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快题系列一(城市滨水广场绿地设计)

考研快题系列一(城市滨水广场绿地设计)

考研快题系列一(城市滨水广场绿地设计)
考研快题系列一(城市滨水广场绿地设计)

考研快题系列作品集一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经典规划方案——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经典规划方案——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不仅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风貌的 基本体现。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设计师们应尽可能的营造和谐原 生态的景致。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滨水景观设计专家、城市旅游度假新模式的倡导者,毕 路德在建筑景观方面,以创造独特“意境”体验的能力著称。由毕路德首创的 以城市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度假规划新模式,运用匠心独运的设计为城市挖掘“可记忆的一面”,令景致虚实相生、底蕴丰厚,吸引游人流连其中。下面, 以刚刚作为中国首个景观作品入围了“2015英国WAN Waterfront滨水设计大奖”的经典公园景观——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为例进行分析。 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 项目名称:银川艾依河滨水景观公园 项目面积:212000平方米 项目客户:银川水务局 设计单位:毕路德 景区面积:192000平方米 项目地点:中国宁夏银川 项目主创:杜昀 完成时间:2014年3月 项目概况: 银川艾依河滨水景观公园基地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东北部,紧邻城市新区, 北起唐徕渠,南到贺兰山路,东临海宝公园,西至亲水大街,位于交通黄金焦 点上。滨水优美休闲空间是每个城市的梦想,艾依河正是实现这种梦想的地方。但项目面临的现状却是粗糙的城市滨水区域,不仅水和城市割裂,未能实际解 决城市的环境问题;而且滨水景观只作装饰存在,没有建立多元的体验体系,

毫无无人气;定位不全面,只考虑简单的城市配套性质,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无能为力。 规划设计方案: 在进行规划设计中,毕路德的设计理念从融合地域特色、凸显生态低碳、以人为本三大主题核心入手,立意于银川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采用较为抽象的手法来表达主题设计理念。由金凤栖水、塞上奇观抽象出来的折线造型阐述公园现代游憩体验的主体空间结构。创造先进的设计体验及优越的城市形象,营造一条视觉享受和生态休闲的记忆性景观地标。 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打破绿化隔离,拉近亲水距离,形成一个水城交融、展示城市魅力的舞台。将其打造成中国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轴线,形成银川面向世界的形象窗口与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平面设计图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 (1)

平原新区滨水带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地形地貌 蒙山县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湄江纵贯其中。县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70公里。北部的新圩镇、文圩镇、蒙山镇及西河镇为盆地。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峡谷地。县境西连大瑶山。西北部的骛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脉,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延伸经蒙山、昭平两县,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北部有白面山,西南部有百崖顶、大道岭,南部有高山岭。 水文状况 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均发源于金秀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山脉等山系,其中较大的江河有24条。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属西江水系,是西江支流蒙江的上游,发源于大瑶山,从县西北新圩镇的坝头村入境,流经新圩镇、西河镇、蒙山镇(县城)、黄村镇、汉豪乡、陈塘镇,下经藤县在蒙江镇汇入浔江,全长107。50公里,县内流程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61米。主要的支流有壬山河、茶山河、瓦冲江、百合江、夏宜河等河流。 气候特征 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长,酷热;冬季短,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9。7℃,平均最高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8。5℃(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5℃(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终于8月下旬。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土壤状况 全县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立类。水稻上有7个亚类,18个上属,43个土种,均宜种植水稻。旱地土多分布在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河谷地带,是多种农作物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一般山地上以山地黄红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红土

旧城改造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旧城改造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1引言 历史上城市的选址也多以江、河、湖等淡水资源丰富区域作为首选,同时利用水的屏障起到保护城市的作用,巢湖市就是这样一座依水而生的城市。环城河作为巢湖老城的母亲河养育了这座城市,也给它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河道日渐退化,水资源的使用功能也在慢慢削弱,人、水、城的距离在逐渐疏远,因此,开展河道综合提升改造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城市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转变传统观念,向建设“文化传承、舒适宜居”的城市水环境努力,是现在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巢湖市老城区中心区域,设计范围由西坝口开始,沿环城河经草城街至洗耳池结束,总长4.1km,河岸宽度15~70m不等。总设计面积不含水面约2.1×105m2。巢湖市是环巢湖生态休闲度假圈内重要的生态旅游度假城市。环城河更是巢湖市重要的生态旅游形象展示带,地位不言而喻。 3设计主题 东西环城河景观提升工程设计以“城水相融?文化绿袖”为主题,旨在打造巢湖市首个以老城记忆为主题,集休闲健身、历史文化、特色商业于一体的滨水绿廊。为打造主题性、美观性、实用性的滨水景观空间,项目从文化发掘、功能完善、手法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挖

掘。依据巢湖环城河的特点及场地特质,结合周边城市的用地性质、景观视廊等要素对沿河区域进行梳理,形成“一核、两翼、八景”的景观结构:“一核”———以卧牛山为核心的景观制高点;“两翼”———以东、西环城河为依托的2大景观片区;“八景”———以历史文化元素提炼的巢湖“新八景”。 4设计策略 策略一:立足环城河区域文化基底,充分挖掘历史文脉,打造滨水历史文化景观线。古巢城的环城河依巢湖入江河流(今裕溪河)之上段即今环城河南段而分别向北疏浚,再顺其势作环城之状开挖,这便有了缘城而绕的环城河,总长约7km。环城河内部城区自古至今便是人口稠密之地、市井繁华之所,城内明清、近代的城市建设均有保留,且局部地区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市井生活,格局依旧、风貌尚存、街巷肌理基本清晰。设计充分调研老城历史资料,通过对原“古巢十景”的考证与梳理,以及历史文化故事的提炼与表达,在环城河沿线重塑“巢城新八景”,分别为“云阁揽胜”“板桥落日”“西门柳岸”“望牛踏歌”“草城新绿”“城东诗韵”“古巢烽烟”“朝阳卧波”。设计手法包括对历史建筑、构筑的恢复及景观化处理、对当地名贤故事、诗词歌赋的艺术化展示、对历史事件的场景化再现等[1]。从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出环城河的历史积淀,赋予环城河文化灵魂。策略二:对环城河周边局部地块进行合理开发,进行艺术化改造,注入商业元素,激活水岸空间。东环城河北端与人民路之间2.3ha的地块内,现状老旧建筑以2~6层为主,建筑质量差或一般,大部分已不满足消防、日照等基本生活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措施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措施 首先,要合理安排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顺序。滨水绿地是一条线性景观生态廊道,因此,在滨水绿地景观建设中,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序列效果。 第一,合理设计开敞空间亲水平台和广场等景观。可以在临近居住区域设置亲水平台、小广场作为景观节点,在人流相对较小的区域设置砂石河滩,吸引居民来游憩、戏水,同时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一般来讲,设计的最佳间距约300~400m,步行时间约4~5分钟。 第二,对半开敞空间的设计措施。在半开敞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在临水区域种植枝干挺拔、疏朗的水杉和落羽杉混交林,郁闭度控制在0.4~0.6之间,以营造一个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滨水植物在逆光方向会形成水中倒影,在对岸看来倒影在水中树影婆娑、碧波荡漾、隐约迷离,会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三,精巧设计密闭空间,给人清幽的感觉。为此,可以通过乔灌木的群落组合形成密林,郁闭度控制在0.7以上,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动物、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在林中布置随地形起伏的台阶,形成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 其次,要充分的考虑滨水环境区域内主体景观的设计。滨水景观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体现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 各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比例、节奏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总体层次,展现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具体说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植物的特性,结合滨水环境的特点,配置相应的植物种类,丰富滨水绿地区域的空间层次。同时,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和滨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目录 前言 (1) 1.目前国内校园滨水景观现状 (2) 2.场地分析 (2) (1)地理分析 (2) (2)学校现有的滨水绿地景观 (3) (3)交通分析 (4) (4)周边地块性质分析 (4) (5)周边已有建筑物分析 (4) 3.SWOT分析 (5) 4.主题确定 (6) 5.功能确定 (6) 6.总平面图 (7) 7.竖向设计 (7) 7.1 乔木层设计 (7) 7.2 灌木层设计 (8) 7.3 草本植物层设计 (8) 7.4 地面层设计 (8) 7.5 水面层设计 (8) 7.6 水下层设计 (8) 7.7 山麓 (8) 8.空间功能分区设计 (9) 9 道路系统设计 (9) 9.1护岸设计 (10) 9.2 地形设计 (10) 9.3 亲水平台及跨湖步道设计 (10) 10. 植物群落的设计 (10) 10.1 林缘线、林冠线设计 (11) 10.2 植物品种的选择 (11) 11.生态驳岸设计 (12) 12.小结 (12) 参考资料 (13)

前言 校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满足人类对景观和功能的需求。 本文设计遵循从自然的观念,从植物群落设计,空间功能分区与竖向设计,生态驳岸设计,道路系统设计等4个方面来设计校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著名建筑师杨经文先生认为:生态设计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为此达到生态廊道宽敞化,植被多样化,植物格局科学合理,以及校园滨水绿地自然演进过程正常化。将“设计遵从自然”的思想应用于滨水绿地设计,不仅仅是符合现代设计理念,也是对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建筑设计理念的传承和发扬。

浙江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

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应用与实践,就内容而言,在设计层面上,比较重视对城市滨水区整体形象和环境设计的研一究,比较注重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探讨;在应用层面上,却较少涉及对城市滨水区设计实施策略和开发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作品仅停留在空间塑造的“一维”视点,缺少从城市经济、城市开发、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行为心理、社会文化等“多学科、多维视角”地进行综合研究。本专辑所收录之案例正是面对当前滨水区开发所做的思考,试图探寻当前适合地方特色的滨水地区开发之路。 浙江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修建性详细规划 主要负责人:卢济威 主要设计人员:王一、宋云峰、周虹、马荣军、王萌、柏春、王敏洁、王藤、李正、 袁铭、陈康诠、成栋、于弈 规划用地面积:205.5公顷 项目地点:浙江丽水 项目完成时间:2003年8月 项目获奖情况:2005年度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4年度同济规划院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规划设计简介:本规划根据丽水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在研究城市环境资源 和存在问题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具体目 标与构思。 (1)建立以大溪为中心的山水生态城市核心 整合城市、建筑、景观等要素,形成南山、北城总体格局的环大溪景 观体系。在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强调与自然 山水资源的结合。不但做到城中有山、城中有水,更力求体现出山上 有宇,水中有屋的山水城市特征。 (2)建设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 充分发挥和利用滨江的环境资源优势,把市民活动同滨江环境结合起 来,通过大量的休闲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景观设计,吸引大市民日常活 动,使之成为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为滨江发展注入活力。 (3)促进丽水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城市设计,提供满足各种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住宿、休闲、娱乐 活动设施,吸引游客停留,使滨水区成为丽水市域范围内旅游活动的 中心区域。 长期以来,城市滨水区都被简单地作为休闲绿化带进行营造,本城市设计进一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滨水资源,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公共活动,振兴经济和发展旅游产业。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国两个地级生态示范区之一,总体规划定垃为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早在隋开皇九年,这里就设处州治,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金温铁路从丽水通过,金丽温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建成。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蒸蒸日上。丽水市区四面环山,万象山位于中部,颐江上游的大溪从城南流过。计划2e05年在江的东侧下游建成开潭水坝,大溪水位标高将上升到47.5m,平静而清澈的湖面是丽水市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2003年大溪北岸由水利部门建成防洪堤,设近水平台和坝顶平台两个层次,近水平台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滨水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快速发展与盲目开发建设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滨水公园的水体空间、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盲目开发、设计手法单调等。分析当前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单一 许多滨水公园景观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基地的环境状况、地域人文特征、功能需求等诸多方面更合理的考虑。造成滨水公园景观的功能区域划分不够合理,各个分区的形式与功能单一,区域之间的功能性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与主题进行功能设定。 2、生态观念与景观生态观念相矛盾 在对滨水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高度工业化和快速建设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原有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景观所破坏,原本的自然河流被掩埋等。同时,由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许多城市滨水景观受到了破坏,致使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忽视人性化设计 很多滨水公园设计更为注重对基础设施、绿化设计、景观等因素进行

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4、缺乏整体性、与周边联系较弱 在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缺乏整体性,没有对既有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进行统计与总结,致使滨水公园景观与周边的联系性不强,周边的交通条件较弱,从而形成滨水公园开发后人烟稀少,利用率不高,居民与滨水公园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相对隔离的状态。 5、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一个城市中公共开放性的地带,是体现一个城市地域特征、地方文化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过度追求现代化,许多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趋向模式化,对城市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也正在逐渐减弱,城市的历史与文脉无法得到继成与延续,空间的可识别性变弱。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为例 李滢1张焕发2 (1.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11;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科学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城市湿地水系的可持续设计,协调城市区域功能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满足市民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城市湿地滨水景观系统可持续设计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①。同时,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道、河岸河滨绿化等区域。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的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了物流、能流、信息流传递与交换的场所,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②。 1、现状概述 登封河流众多,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32公里。市域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无外来过境水。夏季降雨占全年45%以上,降水集中,径流大,利用少。 2、规划设计目标 延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概念原则,通过对现状的因借改建,对环保新技术的延伸应用,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道路、水体、绿地等有机联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形象。 突出亲水的理念,根据寺里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局部采用跌水、改变河道、筑坝拦截等技术手段,改善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反差,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与自然水系进行交流,融于自然,回归自然。 3、空间组织方法 通过垂直叠图(overlay-mapping)的技法来配置空间要素,将包含自然格局、城市交通、景观基质等多个元素彼此错置,并经由强烈对比以产生独特的空间品质——形成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交融的生态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登封新区滨水景观系统: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驳岸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驳岸景观规划设计 于焕龙杨玥高大鹏 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在城市河道的整治和景观构建中,应大力提倡采用生态驳岸,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挡墙的硬式驳岸,创建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的生长环境和自然的生态景观。 关键词:规划设计城市水系 Abstract:In the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it should be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ecological revetment,minimiz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masonry retaining wall hard embankment,creating conducive to wetland, aquatic pla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riparian biological growth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Key words:planning and design of city water system;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水系的建设受到空前的重视。城市水系的建设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同时也是绿地系统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是城市里一种独特的景观风貌。一些城市成功地将其水系景观建设成为城市的亮点,城市的名片,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城市滨水绿地的功能和环境特征 城市滨水区域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生态的多样

基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_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概要

表1 古黄河楚地文风景区存在的问题 张鑫磊张彧王云翔曹隽 基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景区景观设计 【摘要】在对宿迁地区历史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古黄河历史文化特色进行了论述,探讨历史文化与滨水空间的关系,及如何在滨水景观中传承历史文化。现以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景区景观规划为例,对该地的资源现状作了调查,剖析今后发展方向,探讨如何对历史文脉进行归整、再现,最后讨论滨水景观设计对历史古迹及文化再现的重要性和宿迁滨水城市发展的特色之处,以期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发扬和构建地域文化特色。 【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文化;规划设计城市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充分认识城市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城市、把握城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对整个城市文化特色的展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今每个城市都非常关注城市特色的展示,人们自然对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体现也愈来愈关注,特别对城市河流、水道的文化特色期待也就愈来愈多。因此,城市特色、历史文化与滨水空间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塑造,再度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 1规划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1.1背景分析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国内外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城市都有着水的文化积淀。宿迁城市水网密集,滨水区建设也有很长的历史渊源,黄河 公园、运河公园、湖滨新城等。这些都是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构成城市整体架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城市滨水空间在城市的产生、选址、发展和繁荣的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文化特色就是指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其地域文化与其景观空间的完美结合,是人们认知一个城市并对这个城市所体验的形象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概括。 宿迁素有“西楚霸王”故里、 “杨树之 乡”的生态城市,历史悠久,运河文化、西楚文化积淀深厚。现今宿迁古黄河结束以往通航、行洪的历史使命,将担任体现宿迁滨水城市特色的新使命。近几年宿迁市政府首先从古黄河清污和驳岸整治开始,经过精心规划和多年的建设,取得一些成绩,但同时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1.2现状分析 楚地文风景区位于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内,紧邻宿迁学院,周边有项王路、黄河南路、厦门路、富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与城市相连,面积121.3公顷。 目前古黄河成为宿迁城市的一条景观河道。经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古黄河两岸在社会经济、用地布局、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沿河景观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表1。 但是宿迁古黄河也有很多潜在的优势条件。它不仅是宿迁城市的主要水脉,还是西楚文化的源泉,是宿迁先民的摇篮。

国内外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国内外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着人类文明。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城市发展史,聚落的形成往往与水源种类与形式的河流、海洋、湖泊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堪舆著作《平洋全书》中有: “依山者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的构城理论。历来濒临江海、湖泊、河流的区域以其便捷的交通、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建城设市的首选地带。 1 城市与滨水区发展进程

水体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城市水系多呈集中式面状、条带状分布,通常影响着城市的肌理结构。其次,滨水绿地是城市与水体的过渡带和连接带,是串联城市中呈斑块状分布绿地的纽带,往往成为城市的景观轴线、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构筑地域景观特色、形成城市意象、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第三,因滨水绿地处于水陆的过渡区,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交接地带,生态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与城市功能的复合性使得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应当慎重对待。 城市与水体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变得错综复杂,城市因水或兴或衰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那些邻近城市的水体逐渐被城市包围,与之俱来的是城市滨水区的高强度开发,继而导致城市滨水区的逐渐衰落,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区和盲区。 2) 高度紧张的城区用地问题突显,侵占或填埋水域作为建设用地,城市蓝线与其他城市用地控制线组织混乱,城区水面面积急剧减少。以徐州为例,市区水面率由20 世纪60 年代的5.8%下降到了2004 年的3.5% 左右,近年来还在不断下降,河流存在严重的填埋、覆盖的情况。

滨水景观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滨水景观中的绿化 学校(学院): 专业:张杰 准考证号码: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摘要 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活力,与其滨水景观带上的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及艺术品位是分不开的,对其环境的改造是必要且重要的. 关键词:滨水景观绿化设计原则应用生态 Waterfront landscape of gree n Abstract: Waters gave birth to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rban development. Most of the world famous city accompanied by a change in the name of the river rise and fall. Urban Waterfront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ublic open space, the development and vitality of urban space, to bring its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y, human design and artistic quality are inseparable,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and important. Key words:Waterfront Landscape; Green Design; Principle; Application; Ecology

论滨水主题公园设计

论滨水主题公园设计:以临海湖滨公园景观规划为例 2010-09-01 09:30:17 作者:maj来源:现代园林杂志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0 条作为一位工作多年的景观设计师,笔者先后参与了多个滨水项目的设计,此次更有幸作为主创设计参与了临海湖滨公园的景观设计,亲历了一个滨水公园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摘要:滨水区域之于城市空间,是一份瑰宝。世界上众多著名的城市,也往往因为它优美,且极具人文特色的滨水景观而享誉世界,诸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等等。滨水区域,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展现的是一座城市的风貌和精神。在进行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时,思考如何同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一座城市的肌理环境相融合,可以说是整个滨水景观设计计的前提。而同时,作为景观本身,设计怎样才能够满足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诉求,也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城市肌理:地域性特质;生态环境:滨水景观;以人为本;主题公园设计;景观规划设计 滨水区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与江、河、湖、海连接的区域,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它在有机传承了大陆与水域之际的过渡,也协调了城市的宏观景观与微观景观,是一个屡次丰富日幻化多样的空间中介。 中国历来非常崇尚滨水文化,在古代,文人雅士游历江河,寄情山水,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句。到现代,滨水景观己不仅仅是一种心灵寄托,更多成为了城市对外展示的窗门-慽市文化延伸的载体,亦或者是城市精神对外的倾诉。如伦敦的泰晤土河了展示城市的历史底蕴:巴黎的塞纳河体现了城市的含蓄内敛;上海的外滩则表达了城市的海纳百川。优秀的滨水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可以以此为支点推动整个城市多方面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位工作多年的景观设计师,笔者先后参与了多个滨水项目的设计,此次更有幸作为主创设计参与了临海湖滨公园的景观设计,亲历了一个滨水公园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此文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有关校园滨水绿地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姓名:陈睿 班级:景观建筑设计01班 学号:20102493 成绩:

目录 前言................................................................................................................................. - 3 - 一、校园滨水景观现状描述..................................................................................................... - 4 - 二、场地分析............................................................................................................................... - 4 - (一)区域位置分析........................................................................................................... - 4 -(二)区域交通分析........................................................................................................... - 5 -(三)区域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 5 -(四)区域周边规划解读................................................................................................... - 6 -(五)区域周边景观资源分析........................................................................................... - 7 - 2.5.1自然资源.............................................................................................................. - 7 - 2.5.2 人文资源............................................................................................................. - 7 - 2.5.3 人工景观资源。................................................................................................. - 7 - (六)区域内部现状分析................................................................................................... - 8 - 2.6.1 内部交通系统..................................................................................................... - 8 - 2.6.2 内部用地性质分析............................................................................................. - 8 - 2.6.3 区域内部景观资源分析..................................................................................... - 8 - 2.6.4 区域使用人群分析及定位................................................................................. - 9 - 2.6.5 区域场地高程分析............................................................................................. - 9 - 2.6.6 区域内已有建筑及构筑物分析......................................................................... - 9 - 2.6.7 区域内视线及天际线的分析............................................................................. - 9 - 三、场地评分(S.W.O.T分析法) ............................................................................................. - 9 - 3. 1、优势(strength)....................................................................................................... - 9 - 3.1.1 资源优势............................................................................................................. - 9 - 3.1.2 区位优势............................................................................................................. - 9 - 3.2劣势(weekness) ........................................................................................................ - 9 - 3.2.1 南湖沿岸缺少亲水平台的设立......................................................................... - 9 - 3.2.2滨水沿岸景观及人工设施的设置过于死板...................................................... - 9 - 3.2.3南湖水环境的“先天不足”............................................................................- 10 - 3.3机遇(opportunities) .............................................................................................- 10 - 3.3.1 学校处于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的阶段...........................................................- 10 - 3.3.2校园文化氛围的深入和发展............................................................................- 10 - 3.4挑战(threats) .........................................................................................................- 10 - 3.4.1是否能够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 10 - 3.4.2 大学学生的普遍“宅”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影响...........................................- 10 - 四、主题确定.............................................................................................................................- 11 - 4.1区域内情况 ..................................................................................................................- 11 - 4.2场地内情况 ..................................................................................................................- 11 - 4.3 使用者情况 .................................................................................................................- 11 - 五、功能确定.............................................................................................................................- 11 - 六、总平面图的确定.................................................................................................................- 11 - 七、分区详细设计.....................................................................................................................- 12 - (一)区域一.....................................................................................................................- 12 -(二)区域二.....................................................................................................................- 12 -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