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例研磨:说课篇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例研磨:说课篇之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文章回忆了亨特在晚年时依然能清晰地记起自己8岁那年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其中的心理描写极其生动、自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生感悟也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下面我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运用、教学过程和课堂小结。

一、说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单元的自读课。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人生的意义和和价值,学习要求是在默读的基础上,圈点批注,理清作者思路。而本课心理描写生动、自然,方法多样,作者也是以心理活动的变化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冒险—历险—脱险的人生经历。文章结尾的人生感悟,自然生发,触动心灵,对于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极具指导意义。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没有太大问题,作者所写的爬悬崖的冒险经历也是自己孩提时代的事情,与学生的距离很近,便于理解,但是在通过抓关键词据复述课文上,还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完成起来相对困难,所以要提前帮助学生审题。

在品析语言中,学生可以做简单的圈点批注,但是深入到语言内部,抓关键字,抓标点,具体分析人物心理,对于学生还是一个难点,需要老师带着深入细致地进行归纳梳理,从而提炼出理性的、操作性强的方法,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说目标:

本课拟定四个教学目标,即:

1.通过课堂检测,学生熟练掌握课后字词形音义。

2.通过默读课文,勾画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词句,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3.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分角色模拟朗读,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

4.结合文章主旨,畅谈人生启迪。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及教学目标2和教学目标3:

通过默读课文,勾画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词句,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分角色模拟朗读,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

五、说教法运用:

本课重点运用圈点批注法与角色扮演法,这个会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再详细解释。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字词检测与辨析,整体感知复述文章,品读历险归纳方法,模拟对话再探心路,结合自身畅谈启示,文本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我们先来说第一个环节:字词检测与辨析。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准确掌握课后字词,辨析易错字词形音义。学生先利用工具书自己预习课后生字词,标出有问题的,课上老师再针对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字词形音义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因为老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要给学生一个方向,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字音的部分可以选择“符合”和“参差不齐”,引导学生关注多音字,字形的部分可以让孩子区分“扒”与“趴”,偏旁的改换对于字义的影响,以及“暮”字,如果替换掉下面的“日”,你还会想到哪些字?对于字义的改换有无影响?四字词语中“哄堂大笑”中的“哄”字根据字的构成,你猜一下会是什么意思呢?“口”代表发声,“共”代表很多人一起,所以“哄”字就是很多人同时大笑的意思。

接下来的环节是整体感知,复述文章。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词语,试着复述这个故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初读文本,感知大意,并通过抓关键词句,帮助自己可以完整地复述课文。在学生默读之前,一定要先帮助学生审清题目,在默读的过程中进行关键词句的圈画,老师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板书心理变化的词语:犹豫、害怕、恐惧、骄傲、惊讶,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即冒险——历险——脱险,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第三个环节品读“历险”,归纳方法,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接读“历险”

部分,圈点批注具体体现“我”“害怕”的语句,分析归纳心理描写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训练学生圈点批注,深入品读的能力,指导归纳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便于以后写作时可以把心理写具体,从而学以致用。对于具体体现害怕的语句,学生找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就具体的语句深入进去,通过抓其中的关键词甚至标点来总结方法是学生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带着孩子一点一点的去分析,比如这句话“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其中一个冒号,引出后面的语句就是亨特当时心里的真实的、具体的想法,这就是直接的心理活动描写。再比如这句话“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其中就是通过“爬”“贴”“抓”以及其他孩子“站”这样的动词对比写出“我”的害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找到动词可以表现人物心理,但是对于修饰动词的形容词以及副词却不敏感,我们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即老师朗读一下去掉这些形容词、副词之后的句子,让学生对比一下两者的变化,那么学生就会很快找到“缓慢”“尽可能”“紧紧”“偷偷”这样的形容词、副词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就是间接的心理活动描写。关于间接描写,还有“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这句话。人物语言中的标点也可以表现人物心理,本句中的省略号可以让学生试着补出省略的内容,并追问: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引导孩子关注标点。“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但是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有作用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一个人心里害怕时,天色昏暗很显然比阳光明媚更让人恐惧,这也是间接的心理活动描写。随着学生的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总结出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并进行这一环节的小结,引导孩子在写作中可以仿照这一方法,学以致用,将作文写具体。

第四个环节是模拟对话,再探心路。模拟父亲出现救“我”脱险的父子对话,引导孩子在转换视角,模拟对话的同时关注标点。

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

了,又能怎样?

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听我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看到了吗?

看到了。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其中爸爸刚出现时是叹号,表现出了自己在绝望之后陡然而生的希望,但接下来的问号却表现了心理的一个波动,爸爸是粗壮的中年人,他不可能爬上来救我,转而希望破灭。爸爸在指导我爬下悬崖时,我内心极度恐惧,所以语言是用叹号。但是到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一步一步走下来时,标点就变成了句号,由此表现出心理已经由恐惧害怕慢慢变得有自信了。所以,这一环节其实也是上一环节心理方法的实战分析。

第五个环节是结合自身,畅谈启示。这一环节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在朗读中学生也就读出了文章的主旨。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一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理解了主旨之后,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谈谈在自己遇到了困难时也可以拆分困难,分解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会一步步走向预定的终点。

最后一个环节是文本小结与布置作业。进入课堂尾声的小结很有必要,让学生回顾整理本节课的课堂重点,即心理活动的描写有直接的心理活动描写和间接的心理活动描写,间接的心理描写又包括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和环境描写。文章启示对于我们的人生也极具指导意义。最后的作业是运用课上所学的心理描写1—2种方法,模拟下列三种情境中的一种,写一段心理描写,字数不少于200字。

1.弱科考试,监考老师有事出去;

2.老师误解,满心委屈;

3.考试满分。

七、亮点与反思

亮点: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归纳与总结,对于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有指导意义。

改进:故事复述环节中可以设置语境,例如“回家给父母讲讲今天学习的故事”,改换人称等,让学习更有趣味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