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考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考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考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考点整理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的地位。人们不仅把他视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把他看成是最可尊敬的教师。二、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只要使人可以预测结果的事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

(二)论教育的目的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1.为什么?---道德是实践的哲学

苏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自然--伦理,划时代)

2.什么是道德?(寻求道德的一般定义---提出伦理学)

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3.教人学会做人

4.智慧即德行

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6.守法就是正义

7.身教重于言传

(四)教育内容

广博而实用的知识,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一次将凡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同时,还很注重体育锻炼。

(五)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原因)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特点)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中世纪大学的自主性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独立自主性

1、独立审判权。1158 年弗累德利克一世发布谕旨,维护波隆那大学学生的利益。其中规定“大学生可以自由通行,不受阻碍,保证大学所在地的安全,不受侵犯。侵犯大学,使大学蒙受损坏者,须课以四倍罚款,赔偿给大学。连大学的信使也享有同样权利”。谕令又规定“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凡外人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结果外人一定败诉。此后这项特权先后授予各地的大学。

2、免除赋税及兵役权。大学师生享有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特权。公元1385 年海德堡大学成立时,洛伯特一世曾许可大学师生免除各种义务或捐税。大学的师生们也逐渐享受了只有贵族和教士才能享有的待遇。大学师生不仅获得了免税的权利,也获得了免除兵役的权利,包括为了保卫城镇而参加民兵团的义务。

3、罢课及迁徙权。欧洲中世纪大学最初的特权就是罢教、罢课和迁徙权。如果中世纪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同大学所在地的城市当局或教会发生矛盾,或者教学、研究和学习活动受到干预时,学生和教师往往分别以罢课、罢教的形式来表示抗议和不满。如果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就以迁移大学校址的形式表示抗议。

中世纪大学的内部自治性

(1)自我管理权

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隆那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

(2)参政权、颁发许可证、教师资格审查权和授予学位权。

一般中世纪大学有 4 ~5 个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教授会”。每个“教授会”推选一名主任,与在学生团体中产生出来的“同乡会”顾问共同推选出大学校长。由此可见,大学教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大学行政管理,大学校长的选举是与大学教授参政密切相关的。(3)学术自由——中世纪大学主体性的核心。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成员教学与研究的自由。早在公元333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曾赐给医生和教师以特权,这是中世纪对大学教授和学生授予特权的基础。1158 年,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了一项保证学者安全活动的法令,规定学者在国内受到保护,如遭到任何不合法的伤害将予以补偿。该法令被看作是向学者保证其学术活动不会招致惩罚的最早步骤。

(目的)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体制)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

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课程)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制度)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意义)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1780 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日学校最初仅阅读《圣经》,以后还教授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相互教学制”。“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 人,再制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 “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所取代。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第一节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世界观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夸美纽斯所生活的环境是新旧两种社会的交替时期,新旧思想对他都有强烈的影响。这种新旧思想的矛盾也反映在他的世界观中,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还有人道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基督教的世界观根深蒂固;

二、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也应是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这是他的宗教性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他又有现实性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实的幸福,并为永

生做准备。这种现实性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

2.教育的作用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首先,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这一见解是有意义的,但是他把教育当作“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则又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其次,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三、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教育者应当遵循;二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探求教育的规律。

四、论普及教育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两层意思:1.内容2.教育对象)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对象普及化,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五、论教学原则---针对教育工作者

1.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引经据典,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采用直观方法。认为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

直观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则利用图片或模型。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则应多采用参观、实验。

关于直观教学,古人早有提及,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尤为重视。夸美纽斯的重大功绩在于他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他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对当时的死记硬背,文字说教的教育来说有着巨大的革新意义而且对教学理论有新的影响。2.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自觉、主动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

3.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责当时学校没给学生以巩固的知识,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专教无意义的功课;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

4.量力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反对给学生负担太大,击中时弊。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夸美纽斯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的、有联系的知识。

历史意义:夸美纽斯以具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

总结前人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做出的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

六、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甚至高于宗教教育。其道德教育的基础不是宗教教义,而是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并提出德育要为国家政治服务,关心国家的文化繁荣。

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自己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在德育中纳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

对于德育的方法,夸美纽斯人提出:(1)尽早开始正面教育;(2)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3)榜样;(4)教诲与规则;(5)择友。

七、教育和教学管理思想

1.建立全国统一学制的设想

为了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儿童都有上学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学制,他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校。

第一阶段:O-6 岁---婴儿期---母育学校

第二阶段:6-12 岁---儿童期---国语学校

第三阶段:12-18 岁---少年期---拉丁语学校

第四阶段:18-24 岁---青年期---大学与旅行

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大贡献。

2.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他所说的班级授课,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的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

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1)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2)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评价:今天看来夸美纽斯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许多意见还是粗糙的,其中也有不少片面的地方,但他总结了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论述,从而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广为后人采用,建立了教育史上的不朽功绩。

第一个提出完整的教学原则;第一个提出建立一个统一学校的体系;

卢梭的教育思想(3★论述)

一、生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二、论人的天性

1.性善论

论人的天性:关于人性的理论,即他的天性哲学。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战的武器。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他认为,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使最初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虽然过着一种动物的生活,但他们是“高贵的野人”,互不欺压。人类之所以变得如此坏,是由于后来人们战胜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学会了利用自然的一些技能,组成社会,继而有了私有财产,特别是发展到暴君专制阶段,就到了不平等的顶点。可见,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

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他认为,良心也是自然天赋的,其作用不仅是指导人们判断善恶,而且能指引人弃恶从善。不过良心虽人人有,但由于世间的吵闹,良心难以起作用。要使良心起作用,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离开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

2.感觉论

卢梭不仅认为人性本善,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即理性。设想了种种训练感官的方法。

三、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 种,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使消极的,不是积极,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

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

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

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四、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卢梭又是一个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的思想家。当他在设想新制度建立后的教育问题时,就特别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了。

的贫富分设学校和课程,要求儿童受同样的教育。对手教育者,即使不能完全免费,国家也要给予补贴。教师需由本国公民担任。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

对自然主义的教育评价是:

自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但是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分影响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教育的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毕生有四次教育实验:

购置一块荒地,取名为“新庄”,向附近的农民传授新的农业技术与方法,在新庄开办了一所孤儿院(亦称贫儿之家);创办了斯坦茨孤儿院;创办布格多夫小学;教育方面的著作有《林哈德与葛杜德》、《葛杜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

裴斯泰洛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虽历经磨难,但初衷不改。他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他长期坚持教育实践,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二、论教育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是与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分不开的。他认为,贫穷的根源是

缺乏教育和无知,不平等的教育制度扩大了阶级之间的差别因此,他主张建立一种平等普及的教育制度,使所有阶层的儿童都受到教育。

裴斯泰洛齐如此相信教育的作用,还在于他深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他认为人生而

潜藏着的各种能力得到外现,充分发挥。

裴斯泰洛齐进一步指出,教育在发展人的天性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各种潜能的发展,使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平衡和谐的发展,否则,儿童的发展就会出现偏差。基于此,裴斯泰洛齐赋予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以重要的意义。

三、论教育心理学化(3★选择)

裴斯泰洛齐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教育心理学具体要求是:

1.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2.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程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协调;循序渐进。

4.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即在适合的时机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四、要素主义教育

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裴斯泰洛齐详细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及劳动教育中的要素问题。

(一)智育

智力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萌芽由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这就是事物的数目、形状、

算数、几何与语文。

(二)体育

体力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劳动中的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都与身体运动分不开,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儿童的体力,也可以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且这些训练应该与感觉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三)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爱,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

助记:

五、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词,而词的最基本要素是声音。语文教学应当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发音教学;其次是单词的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

(二)测量教学法

测量教学的基本要素是直线。测量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和图形,先让儿童形成直观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测量,最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三)算术教学法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儿童对数目形成感觉印象,利用手指、石子、豆子等实物学习计数。在掌握了初步加法之后,再学习乘法、除法、减法。裴斯泰洛齐指出,以感觉印象为基础,算术教学就会变得异常容易。

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

1.新庄“贫儿之家”时期

初步实验

裴斯泰洛齐认为这是帮助未能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村贫民子弟提高劳动能力、学会谋生本能、改善生活状况的最好途径。

性质: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间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2.斯坦兹孤儿院时期

这次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的把学习与手工劳动,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作为办斯坦兹孤儿院的实验内容之一,意味着更有意识的将教劳结合视为探讨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2)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3)“学习和手工劳动能够结合之前,二者必须分别打好基础”:重视学习基础性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手工劳动技能;(4)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时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3★论述)

一、生平

赫尔巴特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思想形成三阶段:伯尼尔、哥廷根、柯尼斯堡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伦理学

正义、公平。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二)赫尔巴特心理学

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一门科学的思想家。他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问题。

统觉一词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赫尔巴特对其批判独立的吸收并借鉴康德、罗克等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思想并用于教学中。

三、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分为两种,

道德观念。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3★简答)

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其次,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多方面的兴趣”。

巴特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德育获得真实的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德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具起来,这有机械论的倾向。

(三)道德教育(管理和训育)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

训育可分四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二是赞许(奖励)。三是责备。四是惩罚。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

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四、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3★简答)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1.兴趣课程体系:

2.统觉与课程

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历史和数学)

3.儿童发展与课程

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

课程程序: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各个部分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以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2★论述)

一、生平

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2★选择)

二、教育的基本原理

(一)统一的原则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福禄培尔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统一于上帝。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主在于展现它们的本质,即展现它们的上帝的精神。

则是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二)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防御性的。自由和自决正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

儿童生活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略;发展过程遭到不良干预。

(三)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与调和。

(四)创造的原则

对儿童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三、教育的分期

福禄培尔认为在个人的内部生活的发展中复现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带着复演说的倾向划分阶段,但每阶段不是由年龄限度而定,而是由某些显著的特征决定。

婴儿期为吸收期,感官发展为主;幼儿期是智力的培育和保护;少年期是学习期,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

四、幼儿园教育理论

(一)幼儿园地位(工作意义与任务)

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

幼儿园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准备。

(二)幼儿园教育方法

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因此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并把游戏看作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

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和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

关主张成为后来美国进步主认幼儿园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三)幼儿园课程

恩物游戏、手工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以及歌唱、表演和讲故事。

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

恩物的条件:

第一,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不能表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

第三,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有趣、透明的观念---者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整体。

(四)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普通学校前应有所准备。这中间的“中间学校”任务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

五、论学校教育(非大纲要求)

福禄培尔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统一性。学校要教什么,取决于少年时期发展的性质和要求。幼儿期儿童认识的任务是对事物外部特性的观察,少年期转向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思考。心灵、外部世界(首先是自然)以及作为媒介物的语言构成少年期儿童生活的核心。因此学校相应地设置三方面课程:认识心灵的科目;认识外在世界的科目;统一二者的科目。此外,增加了表现人的内心的科目即艺术。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1.生平

蒙台梭利是20 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

2.论幼儿的发展

童提供独立进行自由活动的环境,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自然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儿童。

第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敏感期----在某一个敏感时期,儿童对某一练习或物体特别感兴

趣,能够毫无困难的应付和学会当时敏感的事物,敏感期一旦过去,相应的兴趣随之消失。

蒙台梭利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6 岁,称为创造期。该阶段可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3 岁,称为胚胎期,此时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3-6 岁为第二个时期,称为个性形成期。

第二阶段从6 岁到12 岁,是较平稳发展的时期。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一时期最适宜学习,开始形成学习技能和艺术技能,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

第三阶段从12 岁到18 岁,称为青春期。这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又一重大变化时期,是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3.蒙台梭利的自由纪律观

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她认为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但并非任何自由活动都能导致良好的纪律,只有身心协调的活动才能导致纪律。蒙台梭利把这种活动称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纪律,它们通过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因而能促进纪律的形成。第二,工作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

4.感官教育和日常生活技能练习

重视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幼儿处于各种感觉的敏感期。蒙台梭利针对人的各种感官,为“儿童之家”专门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教具。她把感官训练分成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训练。每种感觉又可按其性质和形式分别进行练习。这些感官联系练习还可以校正童早期出现的一些感官上缺陷。

蒙台梭利在对儿童强化感官训练的同时,非常重视儿童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既能促进儿童体力和各种动作能力的协调发展,也是培养儿童独立性的重要手段。

蒙台梭利继承和改造了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等教育家的思想,运用当时医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她的方法强调儿童和选择活动的自由,相信儿童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重视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当时盛行的传统教育的有力挑战,推动了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新教育运动。

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的比较:

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教育理论都受卢梭的影响,主张儿童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②都极其重视幼儿期(尤其是3-6 岁)的教育,重视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提倡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教育内容、方法方面: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否定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②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学习;③教师作用方面: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而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中,教师则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

1897 年的《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1916 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主要着意解决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与社会的脱离;二是教育与儿童的脱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一、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

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置儿童于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2.教育即生活

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在杜威看来,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溶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

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将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引人学校,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杜威之所以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是有积极意义的。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

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很有鉴定的,为《发现法》的教育方法奠定的基础,但是

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质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学规定。

二、教育的目的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

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

三、课程与教材

1.批判传统课程

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2.从做中学

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传统教材与教法脱离儿童本身的需要,不考虑儿童个人的生活与经验。应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况下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它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紧紧满足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此种方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

四、思维与教学方法

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

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觉暗示;明确问题;提出解决假设;推断结果;检验假设。

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第四,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

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学规律。

个人私利而不顾公利,也并不头脑僵化、固守成规而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熟视无睹。

透社会精神,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在方法方面他主要抓学生的感情反应,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内在要求。所以这些思想,对改进当今的德育工作,有借鉴意义。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

核心特点:三中心教师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中心课堂教学中心

教师中心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凸显的是教师的地位,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训育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因为他们生来就具有“盲目冲动的种子”、“不可驯服的烈性”,如果不加以管理,可能会形成“反社会倾向”,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评价:“赫尔巴特作为管理手段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大量安排学校的活动,使儿童没有余力搞小动作。”

系统书本知识中心

赫尔巴特倡导的是学科教学,强调理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较好的科学知识素质和读写算等基本学习技能,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促进人的一般发展。

但是他明确反对课程编排只考虑学科知识逻辑而不考虑教育学的要求,他的课程体系和学科进程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逻辑--多方面的兴趣来安排的。

课堂教学中心

赫尔巴特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强调外部纪律的重要性,以知识的传授和获得为教育的目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

赫尔巴特的教学依据:根据统觉原理,新观念通过与旧观念建立联系而被吸收,这就要求内容的安排要由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逐渐过度到陌生但需要掌握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不断吸收、融合新观念的统觉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对内容的选择,还是对方法的运用,都要考虑学生原有观念的性质,他指出“最有效的、自始至终的安排教学的整体,以使每一个先前的结果能为学生在心理上对相似的和较远的结果作好准备,这是我在一些教育著作中主要考虑的问题”。

赫尔巴特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一方面,只有与学生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保持意识的注意状态,从而更好的接受教材,而真正符合这种需要的是直观教材的运用,使学生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真实和确切;另一方面,由于兴趣的多方面性和相互联系性,他也不满足于学校学科的分离,而要求在学科间建立联系。

赫尔巴特的教学方法:“四段教学法”

杜威的“现代教育”

特点:三中心儿童中心个人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儿童中心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绝对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因为“我们给儿童太突然的提供了许多这种与社会生活无关的专门科目、读、写和地理等,违反了儿童的天性……因此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以儿童发展为主,教学内容以儿童经验为主,教学方法以儿童活动为主,一切尊重儿童。

个人经验中心

杜威认为:“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它们是在以后的年代里发展成为比较详尽、专门而有组织的知识的根基”,但同时他也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经验是且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需要衡量其价值”。

活动中心

杜威的提倡“从做中学”,他提出“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以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以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种技能技巧,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以尽量利用现实生活的各种知识,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做准备;以熟悉变动中的世界,反对固定不变的目标和教材”。

杜威的教育目的

杜威以生长作为教育目的。他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毫无限制,任其发展的;是有具体的素质要求,而不是抽象的。他理论中教育要培养的理想的人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民主意识和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杜威的教学依据

把儿童看作儿童,考虑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一切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便于教学内容的接受和吸收;“从做中学”也是要求学生从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模仿人类获得经验的过程,更便于接受,更具有实践的价值。杜威的教学内容

杜威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学习兴趣,他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作为教学内容的起点,并加以一定的组织、抽象和概括,不然经验将支离破碎、混乱不堪,同时必须保持经验之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承认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课程必须要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有关共同生活的问题,所从事的观察和传授的知识,都能发展学生的社会见识和社会兴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

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来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共始终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学校即社会,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的“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仆现象

教仆是“古希腊雅典侍候和陪伴奴隶主儿童学习的奴隶。……其职责是: 儿童上学往返途中为其拿写字板、七弦琴、竖琴等学习用品, 并监督儿童的行为; 儿童在学校时, 守候在身旁伴读; 儿童回家后, 帮助复习功课, 指导言语举止, 应时礼仪。”

在古罗马, 当孩子离开母亲或乳母的怀抱后,教仆( paedagogus)往往是父母委以教育孩子成长重任的第一人。教仆对古罗马儿童的教育与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监督他们的道德培养,接送他们上学、携带学习用具, 保护安全, 辅导家庭功课,甚至充当外出求学青少年父母的代理人等。

古罗马人选择希腊人做教仆的原因:

?希腊文化是当时地中海世界最先进发达的文化,希腊语是地中海东部的国际性语言;

?罗马人认为希腊人的儿童观以及对儿童的行为、举止、衣着等要求比较符合他们的

传统民族观念;

?共和后期政局的混乱需要有专门的人来保护孩子;

?身为罗马公民的父亲们无暇顾及孩子也是教仆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一个理想的教仆可以包揽孩子的一切。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美德和接送其上学,还要辅导他的功课, 包括回答其千奇百怪的问题。这就要求教仆学识丰富, 性格和蔼,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 他们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智力发展和文学教育转交给家庭教师或学校教师, 而孩子言行的监督与社交礼仪的培养, 仍由教仆负责。护送孩子上学, 携带沉重的学习用具也是他的重要任务。

礼仪的传授例如就餐时,要穿着罩衫与教仆坐在一起,不要抢夺食物, 不要把手张开去拿食物, 而应该优雅地用拇指和其中的一个指头,或至少要用两个指头。一名罗马少年走在街上, 教仆一般会催促他低头看地, 不允许东张西望, 目的是防止孩子看到不好的场面而受到不良影响。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D)。 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2.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A)办理。 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3.古代西方第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着作是(C)。 A.《理想国》 B.《法律篇》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政治学》 4.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D)。 A.科学性 B.民主性 C.平等性 D.宗教性 5.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C)学校。 A.等级性 B.贵族型 C.世俗性 D.宗教性 6.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A)的教育。 A.世俗封建主 B.教会封建主 C.资产阶级 D.城市平民 7.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B)、天文、音乐等。 A.物理 B.几何 C.化学 D.生物 8.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C)的文化革命。 A.奴隶主阶级 B.封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9.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C)。 A.拉伯雷 B.蒙旦 C.莫尔 D.维多里诺 10.斯图谟是宗教改革运动中(B)派的着名教育家。 A.天主教 B.路德 C.卡尔文 D.耶稣会 11.斯图谟创立的新型古典文科中学采用(A)教学制度。 A.分级 B.不分级 C.不分班 D.混合班级 12.路德派新教提倡的小学是以(D)子女为教育对象的。 A.贵族 B.上流社会 C.资产阶级 D.下层劳动人民 1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A)为理论基础。 A.感觉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控制论 14.卢梭是反对(B)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 A.奴隶 B.封建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15.赫尔巴特的教学代表作是(C)。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16.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C)。 A.《理想国》 B.《爱弥儿》 C.《林哈德与葛笃德》 D.《巨人转》 17.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A)。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点 1、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答:1、他受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热爱儿童,重视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他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主和科学 思想,他关于普及教育和科学文化的主张预示了近代教育的方向。 3、他拟定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单轨学制,后来更发展 为一个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近代单轨学制及终身教育的先驱。 4、他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在学校管理方面也提出很多设想。 5、他努力探讨教学工作的规律,提出了改革旧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工作的原则 和方法,奠定了近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他被称为“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教 育史上的哥白尼” 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行政制度: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行政制度有两种类型: ①、以波隆那大学为代表,由学校掌管学校行政,由学生充任校长; ②、一种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学校行政由教师掌握,校长由教师担任。南方诸如意大利、西 班牙、葡萄牙以波隆那为例;北方诸如英国、德国、丹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3、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A、相同点: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 教育。此外,两者均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军体训练。 B、不同点:(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 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和人类___________ 的需要。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4、《___________ 》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编定的。 6、朱熹将人性分成"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 "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7、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 8、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___________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9、《大教学论》是___________的教育代表作。 10、基佐法案是法国_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11、德国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是___________创办于___________ 年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12、美国的教育在学制上是___________ 制。 13、日本从___________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4、洛克从培养___________ 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15、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4、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5、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7、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A.英国B.法国C.尼德兰D.意大利 8、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旨在资助各州大办()学院。 A.民族B.赠地C.商贸D.社区 9、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 A.先天禀赋B.后天教育C.环境影响D.上帝决定 10、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 育思想 (四)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内心自由是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有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按照道德规律办事,是自己行为符合理性原则;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是“绝对的善”;正义就是守法的观念;公平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他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他的关于统觉的概念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阀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阀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的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阀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3.道德教育理论 他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前者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后者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五种道德观念。他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道德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4.课程理论 他的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统觉理论是他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他为课程设计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此外,他还讲课程与儿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善和系统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5.教学理论 根据他的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过程。他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他认为,兴趣活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

外国教育史试题有答案

1、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一)填空题 2、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____ 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3、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 《理想国》_________ 。 4、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柏拉图—提出的。 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政治学》_______ 。 6、昆体良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 《论演说家的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 。 7、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农民兼军人_______________ 。 8、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教会____ 对教育的垄断局面。 9、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______ 的文化革命。 19. __________________ 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捷克的教育家。 11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_______ 的教育代表作。 12、法国直到20世纪初仍存在着自然人轨学制。? 13、卢梭提出了培养—《爱弥儿》“自然教育” __ 的教育目的。 14、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15、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_________ 。 16、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代表是—管理_________________ 。 17、赫尔巴特提出的儿童—自然教育—方法之一是惩罚性的威胁。 18、蒙台梭利是现代著名的—意大利________ (国)女教育家。 19、感官______ 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20、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儿童_____ 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21、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_____________ 。 (三)选择题 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d ________ 。 A.文雅教育 B ?职官教育 C ?书吏教育 D ?科学教育 2、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a_等。 A.寺庙学校 B ?教区学校 C ?文法学校 D ?修辞学校 3、“三艺”为____ b—所创设。 A.柏拉图B .智者派C .亚里士多德 4、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 c _____ 和角力 A.游泳B .射箭C .投标枪D .击剑 5、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 a ______ 办理。 A.私人B .企业C .国家D .私人和国家共同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d _______ 。 A.智育B .美育C .劳动教育D .军事体育 7、“知识助产术”是____ c __________ 提出来的。 A.智者B .昆体良C .苏格拉底 8、苏格拉底法也称为____ c _____ 。 A.相互教学法B .发现法C .知识助产术 D .雄辩术 9、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____ a ______ 。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 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为《上帝之城》;(1)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2)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包括①正反论辩式②开放调和式③启发诱导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2.骑士教育: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②侍童教育(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

外国教育史教程重点(汇编)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认为教育是生物的本能、人与动物都存在,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教育的 2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将教育的起归之为心理现象,认为在原始社会,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我国的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雅典教育(学校的情况)①文法学校(教授读写算等知识②弦琴学校(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2.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4、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5高等教育得到真正发展6教育机会组度夸大更多人更多社会集团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1.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特殊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优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不断诱导对方承认自己错误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他还认为健康在于锻炼。 2.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1.西塞罗《论雄辩家》,谈论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与品格。雄辩家的内容和 方法:1、要有广播的知识2、要有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3、要有优美的 举止与文雅的风度。方法是联系,最常用的模拟法实验所,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世俗封建主教育的类型:①宫廷学校(培养贵族,学习科目:七艺,教学方法:问答法) ②骑士教育(特殊教育形式,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分为家庭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文、法、神、医等四科来进行。从组织上,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特点:1、最初形成时表现出自治的特点。2、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3、学校利用教会、世俗政权以及各地方的矛盾为自己争取特权。 1,对西塞罗《论雄辩术》颇有心得,热衷于身心 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①开办宫廷学校,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②主张通才教育,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③重视 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养成 2.拉伯雷,讽刺性文学作品《巨人传》(教育自由观、重视体育、要求认识所有事物,提出新的学习方法。 3.卡斯底格朗,意大利人,《宫廷人物》 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人本主义②古典主义③世俗性④宗教性⑤贵族性 5. 创建和完善新教中学方面成就突出(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采用分级教学制度)1.夸美纽斯的2层意思: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应努力探索发现这些规律) 2.夸美纽斯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的宫廷学校。A.古代埃及B.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 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3.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办理。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4.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 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5.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和角力。A.游泳B.射箭C.投标枪D.击剑 6.苏格拉底法也称为()。 A.相互教学法 B.发现法 C.知识助产术 D.雄辩术 7.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 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 8.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是() A.教堂 B.修道院 C.学院 D.学校 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基督教信条中的组成部分()A.禁欲 B.苦行C.修行 D.行善 10.弗吉里奥是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其思想大大受益于古罗马的一位教育家,这位教育家是() A. 昆体良 B.奥古斯丁 C.西塞罗 D.格里诺11.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 A.《大教学论》 B.《世界图解》 C.《母育学校》 D.《论天赋才能的培养》 12.17世纪初,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哲学家是() A.洛克 B.弥尔顿 C.培根 D.裴斯泰洛齐 13.16世纪之后,英国初等教育由()掌管。 A.天主教教堂B国家政府 C 罗马教堂 D 国教会 14.培根以提倡()和科学教育而著名。A.普及教育B.自然科学C.要素教育D.古典教育 15.裴斯泰洛齐认为初等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 ) A.道德教育 B.要素教育 C.自然教育 D.智育教育 16.教育史上,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被人们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为()

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

古代: 一、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又称谈话法、讨论法、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①优点:这种方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并不直接将各种知识交待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从他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致,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教学法所吸收。 ②局限:苏格拉底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近代: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 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特别是课程具有古典性质。 3.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强调受教育者的兴趣、要求、欲望和自由,重视探讨新的教育方法 以促进其天性的发展。 4.世俗性:其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5.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想消灭宗教,而是希望 以世俗和人文主义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三、试述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 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教学原则的论述则是他的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主要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遵循自然原则:首先,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其次,夸美纽斯也十分强调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 ⑵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则,把学校从“文字教学的绝境中引导到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的广阔道路上来”,抨击了经院主义教育。但也夸大直观性原则的弊端,不理解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⑶启发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呆读死记,反对强迫教学。 ⑷系统循序渐进性与原则: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当是系统的,教学的进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⑸巩固性原则:他认为,练习和复习是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⑹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必须照顾儿童的年龄发展,应将儿童的年龄所能接受的材料交给儿童。 夸美纽斯依照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 1、春秋时期: 是儒学的初创时期。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2、战国时期: 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孟子建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与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的学说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汉代: 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 4、北宋: 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 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这意味着儒学的内容要适应不同朝代的统治需要作出调整,这也是儒学本身发展的表现。而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直接使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朝代不同。 2、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确认影响着当时的文教政策。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教学提纲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公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 与巴比伦一样,古埃及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天文学上能区分恒星和行星,还制作了天体图和太阳历;数学上,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医学上的木乃伊制作;建筑方面的金字塔的建造都是人类史上的杰作。一般认为古埃及建立的学校是人类最古老的学校。 1、历史背景 ①地处泥罗河流域,农业发达 天文学:观测天象,预测气侯及河水泛滥的同期建立科学几何学:丈量田亩、建造庙宇、房舍 水利学:灌溉 知识体系医学:制造木乃伊、医疗 地理学:对外贸易、军事远征 ②前3500年进入妈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法老)采取配置大小官吏,强化国家机器,实行对外侵略和宗教统治,这些知识要有专门的机构传授。 ③文字出现:图形文字→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复合文字 2、学校类型: 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宫廷学校:培养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成后充任官吏,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 到了中王国时期,一些政府机关在机关内部附设职官学校,招收贵族及官员子弟,以政府办公处所为校址,官吏充任教师。 此外,还有寺庙学校。一些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同时又是传授高深科学知识的学府,吸引着要求深造的青年到寺庙里求学,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探讨。 书吏学校:包括绘文书吏、书信书吏、军队书吏、国王书吏等,学习的内容

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

一、古典时代得教育(斯巴达、雅典):以斯巴达与雅典为代表得城邦时代 二、斯巴达得教育 (1)教育背景(军事化得农业国家;由严重对立得三个社会阶层构成得国家) (2)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3)实行严格得体检制度,以保证体质上得优越性。 (4)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得教育。7岁—18岁男子进入教育机构,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并接受严酷得训练。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得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年满20岁得公民子弟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5)重视女子教育。 (6)斯巴达人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而不关注文化知识得学习 (7)教育目得在于培养体格强壮得战士 三、雅典得教育 (1)民主化得商业社会 (2)高度重视教育,盛行私人办学 (3)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与审美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属于预备公民阶段。20岁,经过一定得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获得完全得政治权利。 (4)雅典教育得目得在于培养身心与谐发展得能履行公民职责得人. 请思考: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得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 四、西方三杰——-柏拉图得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国家管理(①国家控制教育,公养公育,培育人才. 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得长官. ③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与军人)

教育学知识点之外国教育史部分1

教育学知识点之外国教育史部分1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准备,即宗教性和现实性的相结合,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2)教育的作用:①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②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3)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他教育体系的指导性原则,包括两重含义①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②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心的特点;(4)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泛智”思想(就是使所有人都获得“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主张全国统一学制,将教育分为四阶段①母育学校(1-6岁)②国语学校(6-12岁)③拉丁文学校(12-18岁)④大学(18-24岁);(5)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①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②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在于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6)论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自觉、主动性原则③巩固性原则④量力性原则(根据教育适应自然提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⑤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7)论道德教育:①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②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③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在德育中纳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劳动教育;④对于德育的方法,夸人提出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8)教育管理思想:主张应由国家来管理教育而不是教会,夸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国家设置督学的人;(9)对夸的评价:《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本独立性态的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以具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总结前人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细,为改革教学做出的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但其思想仍是经院哲学和机械唯物论相结合的产物,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 2、卢梭的教育思想——“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1)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把所受的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教育;“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消极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①正确看待儿童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③自然后果法;(4)自然教育的教育阶段: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①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以身体养护为主;②在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反对儿童在这一时期读书;③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④在青年期(15-18岁),主要是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模拟试题

20*教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教育史模拟题 一、选择题 1.英国在教育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D A 中央集权制 B 地方分权制 C 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D 议会、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 2.下面哪个法案奠定了20 世纪英国的教育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C A 福斯特法案 B 富尔法案 C 巴尔福法案 D 费舍法案 3.下列哪个法案不是关于初等教育的?D A 费舍法案 B 费里法案 C 福斯特法案 D 富尔法案 4.下列哪个法案或报告不是关于中等教育的?A A 雷沃休姆报告 B 巴特勒法案 C 史密斯-休斯法案 D 朗之万-瓦隆方案 5.在法国教育史上,《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有着重要地位。这部法案确立法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基本办学原则,这三条原则是:A A 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 B 学术自由民主治校学科综合 C 自治自由综合 D 学术自由民主参与学科性结构 6.下列哪个法案或报告不是关于职业教育的?C A 哈比改革 B 阿斯蒂埃法案 C 费里法案 D 史密斯-休斯法案 7.下列哪个法案或报告不是关于高等教育的?A A 斯宾斯报告 B 雷沃休姆报告 C 国防教育法 D 罗宾斯原则 8. 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儿童的设想,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分流的主张。A A 哈多报告 B 福斯特法案 C 斯宾斯报告 D 富尔法案 9.《费里法案》的颁布大大促进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正是《费里法案》奠定了法国初等教育的三项基本原则,即义务、免费和:C A 自由 B 民主 C 世俗化 D 职业化 10.下述哪个法案规定应为3-5 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B A 费里法案 B 费舍法案 C 福斯特法案 D 巴特勒法案 11.德国曾长期施行教育上的双轨制,直到时期才被废止。A A 魏玛共和国 B 希特勒统治 C 二战后 D 20 世纪80 年代

外国教育史重点范文

外国教育史重点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学校:泥板书舍(巴比伦) 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在公元前2100年,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世俗教育机构。 2、古代埃及学校的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 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 3、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 4、注重道德训练,不重视智商 5、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这一阶段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 2、私人办学 3、全面和谐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最大) 3、智者: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的人;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以及有治国能力的人;后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4、智者的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 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3、智者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 ②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

③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 ④第一次提出以考试做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⑤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 ⑥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 ⑦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消极:①《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 ②它拒绝变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3、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4、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性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1、古罗马三个阶段的教育体制: 1、共和早期,家庭教育,目标是培养农夫、军人 2、共和后期,私立学校,演说家、政治家 3、帝国时期,国立学校,忠诚的官吏和顺民 2、昆体良的主要教育思想 著作:《雄辩术原理》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 他强调以下观点: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他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其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 1培养雄辩家、政治家; 2教育适应天性,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3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4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5重视学前教育 教育理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启发诱导,并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对教师的要求。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教会教育机构: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形成的原因:1、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成为专门的职业;2、新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福禄贝尔的教 育思想 (五)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一,统一的原理。 人类首先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的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这就是上帝的任务。 第二,发展的原则。他第一次把“进化”概念完全而充分的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把人性看成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和成长的东西,教学就要适应这一原则。 第三,顺应自然的原则。在他看来,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因此,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身上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标志就是容忍、顺应,仅仅是保护性的。二自由和自觉正是全部教育的目的和追求。 第四,创造原则。在他看来,上帝是有创造性的,那教学也应仿效,因此,创造性便是一个主要原则。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幼儿园教育理论 他认为,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是他们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他们智力,尤其是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幼儿园还担负起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他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主性(self-activity)。依据这一原理,他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高度评价游戏的教育价值,认为是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在课程上,主要有游戏与歌谣、恩物游戏、手工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以及唱歌、表演和讲故事等,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游戏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最值得一提的是恩物。是他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它的价值在于帮助儿童认识自然以及其内在规律。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有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认识自然。此外,他还注意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加强之间的连续性。 (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 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 马、恩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重点及习题

第1-2章史前教育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 B )。(教育学统考2009年) A.“拉比” B.“古儒” C.“书吏” D.“教父” 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2.通常,苏美尔和( A )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A. 巴比伦 B. 印度 C. 埃及 D. 中国 3.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其中的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 A )。 A. 读写 B. 苏美尔文 C. 文法 D. 祈祷文 A。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之外,还有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 4.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的是( D )。 A. 文士学校 B. 职官学校 C. 僧侣学校 D. 宫廷学校 5.古代埃及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 C ). A. 文士学校 B. 职官学校 C. 僧侣学校 D. 宫廷学校 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 6.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 A )。 A. 《吠陀》经 B. 苏美尔文 C. 文法 D. 祈祷文 7.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的是( A )。 A. 佛教教育 B. 婆罗门教育 C. 职官学校 D. 宫廷学校 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音,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 8.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 C );“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 D );希伯来的教师称为( A )。 A. 拉比 B. 校父 C. 专家 D. 古儒 苏美尔时期已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密切联系,由于泥板是学校的主要学校工具,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在泥板书舍中,负责人称为“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希伯来的教师称为“拉比”。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答: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