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性别歧视基础理论分析

(完整版)性别歧视基础理论分析

(完整版)性别歧视基础理论分析
(完整版)性别歧视基础理论分析

第二章性别歧视基础理论分析

第一节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理论

一、性别歧视的定义

歧视的定义:确定所谓“歧视”的定义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偏见”因素多种多样,而这种所谓的“偏见”即为歧视。除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那些种类外,几乎所有用于区别对待的“偏见”因素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歧视或者差别对待的考虑,究竟对哪些“偏见”因素进行概括性定义,这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现代汉语词典将“歧视”定义为:由偏见的视角和区别对待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影响偏见或区别利害关系人的那些差异性的否定行为。1958年通过的《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中第1条a款中对歧视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就本公约而言,歧视一词包括: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虽然宪法和普通法律通过强制力对所谓“偏见”因素下了概括性定义,但是由于上述所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偏见”因素多种多样,只有社会达到一定共识的情况下才能将某些“偏见”因素列为歧视的定义范围,因此单纯依靠宪法和普通法律的概念性定义是无法对歧视进行完整论述的,这也导致了当前学术界对歧视的定义成多角度发展的原因之一。

就业性别歧视,是在上述所谓“偏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它是指由于社会性别或生理性别的差异而引发的所谓“偏见”。就业性别歧视最早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世界女权运动,并在美国对这一词汇进行上述定义。但由于当时女权运动的盛行,所有认为与男性价值理念相关的事物都被贴上性别歧视的标签,故而上述所谓性别歧视的定义有些偏离性别歧视的本意。联合国于1981年实施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首次确立了性别歧视的法律概念,对性别歧视作了以下定义。公约第1条规定:对妇女的歧视’是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其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劳动市场的性别歧视。该领域的性别歧视从歧视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包含三种层面:一为偏见对待;二为不公平对待;三为不利影响。第一个意义倾向故意伤害性的行为,第二个意义是指对于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标准,第三个意义则指偏见导致的伤害性行为,而非故意的意图性为。因此,劳动市场的性别歧视的现象,有的来自主观的故意行为,可能因个人的偏好所致,但有的则是非意图性行为,而是雇用过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前者是直接歧视概念,后者是间接歧视概念。根据以上的意义,劳动市场歧视依劳动者在进出劳动市场上的流程,大致可分表现为四中类型的歧视,依序为:前期劳动市场性别歧视,是指在未进入劳动市场前而受到某种因素的歧视(2)雇用歧视,是指进入劳动市场所遭遇之歧视,通常包含三类型:招募升迁和解雇歧视。(3)薪资歧视,女性通常早秃同工不同酬之待遇,福利给与有性别歧视。欲避免和减少两性就业歧视现象,除非能打断这个连锁线上任何一个歧视结。

第四章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4.1我国现行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概述

当前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主要在《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的《部门规章》,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80年、1990年、2001年、2005年签署的一系列关于平等就业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多边国际文件构成我国现行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大体框架。

4.1.1 宪法

宪法通过相关平等权利规定对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进行根本保护。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制定其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以及众多规章的根本性依据。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上述两条规定是宪法对反就业性别歧视领域的原则性规定,是对男女平等权的根本性保护。由于宪法法条原则性过强,虽然我国宪法对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进行了保护性规定,也需要法律及相关法规对其进行法条精神具体化规定。但是,《宪法》第33条、第42条、第48条的规定为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奠定了男女平等原则的基础。

4.1.2 劳动保障法

4.1.2.1《劳动法》

《劳动法》第3条第1款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13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劳动法》第58条至第65条,对就业领域中的女性进行了特殊保护。

4.1.2.2《妇女权益保障法》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第2条第1款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第2款规定: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第12条规定: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必须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并有适当数量的妇女担任领导成员。第24条第1款规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第2款规定: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25条规定:在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不得歧视妇女。第27条第1款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第2款规定:各单位在执行国家退休制度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歧视妇女。

4.1.3行政法规

国务院于2012年通过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旨在减少就业领域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保障女职工的劳动就业权利,构建反就业歧视系列保障行政法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第11条规定: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15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女职工损害的,依法给予赔偿;用人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1.4地方性法规

为了落实宪法对反就业性别歧视领域的原则性规定,各地制定了相应的反就业性别歧视领域的法律保障制度。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各地立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办法》第3条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第18条规定:人单

位在招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招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招用标准;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规章制度中不得含有歧视妇女的内容;用人单位在招用女职工时,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合同中应当约定女职工的岗位、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事项,不得含有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等歧视性内容。第19条规定:本市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用人单位和有关部门在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不得歧视妇女。

4.1.5 国际条约及多边性文件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80年、1990年、2001年、2005年通过了《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以及一系列多边国际文件,这些国际条约和多边性国际文件构成我国现行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共同保障我国就业领域中的性别平等工作权利。

4.2对我国现行反性别就业歧视法律规范的评价

通过对当前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国家在宪法保障就业平等权的一般性原则下,制定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我们发现,国家并没有制定关于反就业性别歧视的专门性法律。而是采用一种混合型的立法模式,将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保护性规定纳入到其他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之中。虽然这些反就业性别歧视的保护性法律对平等就业权的起到保护,但当前的立法结构对于千变万化的就业性别歧视案件并没有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4.2.1立法观念滞后

单纯依靠宪法的一般性条款遏制雇用性别歧视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宪法的一般性原则过于宽泛,对于千变万化的雇用性别歧视案件,司法实践中很难达到较为一致的标准,此外,雇用性别歧视案件中需要平等司法成本和个人平等权利之间的冲突这些复杂又细微的分析是很难通过宪法解决的,所以要明确立法观念。因为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立法中没有涉及的情况,因此需要通过立法理念来对立法当时所没有能预料到的情况作出原则性的指导,与仅仅表明我国劳动法所订立的实现平等就业权不同,现代反就业性别歧视立法的观念是“反对偏见”,力图实现对个体多样化的尊重。这是平等背后更为原则性的标准。个体多样性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是否能够能到认同和接受,至少在目前情况下是值得探求的。但不容置疑的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立法观念贯穿其中,仅仅以平等本身作为反就业歧视的标准,可能会使得许多表面中立而实际具有歧视效果或目的的行为钻了法律的漏洞。尤其是对某些在某个群体中具有一定但并非绝对普遍性的特质上,平等原则可能只能解决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所谓大致平等,而这种平等背后又恰恰是对某个群体中那些不具备这些特制的所谓大致平等的个体所漠视。这就会回到立法原意的探讨上: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真正目的难道不正是让每个人凭自己的能力就业而不受到歧视因素的影响吗?但另一方面,法律的贯彻是有成本的。对个体的考量是否是目前阶段的中国经济所能承受的?具体而言,是否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承担这些成本?这是立法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4.2.2立法调整范围滞后

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因素多种多样,确定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范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几乎所有用于区别用于区别对待雇员的因素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歧视或差别待遇的考虑因素。《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上海市<办法>》第18条规定: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

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招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招用标准;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规章制度中不得含有歧视妇女的内容。虽然这些反就业性别歧视的保护性法律对平等就业权的起到保护,然而我国目前混合型法律框架内的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范围过于狭窄,对于千变万化的就业性别歧视案件没有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罗列所有的性别歧视禁止情形,毕竟哪些性别歧视因素可以为法律所禁止,这是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但是我国当前的反就业性别歧视的规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我国当前法律框架下也存在着诸多歧视性法律的规定,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该法虽然在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就业平等的保障性作用,但是随着国民人权意识的萌发,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该法规定的“男女不同龄退休”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的两性平等的保护,这种以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对反性别歧视的壁垒性保护,要比直接规定性别歧视具有更大危害性。

4.2.3 法律可操作性较差

首先,造成宪法的操作性不强。宪法第48条肯定了两性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然而,单纯依靠宪法的一般性条款遏制雇用性别歧视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宪法的一般性原则过于宽泛,对于千变万化的雇用性别歧视案件,司法实践中很难达到较为一致的标准,此外,雇用性别歧视案件中需要平等司法成本和个人平等权利之间的冲突这些复杂又细微的分析是很难通过宪法解决的。并且由于宪法对就业性别歧视保护的周延性较差,造成宪法的操作性不强,无法从根本法的角度对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进行周密保障。其次,立法体系不完善。从当前的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框架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性别歧视的人大立法我国目前只有《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就业促进法》,而更多的是对于《宪法》和上述三部人大立法的配套实施的行政规章及文件。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配套实施的行政规章及政府部门的文件千差万别,鱼龙混杂。再次,立法冲突严重。从当前法律制度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混合型立法的局限性,造成《宪法》、《法律》以及相关的政府规章内容上存在诸多交叉。例如,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而《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条第1款对上述规定又做了相似的规定,这无疑造成了立法资源的重复性浪费。最后,欠缺救济程序。《就业促进法》第6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举证方式的细化是避免口号立法的前提。由于反就业歧视是一个平衡企业商业效率和个人权利的立法,举证责任的分配直接影响到这种平衡的结果。然而,当前当前《就业促进法》对举证责任规定的方式将举证责任完全推到员工身上,造成受害人诉讼成本过高的困难,阻碍了救济程序的实施,无法很好保障受害人的平等就业权。

第五章海外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分析

5.1日本反就业性别歧视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日本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框架是以日本批准加入的国家条约和国内宪法的相关规定为核心,并围绕此基础制定的相关法律规范组成的。在反就业性别歧视方面,《日本国宪法》低7条第一款规定:所有国民都有劳动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该规定是日本积极雇佣政策的依据,据此制定了促进女性就业的法律法规。《消除一切形式的女性歧视的国际公约》的批准为日本反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发挥了积极地作用。该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雇佣机会平等法、《》劳动基本法《》育儿和看护法等。相面着重对《雇佣机会

平等法》的规定要点及其历史沿革进行阐述:

5.1.1 1985年《雇佣机会平等法》

该法主要是以确保和促进在雇佣方面男女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以及推进女性劳动者的能力开发,再就业为目的。

该法规定:第一,在招募、采用以及工作分配、晋升方面,企业负有采取具体措施和确保机会平等的努力义务;第二,在职业训练、福利和解雇方面禁止性别歧视;第三,禁止定力以女性怀孕、生产和产前、产后的休息为理由,要求辞职和解雇的合同。

该法还规定对女性劳动者在就业方面额援助措施,如国家再就业之道,能力开发和再就业方面的努力义务等。企业在因怀孕、生产和育儿等理由辞职的女性再就业方面,有舍利再就业制度的努力义务。另外,企业有建立因育儿,在产后休假后能够再度休假的育儿休假制度的努力义务,而国家在促进女性再就业和育儿休假制度的普及方面得进行援助。

5.1.2 1997年修正后《雇佣机会平等法》

修正后的《》雇佣机会平等法首先将有关在就业、用人、工作安排和升迁方面的确保机会平等的企业的努力义务的规定改正为禁止歧视的规定;规定了企业有防止性骚扰的注意义务和积极地雇佣促进制度。

作为企业在防止性骚扰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包括雇主为防止性骚扰需明确方针进行宣传;迅速适当的解决。规定国家应帮助企业:第一,分析女性劳动者的工作安排和升迁等;第二制定消除歧视待遇的计划;第三,实施计划;第四,完善女性雇佣制度。受该法的影响,当时企业已决定在5年之内将女性管理人员的比率提高15%。

5.1.3 2006年修正后《雇佣机会平等法》

随着日本女性在劳动市场的参与比例的提高以及社会对雇佣平等共识的加强,在此背景下进行了《雇佣机会平等法》的修订。禁止间接歧视成为本次修正的核心内容:第一,确立了禁止间接歧视制度

禁止间接歧视制度经过劳资双方激烈博弈,终于以一种折中方式,首度被立法确立。按照修订后的雇佣机会平等法规定,以性别外的事由作为雇佣或者工作条件的要件,其实施却导致对某一性别群体相当程度的不利结果,如果对该要件的实施不是出于履行工作的必要或者企业经营雇佣管理的必要或者其他合理的理由,该要件构成间接歧视。

第二。,扩大了禁止性别歧视的范围

将禁止歧视女性扩大到禁止对男女两性的性别歧视,这样男性也能利用雇佣机会平等法所提供的调解和其他的个别劳动争议的援助措施。

进一步细化工作分配,规定其包括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工作权限的授予;扩大了禁止歧视的范围,把工作分配、降级、变更职种列入禁止歧视的范围。

第三,禁止因怀孕、生育二给予女性不利对待

禁止以怀孕、产前产后休假以及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母性保护措施为由解雇或给予不利的对待。

怀孕和产后一年内解雇的场合,如雇主不能郑敏该解雇与怀孕、休产假以及其他行政法规禁止的事由无关,则该解雇无效。在此情形下,只要劳动者证明解雇发生在怀孕中和产后一年内,其他的举证责任便倒置于雇主。

5.2 对未来中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相关立法的启示

5.2.1法律制度内容方面

(1)明确了间接歧视的概念、

按照2006年修订后的《雇佣机会平等法规定》,以性别外的事由作为雇佣或者工作条件的要

件,其实施却导致对某一性别群体相当程度的不利结果,如果对该要件的实施不是出于履行工作的必要或者企业经营雇佣管理的必要或者其他合理的理由,该要件构成间接歧视。并对禁止间接歧视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如在区分工种管理制度中,对综合职的招募和采用以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工作为要件;招募和录取中以身高、体重、体力、为要件等间接歧视行为进行规定。将禁止歧视女性扩大到禁止对男女两性的性别歧视,这样男性也能利用雇佣机会平等法所提供的调解和其他的个别劳动争议的援助措施,并进一步细化工作分配,规定其包括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工作权限的授予;扩大了禁止歧视的范围,把工作分配、降级、变更职种列入禁止歧视的范围。

(2)扩大禁止性别歧视的范围

将禁止歧视女性扩大到禁止对男女两性的性别歧视,这样男性也能利用雇佣机会平等法所提供的调解和其他的个别劳动争议的援助措施。在原有法定禁止或者部分禁止歧视的范围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分配,规定其包括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工作权限的授予;扩大了禁止歧视的范围,把工作分配、降级、变更职种(如综合职和事务职之间的变更)、变更雇佣形态(如全职变更为非全职)、劝退职、合同的续签列入禁止歧视的范围。

(3)增设母性保障性规定

禁止以怀孕、产前产后休假以及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母性保护措施为由解雇或给予不利的对待;怀孕和产后一年内解雇的场合,如雇主不能郑敏该解雇与怀孕、休产假以及其他行政法规禁止的事由无关,则该解雇无效。在此情形下,只要劳动者证明解雇发生在怀孕中和产后一年内,其他的举证责任便倒置于雇主。

5.2.2国家在就业歧视领域中的积极义务方面

(1)女性就业领域

该法规定对女性劳动者在就业方面额援助措施,如国家再就业之道,能力开发和再就业方面的努力义务等。企业在因怀孕、生产和育儿等理由辞职的女性再就业方面,有舍利再就业制度的努力义务。另外,企业有建立因育儿,在产后休假后能够再度休假的育儿休假制度的努力义务,而国家在促进女性再就业和育儿休假制度的普及方面得进行援助。

(2)性骚扰防治

在性骚扰防治上该法规定国家应帮助企业:第一,分析女性劳动者的工作安排和升迁等;第二制定消除歧视待遇的计划;第三,实施计划;第四,完善女性雇佣制度。针对男性的性骚扰行为也被列入性骚扰国家防治义务范畴,并将国家的注意义务进一步具体化如国家未采取相应措施,劳动者有权申请个别劳动纠纷解决。

5.2.3 立法精神层面

日本经济持续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但日本企业内部长存在长期雇佣、年功序列以及企业内设的公会作为其成功的法宝。而这种法宝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工作方式上建立的。因此,尽管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使得日本国内女性劳动者的数量大幅增加,并且平等的社会意识在逐步觉醒,法院也通过民法的基本原则及不发行为的解释做了禁止就业领域内性别歧视的相关判决,但是日本社会,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模式还是女性对工作与家庭关系的主流观念,都还未做好全面迎接雇佣机会平等的准备。

但从具有妥协性的《雇佣机会平等法》的制定和渐进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和立法者的务实态度。作为一部柔性法律制度,虽然该法的实施更多的是通过不具有强制性的行为来完成的,20年的实践表明,这部妥协与渐进的法律被有效的执行。在对现实进行充分考量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及国会制定了灵活而有弹性的法律机制,以保障该法律的顺利实施,这是日本立法者立法精神的选择。

5.3德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研究

就业和职业领域中的反性别歧视时欧盟法反歧视指令中所规范的重点,也是德国制定统一的反就业性别歧视的主要规范内容。其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对于就业和职业领域中可能会出现的性别歧视区别对待,劳资协定的双方等各种不同的歧视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立法,因限于篇幅,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反就业性别歧视法规中的部分重点做比较系统的论述:

5.3.1.直接歧视

招聘与晋升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对待的往往是女性,但是,并非所有的基于性别不同而形成的差别性对待都会构成歧视。因此,对于是否构成该领域内的直接歧视,德国民法典做了如下明确规定:

在签订协议和制定一项措施、尤其是在确立劳动关系、职务晋升、下达指令或者解约是,雇主不能因雇员的性别而予以歧视。但是,由于协议和措施所指向的应由雇员完成的工作而言,如果有特定性别的雇员来从事该工作是其不可或缺的条件时,则可以因性别的不同而做出差别对待。如果由此而发生了争议,那么如果雇员能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上述因性别而产生的歧视是有可能存在的话,那么雇主就负有证明存在下述事实的举证责任:或者其没有基于性别而做出差别比对待、或者其证明其有实质性的理由来证明区别对待的合法性、或者其证明性别要求对于应由雇员的工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5.3.2反向的歧视

考虑到妇女在部分领域就业中就业人员比例较低的现状,在低就业领域的职员聘任中,在同等条件下则优先考虑招用女性。并在基本法第3条第2款对此进行了保护性规定:男人和女人享有同等权利。国家支持男女平等的实际执行,并致力于改变业已形成的不利局面。根据上述原因形成的女性就业局面,如果国家要致力于改变现有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现状,就应当制定对于男性工作者相对不平等的法律制度。从法律内容而言,上述基本法一方面对于不平等对待做了禁止性规定,另一方面也对于立法者应当如何致力于形成实际上的平等做出了规定。

5.3.3.责任与举证责任

如果因存在于雇佣阶段的歧视性差别对待而没有得到雇用的话,那么相关人可以有权取得相应的补偿。但是具体补偿的数额往往是难以确定的。如果能够正式即使在雇佣阶段不存在任何歧视性差别对待的情况下也不会雇佣该相关人的话,那么其取得该工作岗位后正常能够取得的工资以及各种实物工资的总和。相关人提起诉讼的实效至少应为两个月,如果相关的特别法没有对应该行使赔偿请求权的期间作出明确规定的话,那么相关人应当在六个月内一起诉讼,诉讼时效从其就业申请被拒绝之日起开始计算。

5.3.4同工同酬

反对性别歧视、确定男女就业者同工同酬,是德国乃至于整个欧盟劳动fail能够与立法和司法的重点之一。在德国劳动法中,最早的一个著名案例是伯格夫人案件。该案件判决作出后,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得到了司法认可。从该案件后,劳动法领域不再有专门针对妇女制定薪酬待遇的劳资合同。德国立法者在民法典第612中加入了第3款:在劳动关系中方,对于同样或者同等的工作,不能因为雇员的性别而给予差别对待,不能因为给予某一性别的雇员以特别的劳动保护就付给其更低的薪酬。

5.4.对未来中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相关立法的启示

不可忽视的是,虽然目前对于妇女或者部分妇女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但是德国经

过多年的立法上的女里和司法中的发展,公开的、直接针对性别形成的歧视在目前已经甚为少见。近年来,妇女在就业和职业领域的平等权不断得到扩大,例如传统上联邦国防军的加入被视为妇女禁区,但是这一点也已经被德国法院通过适用适当的指令的方式得以突破,

5.4.1反向歧视规定

考虑到妇女在部分领域就业中就业人员比例较低的现状,在低就业领域的职员聘任中,在同等条件下则优先考虑招用女性。德国基本法第3条第2款对此进行了保护性规定:男人和女人享有同等权利。国家支持男女平等的实际执行,并致力于改变业已形成的不利局面。从法律内容而言,上述基本法一方面对于不平等对待做了禁止性规定,另一方面也对于立法者应当如何致力于形成实际上的平等做出了规定。如果要在男性和女性申请人之间做出选择、并且需要在双方具备同等条件之下优先选择女性申请人的话,那么就需要区分出来那些标准应当成为反向歧视所应得以适用的标准,那些是自然应当得以平等适用的标准。只有在用那些非反向歧视性标准进行衡量时,男女申请人的各方面条件总体上相等同的情况下了,才可以依据反向歧视性的标准优先录用女性申请人。

5.4.2举证责任方面

在反对雇用和职务晋升程序中的歧视的相关案件中,较难以确定的是差别性对待究竟是否完全或者主要是基于性别不同而形成的,换言之,雇主的差别对待是否基于其他实体理由而形成。对此在德国的劳动法中规定:相关人要举出一定的证据以“令人信服地表明”上述因性别歧视而产生的歧视是有可能存在的,而这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为此,司法审查过程中往往有意降低相关人的证明标准,例如通过旁人对于雇主歧视性的言语的举证即可构成“令人信服的表明”。

如何将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起来

如何将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使用 一、基本面分析师和技术分析师互相攻击对方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期货、外汇以及股市分析的理论主要有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大门派,这两大门派互相攻击对方的缺点。一般在介绍技术分析的书籍中,前几页往往是攻击基本面派,语气很尖锐,借此树立起技术分析的权威,以技术分析代表大师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为代表;而在介绍基本面分析的书籍中,作者一般都不直接指出技术分析的缺点,而是包含在书的内容中间或者后面,语气比较委婉,以基本面分析大师罗杰斯的《热门商品投资》为代表,其中罗杰斯在书中有一句话: 坦率地讲,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还从没有见过有人从技术分析中致富(他们大多数是靠出售技术分析的书籍而赚了很多钱)。这两大理论互有优缺,不能绝对地说谁好或者谁差,要看具体的资金规模、投资策略、应用场合等方面,如果能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那么对行情分析判断的成功率将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技术派攻击基本面派的两大主要理由是: 第一,供求规律在具体应用时,要求操作者具有极高的专业理论修养,这属于经济学家的工作范畴;第二,基础分析要求拥有完备的即时资料,最新的市场信息迅速就被价格消化,操作者听到的信息都已经是过时信息,毫无价值。 其实技术派并没有真正去了解基本派所研究的内容,当然对于比较高深的逻辑演绎、影响因子、量化研究等相关内容,确实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这些对于行情的判断来说,只能提高比较小的成功率,或者近期来说没有太大价值。对于小资金投资者来说,对这些知识的研究投入较大,对近期收益难以带来多大好处,成本收益不合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资金投资者不能够去研究基本面,实际中,对近期行情走势影响比较大的往往是那些并不难理解的国家政策、经济消息、供需信息等,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并不需要很深的专业背景,略微有一些相关知识的投资者,都能够做出定性化的判断,能极大地提高行情判断的成功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投入少,收益却很大,成本收益是合理的,

性别歧视与女性心理

社会性别歧视与女性成功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张海钟 1 许凌燕2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甘肃兰州,730070) (河西学院教育系心理学专业,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传统社会观念误区、性别歧视与偏见、市场调节失灵、对男女不同角色期待和多重标准造成女性的自卑、依赖、成功恐惧、价值观冲突等心理障碍是影响女性成功的主要原因。社会性别歧视不仅对女性产生心理上的困扰,也关系到女性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塑造现代性别意识;建立健全女性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女性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是减少和避免女性在就业以及职业生涯中遭遇性别歧视,为女性走向成功创造公平环境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性别歧视;女性成功;心理障碍 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参加工作,但恰恰就是在工作中,女性遭受了不能令人忍受的歧视。当代社会中,应聘、招聘、求职、转岗已成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正规的招聘现场许多单位明确注明:只招男性不招女性,这就从一开始使女性丧失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在实际生工许多种要岗位也大都由男性占有,如,经理、厂长、部长、校长等,这种男性垄断高级职

位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和自然的现象,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如果一个领导或成功人士是女性,人们常常会在称呼前加一个“女”字。工作中的性别歧视还有很多,例如,男女同工不同酬,在升迁机会和空间上,女性显得要比男性少的多。这也使女性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取得成就,而最终与男性相比事业水平还不够理想,几乎所有的专业领域男性的成就占绝对优势。女性性别歧视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言语到传媒,从工作到家庭,从日常生活到意识形态都深深地打上了歧视女性的烙印。性别歧视对女性的影响是深重的,因此探讨社会性别歧视的原因以及对女性事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并提出适当的教育对策对女性成才及事业的 成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社会性别歧视概念和理论综述 社会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提出性别歧视是“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文化、公民或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2]这是性别歧视的一个权威定义。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设。比如1971年贝克尔提出的 偏好歧视理论[3]。认为性别歧视是雇主的主观偏好。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Phelps, Arrow, Aigner, Cain提出的统计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雇主总愿意以较低的工作成本雇佣较高预期生产率的求职者[3]。女性职业生涯期短,受教育水平低和工作经验少导致雇佣歧视。这种歧视的结果又加重了偏见的程度,最后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排挤结果。人力资本模式认为,女性在职业发展中所遭受的差别待遇,主要归因于女性个人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培训和工作经验不如男性的结果。社会歧视论认为[3],社会传统和文化对两性

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的概念及意义_0

最新资料推荐 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的概念及意义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的概念及意义概念:基本分析基 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的概念及意义概念:基本分析又称基本 面分析,是指证券分析师根据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及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对决定证券价值及价格的基本要素,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 宏观经济分析、市场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 技术分析是以证券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市场行为,为分析对象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探索出一些典型变化规律,并据此预测证券市场未来变化趋势的技术方法。 意义: 基本分析: 在实践中,进行基本分析的方法和内容主要是从宏观经济分析、中观经济分析、微观经济分析三方面进行。 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对投资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证券投资基本分析中,宏观经济分析的作用是对国家经济变化的把握,及时发现经济发展趋势,为证券投资规避系统风险提供保障。 中观经济的分析有助于投资者进一步对国家的行业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深入了解,把握好投资对象的行业背景,在具备投资价值的投资对象中更好地选择具

有发展前景的证券进行投资。 对微观经济进行分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提高中长期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投资者在进行中长期投资之前总要了解证券的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和时间性。 而这些与国家的宏观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方向、公司自身经营状况有密切联系。 技术经济: 技术分析能比较直接地考虑问题,通过技术分析指导证券买卖见效快,获得利益的周期短。 此外,技术分析对市场的反应比较直接,分析的结果也更接近实际市场的局部现象。 简答题: 1. 简述KIF。 答: 是合规的外国机构,是一种有限度的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的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管理者为了对外资的进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和引导。 使之与本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相适应,对控制外来资本对本国独立性的影响,抑制境外投机性,游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 艺术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Sexism in English Vocabulary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完成时间: 指导老师: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in Chinese……………………………………. Abstract in English……………………………………. 1.Definition……………………………………………… 2.Sexism in word-formation methods……………….. 2.1 Suffixes………………………………………… . 2.2 Sexism in compound words…………………….. 3.Sxism in Naming and Addressing………………….. 3.1 Sexism and Naming………………………………. 3.1.1 Sexism in the first names……………….. 3.1.1.1 Derivation of Female Names from Male Names…….. 3.1.1.2 Sexism in Semantic Naming of First Names………. 3.1.2 Sexism in the family names…………… 3.1.2.1 Patrilineal System of Family Names 3.1.2.2 Change of Female Family Names upon marriage 3.2 Sexism and Addressing……….

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一)

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一) 内容提要: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乃至司法制度的核心与基础,是实现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关键所在,是追求客观真实,实现审判目的,保护合法,惩戒违法的前提。证据的采信,是审判活动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诉讼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审判实践中疑难与困惑之所在。我国的现代民事证据制度如何发展完善呢?回顾证据采信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现行的证据制度,总结审判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惑,我国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本文对证据制度的概念、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民事证据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予以阐述,指出了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途径,提出了我国诉讼制度的改革,应走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混合模式道路。 绪言: 审判的目的,是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合法,惩戒违法,实现公平与正义,公正与效力。而正确适用法律,作出合理的判决结果的前提是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而当纠纷发生,付诸审判时,客观事实已成为历史,无法重新再现。那我们凭什么来认定已经发生了的而且是我们一无所知的客观存在呢?这就要用证据来证明,用确实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任何事情的发生,总要留下蛛丝马迹,总要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发展,留下它走过的脚印,这就是证据。而这些证据不是永恒存在且不变形的。有些人为了隐瞒事实真相,达到自己原本不可能实现的非法目的,总会想方设法伪造证据,改变证据现状,毁灭证据,或隐瞒证据,以混肴是非。我们面对一大堆真真假假的证据时,如何辩别真伪,弃假信真,并给当事人阐明我们取舍之理由呢?这就需要科学的证据采信法律制度作为我们取舍证据的法律根据。我国现行的证据法律制度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将如何发展完善,我国应确立什么样的诉讼模式,历史将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证据制度的概念、内容及在诉讼中的地位 证据制度,又称为证据采信制度或证据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法律法规中与证据相关的规定或规则的总称,是国家法律制度的组成部份。①]证据是“真实的古事之足迹”,是介于过去的事实与裁判者之间,使二者相连接的重要纽带,是事实审理者窥知过去事实的唯一手段。②]证据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反映、证明事实,但不可能反映客观事实的全部发展过程,其反映的仅是该客观事实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主要部份或关键部分,仅反映与案件实体处理有重大关系的部份客观真实。故审判活动中通过证据查明的事实,并非完整的客观事实,我们称为法律事实。客观事实因不可能再现,是不可能完全查证的,证据证明的仅是客观事实的局部或部分。甚至法律事实与客观存在有所偏差,都是可能存在的。 科学的证据制度的内容应包括证据分类、相关概念、形式要求、证明力问题、证据的收集、举证责任的分担、无须举证事项、举证期限、举证不能及逾期举证后果、存疑证据采信原则、提供伪证的法律后果、法官取证、证据保全、证据交换、质证、证人出庭、证据审核认定、相关时限等具体规定。 审判是国家的统治、管理职能之一,审判制度就是诉讼制度。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与基础,没有相应的证据采信制度,一国的审判制度就无法确立,国家职能就无法实现,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护。科学的证据制度,是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前提,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保证,是诉讼制度的核心,是实现公平与正义的关键,是我国法治建设、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证据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决定不同的国家性质,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决定不同的法律制度、诉讼制度,不同的法律制度、诉讼制度,影响和决定着不同的证据采信制度。当然,证

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异同点

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有何异同点 是指以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判断市场趋势并跟随趋势的周期性变化来进行及一切金融衍交易决策的方法的总和。这句话的含义是:所有的基础事件--经济事件、社会事件、战争、自然灾害等等作用于市场的因素都会反映到价格变化中来。所以技术分析认为只要关注价格趋势的变化及的变化就可以找到盈利的线索。技术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跟庄。技术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买入、卖出、止损信号,并通过资金管理而达成在市场中长期稳定获利。 技术分析理论基础: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运行;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重复。 与技术分析相对应的分析被称为基础分析。基础分析又称分析,基本分析法通过对决定股票内在价值和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经济形势、状况、公司经营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估股票的价值和合理价值,与价进行比较,相应形成买卖的建议。但是注意基本面分析不等于基本面,基本面是指一切影响供需的事件。基本面分析则是指对这些基本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最终来确定标的物的内在价值。当标的物的价格高于标的物的价值时,被称为价值高估,在交易中则需减持,反之如果价格低于价值则被称为价值低估,在交易中则需买入。从交易实践来看,技术分析方法要领先于基础分析方法。在操作上技术分析则更为实用。再补充说明一下:无论是技术分析还是基础分析方法都不是跟庄的工具。跟庄只是一些习惯作弊的人在交易中的一种反映。庄对于一个严谨的技术分析者而言微不足道,他们无须跟随它,因为庄和市场比较起来什么都不算。

基本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宏观经济分析。研究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产业政策等)、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率、、等)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2.行业分析。分析产业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3.公司分析。具体分析上市公司行业地位、市场前景、财务状况。 技术分析优缺点:技术分析具备全面、直接、准确、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等显着特点。与基本分析相比,技术分析进行交易的见效快,获得利益的周期短。此外,技术分析对市场的反应比较直接,分析的结果也更接近实际市场的局部现象。通过市场分析得到的进出场位置相比较基本分析而言,往往比较准确。技术分析的缺点是考虑对象的范围相对较窄,对长远的市场趋势难以进行有效的判断。技术分析相对于基本分析更适用于短期的行情预测,要进行周期较长的分析则必须参考基本分析,这是应用技术分析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因为技术分析是经验的总结而非科学体系,所以通过技术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并由此进行的交易操作需要以概率的形式为投资者带来收益。 基本分析优缺点:基本分析分析的起点在于信息的收集,道听途说的市场传闻有很大的欺骗性和风险性,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耗费人力、财力大,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进行股票投资分析,特别是基本分析,依靠的主要还是媒体登载的国内外新闻以及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基本分析法能够比

CS技术分析的理论及方法介绍答案

C S技术分析的理论及 方法介绍答案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C18044S技术分析的理论及方法介绍答案单选题(共3题,每题10分)? 1.在股价下跌一段时间后形成的K线组合形态中,空方力量已成强弩之末,而多方势力蓄势待发,典型的底部形态有(D)。 A.黄昏之星 B.射击之星 C.吊颈线 D.早晨之星 2.在波浪理论中,哪一浪是最大、最有爆发力(价格往往跳空)的上升浪,行情持续的时间与幅度经常是最长的,投资者信心恢复,成交量大幅上 升。(C) A.第一浪 B.第二浪 C.第三浪 D.A浪 E.B浪 3.KDJ指标用目前股价在近一阶段股价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来预测可能发生的趋势反转,并以此作为短期投资信号的一种指标,其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C)为超买区,(C)为超卖区。 A.2080

B.3070 C.8020 D.7030 多选题(共6题,每题10分) 1.切线的种类包括(ABCD)等。 A.趋势线 B.轨道线 C.黄金分割线 D.百分比线 2.OBV线亦称能量潮,是将成交量值予以数量化,制成趋势线,配合股价趋势线,从价格的变动及成交量的增减关系,推测市场气氛,其应用法则 为(ABCD)。 A.当股价上升(下降),而OBV也相应地上升(下降),则可确认当前的上升(下降)趋势 B.当股价上升(下降),而OBV并未相应的上升(下降),出现背离现象,则对当前上升(下降)趋势的认可程度要大打折扣,成交量后劲不足,股 价有反转的可能 C.形态学和切线理论也同样适用于OBV曲线,顶背离、底背离 D.当股价进入盘整区,OBV曲线如率先出现脱离盘整的信号,则股价向上或向下突破可能性增大

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一、理论发展回顾 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进入一些看起来利润高、但缺乏经验或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战略。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事实与这种理论推导相悖。 2.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局限 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忽略了对企业内部的挖潜。因此,以巴莱(Barney)、鲁梅尔特(Rumelt)为代表的资源理论学派对此进行了猛烈的回应。资源理论学派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资源差异来解释的,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果关系。而且巴莱认为,对企业的竞争力而言,只有战略性资源是有用的。而战略性资源必备的特征是: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即从性质上讲战略性资源只能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

就业性别歧视分析

就业性别歧视分析 一、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而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就业比重仅占总就业人数的37.8%,明显低于男性就业率,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在失业率方面,全国实际失业人口中女性的失业率普遍高于男性失业率。2003年男性失业者下岗的占37.7%.女性失业者中下岗的占42.1%。另外,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对歧视女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根据我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资料,在一些服务业的一线中.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3%左右,而在管理和技术行业中.该比例为74%左右。以上现象说明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我国现行的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我国宪法中有关于劳动平等权的规定,构成了全部禁止就业歧视特别是女性就业歧视法律规范的立法基础和前提。1980年7月,我国政府签署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国际公约》,1990年我国政府批准的《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在我国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劳动法中的第3、12、46条等都明确了劳动权的范围,并将宪法中的劳动平等权等权利覆盖到劳动就业中的各个环节,从而确立了反对就业歧视的基本原则,确保了妇女在就业中的权利。另外,2005年修正的《妇女权益保障法》,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都明确重申了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都享有平等权,包括在晋职、晋级、考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分配住房、享受待遇等方面的男女平等,不得歧视妇女的法律规定。 二、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 目前我国性别歧视的原因主要存在市场因素和传统文化两方面。 1.企业在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性别歧视产生的经济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女性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责任。一般来讲,在女性就业生涯中,存在着一个就业生涯低谷期(生育期)。由于国家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男女劳动者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会比较雇佣男性和女性的收益,倾向于选择雇用男性就业。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使使用资源的成本降到最低,企业必定会对男女预期成本进行比较.比较之下。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择男舍女”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理性“雇主的决策。虽然国家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在雇佣方面存在性别歧视,但这是对所有的用人企业而盲的,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即使其不这么做,通常也不会受到惩处或遭受损失。所以每个用人企业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想承担因为女性生育问题或体力差别给本单位所带来额外成本,就拒绝使用女性人才。 2,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性别歧视存在的根本原因 传统文化对女性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前市场歧视和市场中歧视两方面;所谓前市场歧视指在就业未进入市场前就存在的歧视;市场中歧视(后市场歧视或当前市场歧视)指就业在就业市场中所受的歧视。前市场歧视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上。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赡养父母的责任基本由儿子承担。父母(家庭)更愿意在儿子身上进行教育投资。他们将受教育的机会给男性而不是女性,其结果是降低了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后者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是受过高等教育。由于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使得女性获得技能的机会少于男

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 因为我对证券投资很感兴趣,所以这学期我选修了投资与理财这门课,虽然课数不多内容又有些难,但我还是学会了不少以前不懂的东西。在基本分析中我感觉必须要结合宏观中观微观综合来分析,缺一不可。宏观是一个大的前提,主要探讨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投资活动和证券市场的影响;中观是研究一个行业的具体结构和各方面的分析;而微观,我感觉最重要,是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各方面的情况,必须要仔细分析。 而技术分析,是在基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市场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应用数学和逻辑上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典型的行为,从而预测证券市场的未来的变化趋势。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 包括宏观分析、中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三个方面。 证券分析的宏观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动是一国经济成就的根本反映。GDP的持续上升表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制约经济的各种矛盾趋于或达到协调,人们有理由对未来经济产生好的预期;相反,如果GDP处于不稳定的非均衡增长状态,暂时的高产出水平并不表明一个好的经济形势,不均衡的发展可能激发各种矛盾。 2.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的关系 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在经济衰退期,股票价格会逐渐下跌;到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而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又会逐步上升;到繁荣时期,股价则上涨至最高点。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走势的影响较为复杂,既有刺激股票价格上涨的作用,也有抑制股票价格的作用。当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刺激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一致;当其压抑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相反。 4、利率变动对证券的影响 证券市场对利率水平的变动最为敏感。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证券的价格就会上涨;利率上升时,证券的价格就会下跌。 5、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般而言,汇率上浮,即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汇率下浮,即本币贬值,不利于进口而有利于出口。汇率的变化对股价的影响要看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而定,若汇率变化趋势对本国经济发展影响较为有利,股价会上升,反之股价会下跌。 6、政治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政治因素就是指那些对股票价格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政治活动、发展计划以及政府的法令、政治措施等。政治形势尤其是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对证券市场越来越产生敏感的影响,主要便现在:国际形势的变化、战争的影响、国内重大政治事件、法律制度。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即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通过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两方面因素来实现的。 2.财政政策

如何理解技术分析中的三大假设理论

如何理解技术分析中的三大假设理论的含义 众所周知,市场价格行为包容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以及历史会重演构成了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当我们在技术分析的迷宫当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回归原始的原始是一种最好的选择。现在虽然很多人仅仅根据某个单纯的技术指标或者什么金叉死叉机械操作就可以交易了,但我觉得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三大假设是很难说自己真正地是技术分析的。 1,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信息。 “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构成了技术分析的基础。技术分析者认为,能够影响某种商品期货价格的任何因素——基础的、政治的、心理的或任何其它方面的——实际上都反映在其价格之中。由此推论,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就是研究价格变化。 这句话是技术分析的核心,本人也认为这句话百分之一百的正确。换句话正是因为这句话才让我相信技术分析。我们在跟踪价格变化的时候其实已经包含了所谓的基本面。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直接根据价格走势的强弱而以此推断基本面的强弱。但是这里有一关键词就是一切。一切信息并不仅仅是指基本面,还包括所谓的噪音——参与者的情绪和对基本面的认知,包括交易者对基本面认知的偏差其

实也包括在价格当中,其实价格变化大都随这些偏差所变化。就一般而言价格与基本面偏差比较大的时候通常在市场的底部和顶部,此时参与者通常过于悲观和乐观,与基本面偏差较大。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应用的时候还得区分噪音在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价格变化与基本面变化节奏通常不一致的原因。我觉得应该就是索罗斯提出所谓的主流偏向。

另外商品市场上有时也会发生逼仓,而股票市场上也有做庄等行为,这时候价格变化基本只与双方筹码有关,此时这种极端的市场基本形同赌博,靠双方资金实力说话。 2,市场运行以趋势方式演变。 “趋势”概念是技术分析的核心。从“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可以自然而然地推断,对于一个既成的趋势来说,下一步常常是沿着现存趋势方向继续演变,而掉头反向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这当然也是牛顿惯性定律的应用。还可以换个说法:当前趋势将一直持续到掉头反向为止。虽然这句话差不多是同语反复,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坚定不移地顺应一个既成趋势,直至有反向的征兆为止。 关于这一理念,据我自己的观察可信度大概在80%吧。事实上不光是价格的变化沿趋势行进,世界上很多客观事物发展都是按趋势形成的,夏天不会直接进入冬天,白天不会一下变成黑夜,肯定得有渐变的过程,直到达到顶点而反转。而我刚所说的概率主要是指我们通常技术分析判别趋势的方向时。趋势和价格的变化是客观的,它本身也不会造成市场的涨跌,而我们对趋势的判断则是主观的,这时就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因此各种技术分析方法也喷涌而出。关于如何辨别和抓住趋势那可真所谓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很多时候我们还得依靠一个朋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而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二、ERG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的三种基本需求:生存需求、关系需求、成长需求。 (2)需要并存原则: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3)需要降级原则:ERG理论认为,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完整版)性别歧视基础理论分析

第二章性别歧视基础理论分析第一节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理论一、性别歧视的定义歧视的定义:确定所谓“歧视”的定义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偏见” 因素多种多样,而这种所谓的“偏见”即为歧视。除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那些种类外,几乎所有用于区别对待的“偏见” 因素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歧视或者差别对待的考虑,究竟对哪些“偏见” 因素进行概括性定义,这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现代汉语词典将“歧视”定义为:由偏见的视角和区别对待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影响偏见或区别利害关系人的那些差异性的否定行为。1958 年通过的《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中第 1 条 a 款中对歧视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就本公约而言,歧视一词包括: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虽然宪法和普通法律通过强制力对所谓“偏见”因素下了概括性定义,但是由于上述所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偏见”因素多种多样,只有社会达到一定共识的情况下才能将某些“偏见” 因素列为歧视的定义范围,因此单纯依靠宪法和普通法律的概念性定义是无法对歧视进行完整论述的,这也导致了当前学术界对歧视的定义成多角度发展的原因之一。就业性别歧视,是在上述所谓“偏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它是指由于社会性别或生理性别的差异而引发的所谓“偏见” 。就业性别歧视最早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世界女权运动,并在美国对这一词汇进行上述定义。但由于当时女权运动的盛行,所有认为与男性价值理念相关的事物都被贴上性别歧视的标签,故而上述所谓性别歧视的定义有些偏离性别歧视的本意。联合国于1981 年实施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首次确立了性别歧视的法律概念,对性别歧视作了以下定义。公约第 1 条规定:对妇女的歧视' 是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其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劳动市场的性别歧视。该领域的性别歧视从歧视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包含三种层面:一为偏见对待;二为不公平对待;三为不利影响。第一个意义倾向故意伤害性的行为,第二个意义是指对于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标准,第三个意义则指偏见导致的伤害性行为,而非故意的意图性为。因此,劳动市场的性别歧视的现象,有的来自主观的故意行为,可能因个人的偏好所致,但有的则是非意图性行为,而是雇用过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前者是直接歧视概念,后者是间接歧视概念。根据以上的意义,劳动市场歧视依劳动者在进出劳动市场上的流程,大致可分表现为四中类型的歧视,依序为:前期劳动市场性别歧视,是指在未进入劳动市场前而受到某种因素的歧视(2)雇用歧视,是指进入劳动市场所遭遇之歧视,通常包含三类型:招募升迁和解雇歧视。(3)薪资歧视,女性通常早秃同工不同酬之待遇,福利给与有性别歧视。欲避免和减少两性就业歧视现象,除非能打断这个连锁线上任何一个歧视结。 第四章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4.1 我国现行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概述当前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主要在《宪法》 、《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 促进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的《部门规章》,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80 年、1990 年、2001 年、2005 年签署的一系列关于平等就业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多边国际文件构成我国现行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大体框架。 4.1.1 宪法 宪法通过相关平等权利规定对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进行根本保护。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制定其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以及众多规章的根本性依据。宪法第33 条第 2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第48 条规定:中华人民

现行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现行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我国的证据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是长期的司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日益加强,法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我现行的证据制度越来越表现出与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一面,一些法学界人士对此也提出了诸多疑义。笔者从事审判实务多年,在这其间对我国的证据制度感受颇深,我们现行的证据制度确有许多缺陷需要改进。一、证据是诉讼灵魂。证据是理所当然的诉讼的核心和灵魂。所有的诉讼都应是围着证据展开的,所有的裁判文书都应是以证据为依据。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整个诉讼活动不过是玩弄证据的艺术”,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过份。所以谈到证据制度的改革,其实就是谈我国审判制度的改革。1994年笔者开始从事审判工作,这时法院的审判方式基本上表现为纠问式审判方式,审判员的庭审中法庭调查阶段的思路大致是:原告陈述→被告答辩→向原、被告发问→原、被告举证→原、被告相互发问。至于质证、辩证因大多数审判人员认为是属于法庭辩论而在调查阶段被忽略,对证据认定,在庭审中几乎是不多见的。幸喜,随着我国这些年审判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法院的法官终于从纠问式审判方式中走出来,在庭审中更趋向于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方式,法庭调查阶段的思路大致是原告陈述→被告答辩→原告举证→被告质证→法庭认定→被告举证→原告质证→法庭认定→原、被告相互发问,而向原、被告发问原先必经的程序在庭审中已不常见。现在看来无疑是一个大的飞跃。我国审判制度的改革也终于走向正轨,证据制度也由审判制度的分支成为核心。二、证据基本特性的划分。谈到证据基本特性,无非是谈证据的三性: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也有的学者提法为客观性、因果性、合法性)。笔者认为将证据基本特性归为这三性是混淆了证据的实体与程序的关系。证据三性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证据的三性是指作为定案的证据要同时具备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这一观点在审判实践中实在难以操作,在审判实践中不具有合法性的证据确是案件的主要证据的情况普遍存在,如无效的合同因其内容不合法,而我们要否定它作为定案的证据,那我们应依据什么证据来判案,而我国法律规定无效合同应由有过错方承担责任,但无效合同在诉讼过程中不作为定案的证据,要过错方承担责任也就变成无证据支持,因而过错方可以不承担责任,造成了审判陷入两难境地。尽管这样有的学者仍坚持认为“证据的法律性决定了证据的许可性,只有符合了法律的要求,取得了法定的形式,为法律所许可的与案件的联系的客观事实,才能作为证据使用,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摘自《证据学》,胡祥福主编)。笔者认为证据的基本特性应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划分,所谓证据的实体性是指证据本身所具有证明力的性质,它应包含以下内容,证明案件实体上的证明力和案件程序上的证明力。在证据的实体性中证据应具有以下特性:客观真实性,关联性。证据实体中的合法性与否不应列入其内,如无效合同应列为定案证据,作为证据的无效合同证明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证明合同无效的证据,因此我们不能否定无效合同作为定案证据,由此也可以得出证据实体合法与否不影响证据作为定案证据的效力。所谓证据的程序性是指证据具有能否成为定案证据的性质。它应具有以下特性:(一)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用非法手段、非法途径取得证据是为法律所严格禁止的,如刑讯逼供、欺诈等手段取得的证据和通过赌博途径取得欠条都应禁止。强调证据取得合法是为了充分保证证据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作为证词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保障。前不久,笔者看到一文,文中作者建议仅对那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嫌疑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非法取得的证据,如刑讯逼供取得的证据。笔者对此观点极不赞同,如此观点成立,必然是刑讯逼供成为合法化,那将是我国法制的一个大的退步。(二)表现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根据我国诉讼法规定,凡是作为证据的材料,必须是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证据法定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大同小异,如物证、书证、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勘验笔录等。证据的法定形式离不开证据的内容而单独存在。证据如果没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即使是它具备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三篇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三篇 篇一:《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内容摘要: 第一章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 技术分析是以预测市场价格变化的未来趋势为目的,以图表为主要手段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市场行为”有三方面的含义:价格、交易量和持仓兴趣。理论基础 技术分析有三个基本假定或者说前提条件 1、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 2、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 3、历史会重演 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 技术分析者认为,能够影响某种商品期货价格的任何因此-----基础的、政治的、性理的或任何其它方面的------实际上都反映在其价格之路。 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 当前趋势将一直持续到掉头反向为止,坚定不移地顺应一个既成趋势直到出现反向的征兆为止。此为趋势顺应理论的源头。 历史会重演 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隐藏在历史里,或者说将来是过去的翻版。 技术分析与基础分析之辨

技术分析主要研究市场行为,基础分析则集中考察导致价格涨跌或持平的供求关系。基础分析者为了确定某商品的内在价值,需要考虑影响价格的所有相关因素。所谓内在价值就是根据供求规律确定的某商品的实际价值。它是基础分析派的基本概念。如果某商品内在价值小于市场价格,称为价格偏高,应该卖出这种商品。如果市价小于内在价值,叫做价格偏低,应当买入。 两派都试图解决同样的问题,即预测价格变化的方向。只不过着眼点不同。基础派追究市场运动的前因,而技术派则是研究其后果。技术派理所当然地认为“后果”就是所需的全部资料,而理由、原因等无关紧要,基础派则非得刨根究底不可。 技术分析与出、入市时机选择 决策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分析市场,而后选择出入市时机。分析市场可用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但是分析出入市时机得靠技术分析。第一,市场走势是基本经济力量运作的结果,后者则受到政治体系当时状况主导,这又受到政客活动的影响。第二,市场参与者的多数心理状态,将决定价格走势的方向,以及发生变动的时间。 技术分析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技术派可以同时跟踪追随许多不同品种,而基础派只好从一而终。另一个优势为“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技术分析适用与各种交易媒介 股票、期货、外汇、期权。 技术分析适用于各种时间尺度 日线、周线、月线、季线、年线,甚至小时分钟。

中国经济的性别歧视

所谓性别意识是指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的 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环境,并对其进行分析,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我们用性别意识来审视男女两性在经济领域中的性别差异,不难发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问题一直都普遍地存在着,且难以根治。性别歧视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就业歧视,进而带来经济地位的差别,并引发一系列的生育、教育、社会保障等歧视。2005年8月,我国重新修订了《妇女权益保护法》,为进一步加强妇女权益保护,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 二、我国目前在经济领域的性别歧视 建国以来,我国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 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用性别视角来审视女性的地位,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一)“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普遍存在。由于成年女性的经济地位普遍不如男性,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出于养老的考虑和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普遍偏好于生养男孩,教育投资也倾向于男孩。据统计,我国的新生儿男女比例高达119.86:100,远远高于正常的104—107:100。我国 大、中、小学的男女就学率都是女的偏低,这些表明我国的多数父母对后代的性别偏好趋向男性。(二)就业歧视问题严重。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于女性的就业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女性在下岗、失业中占的比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机制表现为竞争就业。我国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许多行业仍以体力劳动为主,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许多岗位不适合女性。据统计,2000年末,城镇18岁至49岁女性在业率为72%,比1990年降低了16.2%。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0年6月调查,在全国下岗职工中女性所占比重为60%,有的城市占73%,超过半数。调查显示除教育行业外,其他行业吸纳女性就业人员的绝对数相当少,下岗女工再就业难度比较大。二是,表现在女性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部分单位不招用女毕业生或者对招聘女毕业生有严格条件限制。例如在婚育方面的限制,甚至公务员招录中都有排斥女毕业生的现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另据《中国妇女报》上《80万女生的就业前 中国经济的性别歧视 伍少霞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广东广州511450) 【摘要】我国目前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普遍存在,就业歧视问题严重,社会性别 意识严重偏离社会现实。性别歧视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法律等原因。加大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宣传;采取各种措施将“ 性别亏损”转为由社会承担;实行消除性别歧视立法,依法根除性别歧视;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等是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性别歧视;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06)03-0114-03 【作者简介】伍少霞(1976-),女,广东高明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助讲,主要从事德育、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 学等方面研究。 2006年5月总第123期第3期 黑河学刊 HeiheJournal May,2006SerialNo.123No.3 1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