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包头市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带答案

包头市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带答案

包头市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它属于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2.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兴起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繁荣

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下列有关丝绸之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起长安,西达欧洲

B.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量较多的商品

C.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

D.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关于“汉武”的评价最准确的是()

A.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真乃盖世英雄

B.他为了做皇帝杀了很多人,是历史罪人

C.他虽然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但是他为了加强统治,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因此过大于功

D.他为了加强统治,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

5.《三字经》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齐桓公魏国B.晋文公齐国C.齐桓公秦国D.楚庄王秦朝6.下图是船型彩陶壶。下列表述与图片无关(错误)的是 ( )

A.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B.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

C.印证了当时的文明程度D.证明了船就是黄帝的发明

7.“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与此材料相关的人物是A.黄帝B.周武王C.秦始皇D.汉高祖

8.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方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甲骨ト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秦朝历史D.西周历史

9.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道德经》中

A.辩证法的思想B.仁和礼的思想C.民贵君轻思想D.礼治尊卑思想11.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12.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担先,他们生活在我国古代的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13.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4.下列古代传说中,重大发明创造与发明者的连线,正确的一组是

A.伶伦﹣﹣发明音律B.隶首﹣﹣发明文字

C.嫘祖﹣﹣发明算盘D.仓颉﹣﹣养蚕缫丝

15.东汉的建立者是谁

A.刘邦

B.刘彻

C.刘备

D.刘秀

16.我们确认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最早的古人类是依据

A.考古发现

B.神话传说

C.文字记载

D.专家推理

17.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制度是

A.建立郡县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出击匈奴

18.“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国力显著增强

19.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栏目展示并演绎了一件与计量有关的藏品“商鞅方升”(见下图)的前世今生。这一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实施的哪一举措?

A.奖励军功 B.奖励农耕 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

20.“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诗中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尧

B.舜

C.禹

D.黄帝

21.著名作家余秋雨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西汉的建立者和都城分别是

A.汉高祖、长安

B.汉高祖、洛阳

C.周武王、镐京

D.秦始皇、咸阳

2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爆发地点分别是

A.陈胜、吴广;咸阳

B.陈胜、吴广;大泽乡

C.项羽、刘邦;巨鹿

D.项羽、刘邦;大泽乡

23.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空框中应填的是

夏→商→西周→?→?→秦→汉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东周、战国

D.西周、东周

24.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25.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兽面纹方鼎

D.青铜爵

二、综合题

26.和谐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君臣关系的和谐)

(1)两幅图片中的政治家在君臣同心之下,都进行了社会改革,其中,“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在图二进行的改革中,一个普通人要想获得爵位,可以通过什么办法?一个农民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减轻或免除劳役?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它”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中国水利史》

(2)战国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就是材料中的“它”,它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其修建者是谁?从材料看,此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精神文明的和谐)

(3)思想的包容是人类超越物质文明,追求精神文明的和谐跨越。如图为战国时期反映思想活跃局面的“百家争鸣”,请完成如图。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7.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的是谁?他们是哪国人?

(2)材料一中的“卫鞅”发动的这场变法运动的时间是?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法的相关内容。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变法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学们现在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以后也要像汉武帝那样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汉武帝的有关知识。

请回答:

(1)为实现思想上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武帝采取此项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2)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提出了一项建议?

(3)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什么钱币?(4)为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5)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采取了什么行动?

(6)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什么时期?

29.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尤其是春秋后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分别是指什么?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2)材料二中,周室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材料三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打破有旧贵族时代控制军政大权的传统旧制,各诸侯国纷纷掀起了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风潮,这些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东周社会向建立在个体农耕基础上的地主经济转型。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3)根据材料三,推动战国时期改革风潮的是哪一社会阶层?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什么?(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重要的礼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耒耜,农作”,这是农业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原始社会中,陶器是手工业;原始社会还没有商业;牛羊是畜牧业,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向西可到达欧洲,叙述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为媒介而得名,叙述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是为丝绸之路开辟创造了条件,但是本身不标志开辟了丝绸之路,叙述错误,故C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叙述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是有名的皇帝,他为了加强统治,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他功大于过,故D符合题意,C 不符合题意。A、B的评价均不全面,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汉武帝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对汉武帝的全面认识。掌握,汉武帝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他功大于过。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识记春秋霸主的第一位霸主和战国七雄的“一强”是解题的关键。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船形彩陶壶为1958年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渔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这件陶壶的壶身两侧均画有鱼网纹,学者认为当时原始人已有划船撒网捕鱼的能力,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船型彩陶壶印证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已经很高,ABC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船就是黄帝的发明”这种说法不能从船型彩陶壶上得到印证,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图片船型彩陶壶的历史,通过船型彩陶壶的发掘和考古价值分析,四个选项的说法,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黄帝是传说中的上古人物,他发明了舟车,

但与题干船型彩陶壶无关,可以排除,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的史实,C符合题意。ABD项与题干“尽并兼天下诸侯”不符,故选择C。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选项B 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统一后,嬴政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准确识记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的分工是解题的关键。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反映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道德经》中的辩证法的思想,A符合题意。BCD项思想与题干反映的思想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向人们展现了商朝的社会风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2019年)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故C符合题意;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据课本知识可知,古代传说中,黄帝时期,伶伦发明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了文字,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注意题干“东汉的建立者”,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即汉高祖,故A不符合题意。刘彻是西汉汉武帝,把西汉带入鼎盛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或者蜀汉的建立者,故C不符合题意。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汉朝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故D符合题意。故选D。16.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考古学者发现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其重要研究证据是古人类化石,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是第一手资料,排除,故选A。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其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是秦朝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B项是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C项是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D项是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了大一统局面,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故AB不合题意;西汉文帝、景帝时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国力显著增强,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最主要功绩”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变法中统一了度量衡,题干图片“商鞅方升”属于容器,故D符合题意;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奖励军功、奖励农耕、推行县制,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可知,此诗句赞扬的是黄帝。传说中的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为人类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D符合题意;尧、舜、禹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空框中应填的是春秋、战国。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商朝灭亡。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司母戊鼎也叫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二、综合题

26.(1)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当兵建立军功;多生产粮食布帛;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都江堰;李冰;防洪灌溉

(3)韩非子;

解析:(1)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当兵建立军功;多生产粮食布帛;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都江堰;李冰;防洪灌溉

(3)韩非子;仁政、民贵君轻;兼爱、非攻;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促进思想文化发展

(4)改革是强国之路、保护自然、解放思想等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力大增,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二进行的改革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一个普通人要想获得爵位,可以通过当兵建立军功;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农民多生产粮食布帛,可以减轻或免除劳役;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都江堰;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修建者是秦国蜀郡守李冰;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3)依据所学可知,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促进思想文化发展。

(4)开放性题目,改革是强国之路、保护自然、解放思想等构建和谐社会。

27.(1)商鞅;秦孝公;秦国

(2)公元前356年;地主阶级

(3)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

解析:(1)商鞅;秦孝公;秦国

(2)公元前356年;地主阶级

(3)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结合所学知识,“卫鞅”指商鞅;“孝公”指秦国国君秦孝公。

(2)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内容,根据材料“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内容。(4)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8.(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统治思想;(2)“推恩令”;

(3)五铢钱;

(4)地方设刺史;

(5)派张骞出使西域;

(6)鼎盛。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

解析:(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统治思想;

(2)“推恩令”;

(3)五铢钱;

(4)地方设刺史;

(5)派张骞出使西域;

(6)鼎盛。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思想上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采取此项措施把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统治思想。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成功的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地方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9.(1)铁器或铁农具;牛耕。

(2)周室衰微(地位下降);诸侯争霸。

(3)地主阶级;富国强兵。

(4)社会变革。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尤其是春秋后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出现

解析:(1)铁器或铁农具;牛耕。

(2)周室衰微(地位下降);诸侯争霸。

(3)地主阶级;富国强兵。

(4)社会变革。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尤其是春秋后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分别是指铁器或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及所学知可知,材料二中,周室衰微(地位下降)。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

(3)据材料三“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打破有旧贵族时代控制军政大权的传统旧制,各诸侯国纷纷掀起了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风潮”可知,推动战国时期改革风潮的是地主阶级。据材料三“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打破有旧贵族时代控制军政大权的传统旧制,各诸侯国纷纷掀起了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风潮”可知,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可知,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时代特征。

30.(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都江堰;李冰。

(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都江堰;李冰。

(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西安

(4)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按顺序任写两个才得分)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经学会建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学会建造干栏式建筑。根据图三可知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根据材料“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可知,材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根据图片可知,图片反映了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

(4)材料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之后夏商周处于奴隶社会,材料二三反映的是封建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