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肾功能不全教案

第十四章肾功能不全教案

第十四章肾功能不全教案
第十四章肾功能不全教案

第十四章肾功能不全

教学要求:1、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发

展过程。掌握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机制和少尿

期的代谢紊乱。熟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2、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熟悉其病因、发病过程与机制。

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掌握尿毒症的概念,熟悉

尿毒症的表现。了解尿毒症的发病机制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教学手段:黑板结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4学时

急性肾功能不全:2学时

1.概念:5′

2.病因和类型:10′

3.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经过:10′

4.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发生机制:30′

5.少尿期的代谢紊乱:20′

6.肾组织细胞损伤及其机制:10′

7.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5′

8.防治:5′

9. 课堂小结5′

慢性肾功能不全:2学时

1.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5分钟

2.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5分钟

3.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10分钟

4.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机制:15分钟

5.对机体的影响:50分钟

6.尿毒症:10分钟

7.课堂小结5分钟

板书设计:急性肾功能不全(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 ARI)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和分型

急性肾功不全的病因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

少尿的发生机制

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少尿期的代谢紊乱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

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RI)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尿毒症

教学内容

概述

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泌尿功能:通过泌尿排出代谢废物并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其次肾脏还具有多种内分泌功能:分泌肾素、前列腺素参与血压与血量的调节;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参与造血功能的调节;分泌1,25-二羟维生素D3参与钙磷代谢的调节,灭活胃泌素、甲状旁腺素等激素。

第一节急性肾功能不全

概念急性肾功能不全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往往出现少尿(但也有部分病人的尿量一开始并不减少,甚至反而增多)以及随之而来的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等综合征。

一、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肾前因素:由肾脏血液灌流量降低而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称为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均

会导致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见于各类休克等。

肾性因素:由肾脏的器质性损伤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称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

原因包括

(1)广泛性肾小球损伤。

(2)急性肾小管坏死:由肾缺血或/和肾毒物中毒等引起。

(3)体液因素异常:高钙血症、低钾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

(4)不同型输血(血红蛋白性肾病)。

肾后因素:由尿路梗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称为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见于从肾盂到尿道的急性梗阻。常为双侧性的。

(二)分型

(1)少尿型: 尿量减少,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

(2)非少尿型:发病初期尿量不减少,而且无明显多尿期,有进行性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高钾血症较轻,预后较好。

二、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一)发病经过

分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少尿期:持续8-16天,最危险的时期。病因引起肾血管持续收缩,肾实质

缺血,肾小球滤过率极度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因缺血缺氧而

发生变性坏死、肾毒素也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尿量变化:少尿(尿量少于400ml/日)或无尿(尿量少于100ml/日)。

代谢紊乱: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

2、多尿期:尿量大于2000m l/日称为多尿。当肾小管坏死得到及时而正确的

治疗后,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得以再生修复,随之功能也逐

渐恢复。病人出现多尿.

多尿的机制:新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浓缩功能尚未恢复。

少尿期滞留的尿素等的渗透性利尿作用。

肾小管阻塞解除。

3、恢复期

(二)少尿的发生机制

少尿的发生机制的关键环节是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滤过面积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少尿的主要机制

1、肾缺血多数学者肯定肾缺血是急性肾功能不全初期的主要发病机制。(1)肾灌注压下降

肾前性肾功能不全全身动脉血压下降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尿路梗阻使肾小囊内压增加。

(2)肾血管收缩

入球小动脉痉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

GFR下降

相应肾单位肾小管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功能障碍。

肾血管收缩的机制

体内儿茶酚胺增多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前列腺素产生减少

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作用

其他

(3)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血液黏度升高

白细胞黏附、阻塞微血管

微血管口径缩小、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和血红蛋白附壁

2、肾小管阻塞的损伤作用在病理组织切片和微穿刺测定中发现肾小管内存在各种管型以及近曲小管扩张,压力明显升高。临床上可见于异型输血、挤压伤综合征、磺胺结晶等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所形成的管型阻塞肾小管腔,在缺血性急性肾小管环死也可见到广

泛的肾小管阻塞现象。

肾小管阻塞使管腔内压上升,造成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而发生少尿。

3、肾小管原尿反流肾缺血、肌肉注射氯化高汞、硝酸氧铀以及氨基甙类抗菌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都可看到广泛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质引起间质性水肿。

肾小管原尿反流一方面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加重肾小管阻塞;压迫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加重肾缺血。另一方面使终尿减少。

(三)少尿期的代谢紊乱**

危害最大的是高钾血症和水中毒,其次是代谢性酸中毒和氮质血症。

1、氮质血症

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含氮的代谢终产物如尿素、肌酐、尿酸等在体内蓄积,因而血中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NPN)的含量增加(> mmol/L,相当于>40mg/dl),称为氮质血症。

2、代谢性酸中毒:H C O3-原发性降低,p H降低。

分解代谢增强,酸性代谢产物生成增多,又不能及时排出(GFR下降)。

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肾小管产氨和排泌氢离子的能力降低。

3、水中毒(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发生机制:

肾排水减少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体内分解代谢增强,内生水增多。

4、高钾血症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排钾减少;

组织分解代谢增强,钾释放增多;

酸中毒钾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

低血钠时,远曲小管钾-钠交换减少。

(四)肾组织细胞的损伤及其机制

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证明急性肾功能能够不全是以肾小管损伤为主要的病理过程,近年发现其他细胞损伤也参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因此,肾内各种细胞受损而出现的代谢、功能以及形态结构的紊乱是急性肾功能不全时GFR降低、内环境紊乱的基本机制,细胞的损伤是急性肾功能不全病程经过的重要病理

生理基础。

1、受损细胞

(1)肾小管细胞:表现为细胞功能紊乱和坏死等明显的形态结构病理变化。

小管破裂性损伤表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基底膜也被破坏,肾小管各段均可受累,但并非每个肾单位都会受到损伤,见于肾中毒和持续性肾缺血病例。

肾毒性损伤表现:主要损伤近球小管,可累及所有肾单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呈大片状坏死,但基底膜完整,见于肾中毒的病例。

肾小管坏死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修复明显增强。

(2)内皮细胞:肿胀使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大。促发凝血、内皮细胞窗变小甚至减少使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释放扩血管物质减少、缩血管因子增多等。(3)系膜细胞:系膜细胞收缩使肾小球血管阻力增加和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滤过系数降低促进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损伤机制

(1)ATP减少和Na+-K+-ATP酶活性降低。

(2)自由基产生增多与清除减少。

(3)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

(4)磷脂酶活性增高。

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自学)

四、防治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

原则是防治原发病和对症治疗。

第二节慢性肾功能不全

概念

任何疾病,如能使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则在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后,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因而体内逐渐出现代谢废物的潴留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此种情况称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一、病因

分为肾疾患、肾血管及缓和尿路慢性梗阻,最常见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发病过程及其机制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程是进行性的,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由于能较好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和残存肾单位功能而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

(一)代偿期: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正常值的30%以上。

在代偿期,虽然肾内存在着多种疾病,但通过动员肾的代偿反应,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而不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征象。主要是由于:

1、肾脏的储备能力:只要有50万肾单位(1/4)保持正常,就能维

持内环境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