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研究

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研究

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研究
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研究

低碳经济立法与制度设计研究

[摘要] :从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以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为核心,成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西方发达国家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纷纷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目前,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低碳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助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导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下游,外贸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充分显现。要摆脱困境,在新一轮的全球化竞争赢得先机,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把经济增长由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在这一大背景、大趋势下,大力发展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积极研究和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通过创新制度、推行法令、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举措引导市场主体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发展方向转变,确保相关项目的稳步实

施和推进,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既是当前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对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法律法规进行研究,目的是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加快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对我国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规划进行认真梳理,把低碳经济作为各项相关政策的重要内容,用立法保障市场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具体情况在政策强度、涉及面和时间进度上进行调整,同时加强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和法律环境。对推动低碳发展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论述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国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探索在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中法规政策的目标、途径、模式和建议,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低碳经济立法和政策制定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目录

一、低碳经济立法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低碳经济立法的概念

(二)、低碳经济立法的理念、目标、原则

(三)低碳经济立法的重要意义

二、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法律保障

(一)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现状

1、国家层面相关法律

2、河南省、新乡市和红旗区近年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现有低碳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存在的问题

2、主要原因

三、、国外低碳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英国——低碳经济的倡导者

德国——低碳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意大利——低碳经济的样板

欧盟——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

日本——低碳技术的世界领军者

澳大利亚—南半球的低碳经济

美国——碳排放大国的低碳之路

2、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和经验

巴西

印度

3、国外低碳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四、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法律法规建设途径与思考

(一)加强国家层面立法,及时出台专门性法规

(二)加强低碳立法,助推中原经济区发展

(三)加强国际交流,吸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法制法规建设

一、低碳经济立法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低碳经济立法的概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世界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随之而来对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也随之迅速激增,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气候危机,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的。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

低碳经济立法的概念目前尚无清晰的定义,从法学的概念和低碳经济的概念中,我们广义的认为,低碳经济立法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更好的服务和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目前,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必行。低碳经济立法是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的必然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立法要先行。因为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都需要法律的规范与调整。法律成为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优化的重要推力和杠杆,尤其是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出台了各自的低碳政策。

(二)低碳立法的理念、目标、原则

1、立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低碳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立法的重要理论和方针。同时,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可以通过低碳经济立法得以体现。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立法工作,确保立法的方向、内容和质量。

2、立法目标。构建以低碳经济基本法为纲领,以相关部门法律为主干、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内容,以配套细则和激励机制为支撑的完整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通过立法,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培育低碳生产和“零碳”消费的行为模式;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立法原则。坚持可持续利用原则、高效节能与综合利用原则、国际合作原则、民主立法原则,以及公平公正原则等进行法律法规的创制活动。

(二)低碳经济立法的重要意义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低碳经济需要立法保障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低碳经济理念之间的巨大差距。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源消费仍然处于“高碳”状态,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加之中国当前的整体生态功能在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几乎等于痴人说梦。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中国必须尽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然而,试图将这种转变寄望于市场自身的调节则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市场主体的“经济人”特性使得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愿意支付较高的成本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不愿意彻底放弃原有的生产与盈利方式而转产。正如马克思所说:“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其次,低碳经济立法可维持法律市场的供需平衡。“市场

概念的核心是供求双方的交换活动”[13],法律本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市场是合作生产与交换的结果,法律也是人们彼此间合作及交换社会化的产物[14]。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对法律的供给和需求。根据立法供给关系的分析,立法产品的供给应适应立法产品的需求,既不存在立法产品的过剩,也不存在立法需求的短缺,才能达到立法产品的供求均衡。然而,在现实立法实践中,总是存在一种非均衡状态,即人们对现存的立法不满意或不满足,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法律市场的这种非均衡状态是法律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立法也是一个由供求不均衡到均衡再到不均衡的循环过程。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彰显着独特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生命力,可以创造获得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他经济形态[2]32-34?。在现行立法与另一种较之更加合理的立法之间出现了潜在利益,产生了新的潜在制度需求和潜在制度供给,并且潜在制度供给大于实际制度供给,制度供给和需求不一致,即出现所谓的非均衡状态。当前,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供给领域出现了低碳经济立法产品供给不足,司法产品供给不足和执法守法成本随之增高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虽然出台了能源法、环境法、循环经济法等

性质相近的法律,但这些法律相对低碳经济立法而言,在调整范围、调整力度、调整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足,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就循环经济法而论,循环经济法调整的侧重点在于经济的循环运作,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但在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方面,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力度就显得不足。建立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可以适应法律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变化趋势,促进法律产品供需市场的平衡[15],从而促进市场效率的发挥和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并能整合社会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为法律不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最后,低碳经济立法的导向性功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在对现代经济运行加以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它主张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建立一种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因而被誉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作为一个全新的制度变革和秩序重构,它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立法是以政权的名义,由政权机关依据一定程序、运用一定技术、为体现执政阶级的意志所进行的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具有普遍性、明确性、肯定性的并以特殊的政权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规范的活动”[16],换言之,法律手段所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公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等,决定了其作

用和力度是任何行政、经济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在理论上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导向系统推向法律构建,便成为学者们的一种心理倾向及政府的理性选择。事实也证明,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除了技术的、行政的、经济的关注以外,更需要系统和强大的法律保障措施。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上升到法律层面,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证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与健康发展,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

二、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法律保障

1、现阶段我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现状

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已并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诸多方面努力。我国政府从法律方面出台多项法律促使低碳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

1989年12月:《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

199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颁布;

1996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颁布;

2000年4月:《中国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颁布

2002年6月:《中国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

2005年5 月: 中国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成立,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能源开发与

节约能源安全与应急能源对外合作等重大政策, 向国务院提出建议;

2005年12月: 《开始实施G O p 能耗指标公报制度》通知;

2006年1月: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地位确认,使得价格保障税收优惠等都写进了法律与之配套的9 部规定, 更是把保护绿色能源细化到发电管理价格分摊、技术规范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高于常规能源电价的差额部分, 由电力用户统一分摊, 每千瓦时电终端用户分摊还不到1厘钱, 却使可再生能源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接入, 也由电网企业负责建设;

2006年1 月:《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

2006 年12 月:《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审核指》;《企业节能规划审核指南》;

2007 年4 月: 《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这一规划, 到2010年, 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6.1% 、2 0. 5% 、5 . 3% 、0.9 %、6.8 %和0.4 % 。与20 0 5 年比, 煤炭、石油比重有所下降, 天然气、核电、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略上升。规划提出, 2 0 1 0 年, 中国一次能源生产目标为24. 46 亿吨标准煤, 五年年均增长3 . 5 % ;

2007 年 6 月: 以国家总理为组长的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

2007 年6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一方案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 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10 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007 年7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我国污染减排的主战场;

2007 年8月: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 《规划》指出, 要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力争到2 01 0 年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 0 % 左右, 2020 年达到1 5 % 左右; 《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7年9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

2007年10 月:《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一2020年)》,这标志着中国核电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 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 4 0 00 万千瓦, 并有1800万千瓦在建项目结转到2020 年以后续建;

2007 年1 1 月: 《单位G O 户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

《单位G O尸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

2007 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

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 年1月: 《“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规划》提出, 重点开发大型海上风电关键技术与装备以及太阳能关键技术

2008 年3月: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到2010 年, 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 , 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 比2005 年增长近1倍;

2008 年4 月:《节约能源法》修订后正式施行;《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

2008 年5 月: 《关于调整大功率风电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

2008 年1 0 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发布, 尽管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双重压力, 但中国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制定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采取了实实在在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9年,1月:《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循环

经济促进法》开始施行;

2009 年3 月:《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为贯彻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部署, 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而制定;《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及解读》;

2009年4月中科院发布《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

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2009 年6月:《中国至2050 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

2009 年8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原则通过, 其中, 规定编制的能源开发相关专项规划, 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作出科学评估, 以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进一步行动目标;

2010年全国两会“一号提案”创造性提出,要“将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提出两条具体建议:意识组织有关方面力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低碳发展与现有战略的关系,明确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核心要求、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将在广东、天津等五省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要求各省市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

《中国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有望于2011年8月出台,这

是建国以来从提案到形成草案、再到立法,进程最为迅速的法律之一,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程度。

此外,“五年计划”作为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了目标和方向,从历来的“五年计划”中也可以明显发现,我国正在把节能减排工作、环境污染问题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例如,“九五”计划即提出了节能率平均每年为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温室气体)的目标;“十五”计划又提出节能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10%以上;“十一五”规划则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10%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在未来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同时,“十二五”规划明确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单位GDP 能耗指标和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均分解到地方和行业,这将对国民经济和企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河南省、新乡市和红旗区近年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008:《河南省“十一五”节能专项规划》

2009:《河南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2009:《河南省节能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2009:《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2010:《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0:《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

2010:《河南省〈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实施办法》

2011:《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0:《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新乡市十二五污染减排规划及2011年减排工作的总体思路说明》

2011:《红旗区节能减排实施意见》

2011:《红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3、发展低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纵观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政策法规,我们不难看到,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国家层面上,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没有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项法律法规。当前我国针对低碳经济的立法主要集中在环保、电力、矿产资源、煤炭、大气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促进等相关层面,这些立法离创建低碳社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客观地说,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专门的低碳经济立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措施大多靠政策引导,留下了许多法律空白,使得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依据宽泛化,笼统化。

二是国家层面上,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具有操作性和可执行力度。《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部分

规定往往欠缺行业要求的强制性标准,当出现问题时,法律的实施效力往往得不到有效体现。同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也没有具有可执行力度的监督监察程序保证低碳经济发展。

三是省、市、区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省提高竞争力,赶超先进省份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南省出台的相关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立法,只是从环保、节能减排,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等相关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没有站在河南作为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统筹规划考虑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大的潮流和趋势,国内许多省市如重庆、海南、江西等省已相继提出建立低碳发展实验区,安徽省正式谋划出台《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条例》,而河南省目前没有制定出能够对低碳经济发展予以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的相关法律体系,这成为我省发展低碳经济最大的阻碍。

新乡市、红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仅仅是对上一级相关规定的沿袭和集成,虽然市、区由于其特殊性,没有立法权,但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已有的政策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和明晰的总体方案。相应制度的欠缺是法律化不足的外在体现。

四是无论国家层面还是我省、新乡市方面关于低碳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大多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发挥作用,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并没有完善。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着重行政命令,轻市场手

段的现象。这些政策法规实施过程中的行政化色彩十分明显,已经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在发展的主要瓶颈。

造成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目前,中国正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其特点是重工业加速发展。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加快,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更艰巨的挑战。首先,中国工业化进程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两方面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氧化碳排放总量也会呈现较大规模的增加;其次,中国面临着改善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由于人口众多,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而经济的迅速扩张多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不可能大规模采用低能耗

的先进技术,在现阶段和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中国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呈现增长趋势;最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须要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而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才面临这一问题,这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在各个情景下中国都将在201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国当前发展状况需要尽快出台低碳经济发展立法。

二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特点和能源结构特点。河南省、新乡市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河南省经济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河南省2009年能源消耗量构成为:原煤占87.9%、原油7.9%、天然气2.7%、水电1.5%,河南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使得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河南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使全省、新乡市以及红旗区在低碳立法方面存在现实困难。

三是河南省、新乡市总体技术水平落后。目前河南省、新乡市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重点行业中落后工艺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求。如果不顾当前的省情、市情和区情现实而盲目立法,势必极大地增加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成本。

四是河南省、新乡市低碳技术发展中缺乏财政政策支持。就目前情况而言,我省的低碳行业如新能源汽车、风能发电、锂池等行业,没有形成的政府投入机制,而且缺乏来自金融系统的资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修改版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海海杰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想弄明白,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低碳经济?它与我们现有的经济形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有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通过保障供应,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被提出来了,来替代传统的经济形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形式走向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 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 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其次,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 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第三,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 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甚至高达五成的 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 在这种必然的选择之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又将有什么机遇呢? 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我国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而在新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锂电池等行业,与最发达的国家相比只落后了一两年。因此,在当今传统产业发展受挫、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应该抓住机会,迅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的国家,如此广阔的国土面积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据估计,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亿千瓦;在东北、中西部、华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地热能方面,全国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当前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为906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7000万千瓦。 那么同时,中国又将面临着怎样的严峻挑战呢?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低碳经济概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含义与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同。但普遍认同的概念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力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通过先进技术、有效制度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量,达到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作用。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属于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但资源相对匮乏。如水资源位于我国第19位,与全国水资源人均量相比,仅为其20%;与全国矿产资源占有量相比,仅为其25%,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相比,仅为其1/7。由此可见,河南省属于资源贫困省,但河南经济总量却位于全国第五位,河南2009年单位GDP能耗值为每一万元1.156吨标准煤,比全国均匀水平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为142.8万吨/亿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由河南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开始向国家战略提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

应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在煤、石油与天然气三者中,煤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要远远多于石油与天然气,而河南资源条件为“富煤、少气、缺油”,该条件在能源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河南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选择低碳能源方面十分有限。自2002年起,河南省煤炭生产量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就占据较高比例,基本都超过80%。以2012年为例,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在76.3%,石油为12.1%,天然气为7.1%,4.5%为水电、核电及风电比例。通过计算得出,一吨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4.12吨,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每吨多出的比例分别为30%、70%,由此可见,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较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由于技术水平低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能源,造成资源浪费。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途 径、误区、生活方式的变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 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中国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I 第一章导论 1 1.1 什么是低碳经济 1 1.2 低碳经济的产生及目的 1 1.3 经济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2 第二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3 2.1 低碳经济 3 2.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解释 4 2.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压力 4 第三章.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5 3.1 提高能源效率 5 3.2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5 3.3 引导消费者行为 6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7 4.1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8 4.2展望—低碳技术未来展望 8

第一章.导论 1.1什么是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2低碳经济的产生及目的 1.2.1.由全球范围内严峻的环境问题引出的低碳经济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诤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1.2.2.低碳经济的目的 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发展战略)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全版

(发展战略)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马翠梅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报告》发表之后,温室气体减排正逐步由科学共识走向全球行动,且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后壹些国家也相继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计划。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目前国际上仍没有形成壹个严格统壹的定义,世界各国提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这充分反映了各国基于自身国情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诉求。总体上见,低碳经济是壹种以能源的清洁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温室气体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外延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提高工业生产和能源转化效率、加大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高能耗和高排、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等。 部分国家低碳经济的政策和行动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解及做法有着明显不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低碳经济目标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紧密联系在壹起;而发展中国家历史和人均排放较低,现阶段更关注发展,强调在发展过程中采用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和节约的消费模式,力争走出壹条不同于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思路,实现减排和发展的双赢。 1.英国。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且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实施低碳经济战略,计划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且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要不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专家态度趋于一致。本文也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讨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 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摘要: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因此新能源的开发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字:低碳;能源;经济;可再生能源 近来,“低碳”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天前,温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低碳经济”。那么,何谓低碳经济呢?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

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二.新能源的含义 (一)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非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二)新能源的主要特点 (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 (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2021年关于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调研报告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国家即将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将以核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实质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容量有限的湖北而言意义重大,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国际 ___、实现“弯道超越”、“提档进位”的重要途径。本报告在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国际国内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和最新动向、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何谓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核心是技术创新、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主要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危机;二是环境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产生的严重后果已越来越明显;三是粮食问题,也就是贫困人口和粮食安全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靠传统方式是难以奏效,必须有新的技术和新的革命,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xx年的《能源白皮书》,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 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如英国提出,到2050年将二氧

论文—浅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发展之路

浅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 郭亚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 )和二氧化硫(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发展战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上 精品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上 谢军安摘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我国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有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威胁人类生存。CO2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20XX~20XX年,“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全球变暖应对之策的热门词汇。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因此,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整理:玉溪一中龚华 一、低碳经济体现了哪些哲理? 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社会转型,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体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一)哲学 1.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采用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可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遏制全球变暖趋势。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应对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政治学 1.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这是由我国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扞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3.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经济独立与安全。 4.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进我国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三、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一)经济学 1.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要用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3.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发展低碳经济所需技术和资金,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二)哲学 1.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9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考试答案

低碳经济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第1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有()。 A:政策支持 B:法律保障 C:节能减排经验 D:技术低 第2题: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 )选择。 A:形式 B:对象 C:地点 D:时间 第3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没有( )。 A:强调发达国家转移技术 B: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权 C:强调中国在全球化之下的分工以及对全球所做的贡献 D: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第4题:()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 A:消费者 B:企业 C:政府 D:社会 第5题: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 第6题:()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 A:东极 B:西极 C:南极 D:北极 第7题:离差值增大,表明候变化敏感性也()。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未知 第8题:我国能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 A:0.5 B:2.2 C:8 D:10 第9题:近百年来极冰的大量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A:10-20厘米 B:20-30厘米 C:30-40厘米 D:40-50厘米 第10题:()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纳入GDP碳强度考核指标。

A:“九五” B:“十五” C:“十一五” D:“十二五” 第11题:臭氧层厚度减少(),可使大豆减产20~25%。 A:22% B:23% C:24% D:25% 第12题:90年代初,我国476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近()个。 A:100 B:200 C:300 D:400 第13题: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 第14题:地球表面()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 A:50% B:60% C:70%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分析与建议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分析 与建议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分析与建议 ■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内容提要: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我省自2007年开始的“双三十”工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探索。据国家统计局等三部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北省单位GDP能耗已由2006年的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08年的吨标准煤/万元,累积降幅达到%,但绝对值仍然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吨标准煤/万元)。只有通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难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低碳时代的河北选择是:用低碳标准调整经济发展目标,尽快制定出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适应低碳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把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四位一体”的低碳经济发展网络;营造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全体动员打造绿色生活方式。

在刚刚闭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云川书记指出,“河北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这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体现。河北作为能源消耗大省,积极寻求自身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已迫在眉睫。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实际已经成为河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么样发展低碳经济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经济的发展必然增加能源的需求量,进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唯一的道路就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