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释兽第十八

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释兽第十八

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释兽第十八
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释兽第十八

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训练001 《尔雅义疏》录入

釋獸第十八

《說文》:“獸,守備也。”按:獸者,守也。田獵取獸,必須圍守戒備之也。以其可充庖廚,謂之六獸。鄭衆庖人注。以麋、鹿、熊、麕、野豖、兔為六獸也。以其種類眾多,謂之百獸。《公羊疏引書·鄭注》:“百獸服不氏所養者也。”《大戴記易·本命篇》謂之毛蟲,《大司徒土會之法》謂之動物,而云山林宜毛物。原隰宜物。鄭注:“毛物,貂狐貒貉之屬。毛者,臝物。虎豹貔之屬,淺毛者。茲篇所釋,皆是野獸,豖為六畜之一,宜入釋畜,而誤置在此。

01

【經】麋,牡麔,牝麎,其子。

【注】《國語》曰:“獸,長麛。”

【經】其跡躔。

【注】腳所踐处。

【經】绝有力狄。

【疏】《說文》:“麋,鹿屬。冬至解其角。”按:麋似鹿,青黑色,肉蹏。目下有兩孔,俗說謂能夜視。春秋莊十七年冬,多麋,《五行志》云:“麋之言迷也。”《白虎通》云:“諸矦h?u射麋,示逹迷惑者也。“按:麋性淫迷,故司裘设麋侯而爲卿大夫所射矣。麔者,《说文》云:“麋牡者。麎,牝麋也。《詩》吉日疏,引某氏曰:“<詩>云:'瞻彼中原,其麎孔有。’”言牝者之多也。又云:“人言祁富當作麎。”陶注本草云:“今海陵聞最多,千百為,多牝少牡。然則其麎孔有,

言牝之多也。”又云:“人言麋一牡輒交十餘牝,交畢即死。其脂墮土中經年,人得之,名曰‘道脂’。”按:今山中人說麋游牝死,其牝亦銜靈草活之。草銜未至,獵人或收得之。此則《詩》云“野有死鹿”,

鹿即麋矣,麋鹿同類也。其子名,韋昭《魯語》注:“麋子曰鹿。”《淮南·主術篇》云:“不敢麋麛。”高誘注:“糜子曰夭。”其跡躔者,《說文》云:“躔,踐也。”《方言》云:“躔,循也,歷行也。”後漢《郡國志》:“廣陵郡東陽有長洲澤。”劉昭注云:“縣多糜。”引《博物記》曰:“十千為羣,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糜’,民人随

此種,不耕而穫,其收百倍。”然則之言猶躔也,躔古音相近,糜即麋躔矣。

02

【經】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

【疏】《說文》:“鹿,獸也。”《大戴禮記·本命篇》云:“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按:謂之禽獸者,蓋據小者而言,所謂未孕曰禽也。鹿性旅行,見食相呼,“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食相呼也。“瞻彼中林,甡甡其鹿”,行必旅也。《夏小正·八月》:“鹿人從。”從者,從羣也。《說文》:“麚jiā,牡鹿。以夏至解角。”按:其牡名麚,亦猶牡豖名豭jiā也。其牝名麀yōu,麀從牝省也。左襄四年傳,思其麀牝是矣。其子名麛。《說文》:“麛,鹿子也。虞yū,鹿麛也。是麛一名虞。”《廣雅》云:“麛,也。與虞其音同。”《魯語》云:“獸長麑ní。”韋昭注:“鹿子名麑,麑與麛古字通也。”其迹

名速,《說文》段注:“以速為迹字之誤。據籀zh?u文“迹”作“速”,從束。其說是也。”《玉逸九思》云:“鹿兮躖躖duàn。”《說文》:“躖,踐處也。是躖即鹿之迹。”《詩》“町疃tuǎn鹿場”,鹿場猶糜,皆謂所踐處也。者,《說文》作“麉jiān”,云鹿之絕有力者。

03

【經】麕,牡麌。

【注】《詩》曰:“麀鹿麌麌。”鄭康成解即謂此也,但重言而。【經】牝麜,其子麆zhù,其迹解,绝有力豜yàn。

【疏】《說文》:“麇jūn,麞zhāng也。從囷qūn省聲。”籀文作“麕”,不省。麞,糜屬,蓋麞似糜而黃黑色,比鹿為小也。麕或作麏,《詩》“野有死麕”,《釋文》引草木疏云:“麕,麞也,青州人謂之麕。麞或作獐。”鄭注《考工記》云:“齊人謂麇為獐。”按:古人言獐頭鼠目,其性多疑善顧,故《呂覽博志篇》云:“使獐疾走,馬弗及至。已而得者,其時顧也。”《本草》陶注。俗云“白肉是麞”,言白瞻易驚怖也。虞者,《詩》云:“麀鹿麌麌。”鄭箋用《爾雅》孔疏云:“是麕牡曰麌也。”若然,鄭箋當云“麕牝曰麌”,今本作牡字形之誤。因知《爾雅》古本作“麕,牡麜牝麌。”正與《詩》言麀鹿相合。今本麜麌互倒,於義舛矣,當作鄭箋訂正。《唯玉篇》云:“麌,牝鹿也。”(麜又云牡麕,誤)《廣韻·十一模》云:“麌,牝麕也。”(五質又同郭本)《羣經音辨七》引鄭箋亦作“麀,鹿牝也;麌,麕牝也”,分明不誤。並與《詩》合,此說本之《臧氏經義雜記》廿七。今取以正郭本《爾雅》之誤也。其子名麆,其迹名解,絕有力者名豜,《詩·獸

豜于公》謂豖三歲者。“豜”“”聲同,疑鹿麕俱名,借作“豜”,又通作“肩”。《詩》“竝bìng驅從兩肩”,《說文》引“肩”正作“豜”,豜之言堅,謂堅疆有力也。

04

【經】狼,牡貛huān,牝狼,其子獥,绝有力迅。

【疏】《說文》:“狼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後。”《廣雅》云:“狦shān,狼也。”是狼一名狦。《詩》云:“竝bìng驅從兩狼兮。”疏引舍人曰:“狼牡名獾,牝名狼,其子名獥,绝有力者名迅。”迅,疾也。陸機疏云:“其鳴能小能大,善為小兒唬聲,以誘人,去數十步止,其猛捷者,人不能制,雖善用兵者,不能免也。其膏可以煎和,其皮可以為裘。”故《禮記》曰:“狼臅chù膏。”又云:“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是也。”《本草拾遺》云:“狼犬如狗,蒼色,鳴聲則諸孔皆沸。”按:今狼全似蒼犬,唯目縱為異。其膓直,故鳴則竅qiào沸也。

05

【經】兔,子嬔fàn。

【注】俗呼曰“”。

【經】其迹迒,绝有力欣。

【疏】《說文》:“兔,獸名。”兔謾訑yí善逃也。按:諸獸中唯兔不言牝牡,蓋無異名故也。其子名嬔,《說文》作“”,云“兔子也”。娩miǎn,娩訓疾者,恒疾而速,故兔血腦主胎產也。《類聚》九十五引《爾雅》:“嬔正作娩。”與《說文》合。《論衡·奇怪篇》云:“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從口而出也。”郭云:“俗呼者。”《廣雅》:“,

兔子也。”《釋文》引《字林》同,郭所本也。其迹迒者,《說文》:“迒,

獸迹也。或作。”《方言》云:“迒,迹也。”《釋名》云:“迒者,行不由正,亢陌山谷草野而過也。”按:《莊子·外無篇》云:“蹏dì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蹏。”蹏即迒矣。绝有力者名欣,“欣”聲近“”。《戰國策》說:“天下狡兔有東郭也。”

06

【經】豕子,豬。

【注】今亦曰“彘zhì”,江東呼“豨xī”。皆通名。

【經】豶f?n。

【注】俗呼“小豶”。豬為子。

【經】幺幼。

【注】最後生者,俗呼為幺豚。

【經】奏者豱wēn。

【注】今豱豬短頭,皮理腠蹙cù。

【經】豕生三豵,二师,一特。

【注】豬生子常多,故別其少者之名。

【經】所寝橧。

【注】橧,其所臥蓐。

【經】四豴皆白,豥。

【注】《詩》云:“有豖白蹢dí。”蹢,蹏也。

【經】其迹刻。绝有力。

【注】即豕高五尺者。

【经】牝豝。

【注】《詩》云:“一發五豝。”

【疏】《說文》:“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讀與豨同。”按:《天官書·奎日》曰“封豕”,《天文志》作“封豨”,是豨豕古音同。《說文》又云:“彘,豕也。後蹏發謂之彘。”豨,豕走豨豨也,豬豕而三毛業居者。《方言》云:“豬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豨。其子或謂之豚,或謂之,吳楊之間謂之豬子。”然則豬彘聲轉,豕彘豨俱聲近,故郭云皆通名矣。《說文》:“,豶也。豶,貕xī豕也。”《易》

云:“豶豕之牙。”虞翻注:“豕稱豶。”崔璟云:”豕本剛矣,乃性和。”《易》釋文引劉云:“豕去勢曰豶。”《爾雅》釋文:“,羊箠反。豶謂犍豬。犍,九言反。”是犍與同。今俗呼小豬為豬,東齊言如繒。《說文》:“幺,小也。幼,少也。幼幺聲義同。”今東齊人呼幺豚為幺郎矣。奏者,《釋文》本或作“湊”。郭云:“豱豬短頭,皮理腠蹙。”是腠與湊同。今豬腹榦hán頭足俱短,毛赤黑色亦短,即豱豬也。音溫。豵者,《說文》:“生六月豚。”一曰一歲曰豵,尚聚叢也。然則豵之為言“叢”也,“叢”有衆義。故三日豵矣。《詩》騶zhū虞箋:“豕生三日豵。”《傳》云:“一歲曰豵。”《七月》傳同。鄭衆大司馬注:“一歲為豵,二歲為豝,三歲為特,四歲為肩,五歲為慎。”《詩·伐檀》傳亦云“三歲曰特。”凡此諸名,當有成文,故毛鄭援以為說。其“豵”、“特”與《爾雅》名同意異。豝,有牝豕名也。其云五歲為慎,“慎”與“師”相聲相轉。橧者,《方

言》云:“豬其檻及蓐曰橧。”按:《禮運》:“夏則居橧巢。”鄭注:“暑則聚薪柴居其上,然則人豕所居通名橧也。”今居豕者,編木為檻,一名蘭,一名笠,俱聲相轉。《詩》云:“執豕于牢。”孟子云:“既入之笠。”趙岐注:“笠,蘭也。蘭即檻矣,檻中草為蓐。一名艽jiāo 莦xiāo。《淮南子·脩務篇》云:“野彘有艽莦。”高誘注:“以為蓐也。”《廣雅》云:“橧,圈也。”按:今東齊人呼豬圈如書卷之“卷”。《詩》疏引舍人曰:“豕所寢草名為橧。”李巡曰:“豬臥處名橧。”某氏曰:“臨淮人謂野豬所寢為橧。”《詩》釋文引《爾雅》“橧”作“繒”,鄭箋亦同。叚借字也。今本依《方言》作“橧”,蓋後人改。豴,《釋文》作“蹢”是也。《詩·漸漸之石》箋:“作四蹏皆引自白駭。‘駭’與‘豥gǎi’字異而音同。”然箋又云”白蹏尤躁疾”,則“豥”古本作“駭”,亦後人改。如“蹢”改作“豴”矣。《詩》疏引孫炎曰:“蹢,蹏也。”可證其跡名刻。今豚子逾年謂之刻老,或曰刻婁l?u本此。绝其力,即豕高五尺者,說在釋畜。豝者,《說文》:“牝豕也。”

一曰二歲能相杷pá拏ná也。《詩》騶虞傳本《爾雅》。《廣雅》云:“,豕牝也。”《玉篇》:“,老母豕也;,小母豬也。”“”“”聲亦相轉。《左轉》謂之“婁豬”,皆豝之異名也。牟延相說“‘牝豝’句上當‘脫牡豭’一句”,余按《說文》“豭,牡豕也”。左隱十一年傳,鄭伯使卒出豭,定十四年傳,盇h?歸吾艾豭。又《說文》“”字解云“讀若<爾雅>麔jiù豭短脰d?u”,今《爾雅》“豭”作“麚jiā”,麚為牡豕,“豭”、“麚”音同字通。疑《爾雅》“脫牡豭”句,牟說是矣。

07

【經】虎竊毛謂之虦zhàn貓。

【注】竊,淺也。《詩》曰:“有貓有虎。”

【疏】《說文》:“虎竊毛謂之虦苗。竊,淺也。”《郊特牲》言“迎貓迎虎”。《詩》言“有貓有虎”。傳云:“貓似虎而淺毛者也。”《方言》云:“虎,陳魏宋楚之間或謂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間謂之李耳,或謂之於,自關東西或謂之伯都。”《御覽》引《風俗通》云:“俗說虎本南郡中盧李氏公所化,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按:《易林》云:“鹿求其子,虎廬lú之里,唐伯李耳,貪不我許。“然則唐伯李耳,蓋皆方俗呼虎之異名,俗說謂是李翁所化,未必然也。“竊”、“虦”、“淺”俱聲相轉。

08

【經】貘,白豹。

【注】似熊。小頭庳bì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骨節強直,中實少髓。皮辟溼shī。或曰:“豹白色者名貘。”

【疏】《說文》:“貘,似熊而黃黑色,出蜀中。”《釋文》引《字林》云:“似熊而白黃,出蜀郡。”《王會篇》云:“不令支玄貘,是貘兼黑白黃三色。”《神異經》云:“南方有獸名曰齧nia鐵,其糞可為兵器。毛黑如漆。”按:此即王會所云玄貘者是也。白帖引《廣志》云:“貊大如驢,色蒼白,舐鐵消千斥。其皮溫煗nuǎn。”《後漢·西南夷傳》:“哀牢夷出貊獸。”李賢注引《南中八郡志》云:“貊大如驢,狀頗似熊,所力食鐵,所觸無不拉。”郭注《中

山經·崍山》云:“卬來山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駁,亦食銅鐵。”然則“

”與“貊”、“”與“貘”,竝字異而音同,聲轉為猛。《西山經》云:“南山獸多猛豹。”郭注:“猛豹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能食蛇食銅鐵。出蜀中,此則猛豹即貘豹。”而云“出蜀中”、“南山崍山”,皆蜀地也。郭又引或說以貘為豹之別名者。《詩》疏引陸機疏云:“毛赤而文黑,謂之赤豹;毛白而文黑,謂之白豹。”《列子·天端篇》釋文引尸子云:“程中國謂之豹,越人謂之貘。”是貘即豹矣,“貘”、“白”、“豹”三字,雙聲兼疊韻。

09

【經】甝hán,白虎。

【注】漢宣帝時,南郡獲白虎,獻其皮骨爪牙。

【經】虪shù黑虎。

【注】晉永嘉四年,建平秭歸縣檻得之,狀如小虎而黑,毛深者為斑。《山海經》云:“幽多山多玄虎玄豹也。”

【疏】《說文》:“甝,白虎也。讀若‘’。,屬。,黑虎也。”《王會篇》云:“般吾白虎,屠州黑豹。”《漢郊祀志》:“宣帝時,南郡獲白虎,獻其皮骨爪牙。上為立祠。”按:漢以白虎為瑞。《四子講德論》以為偃武修文之應,故沈約《宋書》列于福瑞之志。然南齊時屢見白虎文,此自有種類,亦如漢之白麟,不足稱瑞也。虪,《釋文》作“”,本今作“虪”。《海內經》云:“幽都之山,其上多玄豹玄虎。”郭注:“黑虎名儵tiáo。”《中山經》云:“卽谷之山多玄豹。”郭注:“黑豹也,即今荊州山中之黑虎也。”然則此注黑虎,乃黑豹,虎豹同類

也。晉《地理志》:“建平郡秭歸屬荊州。”今湖北宜昌府歸州也,當疑《說文》有無甝。《玉篇》《廣韻》:“甝互見。”蓋篆文“甘”作“”,與“日”形近而誤衍也。證以《釋文》“甝”。《字林》:“下甘反,又亡狄反。”“亡狄”即“甝”字之音。可知“”衍為“甝”,宜據以訂正。

10

【經】貀du?無前足。

【注】晉太康七年,召陵扶夷縣,檻得一獸,似狗豹文,有角,兩腳,即此種類也。或說貀似虎而黑,無前兩足。

【疏】《說文》:“貀,獸,無前足。”引《漢律》:“能捕豺貀購錢百。”《爾雅考證》引《異物志》云:“貀出朝鮮,似猩猩,蒼黑色,無前兩足。能捕鼠。”《廣韻》:“貀作豽nà,云似狸蒼黑,無前足,善捕鼠。”與前說合矣。《臨海志》云:“狀如虎形,頭似狗,出東海水中。”《本草衍義》云:“今出登萊州,其狀非狗非獸,亦非魚也。前腳似獸,尾即魚身。身有短青白毛,毛有黑點。”按:此蓋有二種。郭注及《異物志》所說,皆陸產也,其《臨海志》及《衍義》所說,皆即今海狗也,登州人嘗見之,方春海凍出冰上,人捕取之,尾略似魚,頭似狗,身有短毛,青黑,而四足,非兩足也。《爾雅》“無前兩足”者,今未見。晉《五行志》:“武帝太康六年,南陽獻兩足猛獸。”《類聚》引王隱《晉書》曰:“太康六年,荊州送兩足虎。”晉《地理志》:“邵陵郡扶夷屬荊州。”二書俱作六年,郭云七年,蓋誤注引,或說本《字林》,見《釋文》。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六大名著导读

笔记一 明末清初的四大奇书和开国后的四大名著整合而成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 根据:代表了中国小说的最重要的最有含量的作品 导读:即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因为大家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这六本小说导读即三方面的工作:一、活的文学作品鉴赏指要 研究文学史、艺术史、不同于研究其他部类的历史、 比如研究政治史、那些东西已经过去了、通过文献来看 文学史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属于过去的时代像化石一样, 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活的、我们今天还可以来阅读它 二、文学史、文化传统之发微 这是互动的 一方面我们会适当地介绍一些跟作品有关的文学史 和文化传统的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作品来认识文学史和文化传统 里某些相关的内容 有些甚至是独特的只有从种文学作品里才能认识到的 三、进一步研究的门径 三国演义(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最大的区别在于是谁眼中看出来的 有些事迹可能《三国志》讲的更为可信一些但是老百姓更乐意 听到一个在道义上站得住的感人的故事 特点:在被接受的过程中评价迥异 胡适:通学教育史上不得了但是却认为不是文学 进行文学研究不能不关注文体不能不关注文类 演义类对历史的演义对于历史进行通俗的解读进行一种文学或者 类文学的书写 从文化传统看三国 使官文化传统及其‘辐射’ 历代都很重视“史”的编写 “辐射”即野史的繁荣 对小说的影响:一、重视历史的题材 二、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三、从写法上、体例叙事都作为一种样板对中国 小说产生了影响 笔记二

水浒传(正义与野蛮的交响乐) 对此持有批判态度的较多中国人的地狱、精神的地狱 野蛮的地方较多 正面的价值 很大程度上是处在无告的弱者地位的民众、对于正义的一种向往、渴望、里面有大量的伸张正义的笔墨 把这两部分交织在一起、在一个艺术化了的通体结构里复杂的作品 水浒传可能是明中叶的产物 理解纷纭:(明清)忠义、海盗、怨毒骂世与逞露才华 (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农民起义的颂歌、叛徒的赞歌、叛徒的阴谋之书 (八十年代以后新观点)太行(群盗)自传、为市井细民写心、武侠文学滥觞、绿林与侠盗、流民与流氓 三个方面的内容既有所区别又有所交集行侠、打劫、起义 交集部分:武力实现体制外的“正义”也是它长时间地传播不衰的原因 好汉们形象不可避免的“道德裂痕” 水浒的魅力对于这种平等、正义的渴求之外 好汉们共同的行为特色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锄强扶弱、扶危济困 不计利害、敢于担当 仗义疏财、朋友义气 类似刚刚所讲的血腥的场面、那种拿今天人来看无原则的快意恩仇、这些东西可能对社会心理产生负面的导向、是否需要灭活、没有结论。 感想:第一点,也是最引人入胜的一点,就是书中那一百单八将.人物虽称不上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例如浪里白条张顺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坚石刻技术拔群,还有入云龙公孙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法,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有人说《水浒传》里108将是勉强凑齐的,就是为了凑传说中的108星.我也不否认这点,可如果要是真的有多少些写多少,那么不仅少了一份奇幻色彩,也丢失了一百单八将从天而降的意义,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极品. 第二点就是《水浒传》中对剧情的刻画描述.《水浒传》从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到一百单八将聚一堂,从宋江大破连环马到宋公明全夥受招安,中间事情的繁琐,人物的众多,令人望而生畏.可作者却用自己优秀的文笔将如此长的故事娓娓道来却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而且一环套一环,使读者不由得继续往下看,仿佛自己到了真实的故事中去了一般,真是让人叹服. 笔记三

中外语言学简史

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历史阶段(5个)1语文学:公元前3世纪对古籍做注释和校对,是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到公元前16 17世纪出现复兴和繁荣2传统语法阶段:古希腊18世纪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围,依照拉丁语法建立起来的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过程的语言学。在19世纪初广泛研究印欧语系的语法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世纪初洪堡特就开始了语言结构分析,20世纪初语言学的重心转移到结构主义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以语言的生产和转换能力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使欧美语言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重要语言学家: 瓦罗《论拉丁语》:古罗马著名学者之一,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法专家,代表作《论拉丁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捍卫“类比”原则)包括1词源学2形态学3句法学《论拉丁语》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涉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及一些残留问题。 洪堡特及其理论 贡献:普通话语言学的奠基人。贡献: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其核心,认为:1语言中没有静止的东西2语言整体分割的词和语法规则只是一种人为的毫无生气的冷了的溶岩石3在深入研究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提出“语言四部形式”的概念。 语言的三类型:孤立语粘着语曲折语 特鲁别茨柯伊《音位学原理》20世纪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1789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三周年演说》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亲缘关系,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施莱歇尔语言理论: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1语言有机体理论突出了语言的物质性,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荒谬)。语言:成长时期、衰老时期。认为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形式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形式,衰老时期有最高点逐渐衰老,形式也遭到损坏3语言发展阶段4语言谱系树理论: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颗树的树干,分支是各种印欧语(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分支上有细支,代表印欧各种方言,此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种类的问题,用树形方法形象的表达了对语言相互关系的看法,但从理论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斯多葛派:公元前4世纪一批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反对者。对语言学的贡献:1清楚区分了逻辑研究和语法研究2使用的语法术语越来越精细使用至今。此派的语言观属于自然派,认为早期语言的声音和能代表的事物之间有天然的联系,努力研究词源寻找语言的原始形态。提出“变则学说”认为词与事物关系是不对应的,得出语言是无系统不受规则限制的。 格里木定律:1817年格里木发表《德语语法》系统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言之间辅音的一致性,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学派:亚历山大将军托雷密在埃及建立的,研究希腊的古代文献、注释和考证《荷马史诗》形成亚历山大学派。代表人物:亚里斯塔克提出“类比”说,语言是以相似的形式指明相似的范畴,并受一定规则制约的,对形态学做了详细研究确立八大词类。促进作用1确立了语文学的观念2他们的语文学工作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向,寻求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促进真正语言学的诞生3保护希腊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前提: 118世纪队语言标本的搜集,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准备了具体的材料2把其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引进到语言研究中来,引起语言研究方法的改革3梵语的发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以结构研究为主《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前无古人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重要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出版进一步强调了“系统”概念。贡献: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2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3共时和历时的区别4语言系统性与价值的概念5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6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索绪尔理论对代语言学的影响: 1系统性把语言看成一种系统和结构2注重共时研究3优先口语研究4认为语言是描写性的不是规定性的5主张区分语言和言语6强调独立自主性,摆脱哲学家、心理学家的影响,作为一个独立对象做观察。现代语言学的特征都源自索绪尔的理论,索绪尔所建立起的语言学框架对现代语言学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与言语的区分:为了确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于是产生的这样的区分。言语:是个人行为是暂时的现象,不能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是言语的工具,是言语的产物,是一套比较稳定的符号系统,可以将其从言语活动中划分出来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 共时和历时的区分:历时现象:指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共时现象:两者是对立的,应分别研究,在共时性基础上才能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研究。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语言系统无关的东西都属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系统有关的属于内部研究。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形成。理论基础:迪卡尔的理性主义,认为人本身有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一部分是人类的属性(人类天生具备的语言能力)另一部分是人类生存经验中后来获得的个别语言知识。乔姆斯基接受洪堡特的观点: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提出“演绎法”从语言能力研究当中揭示人的认知过程。 生成:数学领域的用语,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事实,生成性说明语言具有创造性,生成语法就是要设计一套产生某语言全部语法的规则,且仅仅是符号语法规则。 历史比较语言学三个第一:拉斯克:西方第一个进行语言比较研究且取得出色成绩的语言学家《古代北方语或冰岛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1

前言:要点 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3、传统“小学”的含义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 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 本节要点 1、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 2、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3、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第二节童蒙识字课本和《尔雅》 本节要点 一、秦汉时期的识字教育及其对文字研究的促进 1、统一全国的文字。 2、编写儿童识字课本。 3、识字与仕途相联系。 4、征召全国通小学者“正读”。 二、训诂汇编的《尔雅》-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 1、训诂汇编的出现及取名。 2、《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3、《尔雅》的内容与体例 4、《尔雅》的价值与不足,注释与影响 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 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扬雄《方言》 本节要点 一、方言学以及研究方言学的意义 二、方言学兴起的原因 三、古典方言学的创始人--扬雄 四、古典方言学的创之作-- 《方言》 第四节字书的兴起 中国文字学史第一部专著许慎《说文解字》 本节要点 一、什么是字书 二、许慎和《说文解字》 1、许慎生平 2、《说文解字》的产生背景(难点) 3、《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难点) 4、《说文》在语言学史上的成就以及影响(重点) 5、《说文解字》的局限: 第五节声训 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专用声训的《释名》汉末刘熙本节要点 1.什么是语源学? 2 .传统训诂方法:声训

3.《释名》的作者 4 .《释名》的内容与体例。 5.《释名》的价值和不足: 第二章韵书为主的时期 这一章主要是研究音韵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训诂和音韵学。训诂学最先,音韵学的起步较晚。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兴起学。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 第六节语音研究的兴起 本节要点 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 直音 读若 譬况 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1、反切的定义 2、反切的来源 3、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 第七节韵书(上) 一、什么是韵书 二、韵书的产生原因。 1.反切是韵书的基础。 2.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 3.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 三、六朝韵书的发展 四、隋唐时代的韵书 1.陆法言《切韵》 2.唐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3. 唐代孙愐《唐韵》 4. 唐代李舟《切韵》 第八节韵书(下) 上一节我们谈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代的韵书。在这一节里,将学习宋、金元以及明代的七部韵书: 《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 这七部书各有特点:《广韵》是隋唐韵书的替身,《集韵》徧于守旧,《五音集韵》革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韵部《古今韵会举要》寓革新于守旧之中;《中原音韵》全依北方口语;《洪武正韵》南北调和。其中《广韵》和《中原音韵》两部书分别代表中古音和近古音,因而在语言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于时间关系,只把重点放在《中原音韵》上。 第九节宋元时期的等韵学 一、等韵学的概念 二、等韵学的基本术语 三、等韵学的韵图—声韵调的结合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 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 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 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 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 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 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 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 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 《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 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 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 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 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 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 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 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 “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三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综合练习(三) (十一至十七章) 一.填空题 1.《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南朝梁昭明太子__萧统____负责组织编纂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___诗文选集__。 2. 从唐初至现代,《隋书》所著录的总集至今保存完整的仅有三部《___文选___》、《__文心雕龙___》、《__玉台新咏》,而《_文选__》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3.《文选》所录的作品,上自先秦,下迄_齐梁_____,除无名氏外,共有123__家,__700____篇。 4.《玉台新咏》是南朝梁、陈间的著名诗人_徐陵_____编的一部诗歌选集。它是继《诗经》《楚辞__》后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收录了__汉代____至__梁代____的___690___首诗歌。 5.明代《玉台新咏》的刻本,都是根据南宋永嘉_陈玉父__刻本刻印的,但这个版本比___陈玉父______本多了_179_首诗。 6. 在重视华美辞采的南北朝时代,陶渊明的诗风被目为“__质直____”,并不被人们特别看重。钟嵘的《诗品》仅仅将他列为___中品__,而将写山水诗的谢灵运列入__上品____。直到__唐代____,陶渊明的地位才大大提高。 7.庾信的作品,前后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期风格绮艳流丽,后期____劲健苍凉_;作品的主要内容前期多是奉和应制、吟花弄月、美人艳情,后期多写___身世之感_________、亡国之痛、_乡关之思_。 8.清代有两个人为庾信集作注:一是吴江人___吴兆宜_____作《庾开府全集笺注》十卷;一是钱塘人_倪璠_____作《庾子山集注》。 9.倪璠的《庾子山集注》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钱塘_崇山曲堂__刻本。后来又有道光十九年___同文堂_____刻本和光绪二十年的_儒雅堂__刻本。 10.____李白__是屈原以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选择题 (D )1.《玉台新咏》八百六十九首诗的版本系统中,最好的是版本是 A.五云馆活字本 B.兰雪堂活字本 C.华亭杨元鑰刻本 D.赵氏寒山堂刻本 ( C )2.《曹集诠评》的“曹集”指的是 A.曹操的诗集 B.曹丕的诗文集 C.曹植的诗集 D.曹植的诗文集 (B )3.“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里的“曹子建”和“我”分别是指 A.曹植钟嵘 B.曹操谢灵运 C.曹植谢灵运 D.曹操钟嵘 (B )4. 教材认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学家是 A.曹操 B.曹植 C.班固 D.李陵 (C )5.诗歌风格被苏轼评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诗人是 A.曹操 B.曹植 C.陶渊明 D.杜甫 (A )6.最早给陶渊明诗编集的人是 A.萧统 B.阳休之 C.宋庠 D.思悦 (B )7.称赞庾信文章“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人是

中国名著导读

中国名著导读 ——关于《色戒》与《我在霞村的时候》 第一次听到色戒的时候,与张爱玲并没有关系,那时候知道的只是李安拍了一部很香艳的片子,虽然没有看过,也知道这部片子捧红了那个眉目清淡的女子汤唯。 之前并没有看过张爱玲的书,上高中的时候背过她的很多名句,总觉得她此句中的悲伤很多,并不敢轻易触碰。 巧合下选了这门课,听了张爱玲这一堂课总觉得感触颇多,于是看了那篇很短的色戒,心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有许多香艳的情节,张爱玲的字句很平常,平常的一个小女人,最终走向这样的结局,终究是让人难以抑制的感叹。张爱玲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相信这是张爱玲对爱情的写照,就像她与胡兰成的相恋,我们如今为张爱玲感到的不值,于她而言也许是甘之如饴的事情。 然而我想说的并非这个。 原本纯真的王佳芝为了腐蚀”易先生,不得不提前培养“性经验”,为此,与有过嫖娼经验的同学梁闰生发生关系,一切原本都是为了“救国锄奸”啊,可王佳芝却遭到同学们的窃笑,反倒是跟又老又秃的易先生在一起,才能获得内心的宣泄与解放,“因为一切都有了个

目的”。 也许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浪漫的东西,易先生又老又秃,最后王佳芝也死在这个人的手里。易先生可以在人前依旧如常地调笑聊天,却在一片热闹声中悄悄转身。 书中曾经这么写道:“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这才是真实的。 话说回来,王佳芝在自我牺牲之后换来的是同学们的窃笑,这一点,也许也是把她推向易先生的原因之一。于是乎,不得不提及本文的另一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了。 同样也是第一次接触丁玲的书,这本书里主人公贞贞带给我的情感就更加浓烈一些。文本讲述一位中国少女贞贞在遭受日寇凌辱后,又忍受着灵与肉的双重折磨而做着地下形态的抗日工作,却又为传统所不容的故事。她被日本鬼子掳去一年多后突然从日军营中归来,并且“生病”,由此招致村民的唾弃。然而其实她并非自甘堕落,她原是我方派往敌营的密探,以牺牲肉体的方式为我军获取敌人的情报。因病到霞村休养的女革命者的“我”在真相大白后,对贞贞的高尚行为与牺牲精神深感敬佩。然而,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贞贞在经历了村民种种闲言碎语后已是身心俱疲,她最终决定离开霞村去

20春华师《西方语言学史》在线作业1

(单选题)1: ()(isolating languages):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 A: 孤立语 B: 黏着语 C: 屈折语 D: 多式插编语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公元前600—前300年,语言学有三个中心:中国、罗马、希腊。 B: 8世纪后,阿拉伯语言学勃然兴起,那是较为后起的流派,并且受到希腊和印度语言学的影响。 C: 19世纪以来的西方语言学,主要是希腊语言学的继续和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古代印度语言学乃至阿拉伯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D: 从公元前四、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末长达两千多年中,人们对语言研究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即所谓的传统语法阶段。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普利森普利森的()共十八卷,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界的经典。 A: 《首篇语法专论》 B: 《语法惯例》 C: 《语言科学》 D: 《论拉丁语》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4: 美国语言学上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A: 索绪尔 B: 博厄斯 C: 萨丕尔 D: 布龙菲尔德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以下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 语言是一种语法系统,潜伏在人的大脑之中,言语是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的具体表现。B: 语言存在与人的大脑中不完整,只有在一个社会群体才是完整的,言语必须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运用。 C: 言语是总体,语言从属于言语。 D: 言既是言语的工具,也是言语的产物。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是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普遍现象,提供基本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A: 普通语言学 B: 应用语言学 C: 地理语言学 D: 历史语言学

中国古代文学唐代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培训讲学

一、填空题: 1、初唐作家中提倡“兴寄”与“风骨”的诗人是--------------------。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描写的是--------------的景致。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出自于------------------。 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出自于-------------------。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于------------------------------。 6、完成诗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7、“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出自于------------------------。 8、唐代传奇之名来源于作家---------的小说集----------------。 9、“黄粱美梦”一语出自---------------------------。 10、“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自于--------------------------------。 11、“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出自于--------------------------------。 12、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二位诗人最后完成的。 1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于---------------。 1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于---------------。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于------------------------。 16、《长恨歌传》的作者是----------------------。 17、唐诗中有“孤篇横绝”之誉的杰作是。 18、“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出自于。 19、“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出自于。 20、“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出自于”。 2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出自于。 22、“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出自于。 23、唐代作家中将寓言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的是。 24、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家是。 25、“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出自于。 26、“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出自于。 2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于。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书目导读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导读 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经典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它们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错过的精神驿站。 世代中国人通过经典阅读而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传承了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生活经验。阅读经典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从而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典阅读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保持民族自信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不能一一赘述。这里精选了几部有代表性、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通过“必读理由”、“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名家汇评”、“延伸阅读”等栏目帮助读者多角度解读经典,为深入阅读提供指导。使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 1.《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索书号:B22/120 馆藏:社科书库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索书号:I222.2/19 馆藏:文学书库 3.《尚书》——纪言述事之祖。 索书号:B22/9 馆藏:社科书库 4.《春秋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索书号:K225/57 馆藏:社科书库 5.《国语》——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索书号:K225/52 馆藏:社科书库 6.《战国策》——我国第一部记录策士谋臣言行的专集。(西汉)刘向 索书号:K231/22 馆藏:社科书库 7.《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春秋)孙武 索书号:E892/11 馆藏:社科书库 8.《论语》——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 索书号:B222/171 馆藏:社科书库 9.《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战国)孟轲 索书号:B22/121 馆藏:社科书库 10.《荀子》——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和散文集。 (战国)荀况 索书号:B222/169 馆藏:社科书库 11.《大学中庸》——儒家经典,列入“四书”。 (春秋)曾参、子思 索书号:B222/523 馆藏:社科书库 12.《墨子》——中国逻辑学的代表作。 (春秋)墨翟 索书号:B224/22 馆藏:社科书库 13.《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春秋)老子 索书号:B223/72 馆藏:社科书库 14.《庄子》——推进道家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意味的著作。 (战国)庄周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分为六期: 第一期:先秦——中国语言学的萌芽期 这个时期的表现是:诸子着作中有关语言问题的论述方面及训诂学的产生萌芽。 首先是诸子的语言观,表现在: (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认为,只有正名,国家的政策和官员们的言论才能统一,政令才能顺利地下达,政事才能成功,礼乐才能复兴,刑罚才能准确,老百姓才能有所依从。只有通过正“名”以正实,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其名实相符。君主和各级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名份来行事,就能够实行"仁"政,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便可以转危为安,转乱为治。 由于其政治主张在各国都无法采纳,于是开始修《春秋》,想通过编书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寓褒贬于一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严肃。《公羊传》、《谷梁传》里分析《春秋》的语言很注意孔子的正名思想。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孔子在谈论正名问题的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反对过于浮华的辞藻。主张言辞足以达意,这就是《论语·卫灵公篇》

所说的“辞达而已”。《论语》里还提到言语的朴实和有文采是对立的两方面,君子要使这两方面配合得当,统一起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看法,今天还有积极意义。修辞学的着作谈到修辞的起源,还是认为孔子起了很大作用。 (2)老子着有《老子》,这本书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中第二个“道”的一是就是称说,也就是言语表达。第一个与第三个“名”是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取名。”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用今天语言上的惯用的说法就是解决语言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问题。老子以后,不少学者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3)墨子,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着作《墨子》里面有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如“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这些话谈到了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过程。 (4)荀子,名况,赵国人。《正名篇》的写作目的在于语言的社会实践是为政治服务的。内容上大大超过了孔子的正名论。名实关系的社会约定性在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这些话就说明了名称与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约定俗成原则。,也就是语词成立的社会因素。当然他没有用“社会”这个词,用的是“群”。在名的分类方面,荀子和墨子也不同。 其次是训诂学的萌芽,表现在: (1)《公羊传》中写道“《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这实际上是指古汉语里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现象。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 ?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 ?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 ?2语文学 ?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 ?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论文

永远在路上的鲁迅 -----鲁迅作品“在路上”的浅析 电气37 2130401183 葛昭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奖,改革家,批判家,鲁迅总是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次,笔者希望解析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鲁迅。 鲁迅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是“在路上”。比如《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话里好像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其实前面还有一个鲁迅的真实判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所以,作为传统格局的打破者,作为内心存在主义的呼唤者,他决定自己找出一条路,自己写出一条路。所以,路便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独特而深刻的意向。 《野草》里还有一篇叫《过客》:一个老头,一个小女孩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迎来了一人,一个衣衫褴褛的过客。老头问他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过客说我不知道,只知道要走在路上,走到前面去,前面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老头说,前面是坟墓;女孩说不对,前面有很多鲜花,过客说前面是有鲜花,可前面还是坟墓。过客问那走完坟墓以后是什么呢,老头说来料不定就没路了,你还是回去吧;过客说我不愿意回去,前面有个声音在召唤我,我一定要去。老头说这声音也曾召唤过我,你不理它就行了;过客说不行我还是要走。这样,他就踉踉跄跄的继续往前走。这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典型是“路”形象与描写。在这个场景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特色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老人与小女孩是腐朽与新生力量的代表与对比,衣衫褴褛的过客是他,以及全体中国人彷徨的灵魂的象征,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迷茫与呼唤。而在老人眼中,前面的路上是坟墓,在小女孩眼中,前面的路上是鲜花,不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过客这样的存在:前面的路上既有坟墓,又有鲜花,不知道前方会出现什么,但是必须要走,以为前方“有声音在召唤我”。这种凄凉而真实的画面,正是鲁迅所希望塑造的人格衡量与价值观念导向的所在。我们说,文字体现价值与世界,世界理解文字与价值的意义。意向的鲜明,带有一股存在主义的气息,与加缪,萨特截然不同却又几乎如出一辙的存在主义,在路这个意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路”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迷茫,是对前方的探索与恐惧,是对一种当时所普遍存在的麻木的现状的不甘与呐喊。 我们把存在主义当作一种审美来看待,同时用这种审美来看待鲁迅,得到一种知识分子自己的心灵的满足感。我们知识分子多孤独,公众不理解我们……。可鲁迅是这种人吗?鲁迅讲国民性,讲沉默着的那些人如何愚昧,敢吃人血馒头;鲁迅讲自己是多么的孤独,鲁迅有一篇被人称之为最像是写他自己的小说《孤独者》,看啊,鲁迅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孤独者,无边的孤独,伴随着鲁迅。鲁迅一直在探索,而探索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或者有路可走却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这种状态,回到前面——他拒绝成为他人,也拒绝成为他自己。这不是审美趣味所能包容的。接下来的一个状态就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真实起点——梦醒之后无路可走。 鲁迅有一篇演讲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里的娜拉,为了救她的丈夫而违背了现代规则,最后她出走了,话剧就这样就结束了,娜拉出走后的命运他不关心。鲁迅问了“娜拉出走后会怎样”这个问题,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发现梦醒之后无路可走,所以当一个人在做梦时,你最好不要惊动他,让他安睡。起先一看,这好像是宿命感很强的,可是我们最好不要把它理解成宿命感。这是一个真实的现代中国必须解决的困境,你必须解决但发现无路可走。只有具有救国救心念头的人才能发现这个问题,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你单单高呼救国救心是不够的,你必须找到一个现代中国的起点——梦醒之后无路可走——这样一个起点。“梦醒”是一个意向,而无路可走是对这个意向最为准确的描述,

语言学史作业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及其对汉语研究的影响 人类对语言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 古时期,而西方语言学的发展也分为西方古代、近代以及 现代语言学三个时期,我今天所要说的是存在于西方现代 语言学时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流派——美 国描写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是语言学掀起的一 个新篇章。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 支流派,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各分支中影响最大的分支。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又称作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进行调 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的发展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孕育时期,或称“前布 龙菲尔德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现代人类学的创始人、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和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 第二阶段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兴起时期,或称作“布龙菲 尔德时期”,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这部著作标志着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正式诞生。第三阶段是美 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发展时期,或者称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这一阶段的语言学家基本上都遵循着布龙菲尔德的理论进 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哈里斯、派克、奈达、威尔斯、

布洛克、特拉格、霍凯特、格里森、弗里斯等。其中影响 最大的是哈里斯,此外,霍凯特的《现代语言学教程》被 认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的著作。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主张行为主义,反对心灵主义。他们认为语言学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言语 行为和话语,语言研究应客观描写人们的言语行为和话语,反对用内省法的方式研究语言。(2)重视形式分析,忽视 意义问题。他们在形式分析中主要依据可以观察到的言语 形式和话语,尽量回避意义问题,也不考虑语言以外的事实,如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等。(3)研究方法采用归纳 法和直接分析法。他们运用分布和替换的理论方法从话语 中切分出音位、语素和词,然后归纳出若干形式类,并用 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语言的结构。(4)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与欧洲传统语言学注重研究书面语、历史比较语言 学注重历时描写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结构主义语言学风行了半个世纪,其结构方法广泛应 用于各种语言,还影响到了各种学科,由于结构分析方法 本身的局限性,在生成语言学派的兴起,结构主义语言学 失去了语言学界的主导地位,不过直到现在,它的理论方 法依然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广泛应用。那么,它对于汉语 研究有什么影响呢? 结构主义从引进中国之初, 就始终处在和其他语言理论 或方法论的交锋之中。起初是结构主义和《马氏文通》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