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3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3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3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3

思考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地质学: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地壳和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变历史。

二、填空题

1、地质学发展经历了18世纪前古代地质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中叶地质学的创立阶段、近代地质学发展阶段三个阶段。

2、地质学发展初期,学术界展开了水成论与火成论和渐变论与灾变论两场争论,对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

地球概说

一、名词解释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二、填空题

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2、大陆表面按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及盆地等五种地形地貌单元。

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

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

5、大陆边缘分为大西洋、太平洋两种类型。

6、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部分构成。

7、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

8、根据莫霍面、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A地1000米深度处的温度一定比B地800米深度处的温度高(×)。

4、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5、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6、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

四、选择题

1、岩石密度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是( C )。

A、高、面波

B、低、横波

C、低、体波

D、高、纵波

2、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 A )。

A、500米、200米

B、1000米、500米

C、500米、100米

D、1000米、200米

3、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 C )个大的地形单元。

A、5、2

B、2、2

C、5、3

D、3、2

4、大陆架的坡度();大陆坡的坡度(B )。

A、大、大

B、小、大

C、小、小

D、大、小

5、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 B )。

A、弹性、弹性

B、弹性、塑性

C、塑性、塑性

D、塑性、弹性

五、简述题

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答:划分依据:主要依据为岩石密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

划分结果: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详细结果:地壳的陆壳部分又分为上地壳(硅铝质) 和下地壳(硅镁质);接近地幔顶部存在低速带,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固体部分称为岩石圈;地幔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细分为液态外核、液-固过渡层和固态内核。

2、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答: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速度将发生变化。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在液体和固体中均能传播。

地壳

一、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岩石结构:是反映岩石矿物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包括矿物颗粒的结晶程度、粗细及均匀程度、分选和磨圆度等。

岩石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颗粒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包括机械成因的层理、层面、变形构造;化学成因的构造;生物成因的构造等。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

解理:矿物受外力后沿晶体格架规则裂开的现象。解理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

二、填空题

1、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

2、按矿物的化学成分可将其分为自然元素、硫化物及类似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氧盐类矿物和卤化物六大类。

3、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

4、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条痕和光泽。

5、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

6、根据地壳的结构,可将地壳划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过渡地壳三类。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

2、氧化物稳定性强,硫化物稳定性差,容易氧化(∨)。

3、硅酸盐类矿物是主要的造岩矿物(∨)。

4、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深;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浅(×)。

5、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

6、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

7、萤石的硬度要大于方解石,刚玉的硬度要小于黄玉(×)。

8、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四、选择题

1、大陆地壳密度(),大洋地壳重力为(D)异常。

A、大、正

B、小、负

C、大、负

D、小、正

2、岩浆侵入深度越浅,岩石的结晶程度越(D),陆上沉积岩厚度()海洋中的厚度。

A、高、大于

B、低、小于

C、高、小于

D、低、大于

3、卤化物在地壳中种类(B),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A、多、能

B、少、能

C、多、不能

D、少、不能

五、简述题

1、三大类岩石的区别,如何相互转化。

答:一是成因不同。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力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水成的岩石。岩浆岩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为火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轻微变质岩等)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且约定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为压力、温度、热液等作用,改造原岩形成的。二是构造不同。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为具有层理和层面构造。岩浆岩的构造特征为块状。变质岩的构造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如果是沉积岩变质形成,则可以保留有层理或层面构造,也可能因变质程度深的缘故成块状,而由岩浆岩变质形成则成块状。

暴露在地表而又处于较高海拔位置的岩浆岩、变质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的岩石因构造运动可能下沉到地壳深处而成为岩浆,或者因温度、压力或热液作用而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下沉到地球深处成为岩浆,岩浆上升后形成岩浆岩。总之,三大类岩石在不断的演化和转化。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答:①结构与成分:大陆地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层,也称为花岗质

层;下部为硅镁层,也称为玄武岩层。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为康拉德面。大洋地壳缺乏硅铝层,只有硅镁层。

②大陆地壳密度小,2.7g/cm3;大洋地壳密度大,3.0g/cm3。

③大陆地壳厚度大,平均33km,莫霍面深;大洋地壳厚度小,全球洋壳平均厚度6~8km,莫霍面浅。

④大陆地壳沉积物厚度大,0~10km;大洋地壳沉积物厚度小,0~2km。

⑤大陆地壳重力异常以负异常为主;大洋地壳重力异常以正异常为主。

⑥大陆地壳年龄老,最早形成于46亿年前;大洋地壳年轻,最老的洋壳形成于2亿年前,大部分则形成于1亿年以来。

⑦大陆地壳地震波速度分为两部分,硅铝层的纵波速为5.6~6.0km/s,硅镁层纵波速为6.8km/s;大洋地壳硅镁层纵波速为6.8km/s。

3、地壳均衡的基本原理。

答: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一般来说,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

地球的历史

一、名词解释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范围包括各个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包括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相对地质年代:根据生物的发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

绝对地质年代: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计算岩石的年龄。

地层层序律:是指在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状态的现象。简单地讲:未经构造变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结构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

地层切割律:指岩层、侵入体、断层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组: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二、填空题

1、成种作用的模式包括渐变模式、突变模式两种观点。

2、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五个大的时代单位。

3、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五个大的地层单位。

4、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变异促进了生物进化,遗传则限制了生物的多样性(×)。

2、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由两栖类动物演变而来(∨)。

3、细菌和蓝藻在冥古代出现,震旦纪带壳动物爆发(×)。

4、陆生维管植物于泥盆纪出现,恐龙盛行于中生代(×)。

5、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越复杂,则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

6、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

7、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则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

8、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9、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

10、受局部气候影响,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全球的古生物总貌也不可能一致(×)。

11、地质历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灾难性事件,导致了一些生物灭绝,但随着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灭绝的生物又重新发展起来(×)。

12、相对地质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规律来确定,但不能确定地层的准确的绝对年代(∨)。

13、古生界生物开始繁盛,白垩纪恐龙灭绝(×)。

四、选择题

1、蕨类植物比菌藻类植物出现的(),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出现的(D)。

A、早、早

B、晚、晚

C、早、晚

D、晚、早

2、侵入体比被侵入的地层(C),腔肠动物门比原生动物门出现的()。

A、新、早

B、老、早

C、新、晚

D、老、晚

3、印痕是( B )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是()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

A、软体、软体

B、软体、硬体

C、硬体、硬体

D、硬体、软体

4、二叠纪属于(B),震旦纪属于()。

A、古生代、古生代

B、古生代、元古代

C、中生代、元古代

D、中生代、古生代

5、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越长,则若干年后蜕变产物(子元素)的含量越();地层时代越老,则所含有的生物越(A)。

A、低、简单

B、高、简单

C、低、复杂

D、高、复杂

五、简述题

1、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含义与区别。

答:岩石地层单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依据岩性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可分为四个级别:群、组、段和层。年代地层单位是指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全部地层的总和。

2、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

答:①进步性: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②阶段性:生物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的量变和急速的质变交替出现,在质变中生物大量绝灭和突发演化,从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③不可逆性:即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④同时期的一致性: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

地质作用概述

一、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

地质营力:将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作地质营力。

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主要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了风、流水、冰川等地质营力。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它使地壳表层原有的矿物和岩石不断遭受破坏,又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它促使某些元素不断富集或分散,并形成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同时也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包括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旋转能等。内力地质作用可以促使岩石圈的某部分(板块)发生缓慢的水平位移及垂直方向的上升和下降,并可使其发生分裂和碰撞,还可导致发生地震活动、火山作用及各种构造变动等等。

二、填空题

1、按地质作用的介质条件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海水的地质作用、大陆上的地质作用两类。

2、按地质作用方式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五类。

3、风化作用方式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形式。

4、外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影响因素为气候和地形。

5、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四种作用方式。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干旱气候区风化作用比潮湿气候区强烈(×)。

五、简述题

1、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

答:外力地质作用方式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岩石通过风化、剥蚀被破坏,通过搬运作用而将破坏下来的物质带走,被带走物质的物质在适当的场所重新沉积下来,最后通过成岩作用而形成新的沉积岩。

2、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答: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地形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重塑地表形态,总体为“削高填低”。

风化作用和河流概述

一、名词解释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化学风化不仅破坏了原岩,而且分解或溶解了部分原矿物,形成了一些新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包括生物机械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保留在原地称残积

物。残积物经生物风化,便使这些松散的无机物中含有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有机物——腐植质。这种具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称为土壤。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

横向环流:水质点常在垂直其流动方向上呈螺旋状有规则地变化,这种螺旋状水流称为环流,当环流轴线与水流方向一致时,称为横向环流。

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进行破坏,使河床底部降低,加深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作用。

侧蚀作用: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两侧和河谷谷坡的破坏作用,称侧蚀作用。

向源侵蚀作用: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河流这种向源头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

侵蚀基准面:指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蚀作用的极限。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为海平面;支流注入主流时,主流河面是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深切河谷:已经形成的曲流河或者是蛇曲河,在地壳抬升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河谷在横剖面上呈“V”形谷,而在平面是仍保留极度弯曲的形态,这类河谷称为深切河谷。

河流阶地:地壳抬升后,原有的河漫滩被抬升,形成了分布在谷坡上,洪水不能淹没、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牛轭湖:极度弯曲的河流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蛇曲状河流中,由于洪水期水量突然增加,侵蚀能力突然增强,水流会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值,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

夷平面:当地表演化到达准平原阶段之后,如果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那么,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抬升,再经流水侵蚀改造,又形成广大地区内有许多海拔高度大体相同的平顶山,称之为夷平面。

二、填空

1、一个完整的风化壳从上到下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岩石层、基岩四层。

2、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溶解、层裂或卸载作用。

3、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水合)作用四种方式。

4、生物风化作用主要分为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两种方式。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山区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

2、气候越潮湿,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3、生物风化作用往往伴随着化学作用(∨)。

4、土壤层实际上是风化的残积物,只不过其中有腐殖质的加入,适宜植物生长(∨)。

5、沉积岩比岩浆岩更容易风化,因为岩浆岩更坚硬(×)。

6、昼夜温差越大,岩石越容易风化(∨)。

7、幼年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壮年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四、选择题

1、沉积岩成( C ),岩浆岩成()。

A、块状、层状

B、层状、层状

C、层状、块状

D、块状、块状

2、干旱气候区以(D)风化为主,潮湿气候区以()风化为主。

A、物理、物理

B、化学、化学

C、化学、物理

D、物理、化学

3、河流的河床高度弯曲称为(A),河流的侵蚀作用方式以()作用为主。

A、蛇曲河、机械

B、曲流河、机械

C、蛇曲河、溶蚀

D、曲流河、溶蚀

4、黄铁矿氧化后形成(C),硬石膏吸水后转变为()。

A、磁铁矿、石膏

B、磁铁矿、滑石

C、褐铁矿、石膏

D、褐铁矿、滑石

5、物理风化作用(D)岩石的成分,化学风化作用()岩石的成分。

A、改变、改变

B、不改变、不改变

C、改变、不改变

D、不改变、改变

6、古风化壳存在,说明岩石曾(B),正长石水解后形成()。

A、暴露地表、绿泥石

B、暴露地表、高岭石

C、埋藏地下、高岭石

D、埋藏地下、绿泥石

五、简述题

1、物理风化作用及产物的特点。

答:物理风化作用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破坏作用,其结果使岩石崩解碎裂,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棱角明显的岩石碎块,其成分与原岩一致,不产生新的物质。

2、古风化壳的研究意义。

答:①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②恢复古构造运动历史。

③指导找有关的矿产。如铁矿等。

④避免工程建筑地基不牢,浪费财物力,甚至造成危害。

3、化学风化作用及产物的特点。

答:化学风化作用的特点是既破坏了原岩,降低了原岩的强度,又生成了新矿物。化学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包括三部分:一是易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易

溶物质在水中常以真溶液形式迁移,如K+ 、 Na+离子;二是难溶于水的可迁移物质,常以胶体的形式迁移,如Al3+、Fe2+等离子;三是风化残余物,在原地堆积。

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答:风化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干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地形条件的影响、岩性的影响三方面因素。

气候的影响: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因素。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温度高的潮湿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降水量大的地区气候潮湿,有利于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降水量小的地区出现干旱气候,物理风化作用显著;以降雪为主的寒冷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地形的影响:朝阳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则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

岩性的影响:岩石的成分不同,风化速度不同,比如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而基性的橄榄石最易风化;岩浆岩比变质岩、沉积岩易风化;非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易化学风化,难物理风化,不等粒或粗粒的晶质岩石易物理风化,而难于化学风化;节理或裂隙发育的岩石比块状的岩石更容易风化。

5、河曲是怎样形成的。

答:河曲的形成:在弯曲河段,流水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首先直接冲向凹岸,凹岸受到流水的冲刷和磨蚀,下部岩石被掏空,上部岩石因失去支撑而跨塌,于是凹岸便逐渐向下游方向后退;表层河水受到的摩擦力小、运动速度快,不断涌向凹岸,使凹岸水位升高,底部水流因受到摩擦力作用,流速低于表层,与此同时凸岸水位相对较低;在重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便携带着凹岸破坏的物质向凸岸运动,在凸岸的下游侧积起来,使凸岸不断前伸,河道的弯曲程度不断加大,形成曲流河。

6、简述瀑布的形成过程。

答:由于河床岩石硬度不同,河流下蚀作用速度存在差异,使河流谷底呈阶梯状。坚硬岩石常形成陡坎,河水从陡坎直泻而下,下蚀能力很强,河水冲击力以及其跌落后翻起的河水或砂石不断破坏陡坎的基部岩石,使之逐渐被掏空,形成壁龛,随着壁龛的不断扩大,其上部的岩石不断崩塌,使瀑布后退,其结果是瀑布将最终消失。

7、简述河流的地质作用。

答:河流的地质作用包括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又分为地壳稳定期的地质作用和地壳抬升期的地质作用两种情况。地壳稳定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V字形峡谷、瀑布,向源侵蚀作用造成河流的袭夺,形成断头河和袭夺湾;地壳活动期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增强,形成河流阶地、深切河谷、夷平面。

侧蚀作用使河流变得弯曲,河谷加宽,曲流河高度发展形成蛇曲河,并最终

导致河流截湾取直现象的发生,形成牛轭湖。

河流的搬运沉积作用及地下水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

岩溶作用:指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三角港:若河流携带到河口区的碎屑量不足河流和海洋的冲刷转移量,河口区则形成喇叭形的深水港湾,称三角港。

二、填空题

1、河流的机械搬运方式分为推移式、跃移式、悬移式三种。

2、三角洲可划分为三层结构,自上而下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

3、河流的化学搬运为真溶液、胶体两种形式。

4、河流沉积物的三大场所为山口区、河谷内、河口区。

5、河道内沉积物为河床滞留、边滩、心滩。

6、根据地下水运动状态,由表层到地壳内部可分为3层,为饱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河流携带的泥砂量不足以海水的转移量时,可形成三角洲(×)。

2、心滩在剖面上具有二元结构(×)。

3、河漫滩在剖面上具有二元结构(∨)。

4、砾石的长轴总是平行于水流方向(×)。

四、选择题

1、砂粒级颗粒一般呈(C)形式搬运,砾石一般以()形式搬运。

A、推移、跃移

B、推移、推移

C、跃移、推移

D、跃移、跃移

2、当河流的动能等条件改变时,(D)的碎屑先沉积,比重小的矿物()沉积。

A、粗、先

B、细、后

C、细、先

D、粗、后

3、决口扇属于(B)亚相,心滩属于()亚相。

A、河道、河道

B、堤岸、河道

C、堤岸、堤岸

D、河道、堤岸

4、岩石能够储存水说明具有( B )性,岩石允许地下水流动说明具有()性。

A、孔隙、孔隙

B、孔隙、渗透

C、渗透、渗透

D、渗透、孔隙

1、简述心滩的形成过程。

答:一是在洪水期,河内形成双向环流,表流由中央向两测,底流由两侧向中央汇聚,由于底流的相互作用和碎屑物的重力作用,使得碎屑物质在河心沉积——心滩;二是河流由窄河段进入宽河段因流速降低,水流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三是河床中存在障碍物引起流速降低,导致水流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心滩形成后因流水的冲刷作用又使沉积物向下游移动。

2、简述河流机械搬运方式。

答:河流的搬运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方式,但以机械搬运方式为主。机械搬运可细分为推移式、跃移式和悬移式三种。

①推移式:流水对碎屑物产生推力,并使其沿河道底部滚动和滑动的搬运方式。碎屑颗粒以砾石为主。

砾石长轴垂直于水流方向,且粗大砾石的最大扁平面总是指向河流上游方向,据此可恢复古代河流的流向。

②跃移式:紊流、涡流、层流对砂粒级碎屑颗粒产生上举力,当上举力大于颗粒重量时,颗粒便离开河底跃入水中;当上举力小于颗粒重量时,颗粒又重新回到河底,这种搬运方式称为跃移式。是砂粒级碎屑颗粒的常见搬运方式。

③悬移式:当碎屑颗粒的重量小于水流产生的上举力时,颗粒便可在水中呈悬浮式搬运,称为悬移。通常情况下,粉沙和粒土级的颗粒在水中可长期悬浮。

3、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沉积物特点。

河漫滩:指河床外侧河谷底部较平坦的部分。平水期无水,洪水期被淹没,河谷底部较平坦的部分为边滩。洪水期河水越过天然堤,在边滩上形成沉积,沉积物以细粒的粉沙、泥质物质为主。由于其下部为粗粒的边滩沉积,因而纵向剖面上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

答:①可作为分析地壳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古岩溶存在表明地壳长期以上升为主。

②有助于分析古地理、古气候,表示曾为温暖、潮湿气候的古陆剥蚀区。

③找矿意义,石油可储存于古岩溶面上的溶洞中,有些金属矿物也与溶洞有关。

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风的地质作用:指大气在水平运动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将破坏的产物搬运至它处沉积的过程。

冰川:指大陆上由早年积雪形成的能运动的冰体。

1、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两种类型。

2、冰川刨蚀作用方式分为挖掘作用、磨蚀作用两种形式。

3、冰碛地形包括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鼓丘四种。

4、风蚀作用方式分为吹蚀、磨蚀两种方式。

5、荒漠分为岩漠、沙漠、砾漠、盐漠四种地形。

6、风成砂的层理通常具有高角度、厚度较大的交错层理的特点。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三个以上冰斗包围的地形,往往形成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

2、在强烈单向风盛行的条件下,新月形沙丘进一步发展成为纵向沙丘(∨)。

四、选择题

1、( A)常出现在荒漠的低洼地带,风成砂的分选性()。

A、盐漠、好

B、砾漠、好

C、沙漠、差

D、岩漠、差

五、简述题

1、冰碛物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答:①成分与原岩基本一致,不稳定成分多;

②分选性差,大至漂砾,小至粘土;

③磨圆度差,仅少数棱角被磨钝;

④冰碛砾石表面常有磨光面,表面上具擦痕;

⑤砾石及岩块无定向排列;

2、风成砂的特点。

答:①分选性极好、磨圆度高;

②最稳定矿物 (石英)含量高,一般不含云母;

③较粗的砂粒表面因氧化致使锰和铁析出,形成鲜艳的颜色,俗称沙漠漆;

④风成砂中不含任何生物遗迹;

⑤成砂的层理特点为高角度、厚度较大的交错层理。

⑥颗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状。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构造湖: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变动形成的湖盆贮水而成的湖泊。

沼泽:指地面异常潮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大量泥炭堆积的地方。沼泽地区的潜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层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如果地表土层中的水分只是

季节性处于过饱和状态,则称为沼泽化阶段。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击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它属于海岸带的一部分,可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

二、填空题

1、湖泊的成因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泊、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泊两种方式。

2、按泄水方式可将湖泊分为泄水湖、不泄水湖两类。

3、湖水的运动方式总体上可分为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两种。

4、褐铁矿和赤铁矿指示氧化环境;菱铁矿指示半氧化环境;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5、盐湖沉积分为碳酸盐岩、硫酸盐、卤化物、沙下湖四个阶段。

6、沼泽形成的原因分为湖泊发展晚期沼泽化、陆地沼泽话两类。

7、根据海水深度,结合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特征,可将海洋分

为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等四个环境分区。

8、海水的运动方式具体可以划分为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9、滨海可分为前滨、后滨两个亚环境,详细划分时,包括了浅海的部分地区,从而分为后滨、前滨、临滨、滨外四个亚环境。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砂岩海岸经过海蚀作用后可形成波切台(×)。

2、磁铁矿指示氧化环境,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3、沼泽生成石油,湖泊生成煤炭(×)。

4、潮湿气候区可形成锰、铝沉积,碳酸钙仅沉积于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中(×)。

5、海岸砂岩的分选性比风成砂好(×)。

6、盐湖沉积后期,卤水物比硫酸盐类先沉积(×)。

四、选择题

1、潮湿气候区湖泊以(A)沉积为主,干旱气候区湖泊()沉积作用强。

A、机械、化学

B、化学、机械

C、机械、机械

D、化学、化学

2、近滨的界限位于()和()之间。

A、浪基面、低潮线

B、低潮线、高潮线

C、浪基面、高潮线

D、高潮线、特高潮线

3、后滨的界限位于(D )和()之间。

A、浪基面、低潮线

B、低潮线、高潮线

C、浪基面、高潮线

D、高潮线、特高潮线

4、大陆架部分包括(B)和()两个海洋环境分区。

A、前滨、浅海

B、滨海、浅海

C、后滨、浅海

D、浅海、半深海

5、深水波为(A)波,浅水波为()波。

A、对称、不对称

B、对称、对称

C、不对称、对称

D、不对称、不对称

五、简述题

1、成油和成煤过程。

答:⑴石油的生成过程:

①有机质来源:沉积有机质来源于生物圈中种类众多的动植物,但就生成油气而言主要是低等的水生的动植物。

②沉积有机质经过压实脱水、生物菌解,以及高温、高压等复杂的过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三种类型的物质,即烃类物质、沥青和干酪根。干酪根在高温高压下分解形成石油。

③油气生成的条件:Ⅰ地质条件,长期、持续稳定下降的沉积环境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条件之一;Ⅱ动力条件,包括细菌作用、催化作用、热力作用和放射性作用。

⑵煤的形成过程:

木质物质经过细菌分解,氢氧挥发,碳的含量增加,形成泥炭,含碳量59%;泥炭经过压实、脱水、胶结和碳化作用形成褐煤,此时含碳量69%;褐煤在温压的继续作用下变成具有明显光泽的烟煤,含碳量82%;如果烟煤继续受温压作用,则形成含碳量95%的无烟煤。

2、潮湿与干旱气候区湖泊沉积物的特点。

答: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种。

⑴、机械沉积作用:当地面流水流入湖泊后,较粗的砾、砂可形成湖滩、砂洲、砂坝及砂咀等类似于海岸带所见的各种堆积地形,在河流入湖处形成湖滨三角洲。

较细的粉砂及粘土等则被搬运到湖心堆积下来,形成具有明显水平薄层理的泥质沉积物---湖泥。

湖泊的碎屑沉积常呈环带状分布。

⑵、潮湿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易溶盐类的元素如CI、S、K、Na、Ca、Mg等元素能呈离子状态被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带入湖中。

一些活动性不强的元素,如Si、Mn、P、Fe、AI等,以及某些微量元素也可以呈胶体或被吸附的状态由各种水体带入湖泊中,通过生物化学方式沉积,或者以胶体凝聚的方式沉积。

因淡水湖中含盐量低,易溶盐类因很难形成沉淀。只有Fe、Mn、Al的氧化物及部分碳酸钙可以沉淀下来。

⑶、潮湿气候区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

潮湿地区湖泊中生物繁多,包括生长在湖滨的乔木及浅水中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漂浮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等,这些生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大量堆积在湖底,与泥质沉积物等混杂在一起,成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层。这种沉积层是形成煤、石油、油页岩等可燃有机矿产的原始物质。

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

沉积类型及特点: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仍然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但因注入水量少,蒸发量大,化学沉积作用占显著地位,化学沉积物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等;生物沉积作用较弱。

海洋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一、名词解释

泻湖:因沙嘴、沙坝扩大相连,而形成的与大海隔离的海湾。泻湖中的水可通过潮道与大海半疏通,即在高潮时疏通,低潮时隔离。

风暴沉积:泛指台风、飓风、海啸等引起沉积。

浊流: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并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

重结晶作用:指随着岩石埋藏深度加大,在压力增大、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沉积物中的矿物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变为粗粒晶,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生物礁:生物原地生长堆积形成的抗浪块体。抗浪块体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长生态特征(35%),地貌上呈明显的凸起。

沿岸堤:是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砂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通常是由粗大的碎屑物、海生贝壳碎片和重矿物等碎屑组成,常发育着双倾向、缓倾斜的交错层理。

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其顶部可露出海面或被淹没。被淹没的称水下沙坝。

沙嘴:在海湾外地区,由砂粒组成的、其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沙咀是当沿岸流由海岸岬角部分进入海湾,因水域变宽,流速下降,使所挟带的砂粒堆积下来而形成的。

二、填空题

1、海岸按岩性可分为基岩海岸、砾质海岸、砂质海岸、泥质海岸四

类。

2、潮坪沉积由岸至海分别为泥坪、混合坪、砂坪三类。

3、根据泻湖的盐度可将其分为淡化泄湖、咸化泄湖两类:

4、生物礁类型分为岸礁、环礁、堡礁三种。

5、成岩作用分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三个阶段。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海岸砾石的长轴一般垂直于海岸方向(×)。

2、泻湖的盐度比海水高(×)。

四、选择题

1、沙滩多分布于(A)岸地区,泥滩分布于()岸地区。

A、开阔海、障壁海

B、障壁海、开阔海

C、开阔海、开阔海

D、障壁海、障壁海

2、沿岸堤分布在( A)附近,沙坝位于()。

A、高潮线、浅海区

B、高潮线、滨海区

C、低潮线、浅海区

D、低潮线、滨海区

五、简述题

1、潮坪沉积的环境及沉积物特点。

答:潮坪沉积是指无强烈的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地带形成的沉积。

潮流可把泥沙带至潮坪,退潮时沿潮沟把较粗的碎屑带至海中,细粒碎屑则在潮坪上堆积下来。可见双向斜层理、波痕、泥裂等,潮坪上具有海生生物与陆生生物混杂的现象。

沉积物分布:由高潮线向低潮线其沉积物由细(泥)变粗(砂)的反分带现象。由岸至海分别为泥坪、混合坪和沙坪。

2、简述成岩作用的阶段及特点。

答: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在成岩过程中,沉积物中的水分逐渐排出,孔隙度减少,密度加大,松散颗粒被胶结或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固结的岩石。

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压实作用主要是沉积物中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的过程;胶结作用是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胶结松散的沉积物,使其粘结成为岩石的过程;重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化学岩、生物岩及生物化学岩中,随着沉积物藏深度加大,温度、压力升高,矿物通过重结晶作用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3、简要说明滨浅海地区沉积环境划分依据及沉积物类型。

答:⑴滨海沉积环境划分的依据:

狭义的滨海主要是根据潮汐作用来划分,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广义

的滨海划分依据为潮汐和波浪作用来划分,划分为后滨、前滨、近滨和滨外四个亚环境;另外根据海岸的障壁岛发育情况又划分了潮坪、泄湖等沉积环境。

⑵滨海沉积物的主要类型

滨海沉积包括碎屑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类型。

开阔海滨海碎屑沉积主要为海滩沉积,海滩进一步分为砾滩、沙滩、泥滩三类;同时可形成沿岸堤和沙坝沉积。障壁海碎屑沉积主要为沙嘴、障壁岛、沙坝以及潮坪区的泥质沉积物。此外风暴作用可在后滨形成风暴沉积。

滨海的化学沉积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

滨海的生物沉积物多为贝壳碎片,从而形成贝壳堤或贝壳沙坝。

内力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的原始层位发生变位和变形。

岩层:指由成分大体一致的物质组成,上、下两个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分界面(层面)为界的一套岩石。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三维空间的位置(或产出状态)。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地质构造: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几何形体称地质构造。

岩相:指特定沉积环境中的岩石特征及生物特征的组合。换句话说,通常把能够反映沉积岩形成环境的岩石及其所含生物化石等特征的组合称为岩相。

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平行、岩层地质年代连续的接触关系。它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下,沉积盆地缓慢下降,沉积物连续堆积而形成的接触关系,无明显的地壳运动和剥蚀作用。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时代不连续,而且产状一致的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

角度不整合:有沉积间断、地层时代不连续、产状也不一致的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且呈角度相叠。

二、填空题

1、地质构造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褶皱和断裂。

2、岩层的产状三要素为走向、倾向、倾角。

3、岩层产状可分为水平、直立、倾斜三种类型。

4、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分为整合、不整合。

5、不整合接触分为假整合、角度不整合两类。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巨大的褶皱山系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2、整合地层与假整合地层总是表现为地层产状的一致性(∨)。

3、上下地层之间古生物化石不连续,说明一定缺失地层(∨)。

四、选择题

1、平行不整合说明地壳可能发生过()运动,角度不整合一般说明地壳发生过( C )运动。

A、升降、升降

B、水平、水平

C、升降、水平

D、水平、升降

2、某一沉积环境下,沉积的地层厚度大于该环境的水体深度,说明地壳曾经(),相反沉积的地层厚度小于该环境的水体深度,则说明地壳曾经(D)。

A、抬升、抬升

B、沉降、沉降

C、抬升、沉降

D、沉降、抬升

五、简述题

1、倾斜岩层的地表出露宽度及变化特点。

答:倾斜岩层的倾角大于0°小于90°,地层出露时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而且它穿越沟谷和山脊的地质界线均呈“V”字形,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②岩层未倒转时(正常层序),顺倾向地层依次由老到新出露。

③倾斜岩层的地表出露宽度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取决于岩层的倾角、地面坡度、岩层厚度、以及地面与岩层面的关系等。

a当地面与岩层面倾向相同,倾角越接近,地表出露宽度越大; b当两者倾向相反,彼此愈接近垂直时,出露宽度越小; c当地面水平、岩层厚度一定时,岩层出露宽度与岩层倾角成反比,倾角越大,出露宽度越小。

2、如何识别不整合。

答:不整合面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识别不整合面对于油气成藏及分布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①古生物标志。上、下地层中的古生物所代表的地质时代相差很远,古生物演变存在不连续现象,或者生物种群迥然不同。

②沉积间断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差别家教大,中间存在古侵蚀面,常有古土壤层、及锰、铁和铝土矿等矿床。

③古构造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地震剖面上通常较清楚。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2002 (A) 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0 分)。 要点: (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 1)整合 -- 地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 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 (2)硫酸盐阶段 ( 3)氯化物阶段 (4)砂下湖阶段 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

1. 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 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 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简要说明其过程。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要点:( 1)整合 --地 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 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 绿石等。 简要说明 2-3 种即可。 2003(A卷) 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 ( 12 分)。 要点: “V型”谷,侵蚀成因;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地球科学概论模拟题(开卷)

《地球科学概论》模拟题(补) 一.名词解释 1.搬运作用:是指运动的介质将剥蚀的物质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 2.分选度:搬运过程中碎屑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 3.构造应力:地球内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应力分量间出现了差异,这种应力状态称为构造应力。 4.磁异常: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的,由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5.古登堡面: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6.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7.矿产资源:岩石圈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物质。 8.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9.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并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的能力。 10.同位素年龄:利用同位素方法测得的年龄。 二.填空题 1.按照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三种类型。 2.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3.由陆地向海洋,海底地貌单元包括(至少填出5个):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海沟、深海盆地、大洋中脊。 4.地壳中的元素依其丰度大小,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氧、硅、铝、铁、钙。 5.根据在不同高度上温度的变化等特点,大气圈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等5个圈层。 6.冰川的主要侵蚀和沉积地貌有冰斗、冰蚀谷(U形谷)、刃脊、角峰、终碛堤。 7.依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可将断层划分为整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斜滑断层。三.归类题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 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 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2014年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2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40分) 1、地壳与岩石圈(P44-45) 2、V形谷与U形谷(P89) 3、矿物与岩性(PP52、P56) 4、节理与断层(P135) 5、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P97、P108) 二、填空题(在答案纸上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0分 1、填写以下矿物的硬度值:石英(7)、石膏(2)、长石(6)、方解石(3) “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玉刚” 摩氏硬度计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代表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晚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泥盆纪D 、石炭纪C 和二叠纪P 。 3、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SiO2>65%的为酸性岩浆 ,52-65%的为中性岩浆 ,45-52%的为基性岩浆 ,45%<的为超基性岩浆。 4、板块边界可分为分离型板块、汇聚型板块和剪切板块三种基本类型。 5、地质年代由大到小的级别单位是宙、代、纪和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和统。 四、标注图中岩浆岩体的产状和地形名称 (P116图7.8) 五、简述题 1、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P71-73 2、你对人类未来的环境状况持何态度?有何观点?

3、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154-161,写出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路及各大标题和主干即可。) 4、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用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3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边滩与心滩(P98) 2、风化作用与风的剥蚀作用(P74、P89) 3、岩层与地层(P62、P131) 4、岩墙与岩床(P116-117) 5、倾向与倾角(P132)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 6、冲积扇与三角洲(P99)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二、填空题(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5分 1、机械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等四类。(P92-94) 2、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P129) 3、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为白垩纪K、侏罗纪J 、三叠纪T (P66)。 4、按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特征,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两种类型。(P58)

2019年内蒙古继续教育专业课考试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2019年 1.现代在发育基性火山岩和浅源地震的火山岩带最有可能的是()。(1.0分) A.大兴安岭火山岩带 B.阿尔卑斯-印尼火山岩带 C.环太平洋火山岩带 D.大洋中脊火山岩带 2.下列哪种作用在风的搬运中起主要作用()。(1.0分) A.溶运 B.悬移 C.跃移 D.滚动 3.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属于地球的那一部分()。(1.0分) A.上地壳 B.下地壳 C.地幔 D.地核 4.下列哪种地质作用最有可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岩石()。(1.0分) A.成岩作用与灰岩 B.火山作用与花岗岩 C.侵入作用与玄武岩 D.胶结作用与大理岩 5.确定岩石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中,不仅可以确定地层的先后顺序,还可以确定地层形成的大致时代(1.0分) A.地层层序律 B.化石层序律 C.同位素地质年龄 D.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6.海底扩张意味着()。(1.0分) A.海盆在变薄 B.距大洋中脊越远岩石越年轻 C.地球的海洋在不断地扩大 D.新的地壳物质的形成 7.在水循环中,下列哪一种是目前最主要的淡水来源()。(1.0分) A.河流 B.地下水 C.湖泊 D.冰川 8.界,系,统,阶是()。(1.0分) A.岩石地层单位 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 D.年代地层单位 9.固体地球圈层划分的主要地球物理依据是()。(1.0分) A.重力值

B.地磁场强度 C.地温梯度 D.地震波传播速度 10.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1.0分) A.U型谷 B.V型谷 C.溶洞 D.波切台 11.牛轭湖形成于()。(1.0分) A.狭窄的山谷,那里沉积物易堵塞河谷从而形成湖泊 B.宽阔冲积平原区的曲河流 C.辫流河 D.很大的湖泊 12.如果岩石中含有(),则不能确定古水流方向。(1.0分) A.粒序层理 B.不对称的波痕 C.化石 D.湖相层理 13.黄土是()。(1.0分) A.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于陆地上形成的 B.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后,被流水再次搬运和沉积形成的 C.风力搬运的跃移物质沉淀形成的 D.沙漠中暂时性湖泊的细粒沉积 14.在大气圈内臭氧含量最多的次级圈层是()。(1.0分) A.对流层 B.中间层 C.平流层 D.暖层 15.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1.0分)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16.矽卡岩是哪种变质作用的产物()。(1.0分) A.接触热变质作用 B.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C.区域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17.当断层两盘储存了弹性能应变能的岩石弯曲力超过岩石强度后突然发生回弹,释放所积累的形的形态,这种解释称为()。(1.0分) A.板块构造理论 B.地震空区理论 C.弹性回跳理论 D.地震学理论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年春季《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a卷答案

课程号: 0102011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A卷)答案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说明:第一、二、三题答在试卷纸上,第四、五题答在答题纸上。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5分) ⒈地球中的元素按照丰度从大到小,位于前4位的依次是铁、氧、硅、镁。 ⒉地磁三要素是磁感应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⒊变质作用方式有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和变质分异作用。 ⒋按照化学成分,矿物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卤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含氧酸盐矿物等5大类。 ⒌按轴面和两翼产状,褶皱可分为4类,即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和 平卧褶皱。 ⒍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 7.沉积物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8.岩层产状的三要素分别为走向倾向倾角。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⒈太阳系主要由1颗恒星和8个行星构成,其中( B )为类地行星。 A.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C.木星、地球、火星、土星; D.水星、金星、地球、木星。 ⒉生态系统指的是( C ) A、同一物种的总和; B、所有生物体的总和; C、生物与非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和营养级。

⒊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 A )。 型谷;型谷; C.溶洞; D.波切台。 ⒋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作相对水平运动,该断层称为( A )。 A.走滑断层; B.正断层; C.逆断层; D.斜滑断层。 ⒌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 A )。 A.大; B.小; C.有时大,有时小; D.大致相等。 ⒍沙漠地区形成“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B )。 A.该地区有较丰富的降水量; B.风蚀作用使该地区地下水露出地表; C.该地区有较多的耐干旱植物; D.该地区风蚀作用较弱。 ⒎中生界可以划分为( B )。 A.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 B.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 C.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D.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 ⒏在李各庄公路边见到的白色大理岩是由下面那种在作用形成的( B ) A、成岩作用; B、变质作用; C、侵入作用; D、岩溶作用 ⒐两板块相向运动,其中一板块插到另一板块之下,这一构造带称为( C )。 A.板块碰撞带; B.板块分离边界; C.板块俯冲带; D.转换断层。 ⒑从地表至地心,下列哪种物理性质不随地球深度增加而增大?( D ) A.温度; B.压力; C.密度; D.重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⒈洪积物是河流地质作用的产物。( X ) ⒉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面。(√) ⒊深成侵入作用的侵入深度>3km,因此,在地表见不到深成侵入岩。(X ) ⒋承压水是分布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⒌地球内部深度为60~250km范围内,因其物质完全处于熔融状态,故称为软流圈。( X ) ⒍球形风化是由不同气候造成的。( X ) ⒎泥质岩随着变质程度加深,可以依次变为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⒏土壤都是由残积物转变形成的。(X ) ⒐冰川表面的碎屑物越多,则冰川的运动速度越快。(√) ⒑地下水的剥蚀作用以化学方式为主。(√)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

地概复习题 ①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显生宙划分为代、代和代。 2.冰川按分布规模、形态和所处地形的条件,可分为冰川和 冰川两个基本类型。 3.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4.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纪。 5.单向环流是河流在岸进行侵蚀,在岸进行沉积的主要原因。 6.地球上的内能包括、和。 7.海洋环境可分为带、带、带和带。 8.河流对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式可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变质作用;2.岩石圈;3.层间水;4.地质构造;5.岩浆作用; 6.冲积物;7.潮汐;8.风化作用;9.泻湖;10.冰川。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其是如何划分的? 2.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3.试述滨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什么是矿物?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5.简述断层存在的证据。 6.简述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 2.地面流水根据流动特点可分为、和三种。 3.类地行星包括、、和。 4.岩浆岩按SiO2含量划分为、、和。 5.岩层产状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含盐度小于18%的湖和含盐度为1—

35g/L的湖。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地质作用;2.潮汐;3.滨海带;4.熔浆;5.沼泽; 6.矿物;7.三角洲;8.冰川;9.构造运动;10.地缝合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划分方案。 2.何谓冲积物?其有哪些特点? 3.何谓浅海带?其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那几大类? 5.试述大陆漂移的证据。 6.简述土壤污染源及其主要物质。 ③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年代地层单位分为、、和。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3.单向环流可使河流在凸岸,凹岸。 4.洋壳在增生(离散),而在消亡(会聚)。 5.地磁场的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度分为含盐度小于1g/L的湖,含盐度为1—35g/L的湖,以及含盐度>35g/L的湖。 7.风对碎屑物质的搬运作用方式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冰期;2.地质作用;3.岩石圈;4.泻湖;5.风化作用; 6.潜水;7.断层;8.冰碛物;9.荒漠;10.湖泊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方案。 2.何谓三角洲?其内部的构造特征是什么? 3.试述浅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试述矿物的概念及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

(完整版)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 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 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 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1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 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17.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岩层受力变形后产 生的一系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8.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 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 19.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 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20.层理构造:岩石性质在垂直方向显示的层状构造,是由于沉积物成分、结构、 颜色等突变或渐变而显示出来的。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20%): 1.风化壳 2.阶地 3.软流圈 4.张节理 5.冰川的视运动 二、是非判断(20%):(正确-T;错误-F)1.地球的年龄约为4600my () 2.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3.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4.物理风化作用是热带地区最发育的风化类型()5.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上游的凸岸部位()6.中生代是划分世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7.板块内部是地球上深源地震最集中的部位()8.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和白云岩()9.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故称正断层()10.地心重力和压力为零() 三、简要论述(40%) 1.将今论古原理 2.风化壳 3.河流下蚀作用 4.地层接触关系 四、解答作图(20%) V字形法则 试卷二 一、是非判断(30%):(正确-T;错误-F) 1.地壳的年龄约为3800my ()

2.大洋板块的年龄比大陆板块老()3.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4.重力和距离成正比,故地心重力最大()5.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6.地幔主要是固态的()7.月球对潮汐的影响比太阳的影响大()8.胀缩风化作用在热带地区最发育()9.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弯道的凸岸部位()10.溯源侵蚀是一种重要的侧蚀作用()11.一般情况基岩海岸剥蚀作用强于沉积作用()12.中生代是划分纪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13.板块边缘根据运动方式分为三类() 14.岩浆岩可以分成侵入岩和喷出(火山)岩()15.地下水是陆表水的一种() 二、多项选择(30%): 16.风化壳最发育的地区是()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极地冻土区。 17.阶地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A.下降;B.上升;C.不变 18.软流圈位于()的上部 A.地核;B.地幔;C.地壳 19.洋壳俯冲发生于()型板块边缘 A.汇聚;B.离散;C.转换断层 20.二叠纪是()内的一个纪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 21.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的地区是( ) A.高原;B.平原;C丘陵. 22.球形风化是( )风化 A.物理;B.化学;C.生物 23.冲积物是( )沉积的产物 A.洪流;B.片流;C.河流 24. ( )是新生地壳最主要的发生部位 A.大洋中脊;B.陆洋边缘;C.大陆中心; 2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主要影响是( ) A.增高降低;B.削高补低;C.不高不低

地球科学概论真题1999-2011打印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999—2012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地球科学概论 1999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0分) 地温梯度历史比较法差异风化莫霍面矿物解理石林洪积面岩石的结构苦湖分选性与磨圆度海蚀凹槽破火山口 二.简述地质年代中年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层次的划分依据(10分) 三.试分析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异及两种作用的顺益关系。(10分)四.简述岩石圈板块运动的主要边界类型。(8分) 五.谈谈现代构造运动的一些表现或证据。(12分) 六.试对比河谷、冰蚀谷与风蚀谷的主要形态、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5分) 七.试述浅海地区的化学作用于生物沉积作用。(15分) 2000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30分) 历史比较法解理球形风化波切台三角洲岩浆作用背斜转换断层化石层序率层理克拉克值古登堡面 二、试论述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8分) 三、概述河流的侵蚀作用。(20分) 四、简述岩石圈板块于东的主要边界类型。(8分) 五、试述岩溶作用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常见的岩溶地形。(10分) 六、简述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10分) 七、简述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14分) 2001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5分) 蚀流承压水夷平面莫霍面地震震级搬运作用岩石结构地质年代风化壳地温梯度将今论古磨圆度中心式火山盆喷发岩株 二、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意义。(12分) 三、简述板块边界的主要类型。(10分) 四、试述变质作用的类型。(13分) 五、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10分) 六、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0分) 七、对比“V”型谷、“U”型谷和风蚀谷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

一、填空(填在题签中,每空0.5分)(14分) 1.岩浆岩分类表示根据岩浆岩的(二氧化硅)含量和(矿物)组成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四大类;又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将每大类分为侵入岩、浅层侵入体和喷出岩等。 2. 地球的外部层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标准化石具有(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等特点。 4.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是(喷出岩)岩常见的结构,显晶粒状结构是(侵入岩)岩的结构。 5.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反映地表以下(物质密度)特征,是研究地壳结构、构造和矿产资源的重要信息。 6.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原则包括:(地层层序率),(化石层序率),(切割关系)。 7.倾斜岩层的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确定。 8.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金星)和(火星)。 9.某地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地震波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才是(面波)。 10.在大气循环中,低压中心的气温(高),而高压中心的气温(低)。 二、选择(将所选答案填在括号中)(10) 1.下列哪种海蚀地形的顶面代表平均高潮线的位置( c )。 a.波切台上部; b.海蚀崖的顶部; c.海蚀槽的顶部; d.海成阶地的顶部 2.大气圈中,对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最大的次级层圈是( a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3.根据鲍文的连续反应序列,矿物的结晶先后顺序依次为( b )。 a.钙长石、中长石、钠长石; b.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c.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4.长石砂岩比石英砂岩离母岩的距离( c )。 a.更远;b无一定规律;c. .更近 5.随着离开洋脊距离的增加,深海沉积物的厚度和年龄将随之而( d )。 a. 无规律; b.逐渐变小; c.基本不变; d.逐渐增大 6. 大气圈中的副高压带分别位于南北纬( c )。 a.90度; b.60度; c.30度; d.45度 7.洋壳在板块的转换边界将发生( c )。 a.增生; b.消亡; c.相对滑动 8.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理极位置不重合的原因是(c )。 a.古地磁极移动了; b. 大陆和古地磁极都移动了; c. 大陆移动了; 9.波浪的影响深度一般为( d )。 a.波长; b. >1/2波长; c.<1/2波长; d.;1/2波长 10.断层的下盘就是( c )。 a.断层的下降盘; b.断层面以上的断盘; c.断层面以下的断盘;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B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B) 一、填空题(每空格0.4分,75个空格共30分) 1. 根据SiO2的含量,可以把岩浆分为、、和等4种类型,如果岩浆喷出地表,相应地形成、、和等4类喷出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结晶,则相应地形成、、和等4类侵入岩。 2. 摩氏硬度计的10种标准矿物从软到硬分别 是:、、、、、、、、和。 3. 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分 为、、、、、、、、、、、等12个纪(用代号表示)。 4. 肉眼鉴定矿物的依据有、、、、、、和等8项指标。 5. 可以通过沉积岩的、、、、、、等特征来研究沉积环境。 6. 断层的三种基本类型为、和。 7.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的最高峰和最年轻的山脉,目前仍以很大的速度抬升,它主要是由于板块向板块之下俯冲的结果。 8. 软流圈之上,可出现如下几个界面:、和。 9. 板块边界的三种基本类型分别为、和。 10. 外力作用的类型有、、、和等5种。 11. 流水机械搬运作用包括、和等3种方式。 12. 风沙堆积的原因有、和。 13. 试列举出4种地质灾害,、和。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0.5分,20题共10分) 1. 金星表面有很强的温室效应。() 2. 相对于年代地层单位宙、代、纪、世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3. 出现在晚志留世后期的最早陆生植物是真蕨植物。() 4. 白云岩中的主要矿物成份为白云母。() 5. 萤石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 6. 千枚岩具有显微鳞片变晶结构。() 7. 酸性岩浆的流动性大于基性岩浆。() 8. 花岗岩中常含橄榄石等次要矿物。() 9. 产状为315°∠60°的断层为北东向断层,而产状为50°∠80°的断层为北西向断层。() 10. 背斜总是形成山地,向斜总是形成谷地。() 11.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相同,都可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 12. 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P波,其次是S波,这说明 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13. 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4. 海沟、岛弧、圣安德烈斯断裂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都是聚敛运动的结果。() 15.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错误是认为上地壳在下地壳之上漂移,但大陆漂移说却是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序曲。() 16. 河流阶地是由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17. 冲积物的分选性比冰碛物好。() 18. 心滩是河流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 19. 冰碛物的磨圆度比冲积物高。() 20. 羊背石是冰川堆积作用的产物。() 三、选择填空题(单选,每小题1分,20题共20分) 1. 有些火山爆发强度很大,产生大量火山灰等大量火山碎屑物,这是因为这类火山熔浆的(),并且当达到地球表面时含有()气体。

《地球科学概论》模拟题(开卷)(补).docx

《地球科学概论》模拟题(开卷)(补) 一. 名词解释 1.搬运作用:是指运动的介质将剥蚀的物质从个地方运移到另…个地方。 2.分选度:搬运过程中碎屑颗粒大小趋向均…的程度。 3.构造应力:地球内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应力分量间出现了羌异,这种应力状态称为构造应力。 4.磁异常:叠加在基本磁场Z上的,由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 5.古登堡血:地幔与地壳的分界血。 6.黄道面:太阳系屮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血称为黄道面。 7.矿产资源:岩石圈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冇利用价值的那部分物质。 8.岩浆作用:岩浆形成际,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农,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最麻冷凝成为岩石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9.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并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的能力。 10?同位素年龄:利用同位素方法测得的年龄。 二. 填空题 1.按照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三种类型。 2.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 3.由陆地向海洋,海底地貌单元包括(至少填出5个):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海沟、深海盆地、大洋屮脊。 4.地壳屮的元素依其丰度大小,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氧、硅、铝、铁、钙。 5.根据在不同高度上温度的变化等特点,大气圈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逝區平流以、出间空、暖层和散逸空等5个圈层。 6.冰川的主要侵蚀和沉积地貌有冰斗、冰蚀谷(U形谷)、刃脊、角峰、终磧堤。 7.依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可将断层划分为整断以、逆断丿,、走滑断丿,、斜滑断以。 三. 归类题 1.将下列各种地质现象相对应地归入矿物、岩石、构造变形小。 金刚石、泥岩、贝尼奥夫带、褶皱、地震、灰岩、白云母、花岗岩、正断层、斜长石、方解石、大理岩、石英、玄武岩、节理。 1)矿物:金刚石、口云母、斜长石、石英、方解石

地球科学概论 习题 与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及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天体、星际物质、总星系、天球、潜水面、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地壳、地幔、地核、地温梯度、克拉克值、丰度值、矿物、岩石、结构、构造、表层地质作用、部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变质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成岩作用、正断层、逆断层、褶皱、震源、震中、震中距、平行不整、角度不整合、天文地质、陨击作用

12. 风的沉积作用产物主要有和。 13.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8元素依次为、、、、、、和,他们占据了98~99%的地壳重量。 14. 火山喷出物包括、和。 15.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和。 16. 风的搬运方式有、和三种。 三、判断题 1.太阳系行星可分为类地和类木两类,前者半径小、密度大,自转速度相对较慢;后者半径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 2. 相对于年代地层单位宙、代、纪、世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3. 出现在晚志留世后期的最早陆生植物是真蕨植物。() 4.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属逆断层。() 5. 冲积物的磨圆度比冰碛物高。() 7. 酸性岩浆的流动性大于基性岩浆。() 8. 花岗岩中常含橄榄石等次要矿物。() 9. 产状为315°∠60°的断层为北东向断层。() 10. 背斜总是形成山地,向斜总是形成谷地。() 11.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相同,都可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 12. 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P波,其次是S波,这说明 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13. 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4. 海沟、岛弧都是聚敛运动的结果。() 15. 大陆漂移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漂移机制问题,但大陆漂移说却是海底扩说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序曲。() 16. 河流阶地是由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17. 冲积物的分选性比冰碛物好。() 18. 心滩是河流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 19. 冰碛物的磨圆度比冲积物高。() 20. 羊背石是冰川堆积作用的产物。()

地球科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海洋潮汐现象主要是由哪个天体的摄引作用引起的?(B)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火星 2、三角洲是属于(D)地貌类型。 A、冰川 B、海洋 C、风沙 D、河流 3、土壤的本质是具有(A)。 A、肥力 B、生命力 C、无机质 D、有机质 4、固体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C)。 A、岩石圈 B、地幔 C、地壳 D、水圈 5、下面哪种作用不属于岩浆作用?(C)。 A、侵入作用 B、火山活动 C、上升作用 D、喷出作用 6、下面的岩石中不是组成岩石圈的岩石的是(A)。 A、陨石 B、浮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7、下面的现象不属于太阳活动的是(C)。 A、黑子 B、耀斑 C、日蚀 D、日饵 8、地壳中按元素的原子克拉克值(原子数)前五种元素依次为(B) A、O>Si>Fe>Ca>Al B、O>Si>Al>Fe>Ca C、Si>O>Fe>>Al Ca D、O>Ca>Si>Fe>Al 9、下列不属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A)。 A、黄赤交角 B、地方时 C、昼夜更替 D、南半球自赤道向极地运动的物体发生向左偏转 10、日本富士山是属于下列哪种喷发类型(A)。 A、中心式喷发 B、裂隙式喷发 11、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是(C)。 A、锆石 B、石英岩 C、叠石层 D、燧石 12、地球上最古老生命的记录(A)。 A、叠石层 B、石英岩 C、蛋白体 D、燧石

13、目前太阳在恒星起源与演化的阶段是(C)。 A、幼年期 B、晚年期 C、青壮年期 D、衰亡期 14、地壳与地幔的界线(A)。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软流层 D、地核 15、根据威尔逊旋回,大西洋是属于哪个阶段(C)。 A、残余期 B、幼年期 C、成年期 D、消亡期 16、西风漂流是属于(B)。 A、密度流 B、风海流 C、上升流 D、补偿期 17、日本海沟、岛弧是由下列哪种板块边界类型形成的(B)。 A、离散型板块边界 B、会聚型板块边界 C、转换断层型板块边界 18、飞机飞行的理想场所(D)。 A、中间层 B、热层 C、对流层 D、平流层 19、下列物质哪种不是造成酸雨(B)。 A、CO2 B、CH4 C、NO2 D、SO2 20、人类出现在距今250万年前后的(C)。 A、侏罗纪 B、中生代 C、第四纪 D、第三纪 二、判断题(20分) 1、在1.5亿年前,陆生动物重新下海,一般认为中生代全球规模的联合古陆发生分裂、漂移作用的结果。(对) 2、九星联珠是指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时出现相对集中于太阳的同一侧面视角近10 0。范围内的情况,同时也是地球末日。(错) 3、黄道和天赤道相交的两个点,就是春分点和秋分点。(对) 4、太阳在天球上所能达到的南北界线,称为南、北回归线。(对) 5、北京时间代表北京实际位置东经116。19‘的地方时刻。(错) 6、地壳的物质组成:元素、原子、矿物、岩石组成。其中岩石组成又分为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对) 7、所有经线都表示南北方向,是地理坐标系的纵轴,又称子午线。(对)

地球科学概论模拟题

《地球科学概论》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中生代裸子植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列哪一种植物化石不属于裸子植物_____。 A、大羽羊齿 B、苏铁 C、松柏 D、银杏 6、界、系、统、阶是__________。 A.岩石地层单位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D.年代地层单位 7、石英在摩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_________。 A、5 B、6 C、7 D、8 8、金刚石可产于哪类岩石_______。 A、橄榄岩 B、金伯利岩 C、辉长岩 D、安山岩

9、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下列矿物组合中,四种矿物都是硅酸盐的是_________。 A.石英、橄榄石、石膏、钾长石B.萤石、滑石、白云母、斜长石C.钾长石、滑石、红柱石、石榴子石D.辉石、方解石、角闪石、黄铁矿 11、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平卧褶皱 12、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在较老岩块出露于较年轻岩块之上,这种构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13、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弱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14、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类矿床_________。 A、内生矿床 B、变质矿床 C、接触交代型矿床 D、淋积型矿床 15、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6、下列哪一类矿物是粘土矿物_________。 A、高岭石 B、方解石 C、石榴子石 D、黄铁矿 17、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18、莫霍面之上的部分称为_________。

地球科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其比重介于1.2~2.0之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 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面的地面距离。 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也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漫滩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边滩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 堡礁: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 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用板块构造解释全球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及特点?P156 答: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 全球火山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呈狭长的火山带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带:1、环太平洋火山带:集中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及东缘的沿岸山脉,占世界活火山的3/5,火山活动频繁强烈,素有“火环”之称;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此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另外板块的边界活动还控制着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等。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如下3个地震带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宽度大,地震频率高,地震震级大,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沟向大陆一侧有规律分布,构成贝尼奥夫地震带。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该带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