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人才培育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pdf

应用型人才培育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pdf

应用型人才培育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pdf
应用型人才培育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pdf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连年急剧增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进入了超常规发展的阶段,使我国由研究生教育的小国迅速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同时,按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由传统的学术型精英教育转变为应用型大众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转变为主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新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必须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其主要途径就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1]

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心内容是对研究生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着力点应放在课程教学改革上。通过这些改革和调整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真正将其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栋梁之材。 一、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调研统计情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及研究生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笔者以经、法、管三个学科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了千余份调查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850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80%以上的同学认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环节和实践环节;50%以上同学认为目前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不具有针对性,认为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的导师队伍,及在当前研究生教学教育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局限性;60%以上同学认为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校培养创新能力的外在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培养途径和措施”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票数投给了“建设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和“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的研究生教学和教育培养体系”。

二、目前研究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本科趋同性

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研究生教学趋于本科化,普遍实行大班教学,班级授课人数甚至超过本科班级人数,这严重违背研究生教学规律和特点,对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和重复性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当前研究生教学内容仍比较陈旧,重理论,轻案例,这些都满足不了以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日趋显现。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体系创新性、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如美国哈佛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在两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要对800多个案例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和把握。而哈佛用于教学的6000多个案例基本上都来自世界各国经济和企业的实践,而且有1.3是近三年发生的,每年都要更新400-500个。其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修正企业的管理、营销策略,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写出比较完整、有可行性的报告,并且还可以高价售给企业。[2]

哈佛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保障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活泼,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与此同时,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重复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局限性

目前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些偏差,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1)课程安排存在随意性。有些学科、专业点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思想,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不是以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为出发点,而是或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或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2)课程实施存在局限性。有些学科其实也重视课程体系的创新,开发开设了顺应社会需求的新的课程,但缺少能胜任课程教学的师资,这样即使有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但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有限,课程教学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3)培养方案因循守旧,课程设置比例不甚合理,实践类课程比例过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性

研究生课程教学目前仍然主要采取注入式讲授法,老师PPT讲授,学生被动认知。而由学生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仍非常欠缺。因此,研究生阶段仍停留在对知识的继承上,而在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上乏善可陈。与本科教育形成不了质的区别,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对本科教育的重复,不利于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现不了研究生教育的优势。

(五)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的模糊性

和科研论文评估相比,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一是作为各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估表征指标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时数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二是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估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具有同步性;三是研究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用不能从各种培养环节中简单地分离出来;四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难以定量;五是各种评估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评估结果的影响。[3]

(六)教学管理的松散性

由于历来在研究生教育中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学生主要是能发表几篇论文以此获得毕业答辩资格,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就能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这种“论文为重”的价值取向淡化了课程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对课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对研究生教师而言,“科研为重”的价值取向削弱了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师平常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相对比较松散,成绩评定存在较大随意性。在课程教学引不起教学双方重视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就不得而知了。

三、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教学创新实践分析

下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学创新实践为例,深入剖析研究生教学创新思路,寻求研究生教学创新方法,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一)课程性质职业化

在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新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用人单位对学生所修课程的应用性水平的日益强调,使研究生教育部门倍感压力,而加强课程的职业倾向性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最佳选择之一。[4]

课程性质的职业化倾向渗透在课程的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课程设置以就业目标为导向

当前研究生的学习目的主要在于就业,且研究生教育也提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就业目标为导向,按职业不同要求设置相应的主修课程。我院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做了较大调整:淡化专业,以就业目标为导向设置不同的主修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是围绕某一职业方向开展的,这种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更具就业竞争力。

2.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和时间

实践教学是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开展研究生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使研究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实践,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5]

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是课程职业化的具体体现。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和学习时间,有利于课程性质职业化的落实。 3.加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目前会计学院已与25家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实践教育基地合约,为我院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生在实践教育基地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与熟悉,切实落实课程职业化设置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分层化

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其课程的设置、讲课的内容、重点和方法是有区别的。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以老师讲授、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实验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而在研究生阶段,教师的讲课应该着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多地采用引而不发和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院将全院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来进行统筹安排和分级管理,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和教学资源浪费。按照不同的课程级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相应的学时、学分。对不同的课程级别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这三级课程之间的衔接。

(三)课程体系合理化

把握创新基点,注重课程体系调整。调整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作为21世纪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专门、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广、雄厚的其他相关知识。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又要一定的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6]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1.适当增加英语授课学时和学分,可考虑设置专业英语教学。目前我校正努力提高办学的国际化,而大学的国际化,首先是人的国际化,这里就包含了学生的国际化。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增加研究生英语教学,尤其是要加大英语应用型课程的开设力度。研究生英语在授课内容上不再偏重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而是偏重于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英语查阅文献、撰写英文文章、进行国际交流等综

合能力。

2.夯实基础知识,增设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课程或增加相关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如有利于做实证研究的数据库知识、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增加此类课程的学时,必将对学生的学习研究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3.增设方法论课程,深化方法论教育,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调整方面,我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按需设课”,开设本学科前沿问题专题研究课程,此课程是由多名教师以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研究型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开设本学科经典文献研读课程,以此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为了顺应本学科流行实证研究的国际潮流,还开设了数据库相关知识的课程。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以此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教学手段日益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不断深入,这些都促成了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仍然大量存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有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变化与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推行启发式,摈弃注入式

由于历史形成的习惯势力及某些现实的基础,研究生教学仍基本是注入式教学,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权威绝对化,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在这种思想与方法下,只能教会学生模仿和记忆,而压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及学习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必需改革教学方法,摈弃注入式教学,推行启发式教学。

2.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

目前研究生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法等。[7]

这些方法相较传统方法,大大增加了课程信息量,且使学生始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方向,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开发新的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途径。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使学生不但能够认知、继承知识,更能创造、发展新的知识。

会计学院目前在一些课程的讲授上,采取了seminar形式,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会计学院大力推进研究生案例教学,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编写研究生案例教材系列。

(五)学生培养分类化

在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实行分类培养,实现学科后备研究力量的积蓄。

会计学院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即在大力推行研究生培养向应用型转变的同时,选拔部分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组建了会计学术班。[8]

针对学术班编制了不同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及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为将来博士研究生储备优质生源及培养未来的学科学术界领军力量,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六)师资优质化

重视师资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课程教学质量高低,与研究生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首先,要提升现任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大纲的修订,案例教材的编写。②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完善研究生教师退出机制。

其次,注重后备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培养,包括:①把好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关,改革硕导遴选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②建立预备导师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预备导师,参与到研究生课堂教学,及协助相关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积累青年教师在研究生教学培养方面的经验,同时青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比较前沿和新锐,可以为研究生教学及培养带来新的思路及方法。③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从企事业单位等实务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以达到教学指导队伍的多元化。[9]

(七)管理制度化

要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必须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以达到规范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行为。为此,会计学院编制了《会计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汇编》,形成了学生课堂签到制度、请假制度、课程选修制度等;每门课程成立课程组,实行课程组负责制。指定一名老师作为课程组负责人,带领课程组负责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任务的执行。

四、会计学院研究生教学创新培养取得的成效及改革的局限性

经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有力地保证了会计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近三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率稳居全校榜首,且已就业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

在实施课程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改革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如有效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难以建立。正如前文所说,相对于科研论文评估,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教学效果无法纯粹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目前仅依靠学生网上评教得到的教学评价笔者认为并不十分科学,教学评估体系至少要包括学生、专家、同行及教师自己

等四个方面的总体评估。如何统筹这四方评价,建立一套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是研究生教学创新实践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研究生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改革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改革论文 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 摘要:研究生教育在科技开发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分析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新发展观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全面提高质量为发展目标,调动广大研究生、导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广泛参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只有将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 研究生教育应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注重研究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培养,激发研究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人为本是新发展观的核心,实施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在招生制度方面,年龄、第一学历等因素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求学的权利,而考研面试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有志专心搞研究的学生却由于外语等公共课的限制不能入学。在课程制度方

面,有的高校更多的是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课程设置上不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缺乏创新知识的理论学习,学生自主选课也不够灵活。在教学管理方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频率与范围没有一个合理的章法,个别导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课后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指导学生的方式上往往把导师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不从学生的兴趣来考虑,压制了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制度方面,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外语水平,对于综合素质的考察较少。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尚存差距。博士研究生教育过于注重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培养力度严重不足。硕士生培养目前更多地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而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相对不足。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计划不能及时更新,在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提倡多学科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高校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培养手段上尽管一直强调进行改革和创新、调整课程设置,但实际效果还不够。据北大2006年8月公布的研究生教育状况调查中,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那么研究生对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研究生师资力量和水平亟待提高 经历连续多年的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资条件已显不足,研究生导师数量紧张、队伍结构不合理、水平层次不齐等。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的设立,旨在充分调动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改革与实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保证项目顺利有效地开展,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项目设立 根据《河南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项目》,设立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主要包括: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计划、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建设、学术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资助等项目。 其中,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包括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核心学位课程建设、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建设等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建设包括研究生暑期学校资助、博士论坛资助、研究生学术会议资助、研究生教育国际(境外)合作与学术交流资助、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及优秀成果奖励、导师指导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等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资助计划包括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优秀学位(硕士/博士)论文培育等项目。 二、项目申报及评审办法 1.项目申报 申报的基本条件为:项目研究目的意义明确,立论依据充分,方案设计合理可行;项目申请人具备开展项目研究的能力,有确定的项目负责人、主要成员,责任明确;参加人员对所研究科学领域的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研究内容有创新,与参加过的项目不得重复。 研究生院每年度分批次发布相关项目的立项规划及申报指南,申请者按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所属培养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统一上报研究生院。 2.项目评审

研究生院每年发布项目申报通知,各培养单位组织申报。研究生院对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分类汇总后,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学校对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立项建设,建设周期一般为1-3年。 3.注意事项 (1)研究内容必须自主创新,不能进行剽窃复制。 (2)参加过的研究项目以及相类似的项目不予资助。 (3)参加项目的负责人及小组成员如未能积极配合项目管理工作、未能如期完成所承担的项目,再次申请的项目不予资助。 三、立项资助 1. 签订项目管理合同书 立项后,项目负责人需签订《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管理合同书》。合同书一式三份,一份由项目负责人自行保管,另两份分别交由所属培养单位研科办和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 2. 经费划拨 项目资助经费分三期划拨,立项后,项目启动划拨50%;项目中期检查,验收通过后拨付30%;项目结项,验收后再划拨20%。 四、中期检查 根据项目合同书,进行年度进展或中期进展情况检查。项目负责人按要求提供项目检查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学校根据项目完成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继续划拨后续资金及额度。 五、结项验收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提供项目结项报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报告、项目成果(论文、实物)等。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做出相应决定,确定对项目是否进行持续资助或推荐申报上级主管部门所设立的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教学内容

渤海大学文件 渤大研字〔2015〕1号———————————————————— 关于印发《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并经校长办公会和校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渤海大学 2015年1月7日

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卓越发展目标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打破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探索以“师生互动为主线”、“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导—学—研—做”协调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树立“博雅教育”理念,实现科学与人文融通,做人与修业统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改革内容 1. 革新前沿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适用性、能力性、创造性为导向,体现学术研究的前沿性、热点性、实效性等特征。教学内容要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每学年专业基础课内容更新不少于5%;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内容更新不少于1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学习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2. 探索多样性教学方法 根据每门课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如项目驱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讨学习。增加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讨论、探究、实践、实验等课时比重。原则上,专业基础课讲授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80%;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讲授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60%。二级学院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对相应课程具体授课形式有所调整,但需要上报研究生学院备案。 3.开展多元化第二课堂 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等多种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学术训练、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形成而展开,主要以读书报告、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体;社会实践主要以访谈调查为方法,深入研究专业领域热点性、前沿性问题;学术活动主要指研究生听取专家学术报告,并积极参加国家级学术研讨会,结合研究方向独立做专题报告等。 4. 重构过程性课程评价方法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情况占10%;课堂讨论、作业等方面占30%;实践教学、社会调查等方面占20%。期末成绩侧重于考察本门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开卷、撰写小论文、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形成。 三、管理措施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教研[201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现就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教育、科技和人才规划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服务经济

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2. 总体要求:优化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加大支持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改革招生选拔制度 3. 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基本稳定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学科总体规模,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4. 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合理确定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和改进招生计划管理,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形式,取消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双轨制”。加强宏观管理,逐步建立研

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

附件2 编号: 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主持人: 主持人所在单位: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年月日 广东省教育厅制表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本人自愿申报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认可所填写的《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为《申请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申请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以及本人所在单位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的声誉和公信力,不以项目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3.遵守《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广东省财务规章制度。 4.凡因项目内容、成果或研究过程引起的法律、学术、产权或经费使用问题引起的纠纷,责任由相应的项目研究人员承担。 5.项目立项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项目并按申报预期完成研究任务。 6.同意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有权基于公益需要公布、使用、宣传《申请书》内容及相关成果。 项目主持人(签章):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 摘要: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自民国时期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初创阶段、规范发展、恢复和稳步发展、快速发展等4个阶段。当前,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入学选拔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培养质量不高、学位授权制度尚待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评价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今后,要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提高人才选拔的多样性、有效性;加快学科设置与学位授权制度改革。引导各校研究生教育准确定位和特色发展;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加快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历史沿革,现状问题,改革方向 自上个世纪末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的17.6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53.8万人。其中博士生从4万人增长到25.9万人,规模可比肩美国。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规模不足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的同时,质量不仅未同步提升,还遭受了更多指责,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笔者认为,当前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需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以促进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历史沿革 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是改革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梳理。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

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09—22 作者简介:孙茂东(1973—),男,黑龙江穆棱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秘书,六级职员。 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 孙茂东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重点在明确招生单位、改变招生办法、转变培养方式上做了阐述。 关键词:明确;改变;教育质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039—0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 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近几年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几乎接近本科入学人数。这种情况虽然适应现阶段我国国情,提高了整个国民的平均文化素质,并且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延缓了就业压力,却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经常会有研究生在就业时因种种原因被就业市场淘汰,如本科就读的是一所不知名的大学,或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仍旧达不到就业单位要求,这种情况就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质疑的具体体现。这种现象不是一事一地,全国各地这样的现象普遍出现却得不到解决,这应该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国家在2009年急转培养方向,开始招收培养实践性更强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反映出国家已经意识到学术与市场要求的相对脱节,开始尝试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专业实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是今后研究生教育的发 展方向, 尤其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这一创建性实践,更加体现了高校办学的社会责任,即培养人才 服务于社会。 那么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明确招生单位 首先要对招生单位资格进行严格把关,明确研 究生培养的严肃性。何种本科院校才是可以招收研 究生、具备研究生招生实力的院校,这必须经过统一规范的严格审核,对于不符合研究生培养实力的院校绝对不能予以批准招生资格。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应从招生单位出发,开发新生院校共同进行研究生培养虽然有利于培养教育新势力,有利于今后的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就现今的教育水平和教育体制而言,主要还是应该把重心放在一些具备专业实力优势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珍惜利用现在已经运行成熟的教育机构,以这些成熟的体制为中心,这样有利于集中人、财、物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的全面培养。 现在存在的现象是,一些本科院校希望可以通过招收研究生来提高学校知名度,盲目进行研究生招生,虽然院校的个别学科可能进行了几年教育建设,部分学科也有所发展,但是从目前结果看仍然达不到培养研究生的标准,这种招生现象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对整体的研究生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种滥招生现象必须严格加以制止杜绝。此类本科院校还是应踏实做好本科阶段特色专业性培养工作,为培养出能适合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的优秀学生做好完善的基础教育,为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之,对于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资格审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二、控制招生规模,改变招生方式 招生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会相应加重教育经 9 3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调动教学和管理人员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设立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研究生教改项目),并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是指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省学位办)在构建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批准立项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第三条省学位办对全省研究生教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 二、项目申报 第四条研究生教改项目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周期为1-2年。项目主要范围是: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 3、研究生实验能力培养; 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5、研究生培养管理; 6、研究生素质教育。

第五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申报人应为在岗教师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 第六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每年申报一次,申报时间一般在当年五月份。 第七条项目主持人每年只允许牵头申报一个项目,在其原有项目结束前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第八条项目主持人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报表》一式四份。 第九条省学位办组织专家对各类项目分组评审,并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确定本年度研究生教改立项项目。 三、项目管理 第十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研究生教改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省学位办资助每个研究生教改项目经费一万元,各单位要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投入经费。 第十二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费、印刷费、差旅费等,也可用于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课程调研、学术交流、教材出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费用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类学术刊物的论文发表版面费(不含增刊)。 第十三条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主持人应向本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交中期研究报告。 第十四条对未按计划进展或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或视情况暂停或撤销项目,追回研究经费,并及时报告省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规定修订版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 理规定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附件一: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调动教学和管理人员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设立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研究生教改项目),并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是指省教育厅在构建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批准立项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由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负责。 二、项目申报 第三条研究生教改项目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项目主要范围是: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 3、研究生实验能力培养; 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5、研究生培养管理; 6、研究生素质教育; 7、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8、研究生教学改革; 9、其它相关问题。

第四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申报人应为在岗教师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 第五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每年申报一次,申报时间一般在当年五月份。 第六条项目申报人每年只允许牵头申报一个项目,在其原有项目结束前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第七条项目申报人须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报表》,报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推荐。 第八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类项目分组评审,并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确定本年度研究生教改立项项目。 三、项目管理 第九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研究生教改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条省教育厅给予每个研究生教改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 第十一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费、印刷费、差旅费等,也可用于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课程调研、学术交流、论文发表、教材出版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第十二条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主持人应向本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交中期研究报告。 第十三条对未按计划进展或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或视情况暂停或撤销项目,追回研究经费,并及时报告省教育厅。 第十四条项目进行中需对研究计划、主要人员作重大调整、变更或有其它重大变化的,由项目主持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省教育厅批准。 四、项目结题

教育部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

教育部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今日表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国际上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要从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学位授权评估制度和退出机制等方面,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今日在北京举行。杜占元在会上表示,中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国际上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和教育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这些差距包括:发展理念尚未完全,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还不适应,创新能力培养亟需加强;制约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障碍有待破除。 去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杜占元说,一年多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生教育制度投入与奖励体系完善等宏观政策力度不断加强,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合力已初步形成。 杜占元表示,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尤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二是加快形成个性化和更加灵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把考试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有机衔接起来,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 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三是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变单一以科研为评价的导师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开展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自我诊断式评估,把质量保障的主体归还给学校。 五是强化外部质量评估与监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公开,建立与教育质量有效衔接的绩效拨款制度,完善学位授权评估制度和退出机制,培养第三方监督机制。 六是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水平师资来源的国际化,支持与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学位。 七是扎实推进法制化建设,依法履行中央、地方和培养单位的职责,强化国家、地方管理部门事中、事后的监管职能。 八是努力提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建设水平。随着教育部进一步简政放

江苏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立校助186项

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省立校助)(186项)

————————————————————————————————作者:————————————————————————————————日期:

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省立校助) (186项) 序号所在学校课题名称主持人备注 JGLX15_001 苏州大学依托网络平台在医学研究生教学中采用CBL、PBL和 Seminar教学方法结合的教学模式 陈友国 黄沁 JGLX15_002 苏州大学纳米数学何吉欢 JGLX15_003 东南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林金官陈平 JGLX15_004 东南大学工程矩阵理论周建华陈建龙 JGLX15_005 东南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下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理 弹性支持系统构建研究 王慧萍 JGLX15_006 东南大学以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曹玖新吉逸 JGLX15_007 东南大学本硕博贯通的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与实践 殷国栋 孙蓓蓓 JGLX15_008 东南大学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项目案例”教学和培养方法研究 和实践 杨波 JGLX15_009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创业创新课程朱纪军徐春祥 JGLX15_010 东南大学基于数字景观实验平台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教学方法创 新与实践 成玉宁 JGLX15_0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案解法理学教学研究张鸣胜 JGLX15_0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王春燕赵万忠 JGLX15_0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信类研究生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研究陈未央刘少斌 JGLX15_01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创新能力比较研究杨文东 JGLX15_0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作品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的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实践与研究 屈雅红 马道全 JGLX15_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翻译专业硕士(MTI)校级培养方案研究鲍德旺刘长江 JGLX15_0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特色背景下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策 略研究 刘燕斌 陆宇平 JGLX15_018 南京理工大学需求驱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陆建峰JGLX15_019 南京理工大学提升文科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程倩

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模板】

附件2: 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起,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以下简称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保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现提出有关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1.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6 —

制度的需要,有利于推动高等学校转变观念,提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 3.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推动新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引导高校从我国国情出发,合理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活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 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1.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切实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2.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制度。在国家统一的招生制度安排下,积极探索有利于吸引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生源的考试办法。 —6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xx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调动教学和管理人员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设立xx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研究生教改项目),并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是指省教育厅在构建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批准立项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由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负责。 二、项目申报 第三条研究生教改项目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项目主要范围是: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 3、研究生实验能力培养; 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5、研究生培养管理; 6、研究生素质教育; 7、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8、研究生教学改革;

9、其它相关问题。 第四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申报人应为在岗教师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 第五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每年申报一次,申报时间一般在当年五月份。 第六条项目申报人每年只允许牵头申报一个项目,在其原有项目结束前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第七条项目申报人须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xx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报表》,报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推荐。 第八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类项目分组评审,并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确定本年度研究生教改立项项目。 三、项目管理 第九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研究生教改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条省教育厅给予每个研究生教改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 第十一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费、印刷费、差旅费等,也可用于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课程调研、学术交流、论文发表、教材出版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第十二条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主持人应向本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交中期研究报告。 第十三条对未按计划进展或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

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doc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文件 重大校研[2014] 20号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于举办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 之“第一届重庆大学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暨“第九届中国研究生 电子设计竞赛”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我校研究生参加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等联合主办的“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之“第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决定开展“第一届重庆大学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与“第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接轨,希望各学院积极动员组织和资助研究生参赛,并将该项赛事纳入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 一、大赛目的 本次竞赛是面向全校在读研究生的一项团体性电子设计创意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推动我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促进研究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大赛宗旨 秉承“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提高素质,强化实践”的宗旨,培养电子类相关学科研究生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三、参赛对象 重庆大学在读研究生和已获得重庆大学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大四本科生。 四、竞赛命题方式 1. 竞赛命题分为开放式与半开放式,由参赛队自主选择。 2. 开放式命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技术与系统、电子电路与系统、光电子、物理电子、网络与计算机、微波工程、机电一体化、图像多媒体、软件工程等领域。 3. 以组队的形式参赛,原则上每支参赛队由一名指导老师、三名学生组成。组委会不接受个人形式报名。 4.半开放式命题具体信息已在竞赛官方网站公布。 五、报名时间和方式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4年6月1日 报名方式:参赛团队必须在第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官网()完成注册报名,凡报名参加“第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团队将视同参加了“第一届重庆大学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六、作品要求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 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2011年) 一、实施目的 通过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建设工作,积极引导研究生指导教师、教学及管理人员,通过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深入研究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着力研究和解决当前及今后阶段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形成江苏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新亮点,培育高水平、有特色、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并发挥优秀研究与实践成果的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立项条件 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面向全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申报,立项条件为: 1.符合新时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研究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先进性; 2.具有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富有创新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 3.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有整体的研究与实施方案,有明确的预期成果;

4.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较好的推广价值; 5.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力量,在经费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有保证。 6.课题申报主持人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经验,有较好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 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根据课题的综合性、前瞻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分一般课题和重点课题申报与立项。 支持和鼓励整合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含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申报重点课题,以促进全省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联合申请的项目需明确主持学校及项目负责人。 三、申报范围 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按照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的有关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结合本单位和江苏省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在以下范围内申报: 1.深化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和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2.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包括: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与个性化、差别化培养研究与实践;研究生导师团队合作培养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研究与实践;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doc

附件1: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调动教学和管理人员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设立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研究生教改项目),并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是指省教育厅在构建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批准立项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由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负责。 二、项目申报 第三条研究生教改项目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项目主要范围是: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 3、研究生实验能力培养; 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5、研究生培养管理; 6、研究生素质教育; 7、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8、研究生教学改革; 9、其它相关问题。 第四条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申报人应为在岗教师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 第五条研究生教改项目每年申报一次,申报时间一般在当年五月份。 第六条项目申报人每年只允许牵头申报一个项目,在其原有项目结束前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第七条项目申报人须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报表》,报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推荐。 第八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类项目分组评审,并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确定本年度研究生教改立项项目。 三、项目管理 第九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研究生教改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条省教育厅给予每个研究生教改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 第十一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费、印刷费、差旅费等,也可用于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课程调研、学术交流、论文发表、教材出版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第十二条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主持人应向本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交中期研究报告。

应用型人才培育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pdf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连年急剧增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进入了超常规发展的阶段,使我国由研究生教育的小国迅速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同时,按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由传统的学术型精英教育转变为应用型大众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转变为主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新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必须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其主要途径就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1] 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心内容是对研究生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着力点应放在课程教学改革上。通过这些改革和调整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真正将其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栋梁之材。 一、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调研统计情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及研究生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笔者以经、法、管三个学科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了千余份调查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850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80%以上的同学认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环节和实践环节;50%以上同学认为目前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不具有针对性,认为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的导师队伍,及在当前研究生教学教育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局限性;60%以上同学认为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校培养创新能力的外在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培养途径和措施”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票数投给了“建设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和“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的研究生教学和教育培养体系”。 二、目前研究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本科趋同性 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研究生教学趋于本科化,普遍实行大班教学,班级授课人数甚至超过本科班级人数,这严重违背研究生教学规律和特点,对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和重复性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当前研究生教学内容仍比较陈旧,重理论,轻案例,这些都满足不了以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日趋显现。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体系创新性、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如美国哈佛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在两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要对800多个案例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和把握。而哈佛用于教学的6000多个案例基本上都来自世界各国经济和企业的实践,而且有1.3是近三年发生的,每年都要更新400-500个。其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修正企业的管理、营销策略,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写出比较完整、有可行性的报告,并且还可以高价售给企业。[2] 哈佛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保障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活泼,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与此同时,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重复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局限性 目前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些偏差,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1)课程安排存在随意性。有些学科、专业点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思想,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不是以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为出发点,而是或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或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2)课程实施存在局限性。有些学科其实也重视课程体系的创新,开发开设了顺应社会需求的新的课程,但缺少能胜任课程教学的师资,这样即使有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但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有限,课程教学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3)培养方案因循守旧,课程设置比例不甚合理,实践类课程比例过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性 研究生课程教学目前仍然主要采取注入式讲授法,老师PPT讲授,学生被动认知。而由学生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仍非常欠缺。因此,研究生阶段仍停留在对知识的继承上,而在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上乏善可陈。与本科教育形成不了质的区别,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对本科教育的重复,不利于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现不了研究生教育的优势。 (五)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的模糊性 和科研论文评估相比,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一是作为各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估表征指标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时数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二是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估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具有同步性;三是研究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用不能从各种培养环节中简单地分离出来;四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难以定量;五是各种评估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评估结果的影响。[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