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

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

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
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

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

摘要对城市公园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是城市公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的现状和意义,在参考保护区和森林的效益评价基础上,试探性建立了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简要介绍了目前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希望对今后公园的效益评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主题词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一、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现状和意义

1、我国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效益评价有较多的研究。在具体到单个城市公园的评价上,仍处于发展阶段。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部分,是城市中的“绿肺”。许多城市公园,如郊野公园、植物园、风景区和综合性公园等,这类公园本身就可以自成一个较好的生态系统,对该地段(或片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影响较明显。从决策层决策、公园管理自身和公众知情等层面,笔者认为对城市公园的效益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由于公园的效益包含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比较全面进行评价城市公园,本文从城市公园的三方面效益即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2、城市公园综合效益评价意义

①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城市公园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到底需建些什么,提供哪些服务,才能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我们通过对城市公园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选择出最合适建设的设施和市民最需要的服务,找到城市公园的薄弱环节,找准公园在城市中的定位,发挥公园在城市中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作用。

②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一个城市建多少公园、投资多大才合适,建设公园对城市、市民带来多大好处,对该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发挥多大的作用,对这些方面的评价,要求我们必须先有一个科学、充分和合理的理论依据,不然就成了盲目投资建设,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行城市公园的综合效益的评价,有利于公园管理者、决策部门和公众了解该公园的综合效益状况,为公园建设和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或参考,并通过综合效益评估过程与结果来查找公园管理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园管理水平。

③有效控制社会成本及其效益。对城市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花费一定的社会成本,也即是说,城市公园产生的综合效益需要消耗一定的社会成本。因此,通过对城市公园综合效益的评价,有利于公园管理部门了解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中社会成本是如何产生的,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公园效益,实现管理

城市发展潜力综合评价论文

城市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18个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市的综合评价值;利用聚类分析将其分为几类,以此分出优劣层次,利于制定发展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发展潜力;主成分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taking 18 city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the cities; make use of cluster analysis which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kindstohelp to formulate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growth poten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factor analysis; clusterin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城市发展潜力 随着城市全球化竞争趋势明显,加强各级城市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1.1 城市发展潜力定义邱道持等认为小城镇发展潜力是指小城镇在现状发展基础上能够支持未来城镇系统综合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潜在能力[1]。郭亚军等认为区域发展潜力是指区域复合系统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其支撑体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2]。刘登魁认为城镇发展潜力是指在城镇现状基础上能够支持未来城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 代合治 刘兆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标准等,往往造成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测度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可比性。因此,笔者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以图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和客观判定地区城市化差异方面有所突破。 一、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全面系统性原则。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既有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的转化,也有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转化,因此指标选择应具有全面系统性。第二,层次性原则。在众多城市化指标中,其性质和特点各异,反映的城市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第三,可比性原则。有些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统一或时有变化,故不选取,主要选取近些年我国统计部门稳定使用的指标。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确定的指标应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者通过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获得。 2.指标体系的设置 依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取了4大类22项具体指标。其中人口类(P)包括3项指标,经济类(E)包括5项指标,社会文化类(S)包括7项指标,地域景观类(R)包括7项指标。每类指标中,由于反映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又分两类,一是反映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转化的指标,列为A 类,即外延型城市化指标,二是反映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指标,列为B类,即内涵型城市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其次在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加权求和,获得综合指数。 1.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于城市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分为两步,第一步确定中间层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地域景观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中间层的权重,分别为:W P=0.390,W E= 0.152,W S=0.068,W R=0.390;第二步确定各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每类中间层指标中均包含A和B两类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A类指标(外延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60%,B类指标(内涵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40%,那么每项具体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就等于其所属中间层指标的权重乘以60%(A类指标)或40%(B 类指标)再除以同类指标的个数。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省域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属于人口类中的A类指标,该类中同类指标只有一项,故其权重为W PA1=W P×60%÷1=0.390×60%÷1=0. 234,同理可以计算出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如表1所示。 总第84期城市问题1998年第4期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_王新娜

【城市研究】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新娜1,2 (1.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这决定了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目前,学界采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选择后者,并采取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各种方法进行估算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根据多配对样本的K e n d a l l协同系数检验和I C C检验,评价标准及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化;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92-04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国内学界对城市化的讨论也异常热烈。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因此国内学者采用繁多的方法进行测度,以期能全面综合反映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而这也是城市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计量基础。本文试图理清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并采用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来比较各种方法测度结果是否一致。 一、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之争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方法的争论反映了从单一的人口城市化到城市化质量提高和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的量变到质变的关于城市化内涵理解的演进路径。 (一)单一指标法 城市化的基本标志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地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社会活动[1]。H.E l d r i d g 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C.G.C l a r 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单一指标法抓住了城市化的这一本质特征———人口城市化,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这类方法主要采取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和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前两种。但是由于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并实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早期的城市化衡量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而这种衡量方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确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和状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涌入,形成了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却又被隔绝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之外的暂住人口群体。同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进,形成了乡镇企业主导下的农村城市化,使我国城市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并愈加复杂化。我国市镇的建制标准也多次发生变化,例如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不一,以非农人口户籍统计数据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有失偏颇。城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是城市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归入城市人口,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在实际操作中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国以来进行的5次人口普查。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只有节点数据没有时序数据;另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作为城镇人口,1964年二普时则改用市镇行政辖区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三普的标准是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1990年四普的口径为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而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2000年进行的五普口径进一步改变,这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复合指标法

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指标164189570

经济综合实力指标 1、指标体系设计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经济效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为此,本文选取了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五大类共14 项指标。 (1)经济规模指标,包括GDP(X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1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X1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X13);(2)经济结构指标,包括农业增加值(X3)、工业增加值(X4)、第三产业增加值(X5);(3)开放程度指标,包括外贸出口总额(X9)、实际利用外资(X10);(4)城市建设指标,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6)、基本建设投资(X7);(5)人民生活质量指标,包括人均GDP(X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4)。以上14项指标基本囊括了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体系的各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2、数据样本与数据来源 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综合实力指标数据均选自“广东统计信息网”中2009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 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简介 作者:未知来源:北方网—时代财经添加日期:10年01月16日

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是首次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包括地级)的综合实力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依据国家统计局翔实可靠的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根据城市人口与劳动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5个一级大指标,19个二级子系统,50个三级小指标体系综合评定。由此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为城市客观认识自己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 1、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方法 这次2003年度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采用的是专家咨询法,简单的说,是通过专家给定指标体系中各部分的权重,计算平均权重,再使用平均权数对无量纲化的指标加权计算得出总分。研究的具体步骤是: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确定指标体系;提取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目的是解决数据资料残缺问题;对数据分布进行正态检验;指标间的共线性检验,以分析导致相关矩阵的奇异性或不稳定因素,最终剔除具有强烈共线性的指标;给出分类和各指标权数加权平均;结果分析。 2、确定指标体系的基本准则 这次2003年度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基本准则包括: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指标的可比性、数据来源的可操作性以及简单易行的特点。即全面性,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城市的综合实力;可比性,本次评价所用资料均为城市的市区数;可操作性,选用的指标要有可靠来源,并确保数字质量;最少原则,指标体系在能基本反映城市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取其可能的最小数目;正确运用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3、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五个一级子系统: (1)人口与劳动力: 包括人口规模、素质和结构、管理和利用三个二级子系统,下设5个指标:总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经济发展 包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四个二级子系统,下设12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货运总量、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GDP增长速度、人均GDP、工业企业百元资金提供利税、每万元GDP

(完整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三)主要由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两部分组成。其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主要由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各指标的标准参考值组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包括总则、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资金来源与融资方案、财务分析、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方案经济必选、改扩建项目与并购项目经济评价特点、部分行业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综合起来看,根据方法与参数三中的有关规定,需要对于“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教材的内容做以下调整: 一、流动资金的估算 流动资金估算方法可采用扩大指标估算法或分项详细估算法。分项详细估算法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1. 周转次数的计算: 各类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最低周转天数参照同类企业的平均周转天数并结合项目特点确定,或按部门(行业)规定,在确定最低周转天数时应考虑储存天数、在途天数,并考虑适当的保险系数。 2. 流动资产的估算。 (1)存货的估算。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等。为简化计算,项目评价中仅考虑外购原材料、燃料、其他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并分项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2)应收账款估算。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尚未收回的资金,计算公式为: (3)预付账款估算。预付账款是指企业为购买各类材料、半成品或服务所预先支付的款项,计算公式为:

(4)现金需要量估算。项目流动资金中的现金是指为维持正常生产运营必须预留的货币资金,计算公式为: 现金=(年工资及福利费+年其他费用)/现金周转次数 年其他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以上三项费用中 所含的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 3. 流动负债估算。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得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在项目评价中,流动负债的估算可以只考虑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两项。计算公式为: 应付账款=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材料年费用/应付账款周转次数 预收账款=预收的营业收入年金额/预收账款周转次数 二、财务基础数据测算表 1. 进行财务效益和费用估算,需要编制下列财务分析辅助报表: (1)建设投资估算表; (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3)流动资金估算表; (4)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5)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6)总成本费用估算表。若用生产要素法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还应编制下列基础报表: 1)外购原材料费估算表; 2)外购燃料和动力费估算表; 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5)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 2. 财务基础数据测算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各财务基础数据测算表之间的关系可如图1所示: 三、生产成本费用估算 1. 总成本费用估算。总成本费用系指在运营期内为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等于经营成本与折旧费、摊销费和财务费用之和。总成本费用可按下列方法估算: (1)生产成本加期间费用估算法: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化内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近十几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来更加全面的研究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对加快河北省城市化提出了对策措施。 标签城市化;河北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河北省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向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市迈出关键步伐。经过2年的努力,今天的河北,三年大变样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正走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差异理解,互相补充,使城市化的内涵更为充实。 尽管不同学者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同,但理论界对城市化内涵的共识还是有的,从根本上说,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城市规模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2 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的腹心地带,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北京周边,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其余大部为平原。总的来说,河北省的地势有三大地貌单元,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 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 公里,总面积达18.77 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 万,现有11个省辖市(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首先依据恰当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作出大致的分类.最后,分别选用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了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综合评价;聚类分析;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 1 引言 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如何?发展是否均衡?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使人们清楚认识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行政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对河南省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首先从GDP总量、人均GDP 等经济指标出发,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定性分析.为了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我们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选用了聚类分析、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郑州市以绝对的优势领跑全省;济源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分列二到四位,处于第二集团,较其他

城市有较大的优势;其余城市的发展还有待努力. 图1论文结构图 2 河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2.1 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河南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首位经济大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 图2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河南省的经济总量维持在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GDP总量低于1000亿元;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于2000年突破5000亿元的大关;进入21世纪,国家先后提出了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以此为契机,我省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GDP总量突破两万亿,仅次于广东、

(房地产市场分析)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前景 房地产行业遭遇严厉调控的打击,房地产企业在一线城市的发展面临被减速和进入冰冻期的局面。本轮及未来的行业调控都将遵循“有保有压”、“精准打击”的原则,房地产行业拓展的空间和方向已经发生转移,二、三线房地产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十年的繁荣是可以预期的。 住房市场的发展空间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未来中国城市化重心将更多转向二三线城市及中小城市。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盈利空间巨大。房价上升空间较大,投资回报率有可能达到30%,运营成本低,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屡创新高。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可控。调控政策在未来5年内推广到二三线城市的可能性很小。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大规模供应,以及物业税等措施对房地产价格空间造成挤压,对二三线房地产市场的冲击较小。 一、内地房地产业的发展轨迹 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同步。第一轮经济增长首先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房地产业也高度集中在沿海特大城市,10年中资源主要投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使其发展成为全国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构成了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房地产需求也从解决基本居住的增量市场逐渐向改善型、投资型和投机型市场转变。未来,一线城市尽管总体市场容量仍然较大,但增长速度已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看来,即便是房地产百强企业,能够进入一线城市的开发商也只是少数几家,随着房地产业规模和从业家数的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寻找足够的成长空间,这是房地产业发展必须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的客观基础。 图1:中国房地产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从2004年开始明显加速

来源:国家统计局,招银国际 一线城市的城市化率已超过75%,开始从快速成长进入到了成熟期。而国内城市化的平均水平只有46.7%,一线特大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现代化差距越来越大。这一差距也反映了一线城市过度过快发展,各项社会服务和公共资源保障能力难以为继。2009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要在推动中小城市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人口过度向一线大城市集中,城乡发展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从整体规划层面,国家已明显透露出城市化重心转向中小城市的意图,政策首先为二三线城市地产发展释放出利好。进入第二个十年发展期,房地产业重心及趋势由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这是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调整,产业逐步进行梯度转移,以及人口流动变化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目前出现的农民工和白领“返乡潮”也为上述变化趋势加了注脚。媒体报道,不少农民工不愿再涌到一线城市,而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的二三线城市,在家门口打工,并希望能在城市安家立业,真正成为“城里人”。此外,一些在一线城市漂泊的白领和高校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房价飞涨,生活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也开始放弃在那里安家的想法,准备撤回二三线城市谋发展,安家置业。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进城的农民工、返乡的白领,这些人群都将成为二三线城市的购房主力军,也使得未来房地产业发展中心必然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图2: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比较图3: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比较

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启动并发布阶段性成果

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启 动并发布阶段性成果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010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启动并发布阶段性成果 2010年6月29日,“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该评价活动的学术指导单位为中国旅游研究院,由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民网和休闲杂志社共同主办,由北京同和旅游规划设计院和去哪儿网()承担技术研发任务。 在城市休闲指数排名中,三亚、丽江、深圳排名前三位,北京和位列第四、第五位,紧随其后的是厦门和桂林,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杭州、苏州暂位列第八和第十,青岛位列第九。 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涵盖了空气质量、人口密度、绿化面积、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私家车数量、公共汽车数量、国际化程度等近30项指标。总分为100分,但仅有三亚和丽江得分超过50分,北京的得分为分。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先生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休闲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已经确立,休闲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也得到了广泛认同。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活动,是通过一个科学、适用的评估方法,来衡量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休闲功能,树立休闲城市的示范品牌,促进城市休闲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体现休闲创造快乐、休闲创造价值的理念,为城市找到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据悉,该评价活动的核心成果是“中国城市休闲指数(CLI)”和“中国休闲城市排名”,同时也将产生“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和“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名单。为了保障成果的科学性,采取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客观评价。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公开出版物的统计信息,设置了“城市名片”、“休闲环境”、“休闲条件”和“休闲经济”等四大类别合计27个指标,按照相应权重,计算得出287个城市的“统计性指标分析结果”。二是去哪儿网()4200多万用户对287个城市的自由评价信息,通过统计技术处

辽宁省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分析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6月 236 辽宁省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分析 田美香 (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159) 摘 要:本文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样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14个城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计算各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并进行排名,通过聚类分析进行区域划分。 关键词:综合实力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6—0236—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各城市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各城市的经济差异也逐渐凸显,这将影响辽宁省整体的发展。对辽宁省各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分析将有助于正确评价辽宁省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政府制定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省内各城市认清自己的定位与现状,促进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实力的稳步提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评价城市综合实力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的原则,设计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作为建立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故本文首先对近些年来部分学者在进行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时所运用的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并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依据数据的可得性,整理出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等28个指标作为本文所需的指标体系框架。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所选指标个数较多且相关性较强,且相对来说有部分指标影响并不大,故为了使指标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简洁性,有必要对上述指标体系框架作进一步筛选。一般做法是:先将累积贡献率达到85%的主成分找出来,由于主成分是各指标的线性组合,故保留在主成分组合中载荷系数大于0.7的指标,将其他指标删除。在剩余的指标中继续进行主成分分析,采取同样的删除方法。这样经过有限次的主成分分析后,使所有余下的指标都达到保留的标准,则这些保留下来的指标就构成最终的指标体系。[2] 经过四次主成分分析后,在原指标框架中的28个指标中筛选可得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X1—地区生产总值、X2—地方财政收入、X3—地方财政支出、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X7—工业总产值、X8—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X15—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X17—职工平均工资、X18—城镇人口比重、X24—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X27—邮电业务总量、X28—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四、辽宁省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依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用SPSS 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主成分选取原则选取两个主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总方差解释表 主成分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权重 F1 83.48% 83.48% 0.87 F2 12.13% 95.61% 0.13 计算辽宁省各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并进行排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辽宁省各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名 城市 F1 F2 综合 排名 沈阳 2.46 0.06 2.15 1 大连 2.18 0.11 1.91 2 鞍山 0.11 0.26 0.13 3 抚顺 -0.32 0.89 -0.16 4 本溪 -0.52 1.27 -0.28 6 丹东 -0.38 -0.69 -0.42 10 锦州 -0.27 -1.03 -0.37 9 营口 -0.38 0.14 -0.32 7 阜新 -0.49 -1.04 -0.56 14 辽阳 -0.47 0.55 -0.34 8 盘锦 -0.63 2.23 -0.25 5 铁岭 -0.43 -0.72 -0.47 11 朝阳 -0.42 -1.00 -0.49 12 葫芦岛 -0.44 -1.04 -0.51 13 根据表2中各城市综合得分,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进行分组,将其划分为辽宁省内的较发达城市、中等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辽宁省区域划分 较发达城市 沈阳、大连 中等发达城市 鞍山、盘锦、抚顺、辽阳、本 溪、营口、锦州 欠发达城市 铁岭、朝阳、丹东、葫芦岛、 阜新 四、评价结果分析 1、辽宁省各城市综合实力强弱明显,差距较大。沈阳、大连两个城市分别位居第一、二位,综合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城市。鞍山等7个城市处于中等发达水平,而辽宁省的西北部城市群,如铁岭、朝阳、阜新等得分较低,综合实力较弱。由此可见,辽宁省的区域经济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2、政府应当从有利于全省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不削弱较发达城市的发展为前提,积极扶持欠发达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各城市共同发展。 3、较发达城市应当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地区逐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中等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在保持并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优势的同时要学习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引进资源、人才和先进技术,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其经济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辽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凌源市发展潜力综合分析与评价

凌源市发展潜力的分析与综合评价 一、凌源市概况 凌源位于西部辽冀蒙三省(区)七县(市)交汇处,地处辽西走廊连接和两大城市群北通道的要冲,是中东部广区距离出最近的交通节点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发展空间广阔。2004年,全市辖2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233个行政村、30个社区。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50万,城市化水平为21.9%,远低于全省城市化平均及全国城市化水平。 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1.4亩。气候特点为暖温带半湿润向温带半干旱过渡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5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844小时,无霜期146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60立方米。 凌源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矿藏50多种,其中石灰石、膨润土、硅石、铁矿、金矿等储量大、品位高,极具工业大规模开发价值。凌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精美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地热温泉等资源,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前景。 凌源市基础设施不够发达,铁路和公路是全市主要的交通方式。铁路有锦承和塔铁路,公路有两条国道、两条省道和八条县道。2001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24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701万吨,公路客运量712万人。 二、凌源市城市城市竞争力力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是指城市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并为其自身发展及在其从属的区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而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功效。它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所以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条件、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环境、开放程度、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 凌源市位于辽西西部与蒙、交界的“金三角”上,处于地级城市发展的空档地带,受高级城市限制相对较小。优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城市发展的可利用空间和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使凌源市具备了发展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凌源面临着经济腾飞的好机遇。 1.样本县市的选择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相当、邻近原则、行政级别相同等原则,选择了建平县、喀左县、北票、馁中县、建昌县等县市作为研究的样本。 2.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着具有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具有代表性的原则,以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而且考虑了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本指标体系具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城市经济实力、城市资金实力、科技实力、产业结构与效益、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政府管理水平为影响因素,20个指标来构成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见表1)。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7-01-29 交通运输论文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公共交通所具有的个体交通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198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城市客运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方针,并且先后发布了相关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公交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评价现有公共交通的运行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把握公交总体发展水平,可以为公交进一步发展提供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依据,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管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分为两大系统:定点、定线公共交通系统和非定点、定线的公共交通系统。前者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小公共汽车以及索道、缆车、登山电梯等。后者主要是出租汽车。各种交通方式有各自的运行特征,本文针对最常见的公共汽车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评价是一些归类的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对评判对象从其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或全面的综合状况做出优劣评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公正,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非线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非线性原则,实现指标体系的结构最优化; 实用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工作的意义在于分析现状,认清所处阶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尽量选取日常统计指标或容易获得的指标,以便直观、简便地说明问题。 涉及公共交通的评价指标至少有几十种,精确的量化不等于评价的准确,对于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应选取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每项指标应具有独立性、可量化和通用性。 城市常规公交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多,评价指标选取考虑的因素也多,因此,用简单的`线性结构难以描述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树状的关系结构,运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将目标按逻辑分类向下展开为若干目标,再把各个目标分别向下展开成分目标或准则,依此类推,直到可定量或可进行定性分析(指标层)为止。目标层次分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选取的指标直接与目标相关,具有层次性,并可随着目标的增多而扩充。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要素包括流动的人、行驶的车、变化的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的指标多达数十种,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认为评价体系可以从建设投入水平、运营服务水平、综合效益水平三个方面来反映总体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②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 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课本上有四点原因。(主要指标法) 1、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与统计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其它实质。 4、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 (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水平测度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 同:都有三个大的步骤。用的都是层次分析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确立) 2、各体系权值的确定(因素分析法、专家打分的方法) 3、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分值比较) 异: 1、指标体系内容的差异 (1)第一类:经济现代化, 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居民收入 4 个指标; 第二类: 基础设施现代化, 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 4 个指标; 第三类: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市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人均生活用水量 5 个指标

中国主要城市经济现状的综合评价

中国主要城市经济现状的综合评价 山东理工大学罗明、袁汝鹏、宗永臻 目录 摘要............................................................ - 1 - 1 问题描述...................................................... - 2 - 2.数据选取与处理................................................ - 2 - 2.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2) 2.2数据简单处理 (2) 3 模型建立...................................................... - 2 - 3.1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2) 3.2考察原有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3) 3.3因子提取 (4) 3.4因子命名 (4) 3.5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 (5) 3.6因子分析小结 (7) 4 聚类分析...................................................... - 9 - 4.1聚类分析定义 (9) 4.2聚类分析的流程及数据来源 (9) 4.3聚类分析结论 (10) 5 模型的优缺点................................................. - 12 - 6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 12 - 7 参考文献..................................................... - 11 -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校级项目:新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RWSK 2006-Y22)。 作者简介徐秋艳(1972-),女,河南省兰考人,硕士,讲师,从事统计学 及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30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在其各种各样的定义中,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及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城市化水平即指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对它的测度一般采用城市地区人口占地区人口的比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城市化水平的测定作一回顾与总结,并简要地对各种方法作一评论,使读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明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1 国外研究综述 对单一指标法研究具有代表性学者如诺瑟姆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国外对于复合指标法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系统研究的著述并不多见,大多分散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中。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的过程,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因此对于复合指标法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以下几种:第一,联合国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建立的指标系统采用19个社会经济指标来考察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经济、社会、人口统计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英国地理学家克劳克从人口、职业、居住及距离城市中心距离远近等16个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城市化的指标系统。第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因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标准作为现代化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较为通行。尽管该指标体系并非直接描述城市化,但是它可以反映城市化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涵。此外,198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15项,1982年英国制定的社会指标体系10项,1982年印度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7项,1986年欧洲的33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联合发起建立“健康城市”,提出38项目标等,也是对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有益探索,可供借鉴。 2国内研究综述 单一指标法最常用的是人口指标法,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这种方法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镇的建制标准多次发生变动。由于市镇人口的多少与市镇的设置标准密切相关,不断地调整市镇的设制标准必然会导致同一地区设市(镇)前后城镇人口的统计出现差异,从而不能如实地反映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二是城镇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与城镇实体的地理界线不一致。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是按市镇的辖区范围为单元进行的,而中国市镇的行政辖区要远比城镇的实体范围大。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统计出的城镇人口中包含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导致测出的城市化水平不真实。另外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及人口普查都是以各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统计的,一旦行政区划改变,本来在实体上并没有很大变化的城市人口,在统计资料上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三是城镇人口的统计对象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1963年以前,我国把市镇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都统计为城镇人口。1964年以后,规定只限于市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1982年以后,又把区内农业人口统计在内。1980年以后,有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起很大作用,但是他 们却不被公安部门登记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而这部分人口无论是从事的职业上,还是在生活和集聚性上,都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城市特性。有的学者曾对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的计算方法做出相应的修正,用以消除与实际的偏离,试图能反映一个地区比较真实的城市化水平。李文博等利用国民经济中从业人员的就业比重推算总人口中城市化人口比重。还有采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即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但由于存在大量在城市从事各种各样工作的非农业人口,使该指标与实际也有很大偏离。此外,还有采用城市用地指标等进行衡量。赵燕菁将城市化看作对社会分工水平和规模的度量。在这个新的理论看来,将职业和居住的空间位置作为分析的基础本身就是不牢靠的。真正的城市化指标应当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这种分工无论发生在什么地方都一定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他在参与一项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中美合作研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徐秋艳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商务信息系,新疆五家渠831300) 摘要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测定作了回顾与总结,并简要地对各种方法作一评论,使读者对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明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测度法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9-09407-02Summarization of Researches on Measuring Method of Urbanization Level XU Qiu 蛳yan (College of Business,Shihezi University,Wujiaqu,Xingjiang 831300) Abstract Measuring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level of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https://www.doczj.com/doc/9e4827139.html,mentary on each method was briefly conducted,which helped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in this aspect and nail down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level;Measuring method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29):9407-9408责任编辑曹淑华责任校对王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