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成端口模型程序设计

完成端口模型程序设计

完成端口模型程序设计
完成端口模型程序设计

完成端口模型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Windows socket的IO完成端口(IOCP)模型开发,利用编程能力,编写程序,利用服务线程,查看I/O操作的结果信息。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二.实验任务

首先查阅与完成端口模型程序设计的相关资料与技术指导,粗略制定实验的流程步骤,然后绘制程序设计的流程图,按照预先设计的流程图,进行程序的编写,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合作之下,进行程序的调试与修改,最后进行总结,记录调试结果,撰写相关实验报告

三.实验设计方案

①查阅技术相关资料

②绘制程序流程图

③按照以下步骤编写程序与调试

1:创建完成端口

2:将套接字与完成端口关联。

3:调用输入输出函数,发起重叠IO操作。

4:在服务线程中,等待完成端口重叠IO操作结果。

④总结体会与改进意见

⑤撰写实验报告

四.算法,流程图及关键代码说明

1.技术说明

I/O完成端口是一种内核对象。利用完成端口,套接字应用程序能够管理数百上千个套接字。应用程序创建完成端口对象后,通过指定一定数量的服务线程,为已经完成的重叠IO操作提供服务。该模型可以达到最后的系统性能。

完成端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异步模型。

在重叠I/O模型中,当Windows socket应用程序在调用WSARecv函数后立即返回,线程继续运行。另一线程在在完成端口等待操作结果,当系统接收数据完成后,会向完成端口发送通知,然后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

为了将Windows打造成一个出色的服务器环境,Microsoft开发出了IO完成端口。它需要与线程池配合使用。

服务器有两种线程模型:串行和并发模型。

串行模型:单个线程等待客户端请求。当请求到来时,该线程被唤醒来处理请求。但是当多个客户端同时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时,这些请求必须依次被请求。

并发模型:单个线程等待请求到来。当请求到来时,会创建新线程来处理。但是随着更多的请求到来必须创建更多的线程。这会导致系统内核进行上下文切换花费更多的时间。线程无法即时响应客户请求。伴随着不断有客户端请求、退出,系统会不断新建和销毁线程,这同样会增加系统开销。

而IO完成端口却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它的目标就是实现高效服务器程序。

与重叠IO相比较

重叠IO与IO完成端口模型都是异步模型。都可以改善程序性能。但是它们也有以下区别:

1:在重叠IO使用事件通知时,WSAWaitForMultipleEvents只能等待WSA_MAXIMUM_WAIT_EVENTS(64)个事件。这限制了服务器提供服务的客户端的数量。

2:事件对象、套接字和WSAOVERLAPPED结构必须一一对应关系,如果出现一点疏漏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1:创建IO完成端口

2:将套接字与IO完成端口关联

CreateIoCompletionPort(sListenSocket,hIOPort,完成键,0);

调用此函数即告诉系统:当IO操作完成时,想完成端口发送一个IO操作完成通知。这些通知按照FIFO 方式在完成队列中等待服务线程读取。在利用IO完成端口开发套接字应用程序时,通常声明一个结构体保存与套接字相关的信息。该结构通常作为完成键传递给CreateIoCompletionPort用以区分与套接字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给完成键传入任何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一般情况下都是传入一个结构的地址。

3:发起重叠IO操作

将套接字与IO完成端口关联后,应用程序可以调用以下函数,发起重叠IO操作:WSASend和WSASendTo:发送数据。

WSARecv和WSARecvFrom:接收数据。

在应用程序中通常声明一个和IO操作相关的结构体,它是WSAOVERLAPPED结构的扩展。用以保存每一次IO操作的相关信息。

4:等待重叠IO操作结果:

服务线程启动后,调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函数等待重叠IO操作的完成结果。当重叠IO操作完成时,IO操作完成通知被发送到完成端口上,此时函数返回。

综上,在使用完成端口开发Windows socket应用程序时,一般需要定义两种数据结构:完成键和扩展的WSAOVERLAPPED结构。完成键保存与套接字有关的信息。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返回时可以通过该参数获取套接字的相关信息。这用于区分不同设备。

扩展的WSAOVERLAPPED结构,保存每次发起IO操作时IO操作相关的信息。当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返回时通过该参数获取套接字的IO操作相关信息。5:取消异步操作。

当关闭套接字时,如果此时系统还有未完成的异步操作,应用程序可以调用CancelIo函数取消等待执行的异步操作。

2.流程图

3.关键代码及说明

///////////////////////////////////////////

// EventSelectServer.cpp文件

#include "../common/initsock.h"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EventSelectServer.h"

// 初始化Winsock库

CInitSock theSock;

int main()

{

USHORT nPort = 4567; // 此服务器监听的端口号

// 创建监听套节字

SOCKET sListen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sockaddr_in sin;

sin.sin_family = AF_INET;

sin.sin_port = htons(nPort);

sin.sin_addr.S_un.S_addr = INADDR_ANY;

if(::bind(sListen, (sockaddr*)&sin, sizeof(sin)) == SOCKET_ERROR)

{

printf(" Failed bind() \n");

return -1;

}

::listen(sListen, 200);

// 创建事件对象,并关联到监听的套节字

WSAEVENT event = ::WSACreateEvent();

::WSAEventSelect(sListen, event, FD_ACCEPT|FD_CLOSE);

::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g_cs);

// 处理客户连接请求,打印状态信息

while(TRUE)

{

int nRet = ::WaitForSingleObject(event, 5*1000);

if(nRet == WAIT_FAILED)

{

printf(" Failed WaitForSingleObject() \n");

break;

}

else if(nRet == WSA_WAIT_TIMEOUT) // 定时显式状态信息

{

printf(" \n");

printf(" TatolConnections: %d \n", g_nTatolConnections);

printf(" CurrentConnections: %d \n", g_nCurrentConnections);

continue;

}

else // 有新的连接未决

{

::ResetEvent(event);

// 循环处理所有未决的连接请求

while(TRUE)

{

sockaddr_in si;

int nLen = sizeof(si);

SOCKET sNew = ::accept(sListen, (sockaddr*)&si, &nLen);

if(sNew == SOCKET_ERROR)

break;

PSOCKET_OBJ pSocket = GetSocketObj(sNew);

pSocket->addrRemote = si;

::WSAEventSelect(pSocket->s, pSocket->event, FD_READ|FD_CLOSE|FD_WRITE);

AssignToFreeThread(pSocket);

}

}

}

::DeleteCriticalSection(&g_cs);

return 0;

}

//////////////////////////////////////////////////////////

// initsock.h文件

#include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 // 链接到WS2_32.lib

class CInitSock

{

public:

CInitSock(BYTE minorVer = 2, BYTE majorVer = 2)

{

// 初始化WS2_32.dll

WSADATA wsaData;

WORD sockVersion = MAKEWORD(minorVer, majorVer);

if(::WSAStartup(sockVersion, &wsaData) != 0)

{

exit(0);

}

}

~CInitSock()

{

::WSACleanup();

}

};

五.调试结果

结果一:开启EventSelectServer,会看到,当前连接,与总连接数量都为0

结果二:开启一个Client(客户端)

与总连接数量都发生了改变,此时都为1,符合实情。

结果四:开启2个客户端即

关闭一个客户端

关闭所有客户端

六.改进意见与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掌握了Windows socket的IO完成端口(IOCP)模型开发,利用编程能力,编写程序,利用服务线程,查看I/O操作的结果信息。深入了解相关知识。重叠IO与IO完成端口模型都是异步模型。都可以改善程序性能。但是它们也有以下区别:在重叠IO使用事件通知WSAWaitForMultipleEvents 只能等待WSA_MAXIMUM_WAIT_EVENTS(64)个事件。这限制了服务器提供服务的客户端的数量。事件对象、套接字和WSAOVERLAPPED结构必须一一对应关系,如果出现一点疏漏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一步步的实验,调试,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发现错误,调试改进,直到最后完成整个实验,从实验中巩固学习到的知识,并将它适当运用,达成目标。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与同学的配合联机调试下,此次实验,圆满完成,收益良多。

七.主要参考资料

《网络应用与开发》

端口扫描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 2010 -- 2011 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网络综合实验 题目:端口扫描程序 院系:信息工程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鲁斌李莉王晓霞张铭泉设计周数: 2 周 成绩: 日期:2011年7月1日

一、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任务:设计并实现一个端口扫描程序,检测某个IP或某段IP的计算机的端口工作情况。 2.目的: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基本的网络编程技术和方法,建立网络编程整体概念,使得学生初步具有研究、设计、编制和调试网络程序的能力。 3.要求:熟悉有关定义、概念和实现算法,设计出程序流程框图和数据结构,编写出完整的源程序,基本功能完善,方便易用,操作无误。 4.学生要求人数:1人。 二、综合实验正文 1.端口扫描器功能简介:服务器上所开放的端口就是潜在的通信通道,也就是一个入侵通道。对目标计算机进行端口扫描,能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进行端口扫描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手工进行扫描、也可以用端口扫描软件进行。扫描器通过选用远程TCP/IP不同的端口的服务,并记录目标给予的回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搜集到很多关于目标主机的各种有用的信息,例如远程系统是否支持匿名登陆、是否存在可写的FTP目录、是否开放TELNET 服务和HTTPD服务等。 2.实验所用的端口扫描技术:端口扫描技术有TCP connect()扫描、TCP SYN扫描、TCP FIN 扫描、IP段扫描等等。本次实验所用的技术是TCP connect()扫描,这是最基本的TCP 扫描,操作系统提供的connect()系统调用可以用来与每一个感兴趣的目标计算机的端口进行连接。如果端口处于侦听状态,那么connect()就能成功。否则,这个端口是不能用的,即没有提供服务。这个技术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你不需要任何权限。系统中的任何用户都有权利使用这个调用。 3.实验具体实现方案:编写一个端口扫描程序,能够显示某个IP或某段IP的计算机的某一个或某些端口是否正在工作。基本工作过程如下: (1) 设定好一定的端口扫描范围; (2) 设定每个端口扫描的次数,因为有可能有的端口一次扫描可能不通; (3) 创建socket,通过socket的connect方法来连接远程IP地址以及对应的端口; (4) 如果返回false,表示端口没有开放,否则端口开放。 4.有关TCP/IP的知识: 4.1套接字概念 1)在网络中要全局地标识一个参与通信的进程,需要采用三元组:协议、主机IP地址、端口号。

TCP的客户 服务器 端口扫描程序设计

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安全扫描技术》 TCP的客户/服务器/端口扫描程序设计 学号: ______ 姓名: 年级: 2010级 __________ 专业:信息安全 ______ 指导老师:顾剑 ____

目录 1实验目的及要求 (1) 2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1) 3实验流程 (1) 4实验内容与步骤 (3) 5实验代码 (5) 5.1 TCP服务器程序: (5) 5.2 TCP客户端: (8) 5.3 TCP端口扫描: (10) 6实验操作手册 (11) 7实验总结 (14)

第 1 页共17 页 1实验目的及要求 (1)、熟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6编程环境。 (2)、了解TCP客户/服务器/扫描端口的模型原理。 (3)、熟悉Socket编程原理,掌握简单的套接字编程。 2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1)、TCP客户和服务器 TCP是面向连接的,所谓面向连接,就是当计算机双方通信时必需先建立连接,然后数据传送,最后拆除连接三个过程并且TCP在建立连接时又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请求端(客户端)发送一个包含SYN即同步(Synchronize)标志的TCP报文,SYN同步报文会指明客户端使用的端口以及TCP连接的初始序号; 第二步,服务器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后,将返回一个SYN+ACK的报文,表示客户端的请求被接受,同时TCP 序号被加一,ACK即确认(Acknowledgement)。 第三步,客户端也返回一个确认报文ACK给服务器端,同样TCP序列号被加一,到此一个TCP连接完成。然后才开始通信的第二步:数据处理。 这就是所说的TCP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简单的说就是:(C:客户端,S:服务端) C:SYN到S S:如成功--返回给C(SYN+ACK) C:如成功---返回给S(ACK)以上是正常的建立连接方式(2)、TCP端口扫描 “端口”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专门为计算机通信而设计的,它不是硬件,不同于计算机中的“插槽”,可以说是个“软插槽”。如果有需要的话,一台计算机中可以有上万个端口。 端口是由TCP/IP协议定义的。其中规定,用IP地址和端口作为套接字,它代表TCP连接的一个连接端,一般称为Socket。具体来说,就是用[IP:端口]来定位一台主机中的进程。可以做这样的比喻,端口相当于两台计算机进程间的大门,可以随便定义,其目的只是为了让两台计算机能够找到对方的进程。计算机就像一座大楼,这个大楼有好多入口(端口),进到不同的入口中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公司(进程)。如果要和远程主机A的程序通信,那么只要把数据发向[A:端口]就可以实现通信了。 可见,端口与进程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某个进程正在等待连接,称之为该进程正在监听,那么就会出现与它相对应的端口。由此可见,入侵者通过扫描端口,便可以判断出目标计算机有哪些通信进程正在等待连接,这也是端口扫描的主要目的。 3实验流程 (1)、TCP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流程图 程序分两部分: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 工作过程是:服务器首先启动,它创建套接字之后等待客户的连接;客户启动后创建套接字,然后和服务器建立连接;建立连接后,客户接收键盘输入,然后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收到到数据后,将接收到的字符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或者服务器接收键盘输入,然后将数据发送到客户机,客户机收到数据后,将接收到的字符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IOCP完成端口详解(10年吐血大总结)

IOCP完成端口超级详解 目录: 1.完成端口的优点 2.完成端口程序的运行演示 3.完成端口的相关概念 4.完成端口的基本流程 5.完成端口的使用详解 6.实际应用中应该要注意的地方 一.完成端口的优点 1. 我想只要是写过或者想要写C/S模式网络服务器端的朋友,都应该或多或少的听过完成端口的大名吧,完成端口会充分利用Windows内核来进行I/O的调度,是用于C/S 通信模式中性能最好的网络通信模型,没有之一;甚至连和它性能接近的通信模型都没有。 2. 完成端口和其他网络通信方式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 (1) 首先,如果使用“同步”的方式来通信的话,这里说的同步的方式就是说所有的操作都在一个线程内顺序执行完成,这么做缺点是很明显的:因为同步的通信操作会阻塞住来自同一个线程的任何其他操作,只有这个操作完成了之后,后续的操作才可以完成;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咱们在MFC的界面代码中,直接使用阻塞Socket调用的代码,整个界面都会因此而阻塞住没有响应!所以我们不得不为每一个通信的Socket都要建立一个线程,多麻烦?这不坑爹呢么?所以要写高性能的服务器程序,要求通信一定要是异步的。 (2) 各位读者肯定知道,可以使用使用“同步通信(阻塞通信)+多线程”的方式来改善(1)的情况,那么好,想一下,我们好不容易实现了让服务器端在每一个客户端连入之后,都要启动一个新的Thread和客户端进行通信,有多少个客户端,就需要启动多少个线程,对吧;但是由于这些线程都是处于运行状态,所以系统不得不在所有可运行的线程之间进行上下文的切换,我们自己是没啥感觉,但是CPU却痛苦不堪了,因为线程切换是相当浪费CPU时间的,如果客户端的连入线程过多,这就会弄得CPU都忙着去切换线程了,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执行线程体了,所以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承认坑爹了不? (3) 而微软提出完成端口模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这种"one-thread-per-client"的缺点的,它充分利用内核对象的调度,只使用少量的几个线程来处理和客户端的所有通信,消除了无谓的线程上下文切换,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网络通信的性能,这种神奇的效果具体是如何实现的请看下文。

主机端口扫描程序设计

主机端口扫描程序设计 摘要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加速了信息化时代的进程,但是随着社会网络化程度的增加,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明显。端口扫描技术是发现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程序是在Windows系统中使用C语言用MFC完成的一个端口扫描程序。此程序主要完成了TCP connect()扫描和UDP扫描功能。TCP扫描支持多线程,能对单个指定的主机进行扫描或对指定网段内的主机进行逐个扫描。能扫描特定的部分端口号或对指定的端口段内的端口进行逐个扫描。此端口扫描程序能快速地进行TCP扫描,准确地检测出对TCP协议开放的端口。而对于UDP扫描只支持单线程,速度较慢。扫描结果以列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端口扫描、TCP扫描、UDP扫描、TCP多线程扫描

目录 1引言 (1)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 1.2 端口扫描现状 (1) 2系统设计 (1) 2.1 系统主要目标 (1) 2.2 开发环境及工具 (1) 2.3 功能模块与系统结构 (2) 3系统功能程序设计 (4) 3.1 获取本机IP (4) 3.2 分割字符串函数的实现 (4) 3.3 获取待扫描的IP地址 (5) 3.4 获取待扫描的端口号 (5) 3.4.1 指定端口号的初始化 (6) 3.4.2 指定端口号的保存 (7) 3.5 TCP CONNECT()扫描 (8) 3.5.1 基本原理 (8) 3.5.2 扫描多个主机多端口多线程的实现 (8) 3.5.3 扫描结果的显示 (9) 3.6 UDP扫描 (10) 3.6.1 基本原理 (10) 3.6.2 计算效验和 (11) 3.6.3 发送UDP数据包 (11) 3.6.4 接收ICMP数据包 (12) 4测试报告 (12) 4.1 TCP扫描检测 (12) 4.1.1扫描本机 (12) 4.1.2扫描网络中其他主机 (13) 4.1.3 扫描IP段 (13) 4.2 UDP扫描检测 (14) 4.2.1 扫描本机 (14) 4.1.2扫描网络中其他主机 (15) 4.3 TCP、UDP一起扫描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7)

IOCP完成端口原理-详解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windows平台上的完成端口开发及其与之相关的几个重要的技术概念,这些概念都是与基于IOCP的开发密切相关的,对开发人员来讲,又不得不给予足够重视的几个概念: 1) 基于IOCP实现的服务吞吐量 2)IOCP模式下的线程切换 3)基于IOCP实现的消息的乱序问题。 一、IOCP简介 提到IOCP,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基本的编程模式,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在这里我主要是把IOCP中所提及的概念做一个基本性的总结。IOCP的基本架构图如下: 如图所示:在IOCP中,主要有以下的参与者: --》完成端口:是一个FIFO队列,操作系统的IO子系统在IO操作完成后,会把相应的IO packet放入该队列。 --》等待者线程队列:通过调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 API,在完成端口上等待取下一个IO packet。 --》执行者线程组:已经从完成端口上获得IO packet,在占用CPU进行处理。除了以上三种类型的参与者。我们还应该注意两个关联关系,即: --》IO Handle与完成端口相关联:任何期望使用IOCP的方式来处理IO请求的,必须将相应的IO Handle与该完成端口相关联。需要指出的时,这里的IO Handle,可以是File的Handle,或者是Socket的Handle。 --》线程与完成端口相关联:任何调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 API的线程,都将与该完成端口相关联。在任何给定的时候,该线程只能与一个完成端口相关联,与最后一次调用的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为准。 二、高并发的服务器(基于socket)实现方法

端口扫描实验报告

网络端口扫描实验报告 一、网络端口扫描简介 TCP/IP协议在网络层是无连接的,而“端口”,就已经到了传输层。端口便是计算机与外部通信的途径。一个端口就是一个潜在的通信通道,也就是一个入侵通道。对目标计算机进行端口扫描,能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进行扫描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手工进行扫描,也可以用端口扫描软件进行。在手工进行扫描时,需要熟悉各种命令,对命令执行后的输析出进行分,效率较低。用扫描软件进行扫描时,许多扫描器软件都有分析数据的功能。通过端口扫描,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发现系统的安全漏洞。扫描工具根据作用的环境不同可分为:网络漏洞扫描工具和主机漏洞扫描工具。前者指通过网络检测远程目标网络和主机系统所存在漏洞的扫描工具。后者指在本机运行的检测本地系统安全漏洞的扫描工具。本实验主要针对前者。 端口是TCP协议中定义的,TCP协议通过套接字(socket)建立起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它采用【IP地址:端口号】形式定义,通过套接字中不同的端口号来区别同一台计算机上开启的不同TCP和UDP连接进程。端口号在0~~65535之间,低于1024的端口都有确切的定义,它们对应着因特网上常见的一些服务。这些常见的服务可以划分为使用TCP端口(面向连接如打电话)和使用UDP端口

(无连接如写信)两种。端口与服务进程一一对应,通过扫描开放的端口就可以判断计算机中正在运行的服务进程。 二、实验目的 1.了解熟悉MFC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加深对tcp的理解,学习端口扫描技术和,原理熟悉socket编程。 3.通过自己编程实现简单的IP端口扫描器模型。 4.通过端口扫描了解目标主机开放的端口和服务程序。 三、实验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 VC++6.0开发环境 四、实验设计 实验原理 通过调用socket函数connect()连接到目标计算机上,完成一次完整的三次握手过程,如果端口处于侦听状态,那么connect()就可以成功返回,否则这个端口不可用,即没有提供服务。 实验内容 1. 设计实现端口扫描器 2. IP地址、端口范围可以用户输入。 3. 要求有有好的可视化操作界面。 实验步骤: 1、用户界面:使用vc6.0里的MFC来开发用户界面 2、端口扫描:使用socket函数中的connect()连接计算机来判定目标计算机是否开放了要测试的端口 五、代码实现 #include #include #pragma comment(lib,"wsock32.lib") #define ZERO (fd_set *)0 int maxth, scanok, scannum; int portip, hoststart, hoststop, startport, endport; long searchnum, searched; void usage(char *); void playx(int); void setip2(char *); void customport(char *, char *, char *); void portscannow(int);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WSADATA wsadata; system("cls.exe"); printf("\r\n============== 命令行端口扫描器PortScanner V1.0 ==============");

基于多线程的端口扫描程序课程设计报告

滁州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 设计题目:基于多线程的端口扫描程序 院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网络工程 组别:第六组 起止日期: 2012 年12月31日~2013 年1月6日指导教师: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二○一二年制

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 需求分析. 0 1..1 网络安全 0 1.2 课程背景 0 1.3 扫描器 0 1.4 多线程扫描器介绍 (1)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5 端口扫描 (2) 2 概要设计. (3) 2.1 整体框架设计 (3) 2.2 流程图描述 (3) 3 详细设计. (3) 3.1 端口扫描线程启动 (3) 3.2 GUI 图形界面 (5) 3.3 按钮监听及异常处理 (6) 4 调试与操作说明. (8) 4.1 运行界面 (8) 4.2 扫描结果 (8) 4.3 错误提示 (8) 5 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 (8) 6 参考文献. (9) 7 致谢. (9) 8 附录. 0 1 需求分析 1..1 网络安全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纪,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在奋力攀登的制高点。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安全包括技术领域和非技术领域两大部分: 非技术领域包括一些制度、政策、管理、安全意识、实体安全

等方面的内容; 技术领域包括隐患扫描、防火墙、入侵检测、访问控制、虚拟专用网、CA 认证、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技术的目标是保证信息的可控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端口扫描属于安全探测技术范畴,对应于网络攻击技术中的网络信息收集技术。 1.2 课程背景 随着Internet 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端口扫描技术是网络安全扫描技术一个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安全扫描是安全技术领域中重要的一类。通过扫描能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系统信息,包括主机的基本信息(如计算机名、域名、组名、操作系统 型等)、服务信息、用户信息以及漏洞信息,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对网络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网络的安全状况取决于网络中最薄弱的环节,任何疏忽都有可能引入不安全的因素,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及时发现并修正存在的脆弱,保证系统安全。 国外安全扫描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当时因特网刚刚起步,但是在过去的十年内,扫描技术飞速发展,迄今为止,其扫描技术已经非常完善,但是在全面性,隐蔽性和智能性上还有待提高。安全扫描从最初专门为UNIX 系统而编写的一些只有简单功能的小程序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可以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平台上的,具有复杂功能的系统程序。 国内的扫描技术是在国外的扫描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一些专门从事安全技术的公司。这些公司的扫描器以硬件为主,其特点是执行速度快,不像软件一样受到安装主机系统的限制。 然而对于更多的基于主机的端口扫描而言,简单,实用,可靠才是它们的长处。 1.3 扫描器扫描器是一种自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性弱点的程序,通过使用扫描器你可以不留痕迹的发现远程服务器的各种TCP端口的分配。这就能让我们间接的或直观的了解到远程主机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为了保证网络中计算机的安全性,必须采取主动策略, 快速、及时、准确、安全的检测出网络中计算机及防火墙开放的和未开放的端口。计算机端口扫描技术就是这种主动防御策略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 扫描器采用模拟攻击的形式对目标可能存在的已知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查。目标可以是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应用等各种对象。然后根据扫描结果向系统管理员提供周 密可靠的安全性分析报告,为提高网络安全整体水平产生重要依据。在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中,安全扫描工具花费低、效果好、见效快、与网络的运行相对对立、安装运行简单,可以大规模减少安全管理员的手工劳动,有利于保持全网安全政策的统一和稳定。 1.4 多线程扫描器介绍 在java 中,组件放置在窗体上的方式是完全基于代码的。组件放置在窗体上的方式通常不是通过绝对坐标控制,而是由“布局管理器”根据组件加入的顺序决定其位置。每个容器都有一个属于的自己布局管理器。使用不同的布局管理器,组件大小,位置和形状将大不相同。表格型布局管理器将容器划分成为一个多行多列的表格,表格的大小全部相同,是由其中最大的组件所决定。通过add 方法可以将组件一一放在每个表格

端口扫描程序设计

网络安全程序设计结课论文端口扫描程序设计

目录 第一章序言 (3) 第二章系统设计 (5) 2.1 运行环境及语言 (5) 2.2系统功能 (6) 2.3程序运行流程图 (6) 2.4 程序设计过程 (6) 2.41创建工程 (6) 2.42 主机端口扫描程序设计流程 (8) 2.43主要代码 (9) 2.5运行结果测试 (15) 第三章总结及心得 (16) 3.1 总结 (16) 3.2 心得体会 (16) 第四章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序言 1.1 背景 Internet快速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信息安全担忧。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中可以通过端口扫描收集系统的信息来自动监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性弱点的程序,可以发现远程服务器的各种tcp端口的分配及提供的服务与他们的软件版本。从而让管理员间接的或直观的了解到远程主机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从而端口扫描技术得到人们的重视。 1.2目的 该文章对端口扫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阐述,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端口扫描系统。此程序主要完成了TCP connect()扫描和UDP扫描功能。TCP扫描支持多线程,能对单个指定的主机进行扫描或对指定网段的主机进行逐个扫描。能扫描特定的部分端口号或对指定的端口段的端口进行逐个扫描。此端口扫描程序能快速地进行TCP扫描,准确地检测出对TCP协议开放的端口。而对于UDP扫描只支持单线程,速度较慢。扫描结果以列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 1.3端口扫描概述 网络安全探测在网络安全中起着主动防御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网络安全探测的所有功能都是建立在端口扫描的基础

常见的端口扫描类型及原理

常见的端口扫描类型及原理 常见的扫描类型有以下几种: 秘密扫描 秘密扫描是一种不被审计工具所检测的扫描技术。 它通常用于在通过普通的防火墙或路由器的筛选(filtering)时隐藏自己。 秘密扫描能躲避IDS、防火墙、包过滤器和日志审计,从而获取目标端口的开放或关闭的信息。由于没有包含TCP 3次握手协议的任何部分,所以无法被记录下来,比半连接扫描更为隐蔽。 但是这种扫描的缺点是扫描结果的不可靠性会增加,而且扫描主机也需要自己构造IP包。现有的秘密扫描有TCP FIN 扫描、TCP ACK扫描、NULL扫描、XMAS扫描和SYN/ACK 扫描等。 1、Connect()扫描: 此扫描试图与每一个TCP端口进行“三次握手”通信。如果能够成功建立接连,则证明端口开发,否则为关闭。准确度很高,但是最容易被防火墙和IDS检测到,并且在目标主机的日志中会记录大量的连接请求以及错误信息。 TCP connect端口扫描服务端与客户端建立连接成功(目标

端口开放)的过程: ① Client端发送SYN; ② Server端返回SYN/ACK,表明端口开放; ③ Client端返回ACK,表明连接已建立; ④ Client端主动断开连接。 建立连接成功(目标端口开放)如图所示 TCP connect端口扫描服务端与客户端未建立连接成功(目标端口关闭)过程: ① Client端发送SYN; ② Server端返回RST/ACK,表明端口未开放。 未建立连接成功(目标端口关闭)如图所示。 优点:实现简单,对操作者的权限没有严格要求(有些类型的端口扫描需要操作者具有root权限),系统中的任何用户 都有权力使用这个调用,而且如果想要得到从目标端口返回banners信息,也只能采用这一方法。 另一优点是扫描速度快。如果对每个目标端口以线性的方式,使用单独的connect()调用,可以通过同时打开多个套接字,从而加速扫描。 缺点:是会在目标主机的日志记录中留下痕迹,易被发现,并且数据包会被过滤掉。目标主机的logs文件会显示一连串的连接和连接出错的服务信息,并且能很快地使它关闭。

ATMEGA16的IO端口

第九课A Tmega16(L)的IO端口 本教程节选自周兴华老师《手把手教你学A VR单片机C程序设计》教程,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读者可通过当当网、淘宝网等网站购买本教程,如需购买配书实验器材,可登陆周兴华单片机培训中心网购部自助购买! ATmega16(L)单片机有32个通用I/O口,分为PA、PB、PC和PD四组,每组都是8位。这些I/O 口都可以通过各自的端口寄存器设置成输入和输出(即作为普通端口使用),有些I/O口还具有第二功能(我们在后面使用到这些第二功能时再介绍)。 ATmega16(L)单片机的I/O口在不考虑第二功能时,其基本输入输出功能都是相同的。如图7-1所示为ATmega16(L)单片机I/O口的结构图。每个端口对应3个寄存器,即方向寄存器DDRX(X=A、B、C、D)、端口寄存器PORTX(X=A、B、C、D)、输入引脚PINX(X=A、B、C、D),各个端口的工作状况都可以通过对DDRX、PORTX和PINX的操作来完成。所有的A VR单片机的I/O端口都具有读、写和修改功能。表7-1列出了A Tmega16(L)的I/O端口的组合控制设置。 ATmega16(L)单片机每一组I/O口的所有管脚都可以单独选择上拉电阻。引脚缓冲器可以吸收20mA 的电流,能够直接驱动LED显示。如果设置了弱上拉电阻,当管脚被拉低时,引脚会输出电流。1.DDRX DDRX为端口方向寄存器。当DDRX的某一位置1时相应引脚作为输出使用。反之,当DDRX的某一位置0时,对应的引脚单片机培训作为输入使用。 例如: DDRB=0xF0;//此语句将PB端口的PB0~PB3位设为输入,而PB4~PB7位设为输出。2.PORTX PORTX为端口数据寄存器。 如果引脚设为输出,则对PORTX进行写操作即改变引脚的输出值。

端口扫描报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网络工程试验报告 端口扫描报告 09109146 王子龙

1.端口及端口扫描技术简介 (2) 2.对现有端口扫描工具程序的理解 (2) 主界面 (3) 3.核心代码 (6) 4.个人总结 (13) 1.端口及端口扫描技术简介 根据提供服务类型的不同,端口分为两种,一种是TCP端口,一种是UDP端口。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时候,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发送信息以后,可以确认信息是否到达,也就是有应答的方式,这种方式大多采用TCP协议;一种是发送以后就不管了,不去确认信息是否到达,这种方式大多采用UDP协议。对应这两种协议的服务提供的端口,也就分为TCP 端口和UDP端口。 一台拥有IP地址的主机可以提供许多服务,比如Web服务、FTP服务、SMTP服务等,这些服务完全可以通过1个IP地址来实现。主机不只是靠IP地址来区分网络服务,因为IP 地址与网络服务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实际上是通过“IP地址+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服务的。 一个端口就是一个潜在的通信通道,也就是一个入侵通道。对目标计算机进行端口扫描,能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进行扫描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手工进行扫描,也可以用端口扫描软件进行。 在手工进行扫描时,需要熟悉各种命令。对命令执行后的输出进行分析。用扫描软件进行扫描时,许多扫描器软件都有分析数据的功能。 通过端口扫描,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发现系统的安全漏洞。 2. 对现有端口扫描工具程序的理解 该程序是有C++编写的。C++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计算机编程语言。C++是一种静态数据类型检查的、支持多重编程范式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它支持过程化程序设计、数据抽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制作图标等等泛型程序设计等多种程序设计风格。 该程序能够扫描主机IP的某一个端口,或者是扫描该主机IP某一范围内的端口。并且提供多次扫描功能。如果要扫描的端口很多,在扫描过程中可以暂停扫描。扫描结果在界面的下方显示。主要显示内容有IP地址、端口号、端口状态、连接次数及备注。

基于多线程的端口扫描程序

计算机网络课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计算机网络设计说明书 学院名称: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名称:网络工程122班 学生姓名: 学号: 题目:基于多线程的端口扫描程序 指导教师 姓名: 起止日期:2015年6月13日至2015年6月20日

一、选题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入侵行为日益严重,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端口扫描技术是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的重要技术之一。对目标系统进行端口扫描,是网络系统入侵者进入目标系统的第一步。网络安全探测在网络安全中起着主动防御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网络安全探测的所有功能都是建立在端口扫描的基础上,所以对端口扫描技术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实世界中的很多过程都具有多条线索同时动作的特性。Java语言的一大特性就是内置对多线程的支持。多线程是指同时存在几个执行体,按几条不同的执行线索共同工作的情况,它使得编程人员可以很方便地开发出具有多线程功能、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端口是由计算机的通信协议TCP/IP协议定义的。其中规定,有IP地址和端口号作为套接字,它代表TCP连接的一个连接端,一般称为Socket。具体来说,就是用[IP:端口]来定位一台主机的进程。 可见端口与进程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某个进程正在等待连接,称之为该进程正在监听,那么就会出现与它相对应的端口。由此可见,通过扫描端口,就可以判断出目标计算机有哪些通信进程正在等待连接。 利用TCP connect扫描原理,扫描主机通过TCP/IP协议的三次握手与目标主机的指定端口建立一次完整的连接,如果目标主机该端口有回复,则说明该端口开放。利用多线程技术实现了对一目标IP进行设定数目的端口扫描,对多IP段的特定端口进行扫描。 二、方案设计 多线程端口扫描器是实现计算机的端口的扫描,只要在在前台设置好所要扫描的IP、起始端口、结束端口以及所要用到的线程数,点击扫描,就可以扫描到所输入IP地址主机的开放端口,并显示在主窗体中;点击退出,则可以退出该程序。IP设置应为所在主机的IP地址,起始端口和结束端口应为0~65535之间的一个数,且起始端口应小于结束端口的大小。线程数为0~200之间的一个数。点击开始后就会运行,直到扫描完毕显示出开放端口,如果没有开放端口,则只显示扫描完毕。 本系统要实现的功能: ①端口扫描功能:扫描开放的端口,并将扫描到的开放端口号送到前台。 ②图像显示功能:显示图形界面,以及显示扫描结果。 ③多线程功能:当客户端要求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时,服务器端就将用到多线程功能,为每一个建立起来的连接创建一个线程。 ④异常抛出功能:对于明显的数据错误,能提示出错误的类型并阻止程序的运行。 流程图:

单片机IO口定义

单片机I/O口定义 I/O端口又称为I/O接口,也叫做I/O通道或I/O通道。I/O端口是MCS-51单片机对外部实现控制和信息交换的必经之路,是一个过渡的集成电路,用于信息传送过程中的速度匹配和增强它的负载能力。I/O端口右串行和并行之分,串行I/O端口一次只能传送一位二进制信息,并行I/O端口一次可以传送一组(8位)二进制信息。 并行I/O端口 8051有四个并行I/O端口,分别命名为P0、P1、P2和P3,在这四个并行I/O端口中,每个端口都有双向I/O功能。即CPU即可以从四个并行I/O端口中的任何一个输出数据,又可以从它们那里输入数据。每个I/O端口内部都有一个8位数据输出锁存器和一个8位数据输入缓冲器,四个数据输出锁存器和端口号P0、P1、P2和P3同名,皆为特殊功能寄存器SFR中的一个。因此,CPU数据从并行I/O端口输出时可以得到锁存,数据输入时可以得到缓冲。 四个并行I/O端口在结构上并不相同,因此它们在功能和用途上的差异较大。P0口和P2口内部均有一个受控制器控制的二选一选择电路,故它们除可以用作通用I/O口外,还具有特殊的功能。例如:P0可以输出片外存储器的低八位地址码和读写数据,P2口可以输出片外存储器的高八位地址码,等等。P1口常作为通用I/O口使用,为CPU传送用户数据;P3口除可以作为通用I/O口使用外,还具有第二功能。在四个并行I/O端口中,只有P0口是真正的双向I/O口,故它具有较大的负载能力,最多可以推动8个LSTTL门,其余3个

I/O口是准双向I/O口,只能推动4个LSTTL门。 四个并行I/O端口作为通用I/O使用时,共有写端口、读端口和读引脚三种操作方式,写端口实际上是输出数据,是把累加器A或其他寄存器中的数据传送到端口锁存器中,然后由端口自动从端口引脚线上输出。读端口不是真正的从外部输入数据,而是把端口锁存器中的输出数据读到CPU的累加器A中。读引脚才是真正的输入外部数据的操作,是从端口引脚线上读入外部的输入数据。端口的上述三种操作书架上是通过指令或程序来实现的。 串行I/O端口 8051有一个全双工的可编程串行I/O端口。这个串行I/O端口既可以在程序控制下把CPU中的8位并行数据编程串行数据逐行从发送数据线TXD发送出去,也可以把RXD线上串行接收到的数据变成8位并行数据送给CPU,而且这种串行发送和串行接收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8051串行发送和串行接收利用了P3口的第二功能,即它利用P3.1引脚作为串行数据的发送线TDX和P3.0引脚作为串行数据的接收线RXD,串行口I/O口的电路结构还包括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电源及波特率选择寄存器PCON和串行数据缓冲器SBUF等,它们都属于SFR(特殊功能寄存器)。其中,PCON和SCON用于设置串行口工作方式和确定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波特率,SBUF实际上有两个8位寄存器组成,一个工作方式和确定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比特率,另一个用于存放接收到的数据,起着数据的缓冲作用。

网络端口扫描实验指导汇总

《网络端口扫描》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端口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端口扫描技术在网络攻防中的应用; 2、通过上机实验,熟练掌握目前最为常用的网络扫描工具Nmap的使用,并能利用工具扫描漏洞,更好地弥补安全不足。 二、实验预习提示 1、网络扫描概述 扫描是通过向目标主机发送数据报文,然后根据响应获得目标主机的情况。根据扫描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主机的扫描和基于网络的扫描2种,其中基于主机的扫描器又称本地扫描器,它与待检查系统运行于同一节点,执行对自身的检查。通常在目标系统上安装了一个代理(Agent)或者是服务(Services),以便能够访问所有的文件与进程,它的主要功能为分析各种系统文件内容,查找可能存在的对系统安全造成威胁的漏洞或配置错误;而基于网络的扫描器又称远程扫描器,一般它和待检查系统运行于不同的节点上,通过网络来扫描远程计算机。根据扫描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地址扫描、漏洞扫描和端口扫描3类。 (1)地址扫描 地址扫描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扫描方式,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Ping程序来判断某个IP地址是否有活动的主机,或者某个主机是否在线。其原理是向目标系统发送ICMP回显请求报文,并等待返回的ICMP回显应答。 传统的Ping扫描工具一次只能对一台主机进行测试,效率较低,现在如Fping(Fast ping)等工具能以并发的形式向大量的地址发出Ping请求,从而很快获得一个网络中所有在线主机地址的列表。但随着安全防范意识的提供,很多路由器和防火墙都会进行限制,只要加入丢弃ICMP回显请求信息的相关规则,或者在主机中通过一定的设置禁止对这样的请求信息应答,即可对ICMP回显请求不予响应, (2)漏洞扫描 漏洞扫描是使用漏洞扫描器对目标系统进行信息查询,检查目标系统中可能包含的已知漏洞,从而发现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地方。其原理是采用基于规则的匹配技术,即根据安全专家对网络系统安全漏洞、黑客攻击案例的分析和系统管理员对网络系统安全配置的实际经验,形成一套标准的网络系统漏洞库,然后在此基础上构成相应的匹配规则,通过漏洞库匹配的方法来检查目标设备是否存在漏洞。在端口扫描后,即可知道目标主机开启的端口以及端口上提供的网络服务,将这些相关信息与漏洞库进行匹配,即可查看是否有满足匹配条件的漏洞存在。漏洞扫描大体包括CGI、POP3、FTP、HTTP和SSH漏洞扫描等。漏洞扫描的关键是所使用的漏洞库,漏洞库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决定了漏洞扫描器的性能,漏洞库的修订和更新的性能也会影响漏洞扫描器运行的时间。 (3)端口扫描 端口是网络连接的附着点,不同的应用进程使用不同的端口,如果一个应用程序希望提供某种服务,它将自己附着在端口上等待客户请求的到来(即对端口进行监听),希望使用此服务的客户则在本地主机分配一个端口,与远程主机的服务端口连接,客户通过联系这些特殊的端口来获取特殊的服务。在网络连接中,服务器端的进程需要一直处于监听状态,并且持续使用相同端口;而客户端的进程则只需要在和服务器建立连接时动态地创建一个端口,并在连接结束后立即释放。一般来说,端口扫描的对象是前者,即作为网络服务开放的

端口扫描

一、高级ICMP扫描技术 Ping就是利用ICMP协议走的,高级的ICMP扫描技术主要是利用ICMP协议最基本的用途:报错。根据网络协议,如果按照协议出现了错误,那么接收端将产生一个ICMP的错误报文。这些错误报文并不是主动发送的,而是由于错误,根据协议自动产生。 当IP数据报出现checksum和版本的错误的时候,目标主机将抛弃这个数据报,如果是checksum出现错误,那么路由器就直接丢弃这个数据报了。有些主机比如AIX、HP-UX等,是不会发送ICMP的Unreachable数据报的。 我们利用下面这些特性: 1、向目标主机发送一个只有IP头的IP数据包,目标将返回Destination Unreachable的ICMP错误报文。 2、向目标主机发送一个坏IP数据报,比如,不正确的IP头长度,目标主机将返回Parameter Problem的ICMP错误报文。 3、当数据包分片但是,却没有给接收端足够的分片,接收端分片组装超时会发送分片组装超时的ICMP数据报。

向目标主机发送一个IP数据报,但是协议项是错误的,比如协议项不可用,那么目标将返回Destination Unreachable的ICMP报文,但是如果是在目标主机前有一个防火墙或者一个其他的过滤装置,可能过滤掉提出的要求,从而接收不到任何回应。可以使用一个非常大的协议数字来作为IP头部的协议内容,而且这个协议数字至少在今天还没有被使用,应该主机一定会返回Unreachable,如果没有Unreachable的ICMP数据报返回错误提示,那么就说明被防火墙或者其他设备过滤了,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来探测是否有防火墙或者其他过滤设备存在。 利用IP的协议项来探测主机正在使用哪些协议,我们可以把IP头的协议项改变,因为是8位的,有256种可能。通过目标返回的ICMP错误报文,来作判断哪些协议在使用。如果返回Destination Unreachable,那么主机是没有使用这个协议的,相反,如果什么都没有返回的话,主机可能使用这个协议,但是也可能是防火墙等过滤掉了。NMAP的IP Protocol scan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利用IP分片造成组装超时ICMP错误消息,同样可以来达到我们的探测目的。当主机接收到丢失分片的数据报,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丢失的数据报,就会丢弃整个包,并且发送ICMP分片组装超时错误给原发送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制造分片的数据包,然后等待ICMP组装超时错误消息。可以对UDP 分片,也可以对TCP甚至ICMP数据包进行分片,只要不让目标主机获得完整的数据包就行了,当然,对于UDP这种非连接的不可靠协议来说,如果我们没

IO端口复用的几种方式

IO端口复用 简介 I/O多路复用(multiplexing):本质是通过一种机制(系统内核缓冲I/O数据),让单个进程可以监视多个文件描述符,一旦某个描述符就绪(一般是读就绪或写就绪),能够通知程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 适用场景:高并发的服务器端。应对并发,常见的思维是创建多线程,每个线程管理一个并发操作,但是弊端很明显,就是多线程需要上下文切换,这个切换的消耗太大,当连接的客户端很多的时候弊端就很突出了。所示使用单线程的多路复用。 几种方式 1.s elect Linux提供的select相关函数接口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t select(int max_fd, fd_set *readset, fd_set *wri teset, fd_set *exceptset, struct timeval *timeout) FD_ZERO(int fd, fd_set* fds) /* 清空集合 */ FD_SET(int fd, fd_set* fds) /* 将给定的描述符加入集合 */ FD_ISSET(int fd, fd_set* fds) /* 将给定的描述符从文

件中删除 */ FD_CLR(int fd, fd_set* fds) /* 判断指定描述符是否 在集合中 */ 接口解释: 1:select函数的返回值就绪描述符的数目,超时时返回0,出错返回-1。 2:第一个参数max_fd指待测试的fd个数,它的值是待测试的最大文件描述符 加1,文件描述符从0开始到max_fd-1都将被测试。 3:中间三个参数readset、writeset和exceptset指定要让内核测试读、写和异 常条件的fd集合,如果不需要测试的可以设置为NULL。 代码演示: sockfd=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memset(&addr,0,sizeof(addr)); addr.sin_family=AF_INET; addr.sin_port=htons(2000); addr.sin_addr.s_addr=IN ADDR_ANY; bind(sockfd,(struct sockaddr*)&addr,sizeof(addr)); listen(sockfd,5); fd_set rset; int max = 0; int fds[5]; for(int i=0;i<5;i++) { memset(&client,O,sizeof(client); addrlen=sizeof(client); fds[i]=accept(sockfd,(struct sockaddr*) &client,&addrlen); if(fds[i]>max) max=fds[i]; } while(1)

网络端口扫描

实验三:网络扫描 一:端口扫描 分析主机扫描或端口扫描的原理,进行扫描器扫描主机或端口实验,捕获扫描时交互的数据包,通过分析扫描数据包,验证扫描原理。 网络扫描步骤: 1.扫描目标主机识别工作状态(开/关机) 2.识别目标主机端口状态(监听/关闭) 3.识别目标主机系统及服务程序的类型和版本 4.根据已知漏洞信息,分析系统脆弱点 5.生成扫描结果报告 扫描原理分析: 因为我选择的是TCP扫描方式,TCP端口扫描的原理: 1.先来说下正常情况下TCP的三次握手 1)客户端发一个SYN包,带目的端口 2)观察下返回的包: 返回SYN/ACK包,说明端口打开在监听 返回RST/ACK包,说明端口关闭,连接重置 3)若返回SYN/ACK,客户端发一个ACK,完成这次连接 2.下面是TCP扫描的几种形式 ①开放扫描 1:TCP Connect 扫描 与目的主机建立一次TCP连接,此时目的主机会将这次连接记录到log中 方法:调用socket函数connect()连接到目标计算机上,完成一次完整的三次握手过程。如果端口处于侦听状态,那么connect()就能成功返回。 2:TCP反向ident扫描:需要建立完整的TCP连接 方法:ident 协议允许(rfc1413)看到通过TCP连接的任何进程的拥有者的用户名,即使这个连接不是由这个进程开始的。开放扫描特点:产生大量审计数据,容易被发现和屏蔽,但可靠性高。 ②半开放扫描 1:TCP SYN扫描:发送SYN包,当收到SYN/ACK包时,不回ACK包给目的主机,立刻发送RST包来终止连接, 那么一般很少会被记录,但构造SYN包需要较高权限 2.间接扫描:通过第三方IP(欺骗主机) 半开放特点:隐蔽性和可靠性在①③之间 ③隐蔽扫描 又可分为SYN/ACK扫描,FIN扫描,XMAS扫描,NULL扫描,TCP ftp proxy扫描,分段扫描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