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

一曲关于生命与信仰的挽歌

新浪微博PinkeyJiang

在远离我们的西部有着这么一个地方,那里的夜晚繁星点点,高山被踩在脚下,天空仿佛触手可及,繁华喧嚣仿佛都将离你远去。到了清晨,那片土地可以沐浴到美丽的阳光,充盈着稀薄而纯净的空气。远处涓滴的雪水汇成滔滔河水,大地仿佛被开膛破肚。是的,这里就是美丽的可可西里,被人们称作美丽姑娘的地方,一个驰骋着精灵的地方,一个仿佛可以让灵魂瞬间洗净铅华的神圣土地。

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让我第一次深入地了解了可可西里,那片神圣的土地。然而在让我们再次感受可可西里的壮阔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曾经那个美丽的姑娘似乎她已经被践踏蹂躏的一无是处:在这里驰骋的精灵——藏羚羊大批地被杀害,他们珍贵的皮毛被人整张剥下,被抛弃的头颅上那双大眼睛还清晰的记录它们被射杀时的惊恐、无助和哀愁。偷猎者的枪声,遍地血淋淋被剥去毛皮的尸体,还有尸体上空秃鹰的鸣叫与遍地干枯的骨架,一切都混成了可可西里的哭泣,充溢于天地间。

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大牌的明星出演,没有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枪战武斗场面,而是用一个个近乎真实的朴素镜头,安静流畅的叙事手法再现了这样一个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交错纠缠的残酷悲情故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叙事方式却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良知的呼唤,精神的洗礼。

面对着可可西里,既便是影像,人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呼吸的艰难。影片也告诉我们更值得思考的问题——自然以无人区的方式横亘在人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控制与改造自然这些豪言壮语,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类欲望的可笑。

是否有人想过,在可可西里这片神圣土地的血腥杀戮背后是一个个浸满了藏羚羊鲜血的奢侈皮革市场,一个乌烟瘴气、物欲横流的世界。正是有了人们对藏羚羊皮毛奢侈品的追求心理才践踏了这篇神圣的土地。人类怀着谦卑之心,与一切生物一起,生存在这个地球上。藏羚羊的危机,或者生态平衡的危机,背后是更深刻的全球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全球化市场却能够将它的商业链条伸向可可西里无人区。于是,贫穷带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滥用,滥用又

带来更深的贫穷。在生存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丛林法则是如此残酷地体现:有力者逐利者成了盗猎者,无力者只要找一个方法让自己活下去,是顾不到藏羚羊的,如马占林。影片中,给盗猎分子剥羊皮的马占林,他剥羊皮剥得最好最快——剥一张羊皮的价格是五块钱。“为什么干这个?”“原来放牧,养羊,养牛,后来没有草地了,牛羊活不下去了,人也活不下去了。”这是在巡山队与盗猎者的黑白对抗中,他是一个灰色的卑微的人物。他本能地挣扎着生存,做他任何能做的事情维持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

影片中的盗猎分子固然可怕,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已经还不在意,藏羚羊在他们眼里只不过一摞摞在地上等待他们去拾取的钞票。不仅对于那些无辜的动物,甚至对于自己的人类同伴他们也一样冷漠。影片的一开始就用一个长镜头描述了猎杀藏羚羊与巡山队员强吧的遇害过程,我想每一个观影者都无法忘记藏羚羊被剥皮后那血淋淋的肉体,藏羚羊临死前那空洞的眼神,还有强吧目睹这个过程的呆滞表情。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无力,对猎杀者愤恨之后的绝望。在枪杀强吧之前,猎杀者“温和”地询问了几句强吧的身份,然后就是果断的开枪,整个对话到枪杀强吧过程仅仅是十几秒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旁边的偷猎者都是在冷漠地旁观着,甚至有些人连头也不会一个。这让我不禁感慨,人是世界上最坏的动物,就从奢侈品的盛行就足以看出人类的愚昧与低下。一块小小的披肩被多少的藏羚羊献血浸洗,在这块小小的披肩后有多少对无辜生命的屠杀有谁能意识到呢?当他们身上披着这块看似华丽的披肩后怎么就没有闻到眼泪和血液的味道呢?是他们太麻木还是太无知?我想和杀戮相比,更可怕的就是这样一颗冷漠、无知但又追求物语的人类之心吧。藏羚羊的悲剧,是可可西里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而让他们走向悲剧的,只因人性的贪婪与残忍。

在陆川的电影中我第一次目睹了天葬:一群僧人与亲友围在逝世者身边,不停地诵经,一只又一只的秃鹰飞近,接着是天葬师一刀一刀下去,一片片肢解逝世者的躯体。还有一幕是关于刘栋,在寂静辽阔的沙漠上,刘栋缓缓地陷入流沙,一番无力的争扎过后只有沉默,没有哀号与哭喊,因为这一切都无法阻止生命的无情下陷,在生命消逝之前唯一能做的就是伸手再去抓两把沙尘,再去抚摸下这片他生存过的土地。一个人的一生,苦难或者快乐都埋葬在这个无情的荒漠中,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两幕都是关于死亡,看到这些时候我没有恐惧,只有眼泪不

断的涌出。我想这就是人,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性别,什么年龄,最终总是要还原成一堆沙土,回归于自然。圣洁的可可西里用自己的纯净方式带走了生命的肉体,或是一切欲望与罪恶,留下了纯洁的灵魂,就像是日泰所说的那样“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收很脏,但他们的心却是干净的。”这句话正是说那些守护可可西里的志愿者,他们隐瞒家人,远离爱情来到可可西里的无人区,在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我抗争,用生命去诠释了存在、道德与信仰,代表这人类最后的良知。他们的灵魂始终是无法用金钱与利益收买的。同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大自然总是这样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生命,而同样是生命为什么会是如此不平等呢?为何在他们直接总是有无尽的杀戮呢?

人类会流泪,动物也会流眼泪。只是看到动物流眼泪的能够有几个人呢?但我肯定看到动物流眼泪的人一辈子是都不能忘怀的,我无法想象那颗清莹的眼泪滴落时是何种的绝望,无奈抑或眷恋与爱意,但一滴这样的落泪下时,整个地球都会为之一颤,悲恸无比。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不如说是一阙雄浑阳刚的壮烈纪实,一首关于信仰与生命的挽歌。

在镜头方面,这部纪实性的影片中大多采用接近于人们正常视角的摄影角度,适当运用长镜头拍摄方式与特写镜头,避免过多使用,使得观众意识到,有个镜头在拍摄,始终以纪录片拍摄方式为主。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长镜头是四百多具藏羚羊骨陈于达卓乃湖的荒漠戈壁之上,以及在尸骨上空盘旋的秃鹰。镜头在悲壮的场面和巡山队员的面目表情之间不断切换,在体现屠杀后场面的触目惊心同时更是透露出巡山队员的愤恨与无奈,其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真实画面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为之震惊的同时也唤起人们心中麻木的情感。甚至让人瞬间充溢一种极致的愤恨。镜头背后的我们看到是同时充溢在日泰心里的那种誓死抓住盗猎者的决心。观众产生了共鸣,无疑是长镜头渲染情绪的作用。还有一个长镜头是关于前面提到的刘栋陷入流沙的场景。片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表现刘栋被流沙吞没的镜头,他陷入流沙,缓慢而又不可抗拒地沉下去,挣扎,吼叫,直到仰着脸绝望地等待最后一丝呼吸被淹没,此时,镜头转向西藏悠扬深远的碧空,从远处静静地凝视恢复平静的流沙地。没有更多的煽情成分,仅仅是这样一个长镜头,我们看

到了荒漠中脆弱的生命,也看到了崇高的不朽的灵魂。就这样的两个长镜头,无需更多的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现实的风格足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影片中运用的较为出彩的还有特写镜头,从电影的第十九分钟开始,也就是巡山队员到达达卓乃湖的第三天,就有一连串的特写镜头。首先是一只秃鹰站在一具被啃光了肉的藏羚羊尸骨旁边,背后是无数只藏羚羊的骨架。接着是一个个面无表情,眼里透露死亡信息的巡山队员。然后是镜头再回到秃鹰身上,一只只秃鹰正旁若无人、贪婪地啃食一具藏羚羊的尸体。到了第二十一分钟,巡山队员将一大片的藏羚羊尸骨汇集到一个地方火化,这时候有一个藏羚羊尸骨的特写。巡山队员拖着一具具藏羚羊的骨架,空荡荡的骨架血淋淋的,触目惊心。张牙舞爪的秃鹰、血淋淋的骨架、以及巡山队员黯淡的眼神,这些特写镜头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视觉感官。此外,《可可西里》中还有很多离别时人物的面部特写,像是巡山队员要走之前,亲人抱在一起,日泰女儿央金泪流满面;刘栋去找他女友冷雪那一晚,冷雪对着镜头哭泣而不安的脸;还有巡山队员由于物资缺乏不得不分开时,同伴们相互拥抱祝福的瞬间……从他们脸色不安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此行的凶险,也预示着死亡的降临,他们的每次分别都预示着永别,这种情感是每个观影者可以体会的。

《可可西里》通过对羊剥皮、人的泪水、人脸上的血、无情的秃鹰、血淋淋的藏羚羊骨架、残忍的盗猎者的脸、巡山队员在有冰的水中赤裸着奔跑的腿,离别时亲人脸色的泪水和不安等等大量的特写,将盗猎者的凶残与巡山队员的勇敢、偷猎者的卑鄙与巡山队员的伟大展现在观众面前,充分渲染了整个影片基调的壮阔与悲凉,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内心情感,也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色彩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也是值得一提的,《可可西里》以强烈的记录风格,运用冷色调讲山脉,峰峦、草地、雪原、人物、羚羊描绘在银幕上,使其画面呈现一种油画般的力度与浑然,显示一种肃穆的伟大。可以说镜头从头至尾都简洁而又冷漠。在可可西里,生命的无常,人类的渺小,通过导演陆川拍摄的以荒原独有的土黄色为基调的影片展现给我们,画面凝重而又丰满,关系到人物的描绘与生活造型也采用一种凝重的塑造方式,运用切碎的镜头将巡山队员以及马占林们的外貌表情的凝重与行动的快节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严酷与悲壮的热血感。

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建筑,甚至没有过多的语言,陆川用质朴的镜头作为语言,安静地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理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交错纵横的英雄悲歌。

电影中的声乐,陆川没有太多的修饰,而大多则是采用可可西里中最为淳朴的声乐,就像来自天籁的音乐,纯净不掺假半点瑕疵。古老的梵文经咒、秃鹰的哀鸣、呼啸的风雪、奔放刚烈的藏住歌曲,这一切谱写了一首生命的挽歌,仿佛可可西里这个美丽的姑娘在歌唱着,或是悲伤惨烈或是欢快热情……可可西里这位姑娘的性格在这些声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可可西里,那里是天堂,是地狱,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影片更是以一首悲凉的挽歌唱响生命的伟大与渺小。影片告诉我们每个生命存在的理由,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自己天职和使命。因为信仰,他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因为生命,他们的信仰更是坚不可摧。人活着不能丢失自己的信仰,可可西里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存在的一片圣地,那里是天堂或者是地狱都由你的信仰来决定。不知道如今的可可西里是否还在哭泣,也许当《可可西里》这首关于生命与信仰的挽歌唱进每个人的心里的时候,当他们的灵魂被扣醒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再去践踏这片圣土了,可可西里从此不再悲伤。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600字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600字 《可可西里》讲的是一群当地的藏族人为保护野生藏羚羊做出了一些努力,直到故事的最终,日泰队长死在盗猎分子的枪下。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600字,希望你喜欢。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600字1 《可可西里》是一部真实的影片,真实的让人窒息。“砰”,一个生命结束了,没有任何渲染,原先生命的结束竟如此的简单。天葬师的刀,神鹰的盘旋,喇嘛的颂经声,那是对生命的提示,尘世与天堂,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巡山队员刘栋一脚踏进流沙,流沙渐渐的吞噬着他,他挣扎着,挣扎着,没有了挣扎,最终一缕头发也淹没在流沙中。生命的消失就这样残酷呈此刻眼前。 强巴走了,那个独自在不冻泉守了三年的汉子,愣住了;刘栋走了,那在雪地里挣扎的洛桑也哭了:“我们走不出去了”。马占林和他的同伴在生命线上挣扎,一个倒下了,同伴甚至连头都不会回,“走出去了,但死了不少人”。 在生命线上,人无法用“好”与“坏”来评价,所谓的好与坏能够在瞬间转换,追马占林与他儿子的巡山队员倒下,救他的是马占林的儿子。最终,救下尕玉也是那个盗猎者的帮凶。

可可西里,没有“好”与“坏”,道德屈从于生存。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治病也卖藏羚羊。“转山的人的手和脸很脏,但他们的心是很干净的”,有多少人能说自我的心比那个马占林干净呢?扒一张皮子5元钱…… 可可西里,暴力,血腥,对生命的挑战,那里不属于女人,“好姑娘多的很”,那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冷雪离开了,会有其他的女人在刘栋的身边吗?日泰死后,那影片最终一个女人——日泰的女儿,她会去哪儿? 日泰的死,是向着这个没有偶像的年代的最终呼喊,应对着枪口,依然挥出他那一拳,“砰”,倒地,抽搐着,一梭子弹,不再抽搐。漫天飞雪中,一个队员一个队员的消失,日泰队长最终也躺在那,那样的安详。 “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因为,可可西里的故事难以诉说,仅有真正走过的人才能体会!”导演陆川如是说。 尕玉去了可可西里,他体会了。体会终将改变可可西里。人类踏上地球的第一个脚印不该带着罪恶。“再走五里,那里是公路”。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600字2

2019年观什么有感作文400字观什么有感作文400字范文

2019 年观什么有感作文 400 字观什么有感作文 400 字范文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了《网》这部电影。 里面主要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叫萧兵的男孩,以前总沉迷 于网络游戏。直到有一天,他的妈妈去世了。他妈妈临终前希望他不要再玩电脑游戏。伤心的萧兵听了妈妈的话,再也不玩了。但这时, 那里要举办一个网络游戏比赛,萧兵他就报着希望参加了。参赛前,他发誓这是他最后一次玩电脑游戏了。 比赛结束后,萧兵得了第一。此后,他真的不玩电脑了。他开始 认真地学习,各科成绩名列前茅。 看了这个电影后,我明白了: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正确地 使用它。正确的方法是:上网查查资料,听听音乐,看看碟子等等。正确的方法会使我们的知识面更广阔,更了解信息时代,就是博览群书。而错误的方法是长时间地玩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错误的行为会导致我们头昏眼花,成绩下降,上课犯困等等,这些都是危害我们青少年儿童的“毒剑”。 我希望大家看了这部电影后,都能够正确地使用电脑,少玩游戏, 成为真正信息时代的好少年!

读《昆虫记》有感 在一口气读完《昆虫记》这部书的时候,不禁令我想起了这样 一首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贻股永久都不能 平息的气体。 《昆虫记》这篇着作是法国着名困中加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才完成的。这本书里介绍了毛虫、蝉、鞋子、蟑螂等几十种昆虫。不过,给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蝎子《白蝎自杀之谜》这一节。有人说,蝎 子遇到危险就会自杀。于是,作者就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烧红的木炭围 成一圈火墙,然后把一只白蝎子放进火墙里。热浪烤在蝎子身上,它倒 退着卷成钩子,一会儿伸直,一会儿弯曲,动作快极了,使人看不清楚。突然,它一阵抽搐,接着,就一动不动了。作者用镊子把它夹到一块凉 沙土上,过了一个多小时,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蝎子竟然奇迹般的活过 来啦,和以前一样变得生气勃勃了!这个实验证明,根本就没有蝎子自 杀的这种事情,无非是人们乱猜测而已! 读了这一节,我不禁思绪万千:世界上大概除了人以外,任何 有生命的东西都不会自愿结束生命。其实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自杀都 是一种胆怯的表现。大家都认为生命是一种很宝贵、美好的东西,既 然上天赐予了我们小小的生命,那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苦难,珍惜 生命,也回报他人。在电视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人因为某种原因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是长江的主要源区,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也是世界第三大的无人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状态。这里地势高峻,平均海拔达到5000米以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流沙、风雪……哪一个都足够取人的性命。然而这里又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野驴、白唇鹿……这些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令这位美丽的少女更加妩媚动人,特别是高原上的精灵——藏羚羊,更是充满着灵气与活力。然而,藏羚羊美丽的皮毛,被盗猎者所觊觎,在国际上被称为软黄金。巨大的利益吸引了盗猎者们,对可可西里,对藏羚羊无情的残害与践踏。 可可西里的巡山队是自发组成的,他们很多都是淳朴的藏民。巡山队的队长的原型,是索南达杰,为了保护藏羚羊,牺牲在了可可西里,至死都保持着射击的姿势。《可可西里》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成功的,她展示了可可西里的美,揭露了盗猎分子的冷酷与罪恶,彰显了巡山队员们的无畏与执着。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深深地无力,深深地无助。片中很多跟随盗猎分子的,只是一些贫穷的农民,有些还很年轻,或许因为无知,或许因为对贫困的恐惧,他们是弱者,却伤害着比他们更加弱小而又纯洁的灵魂——藏羚羊。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他们手中拿到的几十元剥皮子的钱,而盗猎分子的财富却要成百万千万的来计算。他们并不是亡命之徒,并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们也曾是善良的人,贫穷,也许仅仅因为贫穷,他们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同样贫穷的还有当地的政府,国家级的保护动物和国家级的贫困同样实实在在。巡山队尽管有县里的支持,但县里能给他们的大概只有区区的一点钱和物资。巡山队员苦,但他们有自己的执着,我很难揣摩他们的心境,我不知道是什么给了他们莫大的勇气和执着。我们同样能看到他们的窘迫,不得已出卖收缴来的毛皮,来维持艰难的现状。作为一个民间的组织,甚至很难界定是否违法,我们的法规同样存在着滞后。必然有人会质疑,会去讨论,会立法,会研究,只是等到那时,恐怕我们再也看不见那些高原的精灵们了。 我相信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正如同我看到如朝阳一般的希望,现在的可可西里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甚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自然遗产。我们也看到林业、公安等部门介入了可可西里的保护,再不会是民间的勇士们孤军奋战了。而英雄的英灵,将长久在那片天空飘荡,保佑着、善良的灵魂。 向为保护可可西里而牺牲的勇士们致敬!

英语电影观后感中文600

英语电影观后感中文600 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终的原始荒原。”我绝对不会去触碰那纯洁的雪山,绝不会去追逐那美丽的生灵,绝对不会去践踏流淌的河水,绝对不会去阻挡匆忙的风沙。下面是由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看过《可可西里》我感触很深,他们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最终明知力量悬殊,可是,还是不放弃,直到自我倒地,我内心的深处佩服日泰队长他们一行人的伟大、勇敢和执著。 可可西里是一个贫穷而美丽神奇的地方,在那里居住生活着一群并不美丽,可是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日泰队长一行人。他们拥有着明镜止水般洁净的心灵,就像可可西里一样。大家同样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本来应当全都是朋友。 就像故事中大卡车卡在冰路上难以过河,日泰队长他们和偷猎者一道在零下温度的冰河里,大家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最终把大卡车从冰河里艰难地拖了出来,当时他们激动万分欢呼着胜利,久违的喜悦出此刻脸上。 就在此时,彼此都成为了朋友而不是敌人,虽然仅有短暂的一会儿,可是却成了永久的回忆,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永远的朋友呢?难道就为了几张皮子而放弃本应当是朋友的朋友吗?本来在生活的道路上他们应当是互相帮忙,同舟共济的好朋友。正是因为金钱诱惑才会导

致分道扬镳,一路去杀藏羚羊的,我想是这样的。他们杀藏羚羊应当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只为了能活下去,这是他们唯一思考的问题。 日泰队长有一点做得异常好,皮子、金钱、权利都是能够重新再来的,可是失去一个朋友,肯定是无法用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来计算的。当兄弟的生命和皮子正面冲突时,日泰队长果断地放弃了皮子而保留兄弟的生命。这是很值得敬佩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日泰队长他们一行人和偷猎者一行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进雪山的,我想他们比我们更明白生命的重要,生命对每个人仅有唯一的一次。从必须角度上,我也同情偷猎者一行人。虽然他们杀藏羚羊是犯法的,主观上是贪婪和法律意识的淡漠,而客观上也是环境恶化,区域贫穷所造成的。他们既是环境的破坏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所以只能说是自食其果吧。我们强烈期望历史不要重演,不再重演! 难道他们就不能为别人想想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日泰队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日泰队长就像飞翔在天空中的雄鹰,永远守护着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可可西里。大家都应当在有限的生命中保护可可西里,关心可可西里,保护可可西里就是保护自我的家园,而不是破坏可可西里。临渴掘井是来不及的,到了那时再多的钱和皮子也无济于事,毫无回天之力,到了那时亡羊补牢也为时已晚了。醒醒吧!你们的良知,住手吧!

给编导生的影评万能及范文

深刻的内容精湛的手法 ——《xxx》影片分析 正文: 第一段(影片概况):《xxx》,由xxx执导,是一部反映了xxx的杰出作品。该作品主要讲述了xxxxxx(用50字左右介绍影片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大的xx意义和xx意味,它代表了xx时期人物的xx心理和生活状态,并且在叙事方面与视听语言方面同样具有很大的艺术特色。这是一部较为成功和有代表性的作品。 第二段(评主题、评人物):影片通过一个xxx的事情,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启发人们对于xxx道理的思考。影片塑造的人物也饱满而丰富,主要是塑造了xxx这一主角和xxx 这些配角,配角分别从正面、侧面、反面来烘托了主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有力。(正面人物代表了作者的观点,是正义的力量,反面人物则是作者所要抨击的一种人和是社会现象)。矛盾也设置得很好,xx人物与xx人物的矛盾(或是xx人物与xx这样一种生活社会状态的矛盾)。有矛盾,当然也就会出现悬念,全片共设置了x处悬念,用未知数吸引观众现在的探知心理,使得影片更加得精彩诱人。同样,导演的拍摄也具有相当的激情,处处洋溢出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之情,让观众被其深深打动。(导演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悲剧性情感也回肠荡气,让人动容。在xxx一段,演绎为了渲染悲剧感,让xxx人物去xxx,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难以忘怀。) 第三段(评片名、评故事):影片的名字同样让人浮想联翩,简短的x个字,就把影片的主题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一语双关(《向日葵》,一方面是说父亲所喜欢花种,更重要的是说明父亲始终教育儿子要自要走正道,像向日葵一样永远朝向阳光,而他自己,就是那个指引儿子走正道的太阳)。影片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情节也精彩纷呈,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一种隐喻的社会意义,告诉人们xxx(影片的教育意义,比方《向日葵》通过塑造父亲这一伟大的形象,歌颂了为自己儿女辛苦付出的父母亲,赞扬了人性光辉美好的一面)。而且这种社会意义,导演并不是通过一味地讲大道理去教育观众,而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法,通过一个微不足道甚至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来折射一个大方向,讲述深刻的哲理。影片在叙事方面具有很大的艺术性(叙事结构常有平铺直叙的顺序、倒叙、插叙,还有戏剧式、散文式等)。有人说过,好作品之所以成为好作品,是因为它具有一种“空筐”的效应,这个空筐可以装无数的东西,这就需要观众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把自己认为的哲理放进这个筐里。这样的作品为观众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把思考的权利还给观众,它自己也就具有了更深层的涵义,从而爆发出更大的震撼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形象之所以有成千上万个,是因为莎士比亚高超的创作“空筐”的能力,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xxx(写出主角的名字),这同样得益于xxx导演手中高超的剧本和非凡的摄像机,给观众留下了一个“空筐”,留下了一段思考,留下了一段感触。 第四段(评视听语言):呈现在屏幕上的电影语言是影片必不可少的灵魂。本片共在光线、色彩、音乐方面有三个成功点。光是电影语言的第一要素,作为影片视听方面的成功之一,光线的运用别具一格。﹙《红高粱》结尾处男主人公拉着孩子站在女主人公的尸体旁边,表现男主人公像雕塑一样的形象,表现了他高大伟岸的艺术形象。还有光线照在人脸部的亮或暗示怎样表现人物此时的心理或是怎样隐喻主题。﹚除却光线,导演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匠心独运。色彩可以作用与人的眼睛后使人产生相关的心理温度感和距离感,不同的颜色也可以象征不同的寓意。(随后写该片的主色调及其带给观众怎样的感受或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基调氛围)色彩也会给与观众视觉冲击力,(《辛德勒》中全用黑白色,只有一个原先活泼

可可西里读后感1500字

可可西里读后感1500字 延绵不断的雪山,无边无际的草原,瓦蓝的天空,大自然用她独到的眼光雕塑出了一座无与论(伦)比的圣殿---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讲诉10名藏族人自主组成保护藏羚羊的队伍,为保护藏羚羊不畏艰难地追击猎养人,最后牺牲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故事的改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了解西藏地区,了解藏羚羊生存面临危险,了解为保护物种的10名藏族人的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印象中西藏很美,很神圣,但《可可西里》却让我们看到西藏的另一面:生活条件的落后、自然环境的恶劣、人性的残忍。不过也让我们看到为保护藏羚羊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汽油、粮食不够了,他们仍要追击;路途遥远且艰险,他们仍要追击;队员为之而死伤时,其他人仍要继续追击。他们抱着视死如归的精神,而不断在艰苦奋斗。电影的开头,看到一名队员被猎羊人杀死后,心情沉重,看到另一名队员在一个山头孤独坚守3年,心中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为了心中的那个愿望--保护藏羚羊,他们什么都没想,只知道他们要为之奋斗,不管这路途多艰险。在那个偌大的白皑皑的雪地上,他们要生存,他们要赶路,他们要追捕猎羊人;他们几乎没有工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为藏羚羊无私的付出;他们没有什么生存保障,每一趟出去,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可能被流沙吞噬,被大雪淹没。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 他们有一种默契,车子坏了,3名队员自动退出队伍,没有任何多余的挽留;车子陷进泥坑,所有人拼命拉车子,推车子。他们的默契缘于同一种精神--艰苦奋斗。 远在西藏,那里的生活环境和我们这里截然不同。我们没有那里的寒冷,我们没有那里的贫困,我们没有那里的流血暴力,但是,我们也需要那里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其实,艰苦奋斗的例子很常见。 贝多芬面对命运残酷的摧残,没有屈服,从痛苦和折磨中站了起来。他说:“我要向命运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要让它毁灭我。”最后,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和作曲家。巴尔扎克用如痴如醉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张海迪身患高位瘫痪,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外语,并成功翻译了16本海外着作。 现在的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也很努力地过每一天,但是可能这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身上还不是充分体现。深知,艰苦奋斗在人生旅途的意义是重大的。狄更斯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而我觉得我只是征服了一

试题《影视》外国.中国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重大的国际电影节及中国电影获奖作品

23》爱森斯坦、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伯格曼、斯皮尔伯格、基斯耶洛夫斯基、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北野武、岩井俊二等外国电影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希区柯克《闪灵》《蝴蝶梦》 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 伯格曼《第五封印》 斯皮尔伯格《大白鲨》《拯救大兵瑞恩《ET》 基斯耶洛夫斯基《红白蓝《三部曲》 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镜子》 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 黑泽明《罗生门》 北野武《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坏孩子的天空》 岩井俊二《情书》《燕尾蝶》 中国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 郑正秋--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 沈浮--万家灯火 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 费穆--小城之春 谢晋--芙蓉镇 张暖忻--青春祭 郑洞天--向导 吴贻弓--城南旧事 黄蜀芹--人鬼情 谢飞--本命年 吴天明--老井 李安--喜宴

徐克--黄飞鸿 吴宇森--英雄本色 重大的国际电影节及中国电影获奖作品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记录(2005年——2007年 2005年 《青红》(大陆)——导演王小帅,高圆圆、秦昊、李滨主演获第58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5月) 《淹没》(大陆)——导演鄢雨、李一凡获第55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陶特大奖(2月) 《牛皮》(大陆)——导演刘伽茵获第55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卡里加利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2月) 《梦游夏威夷》(台湾)——导演徐辅军,杨佑宁、黄鸿升、张钧甯、黄泰安主演获第7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荷花奖”(3月) 《桃花灿烂》(大陆)——导演傅华阳获第16届丹麦哥本哈根国际电影节“安徒生荣誉奖”(4月) 《咖啡时光》(台湾)——导演侯孝贤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郁金香奖”(4月) 《自娱自乐》(大陆)——导演李欣,尊龙、李玟主演获第5届美国好莱坞贝弗利山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 《生死劫》(大陆)——导演李少红,财周迅主演获第4届美国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大奖“创办人奖”(4月) 《2046》(香港,2004)——导演王家卫,梁朝伟、巩俐、王菲、张震、木村拓哉、董洁、张曼玉主演获第49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圣乔帝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可可西里》观后感

影片《可可西里》读后感 在这周星期天观看了《可可西里》电影之后,感想很多。 影片《可可西里》由陆川导演的根据一些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讲述一群巡山队保护藏羚羊的经历的纪录片,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的挣扎和绝望与人和自然的相互抗争,也使我们得到了自然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保护。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可可西里,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平均海拔4.6千米以上,它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藏羚羊的自然保护区。在这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自发地加入到保护藏羚羊的队伍中,他们终年奋斗在保护藏羚羊和打击盗猎者的战线上,为此,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家庭的快乐,甚至是生命。这便是影片《可可西里》的主要内容。 《可可西里》中的一群巡山队为保护藏羚羊而身陷绝境,他们的处境都令人了解和同情。无论是“好”或“坏”的一方,他们都是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欲望和权利。只是有些人为了生存要保护环境,有些人为了生存要破坏环境,如那些剥皮藏羚羊皮为生的牧民。陆川平等地面对他们,抛弃了任何高高在上地道德和判断。使用的镜头很简洁,也很冷漠。它告诉我们,在可可西里,生命的无常,人的渺小,理想的无奈;人与自然关系是如此的微妙与脆弱,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之后,自然便会实施无情的报复。陆川用它独有的镜头,以第三者

的角度,完整的描绘了可可西里的真实与恶劣。在角色的表现上,《可可西里》更加表现出了难得的生活逻辑上的真实,避开了假想、虚构。《可可西里》的力量实际上就是真实的力度,它有效地表现了人在特定环境所表现出来地复杂性及人性中本质的部分。陆川以记录的手法真实的描绘出人性与生命这一思想主题,并使这一主题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可可西里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自然以无人区的方式表露在人们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控制与改造自然这些豪言壮语,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类的可笑。人为了自我生存,只有被动地去适应它,这就使得人性、生存与道德,在这样的环境中,起了剧烈的冲突。影片中,给盗猎分子剥羊皮的马占林,他剥羊皮的技术最好,剥一张五块钱。“他们问他‘为什么干这个?’,他的回答是“原来放牧,养羊,养牛,后来没有草地了,牛羊活不下去了,人也活不下去了。”这是巡山队与盗猎者的黑白对抗中,他是个卑微的人物,他本能地挣扎着生存。他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生存,沿袭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就连片中正直高大的日泰,在这种残酷的生存法则之下,也像普通人一样。他为了队员的生存而卖羊绒,对捕鱼者随意的罚款,为了查出偷猎者而对被获的偷猎者同党近似疯狂的殴打。这些人性中对生存,道德方面本质的反映与透露,更是陆川揭示的观众还要观众去深思的。他们的这些行为,丰富地表达了他们内心世界地感受,也传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可可西里》中充满了死亡,充满了对生命的叩问。最为壮观的

《可可西里》观后感

若你不被这些照片刺痛,不对这些照片畏惧,若你不因而设法中止造成这些杀戮灾劫的远因近由──凡是欠缺这类反应的人,吴尔芙视之为无道德良心的禽兽。而她认为,我们并非禽兽,我们这些有教养的一群。我们的不足之处是想象力或情感上的无法投入,我们无法在心智上掌握这现实。(susansontag苏珊·桑塔格《旁观他人之痛苦》) 一节影视欣赏课,老师带我们欣赏了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之所以会选择认真看这个电影,只是出于对名字的好奇,可可西里是什么意思呢?脑海里一直想,正是这种好奇驱使我走进陆川,走进可可西里!也使自己更深的走进了人生! 此片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却通过一些平凡普通的寻山队员的点滴事件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人生的信仰…… 首先打动我的是影片的真实。所以我欣赏陆川的慧眼!里面的一些人物可能都是一些普通的人,或者是不太出名的演员吧,或者是……总之他们纯朴的表演,贴近当地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外表特征等等,都是真实的表现,让人看了之后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有些时候越是接近人生活的,越是没有什么修饰的东西的便越是真实,越是打动人!除此之外就是我注意到一些情景,导演也是注意到真实的效果,比如说其中有一个人物在给寻山队员送食物的返途中,不幸遇到一种能让人陷进去的沙地,这对于一般的导演可能会使用一些特技之类的技巧来完成这一高难镜头——演员一步步被埋进沙地,但陆川没有放弃其追求真实的感觉,毅然选择把演员埋进去,可能让人难以想象!怎么可能?但是就是这样完成的这个镜头。也许正是由于导演的这种高标准,才使得《可可西里》如此的感染人!剧中这样的逼真的镜头可能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认为追求真实的效果也是此片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接着我还想谈谈影片中的一些迷人的镜头,我想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被那里的景色所感染!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就是风雪交加的天气下,周围白茫茫的一片,寻山队员由于车没有油了,不得不停下等待,就在这样一个随时都能把人的生命带走的天气下,导演通过冷峻萧瑟的画面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万一救援的人不来,他们该怎么办,会不会冻坏啊?借助画面的效果有时可能比任何语言更具力度!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要结束的时候,寻山队长——日泰的尸体用白色的布盖着,放在一个一个平台上,一个藏族女人坐在旁边,周围什么也没有,只有昏黄的苍穹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生命的意义何在?留给欣赏者思考! 最后我想说《可可西里》是一部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电影。但又不只是电影,它是人生,它也是一场战争。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分析

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 提起边疆,想到藏区,脑中浮现的是连绵的雪山,成片的草原,朴素的牧民和迷人的高原红。但这所有浮现的一切,可能源于它真的太美,也可能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源于我们的凭空杜撰。我们情愿相信那是一片佛光笼罩的净土,谁会想到现实生活中“净土”每天上演的是杀戮,是罪恶。 影片的开篇的第一秒便已将观众脑中美好的幻象打得支离破碎。枪,一群灰头土脸的人,没有微笑,没有高原红,这便是观众第一眼看到的一切,一个不一样的可可西里,一个令人难以接受却是影片极力还原的真实的可可西里。偷猎者们从容地开枪射击藏羚羊,而代表正义的巡山队员却被捆绑在地,眼含热泪,观众看不到应有的愤怒,有的是令人动容的怜悯眼神。实际上影片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影片的开篇昭示最后的悲惨结局一方面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着重突出和深化主题思想。 灰暗的影调从影片的开始就为观众带上了一个沉重压抑的紧箍咒,将观众时刻沉浸在无尽的人性的丑恶中,在自然方面,灰暗的影调在表现自然景色方面使影片所表现的画面更加贴近真实的可可西里,在艺术处理上,灰暗的影调又着重突出了人性的扭曲丑恶,猎杀藏羚羊的人是灰色的,这一片大地是灰色的,充满了杀戮,即使是所谓的正义,也不过是以暴力对抗邪恶,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杀戮,在可可西里,每天都有枪响,有时倒下的是好人,有时倒下的是恶人或是藏羚羊,总之这是一处被死亡诅咒的地方。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大景别镜头用以表现可可西里独特的景观特征,荒凉,空旷,不仅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色,也照应了影片主题,从深层次上来讲,也表现着人性的荒凉。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都加深了观众的这一印象,秃鹫以尸体为食,同样这样一种动物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恐怖和死亡。秃鹫盘旋在巡山队员的尸体周围,大量的秃鹫啃食着成片的藏羚羊遗骸,这样的一种景象既符合情理又同时给予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这是《可可西里》中的一句台词,在藏语中,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而“刀口对着自己”再次表现了真正的藏人是友好平和的,对待藏羚羊,那是可可西里的“少女”……但影片通篇表现的却是“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影片试图唤醒人们心中对于珍惜动物保护的态度,并希望政府积极的作为。影片所表现的“非正义大行其道”是扭曲的,不合理的,但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又显得合乎情理,“我们没有编制,只能没收,没权利抓人。”凭着一腔热血,一群年轻人试图以暴力维护自己的美丽家园,但是力量却显得如此微弱,迫于生计,巡山队甚至也需要贩卖一部分收缴的藏羚羊皮毛,令正义也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是谁又能怪罪他们呢?倘若政府积极介入,倘若面对珍惜动物人们能够留存一点怜悯之心,巡山队的境地不会如此可悲,藏羚羊也不会数量锐减。巡山队员面对被击伤将死的偷猎者,祈祷且脱帽致意,对于生命的敬畏不仅警示着观众,也教育着观众,深化了主题传播了核心价值观。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又会刑讯逼供式殴打逼迫偷猎者,这样的一群散兵游勇同样充斥着“野蛮”“原始”,影片着重表现了以暴制暴这一独特的人文形式,到处都是偷猎者,到处都是吃人的流沙,更与先前可可西里的藏语意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对政府的讽刺也是对观众的警醒。 悲哀,或许是对影片种种视觉元素的另一种释义,准确的说也是一种悲壮。“但愿不要下雪”一句台词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向观众的心:对于巡山队员的生死全凭车印听之任之,全由天气决定,岂不悲壮?“我卖过皮子,可我没办法,见过朝圣的人吗?他们脸和手脏得很,心却是干净的。”岂不悲壮?陷入流沙,活活被埋,独特的构图所表现的是大片的黄沙,吉普车位于右下角,平整的沙地上已经空无一人,岂不悲壮?瑞塔撞上“老板”,最终被冲锋枪打死,罪恶当道,打死正义,回想巡山前在驻地的彻夜歌舞,岂不悲壮? 影片的最后在哀婉的藏语祈福曲中落幕,并向真实背景中的志愿巡山队致敬。

《可可西里》影评

内容摘要:《可可西里》讲述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队的命运,讲述他们从诞生到被解散。而整部影片像一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八个人进山,最后只有四个人活着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跟盗猎分子作战,跟环境作战,跟贫穷作战来守卫他们心中的信仰。 关键字:巡山队,藏羚羊,无人区,盗猎分子,贫穷 “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踩下的第一个脚印……”神秘的可可西里在蓝色的版图上绘上了神秘的一笔。在这片圣土上,这个藏族汉子用他的每一个脚印写下了魂曲,咏诉了悲歌。 《可可西里》以巡山队追击盗猎者为故事的基本线索,它设置了一个北京来的记者,从他的视角展开叙事。故事是以一种朴实的直叙方式展开的,同时保持着一个悬念片的心理张力。在一天一天的巡山过程中,影片展现了可可西里美丽而又残酷的景观。他们路过一个哨卡,里面的队员已经一个人在这里坚持了三年;他们看到被杀的遍地藏羚羊的骨架,点起的火光映红了天;他们追上为盗猎者剥羊皮的人,补给不足,放了他们;然后,他们有人牺牲了,互相失散了,最后赶上了盗猎者,死在了盗猎者的枪下。缺水缺油,冰川风雪,流沙吞噬,一切的磨难折磨着这群忠肝义胆的汉子们。我不时发出抱怨:可可西里,你为何如此折磨这群保护你的人!虽然这仅仅是电影,但我坚信,一定会有那么一群汉子,用生命在呵护这这片土地。经历了15天的风吹雨淋,原先8人的队伍仅剩4人,有两个人也已逃出这片土人,有两个人也已逃出这片土地。日泰队长和托巴依然扛着使命走下去,当他们终于逮着这个团伙,在那个沙丘上,两个身影在十多个盗猎者面前依然散发着正义的威严。单枪匹马,面对人多势众的盗猎分子,他平静地对盗猎头目说,交出你的枪,跟我回去。当然,最后,日桑队长跟他日夜守护的藏羚羊一样,倒在可可西里坚硬而冰冷的土地上。 毫无疑问,《可可西里》是一部能让人“震动”的电影。美国哲学家罗蒂说,他为其中充满力量感的真实震动。这种“有力量感的真实”,很大程度地来源于电影的纪录风格。但《可可西里》并不是一部剧情片,导演陆川在接受采访中说:“电影追求真实感,但已经没有任何真实的东西可以记录。这是电影的可可西里,不是现实的可可西里。”而拍过野牦牛队的纪录片(《平衡》)的导演彭辉说:“电影是‘比较真实’的,生活的真实平淡复杂,而电影需要高潮。”因此,让观众震动的《可可西里》的真实,并不意味着一种现实的直接倒影,而是一种真诚态度之下的重新结构,纪录片导演彭辉评论剧情片《可可西里》,说:“这是一部良心之作。”“良心”意味着导演面对对象的态度,而《可可西里》的态度,是一种对可可西里的尊重。 面对着可可西里,既便是影像,人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呼吸的艰难。自然以无人区的方式横亘在人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控制与改造自然这些豪言壮语,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类欲望的可笑。人类只能怀着谦卑之心,与一切生物一起,生存在这个地球上。藏羚羊的危机,或者生态平衡的危机,背后是更深刻的全球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全球化市场却能够将它的商业链条伸向可可西里无人区。于是,贫穷带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滥用,滥用又带来更深的贫穷。在生存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丛林法则是如此残酷地体现:有力者逐利者成了盗猎者,无力者只要找一个方法让自己活下去,是顾不到藏羚羊的。 “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因为,可可西里的故事难以诉说,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能体会!”——陆川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一:影片《可可西里》观后感 影片《可可西里》读后感 在这周星期天观看了《可可西里》电影之后,感想很多。 影片《可可西里》由陆川导演的根据一些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讲述一群巡山队保护藏羚羊的经历的纪录片,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的挣扎和绝望与人和自然的相互抗争,也使我们得到了自然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保护。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可可西里,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平均海拔4.6千米以上,它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藏羚羊的自然保护区。在这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自发地加入到保护藏羚羊的队伍中,他们终年奋斗在保护藏羚羊和打击盗猎者的战线上,为此,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家庭的快乐,甚至是生命。这便是影片《可可西里》的主要内容。 《可可西里》中的一群巡山队为保护藏羚羊而身陷绝境,他们的处境都令人了解和同情。无论是“好”或“坏”的一方,他们都是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欲望和权利。只是有些人为了生存要保护环境,有些人为了生存要破坏环境,如那些剥皮藏羚羊皮为生的牧民。陆川平等地面对他们,抛弃了任何高高在上地道德和判断。使用的镜头很简洁,也很冷漠。它告诉我们,在可可西里,生命的无常,人的渺小,理想的无奈;人与自然关系是如此的微妙与脆弱,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之后,自然便会实施无情的报复。陆川用它独有的镜头,以第三者 的角度,完整的描绘了可可西里的真实与恶劣。在角色的表现上,《可可西里》更加表现出了难得的生活逻辑上的真实,避开了假想、虚构。《可可西里》的力量实际上就是真实的力度,它有效地表现了人在特定环境所表现出来地复杂性及人性中本质的部分。陆川以记录的手法真实的描绘出人性与生命这一思想主题,并使这一主题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可可西里 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 一故事梗概 《可可西里》讲诉了由于藏羚羊毛的珍贵引来盗猎者藏羚羊的屠杀,生活在当地的日泰一群人出于自愿,组成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某日,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杀害。日泰队长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员闯进了可可西里,看到了成千上百的剥去皮的藏羚羊尸体。一番寻找,只抓到了盗猎分子喽啰。队员在车抛锚,汽油耗尽,缺粮,大雪下依然继续前进,不断惨死倒下的故事。 二电影主题与艺术价值 本片的主题是呼吁人们对生命、自然环境的尊重,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渴望。日泰队长一行人不畏生命的威胁,舍小家顾大家,誓死抓盗猎者。他们把藏羚羊看作了自己的家人一般,把可可西里当作自己的大家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盗猎者对藏羚羊的无情杀戮把人性的丑陋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这种只看重眼前微小利益,不顾将来后代的批判,引起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深思。借此“十八大”之际,与国家“共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呼应。 三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1 镜头 《可可西里》以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为开篇,清晰捕捉强巴小憩的

样子。在偷猎者开着汽车猎杀藏羚羊的时候运用了远景,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的恶劣环境,增加了画面真实性。在盗猎者残冷杀剥下藏羚羊皮的时候,将镜头特写在强巴脸上,直观生动表现其愤怒的眼神而又无奈的泪光,进而引起观者共鸣,揭露盗猎者的罪行。在拍摄藏羚羊残骸时运用俯拍,体现了藏羚羊所受压迫,渲染压抑的氛围,表现强烈的悲伤。 2 色调 本片多次采用红色这一色调,特别在藏羚羊残骸的鲜血,强有力的表现出盗猎者的残冷无情,令观众一次又一次的触目惊心。在焚烧藏羚羊残骸时,鲜红的颜色反衬出日泰一行强烈的悲伤和对偷猎者强烈的愤怒。 3 音效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背景音乐悲壮,暗示着日泰一队人凄惨命运,渲染一种对藏羚羊的凄凉和日泰队员的同情,为本片定下感情基调。 四观后感 日泰一行人对藏羚羊的热爱着实令人钦佩,他们不被眼前的微小利益所迷惑,有着大局观,同时有着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用日泰的话就是“外在污泞,内心却无比纯洁”,当今社会正缺少像他们一样的人。但最终他们却缺乏支援,缺钱缺粮缺装备,当地政府没有他们一样的荣辱观。作为政府的管理人员,是否应该为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出台政策,设立专属部门等一系列措施,让这部分人带动

藏地密码1读后感

藏地密码1读后感 藏地密码1读后感(一)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阅读《藏地密码》,直到深入这本书后,才发现此书并不完全在写关于寻找藏獒的故事,作者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故事围绕西藏的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为了追寻线索,他们穿越了全球生死禁地;;可可西里冰川、喜马拉雅雪山、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魔鬼山、美洲亚马逊丛林……在这惊心动魄的“长征”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历尽生死,终于慢慢接近藏地古老历史的真相;;藏地灭佛。 从藏地密码中,我还了解到极乐之地香格里拉,以及西藏历史上无尽佛教法宝去向之谜……圣湖、墨脱、象雄、布达拉宫、密修苦僧、帕巴拉神庙、千年兽战、神秘戈巴族……一切都如此神秘、神奇、神圣。通过《藏地密码》,我与西藏这一千年来所有最最隐秘的故事与传说逐一相遇,真是其乐无穷啊! 藏地密码1读后感(二) 翻开《藏地密码》,犹如进入一幅隐秘千年历史的画卷,从横穿可可西里到喜马拉雅深处,从藏獒“紫麒麟传说”到灵獒“海蓝兽传奇”,从宁玛古经秘闻到格萨尔王史诗,从公元838年到西藏最黑暗时期的“朗达玛禁佛”……跟随藏地密码的脚步,我穿越了西藏深不可测的千年历史迷雾,看尽了西藏绵延万里的雪域高原

风光,走遍了西藏每一个传说中不可抵达的神奇秘境。 为什么丛林中原始部落的祭祀方式与西藏民间的祭祀方式如此神似?通往圣地香巴拉的秘密通道是否就在布达拉宫的下面?在西藏的大量历史文献中隐藏著的那座帕巴拉神庙是否真的存在?比藏獒更凶狠的动物是什么? 在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卓木强巴那种执著、坚持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里,很难再有这种不为名利钱财而耿耿忠于自己理想的商人了,而他却为了自己的理想弃亿万家产,他是一个多么富有激情、自信的一个勇于追求理想的人。追求目标达成的坚定精神,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都是现代人在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也因该去追求的梦想,追求卓木强巴的顽强精神。 今天的西藏已开放为全球旅游胜地,但我们依然对她的历史知之甚少。而《藏地密码》为我们揭开了西藏神秘的面纱,带领我们走近西藏,走进那神秘的古代文明,走进那跌宕的佛苯历史。我放下了手中的《藏地密码》,心里对西藏充满了憧憬,真想到西藏来看一看、走一走,体验一下西藏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听一听关于西藏神秘的民间传说,品一品藏族人民香甜的酥油茶。 藏地密码1读后感(三) 最近几天,我带著极大的好奇心,读完了《藏地密码》这本书,一气呵成,不管天天学习多么繁忙,天天必挤出1个小时来读看这本书。这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既混合了谋杀,侦察,解谜,悬疑,

可可西里观后感2000字大全(8篇)

可可西里观后感2000字大全(8篇) 【篇一: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一个神圣的地方,藏羚羊满山奔跑,在青草地上撒下欢快的脚印。 昔日,而今。 大漠、狂沙、雪暴、追逐、枪声、鲜血。 看过几篇捕杀藏羚羊的文章,羚羊眼中哀求的眼神让猎人放下猎枪,再不杀生。一直以为人都会像那样有同情心,都有爱护生命的爱心。当看到千百张藏羚羊皮平铺在地上,看到每张皮上冲锋枪穿过的洞,才知道错了,原来真有如此残忍的人,杀羊不眨眼的人。 剥一张皮子五块钱。撕扯着那柔软的皮毛心里坦荡荡?活生生的一只动物,前一秒活蹦乱跳,后一秒鲜血满地,可怜死都无完尸。给你五块钱,你就撕下了自己的画皮,露出黑色的面孔。你,难道就值五块钱? 端着冲锋枪,眯着眼,子弹壳清脆的落地声,一个酷毙了的姿势被你糟蹋的一无是处。当子弹穿过羚羊心脏时,你有没有听到她的哀叹声?她不只为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还为你,为我们人类,她绝望的眼神似乎在呼喊:人类,积点德吧。鲜血汩汩地从心脏流出,枪孔中看到你在笑。该千刀万剐的家伙,车裂都不解恨。 从来都是打着动物是人类朋友的旗号的我们又几时曾为动物们做过点什么,又一种珍稀动物快灭绝了,虚伪的人们流下几滴虚伪的泪,摆一张虚伪的似乎很哀痛的臭脸,写几篇号召人类保护动物的文章,似乎真的很慷慨激昂,放下笔后就像失忆了一样,什么都忘记了。于是动物一种接一种地灭绝,人们一次接一次地装哀悼,如此而已。 我也很虚伪,只有在看着电影时怒发冲天,看完后写一篇通篇都像泼妇骂街的文章,写完后有一种快感,就像给杀羊的人放血一样,痛快,而我又为它们做过点什么呢? 我虚伪,我无能为力。 【篇二:《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是一部真实的影片,真实的让人窒息。砰,一个生命结束了,没有任何渲染,原来生命的结束竟如此的简单。天葬师的刀,神鹰的盘旋,喇嘛的颂经声,那是对生命的提示,尘世与天堂,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巡山队员刘栋一脚踏进流沙,流沙渐渐的吞噬着他,他挣扎着,挣扎着,没有了挣扎,最后一缕头发也淹没在流沙中。生命的消失就这样残酷呈现在眼前。

再说长江影评

《再说长江》是央视于2004年8月开始拍摄,历时两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跃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打造的一部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记录片。 这部大型电视记录片,有着很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用搞清摄象机记录了长江源头的最新形象 第一次用直升机航摄记录了海拔5800米的长江之源 第一次运用真实再现和动画全程演绎长江文明的源头 第一次用高清动画和卫星战线长江生命的脉络 可以说,这些第一次不仅让我们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更加反映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变。第一章:大江巨变 《再说长江》的开篇是将现在的长江与20年前《话说长江》中的大江及其沿岸、人民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20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 《再说长江》与其他记录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它的比较手法的广泛运用。而它之所以可以将比较手法运用得这般淋漓尽致,那是因为在它之前的20年,先进的中国电视人就已经创造了一部同样伟大的记录片《话说长江》。此次的《再说长江》的拍摄,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再创作。先人的模式与手法,给了《再说长江》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组镜头是按照20年前《话说长江》的模式和角度拍摄的,将这些镜头与20年前的进行对比,不用过多的言语,受众自然可以看到长江甚至中国20年见的巨大变迁。这是《再说长江》一个独特的优势,但如果运用得不好,也有可能变成其劣势。20年前的《话说长江》已深入人心,要怎样跳出那固定模式,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怎样再一次调动更为挑剔的受众的胃口,创造收视奇迹,亦成为了《再说长江》的难点。这也许就是世间的辨证吧。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再说长江》跳出了20年前的圈子,在与过去的简单对比之上,运用了新的科技,渗透了新的内涵,寄予了新的希望。片中将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比作川剧中的变脸。这一比喻既形象地展示了沧海桑田的改变,又将当地的人文内涵孕育其中,既准确又诙谐,既浓厚又通俗,值得借鉴。 本片的声音采用的是解说加同期声的混音模式。这样,就既有解说的清晰感,又有同期声的真实感。特别是其丰富的背景音乐,在不同的主题处出现,在镜头记录20年前三峡小孩子时是活泼跳跃,在追溯长江源头格拉丹冬冰川是是那般神秘的原生态民歌,在描绘长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是混重的音乐,各种音效巧妙地合在一起,宛若天成,既呼应着主题,又给记录片增添了几分艺术感。 镜头中好几处出现了流云这一景象。该片的编导将历史的变迁寄托在这一景象之上。使20年的历史变化的厚重感用动态的形象化景物表现出来,使受众仿佛在亲身感受这变化,这一手法运用在此处恰当好处。 第二章:重上江源 长江发源与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冰山,海拔5800米的姜根迪如的陀陀河,它拥有世界大河海拔最高的源头。陀陀河与当曲、楚马尔河汇成通天河。这是这一章留给我们的知识。本章运用了大量视野开阔的远景和高科技的航摄,力图给受众一种宏伟辽阔的视觉感受,体现出长江作为中国母亲河之宏伟壮丽。 在重上江源之前,本片先向受众呈现了两个细节。一个是摄制组在途中的惊险遭遇。反复出现的高原反应;车辆经常陷于冻土之中,需要人力去推;物资陷于湍急的水流之中,人们顾不得零度以下的低温,奋不顾身的抢救;在高原的第一个夜晚,大雪漫天飞舞,雪压在帐篷上,帐篷内的人随时有窒息的危险。特别有这么一个镜头:特写工作人员艰难的脚步,背景音乐是极其缓慢、沉重的呼吸,解说词说仿佛每一次呼吸都是最后的一次呼吸 ……凡此种种,只是摄制组工作生活的小小折射,却让受众看的如此提心吊胆,为每一个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