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主备人:赵艳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是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突破措施

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古诗读得更真切,理解的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古诗两首》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诗文。

2.初步了解诗文大意,能读懂两首古诗的内容。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

1.我知道: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你学过有关他的诗词是《》,其中的诗句有:。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屐齿(jījǐ)柴扉(fěi fēi )住宿(sùxiù)

无处寻(xún xín )一径(jìnɡjìn)深

3.解释词语。

翻墨:跳珠:

无穷碧:别样红:

晓:四时:

《古诗两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荷花盛开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二、学习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课件)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三、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故事两首》课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把“黑云”比作,把“白雨”比作,这样比喻的好处是。

二、说出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三、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苏轼北宋杨万里雨前雨中雨后

莲叶、荷花赞大自然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草

2、古诗两首 教材简介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写作目的,体会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儿童那种捕碟的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师出示小草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小草有什么特征?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

25古诗两首

四上第七单元课题 25古诗两首第 1 教时总第 70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人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文,通过朗读了解诗中描绘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人的感情。教学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文,通过朗读了解诗中描绘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先学提纲】 一、走近诗人: 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并把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 二、走进古诗: 1.读一读:把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查有关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的意思。 3.找一找:搜集有关“年”的传说。 4.说一说:看看插图,读读古诗,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情景,并试着说一说。 3.问一问:仍未理解的诗句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 1.开门见山,出示诗题——“元日”。 谁来猜猜“元日”是什么意思? 学生猜测。(如果有学生说对了,问一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相机表扬课前预习充分的同学。注意与“元旦”区别开。)

查字词典,共同理解:“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2.联系生活,说一说现在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预设1:我们要包饺子、吃团圆饭。 预设2:放鞭炮、要压岁钱。 预设3:贴春联 3.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解诗题。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就能知道这首诗大概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过渡:下面咱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宋代的人在春节时都干些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全诗,学生自读。 2.检查自读效果。 ①请个别学生读全诗,其他学生纠正读错的字音。(师相机教学“爆、屠、符”三个生字) ②共同探讨如何停顿。(如:爆竹声中∕一岁除) ③齐读一遍,然后同桌互读,师生对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顺) 3.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诵诗文。 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诵读古诗是古诗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诗的含义,那我们就能诵读得更传神。 三、品读感悟 (一)理解诗意 1.齐读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意。 3.全班交流,提出疑问: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其他组可以解答,大家都解答不出,教师可以运用查字词典、看图片、补充阅读资料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屠苏:就是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老小面朝东喝下。据说此酒可以避瘟疫。 4.小组再次合作,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5.每组派代表说诗意,比一比哪个组说得既正确又有文采。 6.全班整合,取长补短,共同明晰整首诗的意思。 7.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明诗意。 理解诗句的内容,弄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也是古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刘、菊“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 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 思,领会古诗的意境; 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 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 激发兴趣: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 导入: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 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 活动板块二: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 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 背错了,所以还是 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 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 介绍背景: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 草

《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并会写“枯、荣”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昨天的课文中学到的小草是什么样子吗? 在你的眼里草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要去看看听听在诗人白居易眼里的草是什么样的?,齐读《草》 三、诗歌加插图,学习诗歌 1.出示诗歌; 看来这首诗对同学们而言是耳熟能详呢?那么你能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吗?能产生问题的人才是会思考的人! 看来大家对整首诗的理解还是感觉到有点困难的!没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慢慢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大家别着急! 2.请看第一句诗“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

词语?预测生:原因、原来、高原、草原、原子弹、原始人、校原(可能与“园”的组词相混,相机解释:“原”是指广阔的没有遮挡的;“园”则是人工围建的) 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请大家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刚才那么多词语中的哪个? ――草原!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插图回答。 预测: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师: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谁能看着图,说得再具体一点?(强调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3.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预测:我今年8岁了。 大家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你们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刘、菊“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 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 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 激发兴趣: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 导入: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

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 活动板块二: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 音。 (重点:擎、犹、景、径。)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 了,所以还是 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 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 介绍背景: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

古诗两首《草》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草》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 不息。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都和春天有关,第二课《草》这篇课文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学习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小草虽然平凡但是生命力极其顽强,从而能够从内心去欣赏和学习小草的顽强精神。所以我的导入从单元主题“春天”入手,并从上节课《找春天》中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引出“草”这个课题,并且让孩子们说出“草”的特点。最后本课的生字只有“枯”和“荣”这一组反义词,要读准字音非常简单。所以,我直接让孩子们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解决字音。我听过很多古诗的教学课堂,模式大致都是一样的,这一次我想做一个小尝试,就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来进行古诗的学习。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诗意,遇到不会的意思,就把问题提出来,老师书写在黑板之上,最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汇总到全班一起,把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解决出来。这也是整个课堂最大的亮点。最后我还设置了一个表演感悟的环节,让孩子来演一演小草,深刻地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 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的情感。

二年级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村居》《咏柳》练习精选(含答案)2

二年级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村居》《咏柳》练习精选(含答案)2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散学”的意思是() A.不上学B.放学C.下课了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似”的意思是() A.好像B.一样 3.选择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忙趁东风放纸鸢:不闲着。 B.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像。 C.碧玉妆成一树高:装扮。 4.《村居》和《咏柳》写是哪个季节() A.夏季B.春季C.秋季 5.“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纸鸢”的意思是( ) A.蝴蝶 B.燕子 C.风筝 6.“拂堤柳醉春烟”中的“春烟”指() A.春天的烟雾 B.春天的水汽 C.做饭燃起的烟 二、诗词曲鉴赏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村居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 ②拂堤柳醉春烟。 ③儿童散学归来早, ④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⑤碧玉妆成一树高, ⑥万条垂下绿丝绦。 ⑦不知细叶谁裁出, ⑧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一读下面的解释,想一想是哪一句诗的意思,标上序号。 例:(②)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柳似乎都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______)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______)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 (______)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 (______)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______)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______)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______)轻柔的柳枝垂下,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 [宋]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8.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季节)的景色。 9.“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先把古诗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咏柳 _____________,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_____________。 10.把古诗补充完整。 11.这首诗的作者是 ( ) A.贺知章。B.高鼎。

2019精品教育25古诗两首

25 古诗两首 1.《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他是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元日这天看到的有趣风俗,如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诗的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的是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紧扣题目,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瞳瞳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辞旧迎新的意思。“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的意思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整首诗寄托了作者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情感。这首诗写到了春节这一天有哪些风俗: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2.《元日》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能动动脑筋,删改必要的字词,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3.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家家户户忙着张贴大红春联。当你沉浸在这祥和的气氛中时,你想到的诗句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句意: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4.《江雪》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画的背景。让人感受到雪天的寂静清冷和凄凉,后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5.《江雪》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诗中描绘雪景的句子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用你积累的词语来概括这雪景,如大雪纷飞、漫天雪花、鹅毛大雪。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是“孤舟”和“独钓”,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诗人寂寞孤独和坚毅孤傲的心情。 6.千山鸟飞绝绝:绝迹,不存在。句意:所有的山上都没有飞鸟的踪影。 7.古人常说“诗中有画”。请你先把《江雪》这首诗中描绘的情境想象成一幅画,再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这是隆冬的时节,寒风凛冽,大雪铺天盖地,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所有山岭都没有了鸟儿飞翔的影子,所有小路上也都没有了行人的足迹。这时,只见寒冷的江面上,孤单单地漂着一条小渔船,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垂钓。 8.本学期,我们认识了自强不息、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徐悲鸿;一身正气、坚决销烟的林则徐;无私奉献、意志坚定的盘古;勇敢而极富同情心、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普罗米修斯;心狠手辣的宇斯;

24 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元日》。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进程: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屠曈换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爆竹屠杀苏醒交换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名说。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江雪》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进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 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荣宿篱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5古诗两首

24 古诗两首 元日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前置性作业:1、读古诗,读准音,读出节奏; 2、了解王安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3、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二、学习新课 1、王安石是如何用28个字来描写新年景象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要求:把古诗读准,读通 (2)理解以下字词:瞳瞳、屠苏、桃符 (3)根据图片,理解古诗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交流 (1)、小组赛读古诗,正音。 (2)、重点理解: “瞳瞳”: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3)、理解古诗意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千门万户曈曈日”: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3、这首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动人的画面呢?请同学们结合书上这幅图和对诗意的理解,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说所想到的画面。(同桌互说) 「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穿戴一新,开门喜迎红日,孩子们高兴地放起爆竹,噼噼叭叭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孩子们跳着叫着,多开心呀,人们见面互相祝贺新年快乐,说着祝福的话语。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千家万户,人们畅饮着屠苏酒,心里十分高兴。家家户户换上了新的春联,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着希望,相信新的一年生活会更美好!」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1题;共52分) 1. (1分)秋天,水果熟了,到了果园,我们会看到哪些水果? dòu jiǎo shí liu xī hóng shìpú tao píng guǒ qié zi huáng guātáo zi 水果:________ 2. (8分)读拼音,写词语。 juān kètuǒyuán yōu yang dóng t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ái cáng chāi xièqǐdǎo huīhò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墨________ 碧________ 未________ 默________ 壁________ 末________ 4. (4分)我会填 舟:共________画第五笔是________ 墓:共________笔,是________结构。

5. (5分)综合表达 小朋友们,秋姑娘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人间。请你用几句话赞美这美丽的秋天。相信你一定会写得很精彩。 6. (2分)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________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________。 7. (6分)形近字组词。 未________ 挑________ 吹________ 末________ 跳________ 饮________ 8.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遮山: ②吹散: 9. (5分)翻译句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0.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25、古诗两首(1)

2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回乡偶书》,《赠汪伦》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 2、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3、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24.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主备人:赵艳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是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突破措施 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古诗读得更真切,理解的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古诗两首》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诗文。 2.初步了解诗文大意,能读懂两首古诗的内容。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 1.我知道: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你学过有关他的诗词是《》,其中的诗句有:。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屐齿(jījǐ)柴扉(fěi fēi )住宿(sùxiù) 无处寻(xún xín )一径(jìnɡjìn)深 3.解释词语。 翻墨:跳珠: 无穷碧:别样红: 晓:四时: 《古诗两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荷花盛开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2.古诗两首 草

2.古诗两首《草》微课稿 一、导入 小朋友,还记得第一课里描写春天的草的句子吗?谁能画一画春天的草? 对,春天来了,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写草的古诗《草》。(出示)这首诗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跟老师读一读题目和作者的名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这首诗有两个生字(枯、荣),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写一写。然后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1.谁来读一读生字?你读得很准,可以当小老师教大家了。 2.这两个字怎么才能写漂亮?谁的写好了来展示评价一下? 3.这首诗是写什么的? 这首诗是写草的,你是从题上看出来的。你很聪明!读文章, 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 的。——哪儿看不懂? 一、学习理解诗句 1. 学习“离离原上草”

没关系,老师帮助你们读懂。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 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出示“草原图”。)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一眼望不一边。 2. 学习第二句“一岁一枯荣 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 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小朋友刚才说的句子中都有“岁”字。这一个小朋友说,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8年了!

25古诗两首

彭阳县第二小学教学设计模板 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2、有鳳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鳳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 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 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班级 课题 教 学 目 标 25课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一一《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 ( 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 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o 2、集体汇报交流。 (1)个别读一一正音一一齐读 (2)质疑一一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 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绝句》 杜甫 li a 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ì li u 两个黄鹂鸣翠柳, y i háng bái lù shàng q i ng ti an 一行白鹭上青天。 chu a ng hán x i l 1 ng qi a n qi u xu e 窗含西岭千秋雪, mén bó d o ng wú wàn l 1 chuán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解 1. 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2. 西岭:西岭雪山。 3.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泊。 5.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6.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教育资料】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草_人教版新课标学习精品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草人教版新课标 师:那是1200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在古都长安城郊,年仅16岁的白居易送他的一位友人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到了城外,只见杨柳依依,青草茵茵。就在揖手作别之际,这位朋友想到了孤身一人要到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不禁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此时,白居易指着满山遍野的青草说:“去年秋冬时节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一场野火过后,满目灰烬。可是你看,春风吹来,小草萌生,到处又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贤弟呀,小草的生命力尚能如此顽强,又何况人呢?!这正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啊!”他的这位朋友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心情愉快地上路了。这位友人为什么先前心情不好,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马上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了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深的打动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学习。 (自由读) (教师对本课的生字“枯”、“荣”进行正音) (指名学生读) (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按诗歌的音步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以下着重提示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析词的,一些教学过程略。) 离离原上草——

“离离”与下面的“萋萋”意同,都是表示草茂盛之貌,而用在“送别”和“离别”这一特定的情境里,又使人不禁产生“离别了,离别了”的声声送别和告别的情境之中。“离”的现代义与表示草茂盛的古义相去甚远,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从字的音义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识记: 师:“离离”读音lí lí,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词的读音最接近“离离”。“离离——红红”(学生摇头),“离离——蓝蓝”(学生摇头),“离离——紫紫”(学生摇头),“离离——绿绿”(学生点头)。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近音词“绿绿”。 (教师板画茂盛的草叶) 师:我们先看这葱绿浓密的草叶,然后再看“离”的字形。“离”字的笔画很多,而且很不规整,一些笔画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看到这样的笔画又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指示板画的茂盛的草叶图)—— 生:(有所感悟地)仿佛看到茂盛的小草枝叶相互交错在一起。 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 生:小草“绿绿”的颜色。 师:看到“离”字很多笔画交叉的字形就联想到—— 生:小草茂密的叶子。 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 生:绿绿的,又多又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_一目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 注释及译文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希望帮助到您。【回乡偶书】原文: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

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赠汪伦】原文:赠汪伦 李白 李百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 词句注释 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