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最佳实践组网图

1、数据中心二层网流结构(核心/接入)组网图

2、数据中心三层网络结构(核心/汇聚/接入)组网图

3、 FW/IPS/SLB旁挂方案组网图

4、高密度服务器接入组网图

5、高密度服务器接入组网图

6、高密度服务器接入组网图

7、多服务器集中存储解决方案组网图

8、双机双阵列存储集群解决方案组网图

9、 D2D备份解决方案组网图

10、近线CDP解决方案组网图

11、远程容灾备份解决方案(IX1000)组网图

12、WSAN广域数据集中解决方案组网图

H3C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是数据大集中而形成的集成IT应用环境,是各种业务的提供中心,是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交换的中心。近年来,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全球各行业的IT建设重点,国内数据中心建设的投资年增长率更是超过20%,金融、制造业、政府、能源、交通、教育、互联网和运营商等各个行业正在规划、建设和改造各自的数据中心。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数据中心已经无法满足后数据中心时代的高效、敏捷、易维护的需求。

H3C基于在数据通信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推出了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目标是在以太网和IP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中心基础网络架构的融合,物理及虚拟资源的统一接入,安全策略的统一部署和数据中心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帮助用户简化传统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加固核心数据的保护、优化数据中心的应用性能,为用户提供即可靠安全又高效敏捷的新一代数据中心。

新一代数据中心之---- 融合

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数据中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看,存在相对独立的两张以上网络:数据网(Data)、存储网(SAN)、HPC集群网,基本现状如下:

·数据中心的前端访问接口通常采用以太网进行互联而成,构成了一张高速运转的数据网络;

·数据中心后端的存储更多的是采用NAS、FC SAN等;

·服务器的并行计算则大多采用Infiniband或以太网

·不同的服务器之间存在操作系统和上层软件异构、接口与数据格式不统一

·服务器配置多块网卡,分别与多张网络相连

在此现状下,数据中心每扩展一台服务器,相关的三张异构的网络均需要同步扩展,扩展难度和成本投入均很大,因此融合架构成了数据中心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

从业界网络厂商的共同思路来看,均希望通过以太网来实现数据中心内部异构网络的融合。以太网可以通过其性能的迅速提升,满足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对于存在FC的存储网络,以太网的性能已经具备了绝对的优势,伴随着FCoE等网络融合技术的出现,使数据网络和FC网络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可以看到,通过FCoE和CEE技术对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进行优化和融合后,服务器不再需要为LAN流量和SAN流量安装不同的I/O适配器,而是只要安装CNA(Converged Network Adapter)即可同

时支持LAN和SAN的流量。使得FC和以太网共享一个单一的,集成的网络基础设施。使数据中心具备了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和增强的业务灵活性。

H3C的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不但通过融合的手段解决了数据、计算和存储三网割裂的技术难题,而且可以利用万兆技术,帮助用户减少数据中心60%的布线,大量降低数据中心的采购和扩容成本;整网采用简单实用的以太网技术,使得网络层次简化、消除网络性能瓶颈、提升了业务部署的灵活性、简化了网络的维护工作量。

新一代数据中心之---- 虚拟化

H3C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虚拟化技术包含两个方面:

1.?网络层的虚拟化

传统的网络规划设计依据高可靠思路,形成了冗余复杂的网状网结构。

然而这样一种依赖于纯物理冗余拓扑的架构,在实际的部署中需要部署复杂的MSTP(多实例生成树协议)和VRRP(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来解决网络环路和网关热备的问题,这给日常的运维带来了极其繁冗的工作量。

H3C推出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技术(IRF2,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 2),通过网络设备的横向虚拟化整合,实现跨设备的链路捆绑(DLA),以极大简化网络逻辑架构、整合物理节点、消除网络环路。

上图虚拟化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传统的网络设计相比,提供了多项显着优势:

?运营管理简化。数据中心全局网络虚拟化能够提高运营效率,虚拟化的每一层交换机组被逻辑化为单管理点,包括配置文件和单一网关IP地址,无需VRRP。

?整体无环设计。跨设备的链路聚合创建了简单的无环路拓扑结构,不再依靠生成树协议(STP),链路均处于负载分担的双活状态,有效带宽提高一倍。

?进一步提高可靠性。虚拟化能够优化不间断通信,在一个虚拟交换机成员发生故障时,不再需要进行L2/L3重收敛,可以实现毫秒级(ms)的故障自愈。

?安全整合。安全虚拟化在于将多个高性能安全节点虚拟化为一个逻辑安全通道,安全节点之间实时同步状态化信息,从而在一个物理安全节点故障时另一个节点能够无缝接管任务。

?大二层网络构建。由于IRF的部署可以完全消除网络环路,因此可以很方便的为虚拟机的迁移和集群构建大二层网络环境,甚至可将大二层网络扩展到同城的多个机房内,实现跨机房的虚拟机迁移

(VMotion)和集群。

2.?虚拟服务器的网络接入

在虚拟化的服务器中,为实现虚拟机之间以及虚拟机与外部网络的通信,所以必须存在一个“虚拟交换机”以实现报文转发功能。

传统的虚拟以太网交换机被称为VEB(Virtual Ethernet Bridge)。在服务器上采用纯软件方式实现的VEB就是通常所说的“VSwitch”。虽然VSwitch的实现方式简单,且技术兼容性好,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VSwitch占用CPU资源导致虚拟机性能下降、虚拟机流量监管问题、虚拟机的网络策略实施问题以及VSwitch管理可扩展性问题。

为此,IEEE Data Center Bridging (DCB)任务组(DCB任务组是IEEE 802.1工作组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制定一个新标准——802.1Qbg Edge Virtual Bridging(EVB),该标准将VEPA(Virtual Ethernet Port Aggregator)作为基本实现方案。VEPA的核心思想是,将虚拟机产生的网络流量全部交由与服务器相连的物理交换机进行处理,即使同一台服务器上的虚拟机间流量,也将在物理交换机上查表处理后,再回到目的虚拟机上。

VEPA技术的实现,将为虚拟化的数据中心带来以下好处:

?提升性能、降低复杂性:将高级复杂的网络功能从VM转移到外部网络

?一致性控制策略实现:将所有流量转发到外部网络,网络实现更加完备的的强制控制策略

?VM间流量可视性:外部网络可提供完善的管理工具

?清晰管理边界:降低服务器管理人员的网络配置要求和配置复杂性

虚拟化技术在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实现、数据中心的整合、简化业务流程、提升灾难恢复备份能力、实现

企业业务一致性等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数据中心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数据中心向云计算模

式转变的核心技术。

H3C作为VEPA技术标准的主导者,正积极推动标准的发布,将在第一时间推出基于802.1Qbg的交换机产品,为新一代虚拟化数据中心提供先进的、全面的虚拟化网络设施。

新一代数据中心之---- 一体化

企业业务和数据从分散部署走向大集中,数据中心的数据量急剧膨胀,数据中心的安全性性受到空前的

重视,应用优化、网络安全、应用安全设备大规模部署,

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中,对于安全和应用优化设备的部署,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在原有数据中心的网络

上进行修修补补,随着网络威胁的不断增加,不同功能的安全设备逐一部署到数据中心中,到最后我们

看到的网络更像是一个“糖葫芦串”,这种串行网络给数据中心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新安全设备的加入需要足够的空间,然而在已经规划有序的数据中心中,空间已经非常紧凑,所以维护人员不得不在本来就狭小的空间内再“挤”出一定空间去容纳新增的设备;

·新设备的加入,必然需要与原有网络设备进行连接,而安全设备与网络设备的互连链路往往会成为网络的带宽瓶颈,新增的链路也会带来运维和布线的复杂度。;

·串行结构的部署虽然可以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但是却带来了更大的可靠性威胁。

H3C基于多年来在网络产品和安全产品研发方面的深厚积累和先进技术,创新性的在高性能的万兆核心

交换机中实现了包括FW(防火墙)模块、IPS(入侵防御)模块、LB(负载均衡)模块等7种业务模块,在网络基础平台上实现高性能的安全保障和应用优化。彻底解决了传统数据中心在部署安全策略和

应用优化时的各种问题。

在高性能的万兆核心交换机中直接嵌入安全模块的做法,这对于H3C来说,不仅是一种安全理念,更是从核心交换去实施安全措施的一种创新。创新之处在于:要想把安全技术融于网络,安全技术必须和高

速的网络设备相匹配;同时,还要简化网络拓扑,简化对网络的管理,方便网络用户的使用,以确保应

用和互联的网络安全。

在H3C的一体化融合网络中,所有的安全业务模块都采用了业界最领先的多核CPU+ASIC+FPGA的高性能硬件架构。除此之外,由于交换机对数据报文采用分布式转发的模式,这样安全模块就能巧妙地利

用H3C高端交换机的背板总线技术,确保安全插卡也能实现与万兆网络设备的无缝对接。任何一个模块出现故障,通过H3C专利的ACFP技术,能够确保流量都会自动避开它,通过Bypass方式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真正在实现了数据中心安全的同时,又保证了业务连续性。

一体化安全在数据中心的部署实施,可以灵活的进行数据中心的模块化设计。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任意选

择所需的业务模块,实现安全功能的平滑升级。

新一代数据中心之---- 智能

在虚拟化技术大量应用的新一代数据中心内,网络成为连接虚拟计算资源与虚拟存储资源的重要管道,

这给数据中心网络管理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管理实体的资源,也需要管理虚拟的资源。此外,

数据中心的管理不还需要考虑与IT部门的运维流程结合,建立一个开放式、标准化、易扩展、可联动的统一智能管理平台,从而为数据中心的各种关键业务系统提供支撑。

H3C智能数据中心管理方案(iMC)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

iMC智能管理中心可以实现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和PC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资源的统一管理,涵盖拓扑、告警、性能和配置等管理功能,使网络状况一目了然,而且提供配置文件和设备软件的批量管理工具,

可帮助用户建立配置基线和软件备份,不再需要通过命令行对设备进行管理。

数据中心拓扑管理:

2.?虚拟资源管理与感知

服务器虚拟化后,虚拟服务器规模剧增,以及虚拟化软件的迁移特性,使虚拟服务器在数据中心网络中

的物理位置的可视性变得困难。

H3C iMC在一个平台中实现对物理网络、虚拟网络、物理服务器、虚拟服务器的统一管理。

虚拟资源视图

提供物理服务器、虚拟交换机、VM的资源从属关系。

对于虚拟交换机,提供网络相关的配置能力(端口数量、端口组、VLAN、和物理网卡的绑定关系等)。对虚拟服务器VM,提供分配的计算资源、GuestOS信息的可视性。

虚拟网络拓扑

提供VM、vSwtich、物理服务器、物理交换机的网络连接关系。由无虚拟化管理的大量、杂乱、无关->清晰的物理拓扑(所有虚拟节点都聚合到物理节点上)-> 虚拟化拓扑(展示物理节点内的虚拟世界)

随需而动的自动化配置管理

在创建VM或迁移(vMotion)时,VM主机是否能正常运行,除了在服务器上的资源合理调度,其网络连接的合理调度也是必须的。如下图,VM1从pSrv1上迁移到pSrv2上。

其网络连接从原来的由pSRV1上vSwitchA的某个VSI(属于VLAN100的端口组)接入到Edge Switch1,变成由pSRV2上vSwitchB的某个VSI(属于VLAN100的端口组)接入到Edge Switch2。若迁移后对应的Edge Switch的网络配置不合适,则VM1迁移后就可能不能正常使用。

在发生VM创建或vMotion时,需要同步调整相关的网络连接配置。而且,为了保证VM的业务连续性,除了虚拟化软件能保证VM在服务器上的快速迁移,相应的网络连接配置迁移也需要实时完成。即网络

具有“随需而动”的自动化能力。

3.?业务性能可视化

iMC智能管理中心APM(应用性能监控)组件采用无客户端的监控方式,不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代理,同时基于Web架构,易于部署,即使是不熟悉相关技术的维护人员,也可以在半小时内安装完毕。并提供各种视图,如Google视图、SLA视图等,可以从多个角度监视各种应用程序和服务器的运行情况。

同时还提供自定义的监视器功能,允许用户对特殊应用进行定制化监控,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在流量管理方面,数据中心内的业务模型多种多样,如1:N(一台服务器运行多个业务)、N:1(多台服务器运行同一个业务)和N:M(不同业务间的流量模型),这些业务对于数据中心的流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有可能会造成流量瓶颈,影响业务运行。H3C数据中心流量分析组件(NTA)提供面向业务的

流量轨迹分析,解决1:N、N:1、N:M的业务模型流量分析,便于管理员很直观的了解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流量情况,及时解决网络的性能瓶颈。

4.?运维流程管理

iMC智能管理中心在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ITIL模型的基础上,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响应为中心,通过整合IT服务与业务流程,提高了数据中心信息部门的IT服务交付能力与服务支持能力。iMC同时

还提供运维报表开发平台,用户可以将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报表进行定制,从各种运维数据

中抽取出关键信息,并且生成定期发布的个性化报表。

H3C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总结

作为核心业务的承载体,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分析、设计、建设、运维的各个生命周期都

需要从需求分析入手,紧密结合业务特点,以优化整合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竞争力为目标。H3C

从客户需求出发,结合数据中心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以及专业的产品、服务为客户打造了一个

可靠的、先进的、易维护的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NIKE 项目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方案

NIKE 项目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方案 1.概述 (2) 2.系统需求分析 (2) 3.企业网络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2) 4.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2) 5.系统技术实现细节 (3) 5.1 网络拓扑图 (3) 5.2 Nike项目服务器技术实现细节 (4) 5.2.1双机备份方案 (4) 5.2.1.1.双机备份方案描述 (4) 5.2.1.2.双机备份方案的原理 (4) 5.2.1.3.双机备份方案的适用范围 (4) 5.2.1.4.双机备份的方式及优缺点 (4) 5.2.1.5双机方案建议 (4) 5.2.1.6磁盘阵列备份模式示意图 (5)

5.2.1.7双机方案网络拓扑图 (5) 5.2.1.8双机热备工作原理 (6) 6.备份 (6) 7.建议配置方案及设备清单..................................................7-8 1.概述 21世纪世界竞争的焦点将是信息的竞争,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系统需求分析 由于此方案是专为NIKE项目数据中心设计,此数据中心是为数据信息提供传递、处理、存储服务的,为了满足企业高效运作对于正常运行时间的要求,因此,此数据中心在通信、电源、冷却、线缆与安全方面都必须要做到非常可靠和安全,并可适应不断的增长与变化的要求。 3.系统设计思路 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为企业业务的发展服务,综合考虑公司信息系统当前背景和状况,其建设设计主要应达到如下目标: 1) 系统的设计应能满足公司对公用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满足3PL及客户查询数据的共享需求,并为实现公用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概括而言之就是能让相关人员顺利流畅的访问数据中心的Nike XpDX Server及我司的TMS等相关系统。与此同时,系统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到投入和产出两者间的关系,注意强调成本节约,提高效费比的问题。 2) 系统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建成后系统的管理维护问题。为此设计应强调系统的统一集中管理,尽量减少资源的分散管理,注重提高信息系统平台运营维护的工作效率。 3) 系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建成后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必须保证建成系统资源主要服务于设定需求,保证设计数据流量在网络中流畅通行。因此,必须保证只有设计的数据流量才能优先在网络中传递,对于设计外数据流量(例如互联网网页访问、网络下载、网络视频、网络音频、P2P、IM聊天)应通过技术

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概述

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概述 发布时间:2012-03-06 14:33 浏览量: 2076 一、数据中心的概念 数据中心(DataCenter)通常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而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通常认为是网络核心机房的关键设备。 关键设备运行所需要的环境因素,如供电系统、制冷系统、机柜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等通常被认为是关键物理基础设施。 二、机房工程(数据中心)的类型及特点 电子机房主要有计算机机房、电信机房、控制机房、屏蔽机房等。这些机房既有电子机房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其所涵盖的内容不同,功能也各异。 (一)计算机机房 计算机机房内放置重要的数据处理设备、存储设备、网络传输设备及机房保障设备。计算机机房的建设应考虑以上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需要。 大型计算机机房一般由无人区机房、有人区机房组成。无人区机房一般包括小型机机房、服务器机房、存储机房、网络机房、介质存储间、空调设备间、UPS设备间、配电间等;有人区机房一般包括总控中心机房、研发机房、测试机房、设备测试间、设备维修存储间、缓冲间、更衣室、休息室等。 中、小型计算机机房可将小型机机房、服务器机房、存储机房等合并为一个主机房。 (二)电信机房 电信机房是每个电信运营商的宝贵资源,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电信机房,对于设备的运行维护、快速处理设备故障、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信机房一般是按不同的功能和专业来区分和布局的,通常分为设备机房、配套机房和辅助机房。 设备机房是用于安装某一类通信设备,实现某一种特定通信功能的建筑空间,便于完成相应专业内的操作、维护和生产,一般由传输机房、交换机房、网络机房等组成。配套机房是用于安装保证通信设施正常、安全和稳定运行设备的建筑空间,一般由计费中心、网管监控室、电力电池室、变配电室和油机室等组成。 辅助机房是除通信设施机房以外,保障生产、办公、生活需要的用房,一般由运维办公室、运维值班室、资料室、备品备件库、消防保安室、新风机房、钢瓶间和卫生间等组成。在一般智能建筑中通信机房经常与计算机网络机房合建。 (三)控制机房 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为实现对建筑中智能化楼宇设备的控制,必需设立控制机房。控制机房相对于数据机房、电信机房而言,机房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对环境要求稍低。但却关系到智能化建筑的安全运行及设备、设施的正常便用。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设计方案范本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设计方案

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 数据中心作为承载企业业务的重要IT基础设施,承担着稳定运行和业务创新的重任。伴随着数据的集中,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及运维给信息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数据集中就意味着风险集中、响应集中、复杂度集中……”,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因此,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需要着重关注如何尽量减小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后对企业关键业务造成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要了解企业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类型以及该类型故障产生的影响。影响数据中心的故障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硬件故障 软件故障 链路故障 电源/环境故障 资源利用问题 网络设计问题 本文针对网络的高可用设计做详细的阐述。 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设计思路

数据中心的故障类型众多,但故障所导致的结果却大同小异。即数据中心中的设备、链路或server发生故障,无法对外提供正常服务。缓解这些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冗余设计,能够经过对设备、链路、Server提供备份,从而将故障对用户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可是,一味的增加冗余设计是否就能够达到缓解故障影响的目的?有人可能会将网络可用性与冗余性等同起来。事实上,冗余性只是整个可用性架构中的一个方面。一味的强调冗余性有可能会降低可用性,减小冗余所带来的优点,因为冗余性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如下缺点: 网络复杂度增加 网络支撑负担加重 配置和管理难度增加 因此,数据中心的高可用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选用高可靠设备组件、提高网络的冗余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构架及协议部署的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高可用。设计一个高可用的数据中心网络,可参考类似OSI七层模型,在各个层面保证高可用,最终实现数据中心基础网络系统的高可用,如图1所示。

三种数据中心存储网络架构优缺点对比解析

三种数据中心存储网络架构优缺点对比解析 在分析三种数据中心存储网络架构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主魂的存储技术。对数据中心存健架构的典型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不同存储架构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况进行对比.通过多个维度的对比,描述了数据中心存储架构发展的趋势,为实际工作提供f要的参考依据和成果。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开展信息系统容灾中心的建设工作。根据规划,将在北京、上海、西安统一建设3个集中式信息系统容灾中心,公司各单位按就近原则接入共享,从而形成全公司两级数据中心及3个集中式信息系统容灾中心的格局。容灾的功能将分为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2个阶段来实现。数据级阶段完成生产中心的业务数据备份,应用级阶段实现接管生产中心应用系统功能:即生产端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发生亚务系统中断后。容灾中心利用本地的备份数据接管相应业务系统,保障公司对业务持续性的要求,且容灾中心将来能够平滑过渡到数据中心。这就要求容灾中心的建设要立足数据级、展望应用级并考虑向数据中心过渡,相应基础设施建设与系统实施工作要充分考虑容灾中心角色的转变。 存储技术在整个容灾中心乃至数据中心涉及的技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数据存储在上述3个阶段中处干基础性地位,而且还是因为它必须在容灾中心演进的过程中具有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鉴于存储网络的重要性和上述要求,需要了解和分析当前存储网络架构领城的技术。下面对3种存储网络技术进行介绍和对比,通过多个维度的考量,明确3种技术的优缺点。从而为国内各行业容灾中心、数据中心存储网络架构设计提供借鉴。 1、存储区域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据的请求方式越来越少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据的增长与需求不再有很强的规律性可循。然而,大盘的独立存储仍广泛存在干企业的数据中心中,很容易使数据分布呈现“信息孤岛”的局面,对数据的存储,利用和分析造成很大翅难。通常这些独立存储与业务系统相对应,随着数据的增长,对它们的扩容也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果一次性扩容较大,难免挤占其他系统的扩容预算,如果扩容较小,则会承受频繁扩容的压力。此类问题需要新的存储技术来解决。 存储区域网(SAN,Storage Area Network)是将存储设备(诸如磁盘阵列、磁带库等)与服务器连接起来并采用光纤接口的专用存储网络。它结构上允许服务器和任何存储磁盘阵列或磁带库相连、并直接存储所需数据。SAN架构如图1所示。

数据中心建设架构设计

数据中心架构建设计方案建议书 1、数据中心网络功能区分区说明 功能区说明 图1:数据中心网络拓扑图 数据中心网络通过防火墙和交换机等网络安全设备分隔为个功能区:互联网区、应用服务器区、核心数据区、存储数据区、管理区和测试区。可通过在防火墙上设置策略来灵活控制各功能区之间的访问。各功能区拓扑结构应保持基本一致,并可根据需要新增功能区。 在安全级别的设定上,互联网区最低,应用区次之,测试区等,核心数据区和存储数据区最高。 数据中心网络采用冗余设计,实现网络设备、线路的冗余备份以保证较高的可靠性。 互联网区网络 外联区位于第一道防火墙之外,是数据中心网络的Internet接口,提供与Internet高速、可靠的连接,保证客户通过Internet访问支付中心。 根据中国南电信、北联通的网络分割现状,数据中心同时申请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各1条Internet线路。实现自动为来访用户选择最优的网络线路,保证优质的网络访问服务。当1条线路出现故障时,所有访问自动切换到另1条线路,即实现线路的冗余备份。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来一定会有中国移动接入的需求,互联区网络为未来增加中国移动(铁通)链路接入提供了硬件准备,无需增加硬件便可以接入更多互联网接入链路。 外联区网络设备主要有:2台高性能链路负载均衡设备F5 LC1600,此交换机不断能够支持链路负载,通过DNS智能选择最佳线路给接入用户,同时确保其中一条链路发生故障后,另外一条链路能够迅速接管。互联网区使用交换机可以利用现有二层交换机,也可以通过VLAN方式从核心交换机上借用端口。 交换机具有端口镜像功能,并且每台交换机至少保留4个未使用端口,以便未来网络入侵检测器、网络流量分析仪等设备等接入。 建议未来在此处部署应用防火墙产品,以防止黑客在应用层上对应用系统的攻击。 应用服务器区网络 应用服务器区位于防火墙内,主要用于放置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所有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可以通过F5 BigIP1600实现服务器负载均衡。 外网防火墙均应采用千兆高性能防火墙。防火墙采用模块式设计,具有端口扩展能力,以满足未来扩展功能区的需要。 在此区部署服务器负载均衡交换机,实现服务器的负载均衡。也可以采用F5虚拟化版本,即无需硬件,只需要使用软件就可以象一台虚拟服务器一样,运行在vmware ESXi上。 数据库区

湖南省县级国土资源局数据中心与网络建设方案详细

省县级国土资源局 数据中心与网络建设方案 省国土资源厅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二○○八年七月

目录 1. 前言 2. 目标任务 2.1 基本目标 2.2 配置要求 3. 建设依据 4. 建设容 5. 综合布线 5.1 位置选择 5.2 信息点和交换机 5.3 布线设计 5.4 主机房 6. 网络系统 6.1 总体结构 6.2 网络结构 6.3 网络核心层 6.4 网络接入层 6.5服务器区(数据中心) 7.安全系统 7.1安全配置 7.2安全管理 8. 计算机机房 8.1机房装饰设计 8.2 供、配电系统设计 8.3防雷系统设计 9. 经费概算

1、前言 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运行的基础,是各级国土资源信息远程交换与共享的基础平台。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省厅明确要求今年底要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国土资源部在2008年6月召开的国土资源业务网建设研讨会上,也提出了2008年年底实现我国中东部地区联网到县的基本要求。 2、目标任务 2.1基本目标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厅党组的要求,建设好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在2008年底前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基本形成全省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为全省电子政务的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2.2配置要求 方案一:基本配置,主要配置以下容: (1)至少保证1套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网,1台路由器与市局联网; (2)至少配置3台网服务器,其中数据库服务器配置RAID和2T以上存储空间; (3)1台物理隔离网闸保证联网安全,1套网络版杀毒软件保证终端桌面安全; (4)具有基本防尘、防潮和控温的简易机房,1组机柜存放设备,有简单的防雷措施;

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目录 第1章总述 (4) 1.1XXX公司数据中心网络建设需求 (4) 1.1.1 传统架构存在的问题 (4) 1.1.2 XXX公司数据中心目标架构 (5) 1.2XXX公司数据中心设计目标 (6) 1.3XXX公司数据中心技术需求 (7) 1.3.1 整合能力 (7) 1.3.2 虚拟化能力 (7) 1.3.3 自动化能力 (8) 1.3.4 绿色数据中心要求 (8) 第2章XXX公司数据中心技术实现 (9) 2.1整合能力 (9) 2.1.1 一体化交换技术 (9) 2.1.2 无丢弃以太网技术 (10) 2.1.3 性能支撑能力 (11) 2.1.4 智能服务的整合能力 (11) 2.2虚拟化能力 (12) 2.2.1 虚拟交换技术 (12) 2.2.2 网络服务虚拟化 (14) 2.2.3 服务器虚拟化 (14) 2.3自动化 (15) 2.4绿色数据中心 (16) 第3章XXX公司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17) 3.1总体网络结构 (17) 3.1.1 层次化结构的优势 (17) 3.1.2 标准的网络分层结构 (17) 3.1.3 XXX公司的网络结构 (18) 3.2全网核心层设计 (19) 3.3数据中心分布层设计 (20) 3.3.1 数据中心分布层虚拟交换机 (20) 3.3.2 数据中心分布层智能服务机箱 (21) 3.4数据中心接入层设计 (22) 3.5数据中心地址路由设计 (25) 3.5.1 核心层 (25) 3.5.2 分布汇聚层和接入层 (25) 3.5.3 VLAN/VSAN和地址规划 (26) 第4章应用服务控制与负载均衡设计 (27) 4.1功能介绍 (27) 4.1.1 基本功能 (27)

浅谈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发展【Fabic含义】

浅谈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发展 一、传统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数据中心前端计算网络主要由大量的二层接入设备及少量的三层设备组成,传统上是标准的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数据中心网络三层架构 传统的网络模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撑了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心,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企业IT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的应用类型及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膨胀,以及虚拟化、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仅使用传统的网络技术越来越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领域,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 二、数据中心网络的新变化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大量网民的涌入必然带来网络流量的急剧膨胀。对于互联网企业,承载具体应用的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及网络节点常常满负荷运转;而

对于传统企业,随着自身业务量的增加,以及各类业务互联网化的需求,对数据中心的整体的吞吐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服务器万兆网络接入渐成主流 受成本、以及技术成熟度制约,传统数据中心以千兆接入为主。随着CPU 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主流的服务器处理性能,已经超出了千兆网卡的输出能力。同时,FC存储网络与IP网络的融合,也要求IP网络的接入速率达到FC 的性能要求。当仅仅通过链路聚合、增加等价路径等技术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业务对网络性能的需求时,提高网络端口速率成为必然之选。 万兆以太网从起步到目前逐渐成为应用主流,延续了以太网技术发展的主基调,凭借其技术优势,替代其他网络接入技术,成为高性能网络的不二选择。目前新的数据中心,万兆网络接入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数据中心流量模型发生显著变化 传统的数据中心内,服务器主要用于对外提供业务访问,不同的业务通过安全分区及VLAN隔离。一个分区通常集中了该业务所需的计算、网络及存储资源,不同的分区之间或者禁止互访,或者经由核心交换通过三层网络交互,数据中心的网络流量大部分集中于南北向。 在这种设计下,不同分区间计算资源无法共享,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虚拟化技术、云计算管理技术等,将各个分区间的资源进行池化,实现数据中心内资源的有效利用。而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新的业务需求如虚拟机迁移、数据同步、数据备份、协同计算等在数据中心内开始实现部署,数据中心内部东西向流量开始大幅度增加。 物理二层向逻辑二层转变 在虚拟化初期,虚拟机管理及迁移主要依靠物理的网络,由于迁移本身要求二层网络,因此数据中心内部东西向流量主要是二层流量。为增加二层物理网络的规模,并提高链路利用率,出现了TRILL、SPB等大二层网络技术。

云数据中心基础环境-详细设计方案

云数据中心基础环境详细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合布线系统 (11) 1.1 项目需求 (11) 1.2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11) 1.2.1 综合布线系统发展过程 (11) 1.2.2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12) 1.2.3 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 (13) 1.3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 (14) 1.3.1 选择布线产品的参考因素 (14) 1.3.2 选型标准 (15) 1.3.3 综合布线产品的经济分析 (15) 1.3.4 综合布线产品的选择 (15) 1.3.5 综合布线系统特点 (16) 1.3.6 主要产品及特点 (17) 1.4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23) 1.4.1 设计原则 (23) 1.4.2 设计标准 (24) 1.4.3 设计任务 (25) 1.4.5 设计目标 (26) 1.4.6 设计要领 (26) 1.4.7 设计内容 (27) 1.5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方案 (34) 1.5.1 系统介绍 (34) 1.5.2 系统设计 (35) 1.5.3 主要使用产品 (39) 1.6 水平区子系统设计方案 (40) 1.6.1 系统介绍 (40) 1.6.2 系统设计 (41) 1.6.3 主要使用产品 (46) 1.7 管理子系统设计方案 (46) 1.7.1 系统介绍 (46) 1.7.2 系统设计 (47) 1.7.3 主要使用产品 (51) 1.8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方案 (52)

1.8.1 系统介绍 (52) 1.8.2 系统设计 (53) 1.8.3 主要使用产品 (56) 1.9 设备室子系统设计方案 (57) 1.9.1 系统介绍 (57) 1.9.2 系统设计 (57) 1.10 综合布线系统防护设计方案 (59) 1.10.1 系统介绍 (59) 1.10.2 系统设计 (60) 1.10.3 主要使用产品 (63) 第二章强电布线系统 (64) 2.1 概述 (64) 2.2 设计原则 (64) 2.3 设计依据 (65) 2.4 需求分析 (66) 2.5 系统设计 (67) 2.6 施工安装 (69) 2.6.1 桥架施工 (69) 2.6.2 管路施工 (69) 2.6.3 电缆敷设及安装 (70) 第三章配电系统 (71) 3.1 概述 (71) 3.2 用户需求 (72) 3.3 系统设计 (72) 3.3.1 UPS输入配电柜设计 (73) 3.3.2 UPS输出配电柜设计 (73) 3.3.3 UPS维修旁路配电柜设计 (74) 3.3.4 精密空调动力配电柜设计 (74) 3.3.5 动力配电柜设计 (75) 3.3.6 机房强电列头配电柜设计 (76) 3.4 施工安装 (83) 3.4.1 桥架管线施工 (83) 3.4.2 配电柜安装 (83) 第四章精密空调系统 (85) 4.1 项目概述 (85) 4.2 设计原则 (86)

通用方案 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方案

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章数据中心现状分析 (4) 第二章数据中心网络技术分析 (4) 2.1 路由与交换 (4) 2.2 EOR 与TOR (5) 2.3网络虚拟化 (5) 2.3.1 网络多虚一技术 (5) 2.3.2网络一虚多技术 (7) 2.4 VM互访技术(VEPA) (7) 2.5 虚拟机迁移网络技术 (11) 第三章方案设计 (13) 3.1网络总体规划 (13) 3.2省级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15) 3.3市级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16) 3.4区县级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17) 3.5省、市、区/县数据中心互联设计 (18) 3.5.1省、市数据中心互联 (18) 3.5.2市、区/县数据中心互联 (19) 3.5.3数据中心安全解决方案 (19) 第四章方案的新技术特点 (21) 4.1量身定制的数据中心网络平台 (21) 4.1.1最先进的万兆以太网技术 (21) 4.1.2硬件全线速处理技术 (22) 4.1.3 Extreme Direct Attach技术 (24) 4.1.5 帮助虚机无缝迁移的XNV技术 (29) 4.1.5环保节能的网络建设 (33) 4.2 最稳定可靠的网络平台 (34) 4.2.1 独有的模块化操作系统设计 (34) 4.2.2超强的QOS服务质量保证 (35) 4.3先进的网络安全设计 (37) 4.3.1设备安全特性 (38) 4.3.2用户的安全接入 (39) 4.3.3智能化的安全防御措施 (40) 4.3.4常用安全策略建议 (41) 附录方案产品资料 (45) 1.核心交换机BD 8800 (45) 2.SummitX670系列产品 (49) 3.三层千兆交换机Summit X460 (61) 4.核心路由器MP7500 (69) 5.汇聚路由器MP7200 (75) 6.接入路由器MP3840 (81)

数据中心网络的体系结构

软件学报 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Journal of Software,2013,24(2):295?316 [doi: 10.3724/SP.J.1001.2013.04336]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版权所有 .
E-mail: jos@https://www.doczj.com/doc/9d6568455.html, https://www.doczj.com/doc/9d6568455.html, Tel/Fax: +86-10-62562563
数据中心网络的体系结构
?
魏祥麟 1,2, 陈 鸣 2, 范建华 1, 张国敏 2, 卢紫毅 1
1 2
(南京电讯技术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7) 210007)
(解放军理工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学院,江苏 南京
通讯作者 : 魏祥麟 , E-mail: wei_xianglin@https://www.doczj.com/doc/9d6568455.html,

要:
在新的应用模式下,传统层次结构数据中心网络在规模、带宽、扩展性和成本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为了适
应新型应用的需求,数据中心网络需要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满足高扩展性、低配置开销、健壮性和节能的要求.首先, 概述了传统数据中心网络体系结构及其不足,并指出了新的需求;其次,将现有方案划分为两类,即以网络为中心和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方案;然后,对两类方案中的代表性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和对比分析;最后指出了数据中心网络 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数据中心;网络;体系结构;拓扑;路由 中图法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中文引用格式 : 魏祥麟 ,陈鸣 ,范建华 ,张国敏 ,卢紫毅 .数据中心网络的体系结构 .软件学报 ,2013,24(2):295?316. http://www.jos. https://www.doczj.com/doc/9d6568455.html,/1000-9825/4336.htm 英文引用格式 : Wei XL, Chen M, Fan JH, Zhang GM, Lu ZY. Architecture of the data center network. Ruanjian Xuebao/Journal of Software, 2013,24(2):295?316 (in Chinese). https://www.doczj.com/doc/9d6568455.html,/1000-9825/4336.htm
Architecture of the Data Center Network
WEI Xiang-Lin1,2,
1 2
CHEN Ming2,
FAN Jian-Hua1,
ZHANG Guo-Min2,
LU Zi-Yi1
(Nanjing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210007, China) (College of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EI Xiang-Lin, E-mail: wei_xianglin@https://www.doczj.com/doc/9d6568455.html, Abstract: Under the new application mode, the traditional hierarchy data centers face several limitations in size, bandwidth, scalability,
and cos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ew applications, data center network should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with low-cost, such as high scalability, low configuration overhead, robustness and energy-saving. Firs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data center network architecture are summarized, and new requirements are pointed out. Secondly, the existing proposal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e. server-centric and network-centric. Then, several representative architectures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are overviewed and compar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data center network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data center; network; architecture; topology; route
信息服务的集约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使得因特网上的应用、计算和存储资源向数据中心迁移.商业化 的发展促使了承载上万甚至超过 10 万台服务器的大型数据中心的出现.截至 2006 年,Google 在其 30 个数据中 心拥有超过 45 万台服务器,微软和雅虎在其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数量也达到数万台[1].随着规模的扩大,数据中心 不仅承载了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而且承载了包括 GFS 和 MapReduce 在内的新应用[2].这种趋势一方面突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1070173, 61103225, 6120121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2012CB315806); 中国博士 收稿时间 : 2012-08-09; 定稿时间 : 2012-10-19; jos 在线出版时间 : 2012-11-23 CNKI 网络优先出版 : 2012-11-23 12:17, https://www.doczj.com/doc/9d6568455.html,/kcms/detail/11.2560.TP.20121123.1217.006.htm
后科学基金 (201150M1512);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BK2010133);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 (9140C020302110C0206)

小型数据中心网络和机房建设方案

小型数据中心网络及机房建设方案

正文目录 第一章网络建设方案 5 1. 建设原则 5 2. 建设目标 6 3. 总体架构及建设内容7 3.1 总体架构方案7 3.2 建设方案8 3.2.1 小型数据中心机房网络建设方案8 3.3 网络可靠性设计10 3.3.1 设备级的可靠性10 3.3.2 链路级的可靠性11 3.3.3 网络级的可靠性11 3.3.4 业务可靠性12 3.4 网络安全建设13 3. 4.1 总体安全策略13 3.4.2 区域边界安全要求16 3.4.3 安全管理中心要求18 3.4.4 网络与基础设施安全要求19 3.4.5 网络安全部署23 3.4. 5.1防火墙23 3.4.5.2入侵防御检测24 3.4.5.3 上网行为管理24 3.4.6 交换及WLAN部署24 3.4. 6.1 核心及汇聚交换机25 3.4.6.2 接入交换机25 3.4.6.3无线AP 25 3.4.6.5 无线控制器25 第二章机房建设方案27 1. 设计依据27

2. 建设原则28 3. 建设目标30 4. 建设内容31 5. 建设方案32 5.1 机房装饰装修32 5.2 机房配电系统建设35 5.2.1 机房配电系统需求分析35 5.2.2 机房配电系统设计36 5.2.3 UPS供电系统要求39 5.3 机房防雷接地建设方案41 5.3.1 雷电的表现形式41 5.3.2 雷电干扰的入侵路径41 5.3.3 机房总电源防雷(第II级)42 5.3.4 UPS前端电源防雷(第III级)42 5.3.5 重要电子设备电源防雷(精细保护)43 5.3.6 机房等电位实施原则43 5.3.7 机房接地系统实施43 5.4 机房空调及新风系统建设方案44 5.4.1 空调系统说明44 5.4.2 机房环境特点45 5.4.3 机房空调的要求45 5.4.4 空调的上下水实施47 5.4.5 机房新风系统建设48 5.5 机房消防系统建设方案49 5.6 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建设方案50 5. 6.1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需求分析50 5.6.2 配电监测系统51 5.6.3 UPS监控51 5.6.4 空调监控52 5.6.5 漏水监测52

大型数据中心网络体系规划设计与实现方案

技术与应用 echnology & Application T 53 2009年3 月 ■文/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 戴春辉 窦 彤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与实现 数 据集中后,所有银行业务和网点都依赖网络来支持其对数据中心中主机的访问。此外,未来的新型应用, 如网上培训、IP 电话、可视电话等应用也对网络提出高带宽、高服务质量以及支持多点广播等要求。因此,数据中心的网络建设必须能够最大化满足上述要求,适应未来新业务和技术的发展。 一、数据中心网络设计原则 网络的可靠性。银行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网络必须有极高的可用性,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各业务系统正常运行。在网络设计上,合理组织网络架构,做到设备冗余、链路冗余,保证网络具有快速故障自愈能力,实现网络通讯不中断。 网络具有良好的可用性、灵活性。支持国际上各种通用的网络协议和标准,支持大型的动态路由协议及策略路由功能,保证与其他网络(如公共数据网、金融网络等)之间的平滑连接。 网络的可扩展性。根据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在不变动现有网络架构的前提下,可以平滑地扩展和升级。 网络安全性。制订统一的网络安全策略,整体考虑网络平台的安全性。 网络可集中管理。对网络实行集中监测、分权管理,构建网络管理平台,提供故障自动报警,具有对设备、端口等的管理和流量统计分析功能。 保证网络服务质量。保证对统一的网络带宽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当网络拥塞发生时,保障银行关键业务和用户数据的传输。提供对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oS)和优先级控制等,以保证骨干网上各类业务的QoS。 二、数据中心网络实现 1.网络技术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实现的技术基础如下。(1)路由交换技术 目前,在银行的网络设计中,绝大部分网络通信都是基于TCP/IP 协议及相关技术的。路由交换技术是构建IP 网络的基础技术,是网络互联的基础。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大面积使用高性能、高可靠的三层交换机,用以构建多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分区间相互隔离,通过1G/10G 接口连接高速的核心交换区。 网络互联路由协议主要有OSPF、RIPv2和BGP。在数据中心局域网中主要使用OSPF 路由协议,以达到快速收敛的目的;而在边界或与分支机构广域互联,通常使用BGP 路由协议,以实现对网络的有效管理。 (2)负载均衡技术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负载均衡技术主要有软/硬件负载均衡,本地/全局负载均衡。在数据中心主要使用硬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3)防火墙技术 当前银行网络主要使用状态检测型防火墙,集成了包过滤防火墙、电路层防火墙和应用防火墙三种技术,只有符合安全规则的网络连接和访问才可以通过防火墙,有效隔离各个安全区域,保障核心数据的安全性。 (4)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IDS)从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收集、分析信息,检测任何企图破坏计算机资源完整性、机密性和

1云数据中心网络演进1

第1章云数据中心网络演进 1 1.1传统的3-Tier架构 1 1.2设备“多虚一”——虚拟机框 2 1.2.1Cisco VSS 2 1.2.2Juniper VC与H3C IRF 4 1.3高级STP欺骗——跨设备链路聚合 4 1.3.1Cisco vPC 4 1.3.2Juniper MC-LAG和Arista M-LAG 6 1.4变革3-Tier——向Leaf-Spine演进 6 1.5初识大二层9 1.6插叙——虚拟机的接入10 1.6.1VEB 10 1.6.2Cisco VN-TAG 11 1.6.3VEPA 12 1.6.4VEB性能优化13 1.7消除STP——Underlay L2MP 14 1.7.1TRILL 15 1.7.2SPB 17 1.8Cisco私有的大二层——FabricPath 19 1.8.1整体设计19 1.8.2控制与转发过程分析21 1.8.3其他技术细节25 1.9Juniper私有的大二层——QFabric 25 1.9.1整体设计26 1.9.2集中式的控制机制29 1.9.3控制与转发过程分析30 1.10Brocade私有的大二层——VCS 32 1.10.1整体设计33 1.10.2控制与转发过程分析33 1.10.3其他技术细节35 1.11跨越数据中心的二层——DCI优化36 1.11.1Cisco OTV 36 1.11.2HUAWEI EVN与H3C EVI 38 1.12端到端的二层——NVo3的崛起39 1.1 2.1VxLAN 39 1.1 2.2NvGRE 41 1.1 2.3STT 42 1.1 2.4Geneve 43 1.13新时代的开启——SDN入场45 1.14Overlay最新技术——EVPN 46 1.14.1传统网络对SDN的反击46 1.14.2组网与数据模型47 1.14.3控制信令的设计48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7.6.2.3.1、网络核心 网络核心由2台双引擎万兆交换机构成,通过千兆实现各个功能分区的接入,同时交换机之间采用双千兆捆绑的方式实现高速互联。 为了保证各个功能分区的高可靠性,与各个功能分区的汇聚交换机或接入交换机采用双链路冗余连接。 网络为二层架构,要采用千兆接入层交换通过千兆线路上行到两台核心交换层交换机。服务器接入采用双网卡千兆上行,接入交换机采用万兆上行到核心交换机。 应急信息系统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合理的防火墙、IPS和ASE部署,可以使网络对非法请求、异常攻击和病毒具有非常好的防御,同时可以对各种敏感和非法信息、网址和电子邮件进行有效的过滤。 7.6.2.3.2、全交换网络 建议采用全交换网络来保证网络的高性能。应急指挥中心服务器群规模不大,网络结构采用两层交换机即可。 在核心汇聚层采用高性能核心交换机,未采用路由器,主要的考虑基于以下两点: (1)交换机性能高,接口密度高,适合在数据中心的核心位置部署;相比而言路由器的性能和接口密度则远低于交换机; (2)交换机设备工作在二层,业务扩展灵活方便;

7.6.2.3.3、服务器接入的二层模式 在工作模式上,核心汇聚交换机工作在路由模式(三层),服务器接入层交换机工作在交换(二层)模式。 三层接入的好处在于配置管理相对简单,上行汇聚设备的报文比较“纯净”,都是单播报文。而三层接入的问题主要在服务器扩展性、灵活性以及L4/L7设备的部署上。 对于应急系统来说,服务器的扩展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实际的部署中,经常会要求服务器之间做二层邻接,如果采用二层接入,可以很方便的实现VLAN的部署。 三层接入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L4/L7设备(如服务器Load-Balacne)的部署。Load-Balance通常部署在汇聚层,可以实现对服务器访问流量的分担,以及服务器健康状态的检查,对于某些负载均衡算法或服务器健康检查算法来说,必须要求服务器和Load-balance设备二层邻接,因此数据中心不建议采用三层接入。 对于二层接入方式,可以通过MSTP或SmartLink技术解决链路冗余问题。在MSTP中,端口的阻塞是逻辑上的,只对某些STP实例进行阻塞,一个端口可能对一个STP实例阻塞,但对另一个STP实例是可以转发的。合理的使用MSTP,可以做到链路的负载分担。而且,因为映射到一个MSTP实例的VLAN 可以灵活控制,并且引入了域的概念,使得MSTP在部署时有很好的扩展性。SmartLink提供了一种二层链路冗余技术,可以部分替代STP的功能,并且保证200毫秒的链路切换时间,可应用在HA要求较高的环境。 因此建议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区采用二层接入方式。 根据应急指挥应急指挥系统的需求,数据中心由以下几个功能区组成: (1)核心网络区: 由高速网络交换机组成,提供核心交换能力,同时部署安全和应用优化设备,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性能。 (2)核心数据库区: 由运行HA 系统的高效UNIX 主机组成,提供数据高速访问能力(3)应用区:

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

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 大数据中心建设不仅对广电网络现有的广播电视业务、宽带业务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 时为广电的信息化提供支撑,下面由学习啦为你整理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的相关资料, 希望能帮到你。 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范文一大型承载企事业、集团、机构的核心业务,重要性高, 不允许业务中断, 一般按照国标 A 级标准建设, 以保证异常故障和正常维护情况下, 正常工作, 核心业务不受影响。 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集电工学、电子学、建筑装饰学、美学、暖 通净化专业、计算机专业、弱电控制专业、消防专业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工程。 机房建设的各个系统是按功能需求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系统:建筑装修系统、动力 配电系统、空调新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监控管理系统、机柜微环境系统、消防报警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等八大部分。 一、建筑装修系统是整个机房的基础,它主要起着功能区划分的作用。 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设备特点,一般可以将机房区域分隔为主机房区域和辅助工作间区域, 主机房为放置机架、服务器等设备预留空间,辅助工作间包括光纤室、电源室、控制室、空调 室、操作间等,为主机房提供服务的空间。 此外,数据中心机房装修需要铺抗静电地板、安装微孔回风吊顶等,确保机房气密性好、 不起尘、消防、防静电、保温等,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也为机房设备提供 维护保障功能。 二、供配电系统是机房安全运行的动力保证。 计算机机房负载分为主设备负载和辅助设备负载。 主设备负载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计算机外部设备及机房监控系统,这部分供配电系统称 为 “设备供配电系统,其供电质量要求非常高,应采用 UPS 不间断电源供电来保证供电的稳 定性和可靠性。 辅助设备负载指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测试设备等,其供配电系统称为“辅助 供配电系统,其供电由市电直接供电。 机房内的电气施工应选择优质电缆、线槽和插座。 插座应分为市电、UPS 及主要设备专用的防水插座,并注明易区别的标志。 照明应选择机房专用的无眩光高级灯具。 三、空调新风系统是运行环境的保障。 由于数据中心机房里高密度存放着大量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不仅产生大量的集中热量,而 且对环境中的灰尘数量和大小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对空调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证设备的可靠运行,需要机房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同时,机房密闭后仅有空调是不够的,还必须补充新风,形成内部循环。 此外, 它还必须控制整个机房里尘埃的数量, 对新风进行过滤, 使之达到一定的净化要求。

数据中心网络安全建设的思路

数据中心安全围绕数据为核心,从数据的访问、使用、破坏、修改、丢失、泄漏等多方面维度展开,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理安全:主要指数据中心机房的安全,包括机房的选址,机房场地安全,防电磁辐射泄漏,防 静电,防火等内容; 网络安全:指数据中心网络自身的设计、构建和使用以及基于网络的各种安全相关的技术和手段,如防火墙,IPS,安全审计等; 系统安全: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在内的系统安全,以及为提高这些系统的安 全性而使用安全评估管理工具所进行的系统安全分析和加固; 数据安全:数据的保存以及备份和恢复设计; 信息安全:完整的用户身份认证以及安全日志审计跟踪,以及对安全日志和事件的统一分析和记 录; 抛开物理安全的考虑,网络是数据中心所有系统的基础平台,网络安全从而成为数据中心安全的基础支持。因此合理的网络安全体系设计、构建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基础网络平台是进行数据中心安全建设的基本内容。 数据中心网络安全建设原则 网络是数据传输的载体,数据中心网络安全建设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合理规划网络的安全区域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访问权限,保证针对用户或客户机进行通信提供正 确的授权许可,防止非法的访问以及恶性的攻击入侵和破坏; 建立高可靠的网络平台,为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提供高可用的传输通道,避免数据的丢失,并且提 供相关的安全技术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读取和改变; 提供对网络平台支撑平台自身的安全保护,保证网络平台能够持续的高可靠运行; 综合以上几点,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建设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整体性原则:“木桶原理”,单纯一种安全手段不可能解决全部安全问题; 多重保护原则:不把整个系统的安全寄托在单一安全措施或安全产品上; 性能保障原则:安全产品的性能不能成为影响整个网络传输的瓶颈; 平衡性原则:制定规范措施,实现保护成本与被保护信息的价值平衡; 可管理、易操作原则:尽量采用最新的安全技术,实现安全管理的自动化,以减轻安全管理的负 担,同时减小因为管理上的疏漏而对系统安全造成的威胁; 适应性、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今后业务和网络安全协调发展的需求,避免因只满足了系统安全 要求,而给业务发展带来障碍的情况发生; 高可用原则:安全方案、安全产品也要遵循网络高可用性原则; 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从技术角度出发的安全方案的设计必须有与之 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同步制定,并从管理的角度评估安全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 投资保护原则: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潜能,避免投资的浪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