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执业中药师考试单味药总结汇总

执业中药师考试单味药总结汇总

执业中药师考试单味药总结汇总
执业中药师考试单味药总结汇总

第一章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1.麻黄: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桂枝: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3.紫苏: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4.生姜: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5.荆芥:微温,归肺、肝经。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6.防风: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7.羌活: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8.细辛:温,归心、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9.白芷: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香薷:微温,归肺、胃、脾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11.藁本:温,归膀胱、肝经。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2.苍耳子:温,归肺经。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13.辛夷: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14.西河柳:微温,归肺、胃、心经。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二)辛凉解表药

1.薄荷:凉,归肺、肝经。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2.牛蒡子: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3.蝉蜕: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桑叶: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5.菊花:微寒,归肝、肺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6.葛根: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7.柴胡: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升麻: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9.蔓荆子: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0.淡豆豉: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11.浮萍:寒,归肺、膀胱经。

12.木贼: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第二章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2.知母: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3.天花粉: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4.栀子: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5.夏枯草:寒,归肝、胆经。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6.芦根: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7.竹叶:寒,归心、肺、胃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8.淡竹叶: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9.决明子:微寒,归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0.密蒙花:微寒,归肝、胆经。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11.谷精草:平,归肝、胃经。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2.青葙子:微寒,归肝经。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1.黄芩: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黄连: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黄柏: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4.龙胆: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苦参: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三)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2.玄参: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3.牡丹皮: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4.赤芍: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5.紫草: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6.水牛角: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四)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连翘: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3.蒲公英: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4.大青叶: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5.板蓝根: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6.牛黄: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7.鱼腥草: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8.射干: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9.白头翁: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0.败酱草: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痰止痛。

11.青黛:寒,归肝、肺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定惊。

12.重楼:微寒,归肝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13.穿心莲: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

14.白鲜皮:寒,归脾、胃、膀胱、小肠经。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

15.半边莲:寒,归心、小肠、肺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16.土茯苓:平,归肝、胃经。解毒,利湿,通利关节。

17.山豆根: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18.马齿苋: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

19.大血藤:平,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

20.白花蛇舌草: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消痈,利湿。

21.野菊花:微寒,归肺、肝经。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22.熊胆: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23.紫花地丁: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24.金荞麦:微寒,归肺、脾、肝经。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

25.鸦胆子: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

26.垂盆草:凉,归肝、胆、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27.秦皮:寒,归大肠、肝、胆经。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28.马勃:平,归肺经。清肺,解毒,利咽,止血。

29.木蝴蝶:凉,归肺、肝、胃经。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30.半枝莲:寒,归肺、肝、肾经。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1.青蒿: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2.地骨皮:寒,归肺、肝、肾经。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

3.白薇:寒,归肝、胃、肺经,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4.胡黄连: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解热毒。

5.银柴胡: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第三章泻下药

(一)攻下药

1.大黄: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功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2.芒硝:寒,归胃、大肠经。泻下,软坚,清热,回乳。

3.芦荟:寒,归大肠、肝经。泻下,清肝,杀虫。

4.番泻叶:寒,归大肠经。泻热通便,消积健胃。

(二)润下药

1.火麻仁:平,归脾、大肠经。润肠通便。

2.郁李仁:平,归脾、大肠、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三)峻下逐水药

1.甘遂:寒,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2.巴豆:热,归胃、大肠、肺经。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3.京大戟:寒,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4.红大戟:寒,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5.牵牛子: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6.芫花:温,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7.千金子:温,归肝、肾、大肠经。泻水逐饮,破血消症瘕。

第四章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1.独活:微温,归肾、肝、膀胱经。祛风湿,止痛,解表。

2.威灵仙: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3.徐长卿:温,归肝、胃经。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4.木瓜: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5.蕲蛇:温,归肝经。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6.海风藤:微温,归肝经。祛风湿,通经络。

7.伸筋草:温,归肝、脾、肾经。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8.乌梢蛇:平,归肝经。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9.路路通:平,归肝、胃、膀胱经。曲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10.川乌:热,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11.青风藤:平,归肝、脾经。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二)祛风湿热药

1.防己:寒,归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痛,利水。

2.秦艽:微寒,归胃、肝、胆经。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水退黄。

3.豨莶草:寒,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4.络石藤:微寒,归心、肝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5.雷公藤:凉,归心、肝经。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6.臭梧桐:凉,归肝经。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7.丝瓜络:平,归肺、胃、肝经。祛风通络,化痰解毒。

8.穿山龙:平,归肝、肺经。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三)强筋骨药

1.桑寄生:平,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2.五加皮: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3.香加皮:温,归肝、肾、心经。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4.千年健:温,归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

5.鹿衔草:平,归肝、肾、肺经。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1.苍术: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2.厚朴:温,归脾、胃、肺经、大肠经。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3.广藿香: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4.砂仁:温,归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5.白豆蔻: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6.佩兰: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

7.草豆蔻:温,归脾、胃经。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8.草果: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1.茯苓:平,归脾、心、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2.薏苡仁: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3.泽泻: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4.猪苓: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二)利水通淋药

1.车前子:寒,归肾、肝、肺经。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明目,清肺化痰。

2.滑石:寒,归胃、膀胱经。利尿通淋,清解暑热,外用清热收湿敛疮。

3.木通: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4.萆薢:平,归肝、胃、膀胱经。利湿浊,祛风湿。

5.石韦:微寒,归肺、膀胱经。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6.海金沙: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止痛。

7.瞿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8.萹蓄:微寒,归膀胱经。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9.地肤子:寒,归肾、膀胱经。利尿通淋,祛风止痒。

10.灯芯草:微寒,归心、肺、小肠经。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11.冬葵子:寒,归大肠、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三)利湿退黄药

1.金钱草: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2.茵陈: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热利湿,退黄。

3.广金钱草:凉,归肝、肾、膀胱经。清热除湿,利尿通淋,退黄。

4.连钱草:微寒,归肝、肾、膀胱经。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第七章温里药

1.附子:大热,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2.干姜: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3.肉桂: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4.吴茱萸:热,归肝、脾、胃经。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5.花椒:热,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6.丁香:温,归脾、胃、肾经。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7.小茴香: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8.高良姜: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9.芘茇:热,归胃、脾、大肠经。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第八章理气药

1.陈皮:温,归脾、肺经。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2.枳实: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3.木香: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4.香附:平,归肝、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5.沉香: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6.川楝子: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行气止痛,杀虫,疗廯。

7.薤白:温,归肺、心、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8.化橘红:温,归肺、脾、胃经。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9.青皮: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10.佛手: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11.乌药: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12.荔枝核: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13.甘松:温,归、脾、胃经。行气止痛,开郁醒神。

14.橘红:温,给肺、脾经。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

15.枳壳: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肿。

16.柿蒂:平,归胃经。降气止呃。

17.青木香:寒,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18.香橼:温,归肝、脾、肺经。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19.玫瑰花:温,归肝、胃经。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20.梅花:平,归肝、胃、肺经。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第九章消食药

1.山楂: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2.麦芽: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3.莱菔子: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4.鸡内金: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5.神曲:温,归脾、胃经。消食和胃。

6.稻芽: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第十章驱虫药

1.使君子:温,归脾、胃经。杀虫消积,蛔虫、绕虫。

2.苦楝皮:寒,归脾、胃、肝经。杀虫,疗廯。蛔虫、绕虫、钩虫。

3.槟榔:温,归胃、大肠经。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绦虫姜片虫蛔虫绕虫钩虫

4.贯众:微寒,归肝、胃经。杀虫,清热解毒,止血。绦虫、绕虫、钩虫。

5.雷丸:寒,归胃、大肠经。杀虫,消积。绦虫、钩虫、蛔虫。

6.南瓜子:平,归胃、大肠经。杀虫。绦虫、蛔虫、钩虫、血吸虫。

7.鹤草芽:凉,归肝、小肠、大肠经。杀虫。绦虫。

8.榧子:平,归肺、胃、大肠经。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第十一章止血药

(一)凉血

1.大蓟: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2.小蓟: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3.地榆: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4.白茅根:寒,归心、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5.槐花: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6.侧柏叶:微寒,归肺、肝、脾、大肠经。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

7.苎麻根:寒,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

8.鸡冠花:凉,归肝、大肠经。收敛止血,凉血,止带,止痢。

(二)化瘀

1.三七: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2.茜草:寒,归肝经。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3.蒲黄:平,入肝、心包经。活血祛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

4.景天三七:平,归肝、心经。化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

(三)收敛

1.白及:微寒,归肺、肝、胃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2.仙鹤草:平,归肺、肝、脾经。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解毒,杀虫,补虚。

3.棕榈炭:平,归肺、肝、大肠经。收敛止血。

4.血余炭:平,归肝、胃、膀胱经。收敛化瘀止血,利尿。

5.藕节:平,归肝、肺、胃经。收敛止血。

6.紫珠叶:凉,归肝、肺、胃经。收敛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四)温经

1.艾叶: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2.炮姜:热,归脾、胃、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第十二章活血祛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1.川芎: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延胡索:温,归心、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

3.郁金:寒,归心、肝、胆、肺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4.乳香:温,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5.没药: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6.姜黄:温,归肝、脾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7.五灵脂:温,入肝、脾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解蛇虫毒。

(二)活血调经药

1.丹参: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2.益母草:微寒,归心、肝、膀胱经。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3.桃仁:平,归心、肝、肺、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4.红花: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5.川牛膝: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6.鸡血藤:温,归肝、肾经。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7.王不留行:平,归肝、胃经。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8.月季花:温,归肝经。活血调经,疏肝解郁。

9.牛膝: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10.西红花: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三)活血疗伤药

1.苏木:平,归心、肝、脾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土鳖虫:寒,归肝经。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3.血竭:平,归心、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

4.刘寄奴:温,归心、肝、脾经。破血通经,散寒止痛,消食化积。

5.北刘寄奴:凉,归脾、胃、肝、胆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

6.干漆:温,归肝、胃经。破血祛瘀,杀虫。

7.自然铜:平,归肝经。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四)破血肖症药

1.莪术:温,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2.水蛭:平,归肝经。破血逐瘀,通经。

3.三棱:平,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4.穿山甲:微寒,归肝、胃经。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5.虎杖:微寒,归肝、胆、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化痰药

1.半夏: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2.天南星:温,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3.芥子:温,归肺经。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4.桔梗:平,归肺经。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5.旋覆花: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消痰行水,降气止呕。

6.瓜蒌:寒,归肺、胃、大肠经。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中,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7.川贝母:微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

8.浙贝母: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9.竹茹:微寒,归肺、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

10.白附子:温,归肝、胃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11.竹沥:寒,归心、肺、胃经。清热滑痰。

12.白前:微温,归肺经。降气祛痰止咳。

13.前胡:微寒,归肺经。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14.昆布:寒,归肝、胃、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5.海藻:寒,归肝、胃、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6.天竺黄:寒,归心、肝经。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17.黄药子:寒,归肺、肝经。化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8.瓦楞子:平,归肺、胃、肝经。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19.海蛤壳:寒,归肺、胃经。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尿消肿,制酸止痛。

20.海浮石:寒,归肺经。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

21.礞石:平,归肺、心、肝经。消痰下气,平肝镇惊。

(二)止咳平喘药

1.苦杏仁:微温,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2.百部:平,归肺经。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3.紫苏子:温,归肺、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4.桑白皮: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5.葶苈子:大寒,归肺、膀胱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6.紫菀:温,归肺经。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7.款冬花: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8.枇杷叶:微寒,归肺、胃经。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9.马兜铃:寒,归肺、大肠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疗痔。

10.白果:平,归肺、肾经。敛肺平喘,止带缩尿。

11.胖大海:寒,归肺、大肠经。清宣肺气,清肠通便。

12.洋金花:温,归肺、肝经。平喘止咳,解痉,定痛。

第十四章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

1.朱砂:寒,归心经。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2.磁石:寒,归肝、心、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3.龙骨:微寒,归心、肝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4.琥珀:平,归心、肝、膀胱经。安神定惊,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5.珍珠:安神定惊,明目除翳,解毒敛疮,润肤祛斑。

(二)养心安神药

1.酸枣仁:平,归心、肝、胆经。养心安神,敛汗

2.远志:温,归心、肾、肺经。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3.柏子仁: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4.夜交藤: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5.合欢皮:平,对心、肝经。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1.石决明:寒,归肝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2.牡蛎:微寒,归肝、肾经。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3.赭石:寒,归肺、胃、心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4.珍珠母: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安神定惊,收湿敛疮。

5.蒺藜:平,归肝经。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散风止痒。

6.罗布麻叶:凉,归肝经。平肝清热,降血压,利水。

(二)息风止痉药

1.羚羊角:寒,归肝、心经。平肝熄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2.钩藤:凉,归肝、心包经。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3.天麻: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4.全蝎:平,归肝经。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5.蜈蚣:温,归肝经。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6.地龙: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7.僵蚕:平,归肝、肺经。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第十六章开窍药

1.藿香:温,归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2.冰片:微寒,归心、脾、肺经。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3.石菖蒲:温,归心、胃经。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4.苏合香:温,归心、脾经。开窍辟秽,止痛。

5.安息香:平,归心、脾经。开窍辟秽,行气活血,止痛。

第十七章补虚药

(一)补气药

1.人参:微温,归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2.党参: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3.黄芪: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4.白术: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5.山药: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6.甘草:平,归脾、胃、肺、心经。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7.西洋参:凉,归心、肺、肾经。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8.太子参:平,归脾、肺经。补气生津。

9.刺五加:温,归脾、肾、心经。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

10.大枣: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11.白扁豆:微温,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消暑解毒。

12.蜜蜂:平,归脾、肺、大肠经。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

13.饴糖:温,归脾、胃、肺经。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14.红景天:平,归肺、心经。益气,平喘,活血通络。

15.绞股蓝:寒,归脾、肺、肾经。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二)补阳药

1.鹿茸:温,归肝、肾经。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2.肉苁蓉: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3.淫羊藿:温,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4.杜仲: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5.续断: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

6.补骨脂:温,归肾、脾经。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7.益智仁:温,归脾、肾经。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8.蛤蚧:平,归肺、肾经。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9.菟丝子:平,归肾、肝、脾经。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10.巴戟天:微温,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11.锁阳:温,归肝、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12.骨碎补:补肾,活血,止痛,续伤。

13.冬虫夏草:平,归肾、肺经。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14.核桃仁:温,归肾、肺、大肠经。补肾,温肺,润肠。

15.紫河车:温,归肺、肝、肾经。温肾补精,养血益气。

16.沙苑子:温,归肝、肾经。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7.仙茅:热,归肾、肝、脾经。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寒除湿。

18.狗脊: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19.海马:温,归肾、肝经。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二)补血药

1.当归: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2.熟地黄: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补精益髓。

3.何首乌:微温,归肝、肾经。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4.白芍: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5.阿胶:平,归肺、肝、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6.龙眼肉:温,归心、脾经。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

(四)补阴药

1.南沙参:微寒,归肺、胃经。清肺养阴,祛痰,益气。

2.北沙参:微寒,归肺、胃经。清肺养阴,益胃生津。

3.麦冬:微寒,归肺、心、胃经。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4.石斛:微寒,归胃、肾经。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5.黄精:平,归脾、肺、肾经。滋阴润肺,补脾益气。

6.枸杞子:平,归肝、肾、肺经。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7.龟甲:寒,归肝、肾、心经。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8.鳖甲: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9.天冬:寒,归肺、肾经。滋阴降火,清肺润燥,润肠通便。

10.玉竹:平,归肺、胃经。滋阴润肺,生津养胃。

11.百合:微寒,归肺、心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12.墨旱莲:寒,归肝、肾经。滋阴益肾,凉血止血。

13.女贞子:凉,归肝、肾经。滋肾补肝,清虚热,明目乌发。

14.桑椹:寒,归心、肝、肾经。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15.蛤蟆油:平,归肺、肾经。补肾益精,养阴润肺。

16.褚实子:寒,归肝、肾经。滋阴益肾,清肝明目,利尿。

第十八章收涩药

1.五味子:温,归肺、肾、心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滋肾宁心。

2.乌梅: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3.椿皮:寒,归大肠、胃、肝经。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4.赤石脂:温,归大肠、胃经。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5.莲子肉:平,归脾、肾、心经。补脾止泻,益肾固精,止带,养心安神。

6.山茱萸: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7.桑螵蛸:平,归肝、肾经。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8.海螵蛸:温,归肝、脾、肾经。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9.诃子:平,归肺、大肠经。涩肠,敛肺,下气,利咽。

10.肉豆蔻:温,归脾、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11.芡实:平,归脾、肾经。补脾祛湿,益肾固精。

12.覆盆子:微温,归肝、肾、膀胱经。益肾,固精,缩尿,明目。

13.浮小麦:凉,归心经。益气,除热止汗。

14.金樱子:平,归肾、膀胱、大肠经。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15.五倍子: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16.麻黄根:平,归肺经。收敛止汗。

17.糯稻根:平,归肺、胃、肾经。止汗退热,益胃生津。

18.罂粟壳:平,归肺、大肠、肾经。敛肺,涩肠,止痛。

19.石榴皮:温,归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止血,杀虫。

第十九章涌吐药

1.常山:寒,归肺、心、肝经。涌吐痰饮,截疟。

2.瓜蒂:寒,归胃经。内服涌吐热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去湿热。

3.藜芦:寒,归肺、胃、肝经。涌吐风痰,杀虫疗廯。

第二十章杀虫燥湿止痒药

1.雄黄:温,归心、肝、大肠、胃经。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2.硫磺:温,归肾、脾、大肠经。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3.轻粉:寒,归肾、肝、大肠经。外用杀虫攻毒敛疮;内服祛痰消积,逐水通便。

4.白矾:寒,归肺、肝、脾、大肠经。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5.蛇床子:温,归肾经。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6.露蜂房:平,归肝、胃经。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7.铅丹:微寒,归心、肝经。外用拔毒止痒,敛疮生肌;内服坠痰镇惊,攻毒截疟。

8.土荆皮:温,归脾、胃经。杀虫、疗廯、止痒。

第二十一章拔毒消肿敛疮药

1.斑蝥:热,归肝、胃、肾经。攻毒蚀疮,破血逐瘀,散结消症。

2.蟾酥:温,归心经。解毒消肿,止痛,开窍醒神。

3.马钱子:温,归肝、脾经。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4.升药:热,归肺、脾经。拔毒去腐。

5.炉甘石:平,归肝、脾经。明目去翳,收湿生肌。

6.儿茶:微寒,归肺、心经。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活血止痛,清肺化痰。

7.砒石:大热,归肺、肝经。外用蚀疮去腐;内服祛痰平喘,截疟。

8.硼砂:凉,归肺、胃经。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热化痰。

9.大蒜:温,归脾、胃、肺经。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10.猫爪草:温,归肝、肺经。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11.毛茛:发泡止痛,攻毒杀虫。

中药鉴定学总结,推荐文档

中药鉴定学总结 药圈 | 2015-10-16 00:00 这是 2014 年药圈蓝伊芊芊分享中药鉴定总结,前几天她也给大家分享了 11 个中药鉴定学的做题口诀: 中药专业知识一做模拟试题总结的 11 个口诀 大家可以去支持下,2015 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虽然有变动,但中药鉴定变动的内容不多,药用部位总结:1 花蕾:辛夷、丁香、款冬花、金银花、槐米 2花序:菊花、旋覆花 3开放的花:洋金花、红花、槐花 4柱头:西红花 5花粉:蒲黄、松花粉 6、藤茎:大血藤、鸡血藤、木通 7、心材:苏木、降香(树干和根的心材)、沉香(含树脂的木材) 8、茎髓:通草、灯心草 9、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百部、天冬、麦冬、郁金、地黄 10、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 11、鳞茎入药:川贝、浙贝、百合 12、根与根茎: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羌活、藁本、龙胆、丹参、茜草 13、根皮: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 14、干皮根皮枝皮同时入药:厚朴 15、树皮:肉桂、杜仲、黄柏 16、干皮枝皮:秦皮

17、叶: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枇杷叶、罗布麻叶 18、复叶小叶:番泻叶 19、枝梢和叶:侧柏叶、紫苏叶 19:近成熟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 20:种仁:薏苡仁、肉豆蔻 21:果肉:吴茱萸 22:未成熟果实:枳壳 23:种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 果皮:大腹皮 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橘络 假种皮:肉豆蔻衣 种皮:绿豆衣 胚:莲子心 24、果实: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豆蔻、益智 25:全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钱草、车前草 26:地上部分:淫羊藿、鱼腥草、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 穿心莲、茵陈、青蒿 27:带鳞叶的干燥肉质茎:肉苁蓉 28:草质茎:麻黄 29:带叶茎枝:槲寄生 30:茎:石斛

执业药师中药二单味药快速记忆口诀

执业药师中药二单味药快速记忆口诀 1.荆防麻桂紫苏姜,香白羌细辛夷苍 麻黄发汗治伤寒,利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胃善助阳,温经通络化水强。紫苏散寒兼中宽,气胀解毒胎能安。荆芥祛风解肌表,痒疹出血及感冒。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痛痉。羌活祛风寒湿气,太阳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阳明疼,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祛风通鼻窍,诸班寒痛肺饮消。 2.辛凉解表药 蔓荆牛蒡二子凉,薄荷蜕豆饮菊桑,葛根生柴兼升阳。 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散热利二便,解毒透疹消肿疮,宣肺利咽痄腮强。蝉蜕疏风透痒疹,明目息风痉开音。桑叶清肺兼平肝,止血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葛根解肌治颈项,透疹生津升泄阳。升麻发表又透疹,清热解毒升陷阳。蔓荆清利头目热,止痛祛风在经络。 3.清热泻火药 泻火石膏知芦竹,决明栀子粉夏苦。 石膏泻火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煅用收敛又生肌,专配知母情相须。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润燥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湿,凉血解毒肿痛止。夏枯草清肝散结,高压消瘿珠痛解。芦根除烦又生津,止呕排脓利尿淋。决明益肾又清肝,明目润肠通大便。

4.清热燥湿药 三黄苦胆 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止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燥下湿,泻火解毒退虚热。胆草燥湿泄肝胆,带状疱疹小儿惊。苦参燥湿又杀虫,疮疹癣麻痢尿淋。 5.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水牛角,生地玄参紫丹芍。 生地凉血阴津热,润肠吐衄伤营血。玄参凉血且滋阴,解毒散结润肠真。丹皮凉血散淤血,内外痈肿骨蒸热。赤芍凉血兼清肝,瘀滞肿痛经闭痊。凉血活血有紫草,解毒消斑水牛角。 6.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双黄连,蚤休败酱青板蓝,二白地丁垂盆菊,马勃红藤马齿苋。山豆土苓鸦胆子,秦皮射干穿心莲,鱼熊牛蛇青半边。 银花解毒散风热,痈肿毒痢卫营邪。连翘解毒散肿结,清心透散利尿淋。公英解毒消乳痈,利湿通淋咽喉痛。板蓝根凉血解毒,利咽消肿大头瘟。牛黄解毒热心包,息风止痉化痰窍。鱼腥解毒尿淋通,脓疮湿痢热肺痈。射干解毒善祛痰,利咽散结消痈肿。白头翁解毒凉血,热毒血痢阿米巴。败酱解毒祛淤痛,肠痈肝肺血瘀胸。青黛解毒又凉血,消斑清肝定血惊。蚤休解毒消肿疼,清肝泻热定风痉。二莲解毒虫蛇咬,穿心燥湿半水肿。土苓解毒利关节,湿浊梅毒肢体挛。山豆解毒肺胃火,湿热黄疸利牙咽。马齿解毒通血淋,凉血止血疮疡痢。鸦胆解毒燥湿

中药要药总结(全) 免费下载

中药要药总结 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 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 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 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 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 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 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29. 连翘:为“疮家圣药”。 30.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 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 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有钱)官修,图文对照,世界第一部药典 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 7、《中华本草》当代药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1、辛,能散,能行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3、酸,能收能涩(敛邪气) 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5、咸,(海带)能软,能下 6、涩,同酸 7、淡,能渗能利,利小便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胖大海,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一章节)——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主(不同章节)——主仆 3、相畏(A+B——A毒性→→小偷怕警察减毒 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 5、相恶:A+B——A效用↓减效 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 4、搓揉:皮肉易分离----玉竹-党参-三七 5、发汗(回潮):您回朝选后续种——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6、干燥:怕成分流失不超过60度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芽与木脂素——黄酮——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中药鉴定学总结

中药鉴定学总结 1、含有石细胞的药材有26种 从前,有个大地主叫吴茱萸。他的大老婆为人厚朴,没人巴结(巴戟天)她。新讨的二房(防己、防风),人称辛姨(辛夷),因生了两个儿子,叫栀子和杞子,就备受宠爱,有四个丫环(叫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照顾她。她每天要吃五味东西:1.豆砂包(豆蔻、砂仁);2.炒肉,当时肉贵(肉桂),就杀了两猪(苍白术);3.鸡血藤上长出的木瓜;4.寄生在杜仲树上的槟榔;5.二参麦冬汤。 这26味中药即:吴茱萸、厚朴、巴戟天、防己、防风、辛夷、栀子、杞子、黄芩、黄连、黄柏、黄芪、五味子、豆蔻、砂仁、肉桂、苍术、白术、鸡血藤、木瓜、槲寄生、杜仲、槟榔、党参、玄参、麦冬。 2、伞形科的13味药 “北回归、南蛇风,两活两胡芷藁芎”。 通过这句话可以把教材里伞形科的13味药(北沙参、小茴香、当归、南鹤虱、蛇床子、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白芷、藁本、川芎)全都记住。 伞形科中药的共同特征是:都有香气,分泌组织是分泌腔,无草酸钙晶体(除川芎含有草酸钙晶体外),都含有挥发油成分。 3、菊科13种药材 “木香2术冬菊红,茵陈青,北公牛紫。” (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款冬花、菊花、红花、茵陈蒿、青蒿、北鹤虱、蒲公英、牛蒡子、紫菀) 药用部位为块茎的药材,即“两天三泻胡半白”。该句可这样拆:两天(天南星、天麻),三(三棱),泻(泽泻),胡(元胡),半(半夏),白(白芨)。我们可以这样联想:“快禁(块茎),两天泻了三回,胡子都白了一半。” 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的药材:“宛西虎仗黄龙胆,山高草长抢仙丹”。即紫菀、茜草、虎杖、大黄、龙胆草、山豆根、藁本、甘草、徐长卿、羌(抢)活、威灵仙、丹参。 含有油室的药:“芎归木丁香油室,吴萸二术泽泻枳”。即川芎、当归、木香、丁香、吴茱萸、苍术、白术、泽泻、枳实。 血竭的性状鉴别可归纲为:“外色黑似铁,研粉红似血。火燃呛鼻腔,香像苯甲酸”。 金樱子的性状鉴别可归纳为:“倒卵似花瓶。顶端有花萼,棕色赤小点。拨开花托后,内有小瘦果。包有黄绒毛,美人把衣脱”。 蕲蛇的性状鉴别为:“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连珠佛指甲”。 何首乌有云锦状花纹,我们可以联想到“乌云”。 商陆有罗盘纹,联想到“商人用罗盘,不然没方向”。 银柴胡有珍珠盘,联想到“银色的珍珠盘”。 十字花科植物含有芥子苷,联想到圣经中的“十诫(芥)”。 樟科植物肉桂,可联想“獐肉”。 肉桂主产广西,广西的简称不就是“桂”吗? 水龙骨科植物石韦,想到“水滴石穿”。 山东(鲁)、河南(豫)主产金银花,不妨想想“路遇(鲁豫)金银,好爽啊!” 广地龙的动物来源是参环毛蚓,联想“广东——深(参)圳”。 含有分泌细胞的红花,想到“分红”。 藿香含有间隙腺毛,会想到“物理学家…霍金(间)?”。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想到“白毛女”,并据此推断赤勺也是毛茛科植物 维管束无限外韧型的是双子叶植物,想到《神雕侠侣》中的“陆无双”。 小檗碱:遇漂白粉产生樱红色。(联想到蜡笔小新的狗小白) 呋喃香豆素:包括补骨脂内酯(呋补谐音“互补”)

中药专业知识二单味药重点知识总结

解表药 麻黄、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其中,麻黄发汗力强,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 再者,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喘咳;还能利水退肿,治水肿兼表。 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冷痛,阳虚水肿,痰饮眩悸及虚寒腹痛等。 紫苏、生姜,既均能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又均能解鱼蟹毒,治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 不同的是: 紫苏性温,发汗力强,又兼理气,风寒感冒无汗或兼气滞者宜用;又能理气宽中、安胎,治脾胃气滞、胸闷不舒、胎动不安。 生姜则微温,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症多用;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风寒咳嗽;并能解半夏、南星之毒。 荆芥、防风,均性温,均能发汗解表,且药力较麻、桂平和,既善治风寒表证,又治风热表证。 荆芥生用辛散,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强,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头风头痛;祛风解痉,治破伤风等。 香薷、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证; 麻黄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及风疹瘙痒。 薄荷辛凉,芳香轻清,主散上焦风热,发汗力较强,上述诸证无汗者用之为宜; 牛蒡子宣透清降,长于清泄热邪,兼利二便,上述诸证热毒较重或兼二便不利者用之为宜; 蝉蜕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但长于祛风解痉止痒,感冒和麻疹高热抽搐、风疹瘙痒者用之为宜。 桑叶、菊花,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 菊花性微寒,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柴胡、升麻、葛根均为解表升阳之品,但性能主治有别。 首先,虽均能解表。 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 升麻辛微甘微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 葛根甘辛性凉,主入脾、胃经,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其次,虽均能升阳 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泻痢,属脾气虚者常配参、术,属热痢初起兼表者常配芩、连。 其三,升麻、葛根均能透疹,而柴胡不能 其四: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

执业药师中药药二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药二总结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 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鼻窍 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 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 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 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症、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 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2016【中药二单味药】解析

只要想学,永远都不迟!别犹豫了,别只想不做,有梦就去圆,有目标就去奋斗! 坚持的终点就是成功的实现目标的彼岸!! 赶紧开始学习吧,坚持下去,胜利就是我们的!!! 明天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的自己! 本文以药圈讲义为基础整理的个人学习版。以记忆功效为主。希望各位圈友批评指正,我们共同进步 谢谢

第一部分常用中药单味药 第1章解表药(26种) 功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性味归经: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表证。分类: 辛温解表——外感风寒 辛凉解表一一外感风热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14种) 一、发汗:麻黄、桂枝、香薷、紫苏、生姜 二、祛风:荆芥、防风、羌活、藁本 三、通鼻窍:辛夷、细辛、苍耳子、白芷了解:西河柳麻黄 【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主治病证】 风寒表实无汗证水 肿兼有表证者。 香薷 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素称“夏月麻黄 【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 【主治病证】 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 浮萍(辛凉解表药) (与麻黄、香薷对比记忆)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透疹止痒。 桂枝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阳虚水肿 紫苏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主治病证】 气滞胎动证。 生姜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 “呕家圣药” 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荆芥 解表散风通用药 【功效】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防风 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风湿所致病证,也无论兼寒兼热,皆可投用。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病证】 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羌活 善治表证夹湿、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善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与颠顶头痛/厥阴头痛。 【功效】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最宜少阴头痛。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用量】1?3g。 温肺化饮只有两个药(细辛、干姜) 白芷 阳明头痛最宜,牙痛鼻塞效良。 【功效】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参考记忆:白芷同志发疯失踪了。 【主治病证】 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 苍耳子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肌肤,内走筋脉 辛夷 散风寒,通鼻窍。 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宜用纱布包煎 西河柳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12种) 一、透疹: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 二、明目:桑叶、菊花、(蝉蜕) 三、升阳:柴胡、升麻、葛根 了解: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薄荷

执业药师中药二之中成药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二之内科常用中成药(1) 第一节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1、桂枝合剂: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感冒风寒表虚证) 2、表实感冒颗粒: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感冒风寒表实证) 3、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风寒感冒) 4、正柴胡饮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风寒感冒) 辛凉解表剂 5、银翘解毒丸: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风热感冒) 6、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热感冒) 7、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风热感冒) 8、羚羊感冒胶囊:清热解毒(流行性感冒属风热证) 9、莲花清瘟胶囊: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流行性感冒属热毒滞肺证) 解表胜湿剂 10、九味羌活丸:疏风解表,散寒除湿(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 11、荆防颗粒: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 12、午时茶颗粒:祛风解表,化湿和中(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 祛暑解表剂 13、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 14、保济丸:解表,祛湿,和中(暑湿感冒) 扶正解表剂 15、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的感冒) 第二节祛暑剂 祛暑除湿剂 16、六一散:清暑利湿(感受暑湿所致的暑湿证) 17、甘露消毒丸:芳香化湿,清热解毒(暑湿蕴结所致的湿温) 祛暑避秽剂 18、紫金锭:辟瘟解毒,消肿止痛(中暑) 祛暑和中剂 19、六合定中丸:祛暑除湿,和中消食(夏伤暑湿) 20、十滴水:健胃,祛暑(中暑) 清暑益气剂 21清暑益气丸:祛暑利湿,补气生津(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第三节表里双解剂 解表清里剂 22.葛根芩连丸: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湿热蕴结) 解表攻里剂 23.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外寒内热,表里俱实) 第四节泻下剂

中药专业知识二单味药歌诀及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常用单味中药歌诀及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单味中药记忆歌诀 1、辛温解表药 荆防麻桂紫苏姜,香白羌细辛夷苍。 麻黄发汗治伤寒,利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胃善助阳,温经通络化水强。紫苏散寒兼中宽,气胀解毒胎能安。荆芥祛风解肌表,痒疹出血及感冒。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痛痉。羌活祛风寒湿气,太阳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阳明疼,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祛风通鼻窍,诸班寒痛肺饮消。 2、辛凉解表药 蔓荆牛蒡二子凉,薄荷蜕豆饮菊桑,葛根生柴兼升阳。 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散热利二便,解毒透疹消肿疮,宣肺利咽痄腮强。蝉蜕疏风透痒疹,明目息风痉开音。桑叶清肺兼平肝,止血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葛根解肌治颈项,透疹生津升泄阳。升麻发表又透疹,清热解毒升陷阳。蔓荆清利头目热,止痛祛风在经络。 3、清热泻火药 泻火石膏知芦竹,决明栀子粉夏苦。 石膏泻火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煅用收敛又生肌,专配知母情相须。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润燥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湿,凉血解毒肿痛止。夏枯草清肝散结,高压消瘿珠痛解。芦根除烦又生津,止呕排脓利尿淋。决明益肾又清肝,明目润肠通大便。 4、清热燥湿药 三黄苦胆 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止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燥下湿,泻火解毒退虚热。胆草燥湿泄肝胆,带状疱疹小儿惊。苦参燥湿又杀虫,疮疹癣麻痢尿淋。 5、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水牛角,生地玄参紫丹芍。 生地凉血阴津热,润肠吐衄伤营血。玄参凉血且滋阴,解毒散结润肠真。丹皮凉血散淤血,内外痈肿骨蒸热。赤芍凉血兼清肝,瘀滞肿痛经闭痊。正保教育网整理凉血活血有紫草,解毒消斑水牛角6、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双黄连,蚤休败酱青板蓝,二白地丁垂盆菊,马勃红藤马齿苋。山豆土苓鸦胆子,秦皮射干穿心莲,鱼熊牛蛇青半边。

中药鉴定学总结00356

中药鉴定学总结 药圈|2015-10-16 00:00 这是2014年药圈蓝伊芊芊分享中药鉴定总结,前几天她也给大家分享了11个中药鉴定学的做题口诀: 中药专业知识一做模拟试题总结的11个口诀 大家可以去支持下,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虽然有变动,但中药鉴定变动的内容不多,药用部位总结:1花蕾:辛夷、丁香、款冬花、金银花、槐米 2花序:菊花、旋覆花 3开放的花:洋金花、红花、槐花 4柱头:西红花 5花粉:蒲黄、松花粉 6、藤茎:大血藤、鸡血藤、木通 7、心材:苏木、降香(树干和根的心材)、沉香(含树脂的木材) 8、茎髓:通草、灯心草 9、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百部、天冬、麦冬、郁金、地黄 10、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 11、鳞茎入药:川贝、浙贝、百合 12、根与根茎: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羌活、藁本、龙胆、丹参、茜草 13、根皮: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 14、干皮根皮枝皮同时入药:厚朴 15、树皮:肉桂、杜仲、黄柏 16、干皮枝皮:秦皮

17、叶: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枇杷叶、罗布麻叶 18、复叶小叶:番泻叶 19、枝梢和叶:侧柏叶、紫苏叶 19:近成熟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 20:种仁:薏苡仁、肉豆蔻 21:果肉:吴茱萸 22:未成熟果实:枳壳 23:种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果皮:大腹皮 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橘络 假种皮:肉豆蔻衣 种皮:绿豆衣 胚:莲子心 24、果实: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豆蔻、益智 25:全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钱草、车前草 26:地上部分:淫羊藿、鱼腥草、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 穿心莲、茵陈、青蒿 27:带鳞叶的干燥肉质茎:肉苁蓉 28:草质茎:麻黄 29:带叶茎枝:槲寄生 30:茎:石斛

中药学专二单味中药速记

中药专业知识(二)记忆宝对比记忆法汇总 第一章解表药(3.5分) 一、辛温解表药 1、麻桂香姜发汗, 香麻利水力缓;麻黄宣肺平喘,和中化湿寻香。 桂枝解肌助阳,温通经脉用常。 姜紫发散解表,鱼蟹中毒可疗; 生姜温胃止呕,温肺止咳可投; 紫苏行气宽中,胎动恶阻可控。 2、羌防苍藁祛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可靠。 防风解痉擅长,苍耳通窍除湿止痒棒。 羌活善治肩痹,藁本巅顶尤宜。 3、苍芷辛细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通窍均好。 苍耳上能通脑,苍耳止痒除湿,上下内外通使。 白芷善治阳明,止带排脓止痒; 辛夷通窍绝妙。 细辛专攻少阴,温肺化饮止咳棒; 4、荆芥西河柳祛风透疹, 荆芥解表,散风通用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炒碳止血; 西河柳除湿。 二、辛凉解表药: 1、薄荷牛蒡子与蝉蜕,疏风利咽透疹兼备; 薄荷疏肝清利头目,牛蒡解毒消肿祛痰; 蝉蜕明目退翳,开音止痉。 2、桑菊木贼与蝉蜕,疏风明目病邪退; 桑菊均可平肝阳,菊花清热解毒良。 桑叶木贼凉血止血,桑叶清肺润肺效切, 蝉蜕开音止痉特别。 3、葛根柴胡与升麻,发表退热疗效佳; 升阳原理各不一,升柴举陷配黄芪。 葛根升阳以止泻,项背强痛效特别,解肌缓急生津切。 升麻葛根又透疹,升麻解毒是特征。 柴胡和解少阳,疏肝调经效强。 4、蔓荆薄荷疏散,清利头目同甘; 蔓荆祛风止痛性寒,薄荷透疹利咽疏肝。 5、淡豆豉发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第二章清热药(7.5分) 一、清热泻火药 1、石知天芦四药对,清热泻火入肺胃。 石膏敛疮止血生肌,芦知花粉滋阴生津。 知母善润上中下,肺胃肾阴全靠他; 花粉排脓消肿,引产孕妇禁用。 芦根清肺透表,除烦止呕利尿。 2、栀子竹叶淡竹叶,利尿泻心除烦热。 栀子解毒消肿止痛强,凉血止血利湿而退黄。 3、密蒙青箱谷决夏,清肝明目效不差。 决明善通便润肠,夏枯消肿散结效良,谷精疏散风热常用。二、清热燥湿药 三黄燥湿泻火解毒,龙胆专攻肝胆效宏; 苦参尤善祛风止痒,下行利尿杀虫效强。 三、清热凉血药 玄地凉血养阴润肠,玄参解毒散结火降。 赤紫丹凉血活血,牡丹退虚热效确,赤芍止痛清肝热。 紫草牛角凉血解毒,紫草透疹斑疹透出,牛角泻火定惊效独。 四、清热解毒药 1、银翘野心解毒疏散, 连翘清心利尿结散;心莲燥湿可观,野菊疏风平肝。 2、蝴蝶射马大板豆,清热解毒利咽喉; 蝴蝶疏肝又和胃,射干散结消肿祛痰; 马勃止血兼清肺,大青叶善凉血消斑。 3、白苋秦鸦解毒止痢。 头翁齿苋凉血止痢,齿苋通淋止血效优。 鸦胆秦皮燥湿止痢。鸦胆杀虫截疟蚀疣, 秦皮燥湿止带,清肝明目厉害。 4、鱼蒲二半垂盆土,清热利湿又解毒。 腥草尤善治肺痈,公英尤善治乳痈; 二半均可利水消肿,枝莲散瘀止血不同; 土苓解毒利关节,梅毒拘挛均完结。 垂盆性寒而不强,解毒利湿可退黄。 5、熊牛黛楼止痉解毒, 熊胆清肝明目效独,牛黄开窍化痰。 青黛凉血消斑,并可止血清肝。 重楼定惊息凤,消肿止痛有功。 6、败酱血藤金荞,解毒止痛良好; 血藤祛风络通,败酱消痈排脓; 金荞散瘀止痛,尚可祛痰排脓。 7、白鲜皮地丁均可清热解毒, 白鲜皮燥湿止痒祛风突出, 紫地丁凉血消肿疔疮消除。 五、清虚热药 青蒿白薇地骨皮,退虚热凉血兼备; 青蒿解暑透表截疟,骨皮降火生津止血; 地白凉血清肺均可,白薇利尿疗疮止咳。 胡黄连银柴胡除疳退虚热,胡黄连并可解热毒清湿热。 第三章泻下药(2分) 一、攻下药 泻下大黄芒硝,通便清热良好,相须为用增效。 大黄攻积解毒泻火,活血止血功效颇多; 芒硝咸软能消肿,外用清热回乳从。 番泻芦荟泻热通便,芦荟又可杀虫清肝; 番泻兼能消积健胃,行水消肿单用可靠贵。 二、润下药 火麻郁李均可润肠通便, 火麻仁补虚,郁李仁利水消肿。

药二中成药就样记 想不过都难

中成药是中药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数量多,且易混淆,给备考造成难度,并且今年的综合分析题很大一部分出在中成药部分,所以关于中成药的考点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于中成药的学习,我们要善于利用药物的名字去分析记忆,比如五子衍宗丸,衍代表繁衍下一代,所以要肾好精好,它的功能是补肾益精。再者是功效相近或相反的药物,放在一起对比学习,比如六味地黄丸治肾阴亏损、桂附地黄丸治肾阳不足、麦味地黄丸治肺肾阴亏、杞菊地黄丸治肝肾阴亏、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这篇文章涵盖了中成药80%的重要考点,并且利用谐音、趣味小故事等帮助理解记忆,愿在执考的路上助大家一臂之力。 上篇做最易用的编辑器 (注:标☆可能考到综合分析题,需重点掌握) 1.辛温解表剂 ☆桂枝合剂 【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大勺炒姜汁:大-大枣、勺-白芍、炒-甘草、姜-生姜、汁-桂枝)。 【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君药桂枝-助阳解肌发表;臣药白芍-敛营阴;二者合用调和营卫。 【主治】感冒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塞干呕。 (抓住要点表虚有汗,卫气不足,毛孔张开,汗出)。 表实感冒颗粒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稀。

可以这样记忆,表实,表皮很紧实,毛孔张不开,所以是无汗。用汗法去治,就是发汗解表。与桂枝合剂有汗区分。 感冒清热颗粒 【功能】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通过药名去记忆,感冒-表证-解表,清热也是功效,是风寒感冒,所以要疏风散寒。 正柴胡饮颗粒 【功能】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感冒。 柴胡可以退热,功效里有“解热”字样,带“正”字的一般有止痛功能。关于正柴胡饮抓住解热止痛。 总结:桂枝合剂、表实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都属于辛温解表剂,功效里一般会有发散风寒、疏风散寒字样。要知道它们的归类,大方向不要错。 2.辛凉解表剂 银翘解毒丸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银-金银花翘-连翘;二者合用疏风散热,清热解毒。 桑菊感冒片 【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

中药专业知识二 单味药重点知识总结

解表药 麻黄、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其中,麻黄发汗力强,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 再者,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喘咳;还能利水退肿,治水肿兼表。?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冷痛,阳虚水肿,痰饮眩悸及虚寒腹痛等。 紫苏、生姜,既均能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又均能解鱼蟹毒,治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不同的是:?紫苏性温,发汗力强,又兼理气,风寒感冒无汗或兼气滞者宜用;又能理气宽中、安胎,治脾胃气滞、胸闷不舒、胎动不安。?生姜则微温,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症多用;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风寒咳嗽;并能解半夏、南星之毒。 荆芥、防风,均性温,均能发汗解表,且药力较麻、桂平和,既善治风寒表证,又治风热表证。?荆芥生用辛散,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强,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防风为治风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头风头痛;祛风解痉,治破伤风等。 香薷、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香薷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证;?麻黄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及风疹瘙痒。 薄荷辛凉,芳香轻清,主散上焦风热,发汗力较强,上述诸证无汗者用之为宜;?牛蒡子宣透清降,长于清泄热邪,兼利二便,上述诸证热毒较重或兼二便不利者用之为宜;?蝉蜕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但长于祛风解痉止痒,感冒和麻疹高热抽搐、风疹瘙痒者用之为宜。 桑叶、菊花,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 菊花性微寒,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柴胡、升麻、葛根均为解表升阳之品,但性能主治有别。?首先,虽均能解表。 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辛微甘微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葛根甘辛性凉,主入脾、胃经,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其次,虽均能升阳 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泻痢,属脾气虚者常配参、术,属热痢初起兼表者常配芩、连。?其三,升麻、葛根均能透疹,而柴胡不能 其四: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 葛根:又能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 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然,石膏生用、煅用功异:生用具上述功能,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芦根、天花粉,均清热生津止渴,治热病津伤烦渴。?芦根善清肺胃之热而兼透散,治外感热病初期兼表证、中期高热烦渴、后期热退阴伤烦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25页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 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3.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 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4.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为异常构造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 有次生韧皮部。 5.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6.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7.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8.过桥: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9.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10.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 11.芦碗: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12.艼:人参的不定根。

13.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桔梗) 14.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5.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 凹下圆点状。 16.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 月形。 17.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18.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 的表皮细胞数) 19.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20.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21.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22.萌发孔:3孔沟(金银花);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 23.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如麻 黄。 24.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 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 25.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角质鳞片一枚。 26.云皮(银皮):麝香中层皮膜棕褐或灰褐,半透明。 27.当门子:麝香大块可挡住囊口的颗粒。 28.冒槽:毛壳麝香用特制的槽针从囊空插入,转动槽针,搓取麝香仁, 槽内的麝香仁可逐渐膨胀高出槽面。

完整word版执业药师中药药二总结

.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荆芥的药物是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薄荷的药物是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牛蒡子的药物是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蝉蜕的药物是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升麻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升麻、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通鼻窍2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苍耳子、辛夷、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 清肝明目3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菊花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熊胆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 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熊胆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决明子润肠通便的药物是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车前子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珍珠母、石决明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清虚热4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青蒿解暑截疟既能清虚热又能的药物是地骨皮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既能清虚热又能胡黄连药物是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秦艽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既能清虚热又能的药物是 下乳5关木通、穿山甲关木通的药物是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 穿山甲的药物是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 . . 截疟6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常山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槟榔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安胎7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紫苏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黄芩清热燥湿既能安胎又能的药物是 砂仁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杜仲、断续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桑寄生既能安胎

中药分析复习总结

中药分析选择(单选、多选、配伍);填空;简答;设计和分析 第一章概论 P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PPT:以中医药学理论的术语表述其性味、功效和使用规律,并按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P1中药分析的特点:①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②分析样品的多样性、③化学成分的复杂性、④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PPT:(一)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二)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三)评价中药制剂质量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四)辅料的特殊性;(五)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六)有效成分非单一性】(分析重点:君药、贵重药、毒剧药) P4取样的特点:真实性和代表性。取样方法:四分法、分层取样法 P4性状:药材的性状系指对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及气味等的规定。 P5鉴别原则:中药材及单方制剂直接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鉴别;复方制剂应首选君药、臣药、贵重药和毒剧药进行鉴别,一般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依次选择药味鉴别;凡有药材原粉入药的,应进行显微鉴别;复方制剂原则上处方中的所有药味都应该进行鉴别,如有困难,至少要包括处方药味的1/3;化学方法和仪器方法应该互相结合,从而使各鉴别项目质检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佐证。 鉴别包括:基源鉴别、形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P6检查围绕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纯度和均一性四个方面进行。 P6药物纯度是指药物纯净的程度,它是判定药品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P6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疗效和稳定性,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P7生物学方法是指对于某些有特殊生物效应的中药,可根据中药的药理活性将药物通过一定的途径给予微生物、动物或动物的离体器官,以观察到的药理作用为判断依据的测定方法。 P7验证的主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8个指标。 P8中药含量测定基本原则: 1)中药材和单方制剂,要明确待测成分是有效成分还是指标性成分,并建立相应的测定方法;

(医疗药品)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前言 中药鉴定学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中药材及其饮片的真伪鉴定、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本课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一、考试大纲要求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和执业工作的需要,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委员会对本门课程的考试内容总体介绍如下:1.总论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产地、采收、加工的概况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鉴定依据、一般程序及方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鉴定有关的规定。 2.各论 各类中药材的概述和常用名词术语及200余种中药材及其部分饮片的鉴定;13组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定。 二、课程大纲及《中药鉴定学》教材的特点 1.题型 今年的考试有最佳选择题,即单选题、配伍选择题和多选题三种题型。 2.内容 现版的《中药鉴定学》的内容特点:①首先是总论中增加了道地药材的介绍;增加了中药检验的分类;②根据2005版《中国药典》对各论中的具体中药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原全草类药材细辛新归属到根及根茎类中;取消了中药材天仙子;增加了木通、山茱萸及13组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定。 对于大部分中药材饮片的性状鉴定,考生不必紧张。饮片的特征与原药材类似,即饮片的表面(上下切面)特征与原药材断面特征一样,周边特征即原药材的表面特征,气味与原药材一致或略有改变,即增加炮制辅料的味道,如姜、醋味等。 3.比分

今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化学)考分比例,仍然为中药鉴定学占60分、中药化学占40分。 三、学习建议 《中药鉴定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内容庞杂、规律性差、大量内容需死记硬背的特点,所以建议考生要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要系统浏览教材(即《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中药鉴定学》),因历年来的考题中曾出现过较细、偏的内容,但占分很少。在此基础上可做相应章节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做练习题时,对完答案后一定要对着书理解本题的内容,同时在书上划出对应的考点。 但是,现在已临近考试,相信多数考生已没有太多时间仔细学习教材了!在这种情况下,各位需要把心静下来: 首先,梳理各章的主要考点、易错点,如“果实与种子类”药材中,药用部位易搞错; 同时,明白全书的横向联系点,如来源于豆科的中药材有……(黄芪、苦参、甘草、苏木、鸡血藤、降香、番泻叶、沙苑子、决明子、补骨脂、儿茶等),主产于四川的中药材有……,含有晶鞘显微的中药材有……,主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材有……; 最后,一定要选择一本内容较全面系统、紧扣今年考刚与教材的习题集,从头至尾练习1~2次,对做错的地方要重点注意,明白犯错原因;对于那些猜对的题,也要分析清楚考点所在。还要选做1~2套模拟练习题,熟悉每套题的配题思路,训练时间的把握与考感。 最后,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您的备考带来极大的帮助、能为您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预祝大家复习顺利,成功通过考试! 练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用显微鉴别法鉴别黏液选用的试剂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