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可能考题整理

形势与政策可能考题整理

《形势与政策》可能考题整理

1.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1)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人数,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0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由于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2)贫困问题有新特征

特征一:发展不平衡显性化

到2012年底,贫困人口仍有近1亿人。其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有西藏、甘肃、贵州、新疆、云南和青海六个少数民族比例比较高的省(区)。2011年全国12.238万扶贫对象中有近一半人(49%)生活在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属于扶贫攻坚的硬骨头。重点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06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

特征二:致贫因素复杂化

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发,因灾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十分突出。社会隔离和交通、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投入不足。贫困地区农民医疗支出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六成。重点贫困县半文盲比例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

(3)解决粗放扶贫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忽视。

(4)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民,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而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2.如何做到精准扶贫?

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3.当代大学生对暗战应有的态度?

(1)对隐蔽行动的“常态化”认识

国家竞争,必然伴随各种手段,外部势力采用隐蔽行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对隐蔽行动的危害性的认识

隐蔽行动谋求的是外部势力的利益,对于我国国家利益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应保持警惕。

(3)抵制隐蔽行动,最终落脚点在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制度成熟、人民自信。

4.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发思古之幽情”?

对近现代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的宣传和了解——“只见革命之宏大”?

如何推动对当代先进文化的自信——“重点和难点”!

出路一:宣传

向自己宣传、向世界宣传,如何宣传?宣传哪些?

习近平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出路二:学习

向民间学习、向世界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哪些?

当历史衰退的时候挽救它的东西只有两种。一个是民间的,一个是外来的东西。我们现在要挽救这个衰退的文学惟一的方式也是两个,一个是民间学习,一个是向外国学习,这是我们应有的姿态。——莫言

出路三:推动

政治变革、文化体制的推动?

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可以使文化改变,“政治改变了文化,使之免于沉沦”,如新加坡李光耀使新加坡成为尽可能无腐败的过年,可是以后呢?政治能永远使社会“免于沉沦”吗?政治行动和社会行动如何使文化变得更有利于进步?这是中心问题。

——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前言,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未来的廉政之路怎么走:反腐的途径?

(1)把预防为主作为非专门反腐机构的首要策略

(2)严格管理的同时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

(3)抓实转变政府职能从源头减少腐败

(4)畅通社会参与反腐败的各种渠道

(5)大力提升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6)始终坚持走法治反腐的道路

6.“生态文明”的概念

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文化伦理形态。

7.建设美丽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来自百度)

(1)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的重要内容。

(2)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8.建设美丽中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怎样理解“融入”的含义?

(来自百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党加强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9.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好主体功能区,合理开发布局,做好顶层设计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做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法律建设、评价体系、目标体系、考管制度和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和市场调节,生态意识教育和公众参与。。

10.关于隐蔽行动的概念辨析:秘密活动、间谍活动、隐蔽行动

(1)秘密活动:一切隐藏的、被掩盖的、不愿让人知晓的活动的总称

(2)间谍活动:

SPY:受雇于某一国家或组织秘密收集其他国家或组织情报的人。

我国一般将间谍活动定义为秘密搜集情报活动和颠覆破坏活动。

(3)隐蔽行动:

隐蔽活动的内涵:

目的:服务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维护美国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

主要手段:综合运用隐蔽的政治、经济、宣传和准军事行动。

特征:掩盖美国政府的作用,即使暴露也可以不认账。

隐蔽活动属于秘密活动,但不是间谍活动。

从隐蔽行动的内涵可知,这一概念和秘密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隐蔽行动也属秘密活动,也可称为秘密活动;其区别是,秘密活动的内涵更宽泛,隐蔽行动只是其中之一,除此而外,间谍活动、反间谍活动等均属秘密活动。“秘密活动”与“隐蔽行动”的关系,即是一种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隐蔽行动与间谍活动的关系,它们同属秘密活动,但任务和方式各异。间谍活动旨在秘密刺探、收集传递情报,任务较为单纯;隐蔽行动是秘密从事颠覆、破坏、纵火、放毒、挑拨离间、造谣惑众、援助制裁等等各种活动,任务较为复杂;间谍活动所采取的方式一般是秘密进行,不露痕迹,使对方根本不知道发生过这样的事,如窃听谈话、偷拍文件、盗窃密码等;隐蔽行动所采取的方式一般是对方能感知的,只是要掩盖其组织者与实施者的真实身份。

11.十八大以来廉政建设取得的成就:

(1)责任追究有新突破——党风廉政责任有新认识

(2)监督执纪用新举措——有力举措层层传导压力

(3)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有新进展——纪检监察职能定位更清晰

(4)党风政风民风出现新变化——党风政风带民风加速提纯

12.(来自同学分享的题目)

材料一:我国改革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当前,改革关注的主要问题已从宏观层面转向具体层面,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深化司法制度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分析我国改革发展历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依据。(来源百度)

答: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化。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改革实践中,正确的措施得到了检验和坚持,错误的做法得以修正,使改革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和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深化司法制度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