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创造的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分析

知识创造的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分析

知识创造的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分析
知识创造的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分析

知识创造的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分析

刘臣,张庆普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

E-mail: smile_liuchen@https://www.doczj.com/doc/9d5083097.html,

摘要:传统的知识创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再转化过程之中发生知识创造的交互作用、涌现等深刻机理和人的关键作用,需要从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入研究。知识创造系统是一个复杂适用系统,本文认为知识创造系统的适应性主体是知识单元及其拥有者的组合体,从而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了知识创造系统的刺激反应模型,并分析了知识创造的过程和机理。

关键词:知识创造;复杂适应系统;适应性主体

1 引言

知识创造能力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源泉。自从知识创造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其对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

在对知识创造机制的研究中,最为著名的是日本学者野中与竹内提出的知识创造螺旋模型。他们在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基础之上,从日本企业的文化入手,提出了基于认识论维度和存在论维度的组织知识创造螺旋模型。他们认为知识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四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1],如图1。

Fig. 1 知识创造的螺旋

斯卡莫Scharmer(2000)提出隐性知识

本课题得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672063);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60213025);由技术?政策?管理(TPM)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可以细分为物化了的隐性知识和尚未物化的隐性知识(自我超越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陈晔武提出了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模型[2],该模型可以更为详细的说明知识创造的过程。

然而,知识创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在知识转化过程之中发生知识创造的交互作用、涌现等深刻机理和人的关键作用,需要从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入研究。王众托院士提出从系统工程的高度来研究知识管理,并且提出知识系统是一个智能型的复杂自适应系统[3]。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盖尔曼认为思维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CAS)[4]。美国学者Alex和David Bennet,也认为组织知识系统是一个智能型适应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特性[5]。Lbrahim Kuscu 等从组织智能和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对组织知识系统进行了研究[6]。Stacey结合复杂自适应系统,探讨了个人、小组和组织层次的创造性,提出了一些增进组织创造性的方法[7]。知识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的观点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因此,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有可能给以上问题提供一种解释的途径。

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复杂适应系统由圣菲研究所的Holland 提出,他认为复杂适应系统(CAS)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并且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适应和演化的4个特性:聚集(Aggregation)、非线性(Non-linearity)、流(Flow)、多样性(Diversity);以及和3个机制:标志(Tagging)、内部模型(Internal models)、

积木(Building blocks)[8]。这些特性和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存而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成员称为适应性主体(Adaptive Agent)。主体具有一定的智能,可以主动的发现外界环境的变化,根据自己的内部模型做出对外界的反应。这种个体与环境之间主动的、反复的交互作用就是“适应”。通过适应性主体,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联结起来,从而可以对复杂系统的涌现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复杂适应系统主要通过微观上的刺激-反应模型和宏观上的回声模型来实现[8]。

刺激-反应模型:每个主体都由探测器、效应器和一组IF/THEN规则组成。探测器用于接受外界刺激,效应器用来做出反应,IF/THEN规则定义对何种刺激做出何种反应。Holland制定了一种称作传递水桶算法(Bucket brigade algorithm)的信用分派方法来给每条规则分配一个规则强度,让不同的规则进行竞争。基于遗传算法,主体在进化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对规则进行比较、选择和产生新的规则。

回声模型:系统包含若干个位置(sites),每个位置包含若干个主体,每个主体有进攻标识、防御标识和资源库三个基本部分,主体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和信息的交流。主体可以主动的与其它主体接触,利用标识来相互匹配,按照一定的匹配结果进行资源转移、粘着交配等活动。如果拥有足够多的资源,主体可以繁殖新的个体。

3 知识创造系统

知识创造系统是知识创造的平台。个人或组织是知识的创造者,因此个人和组织是知识创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创造系统中更为重要的部分则是知识转化的“场”。野中认为“场”是“能够创造关联性的共享空间”,是“利用、共享和实践知识的空间”[9]。分别对应于知识的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四个转化过程,野中提出了四个“场”,即创出场、对话场、系统场和实践场。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场”相当于知识创造系统的软组成部分,它基于组织存在并且新知识从中创造出来。

组织及其成员利用组织的知识存储,在“场”中进行知识创造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宏观上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有一定的顺序,知识在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的螺旋中产生出来,而在微观情况下知识的转化则没有一定的顺序,如果需要,任一转化过程随时都可能发生。在知识创造系统中,组织、组织中的自发团体以及组织成员都可能是知识创造的主体,他们可以随时利用“场”来对知识存储进行转化。知识创造主体在组织知识存储的转化和流动上形成的非线性关系,决定着知识创造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Fig. 2 知识创造系统

3.1 知识创造系统的适应性主体

适应性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主体具有反应性、自主性、合作性和通信性等特点。根据野中与竹内的知识创造理论,知识创造有存在论和认识论两个维度,存在论维度主要考虑创造知识主体的各个层次,即组织成员、自发性团体、组织和组织之间;而在认识论维度上,知识则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

存在论维度是对知识的创造者的描述,知识是由个人或组织所创造的,因此知识可划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个人或组织作为知识创造系统的主体,满足智能性适应性

的条件并且可以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其他主体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内部模型。可是对于知识创造系统来说,最重要的内容是知识,把个人或组织作为知识创造系统的主体,这样界定出的系统就会超出知识创造的范畴。组织成员及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在认识论维度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显然不能成为适应性主体存在的依据。在对知识的细分方面,无论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还是其他的划分,所得到的结果都不具备所谓的“适应性”。知识只有和作为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人相结合,才能够不断的变化和适应。因此,适应性主体应该是知识创造的认识论维度和存在论维度(或者说知识和人)的结合体。

进一步的考虑知识主体的组成。在认识论维度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还不够深入,不能满足知识创造系统适应性主体的要求。温有奎和徐国华认为知识可以分解成可独立使用的最小的单位,即知识元;知识元是构造知识结构的核心[10]。这里引入知识单元的概念。知识单元是组成知识的基本单元,显性知识单元组成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单元组成隐性知识。知识单元可能是一条对问题的判断,如

IF/THEN规则,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或组织的一项制度等等。知识单元可以存在于组织成员的头脑之中,也可以存在于组织的文件记录中,甚至可以存在于组织制度或组织文化之中。由于隐性知识的存在以及知识本身的复杂性,这里的知识单元还不可能被具体的确定下来,但这并不影响对知识创造过程的理解。

知识创造系统的适应性主体由一个知识单元和该知识单元的拥有者组成。与一个知识主体相关的其他主体,以及主体所处的环境,组成了主体的小生境(niche),主体在自己的小生境中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内部模型来适应小生境的变化,如图3。

Fig. 3 知识主体

知识主体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处在知识创造系统不同的“场”中。在认识论维度和存在论维度组成的系统中,个体知识单元组织成个体知识,组织知识单元组成组织知识。知识单元拥有者和知识单元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拥有者拥有多个知识单元。这样的主体,满足反应性、自主性、合作性和通信性等复杂适应系统适应性主体的所有特点,并且可以通过知识单元的拥有者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如果是相同拥有者的主体之间的互交作用,则是组织成员或个体的知识活动,如果是不同拥有者的主体之间的作用则可能是小组、组织或组织之间的知识活动。

3.2 知识创造系统的复杂适应特性

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知识创造系统同样具有系统适应和演化的4个特征和3个机制。

知识主体的组成决定了系统的聚集特性。因为一个知识单元可能是另一个知识单元的组成部分,知识单元拥有者相同的主体可以聚集成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知识主体的相互聚集可以形成更高一级的主体——介主体(meta-agent),介主体还可以聚集成更高一级主体——介介主体(meta-meta-agent),等等[8]。有聚集就必然有标识机制。知识创造系统的标识机制与知识主体的所有者和知识单元密切相关,系统根据标识机制聚集的结果与组织结构相对应。知识转移对知识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创造系统中的知识转移使得系统具有流的特性,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

之间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的网络。知识创造系统具有多样性特征,不同的知识在同一组织中可能相互替代。比如,一个组织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构:官僚制、任务团队或超文本式结构[1]。积木机制是知识创造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机制。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一些知识主体或聚集体被证明总是有效的,这就成为知识创造系统的一个积木块,新知识的创造则建立在积木块的基础之上。正是积木机制使得知识创造系统能够涌现出不可思议的复杂知识[11]。

3.3 知识创造系统主体的刺激反应模型

复杂性源于适应性,而适应性则来自主体对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刺激反应模型是描述一般复杂适应系统适应过程的一个统一方法[8],知识创造系统的主体也存在着一个刺激反应模型。知识创造系统的刺激反应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知识主体的探险测器,规则集合和知识主体的效应器。执行系统为每一规则分配一个强度,并运用传递水桶算法为规则进行信用分派,如图4。在知识创造系统中,主体的执行系统由知识单元的拥者承担。但是,同绝大多数复杂适应系统一样,知识创造系统的主体并没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规则集。

Fig. 4 知识创造系统主体的刺激反应模型

以松下电器公司的“家用烤面包机”为例[1]。如果把烤面包机的有关技术作为一个知识单元,则其拥有者为松下电器公司的电热器事业部,二者共同组成了一个主体。如果细分下去,该主体还由许多更小的主体组成。主体的探测器为电器事业部的管理者,他们接到公司情报部门有关市场增长已经趋于零的信息,于是在无力扭转局面的情况下向上级部门,也就是更上一级主体,发出了相关的消息。上级主体在对环境适应的基础之上,发出了让其与另外二个部门合并的消息。虽然知识创造系统主体的刺激反应模型没有生物系统的刺激反应模型那样具体,但是同样具有可区分的探测器、效应器以及执行系统。

3.4 知识创造的过程

复杂性,实质上就是一门关于涌现的科学[12]。系统科学把这种整体才具有、孤立的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特性,称为整体涌现性(或突现性,whole emergence)[13]。知识创造的过程本质上是新知识涌现的过程。

早在19世纪末,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von Helmholtz)就把提出一种思想分为3个阶段:饱和、潜伏和启发(saturation, incubation, and illumination)。这里的新思想,明显的有新知识的含义。日本学者野中与竹内的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认为知识创造经过了五个阶段:共享暗默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建造原型和知识转移。

同知识转化的过程类似,知识创造过程从宏观上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然而在微观情况下,可以说如果需要,任一阶段都可能发生。或者说,这个宏观的过程是由多个微观的过程组合而成。比如说在知识转移阶段,知识转移是由发送者在自己的知识库中选择整理知识,然后经过中介媒体到达接收者,再经过接收者的接受和理解到达接收者知识库的过程[14,15]。这个过程自身也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应该包含或部分包含知识创造的五个过程。所以知识创造过程的五个阶段是一个网状的过程,知识主体可以处于任一个过程之中(如图5)。

Fig. 5 知识创造过程

由于共享暗默知识阶段是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所以这里把知识转移阶段和共享暗默知识阶段统称为知识转移阶段。在知识转移阶段,知识主体之间或知识创造系统的各级主体或层次之间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刺激反应过程。知识主体可能由于外界刺激而改变自己的知识单元,进行繁殖或复制新的主体,或者根据标识机制聚集成更高一级主体。

创造概念阶段则是新知识出现的主要场所。每个主体由于环境的影响而不断的去改变、适应,系统由于整体涌现性和非线性作用而突现出新的知识,如果这些知识能够适应环境的需要,就会存在下来并且进一步的完善。创造概念阶段是知识创造系统的“创造性空间”,创造性空间处于这个复杂适应系统的混沌边缘,系统介于完全有序与完全无序之间,新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受涨落的引发而涌现出来。涌现的本质是由小生大,由简入繁[8]。CAS中适应性主体之间存在“趋同效应(Convergent)”的机制,使得主体间相互影响,进行相同或相近的适应学习活动,趋同效应使得涌现发生。同样,更高层次的趋同效应使得更高层次的涌现发生[16]。

验证概念阶段是对新知识的检验,如果新知识通过检验则成为组织知识的一部分,如果不能通过则再次进行知识准备,进行新一轮的创造。建造原型阶段是对新知识的运用,把新知识转变成可以利用的方法、制度等。

新知识虽然主要是在创造概念阶段产生的,但是其他阶段并非没有知识创造出现,其他四个阶段都会因为需要而产生一些新的知识。正如流体中的湍流现象,一个

大的旋涡会产生较小的旋涡,小的旋涡会产

生更小的。每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包含许多

更小的知识创造的过程。

4.结论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找到

一个能进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的方法是知识

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把知识创新过

程划分为更为详细的阶段,仅仅是利用了还

原论思想,虽然提高了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然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识创造不是各个

过程简单的线性相加就能够出现的。复杂适

应系统为认识知识创造提供了整体论的方法,为人类更清楚的认识知识创造的本质提

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从而可以为知识创造

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野中郁次朗,竹内雄高.创造知识的企业[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 陈晔武.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运动模型[J].情报科学.2005,23(2).

[3] 王众托,知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67-172.

[4] 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

遇[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5] Alex and David Bennet. Characterizing the Next Generatio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J]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the KMCI, 2000. 1(1): 8-42.

[6] Lbrahim Kuscu. An Adaptiv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J].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the KMCI,2001,

1 (2): 109-126.

[7] Stacey R D. Complexity and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M]. San Francisco, CA:Berrett-Koehler, 1996.

[8] 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9] 吴春玉,苏新宁.各种场及其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

作用[J].情报学报,2004,(2).

[10] 温有奎,徐国华.知识元链接理论[J].情报学报.2003,(6).

[11] 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2] 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

科学[M]. 北京:三联书店,1997.

[13] 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4] 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 外国经

济与管理, 2000,(10).

[15] 汪应洛,李勖.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0). [16] 张君弟.论复杂适应系统涌现的受限生成过程[J].系统辩证学报,2005,13(2).

Analysis of Knowledge Creation Based on CAS

Liu Chen,Zhang Qingpu

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50001)

Abstract

Traditional theory of Knowledge Creation believes that knowledge is generated through the conversions between exp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 and emergence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man need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it consider that Knowledge Creation System (KCS) i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 and finds its Adaptive Agent which is composed of Knowledge Unit and its owner. It also constructs the Impulse/Response model of KCS and analyse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knowledge creation.

Keywords: knowledge creatio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adaptive agent

作者简介:

刘臣(198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系统工程,系统理论及应用。

张庆普(1956-),男,河北河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与系统理论、管理决策优化研究。

电力系统基本概念

一、电力工业发展概况及前景 几个需要记住的知识点 1、电力工业是将一次能源转换成二次能源的工业,其发展水平是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2、1882年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火电厂。 3、1912年在昆明滇池石龙坝建立第一座水电站。 4、2001年,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电源发展实施了“优先开发水电、大力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发电”的方针,使电源发展呈现多种 能源互补的格局。 5、在水电方面我取得了骄人成绩,有许多世界之最 ①1994年12月开工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 ②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 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站→西藏羊卓雍湖水电站等。 6、我国电力已经开始进入“大机组‘’、“大电网”、“超高压”、“高自动化” 的发展新阶段。 二、电力系统基本概念 (一)、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概念 由发电厂、升压变电站、输电线路、降压变电站及电力用户所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电 力系。 2、动力系统概念 电力系统加上带动发电机转动的动力装置构成的整体称为动力系统。 3、电力网概念 由各类升压变电站、输电线路、降压变电站、组成的电能传输和分配的网络称为电力网。 (二)、发电厂 1、定义 发电厂是电力系统的中心环节,它是把其他形式的一次能源转换成二次能源的一种特 殊工程。 2、分类 ⑴a、按其所用能源分为 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核能发电厂、风力发电厂、潮汐发电厂、地热发电、太阳 能发电、垃圾发电、沼气发电等等。 b、按发电厂的规模和供电范围划分为:区域性发电厂、地方发电厂、自备专用发电厂等。 ⑵、火力发电厂

①定义 利用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燃料的化学能生产电能的工厂。热能→机械能机→ 电能。 ②凝汽式火力发电厂 火力发电厂中的原动机可以是凝汽式汽轮机、燃气式汽轮机或内燃机。我国大部分火 力发电厂采用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所以称为凝汽式火力发电厂。汽式火力发电厂热 效率较低只有30~40%。适宜建在燃料产地。 ③热电厂 既发电又供热的火力发电厂称为热电厂。热效率可以上升到60~70%。一般建在大城 市及工业附近。 ⑶水力发电厂 定义 通常称水电厂。利用江河水流的水能生产电能的工厂。水能→机械能→电能。 ⑷核电厂 定义 核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特点 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所需原料极少。 (三)、变电站 1、定义 变电站是汇集电源、升降电压和分配电力的场所,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 2、分类 ⑴按升降电压划分为 ①、升压变电站→通常是发电厂升压部分,紧靠发电厂。 ②、降压变电站→通常运离发电厂而靠近负荷中心。 ⑵按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为 ①、枢纽变电站:枢纽变电站位于电力系统的枢纽点,电压等级一般为330kV以上, 连接多个电源,出现回路多,变电容量大;全站停电后将造成大面积停电或系统瓦解。 ②、中间变电站:中间变电站位于系统主干环行线或系统主干线的接口处,电压等级 一般为330——220kV,汇集2~3个电源和若干线路。 ③、地区变电站:地区变电站是某个地区和某个城市的主要变电站,电压等级一般为220kV。 ④、企业变电站:企业变电站是大、中型企业的专用变电站,电压等级35——220kV,1~2回进线。 ⑤、终端变电站:终端变电站位于配电线路的终端,接近负荷处,高压侧10——35kV 引入线,经降压后向用户供电。

自我知识系统分析

自我知识系统分析 2016级农业资源利用李英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具有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知识系统是指人对知识点掌握的多少及对知识点之间关联的理解,知识是以知识系统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知识系统影响着人的认知活动,为了提高认知的效果,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系统。知识是指人类在世界上的活动中,通过感性和理性认识得到的一切知识的总和,而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则是整体相关性。我们应该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我就从系统论的范祷: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状态、系统与环境等视角来说明自我知识系统整体相关性。 1.系统与要素 在自我知识系统中诸多要素是整体发展的。系统与要素是一对范畴,系统由各要素组成,要素是系统的细胞。这对范畴启示我们建立个人的知识系统,我们应注意诸要素发展的整体协调。例如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我们应该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从我们每天的生活来说,我们得学会穿衣、洗漱这些常识,还要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如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何判断是非等等。而具体到我们专业,我们就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例如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等自然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技能,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考察学习。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才算是掌握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的系统的知识,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我们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这个基本条件上的,因此,生存技能、

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我们这一知识系统的三个基 本要素。 2.功能与结构 自我知识系统的整体优化。结构与功能,是系统论的又一对范畴。自我知识系统建立的整体相关性,又表现为学自我知识系统的整体化化。从自我知识系统建立的纵向坐标而言,就有鉴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少年、青年、成年和以后的老年时代学习的整体推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这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所学的内容就构成了我们的知识系统。从自我知识系统建立的横向坐标而言,就有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等不同学习形态的整体发展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的学习并不仅限于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我们还应该通过自主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例如我们可以主动地查阅书籍文献以弥补自己某方面知识的欠缺,或者加深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听报告会的形式和优秀的人进行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或者感悟他们失败的教训。只有通过这种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才能优化自己的知识系统。 3.过程与状态 自我知识系统建立动态过程的整体推进。过程与状态,也是系统论的一对范祷。过程,是指系统状态的变化,是系统动态性的一面;状态,是指系统的特定时空下特征的量度,是系统稳定性的一面。两者相互影响和制约,循环往复,统一于系统之中。这就启示我们,自我知识系统建立的整体相关性,还表现在自我知识系统建立动态过程的整体推进,即自我知识系统建立过程诸阶段。简而言之,过程与状态就是指我们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即学习的过程,使我们的知识水平达到了某一程度,即我们知识水平的状态。比如说,通过学前认知,

自我分析和对未来的计划

审视现在,创造未来 一.前言 现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的发展完善和实现,这就客观的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全方位的统筹规划,也可以说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它是我们职业选择乃至一生的计划,对于我们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让我们更充分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优缺点、兴趣,可以结合我们的特点作出切合实际的方案,为我们的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成为动力的源泉,鼓励自我不断奋进,追求更高的目标,给我们提供了指导,使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帮助我们选择一条最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空间和战士自己的平台,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二.自我分析

1.我的性格:我的优点是个性乐观积极,凡事都能想的开,性格随和,待人友善,为人诚恳,严谨细心,富有责任感,有一定的进取心和很强的好奇心,常常要对未知的事物追根究底,善于思考发现,善于钻研,逻辑思维比较强,喜爱团队合作,综合分析能力好,做事考虑全面,力求公平和效率。缺点是性格略微内向敏感,做事没有主见,有时比较散漫自由,喜欢抱怨,做事时总有很多顾虑,不敢着手尝试,不善长与人沟通交流,与他人相处时局促不安,不知道该说什么,跟陌生人相处是总是不能很融洽,口才不好,在公共场合下发表言论时感觉很紧张,不敢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写作能力不够强,不敢冒险,耐性不够好,做事时常是三分钟热度,毅力意志不强,没有经过什么磨练考验,不具备顽强拼搏的勇气。 2.我的兴趣:我平时喜欢看书,尤其小说一类的故事性较强的书;我还喜欢听音乐,对流行类和古典中国民乐兴趣浓厚;上网冲浪也是我的爱好,假期回家后我每天都会上网看新闻,聊天等;我也喜爱动漫,对其有较广泛的涉猎。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312353) 王国芳 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政治概念、基本原理和观点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梳理,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这既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本文就高考政治复习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式向大家作一些介绍 一、概念辐射式 [方法简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政治学科中的某一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对课本中与这一概念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以此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过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是核心概念的一级辐射,即从核心概念出发,辐射到A知识,把与A 知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也可以是核心概念的多级辐射,即在完成对A知识相关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再由A知识辐射到A1知识,把与A1知识相关的知识也整合起来。 [范例引路]国家是政治常识教学中“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可以国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两级辐射,把整个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通过一级辐射,可辐射到国家的属性、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等知识,并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起来:一是国家的属性,即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是国家职能,主要包括其含义、内容(对内与对外);三是国家性质,主要包括国体的含义、国家性质的决定、国家性质的判断标志及民主与专政等;四是国家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有政体的含义、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当代国家的基本类型等;国家结构形式则主要包括含义、基本类型(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和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辐射:由国家职能可辐射到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知识(我国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由国家性质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知识(主要包括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优点和特点、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等知识);由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围绕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把这一块内容整合起来);由国家结构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共性、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有自己的个性即“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这样,经过一、二两级辐射,政治

(完整版)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题 1、输电线路的网络参数是指(电阻)、(电抗)、(电纳)、(电导)。 2、所谓“电压降落”是指输电线首端和末端电压的(相量)之差。“电压偏移”是指输电线某点的实际电压和额定 电压的(数值)的差。 3、由无限大的电源供电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时,其短路电流包含(强制/周期)分量和(自由/非周期)分量,短路 电流的最大瞬时的值又叫(短路冲击电流),他出现在短路后约(半)个周波左右,当频率等于50HZ时,这个时间应为(0.01)秒左右。 4、标么值是指(有名值/实际值)和(基准值)的比值。 5、所谓“短路”是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以外的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之间的连接),在三相系统中短路的基本 形式有(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短路接地),(两相短路接地)。 6、电力系统中的有功功率电源是(各类发电厂的发电机),无功功率电源是(发电机),(电容器和调相机),(并联 电抗器),(静止补偿器和静止调相机)。 7、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 8、电力网的接线方式通常按供电可靠性分为(无备用)接线和(有备用)接线。 9、架空线是由(导线)(避雷线)(杆塔)(绝缘子)(金具)构成。 10、电力系统的调压措施有(改变发电机端电压)、(改变变压器变比)、(借并联补偿设备调压)、(改变输电线路参 数)。 11、某变压器铭牌上标么电压为220±2*2.5%,他共有(5)个接头,各分接头电压分别为(220KV)(214.5KV)(209KV) (225.5KV)(231KV)。 二:思考题 1.电力网,电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定义是什么?(p2) 答: 电力系统:由发电机、发电厂、输电、变电、配电以及负荷组成的系统。 电力网:由变压器、电力线路、等变换、输送、分配电能的设备组成的部分。 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和动力部分的总和。 2.电力系统的电气接线图和地理接线图有何区别?(p4-5) 答:电力系统的地理接线图主要显示该系统中发电厂、变电所的地理位置,电力线路的路径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连接。但难以表示各主要电机电器间的联系。 电力系统的电气接线图主要显示该系统中发电机、变压器、母线、断路器、电力线路等主要电机电器、线路之间的电气结线。但难以反映各发电厂、变电所、电力线路的相对位置。 3.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要求是什么?(p5) 答:特点:(1)电能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密切。(2)电能不能大量储存。(3)生产、输送、消费电能各环节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4)电能生产、输送、消费工况的改变十分迅速。(5)对电能质量的要求颇为严格。 要求:(1)保证可靠的持续供电。(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3)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4.电网互联的优缺点是什么?(p7) 答:可大大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减少为防止设备事故引起供电中断而设置的备用容量;可更合理的调配用电,降低联合系统的最大负荷,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联合系统中发电设备的总容量;可更合理的利用系统中各类发电厂提高运行经济性。同时,由于个别负荷在系统中所占比重减小,其波动对系统电能质量影响也减小。联合电力系统容量很大,个别机组的开停甚至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将减小,从而可采用大容高效率的机组。 5.我国电力网的额定电压等级有哪些?与之对应的平均额定电压是多少?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如何确定? (p8-9) 答:额定电压等级有(kv):3、6、10、35、110、220、330、500 平均额定电压有(kv):3.15、6.3、10.5、37、115、230、345、525 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如何确定:发电机母线比额定电压高5%。变压器接电源侧为额定电压,接负荷侧比额定电压高10%,变压器如果直接接负荷,则这一侧比额定电压高5%。 6.电力系统为什么不采用一个统一的电压等级,而要设置多级电压?(p8) S 。当功率一定时电压越高电流越小,导线答:三相功率S和线电压U、线电流I之间的固定关系为

自我知识系统分析

自我知识系统分析 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011级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从认知角度来分,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文件、形象和其他精确的沟通过程来传授的。但是隐性知识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去掌握了。由此我们也能发现,两者直接可以互相转化,并且可以循环。 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学习、社会实践、培训、人际网络、旅行等途径获得,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便是自我知识系统的建立。 首先,没参加工作的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就学习来说,阅读相关书籍是很好的方法。我从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杂志,尤其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三国意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书籍都是在中学时候看的,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了很好的基础,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丰富多彩的案例都是最好的分析案例。我们跨越时代,以自己的身份代入,分析说的话,做的事,会是别样的情感,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和当事人的心理变化。 中学时候基础知识的学习为考进一个好的大学做好了准备,以满意的成绩考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学习,大学四年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重要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做出基本的防治方案,可以运用在日后的工作中。除了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外,还学习了微积分、计算机网络、大学英语等实用性的基础课程,并且自学考取了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等级证书,全国英语六级证书,这些知识在日常学习中常可用到,同时还必修了篮球、排球、选修了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体育课程,平日里自己也喜欢篮球、乒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喜欢和同学平时练习锻炼。 其次,除了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大学作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学习殿堂,也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和睦相处,通过参加一些学生组织,比如学生会、社团等锻炼了自己社交能力。在大学后期还参加过多次校外的社会实践、工作实习,在这些岗位实习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和学校老师没有交给你的知识,同样提升了自己。 另外,通过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过程中也能学习一些知识,帮助建立我们自身的知识系统,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师长、同学以及社会中的长辈们的相处、沟通都能够教会我们很多知识。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好的朋友,就是储藏丰富的知识宝库,多交朋友,也是加强知识修养的有效方法。益友如良师,可以从他们身上学的知识,得到点拔,收货教益。多同朋友讨论、切磋,甚至争论辩驳,从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辩驳中延伸对问题的认识。我们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跟同学聊天,经常会料到学习生活,彼此的交流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不管现在的专家们怎样的言比称“信息爆炸”,这一切都无法代替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到的内容。因为在人际关系中能能够学到其他地方学不到的知识—隐形知识,随着结交圈子的提高,可能获取到的知识就更优质。并且在交流中,沟通是双向的,在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中,还能够强化知识的获取。

构建知识体系.doc

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 罗源三中数学组 尤永礼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努力创设课堂愉悦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本质,通过对例题的探究,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先猜想后证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感受数学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 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实质,并能初步运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论证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数学归纳法思想及第二步递推思想的实质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知识迁移、质疑与纠错能力;体验观察、质疑、试验、实证、推想、分析等数学学习方法;理解类比、归纳、猜想、递推等数学思想。 【教学方法】 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 (1)第一阶段:输入阶段——创造学习情境,提供学习内容;借助数学史料, 促使学生思辨 问题1: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 问题2:数列1,1,1,1,1},)55{(432122=====+-n a a a a a n n 得

硬件电路设计基础知识

硬件电子电路基础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半导体 半导体就是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导电能力即电导率)(如:硅Si 锗Ge等+4价元素以及化合物)

二、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本征半导体――纯净、晶体结构完整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 硅和锗的共价键结构。(略) 1、半导体的导电率会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 ?掺杂──管子 ?温度──热敏元件 ?光照──光敏元件等 2、半导体中的两种载流子──自由电子和空穴 ?自由电子──受束缚的电子(-) ?空穴──电子跳走以后留下的坑(+) 三、杂质半导体──N型、P型 (前讲)掺杂可以显著地改变半导体的导电特性,从而制造出杂质半导体。 ?N型半导体(自由电子多) 掺杂为+5价元素。如:磷;砷P──+5价使自由电子大大增加原理:Si──+4价P与Si形成共价键后多余了一个电子。 载流子组成: o本征激发的空穴和自由电子──数量少。 o掺杂后由P提供的自由电子──数量多。 o空穴──少子 o自由电子──多子 ?P型半导体(空穴多) 掺杂为+3价元素。如:硼;铝使空穴大大增加 原理:Si──+4价B与Si形成共价键后多余了一个空穴。 B──+3价 载流子组成:

o本征激发的空穴和自由电子──数量少。 o掺杂后由B提供的空穴──数量多。 o空穴──多子 o自由电子──少子 结论:N型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为自由电子; P型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为空穴。 §1-2 PN结 一、PN结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PN结 将一块P型半导体和一块N型半导体紧密第结合在一起时,交界面两侧的那部分区域。 2、PN结的结构 分界面上的情况: P区:空穴多 N区:自由电子多 扩散运动: 多的往少的那去,并被复合掉。留下了正、负离子。 (正、负离子不能移动) 留下了一个正、负离子区──耗尽区。 由正、负离子区形成了一个内建电场(即势垒高度)。 方向:N--> P 大小:与材料和温度有关。(很小,约零点几伏)

初中科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1、电路 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输送电能 通路 开路 短路 电路图 实物图 串联 并联 (2)串、并联电路的比较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用电器连接方法 逐个顺次地连接 并列地连接 用电器间的 相互关系 用电器相互影响,一个用电器损坏,其他用电器均不工作 所有用电器不关联,即任何一个用电器可单独工作 电流路径 只有一条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 开关在电路 中的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与开关在 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 通断,支路中的开关控制它所在 的那条支路的通断 图例 (1)电路 组成元件 所处状态 部分短路 全短路 ——危险,应当避免 表示方法 连接方式 电 路 项 目

2 电流 电压 电阻 概念 电荷的定向移动 形成电流 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 大小 符号 I U R 国际单位 安培(A) 伏特(V) 欧姆(Ω) 单位换算 1安= 103毫安 1毫安 = 103微安 1千伏 = 103伏 1伏 = 103毫伏 1毫伏 = 103 微伏 1兆欧 = 103千欧 1千欧 = 103欧 大小 电流大小用1秒钟内 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伏,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小决定于导休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测量仪器 电流表 电压表 电流表和电压表 3 符号 不同点 共同点 电流表 错误! 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①连接电表时,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②被测电流(或电压)淡能超过电流以表(或电压表)的量程 ③读数方法:先确认量程,再确认刻度 盘上的每个大格和小格所表示的数值,最后从指针的位置读出被测电路 的电流值(电压值) 电压表 错误! 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可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组线的长度改变电阻 结构图 符号 接线连接:上下各一,下柱连入 阻值判断:向移减少,离移增大 4、电学规律 (1)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磁极间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欧姆定律:I = 量 项 目 项 目 仪 器 使用 (2)滑动变阻器 U R

自我认知分析

自我认知分析: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真正深入地了解自我,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定位,进而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中取得成功。通过自我、家人、老师、同学的评价和系列的职业测评,我相信,一定会得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一、我的理想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达了天堂。又或者黑夜如果不黑暗,美梦又何必向往,破晓会是坚持的人最后获得的向往。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也许会布满荆棘,刺痛我们的手脚;也许会有许多艰辛,会让我们流下不少泪和汗。但我们还是一定要执著地走下去,因为只有有了这些努力,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理想也才会更加光彩夺目。 职业理想: 我热情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树立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我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喜欢体验和锻炼,在新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反映迅速而灵活,办事效率高,对人能坦诚相待,能自 觉适应社会。特别是学生干部的经历,让我对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喜欢和善于与人交往,有一定的说服力、感染力。。因我将金融专业定为我的理想选择,因为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企业的融资专家,为更多组织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建立和谐的工作和家庭平衡,拥有亲情、友情和一个温暖的家。 二、学校环境分析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之最。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百余年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 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为国家和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近年来山东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9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跨入世界前1%。学校基本完成了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办学层次: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中国副部级大学,国家教育部“珠峰计划”十六所名校之一。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性重点大学。[1] 办学宗旨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源自1901年山东大学创办时的《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三章第八节:“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庶几所志者闳,而所成就者亦大,行之既久,非独可与各国学堂媲美,且骎骎乎复古学校之旧矣。”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山东大学的“天下观”和“国强观”,体现了山大人的胸襟和气魄,体现了山东大学自创办以来就具有的争创世界一流水平、担负民族复兴使命的追求。110年来,山东大学

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常识的知识体系 国体(国家性质) 政体 国家国家职能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机构(设置、组织活动原则) 权利 公民义务 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 专题二政党与政党制度 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 政党制度重要机构 优越性

专题三民族和宗教 基本特征 民族基本原则 基本民族政策 本质 宗教作用 我国的宗教政策 国际关系宗旨 原则 国际组织---联合国作用 国际社会国际竞争主要机构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主要障碍 解决的有效途径 决定因素 外交政策基本内容

哲学常识知识体系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的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因果联系 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观点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的规律性: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 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在对立中 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主次矛盾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主次方面

专题三辩证唯物认识论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专题四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唯物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着,是社会实践的主 体,要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正确价值观的衡量标准 ●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是什么(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观为什么? 怎么样? 如何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才能得到说明)

硬件电路设计基础知识

硬件电路设计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硬件电子电路基础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半导体

半导体就是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导电能力即电导率)(如:硅Si 锗Ge等+4价元素以及化合物) 二、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本征半导体――纯净、晶体结构完整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 硅和锗的共价键结构。(略) 1、半导体的导电率会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 掺杂──管子 温度──热敏元件 光照──光敏元件等 2、半导体中的两种载流子──自由电子和空穴 自由电子──受束缚的电子(-) 空穴──电子跳走以后留下的坑(+) 三、杂质半导体──N型、P型 (前讲)掺杂可以显着地改变半导体的导电特性,从而制造出杂质半导体。 N型半导体(自由电子多) 掺杂为+5价元素。如:磷;砷 P──+5价使自由电子大大增加 原理: Si──+4价 P与Si形成共价键后多余了一个电子。 载流子组成:

o本征激发的空穴和自由电子──数量少。 o掺杂后由P提供的自由电子──数量多。 o空穴──少子 o自由电子──多子 P型半导体(空穴多) 掺杂为+3价元素。如:硼;铝使空穴大大增加 原理: Si──+4价 B与Si形成共价键后多余了一个空穴。 B──+3价 载流子组成: o本征激发的空穴和自由电子──数量少。 o掺杂后由B提供的空穴──数量多。 o空穴──多子 o自由电子──少子 结论:N型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为自由电子; P型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为空穴。 §1-2 PN结 一、PN结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PN结 将一块P型半导体和一块N型半导体紧密第结合在一起时,交界面两侧的那部分区域。

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新分析

知 识 管 理 系 统 需 求 分 析 第一章引言 (2) 1.1编写目的 (2) 1.2 项目背景 (2) 第二章任务概述 (2) 2.2 运行环境 (2) 第三章需求分析 (2) 3.1 调查软件需求分析 (2) 3.2.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分析 (3) 3.3.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3) 第四章系统功能的设计和划分 (4) 图1 用户信息E-R图 (4) 图2 系统应用界面状态图 (5) 第五章架构设计 (5) 5.1逻辑架构 (5) 图3 知识管理系统系统架构图 (6) 图4 使用者流程图 (7) 图5 管理者流程图 (8) 第六章结构图 (9) 图6 系统结构图 (9) 图7 知识服务通道 (10) 图8 知识生命周期(顺序图) (11)

第一章引言 1.1编写目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的逐步形成,社会对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个人广泛的知识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方法来管理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采用计算机管理已成为实现个人知识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的转变过程中,顺应网络的发展而诞生的新的管理模式,是对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捕获过程,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实现最佳决策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1.2 项目背景 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当组织面对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日益加剧时,为满足组织提高适应力、生产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寻求将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同组织成员的创造与革新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种过程,是组发现、获取、存储、管理、开发、传播、使用和保护知识的综合性活动⑴。它囊括了数据获取、数据挖掘、信息推送等一系列功能。据统计,对于知识管理有53%的机构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增加,有25%的机构表示“关注和投入没有变化”,只有8%的机构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减少”。这些数据表明,知识管理在国内外企业中越发受到重视。 第二章任务概述 2.1任务目标 系统总体结构划分成 5 层:前端服务,表示层与后台控制,数据映射及数据层,这为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提供可靠保障,也为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提供技术保证。前端服务和表示层的分离则为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打下坚实基础。控制、数据映射及数据层的划分为系统后台的流程管理、数据处理以及存储过程的扩展带来技术上的支持。 2.2 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XP系统 编写环境:VC++6.0 数据库环境:SQL SERVER 2000 第三章需求分析 3.1 调查软件需求分析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从而最终利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追求,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实施应基于以下原则: 1.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根据自己拟定的学习目标,对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取舍,并时刻保持心思的敏捷,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识。

课后总结自我分析doc

课后总结自我分析 篇一:浅谈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 浅谈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 所谓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就是教师在一堂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以后的教学能达到最佳效果,它的益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第一: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有哲理,很多教师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不再进行深层次的课后反思,致使教学技能毫无长进,教学科研能力原地踏步,任何教师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而教学业务素质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不断提高的。其中,善做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的有心人.是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加速自己成熟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通过课后教学总结,进行自我反省,注意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弥补不足。这样,日积月累,可以增强自己的教材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自己

的教学素质,促进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二.有利于教学的“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制约着教学效果。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更在于他的敬业精神,善于“取长补短”,遵循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师既会有融教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佳作,也难免出现有失水准的拙课。通过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检查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正确对待教学的成功方面和不足之处,成功经验继承发扬,欠缺甚至严重不足方面,及时查找原因,寻求补救对策,“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教师的“取长补短”的教风和敬业精神,还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作为新教师,应当把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视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地 反省,不断地总结,扬长避短,自我鞭达,尽力追求教学的完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自觉自愿地进行反思,即自主反思 要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不能为了反思,应付差事,

自然:自我知识系统分析1

自我知识系统分析 我们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是一种经验的固化。知识与直观形成了概念的内容的两个方面。知识是连结概念与概念的重要媒介。通常,知识按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而哲学知识是对三者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另外系统的一般定义,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或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的、处于不断变动中的有机整体,由要素(部分)、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状态、环境组成。正如人类的知识总体是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的一样,我们个人的知识也是在我们人生不断的成长历练中慢慢丰富起来的。若对自我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就需要准确把握系统的要义。 我们的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自于社会实践,这是基于社会实践的特性的,它不像整天呆在室内进行理论研究来的轻松,但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是也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话说回来个人知识的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儿童时期,由于学习能力以及环境的受限,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长辈及同龄人,这种方式具有普适性;然后经由我们自己的大脑简单、粗糙的加工、消化、吸收,才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所谓的经验,当然这些都是初级的。但是其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这里环境的作用就显得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 随着我们受教育机会的加大和程度的加深,我们接触更多的是较为系统化的知识,那是摆在书本上的,我们只需要被动的接收就可以了,当然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稍微深一些的加工也是未尝不可,但这要看我们个人的努力程度。这些所谓的前人的经验的东西在我们初期的科学素养的塑造上具有类似“灯塔”的引导作用。这时候我们形成的自我知识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杂而无章,我们并没有针对性的学习,就像我小学要学数学、语文、政治、历史、自然一样,不是依照自己的兴趣而是要什么都要学一点,到了初中也是,反而又多了英语、化学和物理,而高中呢我们学理的就维持了原样。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课程难度成指数级的速度加大了。虽然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但是我们获得的依然显得有多不成熟和不伦不类。如果说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时学到什么的话,我只会说我学到了一种把知识当“敲门砖”敲开大学的方法。当然,这中说法是我过分菲薄了自己所受到的基础教育的启蒙作用。这时候科学知识和环境双重塑造着我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

大学生360度自我评估报告

大学生360度自我评估报告 360度评价自己大学生职业规划【1】 1.、兴趣爱好 喜爱美术,喜欢事物在画中的另一种形态喜欢设计,喜欢跨过时间空间的联想喜欢在幽静的角落安静地听音乐喜欢看中外文学名著和专业类的书籍喜爱运动的放松、自由 2、自我评价 优点:友善、易于相处,注重细节,特别是有关他人的细节有很强的目标和使命感,执着有韧性,逆境中不轻言屏弃。 缺点:过于完美主义,总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有太多的顾虑,压力大,很多事情放不开有时过于犹豫,决断困难,不愿为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冒风险打破与他人的关系习惯凭感觉或一时的冲动做决定任性 2.、职业兴趣 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广告设计者,甚至我喜欢看人人都讨厌看的广告。现在我的职业梦想仍旧在广告设计类,不过我现在很喜欢平面的广告设计,我喜欢平面广告给人视觉冲击。 4.人生价值观 一个设计者用有形的作品展示丰富内心世界。 360度评价自己大学生职业规划【2】 1、自我理解 自我理解包含两部分:对自己性格、兴趣、价值观的剖析,以及对自己知识、技能、经历、天赋等方面的分析。这个内容是你形成职业定位的最基本要素。 2、对外界环境的理解

对外界环境的理解,主要指对目标工作领域、目标岗位所涉及的行业发展信息、未来前景、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岗位的基本职责和职能要求等。此内容可以通过寻找实习机会,或者通过非正式采访相关业内人士来获取你需要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自己对该领域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理解。这个内容是你形成职业定位的重要内容。 3、综合内外,形成定位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根据向阳生涯规划与职业定位模型,将自我理解,自身商业价值的客观评估及对目标行业趋势、就业机会等三大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十五大要素所显示的信息,逐步将你的职业定位锁定在具体行业中的具体职位,形成职业定位。例如:广告行业策划总监、或快消品行业市场总监等。切忌笼统的将目标设定为"我可以做市场"、"我能做销售"等模糊的定位。 4、具体的目标设定 具体目标设定即是在有了清晰的职业定位后,根据你的职业定位找到合适的发展切入点,也就是说你要找到起步的地方。没人能一步实现最终的职业目标,你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向终极目标靠近。那么,接下来你就要围绕你的"终极目标"设计发展通道,也就是说让把目标的实现具体化,形成发展通道。例如:软件行业售前顾问(产品经理)'高级售前顾问(高级产品经理)'售前顾问部经理。 5、行动计划 有了目标和路线,你需要切实可行的行动实施方案。此时,你要根据你的发展路线,将目标进一步细化,制定分阶段目标,同时设定好时间节点,并将每个阶段应完成的任务清晰的罗

系统分析师大纲

2012系统分析师级大纲 一、考试说明 1.考试要求: (1)具有系统工程的基础知识; (2)掌握开发信息系统的综合技术知识(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 (3)熟悉企业和政府信息化建设,并具有组织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知识; (4)熟悉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方法; (5)熟悉信息系统开发标准; (6)掌握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 (7)理解软件质量保证的手段; (8)具有经济与管理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 (9)具有大学本科的数学基础; (10)熟练和正确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 2.通过本考试的合格人员熟悉应用领域的业务,能分析用户的需求和约束条件,写出信息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协调信息系统开发与运行所涉及的各类人员,能指导制定企业的战略数据规划,组织开发信息系统,能评估和选用适宜的开发方法和工具,能按照标准规范写系统分析、设计文档,能对开发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能具体指导项目开发,具有高级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本考试设置科目包括: (1)信息系统综合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 (2)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笔试; (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笔试。 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信息系统综合知识 1. 计算机系统综合知识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构成计算机的各类部件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各种体系结构的特点与应用(SMP、MPP)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1.2.1 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 1.2.2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TCP/IP分层模型 ·常用的协议标准 1.2.3 计算机网络分类 ·分类方法 ·局域网定义及类型 ·广域网定义及类型 1.2.4 因特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