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 施工组织设计 34-3 施工设施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 施工组织设计 34-3 施工设施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 施工组织设计 34-3 施工设施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 施工组织设计 34-3 施工设施

34-3 施工设施

34-3-1 施工用房屋

34-3-1-1 一般要求

1.结合施工现场具体情况,统筹安排,合理布置。

(1)布点要适应生产需要,方便职工上下班。

(2)不许占据正式工程位置,避开取土、弃土场地。

(3)尽量靠近已有交通,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

2.贯彻执行国务院有关在基本建设中节约用地的指示,布置要紧凑,充分利用山地,荒地、空地或劣地,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并保护农田,在可能条件下结合施工采取造田,改造土壤的措施。

3.尽量利用施工现场或附近已有的建筑物,包括拟拆除可暂时利用的建筑物。在新开辟地区,应尽可能提前修建能够利用的永久性工程。

4.必须修建的临时建筑,应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合理地选择形式。

5.符合安全防火要求。

34-3-1-2 办公用房屋

视工程项目规模大小、工程长短、施工现场条件、项目管理机构设置类型,办公用房可采取下列方式:

1.利用拟拆除建筑;

2.租用工程邻近建筑;

3.新建暂用办公室,结构、装饰简易;

4.采用装配式活动房屋;

5.先建永久性办公室施工时用,待交工时重新装饰;

6.初期搭建简易办公用房,然后搬进新建房屋。

34-3-1-3 生产用房屋

施工现场生产类用房主要有混凝土搅拌站、砂浆搅拌站、钢筋混凝土构件预制厂、钢筋加工厂、木材加工厂、金属结构加工厂、施工机械的管理维修厂等用

房。

施工现场生产用房主要是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工程施工的需要,首先确定需要设置的生产类型,然后再分别就不同需要逐一确定其生产规模、产品的品种、生产工艺、厂房的建筑面积、结构型式和厂址的布置,生产用房面积的大小,取决于设备的尺寸、工艺过程、建筑设计及保安与防火等的要求。

现场加工厂用房面积参考指标,见表34-17;现场作业棚所需面积参考指标,见表34-18;现场机运、机修和机械停放所需面积参考指标,见表34-19。

现场加工厂所需面积参考指标表34-17

注:资料来源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调查报告、原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资料及其他调查资料。

现场作业棚所需面积参考指标表34-18

注:资料来源为:铁道部编临时工程手册、原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资料及其他调查资料。

现场机运站、机修间、停放场所需面积参考指标表34-19

注:1.露天或室内视气候条件而定,寒冷地区应适当增加室内存放。

2.所需场地包括道路、通道和回转场地。

34-3-1-4 仓储用房屋

1.仓库的类型

(1)转运仓库是设置在货物转载地点(如火车站、码头和专用线卸货场)的仓库。

(2)中心仓库(或称总仓库)是专供贮存整个建筑工地(或区域型建筑企业)所需材料、贵重材料以及需要整理配套的材料的仓库。中心仓库通常设在现场附近或区域中心。

(3)现场仓库为某一在建工程服务的仓库,一般均就近设置。

(4)加工厂仓库专供本加工厂贮存原材料和加工半成品、构件的仓库。

各类仓库按其贮存材料的性质和贵重程度可采用露天堆场、半封闭式(棚)和封闭式(库房)3种存放方式。大宗建筑材料一般应直接运往使用地点堆放,以减少施工现场的二次搬运。

2.仓库材料储备量

确定仓库内的材料储备量,要做到一方面能保证施工的正常需要,另一方面又不宜贮存过多,以免加大仓库面积,积压资金。通常的储备量应根据现场条件、供应条件和运输条件来确定。如场地狭小的可少些;生产受季节性影响的材料,必须考虑中断因素,水运材料则须考虑枯水期及严寒影响航运问题,储备量可大些;加工生产周期较长的材料,亦应考虑大些等。另外还须考虑供料制度中有的材料要求一次储备的情况。

(1)建筑群(全现场)的材料储备,一般按年、季组织储备,按下式计算:

q1=K1Q1(34-41)

式中q1——总储备量;

K1——储备系数。一般情况下对型钢、木材、砂石和用量小、不经常使用的材料取0.3~0.4,对水泥、砖、瓦、块石、石灰、管材、暖气片、

玻璃、油漆、卷材、沥青取0.2~0.3,特殊条件下宜根据具体情况

确定;

Q1——该项材料最高年、季需用量。

总储备量(q1)包括能为本工程使用已经落实的材料,如已进入转运仓库和中心仓库的材料,以及有了货源又订了货的地方材料(砖、石、砂、灰)。

(2)单位工程的材料储备量应保证工程连续施工的需要,同时应与全现场的材料储备综合考虑,做到减少仓库面积,节省资金。其储备量按下式计算:

q2=n·Q2/T(34-42)

式中q2——单位工程材料储备量;

n——储备天数,见表34-20;

Q2——计划期间内需用的材料数量;

T——需用该项材料的施工天数,并大于n。

3.仓库面积的计算

(1)按材料储备期计算

F=Q/P(34-43)

式中F——仓库面积(m2),包括通道面积;

P——每平方米仓库面积上存放材料数量,见表34-20;

q——材料储备量。用于建筑群时为q1,用于单位工程时为q2。

(2)按系数计算,适用于规划估算

F=φ·m(34-44)

式中F——所需仓库面积(m2);

φ——系数,见表34-21;

m——计算基数,见表34-21。

仓库面积计算所需数据参考指标表34-20

注:1.当采用散装水泥时设水泥罐,其容积按水泥周转量计算,不再设集中水泥库;

2.块石、砖、水泥管等以在建筑物附近堆放为原则,一般不设集中堆场。

按系数计算仓库面积参考资料表34-21

34-3-1-5 生活用房屋

1.计算内容

在工程建设期间,必须为施工人员修建一定数量供生活用的建筑房屋。

生活用房屋包括:职工宿舍、招待所、浴室、理发室、食堂等。

生活用房的种类,大小视工程所在位置、工期长短、规模大小等确定。

生活用房的组织,一般有以下内容:

(1)计算施工期间使用生活用房的人数;

(2)确定生活用房项目及其建筑面积;

(3)选择生活用房的结构形式;

(4)布置生活用房位置。

2.确定使用人数

(1)生产人员。生产人员中有:直接生产人员和其他生产人员。

(2)非生产人员。

3.所需面积

参见表34-22。

生活用房屋设施参考指标表34-22

34-3-2 施工运输设施

34-3-2-1 施工运输组织

施工运输可分为场外运输和场内运输两种。场外运输亦分两种:一是将货物由外地利用公路、水路或铁路运到工地;另一种是在本地区范围内的运输。

施工运输组织主要包括:货运量的确定;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工具需要量的计算;运输线路的规划等。

1.确定货运量

货运总量应按工程实际需要测算。

施工工地所需运输的主要货物有建筑材料、半成品、构件和建筑企业的机械设备,还有工艺设备、燃料、废料以及职工生活福利用的物资。每日货运量计算如式(34-45)。

K T

L Q q i

i

i

??=

∑ (34-45)

式中 q i ——日货运量(t ·km/日);

Q i ——整个单位工程的各类材料用量(t );

L i ——各类材料由发货地点到用货地点的距离(km ); T ——货物所需的运输天数(日);

K ——运输工作不均衡系数,铁路运输采用1.5;汽车运输采用1.2;水路

运输采用1.3。

2.运输方式的选择及运输工具需要量的计算

在施工中,运输方式主要有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汽车运输等。 水路运输是最经济的一种运输方式,在可能条件下,应尽量用水路运输。采用水路运输时应注意与工地内部运输配合,码头上是否有转运仓库和卸货设备,

同时还需考虑到洪水、枯水和每年正常通航期。

宽轨铁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量大,运距长、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但投资大,筑路技术要求严格,当拟建工程需要铺设永久性专用线时或工地必须从国家铁路线上运来大量物料时适用。

窄轨铁路投资少,技术要求低,运输量少,运费高,多用于两固定点之间的运输,运距400m 左右为宜。

汽车运输机动性大,行驶速度快,可直达使用地点,但运输量小,运输成本高。

(1)汽车台班产量计算公式

211

2K K P v

L t T q ???+

=

(34-46) 式中 q ——汽车台班产量(t/台班);

T 1——台班工作时间(h ); t ——货物装卸时间(h ); L ——运输距离(km );

v ——汽车的计算运行速度(km/h ) P ——汽车载重量(t )(表34-23); K 1——时间利用系数,一般采用0.9; K 2——汽车吨位利用系数。 (2)汽车台数计算公式

4

3

K n T q K Q m ????=

(34-47)

式中 m ——汽车台数;

Q ——全年(或全季)度最大运输量(t );

K 3——货物运输不均衡系数,场外运输一般采用1.2,场内运输1.1; q ——汽车台班产量(t/台班);

T ——全年(或全季)的工作天数(d ); n ——日工作班数(班);

K 4——汽车供应系数,一般采用0.9。

各种货物装载量参考表表34-23

注:水泥密度为1000~1600kg/m3,常采用1300kg/m3左右。

34-3-2-2 施工运输道路组织

可为施工服务的场外铁路专用线、场外公路或码头等永久性工程应先期建成投入使用,以解决场外运输问题,一般不再设场外临时施工铁路,公路。

1.铁路运输组织

当材料主要由铁路运输时,场内铁路运输线路的布置可根据建筑总平面中永久性铁路专用线布置主要运输干线,再按施工需要布置铁路支线。

施工铁路直线段的中心线与建筑物的距离在无路堤路堑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距办公室及加工厂等房屋的凸出部分,在面向铁路侧有出入口时应不小于6m,无出入口时不小于3m;

(2)距卸货站台、仓库、设备材料堆置场的距离可尽量接近铁路建筑限界;

(3)卸货站台边缘距铁路中心线的最小尺寸在高于轨面 1.1~4.8m部分为1.85m;

(4)距公路最近边缘距离不小于3.75m;

(5)与地下平行管线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5m。

厂内的货物装卸线一般应设在平直道上,在困难条件下也可设在不大于2.50%的坡道上及半径不小于500m的曲线上。条件特殊困难时非主要卸货线可设在半径不小于200m的曲线上。

场内道路与铁路尽量减少交叉。必须交叉时应采用正交。

2.公路运输组织

当材料主要用汽车运输时,应首先布置仓库和加工厂的位置,并将场内道路与场外公路接通。场内施工公路的位置宜尽量与正式工程永久性道路布置一致。主要施工区及货运量密集区场应放置环形道路。各加工区、堆场与施工区之间应有直通道路连接,消防车应能直达主要施工场所及易燃物堆场。

3.水路运输组织

现场采用水路运输时,应了解江、河、湖、海的季节性水位变化情况与通航期限,采取相应的水路运输措施。

34-3-2-3 对施工道路要求

1.简易公路技术要求(表34-24)

简易公路技术要求表表34-24

2.各类车辆要求路面最小允许曲线半径(表34-25)

各类车辆要求路面最小允许曲线半径表34-25

3.施工道路路面种类和厚度(表34-26)

施工道路路面种类和厚度表34-26

34-3-3 施工供水设施

34-3-3-1 确定供水数量

1.现场施工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3600

82

11111K t T N Q K q (34-48) 式中 q 1——施工用水量(L/s );

K 1——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1.05~1.15); Q 1——年(季)度工程量(以实物计量单位表示); N 1——施工用水定额(表34-27); T 1——年(季)度有效作业日(d );

t ——每天工作班数(班); K 2——用水不均衡系数(表34-28)。

施工用水参考定额 表34-27

2.施工机械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3600

83

2

212K N Q K q (34-49)

式中 q 2——机械用水量(L/s );

K 1——未预计施工用水系数(1.05~1.15); Q 2——同一种机械台数(台);

N 2——施工机械台班用水定额,参考表34-29中的数据换算求得; K 3——施工机械用水不均衡系数(表34-28)。

施工用水不均衡系数 表34-28

3.施工现场生活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3600

84

313????=

t K N P q (34-50)

式中 q 3——施工现场生活用水量(L/s );

P 1——施工现场高峰昼夜人数(人);

N 3——施工现场生活用水定额(一般为20~60L/人·班,主要需视当地气

候而定);

K 4——施工现场用水不均衡系数(表34-28); t ——每天工作班数(班)。

机械用水工参考定额 表34-29

4.生活区生活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3600 245

4

2

4??

?=

K N

P

q(34-51)

式中q4——生活区生活用水(L/s);

P2——生活区居民人数(人);

N4——生活区昼夜全部生活用水定额,每一居民每昼夜为100~120L,随地区和有无室内卫生设备而变化;各分项用水参考定额见表34-30;

K5——生活区用水不均衡系数见表34-28。

5.消防用水量(q5),见表34-31。

6.总用水量(Q)计算:

(1)当(q1+q2+q3+q4)≤q5时,则Q=q5+(q1+q2+q3+q4)/2

(2)当(q1+q2+q3+q4)>q5时,则Q=q1+q2+q3+q4

(3)当工地面积小于5ha而且(q1+q2+q3+q4)<q5时,则Q=q5,最后计算出的总用量,还应增加10%,以补偿不可避免的水管漏水损失。

分项生活用水量参考定额表34-30

消防用水量表34-31

34-3-3-2 选择水源

1.水源选择

建筑工地供水水源,最好利用附近居民区或企业职工居住区的现有供水管道,只有在建筑工地附近没有现成的给水管道,或现有管道无法利用时,才宜另选天然水源。

(1)天然水源的种类有:地面水,如江水、湖水、水库蓄水等;地下水,如泉水、井水等。

(2)选择水源必须考虑下列因素:

1)水量充沛可靠;

2)生活饮用水、生产用水的水质要求,应符合表34-32、表34-33、表34-34的规定;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表34-32

注:1.摘自《生活饮用水标准)GB 5749。

2.表中带“*”者为允许根据地方水域背景特征适当调整的项目。

拌制混凝土的用水标准表34-33

注:1.不允许使用污水、含油脂或糖类等杂质的水。

2.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不得用海水拌制混凝土。

3.一般能饮用的自来水或清洁的天然水,均能满足上述标准。

空气压缩机冷却水的一般要求表34-34

注:当进水温度较低时,硬度可适当提高。

3)与农业、水利综合利用;

4)取水、输水、净水设施要安全经济;

5)施工、运转、管理、维护方便。

34-3-3-3 确定供水系统

给水系统可由取水设施、净水设施、贮水构筑物(水塔及蓄水池)、输水管和配水管综合而成。

1.地面水源取水设施

一般由取水口、进水管及水泵组成。取水口距河底(或井底)不得小于0.25~0.9m,在冰层下部边缘的距离也不得小于0.25m。给水工程所用的水泵有离心泵和活塞泵两种,所用的水泵要有足够的抽水能力和扬程。

水泵应具有的扬程按下列公式计算:

(1)将水送至水塔时的扬程为:

H泵=(Z塔-Z泵)+H塔+a+Σh'+h吸(34-52)

——水泵所需的扬程(m);

式中H

Z塔——水塔处的地面标高(m);

Z泵——水泵轴中线的标高(m);

a——水塔的水箱高度(m);

Σh——从泵站到水塔间的水头损失(m);

h吸——水泵的吸水高度(m);

H塔——水塔高度(m)。

(2)将水直接送到用户时其扬程为:

H泵=(Z户-Z泵)+H户+Σh+h吸(34-53)

——供水对象(即用户)最不利处的标高;

式中Z

H户——供水对象最不利处必须的自由水头,一般为8~10m;

Σh——供水网路中的水头损失(m)。

2.贮水构筑物

有水池、水塔和水箱。在临时给水中,只有在水泵非昼夜工作时才设置水塔。水箱的容量,以每小时消防用水量决定,但也不得小于10~20m3。

水塔高度与供水范围、供水对象的位置及水塔本身的位置有关,可用下式确定:

H塔=(Z户-Z塔)+H户+Σh' (34-54)

3.配水管网的布置

配水管网布置的原则是在保证不间断供水的情况下,管道铺设越短越好,同时还应考虑在施工期间各段管网具有移动的可能性。一般可分环形管网、树枝状管网和混合式管网。

临时水管铺设,可用明管或暗管。在严寒地区,暗管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明管应加保温。通过道路部分,应考虑地面上重型机械荷载对埋设管的影响。

4.管径的选择 (1)计算法

1000

4??=

v Q

d π (34-55)

式中 d ——配水管直径(m );

Q ——耗水量(L/s ); v ——管网中水流速度(m/s )。 临时水管经济流速参见表34-35。

临时水管经济流速参考表 表34-35

(2)查表法

为了减少计算工作,只要确定管段流量q 和流速范围,可直接查表34-36、表34-37,选择管径d 。

给水铸铁管计算表 表34-36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版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第四版 目录第一册 1 1-1 常用符号和代号 1-1-1 常用字母1-1-2 常用符号1-1-2-1 数学符号1-1-2-2 法定计量单位符号1-1-2-3 文字表量符号1-1-2-4 化学元素符号1-1-2-5 常用构件代号1-1-2-6 塑料、树脂名称缩写代号1-1-2-7 常用增塑剂名称缩写代号1-1-2-8 建筑施工常用国家标准编号1-1-2-9 部分国家的国家标准代号1-1-2-10 钢材涂色标记1-1-2-11 钢筋符号1-1-2-12 建材、设备的规格型号表示法1-1-2-13 钢铁、阀门、润滑油的产品代号1-1-2-14 常用架空绞线的型号及用途施工常用数据 1 1 2 2 3 5 8 8 9 10 10 13 14 15 15 16 19 1-2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1-2-1 长度单位换算1-2-1-1 公制与市制、英美长度单位换算1-2-1-2 英寸的分数、小数习惯称呼与毫米对照1-2-2 面积单位换算 19 19 19 21 21 1-2-3 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2-4 重量(质量)单位换算1-2-5 力、重力单位换算1-2-5-1 力(牛顿,N)单位换算1-2-5-2 压强(帕斯卡,Pa)单位换算1-2-5-3 力矩(弯矩、扭矩、力偶矩、转矩)单位换算1-2-5-4 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换算1-2-6 功率单位换算1-2-7 速度单位换算1-2-8 流量单位换算1-2-8-1 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2-8-2 质量流量单位换算1-2-9 热及热工单位换算1-2-9-1 温度单位换算1-2-9-2 各种温度的绝对零度、水冰点和水沸点温度值1-2-9-3 导热系数单位换算1-2-9-4 传热系数单位换算1-2-9-5 热阻单位换算1-2-9-6 比热容(比热)单位换算1-2-9-7 功、能、热单位换算1-2-9-8 水的温度和压力换算1-2-9-9 水的温度和汽化热换算1-2-9-10 热负荷单位换算1-2-10 电及磁单位换算1-2-10-1 电流单位换算1-2-10-2 电压单位换算1-2-10-3 电阻单位换算1-2-10-4 电荷量单位换算1-2-10-5 电容单位换算1-2-11 声单位换算1-2-12 粘度单位换算1-2-12-1 动力粘度单位换算1-2-12-2 运动粘度单位换算 21 21 27 27 28 30 31 34 36 36 36 37 37 37 37 37 38 39 40 41 43 43 44 44 44 44 44 44 45 45 45 45 46 1-2-13 硬度换算1-2-14 标准筛常用网号、目数对照1-2-15 pH 值参考表1-2-16 角度与弧度互换表1-2-17 弧度与角度互换表1-2-18 斜度与角度变换表 46 49 49 50 50 51 1-3 常用求面积、体积公式常用求面积、 1-3-1 平面图形面积1-3-2 多面体的体积和表面积1-3-3 物料堆体积计算1-3-4 壳体表面积、侧面积计算1-3-4-1 圆球形薄壳1-3-4-2 椭圆抛物面扁壳1-3-4-3 椭圆抛物面扁壳系数计算1-3-4-4 圆抛物面扁壳1-3-4-5 单、双曲拱展开面积 51 51 54 57 57 57 59 60 61 62 1-4 常用建筑材料及数值 1-4-1 材料基本性质、常用名称及符号1-4-2 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1-4-3 石油产品体积、重量换算1-4-4 液体平均相对密度及容量、重量换算1-4-5 圆钉、木螺钉直径号数及尺寸关系1-4-6 圆钉直径与英制长度关系1-4-7 圆钉英制规格1-4-8 薄钢板习用号数的厚度1-4-9 塑料管材、板材规格及重量1-4-9-1 塑料硬管1-4-9-2 塑料软管1-4-9-3 塑料硬板

分享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地下防水工程 17 6 排水法

分享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地下防水工程_17-6_排水 法 排水法是用疏导的方法将地下水有组织地经过排水系统排走,以削弱水对地 下结构的压力,减小水对结构的渗透作用,从而辅助地下工程达到防水目的。 对于重要的、防水要求较高且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工程,在制定防水方案时, 可结合排水法一并考虑。 有自流排水条件的地下工程,应采用自流排水法。无自流排水条件且需考虑 排水的地下工程,可采用渗排水、盲沟排水,或机械排水。但应注意,勿因排水而危及地面建筑物。 17-6-1渗排水 渗排水层设置在工程结构底板下面,由粗砂过滤层与集水管组成,见图 17-76。 图17-76渗排水层构造 1-结构底板;2-细石混凝土;3-底板防水层;4-混凝土垫层; 5-隔浆层;6-粗砂过滤层;7-集水管;8-集水管座 渗排水层总厚度一般不应小于300m m。如较厚时,应分层铺填,每层厚度 不得超过300mm,并拍实和铺平。

1 ?材料要求 (1)砂、石必须洁净,含泥量不应大于2%; (2)地下水中游离碳酸含量过大时,不得采用碳酸钙石料; (3)石料粒径为5~10mm; (4)砂宜选用粗砂。 2 ?构造与排水系统 (1)构造(图17-76) 1)结构底板; 2)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3)底板防水层; 4)混凝土垫层; 5)隔浆层:30~50mm厚1: 3水泥砂浆,或干铺一层卷材; 6)粗砂过滤层,总厚度宜为300m m;过滤层与基坑土层接触处应用厚度为 100~150mm、粒径为5~10mm的石子铺填; 7)集水管:可在现场制作无砂混凝土管;普通硬塑料管常选用壁厚为6mm,内径为100mm的硬质PVC管,沿管周六等分、间隔150mm钻12mm直径的孔眼,隔行交错制成的透水管; 8)集水管座:集水管应设置在粗砂过滤层下部,坡度不宜小于1%,不得有倒坡现象。集水管之间的距离宜为5~10m。渗入集水管的地下水导入集水井后用泵排走。 (2)排水系统(图17-77)

建筑施工手册: 基本规定

18-2 基本规定 本节是建筑地面工程中属于共同遵守的一些基本要求,对组织施工、指导施工、监督监理、保证质量和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验收规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8-2-1 一般原则 1.建筑地面施工应体现我国的经济技术政策,在符合设计要求和满足使用功能条件下,应充分采用地方材料,合理利用、推广工业废料,优先选用国产材料,尽量节约钢筋、木材、水泥和有色金属,加强维护管理,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控制污染、卫生环保、确保质量、安全适用。 2.建筑地面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划分,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的要求列表18-1。 建筑地面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表表18-1 注:1.以上分项工程的面层和相应基层系按规范制定; 2.不在上列表内的其他面层和相应基层亦可分别归类为相应子分部工程中增列。 3.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按照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的

规定、在建设部制定的“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下,必须抓好五个主要环节及其具体内容,见图18-4。 图18-4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简图 4.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地面工程施工时,应有较全面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现场建立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或工法),这是不断提高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 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在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9-2002)的同时,尚应符合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主要是《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 50037-9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6-200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02)以及《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12-91)等,具体可参照本施工手册有关章节。 18-2-2 材料控制 1.建筑地面各构造层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建材产品的品种、规格、性能,配合比、标号或强度等级等,应按设计要求选用。除应符合施工规范外,尚

建筑施工手册-常用结构计算2

2 1常用结构计算 2-1 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2-1-1 荷载 1.结构上的荷载 结构上的荷载分为下列三类: (1)永久荷载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2)可变荷载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活载等。 (3)偶然荷载如爆炸力、撞击力等。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2.荷载组合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γ0S≤R (2-1) 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应从下列组合值中取最不利值确定: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2) 式中γ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Y Q1为可变荷载Q1的分项系数; S GK——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 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 QiK——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 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S Q1K为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ψci——可变荷载Q i的组合值系数; 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3)(3)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活荷载应取1.3。 对于偶然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宜按下列规定确定:偶然荷载的代表值不乘分项系数;与偶然荷载同时出现的其他荷载可根据观测资料和工程经验采用适当的代表值。 3.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见表2-1)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表2-1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说明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出版说明 《建筑施工手册》自1980年出版问世,1988年出版了第二版,1997年出版了第三版。由于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验收、材料等标准规范的全面修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以及为了适应我国加人WTO以后建筑业与国际接轨的形势,我们对《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进行了全面修订。此次修订遵循以下原则: 1.继承发扬前三版的优点,充分体现出手册的权威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同时反映我国加入WTO后,建筑施工管理与国际接轨,把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法吸收进来。精心修订,使手册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图书,畅销不衰。 2.近年来,我国先后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实施,手册修订内容紧密结合相应规范,符合新规范要求,既作为一本资料齐全、查找方便的工具书,也可作为规范实施的技术性工具书。 3.根据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增加建筑安装技术内容,使建筑安装施工技术更完整、全面,进一步扩大了手册实用性,满足全国广大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人员的需要。 4.增加补充建设部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删除已经落后的、不常用的施工工艺和方法。 第四版仍分5册,全书共36章。与第三版相比,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很大变化,第四版第1、2、3册主要介绍建筑施工技术,第4册主要介绍建筑安装技术,第5册主要介绍建筑施工管理。与第三版相比,构架不同点在于:(1)建筑施工管理部分内容集中单独成册;(2)根据国家新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增加建筑安装技术内容,使建筑施工技术更完整、全面;(3)将第三版其中22装配式大板与升板法施工、23滑动模板施工、24大模板施工精简压缩成滑动模板施工一章;15木结构工程、27门窗工程、28装饰工程合并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一章;根据需要,增加古建筑施工一章。 第四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修订,来自全国各施工单位、科研院校、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制组等专家、教授共61人组成手册编写组。同时成立了《建筑施工手册》(第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建筑工程造价32-1建筑工程造价构成

32建筑工程造价 32-1建筑工程造价构成 32?1?1建筑工程造价构成的理论要点 建筑工程造价构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价格理论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其 S本要点如下: 1-建筑工程造价是以货币为衡量尺度的建筑产品交换价值,即建筑产品价 格。它山活劳动价格、物化劳动价格和剩余劳动价值的价格构成,其中前两种价格具体 表现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施工管理费和间接费用,剩余价值 的货币表现就是利润。 建筑工程造价的价格性质应当是合同价格,即在招标投标竞争的基础上签订合同 2. 确定价格,也即市场调节价。 3?建筑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应能反映企业的水平,故建筑业企业应当编制 自己的企业报价定额(并作为企业机密)以备投标报价使用。该定额实行量价分离,在量上应体现企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效率,使各分项工程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直接消耗水平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竞争性和规范性,其中规范性指企业报价定额与国家规定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CB5O5OO-2OO3)中的划项、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方法和口径一致,报价要分配在分项工程上,根据政府或工程造价中介组织提供的市场价格信息和造价指数确定分项工程的全费用综合单价。 4?工程的利润水平根据竞争的需要山企业在报价时自主确定,不山政府做 出任何规定(或定额)。 5?山于在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工程变更、索赔、利息等复杂因素,故除固定 总价合同外,一般应允许在竣工结算时对合同价格进行调整,以使建筑工程造价能准确 反映价值量,使买卖双方的利益均得到保证。 6.山于建筑工程造价总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确定的,且供给的是生产能力, 故它没有需求弹性,只有供给弹性,即从供给和需求总体来讲,价格变化不会对 需求有多大影响,只对生产能力的供给有影响。反过来说,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建筑市场需求数量的变动不会对建筑工程造价造成影响。

《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与第四版对比

《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与第四版对比 《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共分5个分册。第1分册共分6章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施工项目管理;施工项目技术管理;施工常用数据;施工常用结构计算;试验与检验;通用施工机械与设备。第2分册共分7章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施工侧量;土石方及爆炸工程;基坑工程;地基与桩基工程;脚手架工程;吊装工程;模板工程。第3分册共分10章内容,主要内容包括: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工程;钢结构工程;索膜结构工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砌体工程;季节性施工;幕墙工程;门窗工程。第4分册共分8章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建筑地面工程;屋面工程;防水工程;建筑防腐蚀工程;建筑节能与保温隔热工程;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古建筑工程。第5分册共分6章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机电工程施工通则;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智能建筑工程;电梯安装工程。 《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与第四版相比,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很大变化,在组织模式、表现形式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第五版修订时采用出版社组织、单位参编的模式,由业内知名大型企业担任主编单位、副主编单位及参编单位,对资源配置、进度质量控制以及内容的先进性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结构、内容变化 根据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取消建筑施工管理分册,将第四版中“31施工项目管理”、“32建筑工程造价”、“33工程施

工招标与投标”、“34施工组织设计”、“35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36建设工程监理”共计6章内容压缩成本版“1施工项目管理”、“2施工项目技术管理”两章。 将第四版中“6土方与基坑工程”拆分为“8土石方及爆破工程”、“9基坑工程”两章;将第四版中“17地下防水工程”扩充为“27防水工程”;将第四版中“19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拆分为“22幕墙工程”、“23门窗工程”、“24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将第四版中“22冬期施工”扩充为“21季节性施工”。 取消第四版中“15滑动模板施工”、“21构筑物工程”、“25设备安装常用数据与基本要求”;根据需要,在本版中增加“6通用施工机械与设备”、“18索膜结构工程”、“19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30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32机电工程施工通则”。 此外,为了打击盗版和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服务,《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的环衬采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专用的水印防伪纸印刷,每本图书后都贴有网上增值服务标,一书一码,读者凭ID、SN号可享受免费网络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内容包括标准规范更新信息、四新技术介绍、施工案例介绍、施工类相关图书简介、读者反馈及问题解答等,为建设领域的技术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平台。

建筑施工手册: 砌体工程安全技术

13-8 砌体工程安全技术 1.在操作之前必须检查操作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道路是否畅通,机具是否完好牢固,安全设施和防护用品是否齐全,经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 2.砌基础时,应检查和经常注意基坑土质变化情况,有无崩裂现象。堆放砌筑材料应离开坑边1m以上。当深基坑装设挡土板或支撑时,操作人员应设梯子上下,不得攀跳。运料不得碰撞支撑,也不得踩踏砌体和支撑上下。 3.墙身砌体高度超过地坪1.2m以上时,应搭设脚手架。在一层以上或高度超过4m时,采用里脚手架必须支搭安全网;采用外脚手架应设护身栏杆和挡脚板后方可砌筑。 4.脚手架上堆料量不得超过规定荷载,堆砖高度不得超过3皮侧砖,同一块脚手板上的操作人员不应超过二人。 5.在楼层(特别是预制板面)施工时,堆放机具、砖块等物品不得超过使用荷载。如超过荷载时,必须经过验算采取有效加固措施后,方可进行堆放及施工。 6.不准站在墙顶上做划线、刮缝及清扫墙面或检查大角垂直等工作。 7.不准用不稳固的工具或物体在脚手板面垫高操作,更不准在未经过加固的情况下,在一层脚手架上随意再叠加一层。 8.砍砖时应面向内打,防止碎砖跳出伤人。 9.用于垂直运输的吊笼、滑车、绳索、刹车等,必须满足负荷要求,牢固无损;吊运时不得超载,并须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10.用起重机吊砖要用砖笼;吊砂浆的料斗不能装得过满。吊杆回转范围内不得有人停留,吊件落到架子上时,砌筑人员要暂停操作,并避开一边。 11.砖、石运输车辆两车前后距离平道上不小于2m,坡道上不小于10m;装砖时要先取高处后取低处,防止垛倒砸人。 12.已砌好的山墙,应临时用联系杆(如擦条等)放置各跨山墙上,使其联系稳定,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加固措施。 13.冬期施工时,脚手板上如有冰霜、积雪,应先清除后才能上架子进行操作。

建筑施工手册: 木结构计算

2-6 木结构计算1 2-6-1 木结构计算用表 1.承重结构构件材质等级(表2-97) 承重结构构件材质等级表2-97 注:1.屋面板、挂瓦条等次要构件可根据各地习惯选材,不统一规定其材质等级。 2.本表中的材质等级系按承重结构的受力要求分级,其选材应符合《木结构设计规范》GBJ 5-88材质标准的规定,不得用一般商品材等级标准代替。 2.常用树种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表2-98) 常用树种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N/mm2)表2-98 注:1.对位于木构件端部(如接头处)的拉力螺栓垫板,其计算中所取用的木材横纹承压强度设计值,应按“局部表面及齿面”一栏的数值采用。木材树种归类说明见《木结构设计规范》附录五。 1因新的木结构设计规范尚未出版,此处仍按“木结构设计规范”(GBJ 5-88)编写。

2.当采用原木时,若验算部位未经切削,其顺纹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可提高15%。 3.当构件矩形截面短边尺寸不小于150mm时,其抗弯强度设计值可提高10%。 4.当采用湿材时,各种木材横纹承压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以及落叶松木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宜降低10%。 5.在表2-99所列的使用条件下,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及弹性模量应乘以该表中给出的调整系数。 木材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的调整系数表2-99 注:1.仅有恒荷载或恒荷载所产生的内力超过全部荷载所产生的内力的80%时,应单独以恒荷载进行验算。 2.当若干条件同时出现,表列各系数应连乘。 木材强度检验标准见表2-100。 木材强度检验标准表2-100 切取3个试件为一组,根据各组平均值中最低的一个值确定该批木材的强度等级。 2.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木材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进行。并应将试验结果换算到含水率为12%的数值。 3.按检验结果确定的木材强度等级,不得高于表2-98中同树种木材的强度等级。对于树名不详的木材,应按检验结果确定的等级,采用表2-98中该等级B的设计指标。 3.新利用树种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表2-101)新利用树种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N/mm2)表2-101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版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版 目录第一册 1 1-1 常用符号和代号 1-1-1 常用字母 1-1-2 常用符号 1-1-2-1 数学符号 1-1-2-2 法定计量单位符号1-1-2-3 文字表量符号 1-1-2-4 化学元素符号 1-1-2-5 常用构件代号 1-1-2-6 塑料、树脂名称缩写代号 1-1-2-7 常用增塑剂名称缩写代号 1-1-2-8 建筑施工常用国家标准编号1-1-2-9 部分国家的国家标准代号 1-1-2-10 钢材涂色标记 1-1-2-11 钢筋符号 1-1-2-12 建材、设备的规格型号表示法 1-1-2-13 钢铁、阀门、润滑油的产品代号 1-1-2-14 常用架空绞线的型号及用途 施工常用数据 1 1 2 2 3 5 8 8 9 10 10 13 14 15 15 16 19 1-2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1-2-1 长度单位换算 1-2-1-1 公制与市制、英美长度单位换算 1-2-1-2 英寸的分数、小数习惯称呼与毫米对照 1-2-2 面积单位换算 19 19 19 21 21 1-2-3 体积、容积单位换算 1-2-4 重量(质量)单位换算 1-2-5 力、重力单位换算1-2-5-1 力(牛顿,N)单位换算 1-2-5-2 压强(帕斯卡,Pa)单位换算 1-2-5-3 力矩(弯矩、扭矩、力偶矩、转矩)单位换算 1-2-5-4 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换算 1-2-6 功率单位换算 1-2-7 速度单位换算 1-2-8 流量单位换算 1-2-8-1 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2-8-2 质量流量单位换算 1-2-9 热及热工单位换算 1-2-9-1 温度单位换算 1-2-9-2 各种温度的绝对零度、水冰点和水沸点温度值 1-2-9-3 导热系数单位换算 1-2-9-4 传热系数单位换算 1-2-9-5 热阻单位换算 1-2-9-6 比热容(比热)单位换算 1-2-9-7 功、能、热单位换算 1-2-9-8 水的温度和压力换算 1-2-9-9 水的温度和汽化热换算 1-2-9-10 热负荷单位换算 1-2-10 电及磁单位换算 1-2-10-1 电流单位换算 1-2-10-2 电压单位换算1-2-10-3 电阻单位换算 1-2-10-4 电荷量单位换算 1-2-10-5 电容单位换算 1-2-11 声单位换算 1-2-12 粘度单位换算 1-2-12-1 动力粘度单位换算 1-2-12-2 运动粘度单位换算 21 21 27 27 28 30 31 34 36 36 36 37 37 37 37 37 38 39 40 41 43 43 44 44 44 44 44 44 45 45 45 45 46 1-2-13 硬度换算 1-2-14 标准筛常用网号、目数对照 1-2-15 pH 值参考表 1-2-16 角度与弧度互换表 1-2-17 弧度与角度互换表 1-2-18 斜度与角度变换表 46 49 49 50 50 51 1-3 常用求面积、体积公式常用求面积、 1-3-1 平面图形面积 1-3-2 多面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1-3-3 物料堆体积计算 1-3-4 壳体表面积、侧面积计算 1-3-4-1 圆球形薄壳 1-3-4-2 椭圆抛物面扁壳 1-3-4-3 椭圆抛物面扁壳系数计算 1-3-4-4 圆抛物面扁壳 1-3-4-5 单、双曲拱展开面积 51 51 54 57 57 57 59 60 61 62 1-4 常用建筑材料及数值 1-4-1 材料基本性质、常用名称及符号 1-4-2 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 1-4-3 石油产品体积、重量换算 1-4-4 液体平均相对密度及容量、重量换算 1-4-5 圆钉、木螺钉直径号数

建筑工程施工手册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篇编制说明和依据 9 第二篇工程概况 9 第三篇施工进度计划 10 第四篇施工平面图布置 10 第五篇施工部署 12 一、施工准备 12 二、项目管理机构 13 三、施工力量组织 15 四、施工作业班次 15 五、建立现场协调会制度 15 第六篇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6 一、道路施工测量 20 二、道路工程 21 (一)、设计概况 21 1. 主要技术标准 22 2. 道路横断面设计 22 3. 路面结构设计 22 (1) 机动车道: 22 (2) 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 23 (二)、施工要求 23 (三)、施工方法 24 1. 路基土方工程 24 (1) 施工准备 24 (2) 土方路堑开挖 25 (3) 填方路基施工 26 2. 水泥稳定石粉渣底基层、基层 28

(1) 准备工作 28 (2) 施工要点 29 (3) 操作方法 30 3. 混凝土路面 31 4. 人行道 40 5. 沿线设施施工 41 三、给水管道工程 42 (一)、设计概况 42 (二)、施工方法 42 1. 管沟开挖: 43 2. 给水管道基础: 43 3. 管道安装方法; 43 4. 管道试验 47 5. 管道回填 48 四、排水管道工程 48 (一)、设计概况 48 (二)、施工要求 49 (三)、施工方法 50 (四)、排水管道的闭水试验 52 (五)、工艺和安全要求 53 五、电缆沟工程 56 (一)、设计概况 56 (二)、施工要求 56 (三)、施工方法 57 1. 施工条件 57 2. 测量放线: 57 3. 沟槽开挖: 57 4. 基底处理: 58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说明

---- 第四版出版说明 《建筑施工手册》自1980年出版问世,1988年出版了第二版,1997年出版了第三版。由于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验收、材料等标准规范的全面修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以及为了适应我国加人WTO以后建筑业与国际接轨的形势,我们对《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进行了全面修订。此次修订遵循以下原则: 1.继承发扬前三版的优点,充分体现出手册的权威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同时反映我国加入WTO后,建筑施工管理与国际接轨,把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法吸收进来。精心修订,使手册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图书,畅销不衰。 2.近年来,我国先后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实施,手册修订内容紧密结合相应规范,符合新规范要求,既作为一本资料齐全、查找方便的工具书,也可作为规范实施的技术性工具书。 3.根据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增加建筑安装技术内容,使建筑安装施工技术更完整、全面,进一步扩大了手册实用性,满足全国广大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人员的需要。 4.增加补充建设部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删除已经落后的、不常用的施工工艺和方法。 第四版仍分5册,全书共36章。与第三版相比,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很大变化,第四版第1、2、3册主要介绍建筑施工技术,第4册主要介绍建筑安装技术,第5册主要介绍建筑施工管理。与第三版相比,构架不同点在于:(1)建筑施工管理部分内容集中单独成册;(2)根据国家新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增加建筑安装技术内容,使建筑施工技术更完整、全面;(3)将第三版其中22装配式大板与升板法施工、23滑动模板施工、24大模板施工精简压缩成滑动模板施工一章;15木结构工程、27门窗工程、28装饰工程合并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一章;根据需要,增加古建筑施工一章。 第四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修订,来自全国各施工单位、科研院校、

(建筑施工手册)21构筑物工程(21-3 水池;21-4 油罐)

21 构筑物工程 21-3 水池 21-3-1 水池的种类和构造水池的种类和构造,见表21-15。 水池的种类和构造表21-15 水池形式

21-3-2 水池施工方法 21-3-2-1 砖砌圆形水池施工 1.池壁与底板的结合 砖壁与底板的连接处应注意结合好,因此在底板混凝土初凝之前,沿砖壁位置按设计要求尺寸将底板表面拉毛,同时铺砌一皮湿润的砖,嵌入深度2~3cm,并用1:2水泥砂浆灌缝,再砌几皮砖作为环梁的砖模,随即将环梁混凝土浇筑完毕。 2.操作要求 (1)池壁宜采用五顺一丁或三顺一丁的砌法,顺砖的搭接长度不宜少于10cm。径向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通缝,并保证砂浆饱满。砌体砌好后,应用湿草袋覆盖。 (2)砌体中如配置构造钢筋时,宜环向均匀地放置在砖砌体上,钢筋表面应铺2~3mm砂浆层。钢筋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4cm。同一层几根钢筋的接头应互相错开。倘有竖向配筋,应置于竖向砖缝处。 (3)砖壁上不得留脚手洞,一切预埋件、预留孔均应在砌筑时一次做好。 (4)穿墙套管应在砌筑池壁时,按设计位置、标高安放,并浇捣混凝土。 (5)砖壁砌筑过程中,必须顺着圆周和线杆一皮一皮往上砌筑,并经常用中心桩和导线板检查圆周和垂直的准确。不得采用踏步式及马牙接头砌筑方法。 3.砌薄壳顶盖施工 圆形砖壁、砖薄壳结构,目前在500~600m3水池、粮仓、油罐工程上广泛应用。一般采用支模砌筑方法。 砌筑红砖薄壳顶盖时,应沿水池壁四周逐圈砌筑,并用M10水泥砂浆灌缝,将砖缝填嵌严密,以增加壳体的整体性。当壳体全部砌筑完后,用1:2.5水泥砂浆压实抹光,覆盖浇水养护。 也可采用预制蜂窝式无筋混凝土球壳顶盖,施工时可根据球壳尺寸预制需要用量的六角形及非六角形素混凝土块,如图21-57。砌筑时预制块的安装顺序如图21-58。混凝土预制块开口向上,混凝土预制块之间用C20细石混凝土灌缝,这种混凝土块之间现浇C20细石混凝土,如图21-58中的斜线部分。

标准化工地管理手册(完整版)

目录 绪论 (5) 第一篇管理制度标准化 (7) 总则 (8) 1. 基本制度 (9) 1.1 安全质量责任制度 (9) 1.2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9) 1.3 安全质量检查制度 (10) 1.4 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 (10) 1.5 安全质量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11) 2、人员、材料和设备管理 (12) 2.1 人员资格审查 (12) 2.2 材料、设备、构配件进场审查 (12) 3. 技术管理 (14) 3.1 施工测量复核 (14) 3.2 施工图校对 (14) 3.3 施工技术交底 (14) 3.4 开工报告申请 (15) 3.5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批 (16) 3.6 重大危险源识别和评价 (16) 3.7 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 (16) 3.8 施工专项方案审查 (17) 3.9 施工工艺流程设计、试验 (17) 3.10 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查、申报和签认 (18) 3.11 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验收 (19) 3.12 成品保护 (19) 3.13 基础技术资料管理 (20) 3.14 施工日志填写 (20) 3.15 工地试验室管理制度 (20) 3.16 工程科技创新 (21) 3.17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终极责任 (21) 4. 文明施工 (22) 4.1 文明施工告示制度 (22) 4.2 文明施工考评制度 (22) 4.3 场区管理 (22) 4.4 职业健康安全 (23) 4.5 生活卫生 (24) 4.6 环境保护制度 (24) 4.7 劳务人员管理 (24) 第二篇人员配备标准化 (26) 总则 (27) 1 管理部门设置及职责 (28) 1.1 工程技术部 (28) 1.2 安全质量部 (29)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建筑工程造价

32-7-4 工程造价比 32-7-4-1 民用建筑不同类型对工程造价影响参数 一、不同层数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37) 不同层数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表32-37 二、建筑外形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38) 建筑外形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表32-38 三、不同平面形式的比较(同规模建筑面积)(表32-39) 不同平面形式的比较(同规模建筑面积)表32-39 四、不同进深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40) 不同进深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表32-40 五、不同层高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41) 不同层高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表32-41 注:每±10cm层高约增减造价1.33%~1.5%。 六、不同开间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42) 不同开间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表32-42 七、不同户内平均居住面积大小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43) 不同户内平均居住面积大小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表32-43 八、单元组合不同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44)

单元组合不同对造价影响参数表 表32-44 九、不同材质结构层高每增减10cm 对造价影响参数(表32-45) 不同材质结构层高每增减10cm 对造价影响参数表 表32-45 32-7-4-2 单层工业厂房不同类型对工程造价影响参数 一、多跨建筑长度与宽度比例变化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46) 多跨建筑长度与宽度比例变化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 表32-46 二、高度不同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47) 高度不同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 表32-47 三、跨度不同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48) 跨度不同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 表32-48 四、面积大小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32-49) 面积大小对造价的影响参数表 表32-49 五、平面不同对造价影响参数(表32-50) 平面不同对造价影响参数表 表32-50

(建筑施工手册)施工测量1

4 施工测量 4-1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4-1-1 基本原则 建筑施工测量是研究利用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对建筑场地上地面的位置进行度量和测定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 (1)对建筑施工场地的表面形状和尺寸按一定比例测绘成地形图。 (2)将图纸上已设计好的工程建筑物按设计要求测设到地面上,并用各种标志表示在现场。 (3)按设计的屋面标高、逐层引测。 4-1-2 距离测量 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距离测量有普通量距和精密量距两种方法。精密量距时所量长度一般都要加尺长、温度和高差三项改正数,有时必须考虑垂曲改正。丈量两已知点间的距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钢卷尺,精度要求较低的量距工作,也可使用皮尺或测绳。 4-1-2-1 普通量距 1.测距方法 先用经纬仪或以目估进行定线。如地面平坦,可按整尺长度逐步丈量,直至最后量出两点间的距离。若地面起伏不平,可将尺子悬空并目估使其水平。以垂球或测钎对准地面点或向地面投点,测出其距离。地面坡度较大时,则可把一整尺段的距离分成几段丈量;也可沿斜坡丈量斜距,再用水准仪测出尺端间的高差,然后按式(4-2)求出高差改正数,将倾斜距离改化成水平距离。 如使用经检定的钢尺丈量距离,当其尺长改正数小于尺长的1/10000,可不考虑尺长改正。量距时的温度与钢尺检定时的标准温度(一般规定为20℃)

相差不大时,也可不进行温度改正 2.精度要求 为了校核并提高精度,一般要求进行往返丈量。取平均值作为结果,量距精度以往测与返测距离值的差数与平均值之比表示。在平坦地区应达到1/3000,在起伏变化较大地区要求达到1/2000,在丈量困难地区不得大于1/1000。4-1-2-2 精密量距 1.测距方法 先用经纬仪进行直线方向,清除视线上的障碍,然后沿视线方向按每整尺段(即钢尺检定时的整长)设置传距桩。最好在桩顶面钉上白铁片,并画出十字线的标记。所使用之钢尺在开始量距前应先打开,使与空气接触,经10min 后方可进行量距。前尺以弹簧秤施加与钢尺检定时相同的拉力,后尺则以厘米分划线对准桩顶标志,当钢尺达到稳定时,前尺对好桩顶标志,随即读数;随后后尺移动1~2cm分划线重新对准桩顶标志,再次读数;一般要求读出三组读数。读数时应估读到0.1~0.5mm,每次读数误差为0.5~1mm。读数时应同时测定温度,温度计最好绑在钢尺上,以便反映出钢尺量距时的实际温度。 2.零尺段的丈量 按整尺段丈量距离,当量至另一端点时,必剩一零尺段。零尺段的长度最好采用经过检定的专门用于丈量零尺段的补尺来量度。如无条件,可按整尺长度沿视线方向将尺的一端延长,对钢尺所施拉力仍与检定时相同,然后按上述方法读出零尺段的读数。但由于钢尺刻度不均匀误差的影响,用这种方法测量不足整尺长度的零段距离,其精度有所降低,但对全段距离的影响是有限的。 3.量距精度当全段距离量完之后,尺端要调头,读数员互换,按同法进行返测,往返丈量一次为一测回,一般应测量二测回以上。量距精度以两测回的差数与距离之比表示。使用普通钢尺进行精密量距,其相对误差一般可达1/50000 以上。4-1-2-3 精密量距的几项改正数

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施工临时用水用电计算部分) 工地临时供电计算 P ―计算用电量(kW),即供电设备总需要容量。 Pc―全部施工动力用电设备额定用量之和; P -室内照明设备额定用电量之和; P -室外照明设备额定用电量之和; K1 -全部施工用电设备同时使用系数;总数10台以内取0.75;10~30台取0.7;30台以上取0.6; K2 -室内照明设备同时使用系数;k2=0.80 K3 -室外照明设备同时使用系数;k3=1.0; 变压器容量计算公式: P0 -变压器容量(KVA); 1.05 -功率损失系数; 施工机具电动额定用量参考表

常用配电导线持续允许电流表(A)

e-导线电压降(%),一般照明允许电压降为2.5%~5%;电动机电压降不超过±5%;对工地临时网络取7% ∑P -各段线路负荷计算功率(Kw),即计算用电量∑P; L -各段线路长度(m); L -材料内部系数,根据线路电压和电流种类按表18-25取用; S -导线截面(mm2); ∑M-各段线路负荷矩(kw·m),即∑P·L乘积。 COSθ-用电设备功率因素,一般建筑工地取0.75; 配电导线截面计算 按导线的允许电流选择 I -线路工作电流值(A); U -线路工作电压值(V),三相四线制低压时取380V

根据计算公式得出I后查表得出常用导线的截面。(最符合要求的一组) 按导线的允许电压降校核 [e] -导线电压降(%),对工地临时网络取7% P -各段线路负荷计算功率(Kw),即计算用电量; L -各段线路长度(m); C -材料内部系数,三相四线铜线取77.0,三相四线铝线取46.3; S -导线截面积(mm^2); M -各段线路负荷矩(kw·m); 材料内部系数C *工地临时供水计算 工程用水量计算:

(建筑施工手册)21构筑物工程(21-1 烟囱;21-2 水塔)

21 构筑物工程 21-1 烟囱 21-1-1 烟囱的种类和构造 21-1-1-1 砖烟囱 砖烟囱高度一般在50m以下,筒身用砖砌筑,筒壁坡度为2%~3%,并按高度分为若干段,每段高度不宜超过15m。筒壁厚度由下至上逐段减薄,但每一段内的厚度应相同。烟囱顶部应向外侧加厚,加厚部分的上部应用水泥砂浆抹出向外的排水坡,内衬到顶的烟囱,其顶部宜设钢筋混凝土的压顶板,如图21-1。 图21-1 砖筒壁顶部构造 在筒身中配置φ6~φ8的环向箍筋,箍筋间距不应大于8皮砖,同一平面内的环向箍筋不宜多于2根,箍筋的搭接长度为40d,接头位置互相错开。如图21-2。

图21-2 环向钢筋配置简图 (a)单根环筋;(b)两根环筋 筒壁的纵向钢筋直径一般不小于8mm,长度不小于4m,间距不大于500mm。钢筋的搭接长度为40d,接头位置应互相错开,在任一搭接长度范围内的接头不应超过钢筋根数的1/4。顶部纵向钢筋应锚固于筒顶的钢筋混凝土压顶板内,锚固长度应为30d。 21-1-1-2 钢筋混凝土烟囱 钢筋混凝土烟囱筒身高度一般为60~250m,底部直径7~16m,筒壁坡度常采用2%,筒壁厚度可随分段高度自下而上呈阶梯形减薄,但同一分段内的厚度应相同,分段高度一般不大于15m,当采用滑模施工时筒壁厚度不宜小于160mm。筒壁混凝土内的纵向钢筋最小直径为10mm,间距为300~500mm,环向钢筋最小直径为8mm,最大间距为250mm,且不得大于筒壁厚。筒身顶部4~5m为筒首,为防止排出气体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蚀,该段断面一般均要加厚,外表增做装饰花格。如图21-3、图21-4。

图21-3 筒首 图21-4 筒首顶部保护罩 21-1-1-3 双筒或多筒式烟囱 对一些高度较大的烟囱工程,已由钢筋混凝土烟囱逐步发展成双筒或多筒(集束)式烟囱。此类烟囱具有综合造价低、自重轻、地基处理费用省、可避免筒壁产生温度裂缝等优点,故在大、中型发电厂中推广使用。 双筒或多筒式烟囱的构造,一般外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筒体结构向上呈双坡变截面,最小厚度一般为280mm,外筒体主要承受风荷载。内筒为钢结构,用高耐候性结构钢制作,外包矿渣棉等保温隔热材料,钢内筒主要起排烟除尘作用。钢内筒为自立式,但在钢内筒与钢筋混凝土外筒之间每隔一定高度要设置横向钢平台支撑结构,并兼作施工安装及检修平台。基础一般为圆板式整体基础,下面做桩基础,如图21-5。

建筑工程实用施工手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篇编制说明和依据 9 第二篇工程概况 9 第三篇施工进度计划 10 第四篇施工平面图布置 10 第五篇施工部署 12 一、施工准备 12 二、项目管理机构 13 三、施工力量组织 15 四、施工作业班次 15 五、建立现场协调会制度 15 第六篇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6 一、道路施工测量 20 二、道路工程 21 (一)、设计概况 21 1. 主要技术标准 22 2. 道路横断面设计 22

3. 路面结构设计 22 (1) 机动车道: 22 (2) 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 23 (二)、施工要求 23 (三)、施工方法 24 1. 路基土方工程 24 (1) 施工准备 24 (2) 土方路堑开挖 25 (3) 填方路基施工 26 2. 水泥稳定石粉渣底基层、基层 28 (1) 准备工作 28 (2) 施工要点 29 (3) 操作方法 30 3. 混凝土路面 31 4. 人行道 40 5. 沿线设施施工 41 三、给水管道工程 42 (一)、设计概况 42 (二)、施工方法 42

1. 管沟开挖: 43 2. 给水管道基础: 43 3. 管道安装方法; 43 4. 管道试验 47 5. 管道回填 48 四、排水管道工程 48 (一)、设计概况 48 (二)、施工要求 49 (三)、施工方法 50 (四)、排水管道的闭水试验 52 (五)、工艺和安全要求 53 五、电缆沟工程 56 (一)、设计概况 56 (二)、施工要求 56 (三)、施工方法 57 1. 施工条件 57 2. 测量放线: 57 3. 沟槽开挖: 57 4. 基底处理: 5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