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与沉》教案

《浮与沉》教案

《浮与沉》教案
《浮与沉》教案

《浮与沉》教案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实践

晋江市江滨中学罗新兴一、背景

我校从2010年3月开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收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比以往要好很多,统考的学习成绩也排在前列。

1.教材分析

承接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本节内容侧重开探究物体的浮沉状态及浮沉条件,并能用浮沉条件来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虽然内容不是很

难,但本节渗透了物理的研究方法,思考方法,要通过探究的过程。特

别是要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与交流讨论总结

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要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渗透方法比

得出结论更重要。

2.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小组也能较好地进行分工合作探究,同学有较强的展示欲望,思维活跃,但生活体验不足,理性的物理思维模型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初步懂得探究的过程和步骤,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预习能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对于难点的理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引导。

3.教学目标

(1).概括出物体的沉浮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的方法。

(3)、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4.教学思路

①课前发下本节导学案,让同学提前预习并提出问题,预习得会的知识

原则上不再重复,对较难的知识进行指引,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②对各组较好的问题进行展示,开拓学生的思维,肯定学生的思考,通过

学生思考加强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更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必躬行。”通过浮沉实验体验物体的浮与

沉,感受浮力和重力,对浮沉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物体浮沉取决于什么条件?

④提供器材(一个空瓶,一些砂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证

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总结演绎归纳的过程:“如果--------就说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

⑤贯彻当堂达标,完成导学案中相应的练习检测,应用浮沉知识解释一些

物理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5.教学准备

①导学案的编写,提前布置预习与提问。

②准备实验器材(测力计、小石块、金属块、木块、铁块、小石头、泡

沫塑料、铜块、铝块、空小药瓶、自带脸盆、水果)

③了解学生的问题与学习的症结。

二、教学步骤

课前部分:布置预习,学前指导,导学指导

课堂部分

1、问题展示,各组长选出本组提得最好的问题进行展示

①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不会下沉?

②物体的浮沉与水的多少有没有关系?

③氢气球在空中会上升,普通气球在空中要下沉,为什么?

④液体浮沉条件能否适用于气体中?

⑤物体的浮沉与液体密度有关系吗?有的话是什么关系?

⑥能否利用浮沉条件建造一个空中之城?

⑦人在死海中为何不会下沉?

说明:对于这些问题课堂不予答案,只为开拓学生思路,交代学会了本节知识后基本能有明确的答案,同学可以自己解决。

2.实验

(1)判断下列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边做边实验)

①木块②铁块③小石头④泡沫塑料⑤铜块⑥铝块⑦空瓶

在水中会下沉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

在水中会上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如左图,物体M在水中受____力和_______力,请画

出示意图!

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取决于什么?(猜

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时,物体将上浮.

当_________时,物体将下沉.

同学实验兴致很高,有的同学把自己带的水果也放入水中,脸上洋溢着笑容,好奇地观察浮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大家都能较好地完成导学案。

同学展示

生1:在黑板上做出M物体的受力分析,边做边讲:我们知道物体在地球上要受重力的作用,所以物体一定要受一个竖直向下的重力,M物体又是放在水中的,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我们前面学过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的合力就会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如果重力大,那么合力向哪?

其它生:向下

生1:那它会向哪运动?

其它生:向下,下沉。

生1:反之,如果浮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物体将会向上运动,称为上浮。

(其它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分析很有道理,那么大家要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给你一个空瓶,砂子等器材,你能证明一下吗?讨论1分钟。

生2:把空瓶放入水中会漂浮,如果往里面加砂子,重力变大,当重力大于所受浮力时如果它会下沉,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各组进行实验

各组将实验结论总结在小黑板上。(空瓶—GF------放入水中会下沉)

师:物体在水中是不是就只有这两种状态?

生:还有漂浮、悬浮和沉底。

师:讨论漂浮、悬浮的共同点和区别!1分钟。

生3: 漂浮、悬浮都是静止的,浮力都等于重力.

生4; 漂浮露出水面、V

物>V

排,

悬浮露出水面,V

排,

师:非常好!

请说出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和例子,小组讨论后写到小黑板上。

各小组互相批改。

当堂达标

1. 知识拓展应用:船被撞破了为什么会沉下去?___________________

2鱼体内有一器官叫鱼鳔,鱼在水中可以自由地沉浮,就是靠改变鱼鳔的体积来实现的。当一条鱼在水中沉浮时,你认为它主要是改变()

A.所受的重力

B.所受的浮力C。水的密度 D.无法确定

3.在抗洪救灾中,江堤上许多战士在迷彩军服外面穿着黄色的厚厚的“背心”,它主要的作用是()

A.有类似棉衣的御寒作用

B.减少相互之间碰撞时受到的伤害

C.有同伴的识别作用

D.增加浮力起救生作用

教师巡视,指导同学作答。

各组物理小老师轮流组内讲解。

某组:1生:船破了,水会进入船内,那么重力就会大于浮力,这时船就会下沉。

2生:我们前面学过了,浮力取决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鱼在水中时,液体的密度没变,改变鱼鳔的体积能改变排开液体的体积,浮力就会改变,而鱼的重力没变,所以要选B。

3生:黄色的厚厚的“背心”本身很轻,但穿在身上能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防止下沉。

布置作业:

1.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会决定物体的浮沉吗? 怎么证明?

2.请各小组讨论“淘金”的原理,组织答案。

3.完成导学案!

温故而知新

1.G=mg

2.m=ρv

3.F浮=_________

4.F浮=___________

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上)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概括出物体的沉浮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

2

3、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

简要记录下来:

三.科学之旅

1.(1)判断下列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边做边实验)

①木块②铁块③小石头④泡沫塑料⑤铜块⑥铝块⑦空瓶

在水中会下沉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

在水中会上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如左图,物体M在水中受____力和_______力,请画出示

意图!

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取决于什么?(猜

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时,物体将上浮.

当_________时,物体将下沉.

(2)如何证明你的猜想?......给你一个空瓶,砂子等器材,你能证明一下吗?并把你的证明过程叙述一下。

2.在上面实验中,上浮的物体最终将处于______状态

如图A,B两物体在液休中处于静止状态,

则A物体处于_______状态.(________________) B

物体处于______状态. (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当金鱼在水中静止不动时处于_______状态.

海面上轮船的浮沉状态是_________

3.小结.-----笔记。

四.小试牛刀

1.鱼体内有一器官叫鱼鳔,鱼在水中可以自由地沉浮,就是靠改变鱼鳔的体积来实现的。当一条鱼在水中沉浮时,你认为它主要是改变()

A.所受的重力

B.所受的浮力C。水的密度 D.无法确定

2.在抗洪救灾中,江堤上许多战士在迷彩军服外面穿着黄色的厚厚的“背心”,它主要的作用是()

A.有类似棉衣的御寒作用

B.减少相互之间碰撞时受到的伤害

C.有同伴的识别作用

D.增加浮力起救生作用

五.Discovery

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会决定物体的浮沉吗? 怎么证明?

请各小组讨论“淘金”的原理,组织答案。

六作业:练一练、阅读课本第133页“盐水选种”

1、盐水选种时,什么样的种子漂浮,什么样的种子下沉,为什么?

2.一个鸡蛋沉没在一杯清水中,将下列添加物(足量)分别加入杯内的水中经搅伴后,最终能使鸡蛋浮起来的是( ).

A.水

B.食盐

C.酒精

D.食用油

3.将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块放入水中后,木块漂浮在水面上,石块沉入水底,则

他们所受的浮力较大的是()

A.木块

B.石块

C.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物体的浮与沉_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2.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学会由现象分析其本质,之后总结规律; 3.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学会用沉与浮的知识解决与浮力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2.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 1.当F浮>G时,上浮ρ液>ρ物 2.当F浮=G时,悬浮ρ液=ρ物 3.当F浮<G时,下沉ρ液<ρ物 教师强调:物体的上浮与下沉都是过程状态,下沉的最后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浮力与底面的支持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上浮的最终结果是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浮力与重力相等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教师小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有时也可用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关系直接判断。 二、引导学生看实验室提供的器材: 提出问题:如何使小瓶子在水中实现上浮、下沉和悬浮? 让学生先讨论,提问个别学生说思路。可适当提示。 老师引导全体学生理清思路:空瓶子时,浮于水面。 装满水时,下沉。 装适量的水时,悬浮。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瓶子装水的多少可以控制瓶子的上浮与下沉。

老师出示:“潜水艇”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1.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与下沉的。 上浮:放水;下沉:充水。 老师小结:潜水艇这么复杂的设备,利用的原理却如此简单。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提出问题:刚才空玻璃瓶子会浮于水面,可玻璃块却会沉入水中,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分析:因为瓶子空心,排开的水多,受到的浮力大,所以会浮于水面。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我们要让它浮于水面,就可以采用“空心法”。引导出用钢制的轮船如何航行在海面。 2.轮船: 原理:采用“空心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来使船浮在水面 排水量: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10。 从河---海:上浮些。 老师利用空瓶子类比轮船讲解。 老师提示也可以用可吸管代替轮船研究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的问题。并说明为使吸管能稳定在水中,我们要往吸管中倒入少量的细沙,降低重心,提高稳度。 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比较吸管在哪种液体中上浮些。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盐水中吸管会上浮些的原因,强调浮力不变。 提示学生:若在吸管的水面位置做好记号,就是简易的密度计了。 (老师出示密度计,并演示) 3.密度计: (1)用途:测量ρ液。 (2)原理:漂浮F=G。 (3)构造: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 教师解释并与学生一起看书。引导学生阅读盐水选种。 4.盐水选种:浸泡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老师边总结边提问:上面讲的都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的例子,哪物体在气体中会浮吗? 平时我们见到的节日彩球,电视上的热气球,气艇都是利用空气浮力的,那它们是如何实现升空和降落的呢?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

7.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

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物体的浮与沉

【主题】9.3 物体的浮与沉 【课程标准】 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标解读】 1.探究物体的浮沉现象,说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密度计、潜水艇、盐水选种、热气球的原理。 【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沉条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其中,浮沉条件是基础,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它,才能领会"应用"这一部分。为此教材安排: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故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教材除了通过表格的方式展示了上浮以及下沉两种实验方法中的观察要求与受力分析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去寻找方法实现“悬浮”状态,进而得出物体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的条件。意在让学生完全彻底地理解掌握浮沉条件。 应该说,物体的浮沉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感性认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出现不同情况的

原因,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而对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在认识各种工具、机械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原理;尤其是通过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浮力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在浮沉条件的应用这一部分,特别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孔明灯和热气球,从而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 本节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学生半数是外来务工子弟,相对来说知识面较窄,知识信息不丰富,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教学中应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地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而且学生的认知却仅仅停留在现象表面上,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上浮的物体所受浮力大,下沉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小。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

初二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提高)知识讲解

物体的浮与沉(提高) 撰稿:肖锋审稿:冯保国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利用; 3、了解轮船的漂浮原理、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气球飞艇的升降。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物体的浮沉条件(高清课堂《浮力的应用》)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而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受力情况,物体的浮沉就取决于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在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下,若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有一部分露出液面,这种状态成为漂浮;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要点诠释: 1.当F浮>G时,合力方向向上上浮 当F浮=G时,合力为零悬浮 当F浮G 物体上浮;当时, F浮=G,物体悬浮;当,F浮

要点二、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从浮力利用的角度看,采用“空心”的办法可以增加可利用的浮力。即使现代化的轮船,也采用的是这种古老的办法。 要点诠释: 1.轮船 ①轮船浮于水面,它们受到的浮力等于船的总重。 ②轮船浮力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根据漂浮条件知,排水量=船自身的质量+满载时货物的质量。 2.潜水艇 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潜水艇为了实现升降,必须使浮力大小不等于重力,潜水艇在水下时,由于艇壳不能任意改变,因此浮力是不变的,要想控制上浮、下沉就只有改变自重,潜水艇两侧都有水舱,与高压气舱相连,高压气体能将水从水舱内排出,减小潜水艇重力,当其小于浮力时潜水艇就上浮;当浮力大小等于重力,潜水艇可在水中任一位置保持静止,即悬浮;关闭高压气舱使进水口打开,在水压作用下水舱进水,自重增大到大于浮力时,潜水艇开始下沉。 3.气球和飞艇 气球和飞艇是漂浮在空中的,内部所充气体的密度必须小于空气的密度,一般充有氢气或氦气,充气时体积增大,浮力增大,当浮力增大到大于其重力时,气球和飞艇就上升;反之,排出一部分氢气或氦气时,气球和飞艇就下降,因此它们是通过改变体积来实现上升和下降的。 热气球是通过加热的方式使气球内气体热膨胀,从而减小气体的密度,因此热气球只要停止加热,气球体积就会缩小,浮力减小,降回地面。 4.密度计 密度计是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来工作的,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它受到的浮力总等于它的重力,由于密度计制作好后它的重力就确定了,所以它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所受到的浮力都相同,根据可知:待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则V排越小,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小,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15.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观音堂小学王冬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材料准备: 教师:食盐、瓶子、乒乓球、铁块、纸、桃 学生: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橡皮、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一不小心把皮球踢进树洞里了,洞很深洞口又小,用手拿不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有的能回答出用水灌进树洞。)想一想,这与什么自然现象有关呢?(浮与沉)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探究 (一)认识浮与沉 1 、了解什么是浮和沉 (1)提问:一件物体在水中,怎样叫浮?怎样叫沉? (2)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2、师引导:猜测出来的结果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一定要用实验 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普遍认为把物体投入水中就可以观察出结果。 (1)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个实验,探索一下物体的浮沉情况。把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树叶、橡皮放在水槽里,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沉在水底。请把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内。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浮与沉教案

四.奇妙的水 4.浮与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能对沉浮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2.能合理推测并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2. 培养小组协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 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1. 能自主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水槽、铁棍、木块、塑料球、小石块、气球、有盖的小玻璃瓶、海绵、塑料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展示装着签字笔的空瓶子,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喝完了饮料,不小心把我的笔掉到空瓶里了,有没有哪个小朋友可以帮我把笔取出来?”请第一排的某学生取笔。(学生一般都会倾斜瓶子取笔)2.又提问:“那哪位同学可以不倾斜瓶子又不损坏瓶子把笔取出来?”请学生回答,若有学生说到加水,则请他上来演示。若学生没有答到,则教师自己演示加水使笔浮上来。3.笔可以浮起来,那么生活其他一些常见的物品是沉还是浮呢? 二.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一一展示实验器材,并请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说出预测的依据。 2.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浮与沉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浮与沉 教学设计思想: 《浮与沉》这一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以水为载体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亲自感受水中物体的浮力。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或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橡皮泥、棉花、砂、皮筋、钉子。

活动2:水槽、水瓶、橡皮、泡沫塑料。 活动3:水槽、塑料球。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大家翻开书P33,看看这幅图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学生看图并举手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做个实验看看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上来呀? 学生:想。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物体的浮沉 教师:四人一组,每组派个代表来领材料。 学生领材料。 教师:大家看看手中的材料,猜猜哪些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哪些可以沉下去呀?学生猜测并回答。 教师:大家对这些答案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呀。说说你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并说明原因。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 实验方法: ①大家根据预测将材料按沉浮分成两类并记录下来。 ②水槽中盛满水,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③记录实验结果。 ④将预测的和实际的实验结果作比较。

物体的浮与沉 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物理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八(3)班章节名称9.3 物体的浮与沉学时 1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在液体中有关浮与沉的现象。 2、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知道浮与沉条件,知识拓展引出另一种浮与沉判断条件是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以及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感知液体中浮沉现象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形成浮沉的原因。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知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用情景创设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思维的严谨和流畅。 3、通过观察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在分析观察实验的结果以及学习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学生特征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这种”前概念”的存在,暴露出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是学生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最大障碍。再者,对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少改变物体浮沉的生活经验。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9.3-1 9.3-2 9.3-3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1、新课印入:魔术“听话的章鱼”吸引学生眼球。 2、用3只鸡蛋分别呈现漂浮、悬浮、沉底三种状态及上浮和下沉 的运动过程。 3、培养学生对于物体运动现象的描述,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充分体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静止释放后的运动现象。 1、分组实验一:动手将物品浸没于水中,观察运动现象,认识上 浮与下沉,并对物品进行分类。 2、分组实验二:根据所学物体浮沉条件,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严谨性,并练习总结与归纳自己 的数据。 1、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提示总 结归纳出判断物体浮沉条件。 2、展示自制教具,启发学生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 活学习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9.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本节内容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考查的较多,主要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教材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是理解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及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根据浮沉条件解决浮力问题。 2、知识轮船、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大田县鸿图中学郭传福 【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浮与沉现象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浮与沉的条件。通过学习浮与沉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通过图示的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 【教法分析】 本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浮沉条件,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应首先以趣味浮力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善于及时、自然地引导由观察浮沉现象进行理论思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的,从而设计、实施有目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并加强表达、说理能力的训练。教师还应多举一些我国古今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法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时,除了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外,还应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分析说理,解决问题。另外,学习本节内容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易的密度计和潜水艇的模型,以加深对密度计、潜水艇原理的理解。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课题: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古龙一中王金辉 一、课前准备: 1、教具:气球,孔明灯,密度计,潜水艇模型,铁块,木块、烧杯、水,水槽等 2、教学手段:实验、ppt课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感悟从物理现象到物理本质的飞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上课前五分钟带学生基本到齐后,开始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同时配以泰坦尼克号从出发到沉没的图片,(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泰坦尼克号的悲壮故事,从而激发兴趣。)上课铃响刚好放完,教师调整自己和学生的情绪,简述泰坦尼克号并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是钢铁) 2、教师饱含深情的说:今天我也带了了一个泰坦尼克号,但是是浓缩版的。进而出示一个铁块,(学生哗然)注意,我要让他下水了,大家注意,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然后演示,铁块沉入水底。进而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 以此教师引入新课。 二)、新课:

【第一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出问题:当我把一个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放手,物体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的运动状态(学生猜想) 3、教师演示(三种情况)进而提问:当我放手后物体在水中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如何,引导学生小组实验并讨论。 科学素养培养:分析物理现象,必须抓住问题本质。研究物体的浮与沉,就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所以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受力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如何改变。 物体不受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平衡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教师提问并在小组的补充下进行板书(在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受力及最终的结果) 问:上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下沉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悬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此处引导学生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弄懂浮沉条件及根据现象判断受力及浮沉的能力。 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5、教师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投影出示)你能用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判断一个完全浸入液体中的实心物体的浮沉吗?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并板书(布置学生课下用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可弱化和分散难点) 【第二部分】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实际案例:

沪科初中物理八下《9第3节 物体的浮与沉》word教案 (3)

9.3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3.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 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浮力在科技方面的实例,体会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 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难点: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烧杯水小空瓶密度计2支盐水农作物种子潜水艇模型酒精灯塑料袋火柴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实验法、自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泡沫或木头被压入水中,放手后要上浮,铁块在水中要下沉,潜水艇或鱼儿在水中就更自由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还可以停在水中任一深度处,那么,物体是怎样实现浮沉的?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 进行新课 一、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二、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一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完整版)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点总结和练习

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点总结和练习 11 (2)计算浮力有哪些方法? 答: (1) 利用称重法求浮力, 即F浮=G-F' (2)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3)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即F浮=G物(悬浮或漂浮) 1. 质量为200g的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120g的水,则此物体将() A、浮在水面上 B、悬浮在水中 C、沉在容器的底部 D无法判定 2.有甲、乙、丙三个材料不同的小球,质量相同,放入容器中静止时,如图所示,则球 受到的浮力最小,球的密度最小。 3. 如图所示,甲、乙是将相同的木块分别放人两种不同液体中的情形,由图可知; (1) 木块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比较:F甲 F乙。 (选填“>”、“=”或“<”) (2)两种液体的密度相比较:ρ甲ρ乙。 4.一个鸡蛋沉没在一杯清水中,将下列添加物(足量)分别加入杯内的水中经搅拌后,最终能使鸡蛋浮起来的是( ) A、水 B、食盐 C、酒精 D、食用油 5.将一个质量为8g的小木块缓慢放入一个盛有适量水的烧杯,漂浮在水面上,待木块静止时,烧杯中溢出水6g,则被木块 排开的水的质量为() A、8g B 、6g C、 2g D 、3g 6小明星期天给家里的金鱼缸换水,他刚把鱼缸装满水时,不小心将一个质量为20g的小物块掉入鱼缸中,此时从鱼缸中溢出水14g,则小物块在鱼缸中将会() A、上浮 B、下沉 C、悬浮 D、无法判断 7.一密度均匀的实心物体悬浮在某一种液体中,若将此物体分成大小不等两块,那么 ( ) A、大块将上浮,小块将下沉 B.大块将下沉,小块将下沉将上浮 C、两块都悬浮 D.两块都上浮 8.如图所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当F浮>G物时,物体在水中将,最终物体将在水面处,此时F浮 G 物,当F浮=G物时物体在水中将,当F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