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陆均势政策

大陆均势政策

大陆均势政策
大陆均势政策

英国的均势外交

一、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

在近代国际关系上,英国坚持了数百年的均势政策,主要变现为维持和左右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集团像话制约抗衡,避免欧洲陷入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和控制之下。然而在20世纪初,欧洲复杂的国际关系迫使英国改变其外交政策,弃孤立,求结盟。

英国岛国的地理特点,所以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任何一个强权,任何一个强权的出现,对英国都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作为岛国的英国幸运的是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又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得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有力量对欧洲进行调节,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干涉时卓有成效的。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节结束,可以说英国在交战国的哪一方,胜利的天平就会向哪一方倾斜。英国广大的殖民地,强大的经济实力,让英国威风八面,也没有了岛国的孤独感。

“只有当某一国过于强盛,或是威胁应归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或是威胁他的海上霸权,英国才积极地坚决的干涉欧洲政治。”因此采取不断变换支持或反对一国或数国的策略以维持主要大国力量之间的平衡,以防出现一个在力量上对所有其他欧洲国家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联盟,或形成一个将英国孤悬海外、组织英国进入欧洲大陆的欧洲帝国。简单地说是不让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如果出现强国,英国必须联合其它国家与之为敌,否则,统一欧洲大陆的强国会对英国产生致命的威胁。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英国不停地与欧洲大陆诸国结盟、为敌。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中,英国支持奥地利,以对付法国等国,目的是不让奥地利受到过度削弱而导致法国过度强大。在七年战争中,英国为避免普鲁士被奥法吞没转而支持普鲁士。英国组织多次犯法同盟反对拿破仑是为了避免一个统一的欧洲帝国的可怕噩梦。英国这种多变的实用主义,使他们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称谓——“背信弃义的英国人”。英国不选择国家,只选择强者的做法必然让英国在战争中消亡。因为一个国家无法恒强,而且不加选择的同强者战争,这本身就是自杀的战法。于是,在驿站之后,英国失去了支配欧洲的能力。

均势外交是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李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英国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去的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英国转而支持法国。均势政策只能用于拥有绝对优势的大国,小国或是弱国往往成为大国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

二、光荣孤立

19世纪晚期英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由迪斯累利和塞西尔担当首相时所主导。此名词实际上是一位访问英国的加拿大国会议员所提出的,赞扬欧洲积极不干涉欧洲事务的。在各个时代,英国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保持欧洲均势,不容任何力量破坏这种和谐局面。“英国的作风向来是均势真正受到破坏而不是有可能受到破坏时,才会插手干预”。通过殖民的海路,尤其是连接英国与印度的苏伊士运河,也不可缺少。光荣孤立之策,可见于英国拒绝加入永久性联盟或是与其他国家定下盟约之举。在另一方面,他又重视自己在海外的殖民地极其附属国。同时在没有英国政府直接管理下,殖民者借成立势力范围与附属国而建立了非正式帝国。

曾做过加拿大和印度总督的英国狂热扩张主义政治家吉尔伯特所说的那样:“”每个国家都在表示,自己是世界各国的佼佼者,最有资格通知别人“。1900年,德国从英国手里获得了桑给巴尔,还吞并了新几内亚群岛和马绍尔尔群岛,在非洲攫取了喀麦隆和坦葛尼喀。德国海军在炮术、组织动员,光学仪器设备和军备工程构造上的优势,迫使英国将3/4的海军调回北海。为了打破德国的野心,1906年,英国海军部在海军上将、第一海务大臣舍费尔的催促下,宣布建造排水量18119吨的,拥有10门305单向口径全重主炮、4台蒸汽轮机组的”无畏级战列舰,表明英国皇家海军将不顾一切维护其海上霸主地位,然而就在次年,德国也不甘示弱,下水了自己无畏战列舰“拿骚”级,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英德海军竞赛”。

军备扩充实在是一把双刃剑,除了让德国在一次即将爆发的总体战争中难以对付,还让惊慌的法、俄和英国走到了一起。英国因为始终无法德国缔结盟约,便转向别方。不仅如此,柏林的决策在华丽雄伟的蓝图背后,是一片对前景的模糊判断和不负责任的乐观:“工业家和金融业者想插手巴尔干,海军只想消灭他们的英国同行,陆军向完全摧毁法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内阁和一个冷静地政府来制定一个完整、可行的‘大战略’。”无论是提尔皮茨企图诱使皇家海军进行舰队决战的“大洋舰队”,还是施利芬伯爵旨在6周内击败法国的施利芬计划,都是在战术层次上完美缜密,而在政治和战略角度上浅薄狭隘。

早德国的中国敌人中,英国似乎强大的不可战胜。1900年,他的帝国版图,达到1.2万平方英里,人口占世界的1/4.英国向亚非拉的投资占其资本输出总额的59.3%,他拥有的50家殖民地银行下属2279家分行,每年给英国带来1亿英镑的利息收入,然而这笔巨大的收入,往往在流入英国国库之前,就被为镇压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和叛乱的均势行动消耗掉。两次鸦片战争,印度兵变以及1884年苏丹战争都使规模牌不大的英国陆军疲于弃命,更糟糕的,国民投资被殖民地资金输出搞得供血不足,从而导致1875年至1884年之间工业增长率只有1.5%,英国一向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也随着经济的衰退而不利;英国产品不是被欧洲其他国家更具价格质量优势的替代品挤了出来,就是被挡在高额的关税壁垒之外。

188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还占有22.95,到了30年后,只剩下14.1%。英国首相约瑟夫·张伯伦在1903年无奈把英国形容成“一个疲惫不堪,外强中干的大力神,因为他的胃口和负担太大了”。

自身力量的衰弱和德国不计后果的野心,最终导致英国倒像了法俄集团,尽管英伦三道的封闭性确保了本土的相对安全,而且可以通过海上封锁和动员附属国作战来弥补这些不足。1904年,英法两国在伦敦签署协议,就埃及和其他非洲问题达成谅解。英国这一系列外交政策表明,在本身“第一大国”地位衰落的时候,英国已在追求欧洲均势已经不可能通过自己努力来达到了,而必须与其他伙伴之间进行平等合作才能有把握。

均势外交并不是和平的同义词,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自己的均势,有时侯不惜动用武力;均势外交未打过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从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明显的看到,英国19世纪晚期和20是基础的国家间关系中,放弃它一贯坚持的外交政策,放弃光荣孤立,与欧洲国家结盟,从根本上说,此时的欧洲关系的分化组合,对英国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均势手段已经难以维持,必须选择一方,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政策的转变也说明了英国的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

崔晓妹

070301105

形势与政策结课作业——当前台海局势

形势与政策结课作业 ——当前台海局势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但这个问题形成已久,是历史存留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坚持。 虽然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但台湾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近年来,日益嚣张的“台独”活动便是典型的体现,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另一方面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千方百计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美国的干预,美国的态度历来对台湾当局起决定作用。粉碎“台独”阴谋,实现和平统一,主要是中美之间较量的结果,而不是和台湾当局。 我们应采取"软对抗"的方式,让美国体面的后退,从而和中国一道压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硬碰硬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只会达到两败俱伤的局面。中国要向美国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家统一的大事,希望美国积极主动配合。否则,今后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很多方面美国都不会再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合作。美国在世界上摊子铺得太大,许多事情

都需要他国尤其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帮助与合作。因此,中国如此做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很高。与此同时,中国还要广泛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主要是联合国、欧盟、东盟、阿盟以及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其中,法国、英国和日本的态度最为重要。 另外,中国应争取在联合国通过一项决议:如果台湾不接受一国两制,将对其进行制裁。把台湾问题国际化,就象朝核问题那样,也许解决起来对我们更有利。 再者,台湾在美国心目中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现在台湾对美国只有两个使用价值:一是牵制中国的砝码;二是销售军火的对象。有人说过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也不过是把台湾当做一艘美国可以利用的"军舰"。换句话说,台湾只是美国棋盘上众多棋子中的一粒。为了全局利益,有些棋子是可以丢弃的。这就是台湾在美国心目中的地位。而中国用鲍威尔的话来说,今天已成为一个应该重点发展战略关系的主要大国、是"一个担当全球角色"的国家。台湾和中国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

大陆对台政策

大陆对台政策:变化与走向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报告对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阐述,基本上是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和“江八条”的延续,但其中出现的若干新提法,从中可以看出未来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和走向。 “新三段论”重新解释“一个中国”的内涵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大陆开始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后,“一个中国”原则被中共历代领导人视为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或底线。但“一中”的内涵则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解读。 一九六三年,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邓小平在提出以“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的构想时,强调的一个主要原则也是“一个中国”。中共第一、二代领导人对“一中”内涵的解释是一致的,即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一九九二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虽然这时双方对“中国”所指称的涵义仍是“各自表述”的,但这是迄今为止双方立场最接近的一次。此后,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显示了更为务实的态度,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提法改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八日,江泽民在同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谈话中对此作了明确表达:“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绝不容分割”。 两年后的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江泽民在北京接见台湾“中国统一联盟”时,针对两岸关系中的一个主要难点即“国号”之争,提出在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两岸可以共议双方都能接受的具体“国名”,统一后可以考虑以“中国”为涵盖两岸的国名。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_大陆政策

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 编者按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曾有一段研究日本大陆政策的热潮,认为其源于《田中奏折》,内容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日学者间对《奏折》真伪的论争亦再度升温,部分日本右翼分子乘机大肆否认侵华的历史。事实上,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基本国策,体现了其将岛国发展为大陆帝国的强蛮意志。《田中奏折》言中了日本的侵华步骤,这不仅为识者所同见,更为史实所明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真伪不应影响日本大陆政策研究的持续和深入。此为刊发本组文章的原因之一。之二, 1937~1945年是大陆政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此间日本多种政略齐施,如军事占领、对基层社会的政治控制、经济抢掠等等,妄图彻底灭亡中国。检讨学界研究日本侵华史的现状不难发现,一些具体领域的诸般研究并未归结到大陆政策的框架内及层面上。为此,本刊特刊发“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专题,着力于阐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大陆政策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台湾的实施及其危害,以期引起中日学界的关注。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周颂伦 对日本大陆政策的论述,在我国已沉寂多年。检讨一下大陆政策的研究史,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在其形成与15年侵华战争的研究上着墨颇多,而对于其怎样由“隐蔽政策”逐渐被变成“公开政策”过程的研究,似乎留下了过大的余白。此外,大陆政策是一种综合体现近代日本国内外政策最终意图的政策,将其单纯归纳为外交政策,显然有些偏颇。由是,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阐说,以求教于识者同行。 田中奏折 被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中国近代史基础教材用于授课的几本《中国近代史》,都曾这样写道:“明治初年就制定了‘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步征服‘支那’;第五步征服全世界。”如所熟知,这种“五阶段”说源自于《田中奏折》。《田中奏折》这样写道:“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中略)这是明治大帝的遗策,也是我日本帝国存立上的必要大事。”①几十年来,人们是在一种通俗化的状态中理解大陆政策的。 迄今为止,在我国相关研究领域内从事工作的大多数学者,都确信《田中奏折》是真实的,由此 051

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 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①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②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 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③原因: a、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 b、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c、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2、日本的大陆政策 ①制定原因 a、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b、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c、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②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 2、英法的绥靖政策 ①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②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③“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 ④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 a、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b、“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d、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 e、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并非从日本近代开始的。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至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海外雄飞论”。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因此,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他们的主张虽具有不切当时日本实际的幻想性,但却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田中义一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身为首相兼外务大臣的田中,在东京主持召开了加紧推行侵华政策的东方会议。会上,田中发表了《对华政策纲领》,作为会议结论和内阁今后对华政策的具体方针。会后,田中上奏天皇称:“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便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田中义一(たなかぎいち,1864年7月25日—1929年9月29日)山口县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继山县有朋之后长州藩第二代领导人,陆军大将。政友会第五任总裁,日本第26任首相,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首要炮制者。作为军人政治家有超群的策划能力和良好的视野,长期在日本军政两届呼风唤雨,田中在积极推行对华侵略政策的同时,在国内实行高压政策。昭和天皇借口在炸死张作霖事件上他的上奏前后矛盾,将其罢免青木周藏(1844~1914),生于日本弘化元年一月十五日。父亲是长洲藩的医生。年轻的时候在藩校明伦馆学习。1868年作为长洲藩的留学生赴德国留学。1873年回国后进入外务省,历任外务省一等书记官、驻奥地利公使、驻荷兰公使。1886年出任第一次伊藤博文内阁外务次官。后又出任第一次山县有朋、第一次松方正义内阁外长。1894年在驻英公使任上协助外长陆奥宗光成功的修改了不平等条约《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回国后又出任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外长 广田弘毅,日本第32任首相。1878年2月14日生于筑前福冈那珂郡锻冶町。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1906年以第一名通过外交官、领事官考试,1907年常驻清国,1929年作为帝国代表出席第十次国际联盟大会。1933年任斋藤实内阁外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 李子明2012011161 摘要:近代西力东渐,不但叩响了东亚文明体系的主导者中国,也打开了东亚边陲小国日本,主权沦丧的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决定脱离东亚,向西方学习,与西人为伍,走侵略扩张道路。大陆政策便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贯穿整个日本近代史。本文就日本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该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演变。 关键词:日本近代史,大陆政策 一、大陆政策的内容 关于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史学教材一般大都会提及《田中奏折》,它是指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章。其主要内容是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内中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西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这是田中义一提出的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标和步骤。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虽然有学者质疑《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如日本史学者邹有恒在《蔡智堪取得田中奏章的质疑》中起初颇有信服力的证据。但是日本之后发动的一系列对华侵略基本是按照《田中奏章》的路线走的,形有疑而实存。《田中奏折》其实至少可以看作是大陆政策的缩影,一个理论内容。从实践角度来看,可以对大陆政策作一个简明概括,即:”日本为了实现侵略扩张,以军事手段为主,以经济、文化、外交手段为辅,以侵占中国霸占东亚,称雄世界为核心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次序的活动。”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 大陆政策的形成并非一时之因素促成,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就立即着手实施“开万里波涛,振国威于海外的圣主遗业、先皇遗愿。这个方针是具有历史渊源的。关于这个历史渊源,中国研究者苑基荣对日本前近代的思想家、国学家和洋学家进行解说,提出日本大陆渊源始于日本传统文化和近代思想观念。其中以皇化史观为核心的日本”神国主义”“海外扩张”和由尚武思想、武士道精神演变而来的”军国主义”思想三个部分构成了”大陆政策”思想来源的支柱。①笔者认为,大陆政策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有广泛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是日本在与东亚国家和西方列强的互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笔者认为,按照日本”大陆政策“的实践效果和理论指导,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一>1868—1975年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初探时期。这个时期是日本向海外扩张的一种尝 试。1874年日本借助琉球漂民事件侵入台湾,企图迫使琉球断绝两属关系达到兼并琉球,向朝鲜发出不符礼节的国书来滋事生非。从这些初步的试探性中日本对国际环境和事态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无能外交和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使得日本更加自信,随后制定的政策也就更加具体、明朗而富有野心。另一方面,从日本国内来说,刚走上维新之路的日本就有以西乡隆盛、副岛种臣为代表的实权人物就计划侵略台湾和殖民朝鲜,但是由于受到从国外考察归来的仓岩、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等人的反对而暂时作罢,他们认为内政革新和发展国内事业是对外活动的基础。所以这一时期日本专注对内大力发展实力,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大力实施其侵略扩张的欲望。 <二>1875-1907年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基本形成阶段。这一时期既有重要的思想方针奠定,

“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

align=middle>重庆巴蜀中学历史教研室张波 近代日本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也是学生很难全面认识的问题,特别是日本近代对中国侵略的历史,更是显得扑朔迷离。要正确、客观认识这段历史,有必要完整了解日本近代的两个基本国策:“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一、奠定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国策──“大陆政策”1.“大陆政策”理念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日本妄图吞并朝鲜、经营满洲、征服中国、称霸亚洲和全世界的政策。日本向大陆扩张的构想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就存在了。1592年、1597年丰臣秀吉就先后入侵朝鲜,结果失败。进入18、19世纪以后,日本所谓的“经世学派”诞生,他们鼓吹“雄飞海外”理论。1823年,佐滕信渊在他的论著《宇内混同秘策》中扬言:要“征服满洲”并“将中国纳入日本的版图”。他还提出了日本向北扩张的具体计划,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鼻祖。他认为要使“全世界都成为皇国的郡县”,首先征服“当今万国之中土地最为辽阔、物产最为丰富、兵威最为强盛”的中国。具体步骤是:日本先夺取黑龙江再取吉林城,征服“满洲”后直取中国。这种当时看起来是痴人说梦的想法在100多年后居然变成了现实。他富有侵略性的“大陆政策”构想被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分子”所继承并付诸实践。在西方列强的冲击面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继承了日本近代的对外观,即:企图继续构筑“日本式华夷”秩序,坚持对外扩张政策。于是,他们以朝鲜问题为突破口,开始了众所周知以“征韩论”为序幕的“大陆政策”。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对西方弱肉强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日本开始确定了与欧洲列强为伍,共同吞食在亚洲的利益。而且,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海外市场,亚洲被日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势力范围。2.“大陆政策”实施的阶段(1)积极的大陆政策阶段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特别是日俄战争的胜利,是日本大陆国家化的跳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政府的“大陆政策”以及亚洲战略开始进入具体实施的关键性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萨洲的“上原派”推行的积极的大陆政策为标志的。所谓的“积极的大陆政策”就是注重殖民地经营,追求与西方殖民者“平分秋色”。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1905年,日本攫取了关东洲与南满洲的铁路;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1914年,日本占领山东半岛;1915年,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8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2)消极、赢利的大陆政策阶段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大陆政策在国际上受到了“华盛顿体系”的制约,在国内受到政党政治的限制,处于低潮中,“大陆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以经济扩张为主。(3)全面实施阶段1926年中国的北伐战争、1928年前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的大陆政策得以复苏。随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从占领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的大陆政策进入全面实施阶段。3.“大陆政策”的实质近代日本在推行“大陆政策”中采取的方法是首先以军事扩张开路,然后具体实施其经济扩张即殖民地经营的政策。其实质是想用武力征服中国的东北和内地省份,攫取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进而攫取全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二、为对外扩张掩饰的“大东亚共荣圈”“大东亚共荣圈”一词的使用开始于近卫内阁的松岗洋右外相。1940年8月1日,在有关日本政府对外讲话中,松岗洋右首先强调自己主张“布皇道于世界”这一“皇道使命”的立场。他说:“……作为我国现行的外交方针,其目的在于本着这一皇道大精神首先确立以日满支为其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1]因此,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皇道外交”的具体体现。共荣圈建设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于1940年8月1日被第二次近卫内阁以政府纲要的形式固定下来。主要内容是“皇国的国策……以确立世界和平为其根本,首先建成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支紧密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共荣圈有两个基本的支柱:一是南进强占殖民地,一是与德意联手形成“轴心体制”。从本质上说,“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近代以来实施的一系列亚洲政策的结果,是“大陆政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其出发点是乘英、法等面临德国的长驱直入自顾不暇之际,夺取西方殖民者在南亚的殖民地,使日本的势力实现从“东亚”向“南亚”的扩张,妄图建立一个大日本帝国。但是,由于战线太长,加上陷入了中国战区不能自拔,为了

试论1871—1890年德意志的大陆政策

试论1871——1890年德意志的大陆政策 姓名:邵张彬学号:2104051710 专业:历史系2010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后由于国际背景的限制,在外交上实行大陆政策,该政策以欧洲大陆为出发点,以压制孤立法国为目标,构建以柏林为中心的同盟,从周边对法国进行战略包围。在其执行的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德国霸权和地位,保证了欧洲大陆的和平,由于大陆政策自身的局限性及德意志领导人的更迭导致大陆政策在1890年被废止,并没有长久地维护德国的利益。 关键词:德意志大陆政策俾斯麦 正文: 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威廉一世即位为帝国皇帝。俾斯麦继续担任宰相直至1890年辞职。因此,在1871——1890年间德意志帝国的对外政策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和稳定性。期间,如何处理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与英、法、俄、奥等大国的关系,如何运用外交手段来使德国利益最大化,便成了德国外交的核心目标。目前,学界对于日本的大陆政策以及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研究很多,论著见诸于不同的学术期刊和杂志。而忽视了德意志的大陆政策。笔者试图从德意志的外交政策上探究德意志崛起的历史轨迹。探究在1871—1890期间德意志的外交阶段特征,德意志如何用外交手段维护并扩大国家利益的。 在此期间,德意志的外交政策可概括为:大陆政策,即着眼于欧洲大陆,一切以欧洲大陆为基本出发点的政策。德意志的所有外交活动以及军事行动都以此为中心展开。1888年新皇帝威廉二世登基,1890年俾斯麦辞职。大陆政策被对外扩张、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政策”所取代。 一大陆政策的内容和背景

1大陆政策的内容是,在保持欧洲大陆的和平环境下维持德国的霸主地位,其基本内容有三点:一孤立法国,极力压制法国,防止法国复仇;二拉拢法国的潜在盟友,这后一种办法,既不触怒国际社会,又能保持德国的安全,防止法国复仇, 因而成为俾斯麦时期德国的基本外交路线① ;建立以柏林为中心的德、奥、俄同盟 和德、意、奥同盟;三在殖民地扩张问题上持谨慎态度,尽量不与英国的海上霸权发生冲突,在对外事务中争取英国的合作。从俾斯麦外交的基本内容可知,孤立法国是其大陆政策的基本点,只有保持法国的孤立才能维持德国的霸权。 国际背景: 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第二帝国瓦解,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两省,向普鲁士支付巨额赔款。巨大的损失削弱了法国,法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让位于新崛起的德意志。法国一心想报一箭之仇,全民同仇敌忾,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时刻想恢复昔日的霸权,收复失地,削弱德国。法德矛盾也成为此期间的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而德国的目标就是极力压制并孤立法国,使其永远不得翻身。只要法国孤立无援,它仅凭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根本无法挑战德国。而当时德意志刚刚统一,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成果,消除分离主义。英国一贯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决不允许德国过分削弱法国而变得更加强大。俄罗斯则不愿意在其西侧的邻居过分强大而威胁自己的地位。奥匈帝国由于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失败而退出德意志,国力极大的削弱,对新崛起的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敌意并未消除。因此,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俾斯麦再次对法国进行军事打击。 二德意志构建大陆同盟体系的努力: 1在外交上,俾斯麦致力于构建德俄奥为核心的大陆同盟体系。1873年六月,奥俄两国皇帝签署兴布隆协约,规定有第三国侵略危险时,双方相互协商。10 月,德皇访问维也纳,加入了该协定。至此,德、奥、俄“三皇同盟”形成。三皇同盟加强了三国之间的联系和协调,确保了德国在和法国发生冲突时,奥匈、俄 ①沈劼.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5期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其阻力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其阻力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 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两岸、两岸关系、沟通、两岸同胞 摘要: 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主题。目前,海峡两岸关系进入和发展的轨道,但祖国统一之路依然漫。2008年以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深刻变化,国民党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相继取得压倒性胜利,“台独”政权被终结,“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峡两岸两会随即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制度性协商,并在两岸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岸关系发展露出新的曙光。但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岛内民意发展尚存变数,加上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两岸关系取得重大改善仍需时日。因此,两岸执政当局和两岸同胞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建立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深化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以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在必行 1982年,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首先提出“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容许主权和领土分割。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致力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近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7年中共十七大后,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实施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政策基石,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以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理性、务实地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统一实现的对台方略。自2008年3月以来,台湾局势发生重大转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祖国大陆有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 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祖国大陆的国家发展战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是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一贯主张要求。祖国大陆的纲领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显示大陆致力于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意见”:“可以谈我们已经提出的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等议题”。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又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此外,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写进报告之中,并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大陆进而又出台了惠及台湾同胞的多项政策措施。一是两会协商平台。两岸两会作为官方授权的民间组织,是两岸制度性协商的重要平台,两会领导人分别在南京和台北举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商谈,达成多项协议。二是党际沟通平台。至今已举办五届的国共论坛(两岸论坛)是增进两党互信、引领两岸交流合作方向的推动器。共产党与亲民党时隔4年之后二度举办

大陆封锁政策

法国大陆封锁政策失败的原因摘要:法国于1806到1812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希望用它来迫使英国向法国低头,确立自己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然而,声势浩大的大陆政策终因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欧洲各国的利益而以失败告终,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大陆封锁政策;失败原因;反封锁政策 法国与英国是世敌,原因很简单。一个想利用大陆均势政策,控制欧洲;一个反均势,想要称霸欧洲。法英之间的战争数不胜数,也由来已久,影响较大的有: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等。十八世纪英国战胜荷兰和西班牙成为海上大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他的商品远销世界,拥有大量的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而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实力日益强大的法国与英国在海上、殖民地、欧洲大陆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矛盾也日趋激化。对此,早在1789年英国皮特政府就已制订了同法国武装较量的国际战略。法国也在1798年由作为督政府将军的拿破仑提出了对英的三种方针。在与英国誓不两立的长期斗争中,法国的督政府、执政府实施了前面的两种方针,方针均因反法联盟的干涉和英国强大的海上实力而宣告失败。 前面两套方案的失败,又特别是海上的军事失败,使法国进攻英国本土成为不可能。然而,这段时期,法国军队在大陆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拿破仑实施第三种对英作战方案提供了条件,大陆封锁政策便应运而行。所谓大陆封锁政策实际上就是联合整个欧洲,与英国

争雄的政策,是确保法国在欧洲霸权地位的政策。拿破仑以维护共同利益为理由,把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纳入其对英国斗争的经济体系中。 1806年11月21日,大战甫停,拿破仑在普鲁士首都柏林立即颁布敕令,向整个欧洲傲然宣布“不列颠群岛处在封锁状态”。柏林敕令第一次以法令形式宣布了“大陆封锁政策”,它是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的基础。随后法国又与俄国结成同盟并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接着拿破仑又颁布了米兰敕令和特里亚农敕令,至此,大陆封锁政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大陆封锁政策最终还是于法国在法俄战争的失败而宣告了它的终结,又或许在更早以前便失败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声势浩大的大陆封锁政策的失败?我想原因如下: 一、英国的实力超群和其正确的反封锁政策 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已进入机器大工业发展时期,无论其经济地位或海上实力均首屈一指。尽管大陆封锁政策实施初期,经济上一度受到损失,1810年爆发经济危机,英国“掀起了破产旋风,这一年共发生了237起破产事件,许多小企业停顿。”但这只是暂时的,英国很快调整了农业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政策,在反封锁斗争中逐渐恢复元气,并有所发展。封锁期间,英国的总收入还不断增加,1805年为10300万英镑,1811年增加到13100万英镑,1814年达到16300万英镑[1],最终冲破了“大陆封锁”。当时英国能够冲破封锁,关键在于实施了正确的反封锁政策,解决好了三方面问题。 首先是粮食和生活消费品问题。英国通过大规模实施最后一次圈

台湾对中国的重要性

台湾是我们国家的海洋门户,如果被敌人占有,或者是独立的话,将会威胁我们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中国三大工业区的两个,对中国的经济有重大的威胁.将严重威胁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 如果我们把台湾收回,进可以通过台湾向远洋进发,把中国的海军建设成一支真正的蓝水海军,就算是发生了战争,也是保卫祖国腹地的一块屏障。所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另外,台湾的经济,特别是科技水平十分发达,如果能够统一可以整和科技,让中国的综合实力有更大的飞跃。 台湾对中国的重要性 江安第四中学历史组陈德智 今天,随着国家建设的飞速发展,台湾问题越来越成为阻挠我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该不该统一台湾,用什么方式统一台湾等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定的争论。中国丢得起台湾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华民族要复兴,就不能失去台湾!其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就从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战略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拥有台湾! 台湾的战略地位在我国的国家安全中占有一席之地,台湾连接着西太平洋,扼亚洲东部海上交通咽喉,所以才有美国人说台湾是太平洋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才会有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后就制定了先占台湾的“大陆政策”。如果我们在台湾牢固地存在,并建立稳固的基地,首先就可以控制整个环西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加上我们的亚欧大陆桥,及湄公河开发计划,我们就可以建立世界最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其次我们还可以给右翼势力不断抬头的日本以沉重打击,一旦我们控制了台湾,我们将可以随时截断日本对我不利的企图,要知道日本的生产要是没有一个安全的海上交通要道,日本从此就从世界上消失了,到那时,日本不得不投入我们的怀抱,这样才可能开创真正的东亚的和平局面;同时,如果我们把台湾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美国的势力就会退到400海里以外的地方去,那美国便不易侦察到我国的国家机密了,如果我们失去台湾,美国的势力就会挤到我们的家门口,到那时我们就是“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了,台海统一了,也便于我们冲出美国经营多年的第一岛链,并威胁美国的第二岛链(这并不是要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用美国人惯用的话说:实力才能成朋友!)如果我们在台湾存在下去,对那些侵占我国南海的近邻也是一种警戒信号,如果再

战后英国大陆政策分析

战后英国大陆政策分析(1945—1973) ——兼从均势角度分析英国与欧盟关系“英吉利以一水之隔,游离与大陆之外,像一只巨帆悬在空阔的海洋上”。英国是欧洲国家,但不是欧洲大陆国家,被一条海峡所阻隔。但从由岛国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国家利益出发来考量,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又决非“一水之隔”那么简单,“英国与欧陆关系一直是英国伤脑筋的事——既要加入欧洲共同体,又不想让它束缚手脚。”英国也从来就没有理顺过它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关系。 “英国外交始终存在着三个稳定的领域,即英联邦政治、英美特殊关系、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本文的写作重点就是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以下简称“大陆政策”),而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在实践中具体落实下来就集中体现在了它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政策上,并且涉及到英美特殊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或者具体说英国对欧共体的政策,大致上可以1973年作为分界线,分为英国加入欧共体之前的政策和加入之后的政策两个大时期。这两个大时期之间又有着紧密联系,特别是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之前的政策又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一方面它与英国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体现了英国历史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基本上决定了英国加入欧共体之后大陆政策的大致走向。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选择了1945—1973年这段时期作为分析材料,刚好从二战结束初期到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为止。笔者又根据这个大时期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大陆政策,具体又分为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两个阶段来分析,探索这两个阶段英国大陆政策的形成、演变及其原因,并从英美特殊关系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但是本文并未到此结束,笔者还试图通过这段历史时期英国大陆政策的分析,结合目前英国外交中的一大困境——英国与欧盟关系——从英国传统的“均势政策”的角度作了新的诠释,从另一种视角分析了两者之间若即若离、龃龉不断关系的原因所在。 一、五十年代的大陆政策:超然的孤立主义 我们考察英国五十年代的大陆政策,离不开两个基本点:历史上英国对欧洲大陆政策的传统和左右英国战后近20年对外政策的“三环外交”。 由于自身是岛国的原因,并且是较早地采取对外扩张的海洋国家,英国一直超然于欧洲大陆

浅析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条件

浅析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条件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是当前我们国家所面对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和平统一是最好的方式,但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当前海峡两岸大陆比台湾强大,但没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若将双方力量放到国际大格局中看,即美国、日本可能的反对或干涉,大陆的优势就更少了。大陆民众支持和平统一是肯定的,但台湾的主流民意基本上是维护现状,支持现在统一和现在独立的都是少数,这主要是台湾当局去中国化和妖魔化宣传大陆造成的。因此,和平统一在台湾缺少主流民意的支持,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也比较少。 两岸不具备和平统一的条件,我们就要创造和平统一条件。 一、加速发展,把台湾的综合实力拉下更大距离。发展是根本,是硬道理,离开了发展,我们将一事无成,国内的问题解决不不了,无法统一,只有被统一,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军事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均衡的、可持续的、健康的、稳定的、快速的进步,在科技、文化、军事、经济、民生、外交等方面全面超越台湾,对其形成压倒性优势,到那时候,两岸统一就水到渠成了。所谓功夫在诗外,统一问题也是这样,只有国家发展了,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将士用命、人心思统,统一也就容易了。 二、合纵连横,制约美日等国对台湾的狼子野心。勿庸直言,台湾问题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超级提款机,美国总统一句反对台湾独立,就让我们感恩泣涕,一些国家一句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就让我们感动不已,大把大把的钱财就送了出去,送了钱还要谢谢他的理解和支持。台湾就是更是这样了,谁承认他是个国家,简单就可以给他当爸,叫啥做啥。台湾是中国的软胁、致命的死穴。中国有死穴,美日也有死穴可以利用,必须很好地利用,以此反制它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和阴谋。美国的死穴在中东,美国在乎全球利益,核心是对中东的控制,特别是伊拉克,必须采取适当而必要的方式支持反美武装,使美国自顾不睱。日本的软肋就是它的本身,不论它经济如何发达,军事如何强大,它都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没有足够的原料,没有足够的市场,没有必要的战略纵深和抗打击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