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织物面料起球原因及处理方法

织物面料起球原因及处理方法

织物面料起球原因及处理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织物面料起球原因及处理方法

织物起毛是普遍现象,而起球是特殊现象,因为棉、麻、丝、粘胶织物起毛但不起球,或肉眼不易看到的球粒。那幺,织物起球又是怎幺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下面的图,先了解一下,织物起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因面料特性而起球

1.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除羊毛外),即使起毛后也不易结球,因此起

毛起球现象轻微;而合成纤维起毛、起球现象严重,尤其锦纶、涤纶、丙

纶等更严重。

2.一般而言,细、短纤维织物比粗、长纤维织物易起毛起球;疏松的织物,比结构紧密的织物更易起毛、起球。

使用过程中产生起球

1.摩擦:面料经不同织物的摩擦,会有起球的现象。

2.静电: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静电会使短纤维相互相緾绕形成球。

洗涤不当会造成起球

1.洗涤时间过长会导致纤维受到损伤,使纤维断裂出现更多纤维头端,从而加大起球的可能性。

2.洗涤的温度也会让纤维起球。一般以20~45度为宜。

3.洗涤剂选择错误也是一个原因。一般用中性洗涤剂或皂粉等洗涤。

那幺,如何防止起球呢?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织物的起毛起球实验

织物的起毛起球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熟悉起毛起球的试验方法,掌握操作要领、指标评定。参阅GB/T 4802.1,GB/T 4802.2,GB/T 4802.3。 二、实验仪器、试样 YG502型圆轨迹织物起毛起球仪,YG511型箱式织物起球仪,YG401型织物平磨仪(马丁代尔仪),剪刀、取样器。标准样照,评级箱。机织物、针织物若干。 三、圆轨迹法实验方法、步骤 1.裁样 用剪刀或取样器裁取直径为(113 ±0.5)mm的试样5块,取样应距布边10cm以上,试样上不得有影响试验结果的疵点。 2.选定压力和起毛起球的次数,压力和刷揉次数因织物不同而不同,一般按表1选定。 3.夹入试样,在仪器上先刷毛后揉球(即先起毛后起球)。 表1 起毛起球的次数 4.评级,将起球后的试样放入评级箱和标准样照对比,评出等级。 5.结果计算与说明计算5个试样等级的算术平均数,修约至邻近的0.5级。需要时,可用文字加以说明。 四、马丁代尔法实验方法、步骤 1.在同一块样品上剪取2组试样。一组为直径40mm的试样4块,另一组为直径140mm 的自身磨料织物4块,如果4块试样未能包含不同的组织和色泽,应增加试样块数。 2.分别将4块试样装在仪器夹头上,测试面朝外。当试样不大于500g/m2时,在试样与试样夹金属塞块之间垫一片聚酯泡沫塑料;测试织物大于500g/m2或是复合织物时,则不需垫泡沫塑料。各试样应受到同样的张力。 3.分别将毛毡和磨料织物放在磨台上,把重锤放在磨料上,然后放上压环,旋紧螺母,把磨料固定在磨台上,4个磨台上的磨料应受到同样的张力。

4.把磨头放在磨料上,加上压力锤。 5.预置计数器为1000,开动仪器,转动摩擦达1000次,仪器自停。 6.取下试样,在评级箱内与标准试样对照,评定每块试样的起球等级,精确至0.5级。 7.计算4块试样等级的算术平均数,修约到小数点后2位。如小数部分小于或等于0.25,则向下一级靠(如 3.25级即为3级);如大于或等于0.75,则向上一级靠(如2.85级即为3级),如大于0.25而小于0.75,则取0.5。 五、起球箱法实验方法、步骤 1.剪取 114mm×114mm 试样4块(纵向与横向各2块),测试面向里对折后,在距边6mm 处用缝纫机缝成试样套。将其反过来,使织物测试面朝外(见图1)。 2.将试样在均匀张力下套在载样管上。 试样套缝边应分开平贴在试样管上。在试样边上包以胶带(长度不超过载样管圆周的一圈半),以固定试样位置并防止试样边松散。 3.清洁起球箱,箱内不得留有任何短纤维或其他影响试验的物质。 4.把4个套好试样的载样管放进箱内,牢固地关上箱盖,把计数器拨到所需转动次数。羔羊毛织物、粗纺织物为7200,精纺织物及其他为14400或根据协议要求。 5.启动起球箱,当计数器达到所需转数后,从载样管上取下试样,除去缝线,展开试样,在评级箱内与标准样照对比,评定每块试样的起球等级,精确至0.5级。 6.计算4块试样起球等级的算术平均值,修约至小数点后2位,然后根据小数值的大小靠整数级。如小数部分小于等于0.25,则向下一级靠;如大于等于0.75,则向上一级靠;如大于0.25而小于0.75,则取0.5。 图1 起球箱法试样形态及其尺寸(mm )

防止衣服起球起毛方法归纳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Standard International Group(HK) Limited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防止衣服起球起毛方法归纳 对于怎么防止衣服起毛起球,最根本的是从面料本身出发,通过改变纤维的结构、成分与性能,改变纱线的纺纱工艺及织物结构或改变染整工艺等方面来提高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 目前国内外对于控制棉织物起毛起球的一些方法如下: (1)、选择在纱线和织物生产过程中不易起球的纤维; (2)、在批量生产中减少摩擦,例如选用合适的纱线润滑剂如 Lubsoft ,在喷射染色中也可用一些润滑剂; (3)、在喷射染色机中采用活性染料染棉时,可使用结晶硫酸钠代替常用的食盐; (4)、纤维素和涤毛织物用适量超喂进行热定形,以使纱线更好定形; (6)、剪毛同时进行刷毛,可去除表面纤维以及突出的纤维; (6)、两面都烧毛,可去除表面纤维以及突出的纤维; (7)、对棉采用Cellusoft-L 酶生物抛光; (8)、在喷射染色中用专用助剂 Sraglow-CL 处理棉布,以清除布面松散纤维,该助剂也可用于成衣滚筒水洗中; (9)、有机硅用量需恰当,以避免过度柔软和润滑,否则会促使纤维移向表面引起起球; (10)、采用特种整理剂整理,如:Sarafeel-jy/Sarafeel-763,特种有机硅复配物,能赋予织物柔软性和通过成膜提高起球性;Sarasoft-MR 有机硅类聚合整理剂,有成膜性能,能提高耐磨性;Garfinish-As 有抗起球和抗擦伤的特性,可加在传统的整理液配方中[3]; (11)、用“树脂拍打”整理,在初次起绒后用树脂整理,使毛绒发脆,然后用机械拍打法使毛绒脱落; (12)、采用抗起毛起球剂 ATP 对织物进行抗起毛起球整理。 (13)、采用无甲醛树脂整理剂-聚氨酯(PU)对织物进行整理; (14)、对棉织物用Siroflash 法(S 法)处理时,最先用过氧化物来浸轧布料,接着连续进行UVC 照射;[注:Siroflash 法系对布料或衣服表面进行紫外线(UVC )照射之后,以过氧化氢或全单硫酸(PMS )进行氧化处理。此法可以减少棉织物的起毛球情形。

羊毛衫成衣后整理中的常见问题解析

羊毛衫成衣后整理中的常见问题解析 摘要:本文从羊毛衫后整理加工中的颜色、外观、易护理性、环保性、功能性等方面列举了加工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常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如何避免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最大程度的稳定加工质量和保持羊毛衫整体品质。 关键词:羊毛衫;成衣整理;色牢度;起毛起球 一、前言 羊毛是天然蛋白质纤维,以其蓬松、丰满、保暖的特性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享有“纤维宝石”的美称。羊毛衫的后整理加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羊毛成衣丝光防缩技术的应用,使毛衫的品质和附加值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毛衫的颜色、成分多变;款式、辅料多样化趋势明显。不再单一的追求保暖、机洗防缩、手感滑糯的传统要求,还注重衣服的色彩艳丽、款式个性化、健康环保、易于护理、多功能等。这些要求给羊毛衫染整加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上述的诸多新要求在后整理加工中出现的问题也更多样、更复杂。 二、常见问题 2.1颜色 目前,羊毛的成衣氯化防缩整理技术是防缩效果最好的方法,工艺成熟、控制简单、成本也最低,经整理后的产品,能满足日常机洗,也能够获得非常好的超柔软手感,所以被广泛应用。在此加工中,加工前后毛衫颜色的一致性是考察加工质量最为关键的要素,但是由于纤维原料种类、所用染料种类及染色牢度的不同导致加工前后颜色和牢度变化的问题非常常见,这样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设计师的设计目标和羊毛衫的整体品质。 2.1.1退色 退色是羊毛衫加工中中色、特别是深色(黑色、深藏青、大红等)上最为常见的现象。如果只是少量的浮色褪落,一般不影响毛衫品质。但是近两年,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服装起球起毛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服装起球起毛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服装起球起毛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随着消费者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服装面料质量问题的投诉也与日俱增。这些投诉的一个共同点,都是穿过或洗过的服装面料。主要投诉的问题是:色牢度、洗后缩水、毗裂、起球、勾丝等等。起毛起球是影响织物手感、外观及服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织物美观,还降低了其服用性能和使用寿命。1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 ●起毛: 毛绒最初是沿纤维的纵向产生。织物受到外界摩擦时,当摩擦力大于纤维强力或纤维之间的摩擦力或抱合力时,纤维末梢就被拉出形成圈环和绒毛,织物表面生成绒毛使布面失去光泽. ●纠缠成球: 在毛绒密集区域,松散的纤维产生纠缠。当绒毛露出一定长度后,在一定距离间的绒毛因揉搓摩擦,反复伸长和回缩而纠结成球.生成的毛球并不大,也不形成死结,它的一端埋植在织物的纤维中,并连接于布面.毛球易藏污纳垢,影响织物美观. ●毛球增长: 纠缠的纤维靠紧形成小球,这些小球由强韧的纤维挂在织物表面,不断增长。 ●毛球脱落: 当织物继续受到摩擦时,连接毛球的纤维会因反复拉伸弯曲疲劳而断裂,自

布面脱落.人们感觉织物是否容易起球常常与真实情况不符,很容易起毛起球的织物因绒球的寿命短往往给人以不易起球的感觉. 2、起球速率 起球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摩擦的程度和力度 ●纤维是否容易从纱线中向外移动 ●突出纤维的挠曲性 ●“系球”纤维的抗弯刚度/强力

3、容易起球的织物 ●毛及其混纺织物: 针织毛衣类、毛呢类、羊毛衫等。 ●化学短纤及其混纺织物:涤棉、涤粘、腈棉等。 ●轻薄织物的针织类: 纯棉拉架、莫代尔、粘胶、天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织物。 ●牛仔绣花 4、如何测试及评核起球 (1)测试方法: 将织物用各种摩擦方法作一定次数的摩擦,使之起毛、起球。 ?GB/T 4802.3-2008 起球箱法

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

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 纺织织物在日常的服用和洗涤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多种外力作用和相互间摩擦作用,其表面会出现起毛起球的现象。织物的起毛起球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起毛;(2)纠缠成球;(3)毛球脱落。 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中,如果形成毛球的速度大于毛球脱落的速度,则毛球将堆积在织物表面;如果毛球脱落的速度大于其形成的速度,则毛球不易在织物表面形成堆积而影响织物的外观。同时,任何可使纤维滑向纱线表面和因素都可提高表面的成球速率。所以影响织物的起毛起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其主要包括纤维、纱线等原料,纺织工艺,染整工艺和服用过程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具体影响条件和情况见下表。 分类影响条件具体分析 纤维性能纤维长度短纤织成的织物较长纤织物易于起球,原因:长纤断头少, 纤维间抱合力大,不易滑出到织物表面。 纤维细度粗纤维不易起球,原因:粗纤维织物单位面积内纤维数少, 露出的端头少;纤维粗较刚硬,在表面不易纠缠成球。 纤维卷曲度卷曲多,纤维间抱合力大,不易游离到织物表面。 纤维截面形状圆形截面纤维较三角形、多边形等异形纤维易起球,原因: 圆形纤维间抱合力小。 强度及弹性强度高、弹性好的纤维较易起球,原因:摩擦时不易磨断 脱落,一旦起毛后,易缠结成球。 纱线纺丝工艺纺线的多道工序使纱线摩擦而产生毛羽 纱线混纺比例涤混纺织物中,绦纶含量越高,越容易起球 纱线捻度捻度大的纱线起球程度低,原因:纤维束缚紧密,可移动 性降低 络筒络筒过程使纱线产生毛羽 织物织造类型针织物比机织物易起球,原因:针织物暴露纱线面积大。 组织结构表面平整光洁的织物比粗糙织物不易起球;平纹机织物抗

起毛起球性能好,斜纹机织物次之,锻纹和提花织物较差; 组织结构紧密的比结构疏松的不易起毛球。 染整加工加工方式,如烧毛、剪毛、热定型和树脂整理,加入助剂。服用条件穿着穿着时的搭配,易起毛球的衣服内,外层搭配光滑服装洗涤和干燥洗涤和干燥按照服装标签上的洗涤要求,减少起毛起球

GB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简介

GB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简介 1.参照标准: GB/T 4802.4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4部分:随机翻滚法 (GB/T 4802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圆轨迹法、改型马丁代尔法、起球箱法、随机翻滚法这四种测试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方法。) 2.试验仪器:乱翻式起球测试仪 3试验原理: 将样品放入测试箱中,在叶轮的旋转作用下,置物盒软木衬壁连续随机摩擦,在到达设定时间后,取出样品进行评级。 4.主要仪器与用具: (1)起球箱 (2)软木圆筒衬垫:长452mm,宽146mm,厚1.5mm。软木垫使用1h后需更换。 (3)空气压缩装置:使试验仓达到一定压力(14-21KPa)。 (4)胶黏剂、灰色短棉。 (5)评级箱:用白色荧光管或灯泡照明。光源位置与试样平面保持5°—15°,观察方向与试样平面保持90°±10°。正常校正视力的眼睛与试样距离应在30cm—50cm。 5.试样的制作: (1)预处理:如需预处理,可采用双方协议的方法进行水洗或干洗样品。 (2)从织物样品上取3个试样,尺寸为(105±2)mm*(105±2)mm,另剪一块尺寸相同的布样作为评级所需的对比样。对试样进行标记,并使用粘合剂将试样边缘封住,悬挂晾干。 6.试验步骤: (1)将来自同一样品的3块试样分别放入不同的试验仓进行试验。 (2)将灰色短棉与试样一同放入试验仓(重25mg,长6mm) (3)将试验时间设为30min,启动仪器,打开气流阀。 (4)试验结束后,取样评级,并用真空除尘器清楚残留的棉絮。 7.试验结果评级:

评级箱应放在暗室中。 沿织物纵向将已测试样和一块未测试样并排放在评级箱的试样板中间(如果测试样在测试前经过预处理,则对比样也应经过预处理。相应的如果测试样测试前未经预处理,则对比样应为未经预处理的试样)。已测试样放左、未测试样放右。评级为主观评定,建议至少2人评级。试样外观及对应级别如下表: 记录每块试样的级数,单个人员评级结果为对所有试样评定级数的均值。样品的试验结果为全部人员评级的平均值,若均值不是整数,修正约至最近的0.5级,并用“—”表示,如3—4。如果单个测试结果与平均值之差超过半级,则应同时报告每一块试样的级数。

纺织品起毛起球的解决方案

纺织品起毛起球的解决方案 纤维原料选择 在进行纺织品设计时,要根据成品的最终用途进行原料选择,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不易起毛起球的纤维材料。 在涤纶纤维大分子中引入第三单体可以制造抗起球纤维,如加入第三单体聚乙二醇、聚丙二醇、邻位或间位苯二甲酸、脂肪族二元酸共聚可得到抗起球纤维,可制成很好的西服面料,也可作运动衣、便服、衬衫、床上用品和装饰用品等;通过制造强力较低的涤纶或异形截面丝也可以赋予涤纶纤维抗起毛起球的效果。 此外,在进行纺纱之前合理配棉,综合考虑纤维的细度、长度、卷曲度等各项因素,合理掌握配棉比例,也可以减少织物的起毛起球。 改善纺纱织造工艺 纱线采用喷气纺的抗起毛起球性能要比环锭纺好。环锭纺纱,较长的纤维倾向于集中在纱线中间,而较短的则在外侧,从而导致起球。 在精梳之前的工序,对棉花或棉条进行充分的梳理,减少棉花或棉条中的杂质和棉通过控制纱线支数、纱线捻度,改变织物组织结构,提高紧密度等等来提高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有一定效果,但织物手感、外观等会受影响。 棉织物 烧毛和生物抛光,生物抛光是一种用纤维素酶改善棉织物表面的整理工艺,以达到持久的抗起毛起球性并增加织物的光洁度和柔软度的目的。生物抛光是去除从纱线表面伸出的细微纤维。酶的水解和机械的冲击共同去除了织物表面的毛绒和纤维的末梢,使织物组织变得更清晰,色泽更明亮,运用生物抛光降低织物起毛起球趋势的效果持久。 树脂整理,对于棉织物的抗起毛起球,可主要采用生物抛光,有时可以结合烧毛和树脂整理,但烧毛不耐久,重在治表,树脂整理会影响织物手感。 羊毛织物 氧化法 氧化法的机理是采用各种氧化剂结合树脂,剥除羊毛纤维表面的鳞片,去除定向摩擦效应,加上树脂整理,控制纤维向外滑移。该种方法的缺点是若控制不当,纤维强力损失过多,因此主要应用于羊毛纤维。还原法 还原法的机理与氧化法类似,只是通过还原剂来达到目的。

服装面料知识:防起球整理的几种方法

防起球地方法较多,染色前、染色中地方法有如改变纤维地结构、成分与性能,改变纱线地纺纱工艺及织物结构,改变染整工艺等,但我们一般习惯于布匹和成衣漂染后整理,其方法有: 生物抛光(生物酶整理) 生物抛光是用纤维素酶改善棉织物表面地整理工艺,以达到持久地抗起毛起球作用,增加织物地光洁度和柔软度.生物抛光去除从纱线表面伸出地微细纤维,织物表面绒毛大大减少,变得光洁而不会起毛起球.(酶地水解和机械地冲击共同去除了织物表面地毛绒和纤维地末梢,使织物组织变得更清晰,色泽更明亮).实践证明此种方法对降低起毛起球地效果是持久地,因为纤维地末梢被除掉而不是在原处被覆盖,但要注意此法会对织物强力有一定损失及部分失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棉及涤纶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采用纤维素酶;羊毛或涤纶羊毛混纺织物采用合适地生物蛋白酶进行抛光处理.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工艺条件,否则会造成酶失活或严重损伤、严重失重,而且大批量织物也不太适宜(有缸差),所以一些针织物染整厂不愿应用此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轻度缩绒法(主要用于羊毛织物,如羊毛衫、羊毛针织品) 羊毛衫等针织品经过轻度缩绒后,其毛纤维地根部在纱线内产生毡化,纤维之间相互纠缠,因此增强了纤维之间地摩擦系数,使纤维在遭受摩擦时不易从纱线中滑出,进而使羊毛衫等织物地起球现象得以减少.目前,一般对精纺羊毛衫等织物通过轻度缩绒以提高其抗起球效果.其工艺流程为:毛衫浸润轻度缩绒清洗脱水烘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树脂整理法 ①原理 树脂是各种各样地聚合物,利用树脂在纤维表面交链网状成膜地功能,使纤维表面包裹一层耐磨地树脂膜,此树脂膜使纤维地滑移减弱;同时,树指均匀地交链凝聚在纱线地表层,使纤维端粘附于纱线上,摩擦时不易起球,因而可有效地提高羊毛衫地抗起球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②树脂地选择 所选树脂必须要与纤维有较大地粘合力,同时本身也应有一定地强力,整理后要有较好地弹性和滑爽而不粘腻地手感,粘结膜不影响染料地色牢度和光泽.对人体皮肤无刺激.无异味;树指性能稳定,应用方便、可靠、价格低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目前,一般地树脂(丙烯酸脂自身交联型树指)已不能满足客户对织物地高要求,因为有地抗起毛起球剂(树脂)存在处理后手感变硬,强力下降,被处理物色光发生变化,有地树脂还必须进行高温焙烘等问题.国外已逐步淘汰,逐步发展新一代地抗起毛起球剂,其主要代表产品为聚氨酯系地高分子物和有机硅酮树脂,现在这类产品国内已有生产,并已大量应用于生产针织品地抗起毛起球整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纺织品后整理的六大技术给大家安排一下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doczj.com/doc/9e15224246.html,)纺织品后整理的六大技术给大家安排一下 国际上功能性纺织品的利润和高附加值往往通过后整理来实现。那后整理的常用的实用技术有哪些呢?小编给您讲解一下。 一、发泡涂层技术 发泡涂层技术最近有新的发展。印度最新的研究表明,纺织材料的耐热性主要通过滞留在多孔结构中的大量空气来实现。要提高经聚氯乙烯(PVC)和聚氨基甲酸酯(PU)涂层的纺织品的耐热性,只要在涂层处方中加入某些发泡剂、研究者说,PVC涂层所用的发泡剂比PU涂层更加有效,这是由发泡剂在PVC涂层中形成更有效的封闭空气层,邻接表面的热损失减少10%-15%。

二、有机硅整理技术 最佳的有机硅涂层可使织物的抗撕裂性提高超过50%。有机硅弹性体涂层的柔韧性高,而弹性模量低,在织物撕裂时允许纱线迁移并形成纱束。一般织物的撕破强力总是低于拉伸强力。然而当有涂层后,可使得纱线在扯破延展点上移动,两根或更多的纱线相互推动,形成纱束而显著提高抗撕裂性。 有机硅涂层能产生拒水效果,以致纺织品不会吸收太多的水分,以防浸湿效果重量增加较多。该有机硅橡胶层可滤去阳光中大部分有害的紫外射线,且手感柔软。有机硅涂层现已用于气袋织物、热气球、滑翔伞、大三角帆、帐篷、睡袋、以及许多高性能的运动休闲织物。 三、防水拒油整理技术 荷叶的表面是一有规则的微结构表面,能够防止液滴浸湿表面。该微结构使液滴和荷叶表面之间藏有空气。荷叶具有天然的自洁作用,即超级防护性。德国西北纺织研究中心正在使用脉冲UV激光产生的潜能,试图模仿这种表面。纤维表面用脉冲UV激光(激发态激光)进行光子表面处理,以产生一个有规则的微米级结构。 若在气态或液态活性介质中改性,光子处理能与疏水或疏油整理同时进行。在全氟-4-甲基-2-戊烯存在下,利用辐照,能与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由于织物的原料、用途以及产品的出口地有较大差别,使得在对织物进行起毛起球测试时,测试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例如,马丁代尔法和箱式起毛起球法这两种测试方法主要是针对欧洲市场的,随机翻滚起毛起球法主要是对美国市场进行出口时采用的方法;而针对中国市场采用的测试方法是圆轨迹起毛起球法。下面就以上四种方法做简单介绍: 1.马丁代尔起毛起球法: 马丁代尔起毛起球测试方法主要模拟的是当织物受到自身不断摩擦后起球的情况,该方法适用于毛织物及其他易起球的机织物。原理是:圆形试样在规定的负荷质量下,与相同织物或羊毛织物磨料摩擦。织物以圆形的轨迹绕与试样平面垂直的中心轴自由转动,经规定的摩擦阶段后,采用视觉描述方式评定试样的起毛或起球等级。相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T 4802.2—2008《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2 部分改型马丁代尔法》。 2、起球箱起毛起球法: 该方法主要模拟了织物受到自身或者外界摩擦力时的起毛起球的状况,主要适用于毛织物。该方法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T 4802.3—2008《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3 部分起球箱法》。其原理是将试样按照规定方法和试验参数,安装在聚氨酯塑料管上,之后放入有恒定转速且衬有橡胶软木的木箱内随意滚动,经过规定的转数后,在标准的视觉条件下,对起毛起球后的试样进行视觉描述评定。 3.随机翻滚起毛起球法: 该方法主要模拟了织物在经过自身或者外界高频率的摩擦后布面的起毛起球的情况,相应的国家标准是GB/T 4802.4—2009《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 4 部分随机翻滚法》。其原理是:将三块试样放入随机翻滚式起球箱内,使织物在铺有软木衬垫并填有少量灰色短棉的圆筒状试验仓中随意翻滚摩擦。在标准光源条件下,对起毛起球后的试样进行视觉描述评定。 4.圆轨迹起毛起球法: 圆轨迹起毛起球仪法相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T 4802.1—2008《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1 部分圆轨迹法》。该测试方法的原理是:织物试样在规定的载荷作用下,沿着圆周轨迹做规定次数的摩擦。其中不同织物起球的条件会有所不同,例如有些织物(合成纤维长丝外衣织物等)在进行实验时,先用尼龙刷对织物试样摩擦一定次数,使织物表面产生毛茸,然后将试样与磨料织物进行摩擦起球;而有些织物(如精梳毛类织物)则直接在织物磨料上进行起球。然后在规定光照条件下,对起毛起球性能等级进行视觉描述评定。目前该方法是国内工厂以及实验室采用最为普遍的织物起毛起球的测试方法,操作简单方便。 Standard International Group(HK) Limited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服装起球起毛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服装起球起毛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随着消费者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服装面料质量问题的投诉也与日俱增。这些投诉的一个共同点,都是穿过或洗过的服装面料。主要投诉的问题是:色牢度、洗后缩水、毗裂、起球、勾丝等等。起毛起球是影响织物手感、外观及服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织物美观,还降低了其服用性能和使用寿命。1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 ●起毛: 毛绒最初是沿纤维的纵向产生。织物受到外界摩擦时,当摩擦力大于纤维强力或纤维之间的摩擦力或抱合力时,纤维末梢就被拉出形成圈环和绒毛,织物表面生成绒毛使布面失去光泽. ●纠缠成球: 在毛绒密集区域,松散的纤维产生纠缠。当绒毛露出一定长度后,在一定距离间的绒毛因揉搓摩擦,反复伸长和回缩而纠结成球.生成的毛球并不大,也不形成死结,它的一端埋植在织物的纤维中,并连接于布面.毛球易藏污纳垢,影响织物美观. ●毛球增长: 纠缠的纤维靠紧形成小球,这些小球由强韧的纤维挂在织物表面,不断增长。 ●毛球脱落: 当织物继续受到摩擦时,连接毛球的纤维会因反复拉伸弯曲疲劳而断裂,自

布面脱落.人们感觉织物是否容易起球常常与真实情况不符,很容易起毛起球的织物因绒球的寿命短往往给人以不易起球的感觉. 2、起球速率 起球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摩擦的程度和力度 ●纤维是否容易从纱线中向外移动 ●突出纤维的挠曲性 ●“系球”纤维的抗弯刚度/强力

3、容易起球的织物 ●毛及其混纺织物: 针织毛衣类、毛呢类、羊毛衫等。 ●化学短纤及其混纺织物:涤棉、涤粘、腈棉等。 ●轻薄织物的针织类: 纯棉拉架、莫代尔、粘胶、天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织物。 ●牛仔绣花 4、如何测试及评核起球 (1)测试方法: 将织物用各种摩擦方法作一定次数的摩擦,使之起毛、起球。 ?GB/T 4802.3-2008 起球箱法

功能性陶瓷整理织物

功能性陶瓷整理织物 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万 震 刘 嵩 上海雅运纺织化工有限公司 王靖天 【摘 要】 概括了新型陶瓷微粉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陶瓷织物的主要制造方法,并着重讨论了几种新型功能性陶瓷织物的研究与开发状况。 【关键词】 陶瓷织物 防紫外线 抗菌防臭 保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纺织品研究与开发逐步向多功能、高附加值发展。 80年代中期,日本率先开发的新型功能性陶瓷织 物,是通过添加和配合不同种类的陶瓷微粉,采用 不同方法制作而成。它的创意始自一家陶瓷公司的 奇想,该公司将具有远红外辐射性的陶瓷微粉与织 物结合,据说获得了保暖效果。到了80年代后期, 日本形成一股开发热潮,许多公司相继开发投放市 场。日本这方面技术于80年代末渗入我国,1990 年我国纺织高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展示了陶瓷 整理织物的样品。随着陶瓷整理织物功能认识的逐 步发展,我国陶瓷整理的研究开发于90年代中期 形成高潮,产品遍及全国市场并进入消费者的生 活[122]。 1 新型陶瓷材料 表1 常见的陶瓷微粉 氧化物M gO A l2O3CaO T i O2Si O2C r2O3Fe2O3 M nO2ZrO2BaO ZnO SnO2Sb2O3 碳化物B4C Si C T i C M oC W C ZrC T aC等氮化物BN A I N Si3N4ZrN T i N等 硅化物T iSi2M oSi2W Si2等 硼化物T i B2ZrB2C rB2等 盐类BaT i O3CaCO3BaSO4等 非金属碳粉石墨 结晶莫来石堇青石绢云母萤石方解石麦饭 石明矾水晶滑石高岭土沸石等 1.2 陶瓷粉加工难点[2,4] 1.2.1 微粉粒径:聚合物中添加的陶瓷粉粒径要 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允许粗粒子的存在,否则易引 起纺丝断头,使丝的制成率降低。因此使用中对陶 瓷微粉的粒径要求很高,其中用于短纤维纺丝的微 粉平均颗粒直径应在5Λm以下,而用于长丝的微 粉平均颗粒直径应在3Λm以下,最好小于1Λm,最 细可达到0.001Λm。目前,某些陶瓷物质的微粉加 工还存在一定难度,尚需投入力量继续进行研究。 1.2.2 粉粒分散性:微粉粒径越小,其抗张力越 大,在熔融树脂中易形成二次凝聚粒子而难以分 散。而二次凝聚粒子的形成会使聚合物的可纺性及 纤维的物理性能等大大劣化,因此必须采用有效方 法,使陶瓷微粉高度均一地分散在聚合物树脂中。 1.2.3 粉粒的干燥:在一些聚合物(如聚酯等)的 熔融纺丝过程中,水分的存在将使聚合物发生降 解。陶瓷粉中不仅存在着表面间接物理吸附的分子 状水,还存在以氢键为引力直接吸附的结晶水。后 者被牢固地吸附着,其运动受到限制,即使在 350℃高温干燥时也有残留。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 方法处理,尽可能除去粉末中各种形态的水分。 2 陶瓷织物制造方法 将远红外陶瓷粉与织物结合,最早和最简便的 方法是后整理技术。这是一种将陶瓷微粉和粘合 剂、助剂(如柔软剂)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整理剂对织 物进行涂层、浸轧或喷雾的方法[1]。 31 第22卷第5期 2000年10月染 整 技 术

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影响因素有那些

织物耐磨仪实验测试方法 纺织品起毛器去测试是常见测检测类型,关于织物的起毛起球成因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结果情况产生,本文就简单的按照常规情况分析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影响因素有那些。 理论上有下列步骤导致起球: ①由于机械作用将纤维拉伸至织物表面,并形成茸毛; ②茸毛缠结成球,通过固着纤维和织物表面相连; ③在磨擦、洗涤、穿着和清洁过和程中,连续的机械作用使球脱落。 任何短纤维都会起球,涤纶短纤的起球最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涤纶的强力和抗曲性能高,使形成的球不易从纤维上脱落,而且涤纶的静电很容易吸附外来粒子产生起球。 纤维长度和细度,低捻度,多毛和膨松的纱线,单根纱、织造类型,及所用的整理剂种类等,都会促使纤维起球。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1、如果形成的速度大于脱落的速度,球将堆积在表面。成球的速率与纱线中纤维的数量、长度、横截面、纱线念度、织物结构等有关。任何可使纤维滑向纱结表面的因素都可提高成球速率。 2、短纤长度越长,起球越少。因为凸出在单位面积上的纤维末端较少,而且长的纤维也可以被更牢固地固定在纱线上。 3、较粗纤维有刚性,不易起球。 4、横截面呈圆形且表面光洁可使纤维很容易滑移至织物表面,从而起球。不规则的横截面可降低起球趋势。 5、低强度纤维可提高小球脱落速度。 6、高卷曲可减少起球。 7、支数越细,越不易起球。而涤/毛混纺织物例外,相比同混纺比织物,纱线越细,表面涤纶更多,则更易球。 8、捻度高可使纱线更紧密,突出的纤维更少,降低了纤维的可移性,从而减少了起球。 9、在混绲纺织物中,涤纶含量越高,则越容易起球。 10、纱线毛羽少则不易起球。 11、单股加捻纱线织物比双股纱线的易起球。 12、针织物由于暴露的纱线表面积大,比机织物易起球。 13、相比斜纹织物,平纹织物由于交织数量多,交叉长度短,所以不易起球。 14、含少量低级棉的轻薄织物比厚重织物易起球。 选择下列方法可控制起毛起球现象: 1、织物的选择

起毛起球测试方法总结

起毛起球测试方法总结 1. 影响起毛起球的因素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对纤维起球作如下定义:单种纤维或多种纤维制成织物因纤维缠结而在布面形成的小结节或球珠。织物起球的先决条件是布面有松散纤维绒头,而长丝织物一般缺少这种布面绒头,也不易起球。但水洗或干洗会助长这一条件形成。在穿着磨损中,光滑布面和圆形截面合纤会促使纱线从布面凸起并形成松散纤维,当这些纤维与另一些纤维相互交缠,这种交缠在线性摩擦和回转摩擦交互作用下很易发生,最终形成起球。这些纤维球在摩擦作用下变大。由于合纤强度较大,这种结节就不易被破坏或磨掉,因此会越积越多。 而天然纤维由于强度较低,纤维球易被磨掉,因此布面起球不明显。如果织物表面起球高度明显,但纤维球寿命很短,该织物可定为低起球织物。纤维挠曲性对织物起球有重要作用,低起球织物的纤维刚性应较高,纤维的抗挠曲性降低,纤维球就会较快脱落。此外,织物结构对布面起球也有影响。一般而言,纤维越短越细,布面越易起球。当毛球形成速度超过其脱落速度,布面就会积聚毛球。 毛球形成速度又与纱线中纤维根数、纤维长度、纤维横截面、纱线捻度、织物结构等有关。纤维长度越长,起球的机率越低;较粗纤维有刚性,因此不易起球;圆截面纤维表面光滑,纤维易滑移到布面,从而形成毛球,而不规则截面纤维则不易起球;低强度纤维会增加毛球脱落速度;高卷曲纤维会减少起球机率;喷气纺纱线的抗起球性比环锭纺纱线好,这是由于环锭纺使较长纤维位于纱线的中心,而较短纤维位于外围而容易起球,气流纺纱线则比环锭纺纱线更差;纱线支数越细则起球机率越小;纱线捻度越高使纱线较紧密,从而减少起球机率;单股纱织物比双股纱织物更易起球;针织物比梭织物更易起球,这是由于布面有较多的浮线,而紧密梭织物则较少起球;平纹织物比斜纹织物不易起球,这是由于平纹的交织点较多,交织长度较短。 1.1纱线的影响 纤维的卷曲波形愈多,加捻时纤维不容易伸展,在摩擦过程中纤维容易松动滑移,在纱线表面形成毛茸。为此,纤维卷曲性愈好,愈易起球。纤维愈细,显露在纱线表面的纤维头端就多纤维柔软性也愈好,因此细纤维比粗纤维易于纠缠起球。从纤维长度来看,较短纤维比长纤维易于起毛起球,除纤维头端数多的影响外,纤维间的摩擦力和抱合力也影响织物的起毛起球。长纤维之间的摩擦力及抱合力大使纤维难以滑到织物表面,也就难纠缠起球。纱线的捻度和表面光洁程度对起球也有较大影响,捻度高的纱线,纤维间抱合紧密,纱线在受到摩擦时,纤维从纱线内滑移相对少,起球现象减少;但是,针织物一般为柔软性织物,过高的捻度会使织物发硬,因此不能靠高捻度来防止起球。纱线光洁度的影响,纱线越光洁,表面毛茸则短而少,所以光洁纱线不易起球。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起毛起球的测试方法及评定方法。 2、观察理解起毛起球过程与机理,进一步了解影响起毛起球的因素。 二、基础知识 织物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在实际穿着与洗涤过程中,不断经受摩擦,在容易受到摩擦的部位上,织物表面的纤维端由于摩擦滑动而松散,露出织物表面,并呈现许多令人讨厌的毛茸,即为“起毛”;若这些毛茸在继续穿用中不能及时脱落,又继续经受摩擦卷曲而相互纠缠在一起,被揉成许多球形子粒,通常称为“起球”。织物起毛起球会使织物外观恶化,降低织物的服用性能,特别是合成纤维织物,由于纤维本身抱合性差,强力高,弹性好,所以起球疵点更为突出。目前起毛起球已成为评定织物服用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可分为起毛、纠缠成球、毛球脱落三个阶段。 织物表面的纤维受外部的摩擦作用,首先被拉出形成圈环和绒毛,即起毛阶段,对短纤维而言,绒毛被拉出的条件是外部摩擦力要大于纤维在纱内的抱合力。绒毛在达到一定长度后,才能相互纠缠成球,因此被拉出的纤维长度对织物起球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纤维的抗弯性、强度和耐磨性也影响起毛起球性能,容易弯曲的纤维在摩擦中易相互纠缠成球,比较粗硬的纤维要比细而柔软的纤维容易起球。有些纤维在形成较长的绒毛之前,已被磨断或拉断,只剩下很短的绒毛,就不易起球。有些纤维虽然容易形成数量众多的小毛球,但如果纤维的抗弯性和耐磨性强度较弱,织物表面的毛球在继续摩擦中很快就会脱落。 三、实验仪器与工具 1、实验仪器:YG(B)502型织物起毛起球仪,见图12-1所示。 主要技术参数: 起毛起球运动轨迹:直径为40mm的圆轨迹运动。 试样规格:直径112.8mm圆状,面积100mm2。 试样往复速度:60次/min。

织物起球的影响因素分析

织物起球的影响因素分析 起球的影响因素 从起球的过程和机理可以看出,织物起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纤维要有足够的强度伸长性和耐疲劳性;纤维要柔软、易于弯曲变形和相互纠缠;要有足够多和足够长的毛羽;要有产生纠缠的摩擦条件。凡是影响这些条件的因素都将影响织物的起毛起球。以下从原料、纺纱、织造、染色后整理等工序进行逐一分析。 1. 原料 就纺纱原料而言,纤维性质对织物起球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尤其是纤维的机械性质。另外,纤维长度、细度及形态和表面性质等因素对织物的起毛起球也有较大关系[2]。 1.1 纤维机械性质 强度大、伸长大、抗反复弯曲 能力高、耐磨能力强的纤维,摩擦时就不易被磨断、脱落,反而会致使其与周围的毛丛、毛球进一步缠结成更大的球。而纤维强度低,所形成的毛球经摩擦后,易于从织物表面脱落。一般天然纤维织物,除毛织物外,很少产生起球现象;黏胶纤维、醋酯纤维等人造纤维织物也很少起球;合成纤维的纯纺或混纺织物起毛起球较为明显,其中以锦纶、涤纶和丙纶织物最为严重,维纶、腈纶织物次之[2]。 这主要是因为棉织物和人造纤维织物由于纤维强度低、耐磨性差,织物表面形成的毛绒或球粒被很快磨掉,而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由于纤维间抱合力小、纤维的强力高、伸长能力大,特别是耐弯曲疲劳、耐扭转疲劳与耐磨性好,故纤维容易滑出织物表面,一旦在表面形成小球后,又不容易很快脱落。 1.2 纤维长度和线密度

短纤维比长纤维易于起球,这是因为成纱后由于纤维较长,摩擦后要使其拉出纱线外,长纤维在纱线中摩擦阻力比短纤维大,不易从纱线中抽出;另外,在同样的纤维截面根数内,长纤维露出纱线表面端比短纤维少,即长纤维端被外力摩擦机会小。长丝相对于短纤维来说,是不易起球的。 以涤纶纤维为例,涤纶短纤维表面光滑,纤维之间抱合力较弱,受摩擦时纤维头端容易滑出织物表面形成毛绒而纠缠起球。而涤纶长丝强力较高,在受到机械外力时不易磨损断裂,因此穿着或洗涤时,涤纶长丝织物即使受到较强的摩擦作用也不容易起球。 同样的原料,细纤维比粗纤维更易起球,除纤维根数的影响外,纤维越粗其抗弯刚度越大,竖起于表面的纤维头端不易弯曲纠缠起球。 1.3 纤维的形态和表面性质 纤维的形态和表面性质主要涉及纤维的截面形状、表面特征、摩擦系数、是否有卷曲等。异形截面的纤维,抗弯刚度大,不易弯曲缠绕且相对接触和被摩擦的概率低,不易抽拔和纠缠,不易产生起球。纤维表面光滑、卷曲少或无卷曲,纤维间抱合力小,摩擦中不利于握持后的抽拔、纠缠与成球,故不易起球,例如蚕丝。但是从成纱工艺质量和性能要求方面讲,纺织纤维要有一定的摩擦力和卷曲。 2. 纺纱过程 在纺纱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主要有纱线的毛羽及耐磨性,这涉及到纺纱方法、纱线捻度、纱线结构等因素。 2.1 纺纱方法 在传统的纺纱系统中,精梳纱中纤维排列较为平直,短纤维含量较少,所用纤维一般较长,所以精梳织物一般不易起毛、起球。 2.2 纺纱工艺

纺织品起毛起球的综合因素分析

纺织品起毛起球的综合因素分析 一、影响起毛起球的因素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对纤维起球作如下定义:单种纤维或多种纤维制成织物因纤维缠结而在布面形成的小结节或球珠。织物起球的先决条件是布面有松散纤维绒头,而长丝织物一般缺少这种布面绒头,也不易起球。但水洗或干洗会助长这一条件形成。在穿着磨损中,光滑布面和圆形截面合纤会促使纱线从布面凸起并形成松散纤维,当这些纤维与另一些纤维相互交缠,这种交缠在线性摩擦和回转摩擦交互作用下很易发生,最终形成起球。这些纤维球在摩擦作用下变大。由于合纤强度较大,这种结节就不易被破坏或磨掉,因此会越积越多。而天然纤维由于强度较低,纤维球易被磨掉,因此布面起球不明显。如果织物表面起球高度明显,但纤维球寿命很短,该织物可定为低起球织物。纤维挠曲性对织物起球有重要作用,低起球织物的纤维刚性应较高,纤维的抗挠曲性降低,纤维球就会较快脱落。此外,织物结构对布面起球也有影响。一般而言,纤维越短越细,布面越易起球。当毛球形成速度超过其脱落速度,布面就会积聚毛球。毛球形成速度又与纱线中纤维根数、纤维长度、纤维横截面、纱线捻度、织物结构等有关。纤维长度越长,起球的机率越低;较粗纤维有刚性,因此不易起球;圆截面纤维表面光滑,纤维易滑移到布面,从而形成毛球,而不规则截面纤维则不易起球;低强度纤维会增加毛球脱落速度;高卷曲纤维会减少起球机率;喷气纺纱线的抗起球性比环锭纺纱线好,这是由于环锭纺使较长纤维位于纱线的中心,而较短纤维位于外围而容易起球,气流纺纱线则比环锭纺纱线更差;纱线支数越细则起球机率越小;纱线捻度越高使纱线较紧密,从而减少起球机率;单股纱织物比双股纱织物更易起球;针织物比梭织物更易起球,这是由于布面有较多的浮线,而紧密梭织物则较少起球;平纹织物比斜纹织物不易起球,这是由于平纹的交织点较多,交织长度较短。 1.1纱线的影响纤维的卷曲波形愈多,加捻时纤维不容易伸展,在摩擦过程中纤维容易松动滑移,在纱线表面形成毛茸。为此,纤维卷曲性愈好,愈易起球。纤维愈细,显露在纱线表面的纤维头端就多纤维柔软性也愈好,因此细纤维比粗纤维易于纠缠起球。从纤维长度来看,较短纤维比长纤维易于起毛起球,除纤维头端数多的影响外,纤维间的摩擦力和抱合力也影响织物的起毛起球。长纤维之间的摩擦力及抱合力大使纤维难以滑到织物表面,也就难纠缠起球。纱线的捻度和表面光洁程度对起球也有较大影响,捻度高的纱线,纤维间抱合紧密,纱线在受到摩擦时,纤维从纱线内滑移相对少,起球现象减少;但是,针织

纺织品后整理复习题

第一章:常用纺织纤维的结构和主要性能能 1、纤维素大分子的化学组成是什么?简述纤维素纤维的主要性能。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是由β- D -葡萄糖剩基,彼此以1,4苷键联结而成 . 聚合度n:天然纤维的聚合度一般较高.一般条件下,聚合度越低,纤维强度越低,湿强度也越低,脆性较明显. 纤维素大分子结构特点:纤维素大分子具有还原性,但大分子链较长,端基还原性不明显;中间每环上有三个自由羟基,能起酯化、醚化反应;纤维素大分子中的苷键对碱的稳定性较高,在酸中易发生水解,使纤维强度降低;羟基在分子间和分子内形成氢键。 纤维素的主要化学性质:①与碱作用:苷键对碱比较稳定②与酸作用:纤维素纤维遇酸后,手感变硬,强度严重降低,因为酸对苷键的水解起了催化作用③与氧化剂作用:易受氧化剂的作用生成氧化纤维素,使纤维变性,受损,强度下降,所以用氧化剂漂白时,必须严格控制工艺条件,保证织物和纱线强度。 2、什么是纤维素共生物?在染整加工前为什么要去除它? 纤维素共生物:在棉纤维生长过程中起保护作用的物质,以及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杂质,与纤维素共生共长。主要有:果胶,含氮物质,蜡状物质,天然色素,棉籽壳。共生物在染整加工过程中影响纤维的吸水,染色,白度的性能,因此,在染整加工前处理中需要去除,以满足染整加工与服用的需要。 3、蛋白质大分子的化学组成是什么?常用的蛋白质纤维有哪些,分别叙述其主要性能。 元素组成:主要有碳、氢、氧、氮,少量的硫、磷等元素。 氨基酸的组成:蛋白质完全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羊毛纤维的主要性能:1、可塑性:指羊毛在湿热条件下,可使其内应力迅速衰减,并可按外力作用改变现有形态,再经冷却或烘干使形态保持下来。 2、热作用:羊毛耐热性差,在加工和使用中要求干热温度小于70℃ 3、水和蒸汽作用:①具有较强得吸温作用,在相对湿度60~70%时,含水杂达15~18%,且吸湿后溶胀,各向异性,强度下降。②在沸水和蒸汽中,纤维受到得溶胀更为剧烈。80℃以下的水中,羊毛受影响较小。4、酸:羊毛属耐酸性较好的纤维,可用强酸性染料染色,用硫酸进行碳化除杂。(无机酸对羊毛的损伤强于有机酸)5、碱:羊毛对碱的稳定性差,遇碱易水解,强度下降,颜色变黄。6、还原剂:对羊毛中的盐式键有破坏作用,在碱性介质中破坏作用更强烈。7、氧化剂:羊毛对氧化剂比较敏感,含氯氧化剂会使羊毛受到一定损伤,手感粗糙,且有泛黄和染色不匀等缺点,使用时要慎重。双氧水对羊毛的作用比较缓和,常用于漂白。 山羊绒纤维的主要性能:吸湿性好于羊毛,电阻值较大,静电现象比较严重。对碱敏感。耐酸性好于羊毛。羊毛所用的染料皆可用于羊绒染色。 桑蚕丝的主要性能:丝素①吸湿性②耐热性③耐酸性④耐碱性⑤氧化剂⑥还原剂⑦染色性能。丝胶:①吸湿性:比丝素高,遇水→溶胀→溶解,②对酸、碱的作用。 4、涤纶与碱(NaOH)的作用机理。 涤纶与碱作用:对碱的抵抗力差,易产生“剥皮”现象,因为酯键在碱中易水解 第二章:染整用水和染整助剂 1、名词解释:

织物起毛起球及圆轨迹法织物起球仪常用检测标准

织物起毛起球及圆轨迹法织物起球仪常用检测标准 圆轨迹起球仪法 GB/T 4802.1-1997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试验圆轨迹法 马丁代尔法耐磨仪测试标准 GB/T 21196.1-2007纺织品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的测定第1部分 GB/T 21196.2-2007纺织品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的测定第2部分 GB/T 21196.3-2007纺织品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的测定第3部分 GB/T 21196.4-2007纺织品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的测定第4部分 GB/T 4802.2-1997纺织品织物起球试验马丁代尔法 GB 8690-88毛织物耐磨试验方法马丁旦尔法 ISO 12945-2:2002纺织品织物表面起球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马丁代尔法 GB/T 13775-92棉、麻、绢丝机织物耐磨性试验马丁代尔法 ASTM D4966-1988织物耐磨性测试马丁代尔耐磨测试仪 ASTM D4970-2002织物抗起毛起球试验方法马丁代尔测试仪 织物起球试验方法起球箱法 GB/T 4802.3-1997纺织品织物起球试验起球箱法

GB/T 4802.3-2008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起球箱法 ISO 12945-1:2002纺织品织物表面起球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起球箱法 JIS L 1076:1992机织物和针织物抗起球性试验方法 圆轨迹法起毛起球测试仪起球方法: 1、GB/T4802.1-2008标准中试验条件的选择分类不清晰,造成一块面料可能可选择多种试验条件或无条件可选择。如该标准的A试验条件适用于运动服,B试验条件适用于合成纤维长丝织物,而对于采用合成纤维长丝织物制成的运动服则可采用A、B两种测试条件。但对于纯化学短纤维制成的面料及纯棉、纯蚕丝等面料如参照该标准分类则无条件可选。虽然该标准中作出备注:未列的其他织物可以参照表中所列类似织物或按有关各方商定选择参数类别。但这样也给操作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建议对该标准的试验条件的适用织物类型进行更加清楚细致的分类,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我国国标与行标间存在同一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不统一的问题。 如在针织运动服产品标准FZ/T73007-2002中规定的试验条件为压力780cN,起毛次数0次,起球次数600次,即GB/T4802.1-2008标准中的E试验条件;但由于针织运动服较多都采用合成纤维长丝织物制成,在织物起毛起球性能测试标准GB/T4802.1-2008中,合成纤维长丝织物的试验条件为压力590cN,起毛次数50次,起球次数50次,即B试验条件。这样就可能出现同一种面料在面料检测时合格,制成服装之后再检测变成了不合格的情况,因此建议国标与行标条件统一。 同一块面料选择不同的测试条件,其起球测试结果最大相差1.5级以上。 所以如果产品标准需选用该标准进行考核实验时,建议注明选用A~F试验条件中的何种条件进行测试,以使检测方法具有唯一性,检测结果有可比性,这样才能保证产品标准中的指标有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