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

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

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③表演④反思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

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准备:

1.依据P11活动2内容,准备游戏方案。

2.以艺术家、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不同的身分组建考察团,在网络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进行地域文化考察。

五、教学过程

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自然环境建设 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提及校园环境建设,人们立刻会想起:投资盖教学楼、修界墙、建筑办公楼……等一系列举措,但是我以为:校园环境建设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另一种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可以解释为:整个校园和校园里的一切情况与条件。校园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校舍建筑、花草树木及其他基础设施,可统称校园自然(物质)环境;又包括学校风气、师生的精神风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可统称为校园的人文(精神)环境。两者在教育教学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校园环境建设,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实效。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建设的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拓展思维、因地制宜创设力所能及的校园环境。 “人类创造了世界,世界改变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改变了人类。” 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说明环境对人的熏陶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整齐、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基础,是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健康的文化活动、浓郁的文化氛围,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纯正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最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学校

良好风气的形成。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 二、如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1、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校园交通、生活及文化设施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基础。学校没有旗台、旗杆,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无从谈起;自行车放置没有合适、固定的场所,校园的自行车必定如“散兵游将”;没有足够的垃圾桶,要使学生不乱果皮、纸屑就不那么容易。作为我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从市场上购置了红色大塑料桶,当作活动垃圾中转站,健全了校园的基础设施。 ①完善生活设施,便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有花池等绿化设施,规划规范自行车放置场所,要硬化校园主干道,主干道旁要配有一定数量的垃圾桶,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②添置文化设施,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校园要有激发师生的奋进的校训,有提示学生注意的温馨标语,有宣传栏等;班级挂有国旗、贴有激发学生勤学奋进、多问多思的条幅,挂有名人画像等。根据学校的条件添置相应文化设施,可以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静物的熏陶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利用静物适当提醒、诠释,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结合就会相得益彰。我们学校从“敦煌石窟”得到启发,投资三千多元,修建了“廊壁文化墙”,上面有古诗配以图文、数理化公式等,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无形中得以提高。良好的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净化学生的心灵;生机勃勃的

高校人文环境建设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人文环境建设体系构建研究 本文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和人文环境内容及建设的具体要求, 设计了人文环境建设的三维结构体系。三维结构体系由人文环境构成内容维、人文环境建设业务活动途径内容维、责任机构和部门维构成,同时建立了构成项目-责任主体矩阵和业务活动-责任主体矩阵。通过三维结构和矩阵,各责任主体能够明确各自的职责、对各个构成内容应该实施的业务活动项目类别、开展人文环境建设工作的途径和具体内容,从而将人文环境建设工作贯穿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人文环境建设工作系统化、制度化、实效化。 标签:人文环境建设体系三维结构体系 1 概述 高校人文环境是由人类各种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境况,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及其派生物在高校里的综合反映。按照文化活动及其形成的活动成果的不同,高校人文环境分为人文物质环境、人文行为环境、人文精神环境三个部分。 高校人文环境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文环境要素直接构成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行为环境中的制度环境、精神环境中的价值观和理念等,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养成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二,人文环境通过师生的大学生活感受质量影响高校教学工作,如人文物质环境中的人文景观环境、生活环境、人文行为环境中的个体行为环境、人文精神环境中的素质环境等,使其产生愉悦、舒适或郁闷、难受的感受,从而影响能力和素质教育。因此,高校人文环境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校园的文化生活,对学生起到直接和持久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精神生活和学习生活。为建设良好的高校人文环境,实现人文环境建设有效进行,需要构建高校人文环境建设三维结构体系。 2 三维结构体系构成 高校人文环境建设三维结构体系就是将人文环境建设工作分为构成维(人文环境构成内容)、流程维(人文环境建设流程环节)、组织维(人文环境建设责任主体)三个维度,组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在该结构中,各个相关责任主体根据人文环境建设流程的各个环节业务内容,完成人文环境各个具体组成部分的建设。在不同阶段(环节),根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人文环境建设工作有计划、系统的进行。三维结构见图1。 2.1 三维结构图 2.2 各维内容构成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支部书记、校长杨维斌校园文化是环境的更是人文的,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的物质形态和校园精神,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天全新校区建成后,硬件设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天中东依文笔山,南临天全河,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绿草如茵,与朗朗书声,构成了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的亮丽风景,正所谓“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新天中凸现出良好的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始终把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核。将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等融入人文,渗透在管理细节中,融入在师生心田里,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促进了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 一、和谐的氛围在班子表率中示范 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团结和谐、务实进取”的班子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班子成员自觉践行“三种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四个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团结意识、创新意识。校级班子,中层干部每周一次的学习会分享彼此的思考和体验,交流彼此的观念和经验,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印发全校。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校级班子,我们明确提出,不让精力在“内耗”中丧失,要把每个班子成员的精力发挥出来。不让效率在争论中降低,要把每个班子成员的创造力释放出来。班子成员之间沟通协调,以诚相待,敞开心扉。“无怨便是德、无功便是过”的工作氛围逐渐形成,成为学校和谐发展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强保证,也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为学校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示

范。副校长高益贵同志就是典型:分管教学工作,同时担任一个班班主任工作,并且兼课。行政工作主管教学,压力大,内容琐碎繁杂,但是为了整个学校的利益,为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他甘愿作出个人的牺牲与奉献。时刻想着大局,处处顾全大局,认真做好校长的助手。每学年工作,他都以“打好高考翻身仗”为目标,积极展开工作。他多次深入教学调查研究,认真落实课堂教学“六认真”,努力为老师多办实事、好事,成为教职员工的贴心人。 二、和谐的氛围在共同愿景中凝聚 2009年3月,学校第六届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天全中学2009—2012年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文化引领、科学推进、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体现在“传承、创新、发展”的办学思想中,即传承“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传承“办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育有特长的创新型学生”的办学目标。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已经非常清晰,就是要把天全中学建设成为特色天中、效益天中、精品天中、和谐天中。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我们就是要依靠办学文化的影响力和向心力来引领学校团队的价值取向,引领学校、教师、学生的精神追求,并且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深化课程改革,进而丰富办学内涵,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实力和持久发展动力。具体表现为:一是要继续坚持“目标激励、制度规范、情感凝聚、评价引导”的治校方略,形成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二是要培植学术带头、梯队跟进的学术文化;三是要建设以“民主、合作、学习、创新”为内核的精神文化,包括“团结、求实、竞争、创新”的校风,“敬业、精业、爱生、律己”的教风,“自主、博学、合作、探究”的学风以及“敬业为本、精业为荣、爱生为怀、奉献为乐”的员工价值取向;四是建设有育人氛围的物质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研究初探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研究初探 发表时间:2018-01-31T12:07:51.1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作者:刘德水[导读] 高校校园景观环境通常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景观环境,包括天然的山地、湖泊等,是形成校园环境特色的自然要素。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1 中赟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 摘要:高校校园人文景观常被人们简单的理解为传统观念上的“精神功能”,这种形而上的认识,忽略了现实当中师生们丰富多样的生活行为,以及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对河南大学金明校区进行实地调研,采用比较分析法得出如实的结论。 关键词:人文景观环境;外部空间;文化底蕴 1 引言 高校校园景观环境通常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景观环境,包括天然的山地、湖泊等,是形成校园环境特色的自然要素。二是人文景观环境,包括广场,庭院、街道等,是师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外部空间,是形成校园文化的人文要素。本文通过对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的实地调研,做了初步分析总结。 2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性 传统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教室是校园的中心,教师是教室的中心。现代高校不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更强调培养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关于学术方面平等的交流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园外部空间作为师生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空间,优美的校园空间环境,对师生品格素质的塑造,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外部空间的活力大小取决于师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的满足程度,同时展现着高校的发展历程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底蕴。 3 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校园人文景观环境调查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问题可以概括为:与明伦校区相比,金明校区人文景观环境的文化底蕴严重缺失。 3.1 明德广场 金明校区图书馆入口广场即为明德广场,作为最具公共属性的外部空间,西大门、旗杆、铺地、绿植及图书馆共同构成一个空间序列。图书馆建筑为现代风格,形体稳重大方,宛如一本开启的书对整个广场成迎合的态势,作为空间序列纵深方向的高潮。校园内的一条主干道横穿这个矩形广场。广场周边绿植良好,四周以高大的树木为背景,配以高低不等的灌木丛,既围合了空间,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和色彩。(图1,图2) 图1 河大金明校区明德广场平面图图2 河大金明校区图书馆走访中,意外的是部分在校生居然不知道明德广场是金明校区的中心广场。很明显,起初在明德广场功能定位上是有偏差的。正是通过式的广场导致功能上的模糊性,使得明德广场的人文景观设计不那么明确,由此看来作为整个校园的中心广场与百年河大文化底蕴的传承明显不符。 3.2 竟如湖中心绿地 该绿地在整个校园中的位置适中,北接校行政区、核心教学区,东接理工教学区,南邻学生生活区,是行政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三者之间的过渡空间,交通可达性较好。此处地势起伏多变,场地经人工修整并植草种树,多种材料拼花铺砌的步道蜿蜒其间,路旁设有景观桌椅等设施,是师生们晨读、休憩交往的理想场所。(图3,图4)美中不足的是竟如湖如此之大面积的水域,无一处亲水设施,毫无亲水性可言,常常令人敬而远观之。古人云“智者乐水”、“上善若水”,可见水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教书 育人的校园景观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由于现有滨水景观处理得生硬简单,从而阻隔了师生门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 图3 河大金明校区竟如湖平面图图4 河大金明校区竟如湖 3.3 访秋湖中心绿地 与竟如湖中心绿地的一路之隔的访秋湖中心绿地,北临核心教学区,南邻理工科教学区,东接室外篮球场区。该处地势平坦,仅临近访秋湖局部略有变化,且绿植低矮。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访秋湖中心绿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学生们上下课的交通捷径。各类曲径密满其间,乃所谓“这里本无路,只因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原有规划路径却鲜有人问津,以至远远望去不知路去何方。一些景观座椅散布其中,因缺少匹配元素,日常交往活动在这里明显受限,致使此处空间环境单调、不愿久停。(图5、6)

考点6 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b)

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复习目标】 考点6 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b) 【考点归纳】 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和主要的分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3、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和文化差异。 4、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复习过程】 1、填图:中国四大地理分区 2、分界线: 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B:秦岭—淮河 C: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3、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 (1)北方:平原和高原为主 西部:黄土高原东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2)南方: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交错 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西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4)青藏地区:高原、盆地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气候: 南北方(东部地区)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山气候 4、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区农业特色 北方地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盛产苹果、梨、桃、杏、山楂、枣等。 南方地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水稻、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盛产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西北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是我国主要的天然牧场,也是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放牧羊、牛、马等牲畜。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新疆天山的还有“绿洲农业”。 青藏地区农业以高寒畜牧业为主,有青藏牧区、青海牧区,放牧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牲畜。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 5、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分区民居特点饮食习惯交通 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屋顶较平, 注意防寒保暖面食河流少,冬季结 冰,陆路为主

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一、选择题 读《新疆地形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的地形区名称与气候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塔里木盆地终年炎热干燥 B.准噶尔盆地气候干旱少雨 C.准噶尔盆地终年炎热干燥 D.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少雨 2.关于新疆的地理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A.小部分位于高纬度 B.全部位于中纬度地区 C.一小部分位于热带 D.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 3.下列四条河流中,下游有“地上河”之称的是()。 A B C D 经过40多年与W国的谈判,继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又一片领土,黑瞎子岛(一半)在2008年已回归。回答4—5题 4.W国是我国最大的陆上临国。据此推断W国是()。 A.朝鲜B.蒙古C.俄罗斯D.阿富汗 5.对于W国气候特征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A.夏季经常下雨,冬季比较干燥B.全年降水较多,比较潮湿 C.全年都很寒冷,积雪不会融化D.冬天很冷,夏天较热,全年降水较少6.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所以,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A.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B.修建蓄洪、分洪工程 C.在上中游修建水库D.在下游加固堤坝 7.长江、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她们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A.青海、四川 B.西藏、青海 C.西藏、四川 D.四川、湖北 8.与我国内蒙古牧区相比,澳大利亚牧场的显著特点是()。 A.牧场规模小 B.机械化程度低 C.采取定居方式 D.采取游牧方式9.2008年5月1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大桥所跨越的海域属于()。 A.黄海 B.南海 C.渤海 D.东海 读右下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①②③④四点附近河段中, 水能丰富的是()。

农村中小学校园人文环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校园人文环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加强人文环境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农村中小学校园人文环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 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 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 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意; 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意; 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意。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学校人文环境,是指学校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马克思说过:环境是人改变的,但环境也能改变人。因为人的意识是可以改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受什么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转变。 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提升人的素质,塑造和谐的团队,对于加

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学校人文环境令人甚忧,特别是农村的部分小学。导致不良人文环境的因素很多,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综合,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思潮涌入,人们的思想受到冲击。不少教师心智迷乱,经不住诱惑,丢失了原有的理想和信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占据上风,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他们份内工作马虎干,份外工作不得干; 有钱就干,没钱不干; 不谈奉献,只求索取; 不讲组织纪律和原则,只要组织照顾。 二、学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无执行力。“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部分农村小学,教职工上班迟到早到一个样,开会到与不到一个样,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导致教职工心理不平衡,积怨较深,久而久之,产生了不健康的心态,原先的工作激情被熄灭了,工作干劲没有了,逐渐变得消极低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连“钟”也“不撞”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淡漠了。 三、绩效工资的分配不均,也是教职工缺乏工作原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给我的感觉是:未实施绩效工资前,学校各方面工作开展得还顺利; 实施绩效工资后,教职工反倒没有了工作积极性。究其原因,就是分配不均。这里的“均”,不是平均的意思,是公平,公正。虽

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

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表达。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能够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校教育育人服务。 学生所受教育时间越长,对学校环境文化要求就越高,依赖性也越强。校园差不多由传授知识的单一功能体转变为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娱乐生活等于一身的多功能体。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追求知识,而且追求娱乐,追求生活,追求艺术。学校的物质环境是否文化化、艺术化、有用化、舒适化、卫生化、优雅化、整洁化、安静化等等都会妨碍学生的心理进展。假如校园环境条件过于简陋、杂乱,缺乏现代文化气息和艺术雅趣,就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期望破灭,就可能产生严峻的失重感受。 校园环境文化妨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使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适应。在一个整洁的校园内,学生是可不能随地吐痰的;在一个幽静的校园内,学生是可不能高声嘶叫的;在一个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生是能够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神环境文化一经形成,就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妨碍,反过来良好道德观念又会推动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是通过感染、模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使学校全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同意妨碍,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求与校园环境文化趋于一致,达到学校育人的目的。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人化的环境,每一处、每一时都带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目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着多元化信息。所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信息源,能够对学生进行有利、积极的刺激,从而促使他们智力的进展。“智商在丰富的环境与贫乏的环境中能够上升或下降并真的上升或下降了”。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学校的环境文化需要越来越大,它所能负载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日益多元化。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更增加了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因此,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程度同样妨碍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中国文化环境分析

中国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结构: 目前,一个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初步形成,还正在发展之中。新产生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以来,私营企业主每年增加约80万人,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还将继续发展。这是个应运而生的社会阶层。社会中间阶层正在逐渐成长。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语言: 汉语为主,学习和掌握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

教育: 正规教育是个人现代学习的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必须的语言、概念和数学技能的媒介。它直接或间接的传授价值观和规范也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信仰: 儒学体系最核心的价值伦理是忠诚、互惠的责任和对别人以诚相待。儒学中

中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总体要求

中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总体要求 一、学校门口要求 1、校门整洁 2、校牌规范 3、校门口无小商小贩摆摊设点。 4、门卫室清洁整齐,无乱堆放杂物,无乱张贴。 二、校园道路要求 1、道路硬面、平整 2、地面清洁,无果皮纸屑、无烟头、无痰迹、无堆积物、无卫生死角。 3、草坪无乱石、土堆和建筑废料。花草植物定期整理修剪,保持、美观有生气。 4、有标识、标牌,字迹清楚、规范。 三、校园环境卫生要求 1、校园空气清新。 2、校容校貌干净、整洁、美观、有序。 3、校园无卫生死角,无乱扔、乱丢、乱涂、乱画现象,无噪音。 四、校园绿化美化要求 1、校园植物配置科学,形成乔、灌、花、草、藤相结合的绿化结构,做到“四季分明、四季有花、四季有绿”,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 2、校园绿化率达100%,中心城区学校绿化覆盖率30%以上,新城区学校绿化覆盖率40%以上。 五、旗台要求 1、国旗台、旗杆、国旗升降符合《国旗法》规定。 2、国旗要合乎规格、无破损、无污迹。 3、旗杆直立,位置适宜。 4、旗台干净整洁。 六、宣传栏要求 1、校园内挂置领袖画像和名言警句,张挂中国地图及世界地图;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外名人画像上墙并布置合理;有校训、校歌和宣传标语;有宣传栏和阅报栏、学生书画、黑板报。 2、注重实用功能和人文蕴涵,教室、楼道、草坪、宿舍和食堂等场所布置朴实、高雅、得体,具有教育特色。有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国旗、校旗、校徽、校训、校歌、校报、校刊、名人名言、校史陈列室、容貌礼仪镜等。 3、字迹清楚,用语规范,美观大方,及时更新。 七、教室要求 1、教室布置规范、整洁、有国旗,有名人名言,教室板报内容健康,每月更换。教室采光充分。 2、地面:干净、无灰尘无污迹。 3、门窗、灯、电扇:明亮、干净、无灰尘;门窗无乱张贴,窗台无杂物。 4、窗帘:干净整洁、按学校要求统一悬挂,无出现故障长期没有维护的现象。 5、墙壁:干净、无灰尘、无蜘蛛网等,其他要求如下:除规范的学习园地、制度外,一律不得乱贴乱挂,力求教室整洁美观。按学校统一要求,在指定的位置悬挂学校统一制作的国旗、班风、班级公约、“三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美观、大方、整齐划一、有激励性的标语口号,能体现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

武汉市人文性格分析

武汉市人文性格分析

武汉市人文性格分析 摘要: 万里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而在湖北佬中武汉人更是最为突出的代表。人们对于武汉的评价似乎并不是那么高,但从另一方面又说明有哪个省哪个市的人给全国人留下如此深的影响呢,恐怕非武汉莫属了。武汉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塑造了武汉人豪爽、不拘一格、乐观豁达、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性格 一、武汉市的历史 1、武汉的文物史与革命史 武汉市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 2、武汉的历史对武汉人性格的影响 ○1武汉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敢作敢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武汉人虽然脾气火爆,但是却并不是那种莽撞粗鲁的人。武汉人天生胆大敢为人先,从不拘泥于常规。武汉人心中有着他们自己的是非标准,一旦认定是对的事情,他们就会坚持着干下去,直到成功。 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拉开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这也并不是偶然。因为武汉人心系国家命运,追求真理,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与 幸福,武汉人民勇敢的拿起武器,反抗封建礼教的统治。一般外地人最佩 服武汉男人的就是敢作敢当、无所畏惧的那种劲头。往好里说是江湖习气也

罢,往坏里说是痞气也好,他们无所谓。张嘴就说,看准就干,错就错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武汉男人决不会瞻前顾后摇头摆尾,可以唧唧歪歪,但 绝不患得患失;可以小肚鸡肠,但决不鸡毛蒜皮。 ○2武汉人还有一种能文能武、谦恭有礼的性格 武汉人不仅热爱武功,也喜爱文学,并且也不拘小节。在夏天的晚上,经常可看见武汉男人们搭拉着个拖鞋,光着膀子,穿着个短裤头,在路灯底下斗两把地主,下一盘象棋,对他们来说是很惬意的事。他们喜欢率性而为,不嗜做作。 从江城名称的由来,武汉人的文学热便可见一斑。舞文弄墨、吟诗作赋对于武汉人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其实,武汉人不但火气大,而且“礼性”也大。武汉人说话,一般都会尊称对方为“您家”(吵架时例外),相当于北京人的“您”,一句话说完,也总要带一个“您家”,作为结尾的语气并表示尊敬。 二、武汉市的地理 (1)地理概况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故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 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布,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从市区两侧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总水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其中有湖泊193个,其中城区内有湖泊43个。 (2)武汉市火炉之成因 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全国四大“火炉”之一。

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人文环境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校园——农村中小学校园人文环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意;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意;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意。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学校人文环境,是指学校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 马克思说过:环境是人改变的,但环境也能改变人。因为人的意识是可以改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受什么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转变。 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提升人的素质,塑造和谐的团队,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学校人文环境令人甚忧,特别是农村的部分小学。导致不良人文环境的因素很多,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综合,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思潮涌入,人们的思想受到冲击。不少教师心智迷乱,经不住诱惑,丢失了原有的理想和信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占据上风,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他们份内工作马虎干,份外工作不得干;有钱就干,没钱不干;不谈奉献,只求索取;不讲组织纪律和原则,只要组织照顾。 二、学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无执行力。“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部分农村小学,教职工上班迟到早到一个样,开会到与不到一个样,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导致教职工心理不平衡,积怨较深,久而久之,产生了不健康的心态,原先的工作激情被熄灭了,工作干劲没有了,逐渐变得消极低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连“钟”也“不撞”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淡漠了。

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案例_李跃军 - 副本

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案例 -----让学生在优秀的环境中成长背景: 近年来,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校园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主题,通过传统文化的力量来矫正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序讲文明成为校园新风,浓厚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良好的学风、校风中发生改良性变化,德育工作由刻板变得生动,由沉重变得轻松;美化校容校貌、建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做法: 一、完善校园设施 学校大门、旗台旗杆、围墙、橱窗(宣传栏、公示栏、学习园地)、垃圾箱等完整、美观,校牌、功能教室牌、班牌、卫生包干区标志、教室内外显眼的地方印有诗句的标志、紧急疏散路线标志、安全标志、厕所标识等标准统一、美观大方、醒目规范、版面质地好,能体现学校特色。

二、美化校园环境 (一)校园卫生整治。对教室内外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及时清运校园垃圾,做好清扫保洁工作。做到校园卫生整洁,环境宜人。 (二)校园绿化美化。以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和校园的对外形象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校园绿化分布,采用青草与花,合理配置不同外型,不同季节的植物品种。校园处处有绿化,四季有花香,校园整洁美观,为师生创建一个绿色、洁净、优美、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 (图片说明:清晨,学生在本班的小菜园里除草。 拍摄者:郑志岩)

(图片说明:绿化、美化校园的同时,孩子们还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拍摄者:郑志岩) 三、提高文化品位 (一)学校的办学理念:用爱缔造健康,用爱缔造成长,用爱缔造快乐。办学特色是“大爱有根”。这些写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在校园的适当位置有:教育方针、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 (二)书画展平板。在学校后面位置设计了书画展平板,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人物 形象等,着力营造文化氛围。

中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二)、中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P4 主备人:李小飞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面积、地理位置、疆域,濒临的海域和岛屿; 2、知道我国行政区的划分; 3、知道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差异,因而造成自然景观的差异。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4、知道我国黄河、长江的基本特征,理解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人类利用自然的得失。 5、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和运用等各方面能力。 6、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7、区分我国东西部的范围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了解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 考点5、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a)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一目辽阔的疆域 考点6、知道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及其(浙江省)位置(a) 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目行政区划 考点7、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b)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三目母亲河 考点8、比较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b) 第三单元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考点9、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c)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目多样的地形 第二课第二目季风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单位及人口民族的分布; 2、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黄河、长江的主要问题 4、季风气候与旱、涝灾害的关系 5、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6、认识我国东西部的差异了解西部大开发。 7、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文体的能力。 教时安排:4课时

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忘了以前是在哪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美在于自然景观与艺术表现的结合。在上了马老师的日本建筑环境技术概论课后,我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理解了这句话。 我们人类是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然舒适美好的环境之中的,在这个环境之中,需要的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需要有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建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呢? 一栋建筑在设计建造的时候,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引人注目,更应该考虑如何将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 我们人类最原始的建筑天然的洞穴,之后是用石器稍加修饰过的人工洞穴,在树林中借用自然树木建筑的“巢穴”。在这个时期,建筑还并没有成为一种艺术,而仅仅只是为原始人类提供一个藏身之所。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筑逐渐发展成为集生产、运行、庇护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巢穴”。而今天,我们的建筑不仅仅拥有了过往岁月中功能,建筑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但是,现今的建筑更是有了更多的资源消耗,排泄废物等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这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便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建筑应该利用环境,成为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记得在中学时代的美术书里有一张关于流水别墅的图片,至今我仍然印象深刻。在流水别墅中,建筑便是利用环境,将建筑处理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得建筑融入环境,甚至成为环境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像照片中近景远景的处理技术一样,衬托出环境的美,也显示出自身的美与和谐。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甚至近代武侠中,都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追求的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达到最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建筑也成为了自然的一个部分,而此时,自然也会成就建筑,使得建筑成为不朽的艺术。 在近几年中,我们不断地看见一些“保护性拆除”等类似的新闻,我们不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不仅是要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校园环境分析

惠州学院校园环境分析 概况 惠州学院坐落惠州城区南部,三面环山(凤鸡山、公黄山、陂头山),学院校门临近金山湖,占地面积2480亩,绿化面积达到70%。此校区为新校区,老校区分布在惠州西湖畔,建校六十余年,可谓人才辈出之地,被评为广东重点高校之一。 建筑、道路分析 从惠州学院的鸟瞰图看其主干道,似“人“字形,一边通往学习大楼、一边如旭日大楼、田家炳楼、生科化学楼、服装楼等,另一边通往学生生活区和学生公寓。校门口是城区主干道之一—演达大道,通往市区方便快捷,校门口有36路、7路公交站台。大门进门处便可看到学院行政楼,行政楼为六层现代建筑,玻璃镶嵌,是学院你内最有特色的建筑。行政楼的侧边辅道上走是教职工食堂及学术交流中心,而行政楼主干道的另一边小路往前可抵达教职工宿舍。沿着主干道前行可看到圆形雕塑花坛,中间有孙中山先生像,圆形花坛作为人、车进出分流绕行之用。继续往前就到达“人“字形主干道分岔路口,一边通往学生公寓,沿途有叶竹君图书馆、学生食堂及生活区。另一边通往学习大楼,沿途有蓬瀛湖、旭日广场及田家炳楼。除了主干道还有小道可沿后山绕行一圈返回学院。 学院的主干道比较特别,因为他没有人行道,所以人车公用一道特别是到了上下课高峰期就显得特别堵,而且堵的一塌糊涂的那种。归于的缘由笔者认为学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那时普通院校还没有扩招,

在校生还不至于如现在般之多,设计者没有考虑到为此而设立人行道,一方面可留有更多的空土地间做其他用途,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人力物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的道路已不适合校园建设了,所以必须给重新设计下道路起码要有条人行道,为了师生安全也为了更好的发展。一所院校图书馆是他的招牌,校园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叶竹君图书馆的设计具有时代感,里面光线足,结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楼顶采用弧线钢架结构、突显出空间感,在楼内会感觉空间很大。楼层的支柱隐藏在建筑内,于建筑主体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小品雕塑分析 校内雕塑可分为人文类、象征类,其中人文类占主要部分。在旭日广场门前的“二十一世纪之光“不锈钢雕塑,其象征着新的希望,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未来的世界是学生这一代年轻人的,给学生以勉励,结合这一主题相得益彰。人文类雕像在学校有很多,比如孙中山像,居里夫人像,陶行知像,蔡伦像等。这些雕像以写实、概况、疑练电脑雕塑手法上课地反映他们在历史革命、教育、探求真理中做出的杰出贡献。雕像的出现是给人告示或是缅怀的,所以他的摆放位置就显得很重要,其中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它是由孙中山先生的女儿所捐赠,每年先生的祭日时会有人士慕名而来,摆上花束以纪念,然而其位置就处在院校主干道上的圆形花坛中,每每在此经过心里都怪怪的,为什么会放在交通干道中间,难道他变成了交通警察了,有失风景,搬迁到合适的地方才好。于此相反的是相比其他的人像却放在比较偏僻的角落,很少人会注意的地方,比如居里夫人像,放在生科楼角落处就不是太好。在说人像

广告环境分析

广告环境分析 广告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广告活动策略、计划的诸种因素,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影响广告活动产生、发展的宏观环境,如自然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等,下面是本人带大家的广告环境分析。 广告环境分析: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和购买力状况等内容。经济环境的好坏,对广告决策影响最大。广告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实际上就是反映了广告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广告活动如何展开,分析经济环境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经济环境对市场营销和广告活动的影响,主要是指购买力的影响。对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应重点分析购买力。所谓购买力,是指社会各方面在一定时期用于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是构成市场和影响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购买力主要是由消费者的收入、支出、储蓄和信贷等因素影响和决定,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 消费者收入包括消费者个人的工资、奖金、租金、赠予等收入,其收入状况决定其购买力水平。如消费者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支出增加,也会使储蓄增加,产生潜在购买力,扩大社会总需求。消费者的收入,又可分为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如物价下落,其实际收入便增加,如物价上涨,则实际收入降低。消费者收入的波动,往往引起市场的波动,从而给许多企业带来经营不稳定的后果,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机会。从发展趋势来看,总是要不断地增加消费者的收入,刺激需求,进一步促进生产。

(二)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 人们的总收入中,又可区分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可任意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个人收入除去税款等负担之外可用于消费支出或储蓄的余额,可任意支配收入是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用于维持日常生活支出多余的那部分收入。这部分收入以及消费兴趣的每一细微变化,都涉及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将影响某些商品的销路。19世纪后半叶,德国经济学 和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曾对德国萨克地区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的收入越少,用于饮食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于饮食支出的比重就越小。一般情况下,用于住宅、水电、衣着等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而用于满足文化、娱乐等需要的支出则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以此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福利水平和富裕程度,这就是现在仍然适用的“恩格尔定律”。有一个衡量发达程度的系数,即在总支出中购买食品的比例,在75%以 上为贫困线,50%以上为温饱线,40%达到小康水平,20%进入 一般发达国家程度。美国1935年时为35%、1970年时为19%,20世纪90年代已为16%左右。日本1950年时为57.3%,1980 年时为29.3%。我国1987年为535%,2000年城市已基本达到50%,迈向小康生活。但也存在着区域差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 的问题。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信仰、兴趣、行为方式、社会群体及相互关系、科技进步等因素,也会给消费支出模式带来影响。我国的消费特点主要是以家庭为中心,一般比较保守,较多还是传统消费模式。近几年消费模式有了一些变化,旅游、娱乐、文化生活、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就目前来说,虽然城乡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