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第1 章

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经历了几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研发系统)?每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址方式是什么?其主要的技术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如按多址方式来分,则模拟频分多址(FDMA)系统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使用电路交换的数字时分多址(TDMA)或码分多址(CDMA)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使用分组/电路交换的CDMA系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将使用了不同的高级接入技术(OFDMA)并采用全IP(互联网协议)网络结构的系统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作为面向2020年以后移动通信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按系统的典型技术来划分,则模拟系统是1G;数字话音系统是2G;数字话音/数据系统是超二代移动通信系统(B2G);宽带数字系统是3G;而极高速数据速率系统是4G。

2、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哪4个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引进、吸收、改造、创新4个阶段。

3、蜂窝小区的几何形状要符合哪两个条件?符合这种条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六边形,该选用哪一种形状?为什么?

参考答案:小区的几何形状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①能在整个覆盖区域内完成无缝连接而没有重叠;②每一个小区能进行分裂,以扩展系统容量,也就是能用更小的相同几何形状的小区完成区域覆盖,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小区几何形状有几种可能: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六边形,而六边形最接近小区基站通常的辐射模式——圆形,并且其小区覆盖面积最大。因此,选用六边形。

//4、证明:蜂窝区群的尺寸N必须满足:

N=i2+ij+j2

(提示:证明过程见第一章PPT)

另:需要知道N可能是是哪些值?常用的N是什么值?

5、数字时分GSM系统,采用TDMA方式,设分配给系统的总频宽20MHz;载频间隔200kHz;每载频时隙为8;频率重用的小区数为4,则系统容量为多少?如果AMPS系统采用FDMA 方式,载频间隔为25 kHz,不分时隙,其他参数相同,系统容量为多少?

(提示:第1问:C=(20÷0.2)×8÷4=200信道/小区,第二问:C=(20÷0.025)÷4=200信道/小区)

6、最简单的蜂窝系统由哪3部分组成?其中,MSC和普通交换相比,除完成交换功能之外,还要完成什么功能?

参考答案:一个基本的或者说最简单的蜂窝系统由移动台(MS)、基站(BS)和移动交换中心(MSC)3部分组成。MSC除了要完成交换功能外,还要增加移动性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的功能。

7、增加蜂窝小区容量的主要方式有哪3种?

参考答案:通常采用小区分裂、裂向(扇区化)和覆盖区分区域(分区微小区化)的方法来增大蜂窝系统的容量。

8、什么叫越区切换?软切换和硬切换的区别是什么?GSM采用什么形式的硬切换?技术上有什么特征?

参考答案:当处在通话过程中的移动台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相邻小区时,其工作频率及基站与移动交换中心所用的接续链路必须从它离开的小区转换到正在进入的小区,这一过程称为“越区切换”。

硬切换是指在新的连接建立以前,先中断旧的连接。而软切换是指既维持旧的连接,又同时建立新的连接,并利用新旧链路的分集合并来改善通信质量,与新基站建立可靠连接之

后再中断旧链路。

GSM采用了移动台辅助(MAHO)的越区切换方式。对于切换时的信道分配采取了优先切换的策略。

9、越区切换要考虑哪3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答案:越区切换要考虑切换的准则、切换的策略以及切换时的信道分配3个方面的问题。

//10、典型移动通信系统可分为哪6类?它们各自的技术特点是什么?有何异同点?(提示,可从组网方式、无线接入方式、调制技术、传输信息种类、交换方式等多方面总结)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无绳电话系统: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无线寻呼系统:

11、“小灵通”系统采用什么双工方式?其多址方式是什么?每载频划分多少时隙?每载频最多可提供多少对双工信道?

参考答案:TDD双工方式,TDMA多址方式,每载频划分8个时隙,每载频最多可提供4对双工信道。

12、集群系统按信道占用方式,可分为哪3种方式?

参考答案:按通信占用信道方式,可分为消息集群、传输集群和准传输集群三种方式

13、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按卫星高度可分为哪几种系统?“铱”系统和“全球星”系统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按卫星轨道高度可分为高轨(HEO)、中轨(MEO)和低轨(LEO)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全球星”系统与铱系统的最大区别是无星上交换和星际

链路,依赖地面网络完成通信。

//1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有哪些?其各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P16-19 (重点题)

①多址技术:区分不同信道上的信号,避免相互干扰;②组网技术:作用是构建一个实用网络,以便完成对整个服务区的有效覆盖,并满足业务种类,容量要求,运行环境与有效管理等系统需求;③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特性研究与信道建模技术,作用是找出电波在移动信道中的传播规律及对信号传输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由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消除;④抗衰落、抗干扰技术,作用是消除多径效应而带来的深度衰落,消除移动信道中的同频干扰、临近干扰、交调干扰与自然干扰等各种干扰因素;⑤调制技术:作用是将传输信息转化为适合于无线信道传输的信号以及便于从信号中恢复信息;⑥语音编码技术,作用是将语音数字化,压缩语音,采用低编码速率,使系统容纳最多的用户。

第2章

15、数字调制技术包括哪两大类?各自的典型调制技术有哪些?P24

参考答案:目前移动通信系统的常用调制方式有以BPSK、QPSK、OQPSK和π/4QPSK 等为代表的线性调制和以MSK、TFM和GMSK等为代表的恒包络调制。

16、语音编码技术通常分为哪3类?移动通信语音编码技术属于哪一类?P24 移动信道是什么信道?已建立的移动信道模型可分为哪3大类?

参考答案:语音编码技术通常分为3类:波形编码、参量编码和混合编码。移动通信采用混合编码,移动信道是时变随参信道上,已建立的移动信道模型可分为几何模型、经验模型和概率模型。

17、为什么OFDM技术可以抗多径衰落形成的码间干扰?哪些移动系统采用OFDM技术?(提示:第1问主要思路是:OFDM将高速的数据路分接为多路并行的低速数据流,在多个正交载波上同时进行传输,对于低速并行的子载波而言,由于符号周期展宽,多径效应造成时延扩展变小。当每个OFDM符号中插入一定的保护时间后,其码间串扰就可以忽略了。)

18、移动信道中,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遭遇哪3种损耗?中信号传播还存在哪4种效应?

参考答案:路径损耗、慢衰落损耗和快衰落损耗;阴影效应、远近效应、多径效应、多普勒效应。

19、以块交织为例解释为什么交织技术可增强抗突发干扰的能力?P53-54(提示:可用自己的语言简化归纳,答简单点)

(信息通过交织矩阵和去交织矩阵的变换可以恢复信息码元的传输顺序,在交织过程中,将突发错误转化为随机错误,再利用纠错编码降低传输错误率)

20、什么是GMSK调制?有何优点?

参考答案:GMSK 是属于MSK 简单的优化方案,它只需在MSK 调制前附加一个高斯型前置低通滤波器,进一步抑制高频分量,防止过量的瞬时频率偏移以及满足相干检测的需求。

21、当移动台以60m/s 的恒定速率在端点为X 和Y 的路径上运动,运动时长5s ,无线电波入射方向和与运动方向的夹角为60°(设X 、Y 处的夹角相同),无线电波频率为3MHz ,求由路径差造成的接收信号相位变化值、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分别是多少?

提示:利用公式:θλπλπφcos 22t

v l

?=?=?和θλ

φπcos 21v t f d =???=

22、设已知一循环码的监督矩阵如下:

????

??????=100111001001110011011H 试求出其生成矩阵,并写出所有可能的码组。(参考作业答案)

提示:)(I M H =而)(Q I G =,M 和Q 是转置关系,因此可以由H 求出M ,再由M 求出Q ,由Q 求出G 。

另:如果知道信息码元U ,可以求出最后的输出码组C

G U C ?=

23、移动通信中的分集技术如何分类?接收时的合并技术又有哪几种?

参考答案:按分集目的可以分为宏观分集和微观分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显分集和隐分集;按获取多路信号的方式又可以分为时间分集、频率分集和空间分集;空间分集还包括接收分集、发射分集、角度分集和极化分集等。

合并技术分为最大比值合并(MRC )、等增益合并(EGC )和选择式合并(SC )3种。

第3章

//24、画出GSM 系统的网络结构,并简要说明各网元的作用。P68-69 (提示,可用自己的语言简化归纳,答简单点) GSM 网络中最重要的网络接口是什么接口?(Um 接口)其

传递的信息主要有哪些?(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接续管理)P69-61 (重点题)

GSM系统结构,主要由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BS)和网络子系统(NSS)组成。

各网元的作用,①MS主要作用是通过无线接口接入网络系统,也提供人机接口。②BSS是负责无线发射和管理无线资源。③NSS主要负责完成GSM系统内移动台的交换功能和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等。

Um接口是GSM网络中最重要的网络接口,传递的信息包括: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接续管理等

//25、MSISDN和IMSI分别表示什么识别码?结构有何区别?P71-72

MSISDN:移动台国际身份号码,MSISDN=CC(国家号)+NCD(国内目的码)+SN(用户号码)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MCC(移动国家码)+MNC(移动网络码)+MIN(移动用户码)

//26、GSM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是什么?P75 为什么上行频段低于下行频段?(提示: 主要是考虑到上下不对称的传输能力。频率越高,覆盖同样的范围需要更大的发射功率,而基站能比移动台提供更大的发射功率,所以采取上述频段安排方式)

GSM系统的主要参数:GSM(900、1800)频段(890-915&935-960,1710-1785&1805-1880)、工作频带(25Mhz 75Mhz)、每帧TDMA的时隙数(8)、上下行隔离(45Mhz 95Mhz)、频道间隔(200khz)、频道数(124,374)。

上行频段频率低于下行频段,主要是考虑到上下不对称的传输能力。频率越高,覆盖同样的范围需要更大的发射功率,而基站能比移动台提供更大的发射功率

//27、GSM系统中,常规突发序列中的训练序列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用作自适应均衡器的训练序列,以消除多径效应产生的码间干扰) 为什么要将其放在突发序列的中间?如果放在两端,会出现什么效果?(提示:放在中间能准确估计信道特性,反之,不能准确估计信道,最终形成码间干扰,误码率提高)(重点题)

GSM系统中,常规突发序列中的训练序列的作用,用作适应均衡器的训练序列,以消除多径效应产生的码间干扰;

放在中间能准确估计信道特性,如果放在两端,可能会由于定时误差导致突发脉冲出现

重叠,不能准确估计信道,最终形成码间干扰,误码率提高。

//28、GSM系统的逻辑信道有哪些?各自完成什么功能(P78)?说明其逻辑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的一般规律。(重点题)

参考答案:GSM系统的逻辑信道有: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准许接入信道、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辅助控制信道、快速辅助控制信道,业务信道。

频率校正信道:广播用于校正终端频率的信息

同步信道:广播帧同步和基站识别码信息

广播控制信道:广播一般信息

寻呼信道:传输基站寻呼移动台信息

随机接入信道:用于终端随机提出入网申请,即请求分配一个SDCCH

准许接入信道:用于基站对终端的入网请求作出应答,即分配一个SDCCH或TCH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用于分配TCH之前传送信息

慢速辅助控制信道:伴随TCH或SDCCH,双向传输信息

快速辅助控制信道:传输与SDCCH相同的信息,只是在没有分配SDCCH时才使用业务信道:主要传输数字话音或数据,其次还可以传输少量的控制信息

假设一个小区有n个载频,为F0、F1、F2、F3……F n-1,时隙数为TS0、TS1……TS7。通常,将F0载频中的TS0用作将公共信道承载广播信道和公用控制信道,如BCCH、FCCH、SCH、PCH、AGCH及RACH复用;TS1承载专用控制信道,如SDCCH、SACCH复用。F0的TS2……TS7,及F1……F n-1中的时隙都用来承载TCH;F0的其他时隙和其他载频的所有时隙均用于承载业务信道。在小容量地区和建站初期,也可以考虑采用F0载频中的TS0承载全部控制信道,包括广播信道、公用控制信道和专用控制信道,所有其他时隙均用于承载业务信道。

//29、GSM系统在通信安全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画出AUC中产生3参数组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如何运用到GSM的鉴权过程中?P84-85 (重点题)

①鉴权;②加密;③移动设备识别;④国际用户识别码保密

GSM系统中,为鉴权和加密提供了3种算法,即A3、A5和A8算法,鉴权中心(AUC)为鉴权和加密提供了一个3个参数组,即随机数(RAND)、符号响应(SRES)和加密密钥(Kc),其产生过程如图所示。对于新入网的用户,系统为其分配一个鉴权密钥Ki和IMSI,均存储在AUC和SIM卡中。在HLR的请求下,AUC中首先产生一个随机数(RAND);然后通过鉴权算法A3和加密算法A8,用RAND和Ki分别计算出SRES和Kc;最后将RAND、SRES和Kc送至HLR。

30、说明CDMA蜂窝系统比TDMA蜂窝系统获得更大容量的原因。(提示:TDMA蜂窝系统由频率/时隙区分信道,是带宽受限系统,是硬容量系统;而CDMA容量由码道区分信道,是干扰受限系统,是软容量系统)

31、为什么说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和软容量的特点?它们各自有什么好处?(重点题)

参考答案:(1)软切换是CDMA蜂窝系统独有的切换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切换的可靠性。而且若移动台处于两个小区的交界处,软切换能提供正向业务信道分集,也能提供反向业务信道的分集,从而保证通信质量。

在CDMA系统中,用户数目和服务质量之间可以相互折中,灵活确定。体现软容量的另一种形式是小区呼吸功能,即各个小区的覆盖大小是动态的,当相邻两个小区负荷一轻—重时,负荷重的小区通过减小导频发射功率,使本小区的边缘用户由于导频强度不够,切换到相邻小区,使负荷分担,即相当于增加了容量。

(2)软切换的方式可确保切换的成功率,不易掉话;软容量可确保大系统容量

32、GSM系统为什么要采用均衡技术?CDMA系统为什么又不需要采用均衡技术?(提示GSM系统的载频间隔为200KHz,而通常有效移动通信带宽为150 KHz,这样信号带宽高于信道带宽,所以GSM系统需要采用均衡技术;而CDMA系统采用扩频通信技术,对信号频谱进行压缩/扩张,具有潜在的抗频率选择性衰落能力,故不需要采用均衡技术)

//33、IS-95CDMA蜂窝系统有哪些逻辑信道?其各自完成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87-88

正向传输逻辑信道:①导频信道:使移动台可迅速而精确地捕获信道的定时信息,并提取相干载波进行信号的解调。②同步信道:主要传输同步信息③寻呼信道:在呼叫接续阶段传输寻呼信息和其他指令;④正向业务信道:传输不同的速率等级,动态地适应通信者的话音特征

反向传输逻辑信道:①接入信道:当移动台没有使用业务信道时,接入信道提供移动台到基站的传输通路,对寻呼进行响应以及传送登记注册等短信息;②反向业务信道:由移动台到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 执本科笔:刘世安适用对象: 审54 学时数: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2、知识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 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 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第二章调制解调 [目的要求] 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

移动通信原理重点讲解

第一章概述 1. 移动通信的定义。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可以在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2.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1)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互调干扰,领道干扰,同频干扰),(3)通信容量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3.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 (1)蜂窝式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4)无线电寻呼系统,(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6)无线LAN/WAN 4. 3G/4G标准 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目前提交的4G标准共有6个技术提案,分别来自北美标准化组织IEEE的802.16m、日本(两项分别基于LTE-A和802.16m)、3GPP的LTE-A、韩国(基于802.16m)和中国(TD-LTE-Advanced)、欧洲标准化组织3GPP(LTE-A)。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1. 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2. 无绳电话、集群移动通信的常用标准 无绳电话标准:模拟制无绳电话标准,DECT标准。集群移动通信标准:信令标准3. 根据覆盖范围,无线宽带接入网的分类。 个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局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城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广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四类。 4. 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的标准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美国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联合会)802.11家族。欧洲ETSI(欧洲通信标准学会)高性能局域网HIPERLAN系列。

日本ARIB(日本电波产业会)移动多媒体接入通信MMAC。 无线城域网标准:IEEE 802.16a 第三章蜂窝的概念 1. 切换策略:硬切换/软切换/接力切换 切换(handover)是指在移动通信的过程中,在保证通信不间断的前提下,把通信的信道从一个无线信道转换到另一个无线信道的这种功能。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 硬切换是:在不同频率的基站或覆盖小区之间的切换。这种切换的过程是移动台(手机)先暂时断开通话,在与原基站联系的信道上,传送切换的信令,移动台自动向新的频率调谐,与新的基站接上联系,建立新的信道,从而完成切换的过程。现在我们广泛使用的“全球通(GSM)”系统就是采用这种硬切换的方式。软切换是:发生在同一频率的两个不同基站之间的切换。在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就是这种软切换方式。接力切换是:TD-SCDMA系统的一项特色技术,也是核心技术之一。接力切换的设计思想是:利用终端上行预同步技术,预先取得与目标小区的同步参数,并通过开环方式保持与目标小区的同步,一旦网络判决切换,终端可迅速由原小区切换到目标小区,在切换过程中,终端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功率信息提高了切换成功率,缩短了切换时延。 2. 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技术 (1)当无线服务需求增多时,可采用减小同频干扰以获取扩容,(2)多信道共用技术,(3)信道分配技术,(4)功率控制技术,(5)自适应天线技术。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移动通信课程》

《移动通信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20232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学时数48 学分数 3 执笔人及编写日期曹绍龙2017.06 审核人及审核日期阮清强2017.06 院别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通信教研室编印日期2017年6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1.课程授课对象: 通信工程专业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 专业选修课 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移动通信》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它主要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理论基础知识和移动通信系统构架。 4.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移动通信原理理论和应用的讲解,能够充分反映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从移动通信模型的基本理论出发,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无线传播环境、信源编码和调制技术、抗衰落和链路性能增强技术、蜂窝组网技术、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增强技术、第四代LTE移动通信系统介绍和无线移动通信未来发展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模拟和数字调制与解调的原理以及使用各种信号测量仪器和识别信号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讲概述 1. 学时:3学时 2. 重难点: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类及特点 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特点等;掌握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4. 教学内容:移动通信发展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移动通信工作频段、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第二讲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 学时:6学时 2. 重难点:基本电波传播机制、确知传播预测模型 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波传播;理解基本电波传播机制;掌握确知传播预测模型 4. 教学内容:概述、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三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阴影衰落、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MIMO信道、移动无线信道及特性参数 第三讲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 1. 学时:9学时 2. 重难点:QPSK调制和高阶调制、正交频分复用 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源编码、最小及高斯最小移频键控;理解QPSK调制和高阶调制:掌握正交频分复用 4. 教学内容:概述、信源编码、最小移频键控、正交频分复用、QPSK调制、高阶调制、高斯最小移频键控 第四讲抗衰落和链路性能增强技术 1. 学时:9学时 2. 重难点:多天线和空时编码、链路自适应技术 3. 教学目标:了解分集技术;理解均衡技术与扩频通信;掌握多天线和空时编码、链路自适应技术 4. 教学内容:概述、分集技术、信道编码与交织、均衡技术、扩频通信、多天线和空时编码、链路自适应技术 第五讲蜂窝组网技术 1. 学时:6学时 2. 重难点:蜂窝组网技术知识、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3. 教学目标:了解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理解相关蜂窝组网技术知识;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d12891498.html, 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 作者:胡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6期 摘要:针对移动通信原理专业课本科教育的效率问题,本文从加强学生对移动通信原理的理解,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原创性应用为目标,从面向4G、5G的实际实验场景入手,重构未来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实验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课程效应,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本科学生的移动通信工程的学习积极性,将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 关键词:移动通信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55-02 移动通信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大家对移动性、传输数量、可靠性、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移动通信系统从传统的3G时代全面升级到4G时代,并且面向未来移动通信的5G系统也正在积极研发和标准化制定过程中。从移动通信原理出发,该学科属于综合性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涉及到线性代数、统计概率学、电子元器件、射频电子技术等诸多领域,因而移动通信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复杂,包括物理层传输,MAC协议栈设计,网络路由协议,信息安全、上层应用开发(APP)等,移动通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对于移动通信原理这门课程而言,重点在于全面介绍移动通信系统中物理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典型的信号处理手段,力争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的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以及后续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打好良好的课程基础。 一、移动通信原理实验体系 在以前的实验体系当中,通信原理相关仪器的使用和相关实验安排在《通信原理》课程,主要关注点在传统模拟调制以及简单的数字调制方式。对于移动通信专业而言,以往更多的针对移动通信发展过程给学生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没有安排合理的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这样设置的结果是实验环节的安排比较零散,实验内容针对性不强,而且实验操作没有跟上移动通信行业快速的发展,教学与实际衔接不顺畅,因此学生无法真正从实验和实践中理解移动通信基础理论的内在联系。为此,结合移动通信原理课程内容,把实验和实践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融合,重点突出2G/3G/4G/5G系统所采用的数字调制方式。通过这种学生使用MATLAB软件能够搭建移动通信中最基本的通信链路,让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物理传输信道,信源调制,信宿解调,信源编码,信宿解码等环节有深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建立对移动通信系统基础框架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改革移动通信实验和实践手段

无线衰落信道、多径与OFDM、均衡技术要点

无线衰落信道、多径与OFDM、均衡技术 (2012-08-30 14:14:43) 转载▼ 标签: 杂谈 参见张贤达通信信号处理。OFDM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移动通信原理吴伟陵 目录 无线信道的传播特征 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 阴影衰落 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 多径时延与与叠加后的衰落 频率选择性衰落和非频率选择性衰落 符号间干扰ISI的避免 多径信号的时延扩展引起频率选择性衰落,相干带宽=最大时延扩展的倒数 无线信道的时变性以及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 时变性、时间选择性衰落与多普勒频移 相干时间与多径 OFDM对于多径的解决方案 多径信号在时域、频域的分析思考 1,多径信号是空间上的多个不同信号。各参数应分别从时域、频率进行考察。 2,符号间干扰ISI是时域的概念,时延、多径均影响了ISI 3,信道间干扰ICI是频域的概念,时延、多径均影响了ICI 4,时延、多普勒频移分别对应于:频率选择性衰落、时间选择性衰落,它们具有对偶性质 多径对信号频谱的影响,OFDM如何抗多径 GSM中的自适应均衡技术 无线信道的传播特征 与其他通信信道相比,移动信道是最为复杂的一种。电波传播的主要方式是空间波,即直射波、折射波、散射波以及它们的合成波。再加之移动台本身的运动,使得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多变并且难以控制。信号通过无线信道时,会遭受各种衰落的影响,一般来说接收信号的功率可以表达为: 其中d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向量,|d|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根据上式,无线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种: (1)电波中自由空间内的传播损耗|d|-n ,也被称作大尺度衰落,其中n一般为3~4;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总结)

第一、二章 1、900 MHz 频段: 890~915 MHz (移动台发、基站收)—上行 935~960 MHz (基站发、移动台收)—下行 2、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3、单工通信: (1)定义: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2)方式:根据通信双方是否使用相同的频率,单工制又分为同频单工和双频单工。 4、双工通信定义:通信双方均同时进行收发工作。即任一方讲话时,可以听到对方的话音。有时也叫全双工通信。 5、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中,一方使用双频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另一方使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6、移动通信的分类方法: (1)按多址方式: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和码分多址(CDMA ) (2)按业务类型: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3)按工作方式:同频单工、双频单工、双频双工和半双工。 7、三种基本电波的传播机制:反射、绕射和散射。 8、阴影衰落定义: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电波传播路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阴影衰落的信号电平起伏是相对缓慢的,又称为慢衰落。 9、多普勒频移公式:fd=v *cos α/λ v :移动速度 λ:波长 α:入射波与移动台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v/λ=fm :最大多普勒频移 移动台朝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正(接收信号频率上升),反之若移动台背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负(接收信号频率下降)。 10、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1)由于时间色散导致发送信号产生的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2)根据发送信号与信道变化快慢程度的比较,也就是频率色散引起的信号失真,可将信道分为快衰落信道和慢衰落信道。 11、平坦衰落信道的条件可概括为:Bs<> 12、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条件:Bs>Bc;Ts< 13、信号经历快衰落的条件:Ts>Tc ;Bs>B D 15、衰落率定义: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中值电平的次数,即包络衰落的速率与发射频率,移台行进速度和方向以及多径传播的路径数有关。 16 v :——运动速度(km/h )f :——频率(MHz )A :——平均衰落(Hz ) 17、衰落深度:信号有效值与该次衰落的信号最小值的差值。 18、电平通过率定义:单位时间内信号包络以正斜率通过某一规定电平值R 的平均次数。描述衰落次数的统计规律。 深度衰落发生的次数较少,而浅度衰落发生得相当频繁。 19、平均电平通过率表达式: 其中f m :——最大多普勒频率 ρ=R/R min 其中Rmin= 为信号有效值,R 为规定电平 T τσ T τσ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移动通信特点简介: 回答:①移动通信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工作在强干扰环境下;(3)通信能力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要求高 1.2移动台受到什么干扰?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特有的? 回答:①互调干扰;(2)邻信道干扰;(3)同频干扰;(蜂窝系统特有)④多址干扰 1.3简要描述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并解释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a:第一代(1G)主要以模拟蜂窝网络为特征,这些网络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已在市场上销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欧洲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北欧的NMT和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性的角度来看,1G专注于解决两个动态的最基本用户,即双动态,并充分考虑了双通道动态。主要措施是利用FDMA实现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通过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复用,从而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中,适当采用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法,并采用基站双空间分集方法来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主要以数字化为特征,并构成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该系统在XXXX早期正式投入商业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最初指的是集团专用移动,1989年后改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 IS-95两大系统,以及日本的PDC系统等 在技术特性上以数字化为基础,考虑了频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以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实施措施是:采用时分多址(GSM)和码分多址(IS-95)实现用户动态寻址功能,采用数字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复用,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为匹配信道动态特性,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调制:GMSK(GSM)、QPSK(IS-95)、抗干扰性能优良的纠错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来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码分多址模式下的IS-95尤为重要;(3)自适应均衡和瑞克接收机用于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帧间交织和块交织(IS-95)来抵抗时间选择性衰落第三代(3G)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服务。它在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运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和我国提出的TD-SCDMA,此外还有欧洲的DECT和北美的UMC-136。 技术上,3G基于2G系统自适应信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引入服务动态,即在3G系统中,用户服务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或多媒体服务,用户选择服务是随机的。这是第三种动态的引入,它

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I级ATMCWTC

【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I级】ATMC-WT-C201 认证项目介绍 拥有ATMC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证书证明您: 掌握现代无线通讯领域中数字调制和解调的高级技术、重点应用和分析技能。 熟悉和掌握UMTS,TD-SCDMA,CDMA2000 1x-EVDO,Bluetooth/WLAN,WiMAX 等制式的移动通信原理和测试技术。 熟悉无线通讯领域中的主要测试仪表及其原理,能独立完成具体测量,掌握安捷伦相关无线通信测试类的仪器仪表,并能独立完成某些高级技能。认证考试要求 拥有【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Ⅰ级】证书 修满无线测试认证Ⅱ级需要的课程,即一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

认证获得推荐 凡希望从事无线通信相关职业和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在职和非在职人员﹑各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及要求获得无线通信测试知识和技术的人员,在已获得【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级】认证证书者的基础上,均可报名参加【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I级】认证计划及其相关课程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认证。 考试大纲

【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I级】考试时间为3小时,包括理论(技术知识)考试和实验考试,考试科目为《无线通信数字信号的产生和分析》、《UMTS原理与测试》、《TD-SCDMA原理与测试》、CDMA2000 1x-EVDO原理与测试》、《BT/WLAN 原理与测试》、《WiMAX原理与测试》六门课中选三门,其中《无线通信数字信号的产生和分析》为必考科目。 《无线通信数字信号的产生和分析》考试号:ATMC-WT-E201 考试时间:1小时 理论考试内容: 1.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数字移动通信和无线数据联接中应用的复杂调制方式,包括EDGE、HPSK和OFDM的技术要点和指标分析,和其他调制方法的对比。 2.数字调制信号源和信号发生器的分类、基本原理、关键参数和指标、基带信号发生器的类型和实现方法,数字(矢量)调制信号的生成等。对于数字调制信号的调整、诊断、损伤分析与验证,数字调制信号的关键应用。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第1 章 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经历了几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研发系统)?每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址方式是什么?其主要的技术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如按多址方式来分,则模拟频分多址(FDMA)系统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使用电路交换的数字时分多址(TDMA)或码分多址(CDMA)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使用分组/电路交换的CDMA系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将使用了不同的高级接入技术(OFDMA)并采用全IP(互联网协议)网络结构的系统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作为面向2020年以后移动通信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按系统的典型技术来划分,则模拟系统是1G;数字话音系统是2G;数字话音/数据系统是超二代移动通信系统(B2G);宽带数字系统是3G;而极高速数据速率系统是4G。 2、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哪4个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引进、吸收、改造、创新4个阶段。 3、蜂窝小区的几何形状要符合哪两个条件?符合这种条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六边形,该选用哪一种形状?为什么? 参考答案:小区的几何形状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①能在整个覆盖区域内完成无缝连接而没有重叠;②每一个小区能进行分裂,以扩展系统容量,也就是能用更小的相同几何形状的小区完成区域覆盖,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小区几何形状有几种可能: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六边形,而六边形最接近小区基站通常的辐射模式——圆形,并且其小区覆盖面积最大。因此,选用六边形。 //4、证明:蜂窝区群的尺寸N必须满足: N=i2+ij+j2 (提示:证明过程见第一章PPT) 另:需要知道N可能是是哪些值?常用的N是什么值?

中南大学经典个人求职简历模板封面+内页-word版(一)

姓名:茉莉花 毕业院校:湖南大学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历:本科

姓 名:茉莉花 性 别:女 出生日期:1992.2.5 籍 贯:山西省太原市 民 族:汉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天津科技大学 院系名称: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专业 联系方式: 手 机:000000000 电 话:0000000000 邮 箱:00000000000 主修课程 主修课程:有关课程等幼教五项技能技巧啥的。 ◆ 2009年-2010年 选修教师职业道德 成绩82 ◆ 2009年-2010年 选修现代教师礼仪 成绩83 ◆ 2010年-2011年 选修教育学 成绩81 ◆ 2010年-2011年 选修心理学 成绩90 ◆ 2010年-2011年 选修普通话口语 成绩84 教育背景 1992.9-1996.7 ◆ 湖北省孝感地区卫生学校 2001.1-2002.5 ◆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内儿科 2002.5-2005.7 ◆ 湖北省江汉大学 2005.9-2006.6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进修 培训情况 ◆ 1992.9-1996.7 湖北省孝感地区卫生学校 ◆ 2001.1-2002.5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内儿科 ◆ 2002.5-2005.7 湖北省江汉大学 ◆ 2005.9-2006.6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进修 ◆ 1992.9-1996.7 湖北省孝感地区卫生学校 ◆ 2001.1-2002.5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内儿科 ◆ 2002.5-2005.7 湖北省江汉大学 ◆ 2005.9-2006.6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进修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 TACS (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 NMT 及日本的 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 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

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 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 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 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 (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 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 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终端应用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终端应用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智能终端应用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开发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嵌入式软件研发、物联网通信终端应用、移动终端游戏、电子商务等软件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并能在就职岗位上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胸怀,熟悉计算机方面的有关法规,遵纪守法,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2.熟悉软件开发流程,特别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智能终端和企业应用软件开发、移动手机软件开发和测试、数据库应用开发与管理、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等领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将高校现有课程体系和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联合的培养方式,在培养中贯彻理论基础坚实、逻辑思维敏捷、专业知识宽广、动手能力突出、工程训练有素、项目经验丰富等企业需求要素,使学生在基础理论与科学素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工程训练与职业素质方面均衡发展。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交往沟通方式,具有较强的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的意识与能力。 5. 具备跟踪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特别是智能终端相关领域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技术的能力。 6.熟练掌握一到二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三、毕业条件 本专业学生需修满170学分(见下表)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

通信网络课程

通信网络系统课程报告 一、通信网络系统概述: 1.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特征与问题: ①基本功能:传送消息(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 ②特征:方向性(从信源流向信宿) ③问题:可靠性(传输过程不丢失、不改变信息) 2. 通信网络与基本通信系统的区别和扩展: 基本通信系统核心是解决单用户对通信(单工方式、半双工方式、对称双工方式、非对称双工方式); 而当点到点通信向多点、多用户间通信的拓展,就产生并发展着通信网络的概念与系统; 通信网络核心问题是解决多点、多用户之间的有效通信。 3.通信网络的系统构成和基本问题: ①通信网络的系统构成: 终端节点 交换节点 业务节点 传输系统 ②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 通信的基本功能 多点之间任意通信 可靠性 效率 经济性 拓展性 4.通信网的基本拓扑结构: ①网形:网内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均有链路相连;链路数:N(N-1)/2;特征:稳定性好,冗余度大,经济性差。 ②星形:网内所有节点均通过辐射节点相连;链路数:N-1;特征:链路效率高,经济性好,稳定性差。 ③复合形:网形结构与星形结构的结合;特征:结构优化依用户分布而定。 ④总线形:所有节点通过一条公共信道连接;特征:传输链路较少,为避免传输冲突,效率较低。 ⑤环形:自愈环结构;特征:稳定性较好。

⑥树形:星形结构的拓展;特征:上下、主从、层次 5.通信网的功能结构: 完整的通信网,通常可划分为若干功能网: 一种划分方法为:业务网、传送网和支撑网; 另一种划分方法将传送网归纳到业务网中。 6.传输链路: ①传输链路的基本要求: 正确性 - 高信噪比 - 低误码率 实时性 - 低处理延时 大容量 - 大带宽,高速率 - 信道复用 ②物理形态分为:有线和无线 7.多路复用: ①信道复用技术,将多个低速用户在同一宽带介质上进行多路耦合传输,以提高传输能力和传输效率: 频分复用(波分复用)(F/WDM) 时分复用(TDM) 空分复用(SDM) ②多路复用与多址接入: 二者的工作原理相同,在一个正交空间上区分不同的传输链路。 多路复用强调的是传输链路的区分,不关注用户的区分。 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强调的是接入用户的区分,主要在无线通信网络研究领域使用。 - 频分多址(FDMA) - 时分多址(TDMA) - 码分多址(CDMA) 8.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总体要求: 可访问性 透明性 可靠性 总结:通信系统就是要解决信源和信宿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而信息网络系 统目的在于解决多用户之间的任意用户间通信问题。对于通信系统,要涉及到传输链路(物理和逻辑),信源和信道编码、译码,服务质量等;而在通信网络中,则还要涉及到网络拓扑、网络传输协议、网络功能划分,同时为了提高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 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频码互相关性能的不理想,使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影响增大,并且对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等; (3)为了克服CDMA 中的多址干扰,在3G 系统中,上行链路建议采用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技术;下行链路采用发端分集、空时编码技术; (4)为了实现与业务动态特性的匹配,3G 中采用了可实现对不同速率业务(不同扩频比)间仍具有正交性能的OVSF(可变扩频比正交码)多址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