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狂病

9狂病

9狂病
9狂病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狂病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熟悉狂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掌握狂病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狂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狂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分型论治。

【定义】

狂病系因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致使痰火壅盛、闭塞心窍、神机错乱所引起的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持刀杀人为特征的临床常见多发的精神病。青壮年罹患者多。

【历史沿革】

1.《黄帝内经》首次记载本病,对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系统描述。

·病症描述,《灵枢·癫狂》有“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

·关于发病方面,认为狂病与火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情志过极,阳明热盛,扰动心窍可致狂。《灵枢·本神》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素问·阳明脉解篇》:“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歧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治疗方法:有“夺其食,服生铁落饮”的记载,至今仍不失为有效手段。《素问·病能篇》:“有病狂怒者,其病安生?……生于阳者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阳厥……夺其食则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也。使之服生铁落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痰也。”·《内经》常将癫狂并列论述,但二者证候虚实不同,后世论癫狂多以此为本。

2.《难经》明确提出癫与狂的鉴别要点:

·《难经·二十难》有“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认为阴阳失调为其基本病机。

·《难经·五十九难》从症状表现上加以区别,“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言,惊,善笑,为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怒……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3.金元时代对癫狂的病因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首开精神治疗之先河。

·刘河间、朱丹溪演绎狂病之因“主火主痰”。《丹溪心法·癫狂篇》论:“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胸间。”刘守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论:“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也;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况五志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但怒多尔!凡热于中,则多于阳明胃经也。经曰: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

·治疗方面,朱氏创制“以人事制之”的学术思想。

4.明清两代以来,医案对狂病之病因病机,辨证用药积累了丰富经验,迄今仍有指导作用。

·在前人“主火主痰”的基础上,提出“肝风”、“气血凝滞”的发病理论。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癫狂证》:“或因大怒,动其肝风,或因大惊,动其心火,或素有痰,卒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神明不得出入,主宰先其号令,心反为痰所役,一时发越,若逾垣上屋,持刀杀人,裸体骂詈,不避亲疏,飞奔急走,涉水如陆者。”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痹证有瘀血论》于癫狂梦醒汤中阐明癫狂病机:“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使脑气与腑气不相接续”。

·在因火致狂之中,又有阳明火盛,三焦邪实热甚,心脾受热,因火致痰之分。出自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针对上述病机分别治以白虎汤、大承气汤、清心凉膈散、清膈抱龙丸、生铁落饮治之。

【范围】

西医的精神分裂症之紧张性兴奋型及青春型者、躁狂抑郁症之狂躁型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的反应性兴奋状态大致相当于本病。

【证候特征】

1.以精神亢奋错乱、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不避亲疏、登高而歌、持刀杀人为临床特征。

2.本病常急性起病,突然发作。发病和加重与情志不遂诱因有关。

3.本病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可向癫病转化,证候以虚实夹杂多见,亦可转为虚证、寒证。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膏粱厚味,酿成痰浊,复因心火暴张,痰随火升,蒙蔽心窍,神明无由出入;或因贪杯好饮,里湿素盛,郁而化热,充斥胃肠,腑热上冲,扰动元神而发病。

先天遗传:母腹中受惊而致虚,则神机紊乱,或禀赋不足和家族遗传,出生后突受刺激则阴阳失调,神机逆乱而发为本病。总之,狂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和先天遗传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而痰火扰神,瘀血痰浊闭塞心窍,阴阳失调,形神失控而发本病。

【诊断】

1.以突然狂乱奔走,呼号詈骂,哭笑无常,躁扰不宁,不避亲疏,不避水火,逾垣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为其临床特点。

2.患者既往多有情志内伤,或有郁病,失眠之病史及家族史而突发本病。

3.除外温热暑湿感伤,头颅CT、血常规、CSF检查,无阳性体征。

4.不同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好发本病。

【鉴别诊断】

一、与癫病鉴别:见癫病。

二、与蓄血发狂鉴别:

【辨证要点】

辨新久虚实:狂病初起多以狂暴无知、情绪高涨为主要表现,多属心肝火炽、痰火或腑实内扰证候,病性以实为主;洋洋自得,谈笑风生,稍有怫意便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倏忽转怒为喜,病性属火;烦躁易怒,语无伦次,狂乱奔走,力敌众人,詈骂不避亲疏,面红目赤,此病性属痰火。久治不愈,则成虚实夹杂证。火热灼伤津液,则寝不安寐,烦躁焦虑,面红形瘦,精神疲惫,则病性属阴虚火旺,火热灼津为痰,熬血成瘀,或久病入络,络脉淤滞可致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面色晦暗,则为瘀血内阻。失治误治,迁延日久,火热灼伤津液,可致阴虚火旺,可见虚实夹杂之证。火热炼津熬血成痰、致瘀,痰结血瘀;或久病入络,瘀血滞络。

辨病位:洋洋自得,口若悬河,稍有怫意则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倏忽转怒为喜,此病在心肝;裸体袒胸,旁若无人,狂笑歌号,呼骂不迭,大便秘结,蓬头垢面,口秽喷人,病位在胃腑;少寐易惊,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面色晦暗,此病位在心包络脉;狂病久延,倏作倏止,妄言妄为,呼之尚能自制,寝不安寐,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此病在心肾。

【治疗原则】

1.狂病起病急,病性多实,病初急则治其标,以降火下痰,化痰开窍为主。

2.迁延日久,病多虚实夹杂,治疗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3.病机关键为阴阳失调,以阳气亢盛为主,总以调整阴阳为原则。

【分型论治】

心肝火炽

主症:洋洋自得,口若悬河,谈笑风生,稍有怫意则勃然大怒,暴跳如雷,甚则毁物伤人,倏忽转怒为喜。终日忙碌,毫无倦容,事无巨细,不知所终。

舌脉:舌边尖红或舌红起刺,苔薄黄或薄腻而燥,脉弦数。

治法: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主方:龙脑丸,驯龙驱虎汤加减。

龙脑丸(《宣明论方》):当归、龙胆草、芦荟、黄连、黄柏、大黄、青黛、栀子、黄芩、木香、麝香。

驯龙驱虎汤(《医醇賸义》):龙齿、琥珀、珍珠母、生地、玉竹、栝蒌皮、石斛、柏子霜、白芍、薄荷、莲子、沉香。

方药:龙胆草、小川连、生山栀、连翘壳、芦荟、生龙齿、珍珠母、生白芍、细生地、柏子仁、琥珀屑。

加减:恶心呕吐者,去生山栀,加姜半夏、炒竹茹;大便溏泄者,去生山栀、柏子仁,加炒黄芩、防风碳。

痰火扰神

症状:素有性急易怒,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烦躁,突然狂乱无知,骂詈号呼,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

舌脉: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而滑数。

治法:清泄肝火,涤痰醒神。

主方:程氏生铁落饮。

方药:生铁落、钩藤、胆星、贝母、橘红、菖蒲、远志、茯神、辰砂、天冬、麦冬、玄参、连翘。

生铁落饮(《医学心悟》):天冬、麦冬、贝母、胆星、橘红、远志、石菖蒲、连翘、茯苓、茯神、玄参、钩藤、丹参、辰砂、生铁落。

加减:若躁狂谵语,神志昏乱,面赤腹满,大便燥结,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烈,口气秽臭,宜予泻心汤、大承气汤;若痰火壅盛,口气秽臭,舌苔黄腻垢者,加服礞石滚痰丸逐痰泻火;若面红目赤,狂言神昏者,可予牛黄清心丸、安脑丸;若神志较清,则可以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治疗。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青礞石、象贝母、制大黄、黄芩、沉香。

火盛伤阴

症状:狂病日久,其势较戢,呼之能自止,但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而烦躁,形瘦面红而秽。舌脉: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主方:二阴煎,送服定志丸。

方药:生地、麦冬、玄参、黄连、木通、竹叶、灯心、茯神、酸枣仁、甘草。

二阴煎(《景岳全书》):生地、麦冬、枣仁、甘草、玄参、茯苓、黄连、木通、心、竹叶。

定志丸(《千金方》):人参、茯神、石菖蒲、远志、甘草。

加减:若心烦身热,可加白薇、地骨皮清热除烦;若口秽,焦燥便干者,加全栝蒌、胆星、天竺黄;若面色晦暗,舌有瘀斑,可酌加琥珀粉、赤芍、郁金,减少黄连、玄参用量。

痰结血瘀

症状:狂病日久不愈,面色暗滞而秽,躁扰不安,多言,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豁痰化瘀。

主方:癫狂梦醒汤。

方药:桃仁,赤芍,柴胡,大腹皮,陈皮,青皮,苏子,桑皮,半夏,甘草。

出自《医林改错》:桃仁,柴胡,香附,木通,赤芍,半夏,陈皮,大腹皮,青皮,桑皮,苏子,甘草。

加减:溲赤心烦者,加竹叶,黄芩,黄连;肢冷喜温畏寒者,加干姜,附子,桂枝;瘀滞日久,可

予大黄虫丸6克,日三次;兼心脾气虚者,可加生芪,党参,加服甘麦大枣汤。

瘀血阻窍

症状:少寐易惊,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面色晦暗。

舌脉:舌青紫,或有瘀斑,苔薄滑,脉小弦或细涩。

治法:疏瘀通窍。

主方:定狂逐瘀汤。

方药: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琥珀粉,大黄,石菖蒲,郁金,柴胡,香附。

定狂逐瘀汤(经验方):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琥珀粉,大黄,石菖蒲,郁金,柴胡,香附。加减:有痰涎夹杂,加胆星,天竺黄,川贝母;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彻夜不眠者,加琥珀抱龙丸。

心肾失调

症状:狂病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轻瘥,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口干便难。

舌脉: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主方:黄连阿胶汤合琥珀养心丹化裁。

方药:黄连,牛黄,黄芩,生地,阿胶,当归身,生白芍,人参,茯神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生龙齿,琥珀,朱砂。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芍药。

琥珀养心丹(《证治汇补》):琥珀,龙齿,远志,石菖蒲,茯神,人参,枣仁,地黄,归身,黄连,柏子仁,朱砂,牛黄,金箔。

加减: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眠不安稳者,加孔圣枕中丹。

【转归预后】

狂病宜早诊断,早治疗,合理用药,加强护理,可以治愈。但本病易反复,须留意情志,调畅情怀,以防复发。狂病治不彻底或失治误治,迁延反复者,多留痰留瘀,耗伤肾液心血,而成虚实夹杂之证。其中由兴奋喜动转静而少动,则可转向癫病。狂病屡发,癫狂互化,治不得法者,可贻患终生。

【预防与调摄】

本病预防、调摄关键在于调节情志,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关心病人情绪,精神状态,积极防治情志为患之疾。其次,饮食调护当避免辛辣厚味,禁绝烟酒。再次,母亲孕期宜饮食营养丰富、平衡,保持恬淡平和心境,避免受惊及接触恐惧可怖之事物;在婴幼儿抚育期宜体贴爱抚,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保证身心健康。

【临床资料】

冯某某,男性,27岁,延安,狂躁不安,四处奔走,怒号骂詈两年,加重二月,患者平素内向腼腆,聪慧。于两年前因高考落榜工作无着,性情孤陋。两年前突然出现烦躁,易怒,气力愈常,外出不归,哭笑无常,不眠不食,登高上屋,不避危险,经服中西药治疗,曾一度好转,后反复数次,近半年经服“宁神”后病情稳定。后经人介绍谈一女友,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狂躁不安,骂詈号呼,外出奔走,自撕其衣衫,时哭时笑,或歌或跳,亲疏不避,家人遂带其来诊。症见:烦闷狂躁,躁扰不宁,口气热臭,不食不眠,面色秽浊,舌质红少津,苔黄而腻,脉弦滑有力。查血WBC+PC,NS(-)。写出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答案】

患者以狂躁不安,骂詈号叫,躁扰不宁,逾垣上屋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狂病。患者青年男性,因落第,忧伤过极,气机郁滞,日久一则气郁化火,扰窍犯脑,痰火互结故烦躁易怒;一则气滞津停为痰,痰随火升,扰乱神明,故狂乱奔走,詈骂不避亲疏,竟夜不眠。痰火烁津,肠腑传化失司故大便秘结,痰火上扰,故口气热臭。苔黄厚腻为痰火内蕴之象,脉弦滑有力,滑为痰蕴之征,数为热象。总之,病位在肝,胃,脑;病性为阳热实证,以痰火扰神兼阳明腑实为主。治疗当以清泄肝火,涤痰醒神为主,痰火稍去,当顾护其阴。

中医诊断:狂病(痰火扰神,阳明腑实)。

治法:清泄肝火,通腑泻热,涤痰醒神。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送服礞石滚痰丸。

生铁落30克,钩藤24克,胆星10克,浙贝10克,山栀12克,生军10克,枳实12克,生龙齿30克,郁金15克,菖蒲12克,天竺黄12克,麦冬15克。

煎服法:上方水煎至200毫升,日2次口服。

调护:避免情志刺激,饮食清淡,劳逸适度,勿过疲劳。

【教学参考】

理论研究

陶氏认为:在奇恒之腑中,脑、髓、骨、女子胞皆为肾所属,古今医家,多主张肾无有余证。主张肾无有余证者,对奇恒之腑的“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的解释,是因髓海充足,能有超常的精力和高寿。其实有余与不足,如同太过与不及一样,皆违常道,即为病理。而“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是肾气有余传至髓海,使之填实堵塞的病象,即是“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在肾气有余作用下的偏胜病象,是狂病患者的临床上的表现。狂病患者比正常时的气力倍增,甚而有逾垣上屋,登高而歌,日夜不休等一系列实性亢进的现象,为“邪气胜则实”的一种。如果唯以“髓海有余”为生理,而以“髓海不足”为病理,则与其指导思想相悖[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0;(1):35]。

临床研究

王氏自拟礞半承气汤治疗狂症310例。药物有:礞石、黄芩各20克,半夏、连翘、枳实、菖蒲各10克,郁金15克,厚朴12克,大黄、芒硝各10~30克。若心火偏亢加黄连、竹叶、木通、丹参等,必要时加服安宫牛黄丸;若肝火偏盛加龙胆草、夏枯草、柴胡等;若胃火炽盛加石膏、知母、寒水石、栀子;若热盛阴亏加玄参、麦冬、生地;若痰火扰心加海石、栝蒌、胆星、天竺黄、竹沥水;若热盛迫血妄行加赭石、牛膝、白茅根、侧柏叶;若泻后表情呆顿,目瞪不瞬,属顽痰壅塞加醋炒芫花粉或甘遂粉8克,随汤冲服;若泻后热退神清,虚烦不眠者,可改服养阴安神之剂以善其后。上方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初期忌食肉类油腻及辛辣厚味。急期配合用强安定剂,如氟哌定醇5~10毫克/日,肌注;每晚饭后服冬眠灵50~200毫克。服上方2~3剂后,即腹泻,若不泻可加大大黄和芒硝用量。结果临床治愈165例,好转12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4.8%[陕西中医1989;(5):197]。

马氏以泻火逐痰、镇心安神法,自拟下痰散:巴豆霜、胆南星、明雄、辰砂各0.5克,珍珠0.1克,共为细末,1次服。泻3~5次,泻完喝稀粥1碗。从第2日起早服二黄二丑丸1丸,晚服磁朱丸2丸(丸重各9克),共56例,临床治愈29例,好转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4%[陕西中医1989;(5):196]

王氏自拟丹赭黄蒲汤(丹参,代赭石,酒大黄,菖蒲,郁金,地龙组成)治疗狂症27例,痰火盛者加生石膏,并冲服朱砂;痰壅盛者加远志冲服麝香;痰血阻络者加琥珀冲服地龙末;浊痰壅塞者加白芥子冲服苦丁香。服用中药期间禁用一切抗精神病药。结果:近期临床治愈18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占90%[陕西中医1985;(12):535]。

陈氏自拟白羚钩颅散(羊羚角12克锉末,白矾、枯矾各300克研细末,双钩藤600克研粉,陈年死狗颅骨1具,用铁锅封闭微火烤成黄色研细末混合备用)治疗癫狂病36例,连服3个疗程,28例,随访3年显效者(脑电图恢复正常2年以上)23例,有效者(偶有发作,但程度减轻)3例,无效者2例。连服2个疗程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四川中医1988;(9):36]。

另外,也有验案的报道:彭氏采用加味导痰汤和清心滚痰丸加减治疗癫狂[四川中医1986;(9):16]。

丁氏总结祖父以中药、针灸治疗狂症的经验,并将其辨证分为五型:①肝气郁结型,宜疏郁达神法,方用疏郁达神汤,针刺肝俞、心俞等穴;②痰阻心窍型,宜涤痰达神法,方用涤痰启神定狂汤,针刺百会、风府等穴;③心火亢盛型,宜清心泻火法,方用清心泻火定狂汤,针刺心俞、通里

等穴;④瘀血内阻型,宜化瘀达神法,方用祛瘀定狂汤,针刺膈俞、心俞等穴;⑤风热闭郁型,宜疏风泄热,安神定狂法,方用疏风泄热定狂汤,针刺风府、风池等穴[陕西中医1985;(12):540]。

谢氏以经方为主治癫狂,他倡治癫狂大法咸以行痰为先,首当开窍化痰,继以安神、清热(降火)、养阴诸法递用。①化痰开窍法,清心滚痰丸、竹沥达痰丸等;②养心安神、和肝悦脾法,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③清心安神、滋阴清热法,百合知母汤、黄连阿胶汤等;④镇惊安神、清热降火法,生铁落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⑤理血安神、滋阴通腑法,酸枣仁汤、增液承气汤等;⑥养心安神、解郁除烦法,百合鸡子黄汤、栀子豉汤等[北京中医1986;(4):6]。

王氏治疗癫狂经验中,强调癫与狂,病理症状虽有不同,而其为痰火郁蔽则一,其始则异,其终则同。故治疗大法以祛痰为主。狂病于祛痰中兼平肝泻火,常以豁痰定狂汤(自定方)治狂,处方:生龙齿30克,生牡蛎30克,生石决明30克,生珍珠母30克,龙胆草10克,天竺黄10克,菖蒲10克,矾郁金10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10~30克,金礞石30克,沉香3克,黄芩10克,大黄6克,水煎300毫升,分2次服。另配:甘遂1.5克,朱砂1.5克,二味同研细,每早空腹1次随汤药送下[北京中医1984;(11):5]。

苏氏提出中医心理治疗三法:①告之导之法;②情志相胜法;③惊者平之法[四川中医1986;(9):9]。

【复习自测】

1、狂病的证候分型及论治?

2、狂病如何进行定位及虚实定性?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 教学概要: 提出什么是艾滋病,引出艾滋病传染的三大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并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艾滋病人的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课前搜集与艾滋病相关的资料,如传染途径、预防措施、流行现状、危害,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意义及途径。 教师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点,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准备相关材料,如图片、测试题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大屏幕展示: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武器。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如果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达到1000万。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讨论,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授新课 (一)艾滋病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 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 (教学预测及对策:新时代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概念并不陌生,鼓励学生大胆讲述,教师给予指导) 学生总结得出: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力,感染其它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无药可治。 (设计思想: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并且运用已获取的知识。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知识并通过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使学生学会自学、自解、自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师: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搜集了许多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下面以组为单位,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当一回解说员,帮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生:讨论得出分别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教师小结:艾滋病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大屏幕展示) 1、性接触传播:

传染病 临床医学 第八版 习题集

临床医学传染病第八版习题集(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B A. 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追踪传染来源 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 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C A. 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 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C A. 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A A.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 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 初期、极期、恢复期 D. 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 早期、中期、晚期 11. 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E A. 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 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 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12.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A A. 6小时内 B.8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3. 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D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

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关于艾滋病,你知道多少? 土木1404班罗超 学号201408020424 “遏制艾滋病,履行承诺——权益、责任、落实。”2009年12月1日,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作为普通公民,关于艾滋病,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小编总结相关资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遏制艾滋病,履行承诺! 一、艾滋病十大“秘密” 1、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但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严重传染病。 2、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3、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首先是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其次是正确使用避孕套。使用避孕套不仅可以避免怀孕,还可以预防性病和艾滋病。 4、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染艾滋病首先是不要吸毒,特别是不能共用注射器或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 5、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染艾滋病的另一个方面是避免使用未消毒的器械拔牙和其他侵入人体的操作,避免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6、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避免怀孕和哺乳可以预防经母婴途径传染艾滋病。 7、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通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的生活很多年,外表看上去完全正常,但他们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8、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生活工作接触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不必恐惧与艾滋病病人接触。 9、不要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给予他们人道主义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艾滋病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中,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也有一定的含量,唾液、泪液、尿液中的含量甚微。虽然艾滋病病毒的破坏力强,但HIV离开人体后,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却非常弱,常温下只能生存数小时至几天,高温、干燥以及常规消杀灭杀。哪些活动不会传播艾滋病:与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共同

艾滋病的传播,判断及预防措施

艾滋病的传播,判断及预防 艾滋病简单介绍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据统计现在得艾滋病的人越来越多,艾滋病的传染性是非常高的,但实际上它的传播途径并不是很多。如果家里有艾滋病人也不要害怕,只要你注意以下的事项就可以避免被传染或传染给家人了。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 (2)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④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个针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 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艾滋病的判断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中医“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治未病解读》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黄。乾隆皇帝吃少量大黄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温羹汤”中的“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厚毡褥”是指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少饮酒,惺惺宿”中,“惺惺”即聪明清醒之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酒的原则是少则有益,多则有害,不饮最佳。 饮食养生歌诀 〔抱朴子养生诀〕 若要养生,肠中常清; 若要不死,肠中无滓。 注:保持胃肠通畅对于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养生歌〕 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 饭菜宜清淡,少盐少病患; 清晨一杯水,生津润脾胃;

艾滋病知识试卷

艾滋病知识试卷 一、单选题 1、当hl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之为: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2、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的病毒。 a、免疫系统 b、神经系统 c、骨酪系统 d、肌肉系统 3、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概率,大约是%。a、40 b、60 c、80 d、100 4、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 a、静脉吸毒者 b、性乱者 c、同性恋者 d、每个人 5、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是根据: a、临床表现 b、经确认hiv抗体阳性 c、具有高危行为 6、下列哪个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接触 b、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c、蚊虫叮咬

d、母婴垂直传播 7、下例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8、艾滋病常见合并症有: a、pcpp b、隐球菌脑膜炎 c、弓形体感染 d、以上都是 9、hiv感染的确证实验是: a、免疫印迹法查hiv抗体 b、酶联免疫法查htv抗体 c、pdr法检测hiv rna 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数 10、pcp首选治疗是: a、氟康唑 b、复万新诺明 c、戊烷脒 d、乙胺嘧啶 11、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胳系统 12、hl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 a、37度,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

b、56度,30分钟 c、焚烧 d、温室,3天 13、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14、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a、血常规 b、尿常规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hiv抗体确诊试验 15、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肿瘤是 a、霍奇金病 b、淋巴肉瘤 c、卡波济肉瘤 d、非霍奇金淋巴瘤 16、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医护人员 二、是非题 1、初筛检测结果为hiv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可以诊断为hiv感染者,( ) 2、于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不会感染艾滋病。() 3、一般用于乙型肝炎的消毒药物,完全可以用于艾滋病病毒的消毒。() 4、性交时只要使用安全套就可以预防艾滋病。()

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

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开展心理教育引导 工作情况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这种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问题要进行提前干预和有效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 一、"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性 "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就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观点。唐代名医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等见解。可见,"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发生;(2)"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细微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3)"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时切断传变途径。如果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未病先防——重视学生心理及行为的预防与引导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的初期。作为心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科学地进行干预,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避免学生出现性格过度孤僻、情绪烦躁、抑郁焦虑、消极厌学等问题行为。"未病先防"思想关键就是在"防"字上下功夫,要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干预、调节转变。 我校一直坚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工作指导,深入贯彻实施《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建设的试行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1、分工明确,组织得力。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李小龙校长为组长,政教主任刘元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安排。 2、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学校拿出专项资金,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陆续购入大量心理类书籍和专业刊物,配置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软件,并不断添置和完善相关设备,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制度完善、落实具体。学校将心理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_资料阅读完美版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一): 关于艾滋病的十条基本知识和十条相关重要信息 一、十条基本知识: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能够预防。 2、艾滋病主要透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关心、帮忙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职责。 二、十条重要信息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能够预防。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人 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 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能够杀灭这种病毒。 ※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能测出抗体之前已 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内含超多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经过7-10年的时间(潜伏期)才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在发 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能够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但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治未病”的意义 2.1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着,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故: 上医治未病 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xx文王问xx: “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 xx回答: “长兄最佳,xx次之,我最差。” xx文王接着问: “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 xx回答说: “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刺热篇》: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素问·xx天真论》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伤寒论》 《xx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曾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duojie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艾滋病防治知识题和答案

艾滋病防治知识题 单位: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仅有一项正确答案): 1、艾滋病是 A 一种性病 B 一种血液病 C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D 同性恋病 2、H I V是 A 预防艾滋病组织缩写 B 预防艾滋病疫苗 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 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 3、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 A AIDS B HIV C HAV D HDV 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A 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 B 阴道分泌物传播、血液传播、握手 C 共用卧具、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D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5、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哪个系统? A 神经系统 B 肌肉系统 C 骨骼系统 D 免疫系统 6、在世界上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 性传播 B 静脉吸毒 C 输血传播 D 母婴传播 7、目前在我国最主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是 A 性传播 B 静脉吸毒 C 输血传播 D 母婴传播 8、下面哪种不是正确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A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洁身自爱,不在婚前婚外发生性行为 B 远离毒品:不吸毒、尤其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 C 避免经血感染:提倡无偿献血,不输入被污染的血液 D 远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与他们接触 9、用于艾滋病宣传的红丝带的由来和意义是: A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颜色醒目的统一标志 B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大家都戴、利于宣传的国际标志 C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标志 D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远离艾滋病的警示标志 10、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是: A 每年12月1日 B 每年12月6日 C 每年6月12日 D 每年12月16日 11、最容易受艾滋病感染的几个高危人群是: A 性乱人群、男性同性恋、吸毒人群 B 高收入人群、青少年人群 C 贫困群体、白领阶层 D 社交活动较多人群 12、下列关于我国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对全国农村中的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实行免费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治疗,并提供经济补贴 B 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对艾滋病病人的遗孤实行免费上学

艾滋 试题 传染病学

艾滋病 (一)单项选择题 1、艾滋病的全称是:(? ) A、免疫缺陷综合征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3、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和破坏哪种细胞:(?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T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4、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无偿献血人员 5、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临床症状分期错误的提法是:(? ) A、急性感染期 B、病毒携带期 C、无症状感染期 D、艾滋病期 6、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A、性传播 B、母婴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虫媒传播 7、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 A、血常规 B、HIV抗体确诊试验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尿常规 8、HI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 )

A、370C,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 B、焚烧 C、室温条件下,放置3天 D、56?C,30分钟 9、艾滋病常见合并症一般不包括:(? ) A、复发性单纯疤疹 B、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 C、皮肤瘙痒 D、急性肾炎 10、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 )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病人 D、艾滋病期病人 11、艾滋病人体体液含有大量病毒,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是:(? ) A、血液 B、尿液 C、泪液 D、汗液 12、人群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正确的描述是:(? ) A、人群对HIV普遍易感 B、种族、性别与易感性有关 C、只有高危人群易感 D、只有性传播疾病患者易感 1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艾滋病的主要症状是:(? ) A、体重减轻10%以上 B、发热1个月以上 C、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 D、体重减轻10%以上,发热1个月以上和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 14、艾滋病的特异性治疗是:(? ) A、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B、抗反转录酶抑制剂治疗 C、蛋白酶抑制剂治疗 D、融合抑制剂治疗 (二)判断题 1、感染HIV的人是艾滋病的唯一传染源。(x ) 2、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o)

从脾胃论治未病

从脾胃论“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出了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后世历代著名医家继承和发挥了这一学术思想。 “治未病”思想具体内容可概括为四点,“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瘥防复”,即:人体处于未病的健康状态时,应科学养生,防止疾病发生;人体处于受邪而未发病的亚健康状态时,应及时调治,祛邪防病;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应合理治疗,祛邪除病,防止传变;人体正胜邪却,祛邪外出,应及时调养,防病复发。四者在中医防病治病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调理脾胃是中医“治未病”的关键环节,在治未病理论探索与实践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换言之“治未病”应从脾胃开始。 脾胃在人体脏腑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人体生理中的重要地位。脾胃的正常运化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内经·灵兰秘典论篇》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安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由此可见,脾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均以气血为基础。《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而气血主要由水谷化生,“得谷则昌,失谷者亡。”气血的化生依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功能。2.脾胃为五脏之本《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根本也。”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故脾胃决定五脏气血的多少。3.脾胃为中焦气机之枢纽《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脾胃枢纽使阴升阳降,从而五脏气机升降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胃的重要地位又决定了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意义,即调理脾胃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机体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化生是否充足,机体体质的好坏以及正气的强弱。“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因而,调理脾胃也就成了中医“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瘥防复”的重要方法。具体表现在: 1. 顾护脾胃,未病先防 《内经》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李东垣认为“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百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既伤,则难以化生气血,气血不足,则内外俱虚,在内不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在外则难以抗御病邪侵袭,故有“百病皆由脾衰而生也”。所谓未病先防,就是指在机体未发病之前,提高人体正气,即顾护脾胃之气,从而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2. 健脾和胃,欲病早治 初感病邪,正气尚足,可以祛邪外出,故应通过机体微显的症状、体征表现,辨明机体实际状况,及时采取以健脾和胃补益正气为主,并以一定的治疗手段为辅的方法,消除未起之患的始动、促发因素,及时调摄、恢复机体的失谐状态,从而有效恢复并保持机体阴平阳秘、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可传染给婴儿。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 1、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有三条: (1)性传播:通过性行为传播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染途径:不论同性恋还是两性之间的肛交、口交都有传染的危险性。 (2)血液传播:通过静脉注射毒品的人共用未经过消毒的注射器;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植;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 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等均可感染上艾滋病。 (3)母婴传播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2、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 空气、饮水、食物;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游泳池;吸血昆虫如蚊子、跳蚤、虱子等,目前还没有发现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吸血昆虫;有防护的照料、护理艾滋病人;马桶及小便池。 3、需要谨慎小心,以免发生意外传染的行为: (1)接吻在唇、舌和口腔粘膜完好的情况下,礼节性的口唇接触脸颊的接吻应属安全。口对口的接吻,特别是深吻、长吻或唇、舌、口腔粘膜有破损或溃疡时,有传染危险。 (2)握手双方手部皮肤无破损时,握手应属安全。 (3)拥抱隔着衣服的拥抱是安全的。如果皮肤直接接触,而皮肤有擦伤或患有皮肤病时,则有一定危险。 (4)使用避孕套性交,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传染艾滋病的机会,但必须使用合适和质量合格的避孕套,否则在性交时可能发生破裂和滑脱,增加传染机会,约有10%左右的失败率。因此,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并非百分之百安全可靠,只有洁身自爱,才是最可靠的。 甘谷县人民医院健康教育办公室

2017智慧树艾滋病性与健康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 成绩类型分数制 ? 截止时间 2017-12-10 23:59 ? 题目数5 ? 总分数 10 ? 说明: ? 评语: ?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 以选项内容为准 6 第1部分 ? 总题数:5 ? ? 1 【单选题】(2分) 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侵入_____系统引起的疾病? A. 消化系统 B. 血液系统 C. 免疫系统 D. 神经系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分 ? 2

【多选题】(2分) 学习艾滋病、性与健康课程的意义有______。 A. 可以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B. 可以学会理解和尊重,关心艾滋病患者,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 C. 可以更好理解科学使命与科学精神,投身艾滋病防治等科学研究。 D. 可以了解各国与艾滋病、性和健康有关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3 【判断题】(2分)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4 【判断题】(2分)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外表看上去与常人无异。 A. 对

B. 错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分 ? 5 【判断题】(2分) 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 A. 对 B. 错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 成绩类型分数制 ? 截止时间 2017-12-10 23:59 ? 题目数11 ? 总分数 22 ? 说明: ? 评语: ?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 以选项内容为准 18 第1部分 ? 总题数:11 ? ? 1 【单选题】(2分)

中医治未病理念

中医"治未病" 治疗理念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大力倡导者,并专门撰写了《医门法律》,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教案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2、让学生区别传染艾滋病的日常行为 3、让学生知道自己能为艾滋病人做什么 二、授课年级 初一 三、教学过程 1、回顾: a、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b、艾滋病病毒的基本知识 c、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异同 d、补充知识点:国际艾滋病烛光日: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纪念被艾滋病夺去生命的 活动 2、导入:听故事 故事的男主角是个王姓男青年。10年前,为摆脱贫穷,他只身到外闯荡,并加入了卖血的行当。在一次卖血中,王某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可怕的是王某本人并不知道。在外靠卖血挣了一些钱后,王某回到他的家乡,在家乡娶了妻子,生了儿子。这时他还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患上了艾滋病。2000年,一次偶然患上的“感冒”使王某检查出患有艾滋病!尤为可怕的是,因为王某对自己身患艾滋病毫不知情,因此王某早已把艾滋病毒传染给了妻子,他的妻子又通过母婴传染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儿子。当这一切全然揭晓和明了的时候,王某已经不治,很快撒手人寰。接下来的结果不难想见,王某的妻子于2001年遭受同样厄运。不久,幼子也离开了人世。两年时间,一家三口死于艾滋病,这不能不说是个惨痛的悲剧。可怜天下父母心。与王某同吃同住的老母亲,在两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思考: a、故事中的王先生自己是如何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b、艾滋病病毒是怎样传播到王先生的妻子身上的? c、艾滋病病毒是怎样传播到王先生的孩子身上的?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有三种传播途径: a、性传播 性传播是目前全球范围内HIV最主要、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指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时,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已感染了其他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HIV,性病造成的溃疡或炎性反应可能使HIV更容易穿过黏膜屏障感染机体。 b、血液传播 HIV通过血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输入带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带病毒的血液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