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DMA无线自组网的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89.00 KB
- 文档页数:25
基于TDMA的舰载超短波电台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无线通信系统是舰船之间通信的重要手段,提高信息传输能力是海上作战的可靠保证。
为实现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不仅需要高性能的差错控制编码技术和高效调制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功率利用率和频谱利用率,还需要稳健可靠的组网协议来保证信息的可靠传输。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从编码调制系统和组网协议两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研究了三种频谱利用率高效的调制技术——FQPSK、CPM和SOQPSK。
并以FQPSK调制为例,深入剖析了FQPSK 的演进过程、研究了其格型调制方式、给出了其最佳接收机和简化接收机结构。
其次,在结合差错控制编码和这三种高效调制技术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三种串行级联调制系统——串行级联FQPSK、串行级联CPM和串行级联SOQPSK系统,并对影响串行级联调制系统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误码率性能曲线。
然后,论文从组网协议入手,在介绍了所设计的舰载电台基础之上,详细地对TDMA 协议进行设计,给出了合理的时隙选择算法、时隙分配算法和时隙申请算法。
最后,在完成硬件平台中一些重要接口配置的同时,对TDMA 协议用DSP芯片加以实现。
并且在融入编码、调制算法基础之上,成功地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
为舰载超短波电台高效可靠地通信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数据传输的概述及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发展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概述 (1)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1.5 本论文工作 (1)第2章系统分析与方案选择 (3)2.1 系统方案的选择及论证 (3)2.2 系统的总体组成 (4)2.3 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功能 (4)2.3.1 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4)2.3.2 系统功能 (5)2.4 本章小结 (5)第3章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调试 (6)3.1 键盘显示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6)3.1.1 驱动电路的设计与原理 (6)3.1.2 外部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7)3.2 发射接收模块的设计与调试 (11)3.2.1 芯片原理及电路设计 (11)3.2.2 外部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13)3.2.3 无线收发模块的调试 (17)3.3 系统应用—温度实时采集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19)3.3.1 芯片介绍 (19)3.3.2 电路设计及调试 (20)3.4 本章小结 (21)第4章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 (22)4.1 系统的整体设计 (22)4.2 键盘显示驱动程序 (23)4.3 nRF401发射接收模块的软件设计及应用 (25)4.4 系统应用—温度实时采集系统 (30)4.5 本章小结 (31)结论 (32)- 1 -1.11.2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概述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具有通信范围广,传输稳定可靠等特点。
基于SDH光传输的宽带无线智能组网系统设计与实现摘要:近年来,随着我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需求的持续增长,未来通信将向高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呈现多种通信体制、多种应用模式共存的局面,以高效、稳定、便捷的接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下一代的无线通信网络将实现宽带化、智能化、一体化。
引言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例如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有线通讯技术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现代的网络宽带技术发展的最为明显。
目前而言,我国的宽带无线通讯技术,主要以宽带为主要载体,不断地提高其通讯速度和通讯质量,进而满足现代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主要从我国宽带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出发,进一步分析SDH光传输在宽带无线智能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同时也着重分析了该系统的流程以及运行原理等,进一步尝试SDH光传输能否与宽带无线通讯系统进行完美的结合,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1系统关键技术分析1.1业务汇聚问题智能网络系统通常由多个独立的通信网络汇聚、集成互联组成。
从网络拓扑结构、承载业务种类、应用组网模式等考虑,智能组网系统设计需考虑以下业务互联及汇聚:系统内各有线和无线网络间的连接及业务接入、各自治网络内通信单元、模块的连接及业务交换、系统网络与外部区域网络的接入。
通过各种通用协议或硬件设备的转换实现综合组网及各种业务的集中汇聚。
1.2SDH传输体系SDH主要是一种网络,其在综合信息传送过程中作用效果突出,由于光端机容量的宽广性和无限性,使其在线路传输和复接功能以及交换功能的转换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SDH来说,早在1988年就在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中进行了正式命名操作,随后,其在微波及卫星传输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对SDH应用的形成,使得网络相关功能也取得了进步和完善性发展,无论是业务监控还是网络维护功能,都在此过程中作用效果突出,促进了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显著提高,除此之外,通过这种方式的利用,也使得管理和维护网络的相关费用支出也大大减少,促使网络运行在朝一个良性化的方向发展。
无线局域网下数据实时自组织推送系统设计沈军彩【摘要】当前数据推送系统大多采用单项协议,不能顺利实现服务器向浏览器推送数据,客户端仅可通过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得到数据,无法保证推送数据的实时性.为此,设计了一种新的无线局域网下数据实时自组织推送系统,所设计系统主要由缓存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总线、串口通信模块、控制转发器、数据实时自组织推送模块、服务器和用户兴趣挖掘模块构成,选用B/S架构,利用SPring框架进行整体管理,通过SPringMVC进行请求转发.详细介绍了数据实时自组织推送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用户兴趣挖掘模块的设计过程,利用用户关联计算增强数据推送结果的可靠性与实用性.经压力测试、实时性测试和终端耗电量测试,得出系统容量大、实时性高、耗电量低的结论.%In current data delivery system,individual agreement is mostly used,which cannot deliver the data smoothly from the server to the browser, and the client can only obtain data by sending requests to the server, which cannot guarantee the real-time performance of the data delivery.Therefore, a new real time self-organizing delivery system for WLAN is designed.The designed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cache module,data processing module,serial communication module, bus control transponder, real-time data organization module, server push and user interest mining ing the B/S structure and SPring framework,the overall management is carried out,and based on SPringMVC,the request is forwarded.In addition,the design process of real time self-organizing push module,data processing module and user interest mining modul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and the reli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data deliveryresult are enhanced by user association calculation.Through the pressure test,re-al-time test and terminal power consumption test,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ystem has large capacity,high real-time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7(017)030【总页数】6页(P246-251)【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数据;实时;自组织;推送系统【作者】沈军彩【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上海201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1.1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线局域网用户端也在不断改进[1,2]。
无线自组网设计思路1.无线自组网的协议栈描述根据Ad hoc网络的特征,参考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经典七层协议模型及TCP/IP的体系结构,一般将Ad hoc网络的协议栈划分为5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各层的功能可描述如下:1.1物理层物理层的功能包括信道的区分和选择、无线信号的检测和调制/解调等。
由于多径传播带来的多径衰落、码间干扰,以及无线传输的空间广播特性带来的节点间的相互干扰,使得Ad hoc网络传输链路的带宽容量很低。
因此,物理层的设计目标是以相对低的能量消耗,获得较大的链路容量。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采用先进的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天线、自适应功率控制、干扰抵消以及速率控制等技术。
1.2数据链路层MAC子层控制着移动节点对于共享无线信道的访问,它包括两方面功能,一是信道的划分,即如何把频谱划分为不同的信道;二是信道分配,即如何把信道分配给不同的节点。
信道划分的方法包括频分、时分、码分或这些方法的组合。
在Ad hoc网络中,为了克服无线网络中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的问题,通常采用的信道接入机制包括了随机竞争机制、轮询机制、动态调度机制等。
LLC子层负责向网络提供统一的服务,屏蔽底层不同的MAC方法。
具体包括数据流的复用、数据帧的检测、分组的转发/确认、优先级排队、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
1.3网络层网络层需要完成邻居发现、分组路由、拥塞控制和网络互连的功能。
邻居发现主要用于收集网络拓扑信息。
路由协议的作用是发现和维护去往目的节点的路由,将网络层分组从源节点发送到目的节点以实现节点之间的通信。
路由协议包括单播路由和多播路由协议,此外还可以采用虚电路方式来支持实时分组的传输。
1.4传输层传输层向应用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务,使上层与通信子层(下三层的细节)相隔离,并根据网络层的特性来高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目前Ad hoc网络的传输层采用的协议主要是对传统有线网络中传输层协议(TCP、UDP)的改进,以适应Ad hoc网络独特的网络特性。
OCDMA系统分析1.工作原理OCDMA技术是将光纤通信的带宽资源和电CDMA的技术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每个上路用户分配一个地址码,由光编码器对用户数据源进行光编码。
各用户的编码信号经星型耦合器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总的信号矢量进入光纤传输。
接收端光解码器对接收到得扩频码序列与本地地址码进行相关运算,采取相干或非相干的方法进行扩频处理,并通过特定的门限判决技术恢复出源信号,传送给数据接收器实现数据恢复。
2.典型的OCDMA网络组成典型的OCDMA系统是由光发射机、传输信道和光接收机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光发射机是由窄光脉冲源、光调制器和OCDMA光编码器组成;编码信号经星型耦合器后送入传输信道即光纤信道;光接收机由OCDMA光解码器、光电探测器和电阈值器件构成。
其中光编解码器是OCDMA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的核心部件。
该系统原理图如下所示:OCDMA网络结构原理图如图所示,A点的窄脉冲经用户数据调制后,B点的信号为用户的未编码信号。
由分配给用户的扩频地址序列控制的光编码器对B点未编码信号进行扩频处理,在C点获得用户的扩频信号序列。
各用户的已编码扩频序列经星型耦合器耦合叠加,形成总的扩频信号,进入光纤传输信道。
在类似于D点的任何位置都为相同的合成信号。
光解码器将用用户地址码序列对接收到得信号进行相关运算。
地址码对用户信号的编解码技术是OCDMA系统的核心技术。
OCDMA系统编解码方案包括基于光纤延时线的时域光编解码方案,以及基于衍射光栅和相位掩模板的频域编解码方案。
我们这次采用的基于光纤延时线的时域编解码方案。
3. OCDMA的编码当P=3时,素数序列S0={0,0,0};S1={0,1,2};S2={0,2,1},对应的素数码为{100100100},{100010001},{100001010}。
其具体实现电路图为:单脉冲序列为100000000,其图形如下所示:经过光编码器(延时分别为0ns,30ns,60ns)图形如下:(100100100序列)经过光编码器(延时分别为0ns,40ns,80ns)图形如下:(100010001序列)电路图如下:效果图如下:经过光编码器(延时分别为0ns,50ns,70ns)图形如下:(100001010序列)电路图如下:效果图如下:4.OCDMA的解码其工作原理是各用户的编码信号经星型耦合器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总的信号矢量进入光纤传输。
基于TDMA的链式无线多跳传输系统实验设计孙彦景;陈岩;李松;张晓光;芦楠楠;王艳芬【摘要】In view of the needs of the future teaching and in-depth research ,the NS2 simulation software is used to design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n the chain multi-hop network .The experiment mainly focuses on the simulation of the end-to-end delay of the TDMA and STDMA access mechanism ,and at the same time , aims at the video surveillance application scenarios for the multi-hop network .The experiment on the multi-hop video transmission combined with myEvalvid software can be applied to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针对未来教学与深入研究的需要,采用NS2仿真软件进行链式多跳网络仿真实验设计.实验主要针对TDMA、STDMA接入机制的端到端时延进行仿真,同时针对多跳网络的视频监控应用场景,结合myEvalvid软件进行多跳视频传输实验,可以用于实验教学.【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7(034)012【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多跳网络;实验设计;视频传输;TDMA;NS2【作者】孙彦景;陈岩;李松;张晓光;芦楠楠;王艳芬【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5.5同传统的无线局域网相比,无线多跳自组织网络具有易于部署安装、可进行非视距传输、网络路由健壮、结构灵活、高带宽等优点[1]。
一种基于北斗的混合式无线自组网系统设计混合式无线自组网系统设计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多个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自组织连接和数据传输的一种网络结构。
而基于北斗的混合式无线自组网系统,是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础上,利用其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和通信服务,构建起来的一种便捷高效的网络系统。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北斗的混合式无线自组网系统设计。
一、系统结构设计基于北斗的混合式无线自组网系统主要包括基站、终端设备和接入网等组成部分。
其中基站负责接收北斗卫星信号并转发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接收北斗信号进行定位和通信,接入网则负责将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中。
整个系统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北斗卫星系统北斗卫星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同时也能提供通信服务。
基站和终端设备通过北斗卫星系统进行通信和定位,保证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基站基站是整个系统的数据交换中心,它负责接收北斗卫星信号并转发给终端设备,同时也负责接收终端设备传来的数据并转发到接入网中。
基站的位置和数量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
3.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是用户接入网络的最后一环,它通过接收北斗信号进行定位和通信。
终端设备的种类繁多,可以是智能手机、车载终端、无人机等,但都需要具备接收北斗信号的功能。
4.接入网接入网是整个系统和外部互联网之间的桥梁,它负责将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中,同时也负责将互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到终端设备中。
接入网的性能和带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二、系统工作原理基于北斗的混合式无线自组网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信号接收、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三个部分:1.信号接收系统中的基站通过天线接收北斗卫星发射的信号,并将其转发给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通过多种接收手段接收北斗信号,进行定位和通信。
2.数据处理终端设备接收到北斗信号后,需要进行信号处理和解码,将信号转换成可用的数据。
一种基于北斗的混合式无线自组网系统设计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自组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无线自组网是指通过一组移动设备之间的互联,形成一种具有自组织,自管理和自适应等特点的网络。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的混合式无线自组网系统设计。
该系统采用基于北斗卫星的传输技术,同时融合WiFi和蓝牙等无线网络技术,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
具体来说,该系统包括移动设备、无线接入设备和控制节点。
移动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
无线接入设备则是指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设备,包括WiFi路由器、蓝牙接入设备等。
控制节点则是负责控制整个网络运行的设备,可以是中心服务器或其他类似设备。
该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移动设备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通信
移动设备之间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通信。
北斗卫星系统具有广覆盖、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的特点,在各种天气和环境下都可以保证通信质量。
2.无线接入设备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
无线接入设备包括WiFi路由器、蓝牙接入设备等。
这些接入设备可以使多个移动设备共享同一个网络资源,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
3.控制节点实现网络的管理和控制
控制节点负责整个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设备之间的节点间路由、链路管理和资源分配等功能。
在该系统中,移动设备之间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通信,这样可以避免在区域网络不连通时的通信难题,使通信更加稳定、可靠。
同时,融合了其他无线网络技术,使系统的覆盖范围更广,功能更加完善。
总之,基于北斗的混合式无线自组网系统设计可以使移动设备之间具有更强的互联性和网络通信能力,为各个领域的通信需求提供支持。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引言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无线技术的逐步融合,在传统的有线通信的基础上,无线通信技术应运而生,他具有快捷、方便、可移动和安全等优势,所以广泛应用到遥控玩具、汽车电子、环境监测和电气自动化等。
在一些特殊应用场合中,单片机与上位机之间通信不再采用有线的数据传输,例如采用有线的串、并行总线、I2C 和CAN 总线等,而是需要无线数据传输,本文介绍了基于nRF905 无线收发模块的实用单片机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
2 无线收发模块nRF905nRF905 是挪威Nordic VLSI 公司推出的单片射频收发器,工作电压为1.9~3.6 V,32 引脚QFN 封装(5×5mm),工作于433/868/915 MHz 三个ISM(工业、科学和医学)频道,频道之间的转换时间小于650μs。
nRF905 由频率合成器、接收解调器、功率放大器、晶体振荡器和调制器组成,不需外加声表滤波器,ShockBurstTM 工作模式,自动处理字头和CRC(循环冗余码校验),使用SPI 接口与微控制器通信,配置非常方便。
此外,其功耗非常低,以-10 dBm 的输出功率发射时电流只有11 mA,工作于接收模式时的电流为12.5 mA,内建空闲模式与关机模式,易于实现节能。
nRF905 适用于无线数据通信、无线报警及安全系统、无线*、无线监测、家庭自动化和玩具等诸多领域。
3 芯片结构及工作模式nRF905 片内集成了电源管理、晶体振荡器、低噪声放大器、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等模块,曼彻斯特编码/解码由片内硬件完成,无需用户对数据进行曼彻斯特编码,因此使用非常方便。
nRF905 有两种工作模式和两种节能模式。
两种工作模式分别是ShockBurstTM 接收模式和ShockBurstTM 发送模式,两种节能模式分别是关机模式和空闲模式。
nRF905 的工作模式由TRX_CE,TX_EN 和PWR_UP 三个引脚决定,详见表1。
东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基于ODMA无线自组网的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入学年级:2011春学生姓名:祁志雷学号:155120215011所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3月摘要机会驱动多址接入(ODMA)是一种将自组网技术与蜂窝网技术有机结合的通信方式,是一个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工作组所考虑的专案多跳中继协议。
ODMA技术有许多优点,例如组网快速灵活、节约信号功率等,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组网技术。
本毕业设计,主要是学习和研究ODMA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探讨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并利用ODMA设备搭建一个实验技术平台。
本文对ODMA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介绍了主要的硬件设备。
重点总结整理了ODMA 技术的软件开发方法,并利用套接字(socket)技术,基于VC++环境设计开发了应用程序,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通过ODMA网络进行的数据通信。
关键词:机会驱动多址接入(ODMA);套接字;线程The Design of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of Ad Hoc Network Based On ODMAABSTRACTOpportunity driven multiple access (ODMA) is a cellular multihop method proposed for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UMTS) and an ad hoc multihop relaying protocol considered by the 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working group.ODMA has many advantages,such as:flexible networking and reduced signal power etc..So,it has an attractive prospect for futur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basic theory and knowledge about ODMA, this paper states advantages of ODMA and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s in details. And the paper depicts how to make up an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platform by using devices.This article analyzes ODMA systematically and describes some important hardware. The paper summarises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methods based on ODMA. By using socket technology, the paper exploits a program based on VC++ so a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that users’data are exchanged between two computers in ODMA network based on multiple thread.Key words:Opportunity driven multiple access (ODMA),socket;thread目录1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5)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5)1.3 论文的内容和章节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ODMA基本理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ODMA技术的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互助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智能路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 智能调频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4 支持高速移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ODMA技术的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ODMA应用于军事领域.............................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ODMA应用于应急救灾.............................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 ODMA网络应用于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通信.............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 ODMA可应用于车载通信...........................错误!未定义书签。
3 ODMA网络的搭建.....................................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设备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 种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Dongle (8)3.2 搭建ODMA网络....................................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种子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 Dongle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 网络摄像头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4 系统调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VC++环境下的套接字编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VC++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套接字编程方法简介 (11)4.3 套接字之间的连接过程 (12)4.4 基本socket系统调用 (12)4.4.1 基于TCP(面向连接)的socket编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 基于UDP(面向无连接)的socket编程 (13)5 文件传输工具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功能需求 (14)5.2 主要函数介绍 (15)5.2.1 bind()函数 (15)5.2.2 connect()函数 (15)5.2.3 listen()函数 (15)5.2.4 accept()函数 (15)5.2.5 socket函数 (15)5.3 线程类型 (16)5.3.1 监听线程 (16)5.3.2 发送线程 (16)5.4 程序介绍 (18)5.4.1 接收文件 (16)5.4.2 发送文件 (19)5.4.3 刷新功能 (19)5.5 程序运行效果展示 (22)6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过去的30年里,Internet技术和移动通信无疑是信息通信领域的两大发展热点。
近几年来,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快速的发展下,移动通信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人们对移动通信和宽带接入的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了通信新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
在无线宽带市场竞争纷乱的格局中,无线Ad Hoc网络(也称为“自组网”或“多跳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逐渐被广大用户所关注,开始发挥它巨大的作用并逐渐占领市场。
Ad Hoc网络是一种没有有线基础设施支持的移动网络,没有中心控制节点的管理。
当网络中某些节点或链路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网络间的通信,因为网络中的节点均由移动主机构成,其他节点还可以通过相关技术继续通信。
Ad Hoc网络最初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无线通信和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众多科研人员付出很多努力把Ad Hoc网络技术引入到民用领域,并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尝试,即将自组网和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蜂窝网技术整合起来。
我们都知道,蜂窝移动通信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
在蜂窝中,移动设备变得相对简单,控制部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基站和基站控制器。
相对于无线Ad Hoc网络的分布控制来说,蜂窝的集中控制显得效率更高。
另外,无线Ad Hoc网络很难组成大规模的网络。
然而传统蜂窝网络建设成本高昂,建设速度也比较缓慢,建成以后如果对网络进行大规模调整是很困难的,对于负载的变化也不能很好地适应。
将无线Ad Hoc网络与传统蜂窝相结合恰恰可以解决对这些问题,其中0DMA(Opportunity Driven Multiple Access,机会驱动多址接入)就是将两者结合的技术之一[i]。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外对ODMA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该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由ETSI 提出并应用于军事领域。
1978年,南非Salbu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RD)(控股)有限公司的David Larsen和James Larsen首先提出了ODMA(机会驱动多址接入)的概念。
SRD (控股)有限公司的初始ODMA的示范产品工作频段是40MHz-170MHz。
由于该系统的频率是独立的,因此可以支持在40MHz-3500MHz频率范围内的大量市场用户的移动应用。
1999年ODMA正式被列入了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eation system)3Gpp标准之一[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