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指南

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指南

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指南
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指南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

(2014年版)

海洋工程装备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11]597号),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在调整和修订《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3版)》的基础上,形成本指南。指南从工程与专项、特种作业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三个方面,提出了2014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重点科研方向。

一、工程与专项

(一)深海天然气浮式装备(一期工程)

1.工程总目标

满足我国深海大型气田开发和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的紧迫需求,系统开展深海天然气浮式装备(英文简称:FLNG,包括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和浮式储存及再气化

装置LNG-FSRU)设计、建造、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关键设备和系统的研制,形成相应的总体设计方案、设备工程样机及全套系统的试验验证装置,完成有关测试和检验、试验验证等工作,建立相应的FLNG设计建造规范与标准体系。开发一型适应我国南海大型气田开发需要、舱容约30万立方米、LNG年产量约为200-300万吨的LNG-FPSO,一型舱容在20万立方米以上、年气化能力约为200万吨的LNG-FSRU。

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目标是:完成LNG-FPSO、LNG-FSRU 总体设计方案,实现LNG-FSRU再气化模块及LNG-FPSO部分系统和设备的样机研制,具备不小于20万标方/天的小型天然气液化系统核心装置工程化应用能力。二期目标是:LNG-FPSO、LNG-FSRU 总体具备工程化条件,主要系统和设备完成样机研制及实验验证,具备LNG年产200-300万吨天然气预处理系统及液化系统装置研制能力。

2.重点研究方向

2015年前,重点围绕一期工程目标,突破天然气预处理系统及液化系统、再气化系统、LNG货物外输/转驳装置等设备和系统设计、制造、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部分系统和设备完成样机研制;开展FLNG建造、安装及调试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处理能力为不小于20万标方/天的天然气液化工艺和设备试验验证;初步建立起FLNG设计建造规范与标准体系。具体如下:

(1)天然气液化系统设计、集成及试验验证

研究目标:

掌握天然气液化系统的设计技术、集成技术,完成处理能力不小于20万方/天,且适用于LNG-FPSO的采用混合冷剂液化工艺的安全、可靠、高效的天然气液化系统设计和建造,开展工艺和关键设备试验验证。

研究内容:

1)处理能力不小于20万标方/天的天然气液化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天然气液化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3)适用于LNG-FPSO的混合冷剂液化工艺和绕管式换热器等关键设备试验验证。

成果形式:

总体设计方案;处理能力不小于20万标方/天天然气液化系统及试验报告。

(2)天然气预处理用大型塔器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适合FLNG天然气预处理系统使用的大型塔器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包括强度计算、填料和塔盘的水力学计算等,完成大型塔器详细设计和样机研制,具备工程化应用条件,与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相当。

研究内容:

1)工艺参数优化和工艺流程设计;

2)大型塔器的材料选型、强度计算及分析;

3)大型塔器中填料、塔盘等内件水力学计算;

4)大型塔器气液分布器的设计与优化;

5)晃荡对大型塔器性能影响研究;

6)适用于年产液化天然气300万吨LNG-FPSO使用的大型塔器详细设计;

7)大型塔器样机研制。

成果形式:

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研究报告;样机及试验验证报告,并通过船级社认可。

(3)天然气液化用大型混合冷剂压缩机研制

研究目标:

完成满足LNG年产量约为200-300万吨的LNG-FPSO要求的大型混合冷剂压缩机的选型方案,攻克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完成详细设计和样机研制,具备工程化应用条件,与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相当。

研究内容:

1)压缩机选型方案论证;

2)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3)大型混合冷剂压缩机详细设计;

4)大型混合冷剂压缩机样机研制。

成果形式:

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研究报告;样机及试验验证报告,并通过船级社认可。

(4)天然气液化用大型板翅式换热器冷箱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板翅式换热器冷箱均布、安全性相关技术等关键技术,完成相应的试验研究和样机研制,满足LNG-FPSO的技术要求。

研究内容:

1)多联板翅式换热器均布技术研究;

2)板翅式换热器应用于FLNG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

3)板翅式换热器样机研制。

成果形式:

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研究报告;适用于处理能力为不小于20万标方/天天然气液化系统的样机及试验验证报告,并通过船级社认可。

(5)海水-混合冷剂换热器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海水-混合冷剂换热器设计、制造、检验等关键技术,开展满足LNG年产量约为200-300万吨的LNG-FPSO要求的海水-混合冷剂换热器详细设计方案,完成中试研究和小型样机研制,设计、制造、检验能力达到LNG-FPSO技术要求。

研究内容:

1)海水-混合冷剂换热器选型研究;

2)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3)制造和检验关键技术研究;

4)海水-混合冷剂换热器小型样机研制。

成果形式:

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研究报告;适用于处理能力不小于20万标方/天;天然气液化系统的样机及试验验证报告,并通过船级社认可。

(6)LNG液力透平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LNG液力透平的关键技术,完成小型样机设计制造及现场试验,开展适用LNG-FPSO的LNG液力透平详细设计,完成中试研究和样机研制。

研究内容:

1)LNG液力透平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2)LNG液力透平样机设计制造;

3)适用LNG-FPSO的LNG液力透平详细设计;

4)LNG液力透平样机研制及现场性能试验;

5)技术标准研究。

成果形式:

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研究报告;样机及试验验证报告,并通过船级社认可。

(7)天然气液化系统硫回收装置研制

研究目标:

研究适用于浮式条件下的硫磺回收工艺,研制橇装的硫磺回收装置,具备效率高、安全性高、占地少和轻量化的特点,完成样机研制。

研究内容:

1)硫回收装置关键设备选型研究;

2)硫回收工艺的工艺包设计;

3)硫回收装置服役可靠性技术研究;

4)硫回收装置的橇块化技术研究;

5)硫回收装置样机研制及验证;

6)LNG-FPSO硫磺回收装置的技术标准研究。

成果形式:

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研究报告;样机及试验验证报告,并通过船级社认可。

(8)LNG蒸发汽再液化装置研制

研究目标:

根据LNG蒸发汽(BOG)和浮式平台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浮式平台上的BOG再液化工艺,完成BOG再液化装置的橇块化设计,达到能够制造的深度,完成小型样机研制。

研究内容:

1)核心设备选型研究和浮式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2)橇块化设计方案研究;

3)再液化装置的橇块化设计;

4)再液化装置样机研制;

5)相关技术标准研究。

成果形式:

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研究报告;样机及试验验证报告,并通过船级社认可。

(9)货物外输/转驳装置研制

研究目标:

研究开发适用于LNG-FSRU、LNG-FPSO与穿梭LNG船之间的货物外输/转驳装置,能够实现低温液体和气体的输送,具备较高的可靠性。货物外输/转驳装置在满足旁靠相关海况的相对运动和串联情况下,转运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小时。

研究内容:

1)两船并靠水动力分析与试验验证;

2)旁靠转驳与串联转驳的比较论证;

3)刚性装卸臂与低温软管输送比较论证;

4)旁靠输送装置样机研制;

5)旁靠转运的模拟海况试验和液体试验;

6)串联输送技术预研。

成果形式:

两船旁靠水动力分析和水池模型试验报告;旁靠转驳与串联转驳设计图纸和计算书;旁靠输送装置样机及试验验证报告,并通过船级社认可。

(10)LNG潜液泵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水力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密封技术等LNG潜液泵关键设计制造技术,开展适用LNG-FPSO的LNG潜液泵详细设计,完成中试研究和小型样机研制。

研究内容:

1)水力计算与选型

2)泵体结构优化设计

3)密封设计

4)适用LNG-FPSO的LNG潜液泵详细设计

5)LNG潜液泵小型样机研制及试验研究

6)技术标准研究

成果形式:

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研究报告;小型样机及试验验证报告,并通过船级社认可。

(二)自升式平台品牌工程

1.工程总目标

把握自升式平台技术发展趋势,瞄准自升式钻井平台和自升式作业支持平台两类主流产品,对标世界品牌产品,结合国内批量建造平台的工程实践经验,开发市场定位清晰、具有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3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和1型自升式作业支持平台,全面提升平台适应性、作业效率、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掌握自主设计建造核心技术,实现承接工程订单,带动关键系统和设备应用,增强我国在自升式平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重点研究方向

(1)自升式钻井平台

研究目标:

分别对标自升式钻井平台国际主流品牌,开发高规格大水深3型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台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同

类国际品牌产品,最大钻井深度35000-40000英尺,作业工况下最大甲板可变载荷提高5%-10%,钻井系统大钩载荷提高25%左右,悬臂梁纵向最大外伸距离75-80英尺,经济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平台居住房间达到欧洲北海高舒适性标准,关键系统和设备自主化配套率达到80%以上,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认证,承接工程订单。

自升式钻井平台I:

最大作业水深350英尺

适用海洋环境温和海域+欧洲北海

最大波浪高/周期10.0/11s

气隙15.24m

环境温度-20~45摄氏度

最大钻井深度35000英尺

悬臂梁最大外伸距离纵向:75英尺;横向:+/- 15英尺

定员120人

最大甲板可变载荷(风暴自存工况) 3200吨

最大甲板可变载荷(作业工况) 4600吨

钻井系统大钩载荷1000短吨

升降系统(齿轮数量) 3×18个齿轮,具备预压载状态升船能力钻井作业效率自动排管/Off-line

研究内容:

1)自升式钻井平台作业环境和适应性研究;

2)平台总体性能优化研究;

3)平台主体结构轻量化设计和桩腿结构优化设计;

4)平台悬臂梁及钻台优化设计研究;

5)平台关键系统集成优化及国产化应用技术研究;

6)平台环保性和舒适性设计技术研究;

7)平台高效建造技术研究;

8)平台重量控制技术研究;

9)桩腿国产化技术研究。

成果形式:

1)自主品牌自升式平台基本设计图纸、船级社审核报告等;2)相关研究报告、试验报告、计算分析报告等;

3)相关专利、论文、标准和指导性文件。

自升式钻井平台II:

最大作业水深400英尺

适用海洋环境温和海域+欧洲北海

最大波浪高/周期14.4m/14.1s

气隙15.0m

环境温度-20~45摄氏度

最大钻井深度40000英尺

悬臂梁最大外伸距离纵向:75英尺,横向:+/- 15英尺

定员140 人

最大甲板可变载荷(风暴自存工况) 3145吨

最大甲板可变载荷(作业工况) 6850吨

钻井系统大钩载荷1250短吨

升降系统(齿轮数量) 3×18个齿轮,具备预压载状态升船能力钻井作业效率自动排管/Off-line 研究内容:

1)自升式钻井平台作业环境和适应性研究;

2)平台总体性能优化研究;

3)平台主体结构轻量化设计和桩腿结构优化设计;

4)平台悬臂梁及钻台优化设计研究;

5)平台关键系统集成优化及国产化应用技术研究;

6)平台环保性和舒适性设计技术研究;

7)平台高效建造技术研究;

8)平台重量控制技术研究;

9)桩腿国产化技术研究。

成果形式:

1)自主品牌自升式平台基本设计图纸、船级社审核报告等;

2)相关研究报告、试验报告、计算分析报告等;

3)相关专利、论文、标准和指导性文件。

自升式钻井平台III

最大作业水深500英尺

适用海洋环境温和海域+欧洲北海

最大波浪高/周期24.0m/14s

气隙24.0m

环境温度-20~45摄氏度

最大钻井深度40000英尺

悬臂梁最大外伸距离纵向:80英尺,横向:+/- 20英尺

定员150 人

最大甲板可变载荷(风暴自存工况) 3400吨

最大甲板可变载荷(作业工况) 8350吨

钻井系统大钩载荷1250短吨

升降系统(齿轮数量) 3×18个齿轮,具备预压载状态升船能力钻井作业效率自动排管/Off-line

研究内容:

1)自升式钻井平台作业环境和适应性研究;

2)平台总体性能优化研究;

3)平台主体结构轻量化设计和桩腿结构优化设计;

4)平台悬臂梁及钻台优化设计研究;

5)平台关键系统集成优化及国产化应用技术研究;

6)平台环保性和舒适性设计技术研究;

7)平台高效建造技术研究;

8)平台重量控制技术研究;

9)桩腿国产化技术研究。

成果形式:

1)自主品牌自升式平台基本设计图纸、船级社审核报告等;2)相关研究报告、试验报告、计算分析报告等;

3)相关专利、论文、标准和指导性文件。

(2)自升式作业支持平台

研究目标:

瞄准多功能自升式作业支持平台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平台通用化、功能模块化、接口标准化”的设计理念,开发市场定位清晰、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升式作业支持平台,具备助航定位、快速提升、起重作业等功能,最大作业水深为350英尺,平台最大连续升降速度为72米/小时,轻量化起重机起重能力不小于200吨,甲板面积不小于1600平方米,甲板载荷不小于2500吨,关键系统和设备配套率90%以上,实现工程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

1)多功能作业支持平台通用化及模块化技术研究;

2)自升式支持平台环境和地质条件适应性技术研究;

3)平台升降等核心系统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技术研究;

4)平台关键系统集成优化及国产化应用技术研究;

5)关键系统调试验证技术研究。

成果形式:

1)自升式作业支持平台基本设计图纸、船级社审核报告等;

2)相关研究报告、试验报告、计算分析报告等;

3)自升式作业支持平台及关键系统和设备工程示范应用;

4)相关专利、论文、标准和指导性文件。

(三)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一期工程)

1.工程总目标

以我深海油气田开发为工程背景,系统开展水下生产系统、控制系统、安防系统、铺管系统等的总体设计技术研究,以及水下采油树、混输增压泵、脐带缆、水下阀门、水下作业工具等关键设备的研制,初步形成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标准体系。掌握3000米水深水下生产系统及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测试与安装技术;实现1500米水深水下生产系统及关键设备产业化。

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目标是:具备500米水深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及关键设备的工程设计、制造、测试与安装能力,初步实现产业化。二期目标:具备1500米水深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及关键设备的工程设计、制造、测试与安装能力,初步实现产业化;掌握3000米水深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关键技术。

2.重点研究方向

2015年前,重点围绕一期目标,开展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核心技术与设备、水下专用作业设备的研制。重点研究方向如下:(1)水下控制系统与关键设备研发

研究目标:

掌握500米水下控制系统设计、制造、测试与安装技术能力,完成水下控制产品的功能分析、设计要求及总体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掌握水下控制模块、水下分配单元的设计、制造、安装技术。

研究内容:

1)功能分析和设计要求;

2)系统总体设计、测试和总体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3)水下控制模块(SCM)设计、制造、测试和安装技术研究;

4)水下分配单元(SDU)设计、制造、测试和安装技术研究。

成果形式:

1)水下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研究报告;

2)水下控制产品的功能分析、设计要求及总体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报告;

3)水下控制模块产品设计、制造、测试与安装的设计文件、研究报告;

4)500米可回收式水下控制模块原理样机及全套设计文件

5)500米可回收式水下分配单元原理样机及全套设计文件。

(2)水下安防系统工程化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500米水下安防系统产品设计、制造、测试与安装技术,完成500米水下安防系统的工程样机研制及工程化应用。

研究内容:

1)水下安防系统设计、制造、测试、安装技术研究;

2)水下安防系统工程样机研制;

3)水下安防系统设计、制造与测试标准研究。

成果形式:

1)水下安防系统设计、制造与测试的设计与研究报告;

2)以水下设施为中心的500米水下安防系统工程样机;

3)相关标准研究报告,设计、制造及验收指南,陆上测试报告,压力舱测试报告,海试试验报告。

(3)水下混输增压泵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适用于1500米深海环境水下混输增压泵的设计、制造、测试与安装等关键技术,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

1)混输增压泵总体方案研究;

2)混输增压泵压缩单元关键技术研究;

3)配套大功率水下电机及动力传输系统研究;

4)均化器结构方案研究;

5)密封技术研究;

6)防腐处理措施研究;

7)冷却及润滑方案研究;

8)水下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9)混输增压泵测试、安装技术研究。

成果形式:

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设计指导性文件;

2)水下混输增压泵系统及关键部件设计图纸、计算书、测试报告等;

3)水下混输增压泵样机一套;

4)陆上工厂混输运行试验报告,压力舱试验报告,水池试验报告,相关标准研究报告及设计指南。

(4)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装置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500米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装置产品设计、制造、测试与

安装技术,完成500米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装置工程样机的研制。

研究内容:

1)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装置设计、制造、测试、安装技术研究;

2)工程样机研制;

3)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装置设计、制造与测试标准研究。

成果形式:

1)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装置产品设计、制造与测试的文件与研究报告;

2)500米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装置工程样机;

3)陆上混输试验报告、压力舱试验、水下模拟海试;

4)相关标准研究报告及设计、制造指南。

(5)水下阀门工程化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500米水深水下阀门及执行机构的设计、制造与测试技术,具备500米水深水下阀门高压舱测试能力,完成500米水深水下阀门工程样机研制及海试。

研究内容:

1)典型水下阀门(闸阀、球阀)设计、制造与测试技术研究;

2)水下阀门执行机构的设计、制造与测试技术研究;

3)水下阀门高压舱测试技术研究。

成果形式:

1)水下闸阀及执行机构样机及相关支持文件;

2)水下球阀及执行机构样机及相关支持文件;

3)5000 磅/平方英寸的6英寸水下闸阀工程样机、2500磅的12英寸水下球阀工程样机各一台;

4)水下阀门压力舱测试报告、水下阀门海试测试报告;

5)相关标准研究报告及设计、制造指南。

(6)水下工程安全作业仿真测试装备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目标:

面向海洋工程大型装备安全作业需求,通过开展海洋工程大型装备作业仿真测试系统技术研究、海洋水动力环境模型及海洋工程大型装备动力学与运动模型研究、海洋工程水下作业风险分析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研制海洋工程水下作业仿真测试系统,以安装、铺管作业为核心,兼顾水下维修等作业,构建一套500米水深水下工程安全作业的方案预演与评估平台。

研究内容:

1)水下工程安全作业仿真测试装备总体技术研究;

2)海洋水动力环境模型与海洋工程大型装备建模与仿真研究;

3)水下工程安全作业风险分析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

4)水下系统生产运营仿真测试装备研制;

5)水下工程安全作业仿真测试装备研制;

6)工程应用示范。

成果形式:

1)水下工程安全作业仿真测试装备、海洋水动力环境模型与海洋工程大型装备仿真软件系统、水下工程安全作业风险分析评

估方法及风险预测分析系统软件、水下生产运营仿真测试系统软件各一套;

2)典型海洋工程水下安全作业仿真系统评估工程示范;

3)软件著作权与专利。

(7)水下多路液压快速接头及单路液压接头研制

研究目标:

掌握适合500米水深水下采油树控制系统所需多路液压快速接头及液压接头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包括多路液压快速接头及液压接头设计、强度计算、密封、防腐、水下安装、高压测试等,完成多路液压快速接头详细设计和样机研制,多路液压快速接头在额度工作压力下可实现ROV插拔连接,具备工程化应用条件,与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相当。

研究内容:

1)水下液压接头结构设计、材料开发、密封及测试技术研究;

2)多路液压快速接头结构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

3)多路液压快速接头安装技术研究。

成果形式:

1)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与研究报告;

2)多路液压快速接头1:1工程样机及水下液压接头1:1工程样机;

3)压力舱试验验证报告、海试测试报告。

(8)水下湿式电气通用接头及水下电缆小型连接器研制(Ⅰ期)

武汉理工大学-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议书(模版)

- 附件1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 建议书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参研单位 项目负责人: 研制周期: 编制日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

填写说明 1.项目名称:应体现项目关键技术的特点及研究重点,简洁、明了。 2.申报单位:填写申报牵头责任单位的工商注册全称并加盖公章。 3.参研单位:填写各参研单位的工商注册全称并加盖公章。 4.项目负责人:填写牵头责任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5.研制周期:是指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至项目完成结题验收的时间。若批复后才能开始实质性研究的项目,应填写相对时间,并以月为单位计算,如36个月;若由于市场、任务等原因有明确完成时限要求的项目,应填写具体的开始和完成时间,如:2009年1月—2011年1月。 6.编制日期:填写建议书编制完成的时间,如:2009年1月1日。 7.正文为3号仿宋,一级标题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固定行距28磅。

1.研究目的及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1.1项目背景 总体说明开展项目研究的背景情况。 1.2市场需求分析 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化分析,包括市场定位、需求量、基本技术要求、竞争环境等情况。 1.3研究目的 总体阐述开展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对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的影响等。 1.4国内外发展现状 1.4.1国外发展现状 分析国外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列出国外相关技术的研究单位及现有水平、技术优势等。 1.4.2国内发展现状 分析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列出国内相关技术的研究单位及现有水平、技术优势等。 1.5必要性分析 结合本项目拟开展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详细论述开展项目研究的必要性。 2.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2.1研究目标 提出项目研究的具体目标,可根据研究内容和进度要求提出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第11卷 第3期 中 国 水 运 Vol.11 No.3 2011年 3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March 2011 收稿日期:2011-02-18 作者简介:刘 全(1978-),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工程师,硕士,从事港航工程专业 设计工作。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刘 全,黄炳星,王红湘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9) 摘 要:随着陆地资源日趋枯竭,人类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其中,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文中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世界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工装备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3-0037-03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未来陆上油气储量的逐渐枯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海洋二十一世纪议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等均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使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出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率、关键技术的提升、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国外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880亿吨,天然气储量266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占45%左右。随着陆上油气资源逐渐减少,海洋石油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追逐的主要战略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1600多个,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上开发油气,有200多个油气田投产。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持续大幅增长,据Douglas-Westwood 统计,08年全球海工装备资本性投资为1570亿美元,09年约1520亿美元,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60%左右。 当前,全球共有各类海洋钻井装备650多座,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超过430座,占有总规模的2/3;半潜式钻井平台180多座,钻井船近50艘,合计占1/3。截止2010年7月,全球超深水钻井平台、钻井船订单情况如表1。 表1 全球海工装备订单情况(2010.7) 类别 当前在建 订单总额(百万美元) 钻井船 37 24265 半潜平台 41 14998 自升式平台 59 6901 合计 137 46164 资料来源: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 2010年7月21日 《海洋工程装备》数据整理。 FPSO 目前的保有量接近120艘。此外,全球首艘兼具钻井功能的FPSO (称作FDPSO)已交付,将开启FPSO 市场的崭新一页。FLNG 和FSRU 等专门针对天然气的新船 种也将加入浮式生产装备行列,成为海上一道新景观,FPSO 新项目需求如图1 所示。 图1 FPSO 新项目需求预测(2011-2017)(单位:艘) 保守估计,按未来5年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年均投资3,200亿美元测算,则2011至2015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年均容量700亿美元以上,期间海洋工程装备投资总额至少为3,500亿美元。 二、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海岸线18,400km,综合评估我国海域共有油气资源量350~400亿吨石油当量。但开采程度和平均探明率相对较低,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和装备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缺少必要的深海油气资源钻探、开采和生产装备。未来10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提高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南海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并首次将南海权益列为中国核心利益。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资源总量的1/3。国家发改委已组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同研究深海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据悉中石油已获批准在南海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勘探,中海油也已获准在南海7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勘探开发。中石化则主要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可以预期中国万里海疆将出现海洋油气开发的高潮。 截至2009年底,国内在生产油气田77个,平台150座,在建10座,海外油田管理140余座,海管4,813km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 (2014年版) 海洋工程装备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11]597号),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在调整和修订《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3版)》的基础上,形成本指南。指南从工程与专项、特种作业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三个方面,提出了2014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重点科研方向。 一、工程与专项 (一)深海天然气浮式装备(一期工程) 1.工程总目标 满足我国深海大型气田开发和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的紧迫需求,系统开展深海天然气浮式装备(英文简称:FLNG,包括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和浮式储存及再

气化装置LNG-FSRU)设计、建造、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关键设备和系统的研制,形成相应的总体设计方案、设备工程样机及全套系统的试验验证装置,完成有关测试和检验、试验验证等工作,建立相应的FLNG设计建造规范与标准体系。开发一型适应我国南海大型气田开发需要、舱容约30万立方米、LNG年产量约为200-300万吨的LNG-FPSO,一型舱容在20万立方米以上、年气化能力约为200万吨的LNG-FSRU。 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目标是:完成LNG-FPSO、LNG-FSRU 总体设计方案,实现LNG-FSRU再气化模块及LNG-FPSO部分系统和设备的样机研制,具备不小于20万标方/天的小型天然气液化系统核心装置工程化应用能力。二期目标是:LNG-FPSO、LNG-FSRU总体具备工程化条件,主要系统和设备完成样机研制及实验验证,具备LNG年产200-300万吨天然气预处理系统及液化系统装置研制能力。 2.重点研究方向 2015年前,重点围绕一期工程目标,突破天然气预处理系统及液化系统、再气化系统、LNG货物外输/转驳装置等设备和系统设计、制造、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部分系统和设备完成样机研制;开展FLNG建造、安装及调试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处理能力为不小于20万标方/天的天然气液化工艺和设备试验验证;初步建立起FLNG设计建造规范与标准体系。具体如下: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2年2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发展原则 (3) (三)发展目标 (4) 三、主要任务 (6) (一)加快提升产业规模 (6) (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 (7) (三)提高设备配套能力 (9) (四)构筑海工装备现代制造体系 (10) (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1) (六)实施重大创新工程 (11) 四、政策措施 (12) (一)积极培育装备市场 (12) (二)规范和引导社会投入 (12) (三)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 (12) (四)加大科研开发支持力度 (13) (五)推动建立产业联盟 (13)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4)

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五大类1。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以海洋油气资源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是当前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点和热点,技术相对成熟,装备种类多,数量规模较 1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滨海矿砂;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海上 太阳能、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潮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海洋化学资源包括海水本身、海水溶解物;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包括生产空间、贮藏空间、通道空间、生活休闲娱乐空间及军事战略空间资源。

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

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2014-2018年中国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供需形势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简介】 由于近期发现华经视点公司原创报告目录被多家网站严重抄袭,华经视点公司已通过法律途径处理此事。任何网站或媒体均不得转载或引用!为了维护客户的利益及保障您所购买报告的准确以及真实性,请您直接从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购买正版报告并享受VIP级别的高端售后服务。 此报告为多用户报告,如果您有更多需求,我们会重新修订报告研究框架,并做出合理的报价。 【目录】 第一章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定义及分类 一、行业定义 二、产品分类 第二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概述 一、海洋工程产业链构成 二、海洋工程核心装备 第三节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相关政策解读 二、行业相关发展规划 第四节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全球宏观经济现状及预测 1)全球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2)全球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二、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及预测 1)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2)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3)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第五节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二、行业专利公开数量变化情况 三、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四、行业热门技术分析 第六节中国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第二章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一、全球海上及陆上油气开采潜力对比 二、全球海洋油气产量分析 三、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投资额分析 四、中国海洋油气开采潜力分析 第二节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历程 二、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格局 1)总承包和设计方面 2)总装建造能力方面 三、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 四、全球海洋工程装备竞争格局 五、全球海洋工程装备细分产品分析 1)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概况 2)全球钻井装备分析 1.自升式钻井平台分析 2.半潜式钻井平台分析 3.钻井船分析

海洋油气装备创新发展工程专项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实施方案(2018-2020年) 船舶工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是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也是经略蓝色国土、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要。 为了有效支持船舶工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5-2017实施了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项。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具体表现:第一、推进了重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示范应用,使得我国船舶行业的产业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第二、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配套设备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取得一定突破,部分设备实现了装船应用;第三,相关试验检验平台建设得到积极推进,试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为产品质量提供有效保证;第四、海洋环保技术日趋完善,行业绿色制造能力有效提升;第五、船舶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第六、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加速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有效提升了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虽然通过支持重大项目,一批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取得突破,推动了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但是,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配套设备自主化装船率仍需提高,部分高端产品尚需攻坚,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等相关服务发展需要提速。同时,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竞争缓慢这一切都证明了继续执行本专项十分必要。 从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发展目标出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在全球海洋资源开发中突显出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为满足我国在国际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需进一步突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加快船舶工业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实力,实施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一、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 (一)海洋油气装备创新发展工程专项 开展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大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上平台拆解装备、张力腿平台(TLP)、液货装卸及外输系统等油气开采装备的国内制造、示范应用,实现主力装备结构升级、突破重点新型装备,提升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和国产化配套系统水平,形成我国海洋油气的装备体系。

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立项报告

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立项报告 一、项目提出的理由 当前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 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有利条件和困难风险 挑战。 从有利因素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对外合作新 空间。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存在,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对我省重点行业发展形成约束传导。国内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 以及投资增长放缓,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些行业发展,也对扩大投资产 生影响。 19世纪末,全球开始海洋油气勘探,海洋工程装备由此出现。进 入20世纪,随着海洋勘探需求的增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不断发展,技术含量含量不断提高,先后建造出固定式、坐底式、自升式、 半潜式钻井平台。21世纪以来,由于海洋石油开发规模增加且不断向 深水领域发展,海工装备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全球海洋

工程装备市场年需求量保持在400-500亿美元左右。而未来5-10年内 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总量将会达到500亿美元的水平上,这将与 世界船舶市场的投资规模大体相当,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水进军, 市场规模还将扩大。如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能占其中的20%以上的市场份额,再加上其他配套方面的产值,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有望成为一 个产值达千亿美元的新兴产业。 不过,当前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尚未走出低谷,过剩的装 备供应导致新订单缺乏孕生基础,新造需求极为有限。2018年上半年,全球累计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36艘(座)、成交额53亿美元,同 比下滑约23%。 细分市场来看,2017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共成交海工船46艘,合计23.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6.1%和34%。其中,作业船成 交额最大,约为20.2亿美元,调查船、支持船成交额分别只有3.3亿 美元、0.4亿美元。 相比之下,浮式生产平台订单爆发式增长。2017年,全球移动生 产平台成交金额达70.6亿美元,远超2015、2016年水平,其中包括6座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9座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1座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

符合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

符合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企 业申请报告 加盖公章) 企业名称: 申报级别 / 类别: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申报日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制

符合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 企业申请报告大纲 一、企业基本情况 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纳税、用工制度、缴纳社会保险情况,企业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要求开展生产的情况及研发机构设置等的概述,完成表1-1,并提供以下证明 材料: 1.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有关项目核准或备案、土地证或土地租赁协议等文件,可附工商局 开具的经营范围证明的复印件; 2. 企业生产设施照片,包括海工平台建造用坞(台)、码头、起重、喷涂等设施; 3. 企业通过有关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证明材料复印件; 4. 企业取得的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证书复印件; 5. 银行为企业开具的信用等级证明材料,企业纳税证明文件,职工社会保险缴纳证明材料及企业各类职工用工制度相关文件; 6. 省级及以上部门认定的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批复文

件或认定证书复印件,如果研发机构与申报企业之间为相互独立的法人,则需要提供书面材料,证明研发单位与申报企业之间存在资产、行政隶属关系。 二、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 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上年度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主营业务收入,拥有国家授权专利,研发团队,企业焊接质量控制体系、重量控制管理体系、精度控制管理体系、调试管理体系、物资供应链管理体系、分包控制管理体系等的概述,完成表2-1、 2-2、2-3、2-4及2-5,并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 可以证明上年度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主营业务收入情况的相关财务文件; 2. 国家授权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海工平台设计相关证明文件或证书复印件;若有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需要提供标准文本及其他相应的证明材料。 3. 研发设计团队名单,包括人员姓名、从事专业、职称、履历等情况,以及经过船级社审定的研发设计团队承担项目的图纸或设计成果的相关鉴定文件等; 4. 企业焊接质量控制体系相关文件; 5. 企业重量控制管理体系相关文件; 6. 企业精度控制管理体系相关文件;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

附件: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 (2011-202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增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持续、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战略。战略实施期为2011-2020年。 一、战略意义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我国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方向。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产业辐射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纳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

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已成功设计和建造了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多种海洋工程船舶,在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基本形态,但在高端新型装备设计、建造、配套、工程总承包能力等方面尚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国内海洋开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未来十年,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我国船舶工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制造体系和配套供应体系,抓住全球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日益增长的装备需求契机,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力度,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完全有可能实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需求为导向,立足科技创新,完善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重点突破海洋深水勘探装备、钻井装备、生产装备、工程船舶的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设计、专业化制造及设备配套能力,提高

海洋工程装备二

一,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产业辐射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 国际上通常将海洋工程装备分为三大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包括各类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潜水作业船等。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起步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现快速发展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内外海洋装备需求的增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抓住市场高峰期的战略机遇,承接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订单,实现了快速发展,能力也明显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先后自主设计建造了国内水深最大的近海导管架固定式平台,国内最大、设计最先进的30吨浮式生产储油轮装置FPSO,当代先进自升式钻井平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平台等一批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 前海洋油气开发(特别是深水和超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油气开采的重点领域,海洋石油开发推动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发展。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随着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海工装备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海工装备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海工装备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海工装备行业中的翘楚。 二,海洋钻井平台概述 海洋钻井平台是进行海洋油气开采的主要设备,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是用来支撑和存放巨大的钻机、为钻井人员提供居住地点、对开采的原油进行存储等。相比较具体的油气存储设备以及诸多的海上工程船舶,海洋钻井平台的存在更具基础性作用。海上钻井平台的造价非常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钻井平台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自身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在对它进行设计时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钻井平台一经入使用,就会常年经受海上的恶劣环境,诸如台风、潮汐、海浪等都会对钻井平台设备的主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侵蚀,为了保证钻井平台的正常使用,必须在建造的过程中加大对耐腐蚀、耐侵蚀等昂贵材料的应用。第三,钻井平台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材料老化、地基土冲刷等问题,在进行周期性维护时,也必须加大一部分的资金投入。 三,海洋钻井平台模式 当前最常用的钻井平台模式有七种,分别是固定平台、坐底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半潜式钻井平台、张力腿式钻井平台以及牵索塔式钻井平台。

项目名称海气界面多平台探测关键技术及装备

一、项目名称:海气界面多平台探测关键技术及装备 二、项目简介 海气界面层内海洋、气象要素变化极为复杂,海气界面的温度、盐度影响着海洋牧场渔业活动,恶劣海况、低能见度等危险天气严重影响着战略通道航行安全,海洋表面大气波导制约着岛礁安全预警平台的效能发挥,海气界面环境的探测直接关系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战略利益拓展和国防安全。项目针对海气界面环境立体观测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天基全域探测、船基走航探测、岸基定点探测技术难题,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系列装备,技术创新为: 1、星载直接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海面全域探测技术。针对国内星载海面盐度探测装备空白,L波段盐度探测天线尺寸大,难以星载工程化应用,发明了L波段综合孔径辐射测量技术。发明了星载高精度直接全极化微波辐射接收方法。实现了海面风场全极化弱亮温信息的高灵敏度接收,亮温接收灵敏度优于0.25K;发明了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定标技术,全极化微波辐射计相位定标精度优于0.5°,幅度定标精度优于0.5dB。 2、船基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航线剖面探测技术。针对基于微波回波信号测波定标困难、波浪参数反演精度低的难题,发明了毫米波干涉模式下的浪高直接测量技术和浪向反演技术,发明了Ka频段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云雾探测和能见度反演技术。实现了能见度单点静态探测向水平、垂直和斜视全方位动态监测的转变,信号检测能力提高10dB以上。 3、岸基连续波和亚毫米波定点廓线连续探测技术。针对常规探空气球获取海气界面温湿风廓线存在低空盲区大、时间不连续等问题,发明了调频连续波相控阵超低空风廓线探测技术,将低空风廓线最低有效探测高度由100m降低到10m;针对风廓线回波信号弱、不易提取、易受有源电磁干扰等问题,发明了风廓线弱回波信号提取和抗有源干扰方法,干扰抑制30dB以上,有用信号功率增加13dB以上,研制了岸基亚毫米波大气温湿廓线探测装备,海气界面温湿廓线连续探测时间分辨率达毫秒级。发明点居国内领先水平。 已授权国家(防)发明专利35项,公开或实审发明专利11项。近三年,新增销售额4.67亿元;为国庆阅兵、北京奥运、南海岛礁建设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获2011 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发展

《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海洋工程装 备及高技术船舶发展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 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为此,《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 之一加快推进,明确了今后10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认识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 展的重要意义 海洋工程装备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 技术船舶具有技术复杂度高、价值量高的特点,是推 动我国造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海洋工程装备 和高技术船舶处于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推动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是促进我国船舶工 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世界造船强国建设步 伐的必然要求,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开发、保障战略运输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劳 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大国,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 展和国家安全的大局。海洋与陆地的一个根本区别是 海上的一切活动必须依托相应的装备,人类对海洋的 探索与开发都是伴随着包括造船技术、海洋工程技术 在内的装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经略海洋,必 须装备先行。特别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向前推进,

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已经对传统海洋强国形成挑战,西方强国在一些核心技术和装备上对我封锁。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建立自主可控的装备体系,必须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南海开发进程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海上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空间开发等相关装备的需求将更为急迫,也对我国高端海洋装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必然要求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具备了较强国际竞争力。未来 10-20年我国船舶工业将进入全面做强的新阶段。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谓全面转型,就是产业发展动力的全面转型,由依靠物质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以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等支撑产业发展;所谓结构升级,主要是技术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是船舶工业全面转型、结构升级,从而实现全面做强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逐步引领未来国际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将有力地带动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整体跃升。 (三)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发展方式开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新增长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正是中国制造业适应经济新常态,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船舶工业作为我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已经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具备在我国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进程中率先突破的基础和条件。海洋工程装备和高

海洋工程装备的定义及分类定义分类

1海洋工程装备的定义及分类 1.1定义 海洋工程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按照海洋开发利用的海域,海洋工程可分为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等3类。 海岸工程,主要包括海岸防护工程、围海工程、海港工程、河口治理工程、i了于上疏浚工程、沿海渔业设施工程、环境保护设施工程等;近海工程,又称离岸工程,主要是在大陆架水域的建设工程,如浮船式平台、半潜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平台、浮式储油库、浮式炼油厂、浮式飞机场等建设工程:深海工程,包括无人深潜的潜水器和遥控的海底采矿设施等建设工程。 海洋工程装备是一种多功能新概念的海洋装备,是指为海洋工程服务,并主要用 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能够为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支持,是一个战略性产业,因此,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国家海洋开发与蓝海战略的首要任务与战略重点。 与一般制造业不同,海洋工程装备是一项庞大的装备制造工程,有着自身的特殊 性。海洋工程装备具备技术复杂、学科综合的特沪收。海洋工程装备及其项目建造涉及到的学科门类综合复杂,主要包括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数学、管理学、冶金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性也非常强。海洋工程装备的建造过程更是复杂,从生产准备阶段,到完工交船,各种材料和零部件极其繁多,其数量级是百万级以上的:装备功能较为特殊,应用技术比较复杂,建造工艺流程更是复杂多样。更重要的是,不同于普通船帕,海洋工程装播项目对建造质星的要求非常高。 1.2分类 国际上通常将海洋工程装备分为三大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日前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它主要包括三类装备:钻井平台、生产装置、海洋工程辅助船帕。 根据各类海洋工程装备己有数量和建造单价,海洋工程装备整个存量市场规模约 5576亿美元,其中钻井平台、生产装置、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占比分别为47%、19%、34%。 钻井平台主要分为移动钻井平台和固定钻井平台两大类,其中,固定式钻井平台占20%,移动式钻井平台占80%。 移动钻井平台又可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坐底式钻井 平台、张力腿式平台和牵索塔式平台等,其中自升式、半潜式和钻井船是移动钻井平台的主要钻井平台。目前世界油价不断上涨、陆地石油可用资源消耗不断,所以石油开采必须一步一步向海洋发展,由于是开始阶段,所以海上石油勘探的开发集中在近海区域,使得自升式钻井平台占钻井平台总数的50%以上,随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园简介

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简介 盘锦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座落在这里,全市拥有150 余家石油装备制造及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产品涵盖十几类、上百个品种。盘锦市区域内陆地钻机年生产能力100套,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年生产能力100台套;钻铤、钻杆等钻具年生产能力5万吨,石油专用管材年生产能力80万吨,抽油泵年生产能力10000台,井口装置年生产能力5000台;油田环保设备年生产能力500台套,油田专用车年生产能力3000辆,天然气专用管材年生产能力200万吨,1.5MW风力发电机组年生产能力1000台。盘锦市的研发创新能力也很强:国家级的研发中心3个,省级的研发中心7个。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园是辽东湾新区二级产业园区,成立于2014年1月1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园包括三个产业园区:分别是机械加工制造区,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13050亩);特种车辆制造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16200亩);海工区,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11400亩)。 园区产业定位是要打造成为一个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和国内知名的特种车辆及设备制造、研发及出口基地。产业是以海工装备、特种车辆为主导,港口机械设备、化工装备、石油天然气装备、医疗器械、通用航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相关装备制造业为补充。

按区域功能定位,三个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为: 1、海工区:水深15米,重点发展以海洋油气钻采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水下系统和作业准备、海洋工程辅助船、高技术船舶以及配套关键设备等海工项目。 2、机械加工区:重点发展港口机械设备、化工装备、石油天然气装备、医疗器械、通用航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相关装备制造业等项目。 3、特种车辆制造区:将新区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特种车辆产品的制造、研发和出口基地。 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园在建及运营的的几家重点企业有: 1、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在盘锦辽东湾新区投资建设的工业车辆北方基地项目:总投资3.5亿元,公司占地300亩。年产15000台中小吨位内燃叉车。公司主营业务为工业车辆、工程机械及配件的研发、制造及销售。 2、辽宁忠旺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盘锦辽东湾新区投资建设的挤压型材项目:总投资81.2亿元,规划总占地面积11.2平方公里,主要建设铝挤压型材车间、熔铸车间、无缝管生产车间、模具车间。 3、渤海装备辽河重工有限公司在盘锦辽东湾新区投资建设的海工基地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3012亩,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P-300自升式钻井平台已经成功下水;公司自主研发的“辽河一号”

关于海工装备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海工装备产业的调研报告 海工装备产业课题组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发展在我市刚刚起步。为做好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近期课题组展开了专题调研活动,形成如下报告。 一、海工装备产业的基本特征 海洋工程的内涵和范围十分广泛,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狭义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包括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辅助性装备。本课题重点研究狭义的海工装备。当前,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市场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明朗。石油是世界重要的能源消费构成部分。由于陆地石油已经难以再有大的储量发现,海洋油气开发将更加受到重视,并带动海工装备需求快速增长。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中国南海的油气储量就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口号,进一步提升了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省和市相继出台了有关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划,这给海工装备产业带来历史性发展大机遇。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是海工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有关机构预测,世界海工装备市场规模2015年达到800亿美元左右,2020年达到1250亿美元

左右。我国到2015年,海工装备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000亿人民币。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工装备业务进行产业升级,并取得了一定突破,对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2.产品个性化强,技术含量高。每个海洋工程都要承受海洋的复杂环境。海底不同的地形结构,海上的风浪、海流,还有海水腐蚀、生物附着等,都会对海洋工程产生影响。海工装备制造需要根据所处的海洋地质情况、油气状况等逐一“量身打造”。这类产品只能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具有较强的“个性”。海工装备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性能,才能应对海洋的复杂环境。其系统集成度高,技术工序复杂,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3.投入资金大,准入门槛高。海工装备造价都比较高,有些超过几亿美元。即使是一些海洋工程辅助船,其造价也都远高于同型传统船舶,建造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调配资金和融资能力,其运行的风险自然也大。海工装备产业需要有高额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专业人才集聚,且装备的建造进度不易控制。因此,这个领域的准入门槛高,一般企业不能轻易进入。 4.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海工装备制造业是集多门类技术于一体的行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关联度达85%以上。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较长,由上游销售经营、设计研发、物资设备采购、生产制造、运输及售后服务串联而成,呈现一种混合式的产业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海工装备产业带动效应强,投入产出比可超过1:4。1座作业水深为3000米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价格大约在6亿美元左右,比2架

部分科研项目搜集

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2) 二、中国海洋大学 (3) 三、上海交通大学 (3) 四、上海大学 (3) 五、河海大学 (4) 六、厦门大学 (4) 七、北海预报中心 (4) 八、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 (5) 九、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 (5) 十、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 (7)

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1. “科学”号执行“南海冷泉-马努斯热液航次” https://www.doczj.com/doc/9c16481134.html,/xwzx/tpxw/201505/t20150508_4352340.html 5月6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从青岛再次起航,执行海洋先导专项“南海冷泉-马努斯热液航次” 在第一航段中,“科学”号预计5月13日到达中国南海冷泉区域,在2014年3月ROV 综合海试航次获得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发现”号ROV机器人系统对靶定的南海冷泉区开展系统性调查,主要完成南海冷泉区及临近海域的物理化学环境、近海底地质环境和生物生态群落的原位观测和取样,对靶定的南海冷泉区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大量系统获取冷泉区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高清图像、原位理化环境数据、采集海底地质、生物样品等。 按照航次计划,“科学”号将在厦门进行短暂休整和更换科考队员,于5月27日开始执行第二航段“西太平洋马努斯热液”调查任务。通过对马努斯海盆热液系统近海底物理化学特征现场原位观测、热液区域海底表面/浅层沉积物的分析,为深海热液区生态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以本航次及后续研究成果形成的系统优势研究马努斯海盆热液体系的物质能量输送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2. 中科院海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WPOS)启动—201 3.10 https://www.doczj.com/doc/9c16481134.html,/xwzx/tpxw/201310/t20131030_3965081.html https://www.doczj.com/doc/9c16481134.html,/news/china-plunges-into-ocean-research-1.14732 WPOS先导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热带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在印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创性成果,促进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显著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打造一支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创新团队,促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进步,实现海洋科技跨越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3、国家973计划项目“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课题结题验收—2014.11 https://www.doczj.com/doc/9c16481134.html,/kyjz_26739/201411/t20141103_265965.html 藻华973项目于2010年1月启动,针对我国近海富营养化驱动下藻华灾害演变机制及其带来生态危害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设立6个研究课题,分别是“近海富营养化关键过程及其对藻华灾害的驱动作用”、“典型富营养化海域藻华灾害形成与演变的生态过程”、“致灾藻类在藻华灾害形成与演变中的适应策略与竞争机制”、“典型富营养化海域关键物理过程与藻华数值模拟”、“典型富营养化海域藻华灾害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我国近海藻华灾害减灾对策与富营养化调控机理”。 4、水母灾害暴发机制与生态效应的模型研究—2010.11 http://210.72.157.228/xiangxixinxi.aspx?id=392 http://210.72.157.228/XiangMuJieShao.aspx 以数学模型研究水母个体发育、种群动态的时空变化及暴发主要机制,探讨水母暴发引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年~2020年)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年~2020年)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9 年 2 月目录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 势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三)发展目标三、主 要任务(一)加快提升产业规模(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三)提高设备配套能力(四)构筑海工装备现代制造体系(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六)实施重大创新工程 四、政策措施(一)积极培育装备市场(二)规范和引导社会投入(三)完善财税和 金融支持政策(四)加大科研开发支持力度(五)推动建立产业联盟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 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 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 济的先导性产业。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 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五大类[1]。紧密围绕海洋资源 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9) 32 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9-2020 年。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以海洋油气资源 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是当前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点和热点,技术相对成熟,装备种 类多,数量规模较大,是未来 5-10 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海上风能、潮汐能为代 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以及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观测和监测等方面的技 术装备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海洋波浪能、海流能、天然气水合物、海底 金属矿产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不断成熟,相关装备的发展也将逐步提上日程。新世纪以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具备了较 好的发展基础,年销售收入超过 300 亿人民币,占世界市场份额近 7%,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集聚度的产业区,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 的企业(集团)。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浅水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部分海洋工程 船舶已形成品牌,深海装备制造取得一定突 破。此外,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初步实现产业 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 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尚未形成具有 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 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服务业发展滞后。 21 世纪是海洋的 世纪,面对海洋资源开发这一不断成长的新兴市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相关装备, 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