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

中国企业国际化22种模式

【来源:《新经济导刊》】【作者:陈小洪马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陈小洪

课题协调人:马骏

国际化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手段。不同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模式不尽相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 课题组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归纳为4大类22种基本模式。

一家企业在不同阶段会采取不同模式,亦可能同时采取多种模式。不管模式如何变化,成功的企业国际化都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独特的资源条件相适应的。

根据国际化战略的主要目的,我们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分为四类:主要为获得市场的市场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技术的技术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资源的资源国际化战略和主要为获得国外资金的资本国际化战略。初步考察中国企业在实施这4种战略时有22种战略实施模式。

并购海外下游企业可以迅速获得渠道,

但要经历重组整合的考验

一、市场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模式

模式1:国内名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国门

国内消费品名牌企业,通过境外自建销售网络扩大海外市场销售。这种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企业是国内名牌,有的历史悠久;主要方式是投资自建销售网络;目标是扩展国际市场,由国内名牌变为国际品牌,甚至名牌。

企业在海外建销售渠道和网络,可以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市场,直接建立客户关系,减少中间环节。目前,建海外营销渠道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模式,各行业都有。据商务部统计,境外贸易性企业占中国境外企业半数以上。

企业境外销售是直接到海外销售,还是通过中介机构间接销售,需要权衡利弊。出口规模小且又刚刚起步的企业,间接销售风险较小;具有一定出口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模式2:收购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

由于市场结构、消费习惯和文化的差异,企业自建销售网络有时很难迅速融入当地成熟的市场。并购海外下游企业可以迅速获得渠道,但要经历重组整合的考验。

万向通过收购美国舍勒公司成功获得了海外销售渠道。舍勒公司始建于1923年,是美国汽车市场上的三大零部件生产供应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给了万向一笔3万套的万向节订单,万向由此开始了汽车零部件生产之路。其产品在美国以“舍勒”商标销售。1994年以后,舍勒经营下滑,万向最终以42万美元收购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术专利、专用设备及市场网络等主要资产,使万向在美国市场获得了直接销售渠道和当地品牌。此后,万向又先后收购了8家海外公司,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渠道。

模式3:国内优势企业先建销售网络、再建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有了销售网络之后是否投资建立生产基地,主要取决于产品特征。如果产品直接出口有贸易壁垒限制,在当地生产成本更低或更能适应当地市场,那么就有必要在海外生产。企业在海外建生产基地前基本都先建销售网络,这符合企业渐进式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建立境外生产基地的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成熟、国内市场需求已充分满足、竞争激烈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等,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和前苏联东欧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属于新兴市场,进入相对容易。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可以将成熟的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向外扩展,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配件等都可以作为出资物;还能够合理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和突破各种贸易壁垒;能够更接近当地市场,更好利用当地资源。

模式4:自建研发基地开发适合当地市场产品

研发国际化目前只是少数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但却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实现本地化的最终落脚点。海尔国际化发展强调研产销“三位一体本土化”,自建研发基地是实现“三位一体”的重要环节。海尔的研发基地主要是面向当地市场的本土化产品设计中心,在美国,海尔将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在欧洲,海尔在法国里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设立设计中心。这些设计中心与海尔当地的营销机构和生产基地相配合,充分实现本土化设计、生产和销售,成为海尔国际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模式5:国内领先企业并购重组跨国公司业务全球资源整合,成为跨国公司

该模式的案例有TCL重组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和联想收购IBM PC

业务。实行该模式的企业往往是所在领域的国内领先者;并购对象为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业务;目标是同时获得技术、品牌、渠道、人力资源等,全球资源整合,开拓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市场。该模式对企业要求高,又要有市场机会,同时存在整合风险。

TCL和联想进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原因,是为获得品牌和渠道,扩大海外市场和企业规模。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成熟,一些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市场地位稳固,且控制着当地销售渠道。

因此,收购是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一些跨国公司由于经营战略转型需要业务重组,亦可能为中国优势企业跨国并购带来机会。

模式6:全球专业化的OEM制造商

贴牌生产是企业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的重要桥梁。进行贴牌生产的企业必须在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员工素质、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等方面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和水准。通过从事贴牌生产,中国企业逐渐掌握了国际竞争规则,在国外建立了信誉,建立了大批量产品外销的渠道。

该模式体现了竞争战略中集中优势的思想。格兰仕是实施该模式的成功代表。自 1978年创立以来,格兰仕一直保持稳健、向上的发展势头。定位于“全球名牌家电制造中心”,专注于几种产品,建立了“全球微波炉(光波炉)制造中心”、“全球空调制造中心”、“全球小家电制造中心”三大名牌家电制造基地。1995年以后微波炉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位居第一;1999年成为全球最大专业化微波炉制造商;2005年,格兰仕微波炉全球年产销突破2000万台,其中出口1400万台,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近50%。格兰仕在全球市场树立了“全球制造、专业品质”的优秀形象。

模式7: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是我国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的基本模式,是自身业务的海外延伸。国际工程承包是一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方式,也是国际劳务合作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已有47家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有12家企业进入国际工程咨询设计200强。对外工程承包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作为带动设备、材料、劳务、技术和资本输出的一个综合载体,在我国外经贸总量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是国内建筑市场上的领先企业,也是国际工程承包的排头兵。公司结合国际市场形势与企业实际,提出了自己海外经营的发展战略,即实施全球发展战略。目前,公司已承建境外工程500多项,连续8年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2003年居第17位,在2004年居第15位。

模式8:跨境服务:全球化视角下的业务拓展

该模式主要发生在网络型行业中,如银行、电信等。受网络经济技术特点的影响,这类企业向海外延伸服务,不仅能扩大客户规模,而且更能提升原有网络的价值。

中国银行是目前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网络机构覆盖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境内机构共计11609个,境外机构共计549个。中国电信2000年成立香港公司,提供亚太地区与中国大陆之间的通讯解决方案;2001年在美国建立了国外第一家办事处,并于2002年升格为中国电信美国公司;2003年中国电信美国公司与本地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实现了业务的本地接入,建成覆盖全美的销售网络。

模式9:外贸新做法:全球采购与销售

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外贸公司都为外贸专营公司,以收取“过路费”为生。这些外贸公司中的部分在改革以后,成功转型,建立起全球采购与销售网络,成为有同时做进口和出口业务及第三国贸易实力的国际贸易商。中国五矿、中粮、中化都是这类公司的代表。五矿早在80年代初,就先后在香港、日本、美国、巴西、澳洲、英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南非等1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2家海外企业,逐步构建了集团全球化的采购、销售网络。目前五矿在海外设有50家海外企业,成为“以贸易为基础,集约多元,充分发展营销网络;以客户为中心,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增值服务,为提供全球化优质服务的企业集团”。

模式10:应对贸易壁垒的新举措:境外设厂

伴随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我国已是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已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对我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共计679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许多企业开始进行以绕开贸易壁垒为目的的海外投资。TCL收购汤姆逊和在越南建厂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反倾销的威胁。目前许多轻纺企业亦开始加速以出口为目的的境外设厂投资。

二、技术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模式

过去中国企业多通过在国内合资、合作,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获得技术。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逐步深入,一些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类企业,开始通过主动走出去的国际化方式获得技术。

模式11: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进入新领域

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可以自己组织力量,从零开始做起;或是收购行业内已有企业,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类型的资产。在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产品生命周期短、成长性好,尤其是技术进步快的行业,企业往往用购并的方式进入新领域。

在信息产业内的计算机主要零部件、手机、互联网和软件等行业,业外企业往往会通过收购行业内已有企业资产的方式进入。这是因为这些行业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更新快,业外企业很难靠自身力量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以这种方式进入新领域亦有较大风险,要求企业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包括有整合和技术消化能力及足够的资金、强大的销售网络等。

中国是信息产业大国,但非信息产业强国,国内市场大,但技术薄弱。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来看,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亚太国家掌握着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以制造为主。国内企业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新的技术,唯一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并购、合资、联盟等方式与海外企业合作。该模式的代表是京东方。京东方2003年跨国并购韩国现代电子液晶部门,进入了TFT-LCD领域(TFT -LCD 是一种透射式显示技术)。

模式12:传统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

此模式主要发生在比较传统的行业,如汽车、电力、煤炭开采、机械制造等。尽管技术比较成熟,但市场正在放大和升级,同时竞争激烈。企业掌握先进技术对于提高企业国内竞争力非常有益。在国际市场上,该行业很多企业在转型、转移或升级,一些老牌的国际著名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财务状况欠佳,往往积极寻求新的投资者,给国内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获得技术提供了机遇。

上汽收购双龙、南汽收购罗孚、兖州煤业收购德国一焦炭厂,都是此类国际化模式,它们收购的主要目的不是开拓国际市场,不是进入新领域,而是利用收购提升研发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强化品牌,提升竞争优势。收购对象可以是某项技术,亦可以是研发部门,或者通过取得企业控制权获得技术,还可以收购生产线,通过设备转移获取技术。

模式13:技术型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

采用此国际化模式的企业广泛,有传统行业企业,亦有高新技术企业;有优势企业,亦有一般性企业。设立的境外研发机构有信息功能,可以是与境外研发力量合作的平台,亦可以利用当地资源自主进行研发。

境外建立研发机构的主要方式有:自主设立研发机构;收购国内外企业的境外研发部门;与境外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合资、合作成立研发机构。惠州侨兴2001

年收购飞利浦手机在法国的研发中心、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美国联合成立ZELRI—MSU电力电子系统研发中心都是该模式的代表。

模式14:高新技术优势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实行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技术、人才优势的产业,如信息产业。具有一定能力的企业重视用这种模式建立全球研发体系,具体手段包括自建、收购、合资、合作等。华为、中兴等国内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是该模式的代表。

中兴通讯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开拓者,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兴通讯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了研发业务的全球运营战略。1998年,中兴通讯在美国设立了 3家研发机构(新泽西、圣地亚哥、硅谷),分别从事软件交换机、CDMA1x 高层协议的研究和世界信息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的跟踪引进;2000年,中兴在韩国成立了韩国研究所,致力于CDMA产品研发;2005年中兴又与巴基斯坦政府签署了10多项商业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使得中兴通讯处于全球技术领先位置,其3G系统全面成熟,在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技术制式上全方位推进,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有能力在三种3G制式上全面推进并取得成功的通信设备厂商之一。

三、资源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一些重要自然资源的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当一般贸易不能满足国内资源需求时,国际化就成为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战略。石

油等战略资源,多元化的资源供给不仅是企业战略问题,也是国家能源战略问题。

这类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获得或控制境外自然资源,战略目的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在国内的资源供给能力;引进海外资源,利用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生产能力,开拓海外市场。根据手段和目的不同,此类国际化主要有五种基本模式。

模式15: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油气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是能源净进口国,中国能源公司收购海外油气资源,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内需求,某种程度上说是以市场换资源;其次是因为上游利润较高;第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储量接替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于上游资源偏弱,中下游能力庞大的能源企业来说,还有利于企业一体化协调发展。

由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市场主要在国内,海外“份额油”主要用于进口,因此收购海外油气资源的企业一般为具有原油或天然气进口权的上游企业和一体化企业,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国家能源公司。随着国内石油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民营石油企业以后会有机会参与到海外油气资源收购。

按照上游油气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同,能源公司参与海外油气资源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投标或收购海外油气资源勘探权,以分成制的形式收购、合资及合作开发已探明或已开发的油气资源。前者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前期投入多、项目周期长,参与者一般是有勘探技术和经验、资金雄厚的企业;后者则需要有较强的市场优势和加工能力的企业。

模式16: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石油公司获取系统性资源

在目前高油价情况下,油气资源和石油公司收购成本都比较高。但一些石油公司因多种原因财务状况欠佳,或主要股东有各种考虑准备出售,收购者又认为收购具有战略意义,且自己的财力可以承受时,公司收购就有可能发生。

海外石油公司收购对收购企业的资金、管理、技术、市场、国际化程度等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主要收购者是国内优势企业,收购对象目前主要是海外上游企业或上游较强的一体化企业,以获取其包括油气资源、勘探权、炼油能力、海外销售渠道、技术、管理等系统性资源。收购将有利于企业提高综合能力,其中提高企业油气资源供应能力以满足国内需求仍是该模式目前的最主要收购动机,获得海外销售渠道有利于这些企业未来成为全球性一体化发展。

这种国际化模式影响较大。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所造成的影响都很大,引起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中海油收购最终因非商业性因素而中止,中石油收购于2005年底正式完成,其41.8亿美元的交易额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最高记录。

模式17:能源外贸企业收购海外炼油资产实现业务转型

国际经验表明,油源型的中型石油企业(包括上游企业或能源贸易公司)有两种主要发展方向:业务向上游集中,做大原油规模;按产业链延伸,一体化发展。

目前国内炼油能力基本被中石化和中石油控制,且2003年以来,国内炼油厂的产能利用率都接近或超过90%。国内收购炼油厂较难。同时在中国大陆以外的亚太地区,目前已出现炼油能力过剩状况。

在这种背景下,中化集团类型的能源公司近年非常重视收购海外炼油厂。2004~2005年中化集团曾连续两次竞标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厂,也曾计划收购印尼、泰国等地区的炼油资产。

模式18:国内优势资源型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拓资源所在国市场

此类国际化模式主要发生在电力产业。2002年下半年后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地方电力公司等纷纷跑马圈地新建电厂,增速超过需求增长,有预计国内电力供求2006年基本平衡,2007年可能开始富余。为此,国家从2004年开始逐步收紧了电厂审批。在此背景下,为获得更快发展,五大发电集团等国内优势电力企业加快“走出去”,用收购、合资或合建等办法开发海外电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电力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有非一体化和一体化两种。非一体化模式是只介入电力产业链某环节,如开发煤炭或发电或售电;一体化模式即进入全产业链。国内电力企业海外发展的优势在于技术和资金,但对电力销售市场缺乏经验,目前多选择非一体化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中国华能集团通过收购在澳大利亚进入了煤炭资源开发和发电领域,2004年12月,以2.27亿美元竞标收购国际电力澳大利亚控股公司50%的股份,成为首家收购国外电力公司股份的企业,2005年7月又以2942.3万澳元收购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蒙托煤矿25.5%的股权。

华电集团则采取一体化模式同时进入海外挖煤、发电、销售领域。2005年8月,华电集团与印尼国家电力公司、印尼国家煤炭公司和印尼INDIKA国际能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合资建设、运行印尼南苏门答腊省4×600MW坑口电站,华电集团控股55%。

模式19:国内优势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和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需求

钢铁产业这种情况较多。2003年以来,我国钢铁产业产能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目前,产能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在国内市场已有优势的钢铁企业,利用“三低”战略(低端、低技术含量、低价)积极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到2005年3月份,中国已从钢铁产品净进口变成净出口。只用一年时间,中国已超过墨西哥、土耳其,成为仅次于加拿大、欧盟的对美国钢产品出口第三国。

中国铁矿资源丰而不富,品位及开采企业的技术力量制约了中国铁矿业的开采,要支持国内3亿多吨的产能,必须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全球铁矿石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在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地,因此我国企业采用与境外矿业公司合资、合作方式(以合资为多数),

开始进入或扩大这些地区的采矿业。

四、资本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模式

中国企业在高速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补充资本资源。1993年青岛啤酒率先开启了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大门。以后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种方式的海外上市日益增加,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根据企业背景和上市目的不同,中国企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模式有三种。

模式20: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融资

该模式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在特定背景下将改制、融资和国际化结合起来的特殊模式,既包括一些包袱沉重的老国企,也包括一些新国企。常用的上市方式有,境内注册企业在海外上市,最典型的方式是发行H股,即在大陆注册的企业直接在香港市场发行股票;境内公司在海外注册并上市,典型方式是在香港发行红筹股,即国有企业在海外注册新公司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有些企业在境内外都上市。

青岛啤酒是第一家赴海外上市的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国有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1993年6月16日公司注册成立,同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为公司对外扩大出口,对内并购整合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移动等公司是新国企海外红筹上市的典型。1997年广东、浙江两省移动通信资产注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原名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开了“整体上市,分步实施”之先河。至2005年6月16日,中国移动(香港)收购了最后的10省区通信资产,历时8年的整体上市计划最终完成。中国移动海外上市,融资只是一个方面,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提高才是一些国有企业选择海外上市的重要原因。

模式21:民企绕道海外上市融资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基本都是市场化运作的,主要是境外注册企业上市,和海外借壳上市。民营企业倾向采用“绕道”途径,与过去国内上市给民营企业机会不多有关。

境外注册企业直接上市的路径是:实际控制人先明确哪些业务、资产到海外上市;然后造壳,即在境外如避税岛注册一个或若干相互关联的壳公司;接着实施资产跨境转移,即境内企业将所控制的境内资产从法律上全部转由壳公司所控制,然后壳公司将境内资产证券化,在境外上市募集资金;最后,上市公司以外商投资或外债形式将大部分募集资金调回境内使用。1999年,国内裕兴电脑公司成为内地第一家采用此类方式到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1999年2月,“侨兴环球”股票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开创了国内民营企业在美国上市的先河。

海外借壳过程的国际通行途径是:先设立海外离岸公司,通过海外离岸公司购买上市壳公司股份,不断增持,主导该上市公司购买国内非上市公司资产,即业务注入上市公司,经

一系列操作后,壳公司从资产、业务甚至名称都会变化,实现借壳上市。

模式22:新技术公司:与海外资本共成长

互联网、新型能源领域的一批新技术公司,往往是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成长的,因此其上市和公司成长密切相关:首先,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险资本参与,这些资本一般倾向上市退出,多种原因使得它们对境外上市尤其青睐;这些公司具有新技术特征,一般都处于新兴行业;这些公司具有特定的商业模式,一般在国外可以找到比较对象,海外投资者容易理解;公司有特定的商业概念,该概念是资本市场尤其是海外资本市场当前的热点,资本市场对其估值较高,但错过了热点周期,公司的市场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这些新技术公司从创立时的风险投资,到最终海外上市,始终与国外资本共舞。新浪、百度都是该模式的代表。新浪于1999年先后获得华登(Walden)、软银 (Soft Bank)、高盛( Goldman Sachs)、戴尔(Dell)等风险公司的投资。。2000年4月,新浪在纳斯达克市场挂牌交易,随后风险资本开始择机退出,获取很高的投资回报。2004年,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完成了对百度的投资,其中有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和美国前三大风险投资商之一的DFJ。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纳市第22只中国概念股。由于华尔街热衷于寻找下一个Google,百度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中国的Google”。公司发行价为27美元,收盘于122.54美元,市盈率超过2000倍,公司的市场价值达到40亿美元。

轿车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报告

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 张小妹1,2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2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国内轿车产能过剩、发展规模经济等都要求中国的轿车企业能够走出国门。本文试着在定义轿车企业国际化的基础上,从论述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在分析当前轿车企业国际化现状和存在障碍后,逐步探讨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的正确模式,并提出了其进行国际化时“品牌-竞争”战略选择模型。 关键词: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国际化模式;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汽车产能的急速扩张,国内汽车市场供过于求肯定会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进军国际市场成为我国轿车企业寻求市场突破的一大出路。 1、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汽车出口是检验一个国家轿车工业发达程度的指标之一,中国轿车工业只有大规模出口以实行国际化,才能说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一个企业只有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而且自主品牌和技术建设与发展也需要做国际化方面的工作。可见,轿车企业的国际化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1.1、汽车企业国际化的总体情况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部件出口金额为42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5%,其中汽车整车出口96.30亿美元,同比增长31.81%;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326.08亿美元,同比增长9.80%。从金额看,整车出口中货车最高,为43.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48%;其次为轿车17.95亿美元,同比增长28.05%。从数量看,整车出口为68.10万辆,同比增长10.84%。其中货车最高,为28.77万辆,同比增长4.32%;其次为轿车24.13万辆,同比增长27.93%。 在我国的整车出口结构中,特种车辆占据了绝大多数,数量最小的是轿车和越野车。因此,无论在出口产品还是在出口营销方面,中国企业都还只是处在尝试的阶段,零星的小规模出口大多只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在传统产品方面出口增大,一批产品在世界上已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如汽车音响、汽车轮胎、发动机零件等;一批产品如汽车电器、制动器、铝车轮、汽车线束、等速万向节和刹车片等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了重要地位。 1.2、中国轿车企业对外投资、兼并收购情况

中国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国际化 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国际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长远战略。 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一种客观现象和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市场,去组合生产要素,实现产品销售,以获取最大利润。 就单个企业来说,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 就所有企业来说,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内含国际化和外延国际化。所谓企业的内含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技术、人才、服务等非物质性的生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所谓企业的外延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资金、设备、厂房等物质性的生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就企业活动的方向来说,企业国际化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内向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进口生产性要素或非生产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其主要形式有进口贸易、三来一补、合资合营、购买技术专利、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企业外

向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出口生产性要素或非生产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其主要形式有出口贸易、国外合资合营、技术转让、国外合同的签订、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 国际化大致可分为两部分:(1)内向国际化:是指一国通过吸引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国内产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竞争机制,带动本国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过程。(2)外向国际化:是指一国企业积极向外扩张,把生产经营环节延伸至国外,开辟国外市场和原料来源地,以国内为基础,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竞争的过程。 在开拓国际市场制定国际化战略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为何要国际化,是为了国际市场存在的潜在机会?为了确保充足的原材料供给?还是为了确保生产的低成本?又或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应该表明一下几点:(1)企业的经营领域;(2)找出企业经营领域方面的差别优势;(3)指出企业战略推进步骤及大体的安排时间;(4)期望取得的目标成果。 实际上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并且不止一个,关键问题是在走向国际化后,企业是否能最大化地增加自身的商业价值。对于一些企业国际化也许具有一定的商业意义,但对其他企业则完全不是这样。

中国企业国际化策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一、什么是“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走出去”战略指的是使中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中国的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去开展竞争与合作。“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走出去”是与“请进来”相互对应的,“走出去”与“请进来”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方面。 为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全球经济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国制定了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新型对外开放战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走出去”迈出了重要步伐。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就把支持企业境外投资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并辅之以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 二、中国为什么要“走出去” 一国经济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资本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仅仅依靠外来资本的集聚来支撑本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不能持久的。当下,中国需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拓展全球资源、重构全球价值链、实现全面战略升级。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随着资产规模、国内储蓄、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赴海外投资的相应条件。 在政府层面上有如下四个原因。第一是为了保证能源和资源安全,很多资金都投资在能源、资源领域。第二是外汇储备多元化,中国外汇储备多,且大量集中在美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内经济学家都在讨论外汇储备如何实现多元化,以分散风险,同时也涉及中国海外资产收益率偏低的问题。第三是产能合作,主要是为了寻求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在上升,纺织业已经开始向柬埔寨等国转移。第四是提升技术水平和获取技术溢出。 从企业或企业家层面看有如下五个原因:一是对财产权利和契约权利的保障。企业对财产安全和契约执行常表现出担心,比如法院判决后,可能还是难以尽快

麦肯锡观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种路径

麦肯锡观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种路径 整理日期:2003-10-2 编者按:跨出国门走向国际,是中国加入WTO后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道路并不平坦,以什么方式发展壮大自己?与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共舞,出发前,该如何寻找好切入点?出征后,应怎样不断调整,在竞争中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需要不断思索的问题。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论是海尔在美国建厂、TCL收购德国著名家电品牌施耐德,还是格兰仕为全球微波炉厂商贴牌生产,在中国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今天,都已不算什么新闻了。 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关注,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径走出去,才能够获得成功。过去已有的几种模式,有何成败得失值得借鉴?是否还适合今天的中国企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徐浩洵博士。 “通过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研究,我们大体可分为四个模式。”曾经为多家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作过管理咨询的徐博士缓缓道来。 路径一:低成本扩张 这种模式的典型的案例是中集集团。通过整合国内市场,在采购、生产、运输上获取巨大的成本优势,然后再整合这个行业,进军国际市场。 中集现在占有全球集装箱市场的46%,这个模式在其他行业可以被复制吗?

徐博士说,这个模式的特征是必须在全球获得规模上的优势,要远远大于竞争对手,才有可能整合全球市场。其他企业也可反过来拷问自己,如果要采用这个模式,是否具有这样的竞争优势。 问题是不同的行业,其成本结构是不一样的,彩电行业60%是制造成本,还有品牌、渠道等方面的成本,这与集装箱行业就有很大的不同。集装箱行业大部分是BTOB,不需要很大品牌投入、渠道也很简单,全球客户就那么几十家。因此中集的模式在彩电行业可能就不会成功。 “中集在并购上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徐继续分析道,中集选的是具有大量贸易逆差的地区,进行大量战略上的并购、业务布局很合理。这对他降低运输成本很关键。因为集装箱的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并不高,如果制造地货源不足,空箱率高,那么运输成本就上去了。而贸易逆差大的地区,运输量也大,运输成本就肯定底。这样,中集集团在获得低成本制造优势的同时,运输成本还比其他对手低不少。 当然,中集的定价策略也很有意思。价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要让自己有钱赚,还要让该倒闭的对手倒闭,这样自己就可以去整合整个行业。 第径二:收购与兼并 在当今的国际市场,收购与兼并已成为跨国资本流动的最主要的方式。在徐博士看来,兼并与收购也将是中国企业打通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

09工商(1)班陈茹0916101029 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中。这其中有避开贸易壁垒的考虑,有拓宽国际市场的战略要求,有获得战略性资源的需求,有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知识技能等不同的战略目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加大了海外投资的不法与力度,其中有成功更有失误。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关系到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成功与否。 本文主要是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启示,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之处。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现代企业国际化理论概述,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MIV扩张战略模式。第三部分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和行业竞争状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阐述了华为的国际化战略。第五部分是启示与反思。 一、现代企业国际化理论概述 1.1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外贸易或直接投资等国际经济合作形式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它包括跨国经营(经营范围只是几个国家)、多国经营(此种战略侧重于产品和营销定制化以适应不同国家的需求)、全球化经营(经营范围为全球)等不同的形式。而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逐步从国际贸易向国际投资、从南南合作向南北合作、从仅对单一国家投资到逐渐对多个国家进行投资的跨国和全球化方向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有进出口贸易、特许经营、合资企业、并购、战略联盟等。

1.2企业国际化理论 企业国际化理论为国际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的结合。 1.2.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几个阶段。 但通观比较优势理论之后的各种国际贸易理论,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都受到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甚至一些理论就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始终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与核心。 比较优势理论──2*2*1模型(2国、2种产品、1种生产要素)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其在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出口和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的进口,来增加自身的福利。在该理论中,发生国际贸易的关键在于比较,即不同商品的相对成本比较,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其流向都取决于每种最终产品的机会成本。 1.2.2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贸易行为,而企业的国际化却有多种形式,并不是只有贸易。所以,国际贸易理论并不能解释企业国际化的全部内容。此外,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及其企业为研究对象,未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国际化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则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国际化的发生原因,同时还支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形式、动因的区别。 发达国家企业国家化动因的理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动因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 内部化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

中国企业并购失败案例显示国际化之路不平坦

中国企业并购失败案例显示国际化之路不平坦 中国最新的一次国际化并购发生在非洲。9月初,因为利比亚政府反对,中国石油(601857)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 然而,这只是中国海外并购失败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从2004年4月26日TCL通讯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中国大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就如潮水般涌出。 中国企业无论是怀着难以控制的膨胀情绪,还是很多企业家本着一心想在世界证明中国企业实力的内心冲动,但展现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事实却是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就如同一个刚成年的孩子,父母允许他走更远的路,但当独自走进森林时,发现森林并不是他之前想像的那么有趣。 在走出去的路途上,无论“中铝与力拓收购交易失败案”、“上汽5亿美元完败双龙”,还是“中海油出资130亿美元收购优尼科被否”,这些经典案例都在向中国企业诉说着外面的世界除了精彩还有为利益的伪善、无原因的毁约及无法逾越又若隐若现的国家利益。同时这些失败的案例也折射出一心想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一方面需要摒弃收购前的“金钱万能”的资本自傲论,另一方面需要审慎对待收购后的管理文化融合。国际并购之路上,有时是笔生意,有时体现的是交易,这就要看谁更有控制局面的能力与筹码。 “金钱不是万能的” 能源似乎是中国近年来海外并购的最重要领域,这个领域中国企业的豪举令世界都大吃一惊,而出手阔绰者皆为几大央企。 成功与失败、鲜花与泪水都集中在这个领域。 2009年,中石化成功收购英国Addax公司境外股票;中石油斥巨资购买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据悉,中海油也与中国石油拟联合竞购西班牙石油公司旗下阿根廷子公司YPF。一系列事实表明,在这个全球金融危机之年,2009年俨然成了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年。 而早先的成功案例则更多,2007年12月12日,以中国国家电网为首的财团以约296亿元人民币赢得了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的经营权。2007年,中国移动成功收购了米雷康姆公司持有的巴基斯坦巴科泰尔公司股权。2007年5月,中投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了黑石近10%的股票。 然而,在近日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却泼了盆冷水,他说,国有企业应该对海外并购持谨慎态度,避免在未来的战略收购中出现决策失误。 今年上半年约有150家国有企业已经在国内外寻求并购机会,李荣融却建议这些企业未来保持谨慎,因为任何海外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李荣融还称,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任何并购都是不妥当的。 中国能源企业近几年的行动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然而遇到的阻力也显然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担心。 例如9月初,收购拥有利比亚油田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时,该公司在给中石油的回应中称,他们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考虑按照利比亚政府的意愿,将公司折价出售给该国一家当地的投资基金。 “中石油、中石化最大的失误可能是目标暴露得太早,而且方式过于直白。当中石油表明要收购利比亚、安哥拉的石油资产时,一下子把收购价拍了出来,别人看到的不是你很有实力,而是感觉到压力,感觉到威胁。”国内某媒体刊载的专家观点如此认为。 该专家同时发布的观点是,中国能源巨头非常有实力,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 资本诱惑与国家安全压力的对决 尽管中石油、中石化等近期收购海外油田资源的行动不时受阻,但毕竟中国能源巨头们也时常成功地进行了收购行动,而中铝收购力拓部分股权的合作则几乎完全以遗憾告终。 “除了中铝,都是赢家”、“北京再见,必和必拓你好!”今年6月6日,澳大利亚报纸对力拓中

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与模式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10期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革命性的转变。但当前世界经济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了新的挑战,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等致使2011年中国FDI流出量减少5%,这是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全球排名也从2010年的第6位降到2011年的第9位,并且超过50%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未取得成功。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下降和效率偏低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跨国企业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遵循的路径和采取的模式,通过展现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的全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做出贡献。 二、中国跨国企业概念内涵与类型 本研究界定中国跨国企业为在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注册,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并且在一个或多个海外市场实施有效控制和承担价值创造活动的企业。现阶段,中国跨国企业仍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导,但“十一五”期间民营企业500强中已有137家企业投资海外项目592个,海外投资额达61.77亿美元。除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差别外,中国跨国企业在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多样化程度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参照学者Luo和Tung(2007)的划分依据,从所有权性质和目标市场选择两个维度将中国跨国企业划分为四类:民营利基型、民营全球型、国有专家型和国有跨国型。 1.民营利基型:指从地域和产品分布上看在国际市场上高度集中的民营企业,这类企业既没有政府援助也没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它们通过聚焦于一个狭窄的产品线和区域市场来强化自身的优势。例如中兴通讯在美国达拉斯建立实验室和生产基地,主要瞄准北美的手机和通讯市场;澳优乳业在2011年通过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拥有了欧洲优质奶源和生产基地。 2.民营全球型:指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分布广泛的产品线并进行全球布局的民营企业,这类企业在规模和盈利水平上,虽然还没有树立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同样的市场地位,但凭借自身核心的成本优势已发展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强大力量。例如海尔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市场遍布世界五大洲;华为作为全球第二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在2011年再次挺进世界500强,但在北美、欧洲这些高价值地区的业务量还远低于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爱立信。 3.国有专家型:指对外投资聚焦于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并满足政府特定目标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类企业,通过聚焦于少数的产品线和区域市场来扮演好自己的双重角色,一方面获取国际化业务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一方面完成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例如五矿集团、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在国内巨大的资源消耗需求下,必须承担起资源战略安全的责任,需要“走出去”寻求全球资源配置,但由于其他国家对中国国有企业“政府背景”的敌意,因此目前只能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地区布局。 4.国有跨国型:指既出于商业目的又受政府影响,并在全球布局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这类企业虽然不像国有专家型企业涉猎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领域,但同样关乎国计民生,通过进入全球市场,一方面寻求更好的投资机会来实现海外业务的增长,另一方面该类企业的海外布局可以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企业的国际化拓展。例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类企业,中远集团等航运类企业都是国有跨国型企业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 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路径主要有三种形式:渐进式成长路径、激进式成长路径和跳跃式成长路径,不同路径的支持理论、路径特征和企业类型分析如下: 1.渐进式成长路径。国际化过程理论形成于20世纪 七、八十年代,是学术界关于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的主流研究。该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表现为由不同阶段组成的渐进式过程(Johanson&Vahlne,1977),在地理扩张上遵循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的成长路径;在经营方式上遵循国内经营、间接出口、直接 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与模式研究 ●孙轻宇 摘要:文章从所有权性质和目标市场选择两个角度出发,将中国跨国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探讨不同类型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化成长过程中遵循的路径特点。重点阐述了近些年中国跨国企业独特的“跳跃式成长路径”,其本质特征是在对内投资积累的基础上,将公司的国际化扩张与本土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并购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跳板来获取战略性资产。最后,探讨不同类型的跨国企业应该遵循何种成长路径以形成特有的国际化成长模式,从而避免盲目扩张的风险。 关键词: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国际化成长模式 ■发展战略 70 --

(经营管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企业一定是在各种环境的锻炼下,才会真正成长起来。九七金融危机,虽然造成了韩国多家企业破产,但也为三星、LG的崛起奠定的环境。从我国企业的来看,总体上应该是正处于走向世界,走向强盛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能否在全球崛起,取决于中国企业能否在全球崛起。对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之路,总体上应该乐观的。 虽然的在战略上,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必然会造就中国企业的崛起,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不利于因素在制约着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 1、国内消费市场 消费与生产是统一的,近些日子的物价上涨,应该说有部分原因归结于中国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脱节。我国人员薪资占GDP的比例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的财富相当大一部分并没有转化为国内市场的消费力。这必须造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必然加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激烈程度,反而对企业的健康成长不利。这在我国诸多行业已经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微利、而是暴利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毒瘤”。 2、资本市场 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相对自由的资本市场;在股市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资金难以真正进入企业现金流之中;总体上直接融资比例偏小等问题。中国企业要在国际上建立参与竞争,就必须要有一个较完善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3、软件因素 虽然在硬件我们能够快速跟上国际的步伐,但是在软件环境方面,我们仍然相差很远。在软件方面,至少有几个问题会加大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难度。首先是信用问题,当一个社会把“把说话不算数”当成是智谋时,他必将受到国际上通行规则的惩罚。其次是非市场化竞争方式,当非市场化的竞争方式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时,它的效率也会低得十分惊人。而我国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企业国际化: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2006-12-26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一、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 近几年,中国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发展模式也趋于多元化。未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的数量和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受国内石油企业综合能力不高、国内市场化程度低、国际经验缺乏等约束,国际化道路充满了风险。 1. 中国石油业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00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原油加工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第六大产油国、第十二大原油探明储量国。中国石油业正在向竞争性市场发展,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评价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地位,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 (1)相对于需求的资源短缺。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从1997年的8.9%上升到2004年的40.4%; (2)国内原油产量平稳增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自1990年代以来,国内原油产量占世界份额稳定在 4.3%~4.4%之间,而国内原油消费需求从1994年的4.61%上升到2004年的8.28%; (3)国内炼油能力和加工量的全球份额越来越高。2004年,中国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炼油能力从1995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6.9%,原油加工量从4.3%上升到7.4%。 在《福布斯》2005年20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中石化股份公司和中海油有限公司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分别排第8、第11和第41位。但与国际重要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仍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总量和效益差距大、上下游一体化协调性不强、经营效率有待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低(国际石油公司大多是全产业链国际化,中国石油企业主要是上游国际化,在海外的原油产量比重、海外原油加工量比重和海外成品油销售比重等三个指标都非常低,甚至为零)。 2.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主要有六种模式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路径可以分为“请进来”(1988年,宁波镇海石化成为中国第一个为海外客商承接国外原油来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和“走出去”两个阶段,其中走出去阶段,又可以分为多途径走出去(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六、七区块项目,中国石油企业开始了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油气资源收购(2002年,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印尼五个区块油气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三项原则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三项 原则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摘要: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个大的战略问题,那么既然是战略,那么就是要用最基础的战略的三段论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即一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该不该去做?二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何去做?三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何才能做得更久。这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做出具体的分析。 最近的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企业吹起了国际化并购之风。TCL 集团,联想集团,南京汽车集团,海尔集团,中海油,中石油等中国的大牌企业都在试图在国际化的运营上做点大文章,这些已经在中国这个市场搞出很明显优势的大企业正在以一种非凡的自信心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的梦想。美国一个全球顾问公司的总裁说:中国将刮起今后10年内世界上最大的并构热。 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见解:一是中国企业迟早是要国际化的,以海尔为例;迟走不如早走;二是中国企业在目前根本是不需要国际化,因为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市场,目前这样的说法在一些专家中有很多的市场,三是国际化不适合所有的企业,走国际化的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否是适合去做这件事情,如果本身缺乏这个能力,硬是要去做一个自己不适合做的事情,那么这样的国际化结果是不理想的。 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个大的战略问题,那么既然是战略,那么就是要用最基础的战略的三段论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即一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该不该去做?二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何去

做?三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何才能做得更久。这三个问题需要我 们做出具体的分析。 实践总是最好的途径,而实践后的结果总是最有说服力的。我 们以中国企业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国际事迹来说明我们的企业在国际 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应具备的基本原则。 首先我们来看看关于TTE的研究课题: 2004年8月,TCL的电视机业务与汤母逊的电视机业务合并,组 建TTE..TCL通过其多媒体公司持股67%,汤母逊则持股33%. 在TCL和汤母逊原先的业务基础之上,组建了中国,欧洲,北美, 新兴市场,策略性OEM5个利润中心. 在北美市场,已经开始对汤母逊注入的墨西哥生产基地的重组工作,把三间工厂合并为一间,整个重组计划可以在2005年第三季度完成. 2005年4月21日,TTE与汤母逊签定谅解备忘录,昂热工厂的运营模式将发生改变,昂热工厂将成为TTE的来料加工厂,汤母逊在欧洲,北镁为TTE销售电视机的业务将转让给TTE. TTE5个月以来的整合成果:中国利润中心的彩电销售上升13.4%,达到888万台,销售收入为111亿元,占TCL集团彩色电视机销售的48%,毛利率上升2%.而新兴市场的彩电销售量有305万台,较同期增长31%.销售收入到22.8亿元,占彩电总的销售额的10%. 从2005年7月开始,TTE将获得在北美,欧洲等原先属于汤母逊的销售业务,汤母逊以后只做承包商,不再参与经营,有专家认为TCL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展与成绩 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近年来,特不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进展。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进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20多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关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进展的动力和后劲,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国际化经营战略提法的逐步演变及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几个时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明确提出在对外开放中,要进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等已开始对外投资活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确信了跨国经营是实现经济进展的重要方式。90年代后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鼓舞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2001年,《十五打算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进展的三大支柱。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进展时期。在这几个进展时期中,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演变,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三项原则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三项原则 最近的一段时刻以来,中国企业吹起了国际化并购之风。TCL集团,联想集团,南京汽车集团,海尔集团,中海油,中石油等中国的大牌企业都在试图在国际化的运营上做点大文章,这些差不多在中国那个市场搞出专门明显优势的大企业正在以一种专门的自信心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的妄图。美国一个全球顾咨询公司的总裁讲:中国将刮起今后10年内世界上最大的并构热。 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咨询题,目前要紧有三种见解:一是中国企业迟早是要国际化的,以海尔为例;迟走不如早走;二是中国企业在目前全然是不需要国际化,因为中国市场本身确实是一个最好的市场,目前如此的讲法在一些专家中有专门多的市场,三是国际化不适合所有的企业,走国际化的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否是适合去做这件情况,如果本身缺乏那个能力,硬是要去做一个自己不适合做的情况,那么如此的国际化结果是不理想的。 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个大的战略咨询题,那么既然是战略,那么确实是要用最基础的战略的三段论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即一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该不该去做?二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何去做?三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何才能做得更久。这三个咨询题需要我们做出具体的分析。 实践总是最好的途径,而实践后的结果总是最有讲服力的。我们以中国企业最有阻碍力的几个国际事迹来讲明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咨询题和应具备的差不多原则。 第一我们来看看关于TTE的研究课题:

2004年8月,TCL的电视机业务与汤母逊的电视机业务合并,组建T TE..TCL通过其多媒体公司持股67%,汤母逊则持股33%. 在TCL和汤母逊原先的业务基础之上,组建了中国,欧洲,北美,新兴市场,策略性OEM5个利润中心. 在北美市场,差不多开始对汤母逊注入的墨西哥生产基地的重组工作,把三间工厂合并为一间,整个重组打算能够在2005年第三季度完成. 2005年4月21日,TTE与汤母逊签定谅解备忘录,昂热工厂的运营模式将发生改变,昂热工厂将成为TTE的来料加工厂,汤母逊在欧洲,北镁为TTE销售电视机的业务将转让给TTE. TTE5个月以来的整合成果:中国利润中心的彩电销售上升13.4%,达到888万台,销售收入为111亿元,占TCL集团彩色电视机销售的48%,毛利率上升2%.而新兴市场的彩电销售量有305万台,较同期增长31%.销售收入到22.8亿元,占彩电总的销售额的10%. 从2005年7月开始,TTE将获得在北美,欧洲等原先属于汤母逊的销售业务,汤母逊以后只做承包商,不再参与经营,有专家认为TCL的世界市场的营销体会将面临真正的考查.而那个咨询题真正表现在TCL在中国市场上所积存的营销体会在国际化的表现中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复制。 再看联想与IBM个人PC的合并: 目前市场调查机构IDC公布了市场调研报告,调查表明,2005年第2季度的出货量,联想在合并后重新夺回了亚太地区市场第一的位置,市场份额从2004年同期的11.7%上升到19%.销售同比大增90.9%.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之路模式研究管理论文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之路模式研究 小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不仅是扩大就业机会, 增加财政收入, 繁荣市场的短期政策选择,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面对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局限,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关键字:中小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目录 1我国中小企业在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 1.1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3) 1.2小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 1.3小企业信用低 (3) 1.4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 (4) 1.5我国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 (4) 2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分析 (5) 4中小企业如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7) 4.1加强经济管理 (7) 4.2拓展融资渠道 (7) 4.3加强经济管理 (7) 4.4努力提高企业经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7) 4.5加强经济成本管理 (7) 4.6进行管理制度创新 (7) 5如何与创新结合,发展中小企业的特有优势 (9) 5.1从企业实际出发 (9) 5.2从基础管理着手 (9) 5.3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知识培训 (10) 5.4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做到有制可依和有制必依 (10) 6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1我国中小企业在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以内部融资为主,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 随着企业自身生产的不断扩大, 内部融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2.外部融资困难,银行贷款是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虽然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已普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但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且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等一系列原因, 使得外部融资约束高于大企业。3.融资成本较高。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 浮动幅度一般在20%以上 1.2小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筹资管理效率低:1、筹资决策不科学,筹集资金不合理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一般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经常会由于错过了最佳的筹资时间而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成本,或者是由于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筹得足够的资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2.筹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小企业主要就是通过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筹资,另外由于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偿债能力较低,小企业可筹得的银行贷款也非常有限,所以目前我国小企业的筹资主要依靠商业信用方式。3营运资金运转不灵对货币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回收困难,造成资金周转缓慢.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1.3小企业信用低 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用基础, 信用观念薄弱。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 它们的管理模式比较简单, 它们只是期望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期望企业的短期利益, 不在乎企业失信是否有损企业的名誉, 是否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信用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中小企业没有可行的长远战略规划企业要想发展, 给自己定位和制定一份长远的战略规划是少不了的。但在我国,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战略规划, 这导致中小企业在中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不能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发展盲目对政府信用的缺少大量的中小企业向政府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以达到其逃税避税、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目的, 有的企业甚至通过虚假的出口行为向国家骗取出口退税, 造成大量政府资金的流失。生产信用缺失主要表现为企业隐藏事实、欺诈消费者、追求暴利。中小企业一般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认证, 有的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 采用非法生产的方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牟取暴利。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路径的选择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 —中国企业应如何走出国门?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企业自身经营优势和技术优势的 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一部分中国企业纷纷开 始实行国际化战略, 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在这些企业中, 既有首钢集团、海尔集团、格力电器、格兰仕集团等著名的大公司, 也有一些新兴发展的中小企业。然而,在中国经济已经自证为奇迹的同时,中国企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有着国际化战略组合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到底,在全球性通货紧缩逐渐逼近的年代,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该怎么进行下去? 一、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以需求为导向,做好可行性研究 这里的海外目标市场不仅是指在众多国家中选择某个或某些国家作为目标 市场,也是指在一国众多的子市场中选择某个产业、行业或某些产品作为目标市场。一个可选的海外目标市场应基本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 具备没有满足的需求; 第二, 本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一需求; 第三, 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 效益。同时,在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上, 应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注意聘请当地知名咨询机构、顾问公司协助调研, 以取得第一手的、详细的真实资料, 特别是在境外企业的选择上, 一般都选择那些政局稳定、劳动力丰富、产品有出口配额的地区。 二、海外合作伙伴的选择——与海外华商合作共赢 “在家千般好, 出门万事难”。中国企业一旦走出国门, 就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 当地的法律、法规、经营环境、市场信息、文化差异, 乃至工商注册、盖房用地、原料选购、置车雇工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都必须有熟悉当地的诚心诚意的合作伙伴。毫无疑问, 海外华商是理想的合作伙伴。遍及海外的华商, 熟知中国与所在国的国情, 与当地民族和睦相处, 拥有雄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商业网络。如今中国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可以与华商携手合作, 借助他们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作者:李姝 导师:刘松柏 系别、年级:经济学院01级 学科、专业:企业管理 完成日期:2004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内容摘要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之一,但中国海外投资却与世界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趋势很不相称,对外投资量相比而言较少。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要求企业加速国际化的进程,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企业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战略选择。怎样才能成功的国际化发展是中国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而我们过去研究比较多的是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介绍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文献比较少。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途径和战略等问题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必要。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国际市场进入问题。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的现状;通过对中国国际化发展比较成功的企业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常用的方式;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理论综述。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将产品、技术、人力、管理经验和其它资源转移到其它国家的方式。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出口产品进入国外市场;也可以通过许可证、特许经营等契约方式;或者进行以所有权为基础的直接投资。投资可以采用合资、独资或者跨国联盟的方式。独资企业的组建方式可以是并购当地企业,也可以是直接建立新厂。 第二章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是通过资源投入少、风险小的贸易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当初期尝试向海外市场扩张时,主要考虑的是减少风险。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投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国际化动机越来越强,不仅希望能够快速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希望加强对市场的渗透和对海外企业的控制。中国企业运用契约进入模式中的许可证和特许经营的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目前尚不具备先进的技术或者突出的品牌;此外,中国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属于契约进入模式。 第三章在对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主要采用的并且比较成功的五种方式:为国外厂商贴牌生产,并将产品出口国外;通过分销商开拓海外市场;并购海外企业现成的品牌和营销渠道,从而快速进入海外市场;与国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互换资源从而进入海外市场;在海外投资设厂、当地生产,更深入的渗透海外市场。本文还结合案例深入分析了每种模式的优劣势。 第四章首先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了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国际经营经验、自身的优势以及可有效使用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给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当企业有很强的生产优势,但没有很多的资源可以投资于海外市场的调研与推广,缺乏国际经营经验时,比较理想的是贴牌出口方式;当企业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但是对海外市场不了解,缺乏国际营销经验时,可以借助国外分销商开拓开外市场;当企业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国际化战略十分明确,希望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取营销渠道,从而快速进入海外市场;跨国联盟比较适合于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的企业,利用能够吸引海外企业的市场、技术等,互换资源,进入目标市场;海外投资生产对企业要求最高,投入资源最多,风险最大,企业有很强的资源实力、产品在目标市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关键词: 企业国际化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贴牌并购跨国联盟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原因和现状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原因和现状 中国的企业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进行国际化是其必然趋势,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国家腾飞的基础。从TCL收购到吉利并购沃尔沃,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跌宕起伏,在成功与失败并存的现实中,我们应该反思自身的原因。 1、中国企业国际化动机 中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日渐饱和,一方面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国保障体系的缺失导致国内消费动力增长不明显,国内企业间竞争激烈,经济全球化使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增加了国内市场的饱和,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推动下,被迫进行国际化。企业认为国际市场具有吸引力,认为国际市场潜在需求大,企业能获得高额利润。在发达国家,市场规模大,利润高;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多,潜在需求大。认为开拓国际市场具有很大吸引力,这也是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首要动机,也是我们中国企业国际化失败的最大隐患。小企业盲目进行国际化,不仅技术和产品没有原创优势,同时,价值观的冲突、文化的不融合以及国际规律把脉不准确等,都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出口创汇,通过各种税收政策,金融货币政策,提供各项服务等措施,支持企业出口进行国际化,目的在于增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驱动企业国际化,但反观中国企业的做法着实让人心寒,高成本产品,低价出口国外,仅靠过家的出口退税维持生存,国际竞争力从何谈起? 真正能让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基础是技术的进步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从最初的“世界工厂”开始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变,虽然中国的“高、精、尖”技术在世界所占比例依然很低,但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中国企业在技术的创新和产业革命上面开始烙上中国特色,中国企业开始在某些领域构筑中国特色的行业壁垒。中国的华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走向国家化的代表,成功证明了中国技术开始在世界中逐渐占有地位。华为在国际化战略中,采用“农村包围城市”,先易后难的策略,96年,试水香江,与和记电讯合作,瞄准香港市场,以香港为 跳板进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东南亚市场;之后进行俄罗斯之旅,进入大独联体市场,以合资企业为平台,采取本地化模式来开拓当地市场;随后征战亚非拉,借助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援助,直接带去低价格的核心技术产品,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