽炎、痰多、恶热、汗多。脉弦滑偏数,苔黄腻。 证属:少阳阳明 治宜:双解二阳 方义:银翘马勃散加味 方二: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生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三付。 1975年9月2日,二诊,服药后每日泻三、四次,矢气多,汗仍多,但减少些恶热,思凉饮,睡眠好转,但仍服安眠药,小便灼热,脉弦滑偏数,苔黄减,原方加桃仁10g、红花10g、滑石20g,三付 1975年9月8日,三诊,最近大便一直通利,溲已不灼热,颜面痤疮愈,肝区仍痛,腹胀痰多不爽,烦燥,汗仍多,苔白微腻,脉弦滑偏数,原方去滑石,加瓜蒌15g,三付。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加减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伏肺型哮喘病心得

加减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伏肺型哮喘病心得 作者:张友堂, 李云飞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名: 中医药信息 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9,26(6) 被引用次数:3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翟华强.陶丽君.王凤秀.刘青小青龙汤分治哮喘[期刊论文]-湖北中医杂志2001,23(2) 2.林宏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急性发作期寒性哮喘23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新中医2003,35(6) 3.杨道银.阎逆修小青龙汤加昧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68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 4.孙丽华小青龙汤活用治疗哮喘[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2006,1(2) 5.黄开珍.王朝晖.黄美杏.韦思尊加味小青龙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32例[期刊论文]-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5) 6.郑星宇.杜思哲.任林.骆杰伟四逆散合小青龙汤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体会[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10,45(2) 7.倪晓畴.郭云胜.降世国.史朝晖经方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哮喘100例临床报告[会议论文]-2007 8.王伟.徐海波.张狄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寒哮216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 9.程洁小青龙汤为主治疗小儿寒性哮喘证的体会[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6) 10.林再政小青龙汤的变化与临床运用[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1,23(6) 引证文献(3条) 1.李明霖.高杰小青龙汤治疗喘证[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2(12) 2.谢晓辉.霍岩.高轶峰浅谈中医中药治疗老年人哮喘病[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5) 3.张子福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10(10)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e6352668.html,/Periodical_zyyxx200906034.aspx

三仁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一)

三仁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一) 【关键词】三仁汤临床应用 三仁汤来源于《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温病条辨》明确地记载了三仁汤的主治与证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组成为:“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其配伍显示了宣上、畅中、渗下相结合三焦同治的特点,这也是临床各科治疗湿浊内阻、湿重于热的根本法则。笔者运用三仁汤加减,灵活运用,辨证施治内科杂症,获益匪浅。 1临床验案 1.1盗汗患者,女,49岁,于2006年10月19日初诊,一个月前,患者因丈夫突然病故,出现夜寐出汗,不寐、烦躁、纳少。曾到过省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给予己烯雌酚和安定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故前来我院要求中药治疗。症见盗汗,汗后淅淅恶寒,一身困倦,同时伴有心烦、胸闷、口干苦、善太息、大便干结2~3日一行,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有力。患者形体偏胖,平素喜食肥甘之物。证属湿热内蒸以致盗汗。治宜清热利湿,宣化气机。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5g,薏苡仁30g,蔻仁15g,滑石30g,通草10g,厚朴10g,法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0g,瓜蒌仁10g,黄芩10g,栀子10g,牡蛎50g(先煎)。服用5剂,心烦胸闷均止,盗汗减轻,大

便通顺,舌淡红苔黄微腻,脉略数。又继服3剂,盗汗止,心情愉快,随访1年,盗汗未复发。按: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寐中汗出,醒后即止称之盗汗,多属于阴虚之证。而本案盗汗由湿热所致。病性属实,湿热熏蒸,入于阴分,阴液不得内守,被逼外出所致。因此在治疗上清利湿热。湿化而热无所附,热清而湿无所存。故用三仁汤治之。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法半夏、厚朴,行气除湿;滑石、通草增强渗利除湿之功。组成轻可去实的方剂,用于湿热盗汗,故奏良效。 1.2自汗患者,男,45岁,于2007年8月27日以“多汗、失眠、腹泻”收入医院干部病房。因住院治疗多日,疗效不佳。目前患者可见一身自汗出,尤以头面、胸背部为甚,动则益甚,一旦吃饭、喝水立即全身自汗出,故心中焦虑,一身酸软,纳少,小便黄而少,大便稀而不成形,少寐,舌红苔腻,脉濡。辨证属湿热阻遏气机,郁而化热,熏蒸津液而致。治宜调理三焦,宣畅气机而解除湿热。方用三仁汤为主,佐以收涩止汗、解郁之品。药用:杏仁15g,白蔻仁15g,薏苡仁30g,滑石30g,厚朴10g,法半夏10g,竹叶6g,白通草6g,龙骨50g,牡蛎50g,郁金15g,酸枣仁25g。同时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服用3剂后腹泻止,自汗及失眠明显改善,舌淡红苔微腻,脉濡。又继服4剂以上诸症皆消失,痊愈出院。按:自汗分为营卫不和、肺气虚衰、心肾气虚、热郁于内等四类证型,并分别主以桂枝汤、玉屏风散、保元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陈舒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害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其中方药组成言简意赅的概述为:“解表宣肺药有麻黄、桂枝、细辛,降肺药有半夏,收敛肺气药有五味子,益营补血药有芍药,益气药有甘草,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兼益气血”。方中宣肺药、降肺药同用,敛肺药、益肺药兼有,从而达到既祛邪又益正的目的,这为临床活用小青龙汤开拓研究思路与应用方法。 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既是主治表里兼证即太阳伤寒证与肺寒证相兼的重要代表方,又是主治寒饮郁肺证的重要基础方,更是主治溢饮寒证的常用变化方。此汤方病位主要在肺、心、肾、胃四大方面,常运用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疾病之水肿等肺病证在病变过程中而出现溢饮寒证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之水肿等肾病证及内分泌失调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溢饮寒证者;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肺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肌梗塞等心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符合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根据小青龙汤方药组成如干姜、桂枝、半夏均能温胃化饮,无论是水气在肺,还是肺气不降,影响胃气不能气化水津,以此而演变的胃脘水气证,只要病变证机是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张仲景设小青龙汤,既论方药基本组成,又论随证加减用药。此外,小青龙汤加减变化用药仅仅是举例而言,临证治病用药并非仅限于此。假如夹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以补益中气;若血虚者,可加当归、阿胶,以补血养血;若咳嗽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以降逆止咳;若气喘甚者,可加葶苈子、蛤蚧,以降气纳气定喘;若夹有郁热者,可酌情加入石膏,以解肌除热;若寒饮上逆者,可与射干麻黄汤合方应用;若痰阻气逆者,可与皂荚丸合方应用;若夹虚寒者,可与理中丸合方应用;若肾阳虚甚者,可与真武汤合方应用等等。 张仲景设小青龙汤中细辛用量为三两,结合多年临床中用细辛治疗肺寒证体会,我们正常认为治病单用细辛则不能超过一两即3g,而在小青龙汤复方中用细辛量为三两即9g ,既能增强干姜温肺化饮作用,又能制约芍药、五味子益阴补血而不恋邪气,所以用小青龙汤治疗肺寒证选择细辛最佳用量为三两即9g。该方在临床应用中不论肺寒饮证有无表证,均可应用麻黄、桂枝、细辛,若病有表证,它们发挥解表散寒作用;若无表证,它们发挥宣肺温肺散寒作用,即麻黄、桂枝、细辛因病证表现不同而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张仲景设小青龙汤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先煎麻黄10分钟,再纳入其余药煎煮25分钟,然后去滓,每日分3服。我们临床应用小青龙汤辨治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证时,可每剂药煎2次,每日分3次温服,以续药力,则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本来在临床工作中将小青龙汤进一步加减,治疗不同类型咳喘病,取得很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1风寒引动老年哮喘 张某,男,70岁。于2008年4月20日来就诊。反复哮喘,咳嗽,痰多30余年。3天前因受凉后,出现恶寒、胸闷、气憋、伴咳嗽,痰少咯吐不爽等症状。平日短气、疲乏、轻度哮喘、痰多,夜间口干苦等。体胖,面色晦暗。听诊,呼吸急28次/分,双肺弥漫性哮鸣音。心率100次/分,血压120/70mmHg,体温37℃。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白厚根苔干,脉浮紧。证属风寒客表,痰饮内停,兼阴虚内热。治以解表蠲饮,化痰平喘,兼以清热养阴。处方:炙麻黄、桔梗、前胡、法半夏、枳壳各9g,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6g,杏仁、全瓜蒌、花粉、大力子各12g,芦根、葶苈子各15g。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

大柴胡汤解读

大柴胡汤解读 【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禁忌】斟酌。【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

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93-0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方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以致上焦肺气不宜,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之诸证,临证时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所收集到的病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1 干呕 张某,女,55岁,“干呕半月余”就诊,患者半月前进食后出现干呕症状,经多方检查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给予止呕、增加胃排空等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且持续加重,来我院要求中医中药诊治,症见:形体偏胖,进食即出现干呕,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纳呆乏力,舌白而不渴,苔白腻脉濡。辨证为湿阻中焦以化湿理气和胃将逆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5 厚朴10 通草3 竹叶3 滑石15 苍术30 防风6 藿香10 佩兰10服3剂后干呕症状明显缓解,脘腹胀满情况亦有改善,守方继进,连服1周,上述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诸症再未发生。 按:该患者形体偏胖,胖人多痰湿,故脾湿素盛,加之饮食不当,中焦运化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焦失衡,胃失和降,湿阻气逆,故干呕;脾虚不运,湿邪阻滞中焦故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故以三仁汤化湿理气和胃降逆,加防风取其“风能胜湿”之意,重用苍术既能健脾又能燥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加强了祛湿之功效,使湿去而脾不伤,邪除正安。 2 发热 陈某,男,18岁,因“发热5天”就诊。经西医抗炎、抗病毒、退热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后体温继续升高,午后明显,测体温最高可达:39.5c°。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纳呆腹满,胸闷不饥,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辨证为湿温发热,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炒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通草6 竹叶3 滑石30生石膏50 地龙15 服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按:湿温初起,故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为湿阻气机之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为卫阳为湿邪阻遏之候,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故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生石膏微寒能解肌透热,地龙清热息风,善治状热,二药合用加强了退热功效。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3 便秘 祁某,男,78岁,因“反复便秘1年,加重伴腹胀1周”就诊。经仔细询问,患者平素有便秘疾患,大便5-7天一次, 1周前进食荤腥后上述症状加重伴腹胀,自服泻药及果蔬调节症状无缓解。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大便秘结,艰涩难下,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濡弱。辨证为脾虚湿阻,以化湿健脾,通腑泄热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减,炒杏仁6 白寇10 炒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 通草3 滑石30生白术30枳壳30制大黄6 郁李仁30(捣碎)服3剂后,腹部胀满症状消失,大便三日一次,舌苔变薄,连服五剂,大便一日一次,症状消失。 按:该患者高龄,脾胃亏虚,水谷不化,聚而为湿,湿滞中焦,故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邪停滞,雍塞脾胃,以致脾胃运化无力,传导失司出现大便秘结。故选三仁汤化湿,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文章目录*一、小青龙汤概述*二、小青龙汤功能主治*三、小青龙汤服用方法*四、小青龙汤副作用*五、小青龙汤注意事项*六、小青龙汤药典记载 小青龙汤概述 1、定义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2、别名小青龙汤。 3、组方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4、制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即得。 5、性状液体,色褐,味甘微苦。

小青龙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2、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过敏性鼻炎、胸膜炎、肺水肿、肺心病等证属外寒内饮,水寒相搏于肺者。 小青龙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 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大柴胡湯的臨床運用 作者:李 常度 大柴胡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篇中均有所論述,原文節錄為:"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的主治證候:胃脘痞滿且痛,胸脅脹痛,寒熱往來,鬱鬱微煩,嘔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乾結或下痢,小便色深,苔黃少津,脈弦數。常見兼證:發熱,多汗或潮熱,或口苦咽乾,目眩,或發黃證。 證候分析:"按之心下滿痛",其"心下"者,胃之部位也。臨證辨證,此之心下既涉及胸脅,胃脘,又可旁及兩脅,亦延及少腹,故本方證病位高,範圍廣。再從六經辨證分析,心下滿痛者,少陽之經鬱迫陽明之府也,少陽之經由胃口而行兩脅,膽胃上逆,經府鬱塞,故心下滿痛,此為實也。據此,本方證為少陽之經和陽明之腑同病,乃裡有實邪,法 當攻下。 大柴胡湯臨證參考劑量:柴胡6-9克,黃芩6-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9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6克(後下)。臨床用藥不必拘泥上述劑量,大黃用量可達30克,但非後下,則取其消炎、解毒作用,而瀉下不峻。柴胡用量24-30克,則消炎、清熱、解毒作用明顯。白芍用量20-30克,柔肝解痙,緩急止痛,有西藥阿托品之功效。 功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 方解:本方由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加減復合而成,方中用黃芩、柴胡以和解少陽;大黃、枳實瀉下熱結以行滯;半夏、生薑和胃止嘔,以降胃氣;白芍、大棗緩急止痛,以解心下痞滿。諸味合之,則表裡雙解,證自可癒。 應用範圍:本方既可疏利肝膽之氣滯,又可蕩滌腸胃之實熱,既治氣分,又治血分,凡屬肝膽胃腸不和,氣血凝結中下焦之病證,均可加減用之,以達和解少陽,通下腑實,疏肝理脾之功。臨床可用於外感或內傷發熱,急腹症,急性肝膽胃腸疾患,及神經,呼吸、泌尿系統疾患,證見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者。 病列介紹: 持續發熱: 劉某,女,32歲。一週前感冒,發熱畏寒,後高熱39-400C持續不退。證見:高熱無汗,午後潮熱尤甚,口苦咽乾,心煩欲嘔,腹滿脹痛,不思飲食,大便四日未解。舌紅苔黃膩而燥,脈弦實有力。辨證: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處方:柴胡18克,黃芩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6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12克(先下),大黃6克(後下)。服藥當日 即便通熱退,諸證緩解。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浅谈小青龙汤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

浅谈小青龙汤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2006级硕士研究生(210029)刘利民 摘要: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相关机理及临床应用。 关键字:小青龙汤,变应性鼻炎 小青龙汤是治疗风寒客表、水饮内停的重要方剂,其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已涉及到多系统多病种。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亦有很好的疗效,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临床医生加入到应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中来。 1.概述: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如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痰饮咳嗽”与“咳嗽,上气病”证候典型者用小青龙汤的记载。小青龙汤组成为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药物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蠲饮、止咳平喘的目的。八味相配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复苏,宣降有权,诸证自平[1]。 2.临床药理学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在很多方面,诸如平喘、止咳、抗过敏、抗炎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而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则主要从具有抗过敏的特性来研究。 小青龙汤的抗过敏机制是国外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领域。其中单味药中抗过敏的有麻黄、细辛、五味子,能增强免疫机能,甘草能降低免疫机能。竹内良夫、曾根秀子[2][3]等人均证实了小青龙汤有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组胺血清素和乙酰胆碱及和光凝胶与卵蛋白多种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唐有为[2]在日本汉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中介绍:小青龙汤是汉方治疗本病的代表方,可用于以虚实中间证为主的各种“证”的治疗。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具有如下药理作用: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抑制组胺游离;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PAF;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抑制组胺、5-HT、Ach 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增殖;在IL-5存在的条件下;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生存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通过抑制Ca2+应答而抑制鼻腺腺泡细胞的分泌等。上述药理作用主要来自于小青龙汤成分之一,麻黄中的麻黄碱。而且小青龙汤由于不影响中枢组胺受体和毒蕈碱样胆碱能神经,故不易产生困倦。 3. 中医治疗机制: 变应性鼻炎亦称为过敏性鼻炎、鼻鼽、鼽嚏、鼽水,是指因变态反应原因所致的鼻粘膜炎症。临床以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特征。病证常伴畏风寒,舌淡红,苔白或白滑,易感寒而发。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多呈苍白水肿。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由风寒异气之邪侵袭,治疗大多以脏腑辨证为主,病位多位于肺、脾、肾三脏。各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本病进行了阐述研究。干祖望教授[5]认为,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仅仅是过敏性疾病作用于鼻部而已,治疗应该站在过敏性疾病角度上治疗鼻病,而并非站在鼻病的角度上来治疗过敏性疾病。辨证上本病既与肺虚感寒、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型相关,又有肺经伏热证型。熊大经[6]认为肺气虚寒,卫气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风寒之邪,风寒侵入,肺气不宣,津液停聚,鼻窍壅塞发为鼻鼽。邪气遏肺、肺失清肃、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鼻塞不通、发为鼻鼽,故认为鼻鼽之病主要病机为肺气虚寒。王德鉴[7]认为本病发生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因,尤以肺气虚为主,因肺主人身之表,开窍于鼻,故肺气虚则卫表不固,外邪乘虚而人,肺气不得通调,鼻窍不利而为病。此外,肾脏虚寒也是本病常见病因之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肺气,脾虚则肺气不足,肺失宣降,水湿停聚鼻部而为病。 变应性鼻炎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通过辨证分别予以益肺、

为小青龙汤发出呐喊

为小青龙汤发出呐喊 《桂林本伤寒病杂论.卷七.第八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我们先这样想:一般《伤寒论》里讲到“心下”,多数指的是“胃”;只有这一条讲的是“肺”。因为如果是“胃”里有水气,那是苓桂术甘汤,而不是小青龙汤,所以,这里讲的“心下”是指肺,讲一个人长年因为体质的关系,肺中积了很多死水;也有人讲小青龙汤这个不是肺里积水,是渗出物,肋膜炎之类的渗出物,因为小青龙汤的确对这类的病很有效。所以总而言之是身体里有没用的死水。 寒邪进到身体里穿过皮表、穿过肺的时候,一般肺里没有堆着这些水邪的时候,它会继续往血脉、骨头里去钻、去找它的同类。 但如果它在经过肺的时候看到这些死水,同气相求,它是不是就会觉得“这里有游泳池、观光盛地!”然后就全部聚在肺里面留下来了? 所以当肺里面有东西跟这个寒气相遇的时候,往往这些寒气就全部聚到肺里去了,肺里面原来的那滩死水,就变成塞满寒气的死水,然后肺就再也受不了了——原来只是死水的时候都还好,还装没事——这下就开始狂咳嗽了。通常小青龙汤越有效的时候,就是这个肺里面塞满寒气的死水越多的时候,这种咳嗽会咳得非常猛烈,这时候小青龙汤就会非常好用。但如果肺里面的死水只有一点点,这个病毒觉得这里不够好玩,东一点西一点散在身体各处的时候,小青龙汤就不会太好用。所以小青龙汤要好用,这个死水的“水气”要够多才行。基本上小青龙汤是某种体质的人特别会有的,某种水毒体质的人感冒特别会变成小青龙汤证,这个我们之后再讲。 一旦有小青龙汤证出来了,这个人就会狂咳嗽,或者是平躺下来以后就咳得更凶,这个狂咳嗽的咳法,一定是比较有稀痰的,因为肺里面的死水遇到病邪以后就变成稀稀的痰,这时候身体就会想把它排掉,所以咳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白白透明或者白泡泡痰、或者是鼻涕,咳出来那个痰吐到水里很快就化掉了,因为它跟水还很接近,“痰饮很多”这是个辨症点。如果是小青龙汤证但是咳黄痰怎么办?那也没关系,小青龙汤还可以加石膏,因为小青龙汤主要对付的是“水邪为病”,热水邪也还是水邪,所以治法上差不多,只是要清热而已,这是对于小青龙汤最基本的认识。

浅谈小青龙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浅谈小青龙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1-09-14T10:07:27.9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贾永新 [导读] 卡他性中耳炎属饮聚耳窍,见眩晕、耳痛耳胀、舌滑脉弦,重用半夏,加石菖蒲、制地龙。 贾永新 (甘肃省赤金镇中心卫生院 735000)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2-090-03 【摘要】小青龙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全方共8味药,药味轻灵简洁,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散,水饮解,宣降平。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临床应用广泛,只要详辨舌,脉,色,痰及兼证等,就可以灵活使用小青龙汤治疗疾病。 【关键词】小青龙汤临床应用 小青龙汤乃仲景所制之方,由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组成,其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原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和《伤寒论·太阳篇》《伤寒论》。原文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以渴者,此寒欲去也,小青龙汤主之”。可见,小青龙汤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方剂。 1 《伤寒论》小青龙汤组方精义 小青龙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其中指出:“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桂枝去皮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水,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本方药味轻灵简洁,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散,水饮解,宣降平[1]。 2 小青龙汤的制方要义和效用特点 本方所主为表寒里饮证,系患者素体阳弱,津液不能布化,寒水内停在先,复感风寒,肺郁表闭,寒饮内动,即所谓的“外寒引动内饮”。因风寒闭表,外见寒热无汗、头身疼痛;里饮内动见喘咳,痰多而清稀、舌苔白滑;如饮邪外溢经脉肌肤则可见身痛肢重、头面浮肿等。本证治疗当表散风寒,温化里饮,即表里同治。由于患者寒饮在内,素体阳弱津乏,故解表化饮中又当顾护气津。方中主用麻黄、桂枝相伍,发散风寒,宣通肺气;辅以干姜、细辛、半夏温肺通阳,化饮祛痰;佐以芍药益阴敛营,五味子温敛肺气,兼制君臣药之辛散温燥;更用甘草甘缓益气,调和于辛散与酸收、解表与温里之间。 本方是治疗外寒里饮证的要方,其在立法上散寒化饮,表里兼治;配伍上采用辛散温通,佐用酸收、甘缓,即寓助卫护营于温通发散之中,具有温散而不伤气津的特点。全方以“温通布散”为作用特点,有温肺化饮止咳喘、解表散邪退寒热、振奋心阳除胸痹、通阳行水消肿满等效用。值得注意的是,方中细辛通启少阴(肾)之阳气,善散深伏的水寒之邪;干姜温肺暖脾,尤能温化寒饮;五味子酸收,既防姜、辛之燥散耗伤气津,又能敛肺而止咳喘。此三味相配,温化痰饮、止咳平喘,不伤气津,即所谓的“姜辛五味”药法,为治疗寒饮咳喘的常用药对。 3 小青龙汤的加减划裁 3.1根据原方证的病机变化增减:如表闭甚,里饮郁而化热,可在小青龙汤中加入适量石膏清热以兼顾,此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如外无表证,但痰饮郁结而见咳逆上气,咯痰不利,喉中有水鸡音,则于方中去桂枝,甘草易为大枣,加射干、紫菀、冬花开结化痰、温肺下气,变解表化饮为宣肺祛痰,下气止咳,此为“射干麻黄汤”。 3.2根据病证加减: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肺炎等属素有停饮,复感风寒,见寒热无汗,咳喘痰多,可选加紫菀、款冬花,或杏仁、苏子[2];肺郁化热见热甚、苔黄脉数,加生石膏、射干。支气管哮喘属于寒痰阻肺见咳喘胸满,加橘红、炒枳壳、炒莱菔子。老年性肺气肿兼下元不足,见咳喘短气,腰膝酸软,加人参、补骨脂、当归。小儿百日咳属于风痰稽肺,见喉痒咳甚,咯白色泡沫痰,加百部、制僵蚕、蝉衣。②肺源性心脏病及急性心衰肺水肿属心肾阳虚、寒饮凌心犯肺,见胸闷心悸,减麻黄量,增桂枝、甘草用量,或加黄芪、丹参;见尿少身肿,加车前子、炒葶苈子、大枣。③过敏性鼻炎属肺脾虚寒,偶感风寒即见喷嚏频作,清涕不断,伴鼻塞声重,可加辛夷、防风、制苍耳子。卡他性中耳炎属饮聚耳窍,见眩晕、耳痛耳胀、舌滑脉弦,重用半夏,加石菖蒲、制地龙。 4 病案举隅 4.1 支气管哮喘 刘××,女,56岁。2008年11月14日因患“哮喘”5年。常发作,入冬尤甚,受凉即发;胸闷气急,身寒肢冷,日轻暮重。以“支气管哮喘继发感染”给予抗菌、平喘等中西药治疗一月之久,哮喘未能缓解。端坐呼吸,张口抬肩,痰多而稀,舌紫暗、苔白腻,脉细数。中医辨证属外寒里饮证。治则:温肺化痰,解表通阳,佐以平喘。方用:炙麻黄15g,桂枝9g、五味子9g、干姜9g,制半夏30g、白芍30g、细辛6g、甘草15g,因寒痰粘稠加旋覆花(包煎)10g。水煎2次,合药液,睡前顿服。药后30分钟,喘渐平,自觉身热,平卧入睡。停用一切西药,继服l剂巩固疗效。后用益肾纳气,固本培元善后。 体会:风寒外束,饮邪内停,阻遏阳气,肺气失宣。治宜温肺化痰,解表通阳,佐以平喘。本方重用麻黄意在加强宣肺平喘作用,又恐过汗而改炙用;重用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重用半夏意在加强止咳化痰;细辛之用量,文献有“单味服用不过钱,过量有气闭致死”之说,配以等量甘草入煎,虽用至9g并无此弊。 4.2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李某,女,68岁。自汗3年,不分寒暑,汗出即湿衣,且于活动及进餐时尤甚。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迭经益气固表、温阳补气之剂罔效。余察患者汗出清冷如珠,自觉背部畏寒,似有一桶冷水浇着,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辨证其为饮邪阻肺、宣发失常、营卫失调、汗孔开合失司,当以散寒宣肺、调和营卫为治。药取小青龙汤化裁:麻黄5g,细辛3g,五味子9g,桂枝6g,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