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古词)吟湖州

古诗(古词)吟湖州

古诗(古词)吟湖州
古诗(古词)吟湖州

古诗(古词)吟湖州(选)

《湖州》

元代戴元表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评注:这首古诗是将湖州描写得最美的,虽然元代诗人戴元表名气并不是太大,该诗也是目前湖州对外宣传的主打古诗。

《寄济南守李公择》

北宋苏辙

梦忆湖州旧,楼台画不如,

溪从城里过,人在镜中居。

闭户防惊鹭,开窗便钓鱼。

《题郡城楼》

唐代杨汉公

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

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

评注:上述二首古诗将古代湖州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景色描写得逼真、极致、优美。湖州古称水晶宫可能就出此其中吧。其中一首是宋诗、一首是唐诗。

<<湖州陪太守南园宴>>

清代李煊

侬家生长碧湖头, 打桨真从镜里游。

怪道当年苏学士,杭州不住住湖州。

评注:碧湖,应该是指湖州南郊的碧浪湖,第二句描写了在小河中划船就象是人船印在镜子里似的,反映了水乡泽国、河道纵横密布的景象。苏学士就是苏东坡。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宋代苏东坡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鬓丝只可对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评注:这首是苏东坡的宋诗。余杭即古代杭州。吴兴即指古代湖州。顾渚茶,即湖州下属的长兴紫笋茶,唐代起一直为为朝廷贡茶。梅溪,即为湖州下属的安吉

县梅溪镇。杜牧,唐代著名诗人,谢公即谢灵运,东晋诗人。

诗的大意为:余杭地区(古代杭州)自然是山水名胜集中的胜地,听闻吴兴(古代湖州)的山水更是清丽奇绝。湖岛上的桔树叶子刚好落了一层霜,溪边的苕花开得像雪一样白。顾渚的茶叶尖比牙齿还要白,梅溪的木瓜比脸颊还要红。吴中人把鲙鱼丝切像得能飞起来一样薄,还没去呢一说起来就要流口水。也知道谢灵运曾在此地久住,就奇怪杜牧怎么来得迟了。我老了,头发也白了,只好在榻上歪一歪,湖边不用张罗玩水的东西了。

【渔父】(渔歌子)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注:西塞山,湖州郊外的一座小山,在湖州高铁站附近,目前还有一条西塞山路,接通红旗路与湖州高铁站之间。鳜鱼,湖州常见的一种高档的淡水鱼,肉嫩、味鲜,无刺。此诗为唐诗,张志和较好地描写了湖州西郊西塞山边的美丽风光。

登湖州城

清代.戴宸

登城一倚眺,心目顿宽闲。

不辨树中寺,遥看塔外山。

苏台栖古堞,水绕重关,人家夕照间。

吴兴杂诗

清代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湖州竹枝词

元代张雨

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吴兴

宋代林希

绕郭芙蕖拍岸平,花深荡桨不闻声。

万家笑语荷花里,知是人间极乐城。

湖州乐

明代孙蕡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楼阁。

春风垂柳绿轩窗,细雨飞花湿帘幕。

四月五月南风来,当门处处芰荷开。

吴姬画舫小于斛,荡桨出城沿月回。

菰蒲浪深迷白纻,有时隔花闻笑语。

鲤鱼风起燕飞斜,菱歌声入鸳鸯渚。

雨过湖州

清代袁枚

州以湖名听已凉,况兼城郭雨中望。

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

打桨正逢红叶好,寻春自笑白头狂。

明霞碧浪从容问,五十年来得未尝。

游道场山何山

宋代苏轼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评注:这首宋诗是苏东坡游道场山所写,是对道场山风景的赞美。道场山,湖州南郊的一座山,建有佛教万寿寺。山水窟,应该是指杭州。湖州的“爱山”名称来源于苏东坡写的“尚爱此山看不足”中二字。湖州目前有爱山广场、爱山小学等。

游白蘋洲

宋代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评注:白蘋洲,目前在湖州市区东街附近一带,古代景象为水乡泽国。目前有白苹洲酒店。

奉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骆驼桥玩月

唐代皎然

山中常见月,不及共游时。水上恐将缺,林端爱落迟。

乌惊宪府客,人咏鲍家诗。永夜南桥望,裴回若有期。

评注:此诗为唐代大诗人皎然所作。骆驼桥,位于湖州东街与红旗路、人民路交界处,建国后为了公路通车的方便,旧时弯拱桥已改建为公路桥了,目前骆驼桥只是名称依旧。

登飞英塔

元代赵孟頫

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

千里湖山秋色净,万家烟火夕阳多。

鱼龙滚滚扶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

谁种山中千树桔,侧身东望洞庭波。

评注:飞英塔,始建于唐代,目前处于飞英公园内,是湖州三绝之一:塔里塔、桥里桥、庙里庙。飞英塔外部为砖木塔、里面有石塔,全国唯一。飞英公园正门外为塔下街路,对面有飞英小学。

莲花庄

明代沈祖孝

系舟怜胜地,旧日水晶宫。一镜芙蓉外,千山睥睨中。

到门先受月,著柳更宜风。不见湖山秀,终身羡画工。

评注:莲花庄,始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的私家花园,如今的莲花庄清风碧波,喷泉溅涌,红鱼白鳞,游艇戏逐;小桥流水,奇峰异石,亭榭楼阁,古朴典雅;春醉桃杨,夏沁风荷,霜染枫菊,雪映松竹;四季景色,因时而异,使人领略不尽,品味不绝。为著名的吴兴园林。

菩萨蛮·十四夜过南浔镇

清代洪亮吉

高高下下游鳞绕,侵人不已侵巢鸟。一碧作鱼天,空明不起烟。

西楼似织,出水高千尺。玉手尽垂空,长廊接断虹。

评注:南浔,即湖州市南浔镇,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目前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国运河”中的一段一点(段即南浔附近运河,点即南浔古镇)。

济阳登太白楼却寄施湖州

明朝祝允明(祝枝山)

“湖州乃是贺老俦,西塞山,杜若洲,与尔相期钓鳌去,千年江海同悠悠”,

湖笔

清代方焘

中书君久擅佳名,造自苕川更有声。

评品不输青镂贵,濡豪喜有碧湖清。

仿来蒙氏仍秦制,好把吴兴作管城。

倘许凌云夸赋手,道峰文笔并峥嵘。

湖笔

1961年,湖州王一品斋笔庄创业220周年,书法大师郭沫若,写一首七律以示

祝贺:

湖笔争传一品王,书来墨迹助学堂。

蓼滩碧浪流新韵,空谷幽兰送远香。

垂统以还二百二,求精当作强中强

宏文今日超秦汉,妙手千家写报章。

评注:湖笔,即湖州毛笔。湖笔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为湖笔祖师爷。湖州为中国笔都,目前建有中国湖笔博物馆(江泽民所题写)。

湖州贡焙新茶

唐代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评注:这是一首描写唐代贡茶“湖州长兴紫笋茶”的唐诗。中国第一部有关茶著作《茶经》由陆羽在湖州完成,并向朝廷推荐,至此紫笋茶一直为宫廷贡茶。目前建有大唐贡茶院、陆羽雕像、陆羽茶庄、青塘别业遗址等。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评注:孟郊,唐代诗人,湖州德清县人。这首唐诗基本人人熟知。目前德清常对外宣传为:孟郊故里、孝子之乡。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设计过程 1.导入解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体会到一幅万紫千红的,繁华花似锦的春景图。记得诗人杜甫这样写《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诵出这样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于谦,他同样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

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2、进入意境 (1).引导交流: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模仿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体会诵读: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 3、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一方面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诗歌的意义、诗歌的真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辈业余作者妄谈这一话题多少有些贻笑方家。谈论这一话题需要认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本身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还须诗人本身具备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 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

竟能写出绝世华章。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 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

最新小学古诗石灰吟带拼音翻译

小学古诗石灰吟带拼音翻译 石灰吟 明代:于谦 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fěn shēn suì gǔ hún bù pà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翻译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赏析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扩展阅读:于谦的经典古诗 1.《岳忠武王祠》

中班古诗《游子吟》

中班古诗《游子吟》 中班古诗《游子吟》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学习按照古诗的韵律、节奏朗诵。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学会体贴、孝敬母亲,激发心中热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游子吟》视频,《游子吟》背景图,歌曲《游子吟》。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游子吟》,渗透古诗意境。 1.听故事引题 从前唐朝有个诗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他的母亲忙着给他缝制着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逢着,她想,儿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孟郊无摸着身上的衣裳,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母亲的爱孟郊永远铭记在心理,就在他五十岁那年写成一首著名的古诗叫《游子吟》。 2.提问理解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都干了什么事情? 古诗的题目叫什么?是谁写的? 二、借助视频、古诗新唱,初步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把握古诗的韵律、节奏,请幼儿欣赏。 提问:你在古诗里听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完整的诗句回应)

2.借助视频再次欣赏古诗,熟悉理解古诗。 帮助幼儿理解“游子、寸草、三春晖”等词语的含义,幼儿尝试跟念古诗。 3.欣赏古诗新唱《游子吟》,帮助记忆古诗内容。 三、通过朗诵古诗《游子吟》,进一步理解古诗。 1.根据图片,引导幼儿完整朗诵古诗。 2.请个别、分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 3.根据图片,教师给幼儿解释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写的,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情感迁移,师幼互动,幼儿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以及自己帮母亲做什么。 2.结束语:晚上,小朋友可以把古诗作为礼物朗诵给妈妈听,并向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谢谢妈妈”等话语表达对妈妈的爱。 附: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活动反思: 本次期中开课是开展古诗教学,我选择的是《游子吟》,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乐意欣赏古诗《游子吟》,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大概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从而教育幼儿从小学会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在活动过程我首先对古诗的理解上做到胸有成竹,深透了解古诗内涵,然后设计适合自己班的教学方法,

浅谈现代诗与古典诗词的区别

浅谈现代诗与古典诗词的区别 诗歌应该多样化,他不能排除任何风格的语言形式。当今网上、诗刊除了现代诗之外,仍有大量的古诗词,而且人们仍然乐道于平仄与尾韵的技巧,包括词。作为文学创作人,你总不能将其排除在文人之外吧。 难道诗人就喜欢进入这种模式?“存在即道理”,一切自然存在的都有他的合理性,我分析了一下,在头条上大量的诗歌几乎都带有古典诗歌,张口就来的人也大有人在,这在回复中可以看。例如:在“诗词大会”、“诗词欣赏”、“唐宋诗词”等热词搜索中,圈子非常热闹,好像远比现代诗繁荣。我很纳闷,现代诗怎么了? 在头条中,搜索现代诗,谈论最多的仍然是评论或相关余秀华的文章,再就是所谓的“梨花体、垃圾派”等,也有常写批评文章的郑正西老先生。鲜有热门的现代诗也只有“徐志摩”、“海子”、“席慕蓉”、“余光中”等国内外名家的作品,偶尔看到诗人芒克出新的作品,却也响应程度不高,点评也不专业,不到位。另外,其他几位知名的诗人如:老巢、李元胜、大连点点、海啸、王久辛等诗人外,很少再见有其他诗人注册了,而且这些已注册的诗人大多沉默不语,半月不更新。头条更多的热门基本属于国内外社会热点现象、书法、情感等方面内容。发现也有几个现代诗圈子,却好像没有古典诗圈子热闹,例如那个“中国诗词大会”,可能是借电视火起来的。这是为什么?我感到一种压抑,一种现代诗的冷门感觉,从头条里可以折射出现代诗目前状况的影子。 头条的另一种情况,也反应在优秀古典诗歌传播的专家教授与浮于表面的普通爱好者形成二种落差。前者的创作呈专业性,后者则是中年人古诗创作者。而现代诗,比较有热闹气氛的则是写现代诗的女性比较多,大多写爱情诗,文艺特浓的抒情模式,但总体缺少对社会及其他主题的涉入。还有一种情况,而且比较多见,那就是由于手机的便利阅读,使许多作者采用分行格式来写,其形式就像现代诗歌。因此,相当多的作者把日常也作为诗来写,这进一步增加了我选择阅读的难度。这样,可能错误地判断创作诗歌的从简性、日常性、便利性,更有作者也自称为诗人,冠以主题,误认为现代诗好写,另外头条的打卡也促使了这种情况的重复发生。 如何恢复人们对现代诗的热情?这是一件压在诗人们头顶上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能办到的,我只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何让更多的社会文友加入到现代诗爱好者当中来,如何推广我心目中的几百名优秀现代诗人的作品,这很难。仿佛以小我之力怎能行使狂澜之舵? 现代诗与古典诗,可以追溯到我国“五四运动”时期,30年代初期,关于古文与白话文之争。当时是以胡适、吴稚晖、鲁迅等新文化创作者与朱光潜、梁启超等人之争;是当时建议古诗文入教材与现代文学可能对孩子的影响之争,争论了相当时段。如今,现代语言对时代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古典运词的应用。因此,可能古典文(八股文)会因各种束缚和教义而退居二线,如同戏曲与现代电影、歌曲一样,但不泛古典精髓的再创造与承传,这种意义上的承传个人认为,不是语言上的再仿造,而是从语言形式上划掉,从精神、信仰、道德伦理思想上的重建与承传。 不难看出,现代诗歌(含当代诗人)有着不朽的创造魅力,这种魅力是来源于继承与开创上的成功,我国早期现代诗人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新文化运动”胡适;“九叶新派”郑敏、陈敬容、唐祈等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顾城、海子、北岛等;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改革开放出现的“中间代”诗人,他们的创作更激情,洒脱,如安琪、江非、伊甸、樊子、黄梵、马高明、凡果、大解、臧棣、叶匡政、陈先发等诗人,他们以鲜明的诗风和不屈的人格以及对诗学的探索精神,树立了当代诗人的形象。

古诗游子吟的内容

古诗游子吟的内容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是一首 母爱的颂歌。大家知道游子吟的相关的知识内容吗?一起来了解一下! 游子吟 【作者】孟郊【朝代】唐 译文对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 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背诵《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行写石灰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在人间。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竹石》。 (2)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有节奏地诵读三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通过联系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2)在理解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背诵古诗,并尝试仿写诗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悟诗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解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1.读题导入,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2.回顾学过的“吟”这种诗歌形式的诗。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板书:字音)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指导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读准“粉骨碎身”一词,比较“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 的异同,举一反三,体会汉语词汇的丰富)

3.齐读古诗,检查纠正字音。 (二)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读出节奏。(板书:节奏) 1.学生边读边划分古诗节奏。 2.根据划分的节奏自由朗读。 3.总结七言绝句的一般节奏。 4.指导学生按节奏齐读古诗。 (三)学生欣赏并尝试吟唱《石灰吟》。(播放课件) 三、体味诗意,初识“托物言志”。 (一)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三步:读懂诗意。(板书:诗意) 想象画面、交流诗句的大意。 (二)图物结合,了解石灰。 (三)抓关键词,体味诗意。 集体交流:重点理解概括石灰产生过程的三个词语(预设) 1.千锤万凿 (1)理解“千锤万凿”,体会石灰被开采时经受的考验。 (2)指导朗读第一句话,读出石灰被开采时经受的考验。 (3)词语拓展积累:你学过哪些带有“千、万”的四字词语? 2.烈火焚烧 (1)对比:(师补充内容)煅烧石灰的温度有900~1100℃,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温度才100℃,体会煅烧石灰的烈火之猛。 (2)紧扣“等闲”一词,与“烈火焚烧”形成鲜明对照,体会石灰面对严峻的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的心境。 (3)诗句拓展积累:万水千山只等闲 (4)小结石灰的高尚品质:不畏艰险、坚强不屈。 3.粉骨碎身 (1)紧扣“全不怕”一词,再次体会石灰的顽强。 (2)想象:粉骨碎身是一种怎样的磨难。 (3)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来夸奖石灰。 (4)小结石灰的高尚品质:洁身自好、要留清白。(板书:清白)(四)初识“托物言志”。 这首诗吟的是石灰,石灰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有志向,你有这样的感觉吗?哪句话让你感觉到了? 四、由物及人,感悟诗人情怀。 (一)联系生平,了解诗人。 过渡:这首诗是作者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你能根据诗歌猜测于谦是

试以一首古诗词与现代诗做比较

试以一首古诗词与现代诗做比较,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两首诗的语言美,并评析两首诗的意境创造及差异。 摘要:“诗仙”李白与现代诗人席慕蓉两位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所写下的的不朽诗歌总是 被众人歌颂着。李白与席慕蓉的诗歌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有着自己的强烈特色,将心中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心中那股浓郁的思乡之情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但两人写下的思乡之诗仍有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主要从作者背景,创作背景、语言美学等方面比较和评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席慕蓉的《乡愁》异同之处。 绪论: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的语言简练而且具有形象,以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在此之前,中国诗的演变就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五言、七言、杂言、到再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经过了清末的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白话形式的现代诗,打破了古诗旧有的韵律和格式,形式自由开放,反映了新生活和新思想。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号青莲居士,表现了诗人对洁净芬芳、一 尘不染的莲花的喜爱,显示出自己高尚的情操,与世无争的生活追求。他又号“谪仙人”,是因为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难》,惊叹李白的天赋才华,称他为“谪仙人”。李白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爱饮酒作诗,其诗歌的基调气势磅礴、自由奔放,被后人誉为“诗仙”。二十四岁时,他就开始四处漫游,结交了不少友人如孟浩然。在政治上因权贵遭人谗言,以梁宋为中心,再次漫游,与杜甫成了忘年之交。安史之乱时,受到牵连被流放中郎,但不久后就被赦免。晚年在金陵病逝,留下《李太白集》。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出生于四川,全名穆伦·席连勃。她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曾获得多项奖项,同时也是一名散文家和诗人。她的父母亲是蒙古人,是个知识分子。与李白不同,席慕蓉从小就出生在四川,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她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定居于台湾。多次的迁居、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席慕蓉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淡淡的“乡愁”,对于生活在汉族社会的她来说,父母亲口中所描述的美好家乡,一直是她心中的期待与盼望。席慕蓉的作品大多数是关于爱情、人生、乡愁,包含着她对生命的热爱,故乡的浓郁思念以及对人生的看待。

《游子吟》古诗介绍

《游子吟》古诗介绍 《游子吟 》 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 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 数读者强烈的共鸣。分享了《游子吟》的古诗 给大家欣赏!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 天和煦的阳光 鉴赏 深挚的母爱, 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 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 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 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 理的刻画, 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 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 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1/5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 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 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 形象的比喻, 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 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 诗人饱尝世态炎凉, 穷愁终身, 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 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 所以千百年来赢得 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 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 字东野。汉族, 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 人,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 诗歌 500 多首, 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 代表作有 《游子吟》 。 有“诗囚”之称, 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2/5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16.古诗三首 《石灰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指吟诵,赞颂,赞扬的意思。 3.简介作者: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了解石灰的烧制形成过程,对石灰的初步感知。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浑不怕”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第1、2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2)同桌之间交流,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3)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中你读懂了什么?(4)这两句诗赞颂了石灰什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3.学习第3、4句 (1)同桌交流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2)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可以看出石灰不怕艰辛?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 (3)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四)、品读 1.朗读诗句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

诗词理解《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万出深山,烈火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字词注释】 ①等闲:平常。②浑:全,全然。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阅读指南】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写作手法)诗,作者明代诗人于谦(1398-1457),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享有廉洁、正直的声誉,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 这首诗以石灰作比喻,抒发作者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石灰采自深山,经历了千万次的锤打和熊熊烈火的楚烧。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问。 全诗用词通风俗,比喻形象。诗人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骨碎身”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实战演练】 1.诗中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的诗句是“千锤句” 2.不仅是写烧炼石灰石,还象征着志土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无所畏惧的诗句是烈火句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牺牲,做一个纯洁清白的人的志向。 4.《石灰吟》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土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中“浑不怕”三字又可看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5.石灰吟”中的“吟”是吟颂的意思,在这里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6.这首诗前三句表面上叙写了从采石灰石、烧炼石灰石、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整个过程。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若等闲”象征着志士仁人面临任何考验都从容不迫的气质。 B.“粉骨碎身”具体写出了志士仁人勇于奋进不怕牺牲的精神。 C.“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作者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D.这首诗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8.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B.次句“若等闲”三字,象征着志土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C第三句“浑不怕”三字体现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 D.“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作者委婉表达出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借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C.次句“烈火焚烧”指的是锤炼石灰石,“若等闲”又使人明白这里其实象征着志士们面临严峻考验从容不迫。 D.三、四两句作者间接含蓄地表明了自己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的决心。 10.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B.作者处处以石灰自喻,从而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C.“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D.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在暗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游子吟古诗全文范文

游子吟古诗全文范文 游子吟 诗人:孟郊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赏析: 【注释】 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④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⑤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

于谦《石灰吟》全诗翻译赏析

于谦《石灰吟》全诗翻译赏析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

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注释] 吟:吟颂。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浑:全。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译诗、诗意]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

古诗《游子吟》诗意

古诗《游子吟》诗意 《游子吟 》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大家知道 这首诗的诗意吗?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诗意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 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 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 情呢? 《游子吟》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 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 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 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游子吟》赏析 深挚的母爱, 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 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
1/5

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 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 理的刻画, 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 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 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 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 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 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 诗人饱尝世态炎凉, 穷愁终身, 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 出辄愁肺腑”(苏轼 《读孟郊诗》 )。 这首诗, 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 所以千百年来赢得 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 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2/5

一、古代诗词与现代诗词有密切联系

一、古代诗词与现代诗词有密切联系 (一)、诗词改编歌词类型 由诗词改编为歌词我把它们分为三种形式: 1、以原诗词谱上曲 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的《明月几时有》,是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基础上编曲演唱的;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等等。 2、借鉴古诗词中的一些名句融入现代歌词中 《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面桃花》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等。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面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下面来详细的举几个例子: (1)在台湾,我最喜欢的词人是林利南,他与游鸿明这个实力唱将可谓珠联壁合。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游鸿明是少有的专心创作的音乐人,他的“游式情歌”相当独特。他们仿照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创作了《诗人的眼泪》,无论是词是曲,都是一首绝佳的音乐作品。 李煜,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宋灭南唐后,他当了囚徒,过了两年多“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日子终被毒死。他的词在中国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在感情的深度上和在艺术表现的力量上有突出的成就,他用天才创意把词的题材和它所能负载的意境从狭窄的天地中突破出来,扩展提高了词的表现生活和抒发情感的能力,使词在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与古典诗歌一同受尊重的地位。[1] 这首词的原文如下: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词表达了作者遭受重大的迫害后产生的深沉的哀愁。作者把社会人生的重大感慨写进了词中,使词这种民歌小曲变的深沉宏大,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本词同朴素的语言,依据词调的节奏诉说了发自内心的感想,慢声长吟,极富词的艺术特点,因此成为了一首历史名作。[2]而歌手游鸿明却把目光放在了另一个角度,他眼中的李煜是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性情中人。歌手自己说它改编成的已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经过古典诗词的帮衬,果然耳目一新。改编后的歌词如下:《诗人的眼泪》作词:林利南演唱:游鸿明 春色转呀夜色转呀/玉郎不还家/真教人心啊梦啊魂啊/逐杨花/春花秋月小楼昨夜/往事知多少/心里面想吧啊轻啊细如发/新秋年年有/惆怅还依旧/只是朱颜瘦/天空飘着雪/诗人的泪/两者都太悲都太美/因为爱情化作冰冷白雪/结晶破碎/天空飘着雪/诗人的泪/手提金屐鞋步香阶/背负原罪/愿意为爱独憔悴。 这首词还被阎肃改为一首名为《昨夜东风》的歌,那英演唱。词人阎肃可谓德高望重了,他创作的歌曲无论词曲都胜人一筹,又有实力唱将那英演唱,更唱出了恢宏大气。歌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回首月明中/老来方觉知音少/人去应留当日情浊酒一杯梦万重/醒何处觅芳踪/南海浪卷瀛台恨/卿未负我我负卿 /天浩缈/水朦胧/上下求索空缱绻/伫望九洲曙色红 /云迷蒙/路纵横/上下求索空缱绻/伫望九洲曙色红 (2)说到词的缠绵婉约,有一位词人和李煜相近,他的词也是直抒胸臆,自然流丽,他就是清初我最喜欢的词人纳兰性德,他身为康熙的贴身护卫,有着为国报效的壮志和理想。在征战的路途中,词人心系故园,他将思乡的孤独和寂寞,都划成了力透纸背的文字。写下了这首《长相思》。[3]在电视剧《七剑下天山》的片尾曲中,作词人巧妙地运用了诗人的这种情绪,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和乐器,将塞外风情边塞风光的主体表现得淋漓尽致,配以柯以敏高

石灰吟古诗

石灰吟古诗 石灰吟古诗_石灰吟于谦 《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

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