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樊晓东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樊晓东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樊晓东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樊晓东

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大小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色即声音的品质。

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比较熟,但对声音的特性却十分模糊,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适时加以引导,如何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声音了解声间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以设问点拨为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并通过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结构有关。方法是:以发声体的振动为线索,从生活中的小实验着手,借助演示实验,学生自主体验,引发猜想,并动手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究,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探究。通过交流、探讨,归纳结论,并通过设问激趣,引发新一轮的猜想、设计,并进行课外的自主探究实验活动,把探究的过程由课堂拓展延伸到课外。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对音色这个声音特征的理解。方法是:利用示波器(或DIS声学教学软件)观察并分析声波的图形变化。(如果条件许可,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首先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使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不同就是音色不同;利用游戏,使学生亲身体验通过音色来寻找发声体;利用游戏,使学生亲历制造、体验噪声和乐音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和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然后仪器显示波形变化,感受图像描述物理规律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

2、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的过程时,注意观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尝试概括,具有初步的概括能力。

3、初步领略声音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的情感。对声音的探究过程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其中的奥妙。

【学习重点】

1、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

2、、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

【学习难点】

1、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

2、在生活中能对声音的三个特征进行分辨

【学习器材】

钢尺,音叉,乒乓球,口琴,收录机。

【学前准备】

1、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跟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___有关.当声源的_____越小时,声音的响度会越__________.

2、音调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3、“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不同.

4、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琴弹出几个音,说出它们是否相同?用口琴吹几个音,说一说与琴的音能否分辨出来?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1、探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观察现象:以相同的力弹琴的1和1的高音,听一听,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阅读课本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

信息快递:声音的高低叫做____________,振动的快慢用___________来表示

归纳结论:声音的高低与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越高,___________越高

学生讨论:用别的器材、方法能否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频率的概念

1、阅读教材了解以下内容

频率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 字母:__________

超声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声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解人和一些常见动物的的听觉频率,及在生活中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演示

观察声波的波形的演示实验,用电脑中WINDOWS自带的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来完成。观看不同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进而比较男女学生声音波形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想议议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观察现象:师以不同的力敲鼓,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叙述你听到的和看到的提出问题:你所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假设: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请用不同的力拨橡皮筋,听声音、看橡皮筋振动情况_________

用不同的力敲音叉,听声音、看乒乓球弹开幅度情况_________ 信息快递:声音的强弱叫做__________,振动的幅度称为__________。

归纳结论: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探究3、听录音

1、这些乐器发出都是音调相同的音,你能说出分别是哪个乐器,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大家阅读教材,思考我们凭什么特征来辨别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教材,观看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声音波形的不同。

三、简要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解决了吗?

四、课堂练习与巩固

1.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________和音色.

2.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__,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离声源的距离越近,响度越________.

3.男生说话粗犷,而女生讲话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________不同,其原因是男女同学的________不同.

《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个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知道噪声防治的途径。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三、课前预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_______、_______体中比________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四、课内探究 【学点一】音调 [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拨动梳子的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缓慢拨梳齿,梳齿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小结归纳]】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跟踪练习: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2、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_,简称为__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学点二】响度 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2、探究实验: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______;幅度越小,响度越______。 (阅读课本21页响度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跟踪练习: 1、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它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2、另外,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____,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______。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3、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学点三】音色 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导学案.doc

第一章第三节《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青州市邵庄初级中学张新贵 ( 整理 ) 一、学习目标 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 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 围;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 二、课前预习: 1、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人听到声音应具备哪些条件? 4、我的疑问 三、课内探究: 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呢? 思考: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前后两位同学? 【学点一】音调 1、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吉它的同一根弦,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的猜想:; 实验探究: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次数钢尺伸出长度振动快慢音调 1 2 (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振动得慢,音调就。 (阅读课本19 页音调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 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 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跟踪练习: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频率指的是,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 越,音调越,频率越,音调越。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到。蝴蝶的翅膀 1 秒钟振动不超过10 次,蚊子的翅膀 1 秒钟振动 500~600 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 3、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设计教案和精彩片段对话

课题:24 风娃娃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的“车、得”等8个生字,认识本课的“助、使”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提示讲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风娃娃都做了哪些事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讲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说说生活中风还能干什么。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的“车、得”等8个生字,认识本课的“助、阵”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风娃娃都做了哪些事情。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出个谜面:(出示课件 2)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云朵见它让路。 2.指名说谜底。(风) 3.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风吗 ? (指名见过风的同学说说风【设计意图:猜谜语导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是怎样的)风是这样的神奇,你了解它吗?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风娃娃》。(板书课题 24风娃娃) 二、识字解词,读顺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出示课件3)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出示课件4) chē de yānɡ miáo hàn chǎnɡ shānɡ lù 车得秧苗汗场伤路Array ①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汗”,后鼻音“秧、场、伤”,翘舌音“车、场、伤”,边音“路”。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③识记生字 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加一加:“氵”加“干”是“汗”;“亻”加“人”加“力”是“伤”,“?”加“各”是“路”。 换一换:“扬”减“扌”换“土”就是“场”。“映”减“日”换“禾”就是“秧”。“碍”减“石”换“彳”,就是“得”。 猜谜语:“花底离离弄日影”是“苗”。 (2)出示新词(出示课件5) 帮助.使劲 ..哗.啦表示 ..摇摇摆.摆责.怪栽.树拉.船 ①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记,如“哗、秧”。

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教学设计

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教学设计 搜索技巧一一海南文化古迹 昌江中学林凤龙 所属科目:网络技术应用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任务引导法、合作学习法、演示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网上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然后 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在网上搜索有关海南文化的有关知识并进行填表,达到即让学生熟悉搜索的技巧又能了解家乡的悠久文化的目的 重点难点:搜索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由同学们大部分都喜欢听歌导入 问同学们喜欢谁的歌曲?

配套K12教育资料

问同学们得到歌曲的途径有那些? 引入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歌曲 通过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t —- 演示 通过电脑加投影仪向同学们演示上网搜索的基本技巧:提出搜索引擎的概念 百度、google、搜狐等 提出关键字的概念 例如:周杰伦、P3等 提出下载、另存为、复制、粘贴等基本技巧 学生听讲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上机,通过搜索自己喜欢的歌曲来掌握搜索的基本技巧 布置新任务 教师布置新的任务: 引入: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同学们知道我们海南什么全国闻名吗? 提问,得出“汉文化”

提问同学们知道海南那些汉文化的古迹? 引入新任务:下面大家就通过搜索来获取有关海南文化古迹的知识并完成桌面上的表格。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出要求 每5人1组,合作完成搜索任务并填表。 注意搜索引擎和关键字 语言简明扼要。 完成后进行提交评比,由全班12组评出前3名表扬 学生合作学习 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搜索并完成表格 评比表扬 向全班公示表格,评出前三名进行表扬 激发学生荣誉感 总结 教师总结全课: 搜索引擎 关键字 下载浏览方法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 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 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 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 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 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 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 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 究愿望约 4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 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 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 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约 16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 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 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 探究 1 提出问题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 还能分辨高低音, 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 设计实验和 进行实验随堂学生实验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办法发出音调不同的 声音吗?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引导 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 如 19 图 13-1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小学语文_风娃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风娃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记“秧、抽”等7个字,通过情境创设等方式随文识记并理解“助”等6个字,利用口诀指导书写“秧、场”两个字,写好穿插。 2.通过情境创设、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借助提示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 3.借助板书理解道理,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重点:自主识记“秧、抽”等7个字,随文识记并理解“助”等6个字,指导书写“秧、场”两个字。 难点:借助提示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读好课题 1.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读好题目中的轻声。 (二)初读课文,猜学字词 1.让我们跟随风娃娃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猜一猜。 2. 语境识字第一组: 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风娃娃又来到河边,看见许多船工正拉着一艘大船。 风筝在空中摇摇摆摆,有的还翻起了跟头。 就这样,风娃娃吹跑了人们晾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 (1)出示句子,反馈识字情况。

(2)出示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做动作等巩固识字。 3.语境识字第二组: 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哗啦哗啦地向田里流去。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1)先读句子,再出词语,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识字。 (2)读好描写声音的两个词语“哗啦哗啦”“嗨哟”,为后面学习描写声音的词语做好铺垫 4.指导书写“秧”,同样方法一字带一字学习“路”:引导读帖,总结口诀。指导书写,评价反馈。 秧:左收右侧齐右放笔画长横要插点下 路:左收右侧齐右放笔画长撇尖插提下 (三)随文识字,学讲故事 1.读好愿望,随文识“助” 风娃娃有一个愿望,请你来读。出示: 风娃娃长大了,他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 (1)认识“助” (2)字源理解“助” (3)指导停顿,读好句子。 2.问题引领,整体感知 带着愿望,风娃娃都到了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用圆圈圈出来。 3.“田野”精读,学习复述 (1)我们先去田野看看,风娃娃在田野做了什么。

搜索技巧教案

《搜索技巧》教学设计 孙芳泗水实验中学 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 搜索技巧 课时: 1课时 年级: 高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后部分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对前半部分内容——《搜索引擎》的深化,能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掌握切实有效的搜索技巧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通过对几个实例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的技巧和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上网经历和经验,对学习搜索引擎也有很浓厚的兴趣,但只能使用简单的搜索方法,对于一些逻辑命令、类别搜索、利用网络工具搜索方法还不能系统的应用,缺乏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因此,在原有的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并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网络信息搜索水平,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和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搜索技巧:如:关键词的提炼、类别搜索、利用网络工具搜索等。 ②能够灵活运用搜索技巧搜索各种信息。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和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②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对比,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搜索技巧的重要性,利用搜索引擎有效获取信息对于学习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②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重点:关键词的提炼、类别搜索、利用网络工具搜索。 教学难点:逻辑命令的使用;灵活运用搜索技巧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策略: 搜索技巧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本教材中仅列出了搜索技巧的相关要点,没有具有的实际详例,因此,依据课本中所提到的搜索方法,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实际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理解搜索方法的运用和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适当的拓展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搜索方法,从而使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地认识不同搜索技巧的不同效果,并在对比中,突出技巧的灵活与多样,体现“搜索”的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提出问题:往有哪些国家举办过世博会?世博会是怎么来的?引出搜索引擎的使用,并进一步引出如何选择关键词。 【教学设想】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提出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导入中提出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并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做准备,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环节二:探究搜索技巧 (一)关键词的提炼: 1、针对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选择什么的关键词才能搜索到我们要找的内容。 2、根据所回答的几种答案,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不同的关键词所产生的搜索结果。 3、教师巡视学生活动,并指导、点拔,并提示学生尝试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4、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做进一步的讲解。并强调选择准确、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对提高信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 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 【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 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Hz。 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2019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190Hz 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1)

(2)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低。 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调认识(可以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密集,声音的频率高,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稀疏,声音的频率低。 对比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 Hz-20190 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认识)【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进行演示; (1) 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 (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观察响度波形图,提高对声音响度的认识(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3.知识延伸: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小。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探究影响声音的因素——音色 1.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 (1)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是谁呢?

风娃娃教学设计及反思.

风娃娃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01-09 风娃娃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一、猜谜导入 1.猜谜激趣: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谜底:风。) 2.板书课题,谈话激趣:你们有没有体验过风?风吹过来是什么感觉?如果风太大了呢?(播放课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风的? 二、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提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朗读,把课文中的生字圈出来。 2.学生自己拼读生字,同桌互学生字。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读词比赛:抽水、断断续续、吸气、高兴极了、纤夫、流汗、表示、风筝、无影无踪、伤心、责怪。 提示:“责、踪”是平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4.多种形式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教师注意正音。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读一读。风娃娃做了哪些坏事?也读一读。 6.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好事:(1)吹大风车(2)吹帆船 坏事:(1)吹风筝(2)吹衣服、吹小树

三、提问设疑,研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播放课件。(风娃娃吹动风车。) (2)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小组读,然后派一个人来比赛读,并指导朗读。(理解“断断续续”“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学生配上动作表演。)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播放课件。(风娃娃吹帆船。) (2)风娃娃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指导朗读。(理解“纤夫”,学生配动作表演。) 3.全班朗读第二、三段。 4.你知道风娃娃还可能做哪些好事?(让学生利用校园网找风娃娃可能做哪些好事,在班级中交流。) 5.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读这一句话。你们觉得它这样想对不对? 播放课件:(风娃娃做坏事。) 6.小结:看来光有做好事的心愿是不够的,帮人们做好事,也不是光有力气就够了,你们回家后再找一找风娃娃好心办坏事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写字指导 1.屏幕出示四个生字:夫、表、示、号。 2.学生观察写好这四个字的注意点,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3.示范写“表”,提示下半部分不是“衣”。 4.提醒“夫”与“天”的不同;“号”的最后一笔。 5.学生先书空,再描红、临写。 6.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教学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材信息技术(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信息技术教案 / 初中信息技术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上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本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是海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在因特上浏览信息》中的一个知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打开网站进行信息的浏览,这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主要以搜索“儋州景点—东坡书院”为背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快速找到特定的信息,真正学会使用关键字查找信息,并学以致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二、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因特网的作用和如何打开网站进行信息的浏览,但缺少主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部分学生知道百度和谷歌网站,也偶尔进行搜索;但很少学生能使其与搜索引擎联系起来,更不清楚如何运用简单的搜索技巧让自己的搜索速度加快,准确率更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搜索引擎的作用及常用的搜索引擎;

2、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掌握搜索引擎的两个技巧:提炼关键字和添加关键字。 (二)、过程与方法:以搜索“儋州景点—东坡书院”为切入点,以三个任务铺开,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索“儋州景点—东坡书院”,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和体验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树立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搜索引擎的两个技巧:提炼关键字和添加关键字。 难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两个技巧:提炼关键字和添加关键字 五、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六、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 七、教学教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 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预习提纲:(预习要求:根据预习提纲,仔细阅读课本P32—P35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将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 1、声音有哪几个特性? 2、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 3、响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音调 探究1: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一: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第一次伸出桌边大约1/3,第二次伸出桌边2/3;两次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振动的快慢。 思考:哪一次振动的快,哪一次音调高 活动二:将硬纸片从梳子齿上划过,第一次较慢的划过,第二次较快的划过,注意听它两次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的不同。 思考:哪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你的发现是: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 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 频率越低,音调越______ . 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单位___________(符号Hz) 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形状有关,一般而言,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想想议议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然而救援人员当时在清理海滩时却几乎没发现除了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尸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读一读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范围”,聪明的你就会明白。) 问题: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探究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

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解析)

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 解析) 【学习目标】 1.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2.知道影响声音的三大特性的主要因素。 3.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新课案】 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1.做一做:将一些细砂子放在桌面上,轻敲与重敲桌面,观察砂子振动情况并感受声音强弱。完成以下问题: 声音的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和 有关。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表示。 2.做一做实验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边沿,在另一端拨动直尺,不断改变直尺露出桌面的长度,感受直尺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音调怎样变化。 后完成以下问题: 〔1〕声音的称为音调。音调与发声物体有关。 〔2〕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音色曾经叫反映了声音的与。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有关。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就是因为声音的不同。 〔一〕知识点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 声音响度与发声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大;人们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由探究影响响度因素的活动可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 ___有关。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距发声体越______ _,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响度越_______. 【说明】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二〕知识点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 ____,使________变高。 【明确】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凋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注意】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声音的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 【辨析】震耳欲聋和声音刺耳 前者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大,后者反映了声音的音调高。 〔三〕知识点3:音色又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也受外界因素影响。 〝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好;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_而发出声音。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别的。 【注意】物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其音色也随之改变.如养花人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音色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24 风娃娃【教案】.doc

24风娃娃 1.认识“助、抽、使”等13个生字,会写“车、得、秧、苗”等8个生字,会写“田野、事情、风车”等12个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提示讲述故事。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4.拓展积累“寒风、凉风、暖风”等词语,说说生活中风还能做什么。 重点 1.能自主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通过学习,积累“风”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性格特点。 难点 1.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提示讲述故事。 2.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1.识字写字 本课通篇没有标注拼音,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教师宜先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经验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等方式大胆猜读,自主认读,猜不出来的字可以查一查字典,再组织交流。比如,认读“秧”等形声字,可观察字形,借助字的偏旁将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记。“哗”可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如“哗啦哗啦”,还可运用课文情境积累其他表示声音的词语,如“呼呼”等。指导写字时,因为“车、得、苗”的横画较多,要引导学生注意“多横不重”,形态要有变化,横之间间隔相当。“路”横撇笔画穿插到足字旁中。“车”是独体字,笔顺是:横、撇折、横、竖。 2.朗读课文 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可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对于一些特别难读的句子,教师可采用阶梯式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句子读连贯,还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句进行朗读感悟。如,文中有两处描写了风娃娃的心理活动:第4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教学时可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出内心独白语言和对话

《搜索引擎》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搜索引擎》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信息技术 教学课题:《搜索引擎》 课时:1课时 授课班级:602 授课环境:机房,联网。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总结搜索经验 教材分析 1、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多样性以及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和技巧,为下一节课《文件的下载》进行基础的铺垫。 2、学习本节课使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一些学习等等的资料。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了解,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搜索引擎有一定的了解和简单的使用。 2、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对搜素引擎更深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搜索引擎让学生通过网络更容易查找资料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生,让学生能够使用搜索引擎的来查找需要的资料和软件等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教育学生查找健康、有益的知识资料,提高学生网络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多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专业的搜索引擎进行查找资料。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 行为 设计意 图

1、情境导入 教师讲述:徐路同学是在“中华民 俗文化”网络协会的会员,他正在写一 篇关于“东巴文化”的研究报告,但是 报告中需要引用一幅关于纳西人宗教信 仰的图片,可是他在网上花了很长时间 就是找不到。怎么办?(请前后两桌四 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为进行讨论(以下 讨论小组安排同)。 提问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可以用 “百度”搜索等工具进行查找 进行了激 烈的讨论。随 意抽选5个小 组到讲台写出 所在小组的讨 论结果。 吸引学生注 意力,提高学 生学习搜索 引擎的兴趣, 引出课题《搜 索引擎》 2、搜索引擎 从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搜索引擎室 指用于因特网信息查找的网络工具。它 可以划分为两个引擎。 以小组 为单位讨论, 派出代表举例 说明有什么样 的搜索引擎 让学 生回想平时 搜索资料的 操作,从而更 深一步了解 搜素引擎。让 学生体会到 协作学习的 意义。 (1)全文搜索引擎教师操作: 学生观看 图片网站 通过图 片网站的引 入直观说明 全文搜索引 擎。让学生直 观学习并掌 握。 (2)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教师操作: 学生继续 观看图片网站 通过图 片网站的引 入直观说明 全文搜索引 擎。让学生直 观学习并掌 握

声音的特性教学案

.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节自我检测: 1、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传给,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 叫。 3.下面情况中不能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的是() A.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住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B.听小骨损伤C.听觉神经损坏D.鼓膜破损 4.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5. 在很多电影院里,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的效果,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A.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 B.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噶都能听到声音 C.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 D.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效果 6. 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 A.传导声音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修复人耳中损坏的部分D.以上说法都正确 7. 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 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C.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8.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第三节课堂检测: 1、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__的缘故。那么一个大声说话的男声与一个小声说话的女声相比,音调高的是_______,响度大的是_________。 2、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声音的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 4、楼道里挂牌常写着“慢步轻声”,“轻声”是指减小声带振动的_______。 5、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6、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 ) A、响度很大 B、传播速度大 C、频率很高 D、振动时间长 7、一个声源在振动,但是人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 C.一定是声源与人耳之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8、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时,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这是因为:( ) A.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B.狗的发声频率比人大 C.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D.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 9、弦乐器与管乐器发出的音乐有可能相同的是:(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和音色 D、响度、音色和音调 10、人们在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一特性来判断?(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11、往保温瓶里灌开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1.3《声音的特性》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1.3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3个特性是什么?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什么有关? 响度跟发音体的什么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什么不同? 学习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学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音调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前者的声音比较 ,后者的声音比较 。(选填 尖细或闷粗)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活动1:阅读课本19-20页“音调”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频率? 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问题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简称: 符号: 问题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问题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问题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思考1:振动会发出声音,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 发出的声音, 却能听到讨厌的 蚊子声? 2.响度: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2:阅读课本21-2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 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

音的响度 拓展1: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拓展2: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音:qí yì),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1: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活动3:阅读课本22页“音色”部分回答下列 问题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 )。 音色和发声体的 、 有关 P23“想想做 做”答案 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并播放,自已 听起来不像是本人所发出声音。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说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介质,所传播声音的音色发生改变,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当堂训练: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 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都不是 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案

24、风娃娃教案

二、读文识字. (用时:17分钟) 1.提出自学要求:一 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借助 拼音读准生字. 2.组织学生自读课 文. 3.检查自读效果. (1)课件出示要求会 认的字. (2)采用多种形式指 导学生读生字:自由读、 齐读、抽读等. (3)开火车读词语. (4)出示带有词语的 句子,读通读顺,巩固字词 认读.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画出生字,对照生字表中的拼 音读准. 2.小组合作识字: (1)有不认识的字,向同 学请教. (2)同学之间介绍自己 的识字方法. 3.(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自主选择生字,给生 字组词. (3)读好“筝”在“风 筝”中的轻声. 4.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同学之间赛读,通过多种形式 学会生词.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 音,打“√”表示. 2.组词. 三、借助语境,识字学词.(用时:20分钟) 1.出示三幅插图,引 导学生回答:风娃娃到了 哪里?做了什么? 2.观察图画,读课文 后交流. 3.你从文中哪几个自 然段中找到答案的,指名 读第2至6自然段. 1.观察图画,读课文交 流. 2.读第2至6自然段,把 课文读通顺. 3.风娃娃做了哪些事呢? 请照样子写一写. 吹风车

妈说的话?的.像风娃娃就好心办了坏 事,它吹跑了风筝、衣服,吹折 了小树,给人们帮了倒忙. 三、对话中明理.(用时:10分钟) 1.知道风娃娃做的这 些事后,你能不能对风娃 娃说一说,哪些事做得好, 哪些事做得不好? 2.学生交流. 3.情景对话. 出示风娃娃想的两句 话. 4.全班交流. 风娃娃凭着力气,为 人们做了那么多件事,可 人们还要责怪他?风娃娃 想不通,我们来帮帮它. 1.全班交流. 2.齐读风娃娃想的话,分 别体会风娃娃的心情. 3.全班交流.填空:风娃 娃,我知道人们为什么责怪 你,因为 . 7.回答问题.(只填序号) 风娃娃一共做了以下这几 件事: A.吹大风车. B.吹帆船. C.吹跑了风筝. D.吹跑了衣服、折断了小 树. (1)好事有: (2)坏事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一封拟人化的风娃娃的求助信,让孩子们耳目一新,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了他们的责任心.有了这份情感的牵引,有了这样的期待,孩子们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最后以一封感谢信结束,明白道理的同时,使整节课结构完整,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围绕“人们喜欢还是责怪风娃娃”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在交流学习体会时,我在重点处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品读、想象,使他们原有的理解得到深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