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园田居》(其一)课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课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课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课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课文赏析 《归园田居 》 (其一)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 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 情。 公元 405 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 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里小儿”, 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 身不由己的生活, 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 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 不见组织雕镂之工。 然而苏东坡说: “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 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 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 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 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 种情态、 那种本领吧, 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 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 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 执意离开, 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同时又是一个伏笔, 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 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 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 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 “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 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 一去三十年 ” ,当是 “ 十三年 ”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 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 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 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 虽是“误入尘网”, 却是情性 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
1/7

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 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 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 ”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 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 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 性本爱丘山” ——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 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 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 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 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 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 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 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 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 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 只觉得自然平淡, 其实构思安排, 颇有精妙。 “方(同 “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 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 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 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 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 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 镜头慢慢拉开, 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是 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 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 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 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 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
2/7

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 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 所谓“小国寡民”、 “鸡犬之声相闻, 民老死不相往来” 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 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 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 不会让你感到喧嚣 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 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 虚室就是静室。 既是做官, 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 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 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 这样两句收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 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 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 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 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 新生活的愉快, 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 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 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 ”之类的说法。 其实, 诗总是诗, “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 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 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 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 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 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 的好看, 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 这是经过艺术追求、 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课文 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3/7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 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 一去就是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 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 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 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 柳树遮掩着后檐, 桃树、 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 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 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 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4/7

5/7

6/7

7/7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8)

归园田居(其一) 一、导入新课:(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回顾旧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幻灯2-3)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教师一起朗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三、作者简介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

《归园田居》解析

《归园田居》解析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 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 我在上课过程当中没有就诗论诗, 而是从“真”的 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 》的思想。 (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 》,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 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 当时政局动荡, 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 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 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 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 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 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 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 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及时加进陶 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1/6

另外补充一点, 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 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庄子说“真者,所以受 于天也,自然不易也。”“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当人 们处于心灵自由、 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 这时人 安定了, 可以静心观照, 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 达到物即我, 我即物的“无 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抓住诗中你需 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 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 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 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 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 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 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 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 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 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 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 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 少一些对文本 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 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当我们 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 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 可 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 同样道理, 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 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 我在讲这首 《归园田居》 时便从陶渊明的“桃 花源”理想入手, 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这里人人自耕自食, 真诚相处, 无竞逐无欺诈, 甚至无君无臣。 归结起来,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 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 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
2/6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归园田居其一习题

《归园田居》其一习题【部编版必修上册】 班级:姓名: 一)翻译: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翻译: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翻译: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翻译: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翻译: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翻译: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翻译: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7、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翻译: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8、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翻译: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9、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翻译: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1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二)理解性默写: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的句子: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7.《归园田居》中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的句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三)选择题: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C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2、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题及答案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理解选择: 1. 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着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3.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归园田居赏析

归园田居 咏水仙 浮云见天末,山峡秋水多。 君子独骋望,水仙人间落。 湖波碧似剪,娇花明眸博。 皓腕娉婷意,摇曳舞菩陀。 天河见人意,青帝点璎珞。 心明天地间,拂袖弹指愿。 茫茫魂寂寥,飘然见水仙。 固知此景远,惟彼至真言。 世俗蓦然隐,至静天地间。 沧海换桑田,此花独安然。 花不醉人兮人自醉,愿骋余马兮笺花颜。 世风不若古之采菊兮,东篱水仙菊花相伴兮。 蓦然回首见君兮,青帝留此千万枝头花神伊人兮。 凝眸不换人间兮,何日再见此碧波姣花浮我心神兮。 兰有秀兮菊有芳,余独一人不堪忘。 归园田居 桥上作 清晨初禅心,偶于西桥过。 车马喧嚣落,天地静观寞。 碧水青穹连,楼观平素多。 尘陌现花草,白杨入天郭。 潇潇晨风意,飘飘衣襟佛。 西桥少行人,自此登高坡。 止境于尘寰,旭日黄衣衫。 寂然余居此,归园湖畔边。 《浅论华兹华斯诗两首》 华兹华斯其诗,若陶渊明之诗,有一种平淡悠远的意境之美。语言平实,而意蕴无穷。其诗,虽写自然风光,然处处不显人生哲思。当有静心安神之效。华诗若咏水仙,以偶然所见之水仙入诗,平素之际,即赏千古自然之馈赠。若刻意寻之,反无此效。陶诗若采菊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皆归隐人之热切观照也。归隐之士,意图反世俗之喧嚣杂尘,陶于官场,华于工业,皆欲以自然之静以冲破生命之郁热。故此类诗篇可长久感发人也。华诗与陶诗之美,若于人间词话言之,皆是有我与无我之境也,无我胜于有我。虽有我之观照,然情感与物象相融之程度胜于有我。王国维先生云:有我之境,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则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水仙与菊花虽有作者之主观情感,亦有情景相融处,然实先有此景,再生其情。物非诗人心中之物,亦非为情所造之物,浑以自然之独立人格,与人之心灵相依,对话之诗篇故有诗词。柏拉图著理想国,言诗为自然之模仿,理式之模仿。其观于天地大化,则成诗魂以通神灵。余意此诗学有教化之意。孔子亦有言,诗三百,曰思无邪。无邪为真,真诗者,抒发个人之情性也,文赋论诗,讲情性之重,情欲于中而形于言,故嗟叹之,口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然其中,神思灵魂最重。对话集有言,灵魂通于上帝也,诗人所有之心伟通灵之心。余姑妄言之,此实为诗人陶醉于自然之情景,心灵之诗境,所造之情感,一时陶醉忘记凡尘俗世而已。至于通灵之说,余不妄言。余读华诗之水仙,再听钢琴之曲,恍然若见遍山漫野之水仙现于目前也。故诗歌之意境,到此当有联想之美感也。古希腊罗马之长篇史诗虽气势恢弘,叙事精妙,英雄神话皆有涉及。若伊利亚特、奥德赛之类,以战争,游历之英雄神祗故事入诗,然所涉及之感情颇少。至于神曲,但丁言贝阿特丽采之美,朦朦胧胧,虽有诗人之情感,然主为宗教之救赎。彼德拉克以劳拉之爱入于歌集,抒情色彩较为浓厚。此为文艺复兴时期。而中国自诗经楚骚时代既有抒情之传统,国风尤甚,关雎蒹葭以爱情入诗,硕鼠小星以讽刺入诗,楚辞之篇极尽天马行空之想象。后世,汉大赋诗虽为恢弘,然亦未以叙事为主,描写抒情为中,古诗十九首及乐府诗篇,则有叙事成分于其中。唐诗宋词,尤重抒情,孤篇压全唐之一首春江花月夜,则又以人世之情尽于春花。李白之抒情气质实为豪放,其浪漫气质后人难以企及。然后亦有世事之坚之作,若杜工部麻鞋见天子之悲怆,亦有三吏三别,纯为诗化之史。白居易亦有书信云: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世而作。虽有卖炭翁,观刈麦等诗,然亦有主观之色彩。不同于西方纯叙事之史诗。故中国抒情之传统由来久矣。以景抒情,以事抒情,因文因体而变。咏水仙一诗,又译宛若孤独浮云,浮云自古即有两种意境,一为浮云漂泊之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为心清朗静之感,若静看天上云卷云舒,细看涛生涛灭,亭前花开花落。此浮云之意象,实为作者内心之自况,工业文明之冲击,人与物与自然唯通过机械而联。而诗人于工业繁华自然萧条之际,忽见自然亦有此美景,不得不心而往之。一瞬刻之欢愉往往流传甚久,若诗词之中,诗尊盛唐,词尊两宋,外国之文学亦常以复兴之口号革新,意图以所过之情之景,以新今日之心境,以图今朝之新文学。若于人生之中,尚可懂,人何为怀旧也,实为所见所思常萦绕于心也。而于文学之中,余以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过分复兴不可,过分革新亦不足取。 《西敏桥上作》一篇,质朴无华,宛若静听上帝之梵音教诲,佛教及禅宗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者,无他,将自我之情性融于自然,恐为片刻即是永恒哉!济慈有诗《希腊古瓮颂》,其描写之一花一草均非真实,然其吹笛少年,歌颂之女子,虽刻画于古瓮之上,然跃然于心者,可谓永恒哉!张若虚有诗云: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只是江月年年望相似,岁岁月月人不同罢了。江月之所以相似,在于其神灵之中尚存不灭之情怀,千年万代,人皆赏月,诗经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楚辞有云前望舒使先驱兮。前者言佼人之美,后者言行人之艰。古人望月思乡怀远之意境可谓深且远矣。唐人李白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进天下游子思妇之意也。待到我歌影零乱,我舞影徘徊,倒是以悲苦作乐矣。以悲写美之人尤为多矣,若三千里路山河尽失之李后主,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有国破家亡之感时花溅泪之心,然小词读之,凄凉之美。亦有李清照秦观诸人等痴心小词,载不动许多舴艋舟之愁苦。闲愁亦能写得凄婉动人,若贺梅子之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将闲愁写得至此境界,可谓不虚矣。然尤能将愁苦之心写出大气之言者,东坡居士实为令人钦佩矣。江海寄余生,醉中言之,又不距世人远矣。故东坡非同于陶渊明,然东坡是以陶翁为精神支柱,写得不少慕陶诗。故余言华兹华斯之诗与陶渊明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淡自然见得内心之强大。梭罗有文《瓦尔登湖》便于自然静谧

《归园田居》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复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

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领悟陶渊明的精神。 2、学习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背诵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最牛的田园诗人是谁吗?对,他就是陶渊明,他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他的诗看起来很通俗很朴素,但却表达了很高的情操和很深的哲理。他在田园诗歌这一方面,至今还无人能超越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非常经典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看看我们能从这首诗中解读出一个什么样的陶渊明。 二、幻灯片展示课堂学习目标: 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请你来读一下。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领悟陶渊明的精神。 2、学习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背诵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三、预习检测,落实字词。 1、请同学们看到导学案,快速完成注音题。 羁.鸟( j ī)守拙.( zhuō)荫.后檐( yìn ) 暧.暧(ài )墟.里烟( xū)樊.笼( fán ) 同学们觉得哪些字最容易读错? 好,现在我们扫除诗歌的读音障碍,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歌。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听老师读一遍,第二遍的时候,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你们不要读得太快,把我丢在后面哦。 3、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 ..诗歌,根据相关的句,快速完成下列填空题。 请一位同学来读出你的答案。(指出学生哪里答的不一样,如果这样说也可以。)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归字,开头八句,作者概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原因;接下来八句,是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最后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小编寄语:归园田居这首诗歌中没有华美繁复的辞藻,没有特殊的修辞,诗人就运用一些简单的事物,景象,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合理的结构安排将这些平平凡凡的事物进升华。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五首诗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又名潜,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为了做官不择手段。陶渊明也做了几年小官,可是他却不能忍受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毅然选择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所以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这首诗正是田园诗的代表。 首先,从诗歌的语言方面看来,这首诗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短短四句话,不过四十个字却将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南山下有我种下的豆苗,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夜晚顶着一轮圆月带着出头归来。乡间道路狭长,路旁草木长的郁郁葱葱,以致衣服也被露水沾湿。只是衣服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要辜负了我的这片心意。而且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豆苗,南山,小路,杂草,夕露。。。”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勾勒出了一幅恬淡优美,清新可人的图画,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简明扼要,朴实无华的语言,虽然显得十分的“拙劣”,却真实的反应出了农家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全诗突出一个“拙”字,陶渊明不善农作,所以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但能得归隐躬耕,其意趣正从中得来,言语之中透露着对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意与享受,自得之意,溢于诗外。 其次,从此诗的结构方面来看,也可以领会到诗人的“匠心”。这首诗简短精小,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其中的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时间顺序上,前三句诗作者由早上写到傍晚,描绘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简单的勾勒,反应出作者生活的简朴清雅,轻松自由。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好似这就是一个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力量打扰的世界。而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便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豆苗可以长得很好,不要辜负了诗人这一天的劳作。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整首诗的主旨得到突出升华,诗人的”愿“不仅仅是简单的希望豆苗可以生长得好,更深的却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无线热爱,以及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 再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也十分具有特色。比如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在宁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此时,人,月,自然环境显得那样和谐,诗人通过艺术的手法描绘出一种崇高的诗歌美,自然美、精神美、并使这些美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晨兴理荒秽”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为实,后句为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再比如”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语句,朴素平淡,没有任何的修饰之语,而作者却巧妙的将这些平淡的语句加入到诗歌之中,不仅没有让诗歌显得俗气,更是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恬淡清雅,同时也让这些朴素的语言获得了不一样的光彩,在这种醇美的意蕴中,口语上升为诗句,口语的平淡

归园田居(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赏鉴】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

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 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归园田居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对比阅读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绘画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领悟的意境美、语言美、图画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 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 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 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 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 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 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档案形式)

师:对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那我请一位同学 通过这张表格帮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的生 平。 三、析题: 师: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 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 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 字?是“归”还是“居”? 生答:归 师: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生答:略。 提示: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师: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要先了解这样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 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 何处;4、归去如何。 五、内容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

《归园田居》赏析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