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河南大学801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精编

2021年河南大学801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河南大学801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精编

1.试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答案】(1)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基础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在总的量变中有部分的、阶段性质变;在部分质变中又有量的扩张。这种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和转化常常使事物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1产总值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发展战略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阶段性质变到根本性质变的过程,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它既克服了以往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急躁冒进的“左”的倾向,又克服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保守主义倾向,是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发展战略。

2.试述地理环境的作用原理及其对四化建设的意义。

【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通过生产劳动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同时,地理环境的作用受生产方式的制约。

(2)我国在客观上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只有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就能发挥这种优势,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3)在四化建设中,必须要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合理布局畜牧业部门。同时,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优势等手段,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臭氧层薄等也影响到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生产中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社会持续发展。

(5)在此问题上,必须要反对盲目乐观与悲观失望的观点和做法。

3.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案】(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因此,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真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把人们在一

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相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样,就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3)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4.请论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答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破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一个永恒的矛盾运动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总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一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答案】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正是从这个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各自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当然,有些东西,如原子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等,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物质技术手段感知它们,通过人的理性加思维去反映、把握它们。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是物质的个性,是可变的、相对的;一切具体形态和不同结构的物质又都是客观实在,这是不变的、绝对的。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的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6.试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答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大大地充实、深化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1)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致(实事求是),并结合新情况,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结合起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确立并坚持了科学的实践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在邓小平理论中,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实践观提高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又进一步深化了实践标准的内涵,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3)邓小平理论强调发展,特别是强调要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相统一,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理论;(4)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又一特色。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首先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5)邓小平还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

7.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者说实践决定认识?

【答案】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是它们认识关系的基础。而且,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的事物为对象的.但是只有那些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事物,才与人发生相互作用,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