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最新文档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最新文档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群众议论的热点,更是高校要面对的难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涉及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家庭期望实现,还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与改革发展。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在逐年上升,连续几年出现“史上最难就业年”现象,据统计,2016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65万人,对于就业而言,“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亟需得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新常态,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但目前仍没有统一定义。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劳工组织(ILO)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国内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来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就业梦想、体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不是单独某一项技能,而是多种能力

的集合。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步入社会后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聘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就业市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企业却招不到适合其发展的人才”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究其根源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习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无法独立自主的获取有效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主要依托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亦或者是“人云亦云”似的盲目学习。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思维方式没有转变,只会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学习”,缺少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自由探索的意识,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导致学习能力不足。

(2)专业能力不强。经调查研究发现,专业不对口和专业能力不强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学生普遍关注学校所需要修的学分,而忽视对专业知识深入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普遍不强。

(3)实践能力低下。当前,实践能力和技能已成为用人单

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一般只注重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地校企合作,学校缺少充足的实习基地,学生缺乏专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从而造成了部分毕业生“只会说不会做”,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低下等缺陷。

(4)职业目标模糊。大部分学生在填高考志愿时缺乏对专业所从事职业、行业深入了解,更多的是体现家长的意志;入学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从而失去了学习动力,进而对未来感到迷茫。此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不到位,缺乏有针对性和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和咨询,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知识学习和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缺失。

(5)创新意识缺乏。目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缺乏。据调查分析发现,40.7%的大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欠缺,17.3%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好。另外,大学生创新意识普遍薄弱,只有24.7%的大学生具有创新的想法和建议。

(6)应聘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心态不端正,应聘前准备不充分,经常抱有“试试看”的心理去参加应聘;第二,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缺位,学生缺乏应聘技巧,应聘能力低下。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有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有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等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如下:

(1)大学生自身原因。首先,大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培养意识不强。一些大学生思想观念陈旧,轻视就业要求,就业心态未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太高脱离实际,缺乏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就业能力的提升,导致就业能力不足。其次,大学生自身综合实力不强。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专业水平、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在实际中,一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只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只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实践操作;只重视实用知识,而轻视人文素养[3];导致其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匹配,造成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

(2)高校教育原因。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就业市场需求脱轨。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专业课程设置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情况;培养的大学生知?R

结构相对单一,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基本是千遍一律同、质性严重,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其次,实践教学缺失。大部分高校虽然也把实践列入了教学计划,但实际情况并不太乐观,一些高校的实习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缺少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

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没有真正实践专业知识和技能,致使他们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判断、相关职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了解,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无法适应,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往往因为缺乏与应聘职位相关的工作实践经验而被排斥。再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缺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育仅仅停留在较为初始的层面,没有形成涵盖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乏个性化咨询和针对性指导。此外,高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短缺,同时缺少专业化、专家化师资力量,缺乏必要专业培训和学习,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普遍不高,教学或指导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路径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高校必须以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培养人才和毕业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及时地调整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由原先被动

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的有利优势,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利用好自己独特的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首先,高校课程设置应根据就业市场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基础课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基础课程的设置应以“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为原则设置,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其次,必修课也称为主干部课程即是专业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设置应以着力“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素养”为原则设置,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精通能力;最后,选修课设置是对专业课程体系有效的补充,选修课程设置应该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原则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培养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实践。首先,高校要增强对实践教学认识和重视,有规划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其次,要紧密与合作企业对接,把实践教学、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运用的转化;最后,邀请企业进校授课,增强课程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组织

安排专业老师带队到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教学实践和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和项目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和就业实习的机会,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加分项目,也是当前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可以先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创新的含义,让创新创业的概念不再陌生。首先,高校要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良好的氛围,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弘扬自立自强的精神,踊跃投身到创新创业浪潮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激发潜能,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其次,高校要尽快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再次,要积极组织各类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积极推动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借助国家政策和企业力量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大学生发挥知识优势自主创业。最后,搭建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平台,如: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或企业家进校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等,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应聘能力。应聘能力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的最终决定因素,也是平时很难得到锻炼的一种能力,要提升应聘能力就应该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

育,有效地指导学生撑握必要的应聘技能,让学生不再惧怕应聘。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设立专门机构,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减少课程教师的流动,保持师资队伍稳定性;定期举办专业师资培训,增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学和指导效果,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指导服务。再次,要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面向各年级学生全覆盖分阶段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指导教育,及时将最新就业创业政策、就业项目、就业形势等内容进行宣传和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初步确立职业目标,建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念;定期邀请专家或企业家到校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讲座,通过真实的事例和案例增强课程指导效果。最后,设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咨询室,为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放下心理包袱树立就业信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人到求职应聘活动中,提高应聘成功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