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明德实验学校教学案

年级高二主备人刘怀印审核人陈琛第11 周2014年4月30 日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自主学习】

读课本第二部分内容“复杂的海底地形”并结合图1-1-8认识各种海底地形的位置及其特点

【能力提升】

尝试绘制出海底地形的简图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 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

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深洋底的火

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三)海底地形的形成【合作探究】

尝试用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底地形的成因如大洋中脊、海沟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

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的海底地貌 太平洋海底地貌特征 2000多万年前,当人类诞生之时.地球这颗行星就已经为人类“准备”好了充足的生存条件枣陆地、海洋、空气和森林。人们生存、繁衍的这片土地,有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有着高耸入云的峻岭;有着奔腾不息的江河;有着起伏不平的丘陵;有着巨大的高原和深凹的盆地;还有着星罗棋布的湖泊,等等。可是,你知道在浩瀚的太平洋底是一番什么景象吗? 其实,大洋底地貌与陆地有些相像,既有巨大高耸的山脉,辽阔平坦的海底平原,又有深达万米的大海沟。 太平洋的海底地貌起伏较大。在太平洋东部。有一条大洋中脊和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35%.大洋中脊是巨大的弧形,北从阿留中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东太平洋海区相连,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大洋中脊是一种巨型构造地带,被一系列与纬度线平行的长达数千千米的断裂带所切割。 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至上阿莫士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在这条中太平洋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一片繁星般分散的海底山。这些海底山有的沉没在深海中,有的耸立于海面之上成为岛屿。夏威夷岛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它们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岛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0米,绝对高度达9270多米,超过了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见,海底山的规模是非常宏大的。在中太平洋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辽阔的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有趣的是,太平洋最深的地方,不是在中央地带.而是在西部的大陆架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一系列巨大的岛弧和海沟带。岛弧和海沟紧挨在一起.构成地球表面起伏最剧烈的地带,地形高差达15000米。在岛弧内侧与大陆之间是一系列边缘海,岛弧外侧紧挨着深达的海沟.其中深度超过一万米的有4个,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3米)就分布在这里。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 如同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深沟峡谷。这个世界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或是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平和宁静,相反却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动荡不安的地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形成高山峻岭。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脉)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海岸线并不是大陆与海洋的分界线,实际上,在海面以下,大陆仍以极为缓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约200米深的海底。这一部分就是大陆架——被海水淹没的滨海平原,这里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海洋动植物在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大陆架以下,是大陆架向大洋底过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为3—4度,有的甚至超过10度,水深急剧增加,一般为200—2500米。这就是比较狭窄的大陆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陆与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线。 超过大陆坡,就是深邃的海沟或岛弧——海沟系。在此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交错地带形成了“V”形的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与相邻的岛弧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鲁——智利海沟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们之间的交差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盖,这将是最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一带由于地处两个板块的边缘,故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跨过海沟再向海洋深处,就到了广阔无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间,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积占海底总面积的77%,辽阔平坦,但景色无奇。在平原的周围,分布着绵亘千里的海岭,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顶山,其中还有深海谷,断裂带和海槽等,海岭和海山皆因火山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 再深入洋底,就来到了洋中脊,与一般海岭不同,他们是海底扩张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个世界性体系,横贯各大洋,从北冰洋开始,穿过大西洋,经印度洋,进入太平洋,逶迤连绵约七万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梁,任何一条陆地山脉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与两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称由来),中轴为中央裂谷分开,两侧内壁陡峻,两峰嶙峋,蔚为奇观;印度洋中脊犹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于偏东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连接,而北端却分别伸进大陆。 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征,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点。像世界大洋海沟共有25条之多,主要分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含参考答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关于海与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是海洋的主体 B.洋远离大陆,深度大 C.海的水温和盐度相对稳定 D.海有独立的海流系统 解析:洋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大,有独立的海流系统,水温和盐度相对稳定。 答案:B 2.轮廓略呈“S”形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形。印度洋的轮廓其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部向南极洲敞开。答案:B 3.平均水温最高的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太平洋平均水温19.1℃,大西洋16.9℃,印度洋17.0℃。 答案:A 4.红海属于( ) A.陆间海 B.内陆海 C.边缘海 D.海湾 解析:红海位于两大陆之间,属于陆间海。 答案:A 5.渤海和黄海分别属于( ) A.陆间海、边缘海 B.边缘海、内陆海 C.内陆海、边缘海 D.陆间海、内陆海 解析:渤海属于内陆海,黄海属于边缘海。 答案:C 6.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可能发生在( ) A.洋中脊 B.海沟 C.大陆内部 D.断层上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与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答案:B 7.若下图为“西太平洋海底地形示意图”,则( ) A.b处为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形成的裂谷 B.a、e两处中,e处海底石油资源较丰富 C.c是由板块挤压而形成的海底山脉 D.d处地形与我国台湾岛东海岸海底地形类型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答案:D

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读图,回答8~9题。 8.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为大陆架,d为海沟 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 C.f处往往成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D.d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 B.a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 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8~9.解析:本组题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必须知道:海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答案:8.C 9.B 10.我国的海洋有哪些?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海? 解析: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拥有37万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岸线总长达 32 000千米。我国共有6 500多个海岛,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8%。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对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的管辖权。 (1)渤海:三面环陆,东面是渤海海峡,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与黄海分界,是我国的内海,面积约9.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米。 (2)黄海:东依朝鲜半岛,北靠辽东半岛,西连渤海和山东、苏北海岸,南以长江口、北角至朝鲜济州岛西南端的连线与东海为界,面积为41.7万平方米,平均深度44米。(3)东海:北与黄海相连,西靠江沪浙闽海岸,东为日本及我国台湾省所环抱,南以广东南澳岛至台湾岛南端连线为界,海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70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注入东海。 (4)南海:北临广东、广西及东海,东临菲律宾,南接印尼及马来西亚,西邻越南和马来半岛。我国的“宝岛”南沙和西沙群岛位于南海。 答案:内陆海:渤海;边缘海:黄海、东海、南海。 读图,回答11~12题。 11.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海域是( ) A.甲、丁两地 B.乙、丙两地 C.乙、丁两地 D.甲、丙两地 12.下列有关海洋资源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 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 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 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 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 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 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 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 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 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 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 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 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 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 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 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 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 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

(七年级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

海底地貌类型

4、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①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②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的 l.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基本特征和世界主要山脉、平原的分布;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和主要海底地形。 2.在学习地形的类型及分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在景观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图上识别出主要地形类型。 3.通过丰富多样、雄伟壮丽的各种地形形态的介绍,激发学生认识自然奥秘,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五种地形类型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难点是五种地形类型的区别。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景观图:五种地形类型,自制投影片:海底地形示意图,海底地形剖面图。 教学提纲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一、地形及地形类型 1.地形 2.地形类型及分布 二、世界各大洲地形的特点 三、海底地形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以你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说明,地表是如何起伏不平地变化的?(学生可根据旅游的经历,电影、电视片中的情景说出地表的起伏变化。)过渡:正像刚才同学所举的诸多例子一样,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出

现了壮丽多样的自然景象。那么,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可以划分为几种地形类型呢?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这节课就来讲述这个问题。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板书) 一、地形及地形类型(板书) 1.地形 [教师讲述]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2.地形类型及分布 [教师讲述] 人们根据地形的特点不同,通常把地形划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地形类型。 [展示景观图] 五种地形类型。 [练习] 仔细观察五种地形类型,看一看各自叫什么类型,之后填写下表。 [练习] 翻开教材第33页,完成“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总结] 五种地形类型的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特点,可以用上页表来

高中地理 第单元 探索海洋的奥秘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

第1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达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平洋东部海岸曲折,西部海岸平直陡峭 B.印度洋南部因被较多半岛和岛屿穿插分隔,海岸线曲折 C.北大西洋海岸线曲折,南大西洋海岸线平直 D.北冰洋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小,但深度不是最浅的 【解析】从四大洋的海岸线特点来看,太平洋东部平直陡峭,西部较曲折;从大西洋来看,北大西洋曲折,南大西洋平直;印度洋北部曲折,南部平直。 【答案】 C 2.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是( ) A.马六甲海峡与澳大利亚东北角的连线 B.塔斯马尼亚岛所在的经线 C.北段大致从马六甲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段大致从塔斯马尼亚岛南角向南,以147°E 经线为界 D.无明确界线 【解析】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分两段,北段大致从马六甲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段大致从塔斯马尼亚岛南角向南,以147°E经线为界。 【答案】 C 下图为“世界四大洋主体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连接②、③两大洋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是( ) A.巴拿马运河B.白令海峡 C.马六甲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①区域为大西洋,②区域为太平洋,③区域南部为印度洋,④区域为北冰洋。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白令海峡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 【答案】 C 4.海运最为繁忙和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大洋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北大西洋两侧是世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海运最为繁忙;西北太平洋是全

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 【答案】 A 读下列四幅图,回答5~6题。 5.图①中的水域是( ) A.北海B.南海 C.阿拉伯海D.墨西哥湾 6.四幅图中不属于“海”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由海陆轮廓可判断出①是墨西哥湾;②是南海;③是里海,其虽名叫“海”,其实是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一个内陆湖;④是北海。 【答案】 5.D 6.C 7.下列有关洋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B.洋盆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C.地形较为陡峭 D.洋盆内部是一系列广阔平坦的平原 【解析】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是大洋底的主体。洋盆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但其内部还分布着一些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答案】 A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海底地形分别是( ) A.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洋盆 B.洋盆、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 C.深海沟、大陆坡、大陆架、洋盆 D.大陆坡、深海沟、大陆架、洋盆 9.关于海底地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海底地形分析

海底地形探秘 【教材分析】 当学生在海边的沙滩上嬉戏、游玩,在礁石滩寻访奇异有趣的动物和植物时。面对广袤无限的大海,看着波浪起伏的海面,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大海的底部像海面一样平坦呢?陆地上有连绵不断的高山,大海中也有吗?人类又是怎样了解海底世界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对海底地形进行探索,揭开海底地形面纱。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海底基本地形; 2.通过地形图感知海底地形; 3.通过各种现象感受各种海洋奇观; 能力目标 通过地形图的颜色深浅辨别海底地貌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例、分析等方式研究海底地形的特点。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法、图示法、课件展示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动手实践法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生准备:海底地形的相关资料。泡沫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安排五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出示海底地形、从地形图中感知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奇观和活动总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都爱大海,坐船驰骋在平坦的海面上,觉得心情那么辽阔。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学生谈自己想象中海底的样子。 播放“海底探索”视频,使学生在进入课题前获得感知体验。看后,让学生谈收获。(教师及时评价)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课情境中。)

第二个环节是初识海底地形 教师展示海底地形图,进而利用视频“海底地形”立体展现海底地形基本构造。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沟——海岭 根据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大陆架、大陆坡等海底地形,进行比较分析,教师随机补充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纵切图,请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认图记忆,对海地的地形地貌有所了解认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有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明德实验学校教学案 年级高二主备人刘怀印审核人陈琛第 11 周 2014年 4月 30 日课题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分布的概况,区分海和洋的区别;2.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3.学会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难点: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世界大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 积比重 89%11% 水深一般在 3000米 以上 平均深度从几米 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 小 受大陆、河流、气 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 度变化 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 的系统 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说出海和洋的区别与练习 2.了解世界四大洋及其特点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读图】 读课本图:1-1-5世界大洋,找出世界重要的海峡和海湾所处位置以及联通的海域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

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高二地理《11海洋概述、海底地形及成因》学案

高二地理《11海洋概述、海底地形及成因》学 案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的区分海洋与海洋的关系性质 2、四大洋的界线:北冰洋与大西洋北冰洋与太平洋太平洋与大西洋大西洋与印度洋印度洋与太平洋 3、海、海峡和海湾区分概念: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和海峡训练:请将下列各海域代表的序号填入正确的位置。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E、红海 F、黑海 G、地中海 H、比斯开湾 I、北海 J、波罗的海 K、波斯湾 L、曼德海峡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海峡 二、海岸 1、海岸线和海岸带海岸线: 海岸带: 思考:我国杭州湾以北与以南的海岸线形态有何不同?与地形有何关系?

2、不同类型的海岸及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基岩海岸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归纳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方式: 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1)海岸的发育过程受等自然因素的影响。(2)全球海平面变化总趋势,原因是(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4)对策: 训练:读图 2、2“1986-2000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图”,回答问题。(1)影响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和。请叙述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形成过程。(2)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类型是,其物质来源是。(3)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简述海岸演变过程。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及形成 1、海底地形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分为 2、海底地形的特点深度地形特征举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活动:读图 2、16,判断 A、 B、C图分别代表的地区,并说出三地大陆架向洋盆的过渡有什么不同特点?

海洋地理 知识点详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教材简介 袁孝亭 海洋地理作为选修课程在普通高中开设,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海洋地理开设的必要性和海洋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是海洋地理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气候的“调节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在人类生存环境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向学生呈现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认识海洋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海洋意识,为将来科学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奠定必要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海洋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课程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海洋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价值:它能够使学生了解海洋环境、感悟人海关系;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海洋观念、认识海洋国情;海洋地理有很高的综合分析价值、推理价值,因此它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海洋地理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一、《海洋地理》的特色 (一)注重海洋意识的渗透,赋予学生现代海洋观念 专家指出,海洋世纪,具有什么样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是关乎我们国家兴盛的大问题,理应得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密切关注。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对海洋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不深。海洋地理教材必须以向学生渗透海洋意识为己任,将现代海洋观作为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的一条主线。人教版海洋地理教材在选择和组织材料时,将下述现代海洋观贯穿其中。 海洋价值观。海洋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既是世界交通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海洋资源观。海洋是资源宝库,人类未来的资源寄希望于海洋。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海洋资源也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加强海洋资源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海洋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高中地理之海底地貌特征

高中地理之海底地貌特征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大洋最深点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①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 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

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 1、能陈述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几种类型及特征; 2、能在陆地地形图和海底地形图上识别几种地形; 理解: 1、了解七大洲地形分布; 2、能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3、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运用: 1、制作地形模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思考不同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起点能力:学生已了解到陆地及海洋分布着多种多样的地形; 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陆地地形类型及特征;海底地形类型及特征;七大洲地形分布。程序性知识:识别地形图;大陆架和人类的关系;七大洲地形特征。 使能目标: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几种类型及特征;能在陆地地形图和海底地形图上识别几种地形;了解七大洲地形分布及其地形特征。 支持性条件:讲授演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形的类型、特征,并制作模型使各大洲的地形特性立体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事例引导法、讨论分析法、归纳讲授法等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板书、世界地形挂图、各大洲轮廓图、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这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课件展示形态差异很大的五幅景观图),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 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 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

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海底地形

海洋地质学——海底地形与地貌

海洋地质学——海底地形与地貌1 【单选】沿大洋中脊顶部发育有()。 ? A. 沙嘴 ? B. 岛弧 ? C. 中央裂谷 ? D. 海沟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C 2 【单选】大陆隆常以()形式出现在大陆坡以下的坡麓。 ? A. 扇状堆积体 ? B. 球状堆积体 ? C. 圆柱状堆积体 ? D. 立方体状堆积体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A 3 【单选】大洋中脊处发生的地震的震级一般不大,为()。? A. 人工地震 ? B. 中源地震 ? C. 深源地震 ? D. 浅源地震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D 4 【多选】根据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洋中脊是()。? A. 地壳消亡的地带 ? B. 新地壳产生的地带 ? C. 洋底聚合的中心 ? D. 洋底扩张的中心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B D 5 【多选】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以及海沟等海底地貌-构造单元。 ? A. 大洋中脊 ? B. 陆隆 ? C. 大陆坡 ? D. 大陆架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B C D 6 【多选】大洋中脊轴部有如下特点()。 ? A. 发育中央裂谷 ? B. 沉积作用显著

? C. 火山活动频繁 ? D. 地震活动频繁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A C D 7 【判断】大洋中脊两侧洋壳通常显示出清晰的条带状磁异常。()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8 【判断】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构造的钥匙,对航海、军事及海底工程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

1.1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设计

第一章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分布的概况,区分海和洋的区别; 2.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3.学会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知识结构】 【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世界大洋 1、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陆海比例约3:7。 问题:读1-1-1图 ●图中的曲线代表什么?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主要信息? 整个地球表面面积随纬度的分布。可以得知:①某一纬度的地球表面积;②某一纬度的陆地或海洋表面积;③某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表面积之比。 ●从图找出地表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最大的纬度各是多少度? 陆地——北纬50度附近;海洋——赤道附近。 ●观察地球的南北极附近海陆面积比例有何差异?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北极周围全是海洋,南极周围全是大陆。结论:海陆面积随纬度分布很不均匀。 ●“陆半球”与“水半球”是如何来划分的? 陆半球(0°,38°N)和水半球(180°,38°S) [探究活动1]●读表格1有何结论?(陆地面积东半球大于西半球,北半球大于南半球,陆半球大于水半球,但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 ●标出世界图中的经度。

2、海与洋 [探究活动2] 问题:●回忆各大洋的位置,读表分析各大洋的主要特点。 ●完成[活动2]的表2 海洋洋海 概念海洋主体海洋的边缘 占海洋面积比重大小水深深浅 受陆地影响程度小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变化小季节变化大(受大陆影响)潮汐和海流系统独立强大受大洋影响 (1)洋——海洋主体;海——大洋边缘 (2)海的类型: 陆间海、内海、边缘海 (3)岛弧链: ●看图说出组成太平洋西部两大岛弧链的岛屿名称. 朗读知识窗“南大洋” 二、复杂的海底地形 出示《海底地形示意图》,阅读课本第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地形名称位置水深(米)坡度特点 大陆架<200平缓 大陆坡>200大 大陆隆1500-5000上陡下缓 大洋盆地3000-6000平坦 海沟>6000大 大洋中脊2000-3000 问题:●读课本P.6图1-1-9,说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大洋中脊的分布特点。 太平洋——偏于大洋东南一侧,印度洋——人字型海岭,大西洋——S型海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