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守法的公民 教学设计

做守法的公民 教学设计

做守法的公民  教学设计
做守法的公民  教学设计

做守法的公民教学设计

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己健康成长。

192.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怎样应对违法犯罪?

①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②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并勇于斗争,在保全自己、避免或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者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

违法犯罪作斗争。

(二)研学:合作探究

1. 只要不做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不会违法。(×)

2.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本质区别,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当受刑罚处罚。(×)

3.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附加刑包括罚金、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

4. 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5. 诉讼是维权的唯一手段。(×)

6. 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法律责任。(×)

7. 只有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违法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固学:巩固测试

1. (2017岳阳8,2分)下列图示所表达的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C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考查点:违法与犯罪、人民与公

民、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解题思路:

违法包括犯罪,①正确;公民包括人民,

②错误;人格权属于人身权中的一种,④

错误;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

致性,二者不可分割,③正确。

2. (2018邵阳10,2分)2017年7月19日,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一审宣判,主犯陈文辉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6名被告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3至1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案判决中属于主刑的是( D )

①无期徒刑②剥夺政治权利终身③有期徒刑④罚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3. (2018娄底12,2分)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惩戒措施,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教学后记: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归纳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公 民》知识点归纳 1、法律的作用?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 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 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 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 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一览表 含义触犯法律法律责任常见违法现象(事件)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 律法规的 行为 民法通则、合 同法、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 物权法 承担民事 责任 如民事赔偿、借贷不 还、侵犯消费者合法 权益等侵犯他人民事 权利或者撕毁合同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 理法规的 行为 治安管理处 罚条列、交通 管理法规、义 务教育法、劳 动法、环境保 护法 受到行政 制裁,包括 行政处分 与行政处 罚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殴打他人、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污 染环境、使用童工、 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 育等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违法行为情 节严重,对社 会危害很大, 触犯刑法,应 受到刑法处 罚的行为 刑法应受到刑 罚处罚(主 刑与附加 刑) 抢劫、盗窃、故意杀 人、绑架、投毒、 贩卖毒品等重大刑事 犯罪 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教案:做守法小公民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做守法小公民 ——法制课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树立守法观念,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争做守法小公民。 教学重难点: 1、培养法律意识,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提高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懂得生活处处有法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题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案例讨论: 某中学学生王某,16岁,自迷上网络游戏后,经常迟到、旷课。后来,因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法庭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行执行。 (二)师小结:法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违反了法律都要依法追究(青少年违法也判刑)。 二、学法 (一)了解《宪法》:我国先后颁布四部宪法,1982年宪法为现行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及依法纳税等义务,生活中处处有法。 3、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方针,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二)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 1、观看专题片。 2、我是小公民。 (三)你还知道哪些法律? 《刑法》、《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交通法》、《环境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三、用法 (一)案列评析一:张某、王某、宋某、史某、朱某系五名未成年人,通过在溜冰场溜冰认识, 结为兄弟。后拜识了在外"混"的程某,五名被告人便在外租房,在程的"表示"下五人开始盗窃,后发展为掳掠。五人同吃同住,有钱同花,作案时一起出动,所得赃款均等分配。案发时,五人正策划购买枪械,并筹办为五人组合起个帮号,而每一次作案起首要作用的张某已经事实上成了五人中的"老大"。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前后作案十几起,案值2万余元。 1、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五个未成年犯法嫌疑人是如何走上犯法道路的,在哪一些方面应引起我们的警示? 教师小结:家庭教育、结交不良小伙子、租房脱离家庭监管、贪图享乐、拉帮结派 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违法行为? 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纵火、吸、藏毒、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故意损毁公共设施...... (二)小品表演:放学路上,两个大个子同学拦住李明的去路,向他索要钱财,还威胁他不能告诉老师和家长。如果你是李明,你会怎样面对遇到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导学案(含答案)

做守法公民导学案解析版 (第一框:法不可违+第二框:预防犯罪+第三框:善用法律) 必会知识点: 第一框:法不可违 法律告知人们什么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实例:《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违法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分析: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违法行为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实例:医疗侵权纠纷, 土地侵权纠纷, 债权债务 分析:是否是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民法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实例: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扰乱社会秩序 分析:是否是行政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行政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实例:杀人、抢劫、强奸、绑架 分析:是否是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刑法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是按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进行区分的。 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 行政违法行为展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 误区:有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有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实例:校园中有同学被一些同学欺负、打骂,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一些人到文物古迹上刻字留念,或者攀爬、会坏公共物品,以为没什么,其实已经违反行政法律、 分析:法律知识的欠缺仍是现阶段公民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 2. 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实例:买卖、运输、借贷、租赁这些都属于民法规范的范畴。 分析: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事情,多数都属于敏饭规范的范畴。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实例:张某和李某是大学同学,平时相互了解,临近毕业季,张某为了整蛊李某,将李某的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教案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阅读教材46-48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2)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 (一)违法无小事 1.学生阅读教材46页、48页的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些违法行为?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关于违法无小事的图片,讲解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学生阅读教材49-51页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 (1)你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做过违法的事吗? (2)根据你的经验,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违法吗? 2.学生阅读教材49到51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吗?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学生? 3.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违法行为的图片,讲解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做到不违法。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人教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抢分速记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

人教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抢分速记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核心主干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5.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7.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8.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9.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10.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3)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4)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开卷速查必备 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同步测试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次禁毒行动中,警方发现并铲除了张某为治牙痛种的52株罂粟,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张某的行为 A. 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B.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D. 是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到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这一“车让人”的新法规出台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明显减少,在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有下降趋势。这一新规体现了法律 A. 规范作用 B. 保护作用 C. 既有规范作用,也有保护作用 D. 只有规范作用,没有保护作用 3.2018年5月,在咸宁市开展的警示教育中,市纪委公布了一批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最后锒铛入狱的案例。这些案例中领导干部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 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B. 触犯了刑法 C.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 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 4.下列关于“犯罪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是违法行为②最本质特征是有社会危害性 ③违反刑法的行为④必然后果是会受到刑罚处罚 ⑤是严重违法行为⑥是一般违法行为的最终结果 A. ②③④⑥ B. ①②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③④⑤ 5.2018年5月12日,年仅21岁的消防战士谢勇在江苏一小区解救被困群众的过程中不幸牺牲。对此,网民王某在QQ群中公然发表侮辱牺牲消防战士的言论,最终王某因寻衅滋事被清江浦分局依法予以拘留15日并罚款1000元的处罚。王某的行为是() A. 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种类分为 A.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B. 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C. 主刑和附加刑 D. 拘役和没收财产 7.下列能劝诫我们远离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谚语是 A.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B.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案(三课时)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 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 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_做守法公民_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阅读教材46-48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2)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 (一)违法无小事 1.学生阅读教材46页、48页的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些违法行为?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关于违法无小事的图片,讲解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学生阅读教材49-51页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 (1)你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做过违法的事吗? (2)根据你的经验,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违法吗? 2.学生阅读教材49到51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吗?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学生?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 第五课做守法公民 1、法律的作用?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一览表

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怎么做?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 、刑法的作用、内容: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定义、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教案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教案 ——(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五年级第29课 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小学聂延冰 教学活动背景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看,学生与法律常常很少发生关联,因此绝大部分学生不知法不懂法。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现在的孩子更愿意从身边人、身边事学习法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为主线,让学生从熟悉的人和事中树立明确的法律意识,学到初步的法律知识。 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对接,难度梯度与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步。将遵纪守法教育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做到有机整合。 教学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什么是“法律法规”;知晓一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能力目标:能辨析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初步做到知法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法治观念,懂得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描述本活动最适合的教学对象年龄以及参加者数量: 本活动最适合的教学对象应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在11至12岁,这样的学生对法律知识感兴趣,并且能够较好地理解法律条文;参加者数量以35人左右为宜,便于学习讨论、充分交流。 教学活动材料清单(如纸张、图画材料、卡片等): 教学PPT “笑脸”“哭脸”表情牌若干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法规。 2、向学生介绍“法庭”的各成员工作,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做好模拟法庭开庭准备。

教学活动步骤: 一、创设情境,初步“知法”。 1、出示案例。 【南京市一学生在埃及古神庙雕像上乱刻乱划;武汉市某小学一名学生暑假期间到北京旅游,他在游览故宫时,忍不住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划,写下了“某某到此一游”。】 2、讨论:对此行为,你怎么看? (估计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这种做法不对,不文明,但是可能只有少数同学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违法行为。) 3、教师出示结果:这2名同学回来后就收到了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寄来的罚款通知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不文明,而是触犯了法律! 【出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一)项规定,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4、交流:故事讲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5、师小结,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会发现原来法律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法律,遵守法规,就会触犯法律法规,导致违法犯罪。所以说,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板书课题:第二十九课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二、模拟法庭,探究“学法”。 ◎学生活动——模拟法庭。 第一法庭:校园偷盗一案 1、播放动画:两个学生偷同学书包里的钱。思考:这两个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 2、今天,我们在这里呈现一个“模拟法庭”,请同学们一起来参与审理这个“案子”。

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案:做守法的公民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 2.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 认清一般违法行为危害。 【教学难点】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本来自尊心挺强的他,结果丢了大面子。 为什么要强的小勤会丢了大面子?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学生回答。 师:违法无小事。法律规定不应当做的,我们就不要做,法不可违,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4.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5.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它是由民法来规范的。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 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47探究与分享的三个场景,探讨: 上述行为分别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小结:(1)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当受到刑事处罚。

小学班会教案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小公民。 二、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难点: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活动准备: 1、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 2、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 四、活动过程: 1、主持人讲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和规章制度打交道,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园”。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只有遵守一系列的规矩才能有条有理,完善和谐。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全体公民都能做到遵纪守法,我们就能在一个文明美好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召开“遵纪守法”主题班会,目的就是让我们从小学做自觉遵纪守法的小公民,长大后当个合格的公民。 2、了解法律知识: (1)主持人:法律就是一定的规则,它告诉我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小知法、守法,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重要。那么,要想从小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孩子,首先要懂法。主动学习一些法律常识。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了,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法、守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自身的利益。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经常翻阅《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2)“我懂法”小学生必须知道的法律小知识 一、小学生安全自护小常识 1、在马路上要靠边走,走在中间会妨碍车辆的通行,还有被撞的危险。 2、如果是几个人一道走,要排好队靠边走,队伍应竖排,不要横着走,以免妨碍别人走路 3、走路时,不要边走边玩,也不要边走边看书 4、下雨天特别要注意前后的车辆,最好穿黄色的雨衣、雨鞋、雨伞等雨具,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打雨伞时,雨伞不要挡住视线。更不能把雨伞当作对攻的玩具,以免刺伤人。 5、不要在马路上打闹、游戏、滑旱冰,容易出危险。 二、乘坐汽车时应注意的安全 1、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复习导学稿新人教版

做守法的公民 【复习目标】 掌握违法的类型、遵章守法的必要性与做法,犯罪与刑罚的含义,善用法律的做法。 【复习重、难点】 重点:违法的类型难点:遵章守法的必要性与做法 【自主复习】 请结合P46-P62的教材内容,将以下知识点记忆背诵 (一)法不可违 1.违法无小事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尊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1.了解罪与罚 (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最新】八上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案教学设计

八上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种类,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要智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青少年如何预防犯罪。 教学难点:违法行为的种类,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教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本课采用视频导入,视频内容为此前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玛莎拉蒂追尾宝马致2死4伤案。 1.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生:法不可违) (一)必答题(填空) 梳理基础知识 课前分发课堂导航,将全班分成3个小组,第一组在课本中找必答题1—3题,第二组在课本中找必答题4—6题,第三组在课本中找必答题7—9题。3分钟时间找出后并在课堂导航上标上知识点所在页码,小组派代表回答,3小组回答结束后全班齐读一遍。 1.作为一种,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或,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违法行为是指的、,的行为。 3.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的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的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的行为。 4.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称为。

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5.刑法是、的有力武器。 6.犯罪是、、的行为。 7.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又称为、,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以为主要内容。刑罚分为和两大类。 8.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是和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 9.我们要积极弘扬,形成、的观念,做到、 、,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 和。 (二)巩固知识 在回顾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题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做题思维。 1.据报道,【最新】4月8日凌晨,安徽男子徐某醉酒闹事,不但谩骂前来处置的特警队员,被带到派出所后,还将民警打伤,最终被依法行政拘留15日,徐某的行为属于( ) A 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由题干材料可知,徐某因醉酒闹事而被依法行政拘留15日,说明徐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中的行政违法行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大学生闫某因捕猎并售卖了1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被法院以非法捕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闫某被严惩是因为其行为()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 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④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

【中考训练】八上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含答案)

第一部分夯实基础过教材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1.因发生交通事故,陈某在就伤者的医药费、护理费等相关费用与伤者亲属进行协商时发生口角,并将其打伤。法院判决陈某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拘役五个月。这体现了( )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民事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③我国法律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④违法行为一定会受到刑罚处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2.(2019江西6)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2019成都9)章某等6人因组织考试作弊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8个月至4年不等刑罚,并处1万元到4万元不等罚金;杨某因在微博中散布不实谣言,被丽江市公安局古城分局拘留5天,章某和杨某承担的法律责任分别属于( ) A.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B. 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C.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D. 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4.下面思维导图中有一处错误,它是( ) 5.被告人高某向他人非法提供公民普通个人信息共计5 679条,提供公民个人信用报告共计1 565条。人民法院对高某的判决如下:被告人高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1 5000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自由权 B. 高某的行为只是一般违法行为 C. 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是刑罚中的主刑 D. 被处罚金15 000元,属于刑罚中的主刑

6.商店倒闭关门,充值卡退款无门;团购订单后,进店消费却被要求额外加钱……面对上述侵权现象,我们应该( ) ①围堵涉事商家,表达自身诉求②求助法律服务机构,维护合法权益③寻求法律救济,诉至人民法院④学会宽容理解,不必费力交涉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7.判断说理 小福闲来无事,拨打119谎称自己家着火了。(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8.(2019昆明28,8分)【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A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调查(调查人数:30人) 调查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自身因素调查(如下图)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二单元_第五课_做守法的公民_第1框_法不可违

法不可违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

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 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及答案-文档资料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 八年级思品课型:新课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守法观念。 能力目标: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能区分三大违法行为,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二、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课内探究] 探究一: 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处理,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 1.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用答帚打成重伤。 2.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打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 3.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探究二: 材料一19岁的肖某因在歌舞厅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罚款500元。 材料二中学生刘某发现照相馆未经自己同意擅自将自己的艺术照放大后,放在橱窗展览,以招揽顾客。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违法行为分别是何种违法行为?有何共同特点? 2.面对类似违法行为,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 [课后拓展] 我国刑法中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规定 不满14周岁的儿童犯罪,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危害性比较严重的罪行,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是刑法规定的任何犯罪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预防犯罪导学案 八年级思品课型:新课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能力目标: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能够辨别犯罪行为,认清不良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知道刑法的含义及分类,青少年要预防犯罪、自觉守法。 二、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教案:做守法小公民

做守法小公民 ——法制课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树立守法观念,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争做守法小公民。 教学重难点: 1、培养法律意识,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提高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懂得生活处处有法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题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案例讨论: 某中学学生王某,16岁,自迷上网络游戏后,经常迟到、旷课。后来,因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法庭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行执行。 (二)师小结:法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违反了法律都要依法追究(青少年违法也判刑)。 二、学法 (一)了解《宪法》:我国先后颁布四部宪法,1982年宪法为现行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及依法纳税等义务,生活中处处有法。 3、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方针,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二)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 1、观看专题片。 2、我是小公民。 (三)你还知道哪些法律? 《刑法》、《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交通法》、《环境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三、用法 (一)案列评析一:张某、王某、宋某、史某、朱某系五名未成年人,通过在溜冰场溜冰认识,结为兄弟。后拜识了在外"混"的程某,五名被告人便在外租房,在程的"表示"下五人开始盗窃,后发展为掳掠。五人同吃同住,有钱同花,作案时一起出动,所得赃款均等分配。案发时,五人正策划购买枪械,并筹办为五人组合起个帮号,而每一次作案起首要作用的张某已经事实上成了五人中的"老大"。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前后作案十几起,案值2万余元。 1、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五个未成年犯法嫌疑人是如何走上犯法道路的,在哪一些方面应引起我们的警示? 教师小结:家庭教育、结交不良小伙子、租房脱离家庭监管、贪图享乐、拉帮结派 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违法行为? 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纵火、吸、藏毒、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故意损毁公共设施...... (二)小品表演:放学路上,两个大个子同学拦住李明的去路,向他索要钱财,还威胁他不能告诉老师和家长。如果你是李明,你会怎样面对遇到的问题? 1、学生讨论: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教师小结:学会自我保护,勇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学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学法、用法,争做守法小公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