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

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

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

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min)

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

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

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

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

(二)、作者介绍(3min)

打开练习册P38 课后补充到P27书上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人们称为“民族魂”。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3.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4.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5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6.散文诗集:《野草》

7.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板书)(同学们把这幅对联补充在书上。)

这是鲁迅先生的挽联,联中嵌入了鲁迅的两部小说《呐喊》、《彷徨》,同时,“领呐喊”、“感彷徨”语带双关,“领呐喊”指出鲁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悼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解析诗题(2min)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本篇课文的题目。在本文中:

“记”,相当于“纪”字。如课下注释①,“记念”,现在写作纪念“纪念”。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念”:即“思念、怀念、悼念”本文侧重“悼念”的意思。同时,“念”字也指出了本文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但是本文不属于记叙文,它是一篇散文,里面包含了很多抒情和议论。

“刘和珍”:同学们有预习都知道它值指的是一个人名。我们下面的课文中也会讲解到她。“君”:是指对人的尊称,在本文中“君”是鲁迅对刘和珍的尊称。

(四)、重温历史(4min)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

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这就是著名的“大沽口事件”,同学们在旁边标注一下“大沽口事件”,这是本文写作的第一个背景,“大沽口事件”)

3月18日,北京人民(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群众。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请同学们在旁边标注一下“三一八惨案”,这是本文写作的第二个背景,“三一八惨案”)

事件发生以后,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这首歌表达了国人的义愤,说我们的政府“甘拜异种作爹妈”,我们要“枭其首”,要革命。

在1925年的时候,离1926年3.18.事件还没发生过之前,鲁迅就以“苍蝇”这个丑恶的形象作比喻,揭露当时军阀统治者低劣的本质。他在1925年的《战士与苍蝇》中写到: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zuō]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zhì}们!”

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

(同学们翻开书本P28,课下注释①我们来看一下第三个背景。)

……

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使鲁迅先生倍感沉痛、悲愤,也让鲁迅先生

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新的认识!

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这就是本文写作的整个大背景,即“大沽口事件”作为导火线,引起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论客的言语使得鲁迅心怀悲愤之情写下了本文《记念刘和珍君》。即本文题目《记念刘和珍君》的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对“三一八”惨案做总结评述。

(五)分析课文(30~35min)

1.初读课文,归纳结构(10min)

现在大家通读一下课文,读的过程中,要自己解决字音问题,为每一节加一个小标题,理清作者思路,梳理结构,画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记念性的文章,记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

(1)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的缘起。

(3)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在本文中有三个重要的时间点:一个是第一部分的开头“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是开追悼会的那天,而刘和珍遇害是在三月十八日,我们翻到课本31页可以看到本文最终完稿是在4月1日。所以

3.18. 3.25.

4.1.

惨案追悼会成文

两星期

在这整个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事”,“三人”,“一情”,“一思”,

“一事”即老师刚才所说的“三一八”惨案,

“三人”即本文涉及到的三类人,

“一情”则是贯穿本课全文的作者的感情,

“一思”即我们后面会讲到的作者对“三一八”惨案的理智思考,意义的总结。

2.画出难点句(3min)

学生指出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提问,同学回答,全班都用笔画出,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重点讲解。

3..细读一二,知道缘由

(1)齐读课文(5min)

齐读课文一、二部分,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笔下涉及哪几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态度如何?

提问学生+总结,再要求学生翻开练习册

(翻开练习册P27,课后摘抄到书上)

(2).品味语句(10min)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①悲痛的悼念(祭奠英烈)

“必要”②愤怒的揭露(揭露敌人)

③沉痛的总结(唤醒庸人)

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写到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

(六)、布置作业(5min)

1、将作者的代表作抄写到书上

2、课后尝试自己或者小组探究难点句

3、背诵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1min)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们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

(二)合作探究

1、人物探究(10min)

细读第三、四、五部分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毅然:艰难的生活中预定莽原——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反抗:女师大风潮中反抗校长——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亲切,坚毅乐观

“微笑”反复出现?作用:两组对比

(1)微笑而被杀害,反衬政府的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

(2)微笑而黯然泣下,说明她是一个有责任感,能深思远虑的青年

黯然: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深谋远虑,有责任感

欣然: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勇敢:组织请愿,府门喋血——思想进步,勇于抗争

2、细节探究(24min)

(1)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①,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①噩耗:èhào,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①为怀疑。(①颇:pō,很。)我向来是不惮①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①惮:dā

n,怕。)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①在府门前喋血②呢?(①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②喋血:流血满地。喋,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课文的第四节,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是全文的高潮。阅读时,要很好地体会那排山倒海惊天动地而来的怒火,体会那雷霆万钧所向披靡的笔力。

第1句概述“三?一八”惨案、刘和珍遇害的事实,看似出笔平凡,实则笔底藏有万千杀机。副词“才”说明“我”知道消息之晚,这便用铁的事实驳斥了所谓“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副词“就”说明惨案发生之快,雄辩地证明这是敌人预先设置的“罗网”。副词“居然”,强调了事情的发生既不合事理,也不合情理,更不合法理,“请愿”是完全合法的行为,竟然遭到如此大规模的屠杀,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卑劣行径。至于“死伤至数百人”的巨大数目,更见出惨案的触目惊心,反动政府的暴戾残忍。

第2、3句笔锋陡然一转,反过来陈述自己对于这个事实的怀疑。“不惮”,即不怕,敢于。“最坏的恶意”,指如何如何的下劣凶残。“中国人”,指上文提及的段琪瑞执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凶残到这地步”,指让徒手请愿的群众和和蔼可亲的刘和珍“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死伤至数百人”。“下劣到这地步”,指反动派不仅暗设“罗网”,残杀了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而且反过来诬陷说“她们是暴徒”、“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作者说,不仅一般的人不曾预料也不会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我”这样一个“心怀叵测”敢干用“最坏的恶意”进行推测的人也不曾预料、也不敢相信会发生这样的惨案,会造出这样的流言。但是,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作者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手法,看似为敌人开脱罪责,实际是将敌人推至极高极险之处,然后猛一用力,反戈一击,置其于死地。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补充一个更值得怀疑的理由:“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退一步,再退一步,这好比射箭,把弦向后一拉,再向后一拉,弦向后拉得越多,弓就张得越满,射出的箭也便越有力。

作者把弓拉满了,马上就射出他的利箭,扔出他的投枪和匕首。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一口气列出一连串的铁证,好比机关枪射出的一排排子弹。让每个证据独自成段,又多用短句,恰如投枪、匕首,急射而出,雷霆万钧。“然而”、“但”、“但”这几个转折词的连用,一再突出这都是人们不能预料也不敢相信的罪恶行径,让人惊心,让人发指。

作者在控诉了敌人的凶残和卑劣之后,愤怒的感情如汹涌的波涛决堤而出,仇恨的烈焰如奔突的岩浆冲天而起,他在沉默中爆发了!

(2)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①。(①这样的罗网:鲁迅在《可惨与可笑》一文中指出:“三月十八日的惨杀事件,在事后看来,分明是政府布成的罗网。”在《空谈》一文中指出:

“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罗网,捕鸟用的罗和捕鱼用的网,比喻陷阱、阴谋。)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①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②。(①张静淑:湖南省长沙市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受伤后经医治,幸得不死。伤愈后,去南洋群岛。1928年回国复学,毕业后在女师大附中任教。抗战开始,张静淑回长沙,后辗转于益阳、沅陵、桂林等地。解放后,致力于初等教育。1978年逝世于长沙。②立仆:立刻倒下。仆,pù。)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本段紧承第四节而来,叙述刘和珍等人遇难的经过。如果说第四节是用概括的事实,控诉敌人的残暴卑劣,那么这一段则是用具体的事实揭露敌人的下劣凶残。文中叙述几个女子的互相救助,既反衬了敌人的残暴,又赞颂了她们的沉勇友爱,为第七节的议论作铺垫。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①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①沉勇:沉着而勇敢。)[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敌人的血腥暴行,铁证如山,毋庸置疑;把“微笑和蔼”“沉勇友爱”与暴行对照,突出敌人的凶残。]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段祺瑞执政府用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三个从容转辗的弱女子,这是怎样的一个令人惊心动魄、毛骨悚然的暴行呵!

(大家过去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例如:《藤野先生》,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先生的语言辛辣、犀利,从刚才老师提到的例子,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特点?)

“伟大”是反语,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前所未有。“文明人”是对西方侵略者的讽刺,他们标谤“文明”,却发明这杀人的武器而且又用来装备中国的反动派,“文明”是假,暴徒是真。]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①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①惩创:chénɡchuànɡ,惩罚,惩治。) [这个句子是把上句所说的“伟大”坐实,揭露“三·一八”惨案是史无前例的暴行。

请学生来赏析句子(诵读,关键词,上下文)

“武功”“伟绩”是反语,“八国联军”泛指外国侵略者,并非实指。“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是互文,即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这几缕血痕”照应上句的“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三个女子”,即“三·一八惨案”。这句话把以往中外反动派的屠杀与“三·一八“屠杀比较,意思是:几十年来,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人民所创建的“伟绩”“武功”,不幸全被段祺瑞执政府这一次屠杀所创建的“伟大”抹杀了,以往反动派犯下的罪行与这一次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鲁迅在“三·一八”惨案的当天所写的《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课文中的这个句子表达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昂起头”,一幅得意洋洋的丑态。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大概是: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血债必得用血来偿。

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本句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语言形式上是互文:“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指刘和珍等女学生遇难。内容上:“三一八”惨案实际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政府相互勾结合谋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伟绩”、“武功”与前文的“文明”一样是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这两句话一方面赞扬了三个女子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从容伟大,一方面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卑鄙渺小,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详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执政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对遇害经过的详细、客观的记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军阀政府的滔天罪行和流言家的无耻谰言不攻自破。)

2、感情探究(5min)

探究思考①:鲁迅以先生的身份为学生写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文中对刘和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悼念!正直勇敢清醒的爱国青年永远活在我们身边。

探究思考②:文章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文中不止写了刘和珍,还写了与她并肩作战的杨、张二君以及其他人。作者怀念之外,还有怎样的情感抒发?

讨论明确:崇敬!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令人肃然起敬!

探究思考③:刘和珍这样“始终微笑”的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牺牲了,张静淑君生命垂危躺在医院,作者及我们的内心会怎样?

讨论明确:悲痛!优秀正直的学生领袖无辜被害令人悲痛!

探究思考④:这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样的爱国青年被残酷地虐杀,悲痛之外,作者及我们心中还有怎样的情感迸发?

讨论明确:愤怒!爱国青年却被政府无端虐杀,用枪弹、棍棒,这样反动的政府必须推翻。

探究思考⑤:对于刘和珍之死,作者除了悲痛和对反动政府的谴责和强烈的愤怒的情感外,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鄙视!反动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无耻的毒辣的“污蔑”,作者“愤怒”!

思考探究:作者情感及目的

总结引申:通览全文一到五节,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满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的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也表达了因刘和珍之死而带来的极大的悲痛以及对反动政府和御用文人的极大的愤怒和控诉,“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然而作为

一个清醒的思想家,鲁迅对这次事件的思考却并未停止。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更为深远的意义?

文章第三部分便是对这次事件的深层思索。作者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来鼓励生者、声援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三)布置作业(5min)

1.背诵本文第二、四部分

2.梳理课文脉络

第三课时

(一)导入(3min)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讲解了一到六部分,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的框架。

(二)课文探究(10min)

1.作者思考出来的教训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教训:劝戒徒手请愿

意义:发现中国女子勇毅然、干练,

激励后来人奋然前行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何理解?

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社会进步的一小步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然后指出请愿不能带来任何进步,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②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

3、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P30课下注释⑦)(1min)

这是陶渊明所做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三)P31研讨与练习讲解:(10min)

一、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6、“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三、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着重品味,请标示出来。结合品味语言,背诵课文第2、4节。(15min)

(请学生来赏析句子:诵读,关键词,上下文)

1、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教会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反复诵读,提取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A、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B、出离愤怒:看课下注释②,“出离”是指“超出”。“出离愤怒”就是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极限。表明作者已经无法忍受啦。

C、深味:课下注释③,深深地体味。

D、非人间: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

E、浓黑的悲凉:“浓黑”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语。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F、最大的悲痛: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地悲痛。

G、快意:感到痛快

H、奉献:恭敬地呈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尊敬。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鲁迅《论睁了眼看》:“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A。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

B。直面、正视:课下注释⑤,都表示正面注视,绝不回避的意思。体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概。

“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反动派统治下悲惨凄凉的现实。

C。哀痛者、幸福者:

者:代词,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等。

哀痛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的人。

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的人。

D、庸人:有是非观念,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人。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①“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诬蔑。“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②缘由:惨象——长反动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这使得人们不敢说话)

流言——走狗文人的无耻污蔑,(不断诽谤,使得人们无法说话)

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庄子》里面有句经典的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了衣钩子的人,把他砍掉,把国家都偷了的人反而成了王,反动统治者就是最大的强盗。谭嗣同在《仁学》里讲:“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大盗也!”

鲁迅先生曾经在《革命时代的文学》这篇文章里面这样写道:“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退下来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它便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把这段文字记下来,特别经典!

师:这里鲁迅先生是主张沉默还是主张怒吼?

(生:怒吼!!)

师:显然是主张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的。

所以最后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不要太嚣张,人民会选择爆发,不会在沉默中灭亡。

又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只有选择爆发,奋起反抗,才能摆脱灭亡的厄运。

(是对庸人的呼唤和鼓动

也是对反动派的警告)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三)回顾全文(3min)

(四)、作业布置(4min)

1、练习册

2、看练习册P42《说“面子”》

3.背诵文中第二、四部分。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1,从文学样式和文章体裁上看,高中语文必修的五本教科书中,新课程仅安排了两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一是必修一的第三单元的写人记事散文,一是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的写景状物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所接触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2,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角度,五本必修教材中,民国时期进步人士特别是左联成员的作品入选较多,除了鲁迅自己的另外两篇《祝福》和《拿来主义》,还有必修一中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夏衍的《包身工》,必修二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必修四中的曹禺《雷雨》。这些名家都心怀国家和民族,这些经典创作都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也有着相似的时代语言。 3,本篇课文的教学是高中现当代散文的起始课,为以后的散文教学和鉴赏散文具有领路作用。同时又能为学生在后面的语文学习的许多地方做好情感和时代背景知识方面的铺垫,作用巨大。 4,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个人人格以及堪称经典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本身对现在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大的。这篇课文反映出鲁迅爱憎分明、拷问国人的特点。 学情分析 1,高中生学习这篇课文是有较大难度的。其一,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苦难,更没有在混乱充满斗争流血的社会里生活过;也还没有过真正对人生与社 会,人生与国家关系的思考。其二,特殊背景下的纪念文章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像这篇既有沉痛悼念,又有悲愤揭露和驳斥,还有对意义的深刻思考的纪念文章, 在以前的课本中还没有过。 2,高中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鲁迅并不陌生,曾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风筝》《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多篇文章,对鲁迅其 人内心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成熟高超的写作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因 此,高中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据学情,根据高中语文必修课标阅读与鉴赏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散文---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学生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本七个部分的内容,感知七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进一步理清思路,学生能用二到三个词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情感,进而能找到文章的一以贯之的线索。 3,学习本文中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和技巧。 4,局部探讨,解读重要语句的深刻涵义。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1、概括各段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步骤: 一、课前独学 (一)背景链接 1、“三·一八”惨案:详见课本27页注释①。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 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字音 ①完成《创新设计》48页“基础积累”第一题字音辨识、第二题字形辨认的练习。 2、概括每一节的大意(可以通过找中心句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见课件第26、27、28、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二、合作互学、释疑解难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记念刘和珍君》,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知识积累 1.谁能介绍一下鲁迅 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写作背景明确:注释1 三、信息筛选 1.自读课文,注意文中字词读音和释义。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纪念内容(板书) 3.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起。纪念目的(板书) 4.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纪念意义(板书) 5.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明确: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试讲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第一、二节: 问题设计: 1.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 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2.《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又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

原创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有人说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我今天选择了迎难而上,说课的课题是周树人即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将从教材简介及处理,教法学法及依据、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悼念性散文。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训练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充沛,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二必修一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词的词语的含义 ②.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①.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小雨沙沙-教案

《小雨沙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亲切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培养学生表现力。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模拟音为歌曲伴唱,训练合作协调能力。 3、能用简单的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歌曲中的强和弱。 二、教学重点: 用天真活泼的语气唱歌,富有表现力来表演歌曲。 三、教学难点: 强弱表现歌曲及伴唱的配合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 钢琴、PPT 六、教学过程: (一)连连看 导入 1、小朋友们爱猜谜吗?那老师就给大家猜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 2、春天常有下小雨的时候,谁仔细观察过下小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淅沥沥、沙沙沙、滴答、刷刷、哗啦啦) 3、咱们一起来模仿一下 5 - ︳5 - ︳ 5 5 5 0 ‖ 沙沙沙沙沙 刷刷刷刷刷 哗哗哗哗哗 4、下小雨后大自然会发生什么变化呀?有了雨水的滋润,大地一片生机,埋在土里的种子终于钻出地面露出了甜甜的微笑,听,它在说悄哨话呢! 5、听了种子的歌声老师可忍不住要开唱咯,孩子们想听吗?想听的孩子坐端正。(教师范唱)谁能告诉我歌里边唱了谁?

小雨和种子 6、小耳朵真棒,听得真清楚,再听一遍告诉老师小雨和种子在干什么,好吗?播放音乐。 7、对歌曲里边讲了种子喝了雨水慢慢长大的故事。孩子们想学唱这首歌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这首好听、有趣的歌曲《小雨沙沙》。希望孩子们认真学唱,待会呀唱的好的还可参加老师的游戏哟!(揭题) (二)对对碰 学习新歌 1、结合画面再听一听,感受一下歌曲的意境。(听音乐) 2、再听音乐用“lu”跟着音乐模唱。 3、下面大家用“lu”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将旋律轻声哼唱一遍。 4、下面请孩子们把歌词带到旋律中轻轻地唱一遍。 5、我们来接龙,老师唱前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师)小雨小雨(生)沙沙沙,沙沙沙 (师)种子种子(生)在说话,在说话 (师)哎呀呀(生)雨水真甜 (师)哎哟哟(生)我要发芽 6、你们再听老师唱,比较一下哪种更好 (第一正常;第二种:(f)小雨小雨(p)沙沙沙沙沙沙,)生发言:第二种) A、为什么觉得第二种好?好在哪儿?(固为有了强弱对比,下小雨声音很轻,所以要唱弱些) B、那你们能将第二句也学着老师的方法唱给我听听吗?老师也听出了强弱;为什么这样处理?因为种子在土里说话,所以得弱些。) C、我们把两句连起来唱一唱。 D、种子得到雨露浇灌后心情怎样?(高兴)它会有什么反应?该怎样表现呢?(请学生来唱,得出:“我要发芽”得唱兴奋点,表现出种子出土后的开心)。大家一起试试 E、用我们刚才讨论出的演唱方法将歌曲完整唱一唱。 (试唱一段纠正第二段机动)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篇一:《记念刘和珍君》优秀 教案 篇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 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 生(齐):老师 师:是呀。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 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 1 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

小学音乐《小雨沙沙沙》教案2

《小雨沙沙沙》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小雨沙沙沙》,在音乐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2、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 1.感知旋律的重复和变化。 2.演唱中强弱力度的控制。 3.自由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体验春天。 1、聆听《春天在哪里》歌曲,教师与同学们进行律动表演。 2、提问:这是一首歌唱哪一个季节的歌曲?春天带来了哪些变化?生答。导入本课。 3、说春天。 师:在你们的眼中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呀? 生:春天万物生长生:冰雪冻融化了…(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 4、看春天说感受 师:春天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你们喜欢春天吗?生:喜欢师: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春天更让人怀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感受春天的温暖。(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景色,学生观察。)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在春天你喜欢做什么呢? 师生听音乐做律动,多媒体播放音乐《嘀哩嘀哩》。 二、提示课题,学习新歌。 1、观看《小雨沙沙沙》歌曲Flash动画,感受歌曲旋律。 2、聆听歌曲范唱两遍,跟随老师用肢体动作表演。 第一遍动作:拍手拍肩、拍手拍腿、拍手转手腕等(前奏间奏双手叉腰)。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下面我们变换一种方式感受歌曲旋律,用动作表现旋律的高低。(播放歌曲范唱两遍,提醒学生可以随歌曲哼唱。) 第二遍动作:第一段:右手转手腕;第二段:双手交叉拍双肩;第三段:双手拍腿、双手拍肩。所有动作都结合歌曲旋律的音高变化。 师:非常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合作演唱这首歌曲,我来唱歌词,你们用“沙”来为我伴唱,好吗?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用“沙”轻唱伴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歌词吧! 4、熟悉歌词。(课件出示) 师:这首歌曲一共两段歌词,让我们先一起读一下第一段歌词。 齐读第一段歌词,第二段师生有节奏地接读。(课件出示歌词)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两段歌词中有没有相同的歌词,是什么呢?(生: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雨沙沙沙)说得非常正确!那不同的地方是落在花园里、鱼池里,花儿、鱼儿的不同表现,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看仔细了,不要唱错。好,现在让我们试着来演唱一下歌词吧! 5、随琴练习演唱歌词 师: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都会演唱这首歌曲了!让我们跟着伴奏完整地演唱一遍吧! 6、完整跟伴奏演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下面谁来自信、大胆的演唱这首歌曲?其他同学,边听边拍手伴奏,以配合其演唱。分别找出几位同学到台前表演,部分学生点评。 7、再听歌曲范唱,更深体会歌曲欢快的情绪。 师:同学们高兴吗?(生:高兴)那你们能带着这种高兴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呢?(生:能!)而且我们还要把这种快乐表现在脸上,用最美的声音来演唱,并且在歌词“小雨沙沙沙”的地方我们还要唱得怎么样啊?(生:更轻点儿) 8、再次用甜美的声音,生动的表情演唱歌曲。 师:大家唱得越来越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为了使我们的节目形式更加丰富我们还可以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呢!瞧!老师准备了什么?(生:沙槌)听听它可以模仿什么声音呢?(生:小雨的声音)它不但可以模仿小雨,还可以模仿大雨呢!你们听!所以我们伴奏时要轻点儿,并且要合上歌曲的节拍,好了,现在老师找几位同学来为这首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有表情地演唱。 9、请若干位同学用沙槌为歌曲伴奏。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抓住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二、检查预习 (一)扫清字音障碍。 准确读出下列划线字的音节。 屠戮()寥落()长歌当哭() 菲薄()踌躇()桀骜() 租赁()黯然()噩耗() 不惮()喋血()尸骸() 干练()攒射()浸渍() 立仆()惩创()殒身不恤() (二)回顾作者 1.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5.散文集:《》 6.散文诗集:《》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三)解题 题目为“记念”,说明刘和珍已经——去世。作者又称之为“君”,这表达对她的——尊敬。那么,刘和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能获得鲁迅先生的尊重呢? 三、品读人物:刘和珍的生与死 (一)小组合作探究: 1. 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在原文划出句子。 2. 结合文中的句、词,说说你从中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 (二)成果分享 预设: (A) 生1: 在文章的第1节第2段,记叙了刘和珍预定《莽原》的事。 师:《莽原》是关于什么的刊物? 生1: 课本注释里说是鲁迅先生编辑的进步刊物,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又多是与革命有关。这说明刘和珍是个向往革命和真理,渴求进步的人。 师: 刘和珍是在什么情形下预定的?从文中找出词句。这说明什么? 生1:“销行寥落”、“毅然”,说明了她渴求真理和进步的坚定之心。 教师小结:(幻灯片展示) 刘和珍:预定《莽原》“毅然”——渴求真理和进步 (B) 集中叙述刘和珍的事情的是——第3节,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生2:刘和珍能担任“学生自治会职员”,说明她是有组织能力,且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人。 生3:“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说明她勇于反抗和斗争。

《小雨沙沙》教案设计: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小雨沙沙》教案设计: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教学目标:聆听《春雨濛濛的下》《雨滴》,感受音乐描述雨天的情景,体验大自然的美丽。 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小雨沙沙》和《下雨了》,并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能够用自制的乐器表现下雨的效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自然亲切活泼的声音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以自身地感受表现歌曲情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编歌表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聆听《春雨濛濛的下》,通过联想与想象,感受绵绵的春雨,使冬眠的万物复苏。 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小雨沙沙》,并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小雨沙沙》。 教学难点:通过综合活动启发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即兴创造能力。 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欣赏歌曲《春雨濛濛的下》。 联系自己的真实体验,谈对雨天感受。 初听,感受音乐描述雨天的情景,体验大自然的美。 听随音乐用动作来表现歌曲所表达情景。

体验感受:学习歌曲《小雨沙沙》猜迷导入师:还想不想动脑筋啊?(想)好,那老师给你们猜个谜语吧,听好了,打一个自然现象: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思考:谁听到过下小雨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一听。 师:呐!我有个马夹袋,你们仔细听,哪个象下小雨沙沙的声音。 是这是第一个,这是第二个。 觉得第一个象还是第二个?(学生回答)同意第一个的举手,同意第二个的举手。 其实,你要说它象小雨的声音也可以,为什么呢?小雨落在窗户上的声音怎么样?(比较大),对了,但是小雨在下的过程中声音比较小。 师:谁愿意告诉我春天里的小雨给你们什么感觉啊?(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我这里啊,有一条节奏:-根据你对小雨的感觉用这个节奏来说一句有关小雨的话,行吗?(学生创编)学习歌词提问:歌曲听完了,歌中有谁?(种子)种子说了什么呢?种子为什么喜欢小雨?如果没有小雨行吗?为什么?集体朗读歌词:听音乐学唱歌曲并表演跟琴演唱歌曲师:啊。 雨水真甜呢,种子长大了。 小朋友喜欢这首歌吗?(喜欢)那请小朋友坐到位置上,和种子一起很有感情的唱一遍吧。 歌曲处理:师:雨的声音有大有小,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小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课文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 2.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分享】 1、解题 文题中的“记”相当于“___”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刘和珍(1904~1926): 2、知人论世 (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 )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创作背景 “_________”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识记 徘徊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 攒.射()屠戮.()浸渍 ..()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 (2)重要词语解释 长歌当哭: 广有羽翼: 惊心动魄: 殒身不恤: 桀骜不驯: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思路分析: 1、读课文,回答问题: (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幻灯片)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 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 《呐喊》和《彷徨》。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呢?有《少年润土》、《三味书屋》、《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等等。比较出名的还有《孔已己》、《阿Q》等(我想大家已经对鲁迅相当的了解了,)关于鲁迅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可以看三维设计的相关介绍。(拿三维设计和同学一起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打在幻灯片上的。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 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 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 惩创(chuāng)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攒射(cuán)洗涤(dí)赁屋(lìn)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大家注意一下即可。(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 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一八”掺案。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

小学音乐《小雨沙沙》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1. 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懂得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 2. 创作二声部(用沙唱5),既有歌声又有雨声,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有表现地演唱歌曲《小雨沙沙》。 教学难点: 歌曲处理与表演(注意:1 1 1 2 2 2) 教学过程: 一、走进春天(提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春天的知识) 1.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互相问好) 师:今天我发现同学们穿的衣服都很漂亮、整洁,并且今天同学们都非常有精神,所以我相信我们这堂课一定会上的很精彩,一定会配合的很好,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我感觉信心不大,大声告诉我。 生:有 师:老师我也非常有信心, 师:好,下面我们在讲课之前先聆听一首歌曲,(老师指挥打节奏) 出示课件--《春天在哪里》 师:这首歌曲体现的是哪一个季节?(提示:四个季节), 生:春天 师:哪些同学说说春天的景色,你在来回上学的路上所看到的,回想回想---可以提示小草发芽渐渐露出地面、花先后开放、麦苗逐步变绿、小树的叶子渐渐变大。 师:春天美不美? 生回答:美(出示课件—图片)

师:春天是会下雨的,谁能告诉我下雨的情形吗? 模仿:雨声。 师:下面“谁能模仿一下春雨的声音?”(老师可以提示:刚刚下了场春雨,回想一下--哗啦,啪啦啪啦,老师也想说,用“沙”你们说怎样?) 生1:沙沙沙|沙沙沙| 生2:淅淅淅|淅淅淅| 师组织整理:春雨(像细丝,长长的、细细的,密密的洒向大地)。 师:下面随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摸唱春雨的声音(用学生回答的字唱),最后用沙更 生动、形象,要求全班用“沙”唱“5”,为下步创作二声部做准备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的模唱出春雨的声音,非常好、形象,春雨就是这样下的:沙沙沙沙,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歌曲,听一听他们又是怎样唱春雨的哪? 二、学唱《小雨沙沙》——歌唱春天 1. 出示课题 聆听此曲(告诉学生不要唱) 师:这首歌美不美? 生回答: 师:在欣赏一次,在欣赏的同时你们注意谁出现在小雨中?他们在干什么? 生:小雨、种子 师:小雨沙沙沙地下下来,躺在泥土里的种子喝到了雨水,你猜,它会怎么说? 生:真甜、发芽、长大。 2. 学生跟随唱 同学们用歌声告诉我他们说的什么 3. 处理歌曲 既然是小雨,我们应该怎样唱好小雨的沙沙声?老师两种唱法让学生比较 A、第一段师范唱第一句,学生听辨。——“沙沙沙”应该轻轻地唱。我们把这一句再唱一次(老师指挥: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师:小雨下下来,种子要怎么样了?(师提示 要张大嘴巴喝水了——哎呀呀,雨水真甜)如果你是种子,你会用怎样的心情唱?(对 小雨的喜欢)请你用歌声告诉大家你的心情。——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呦呦,我要发芽。“小雨点听了真开心,让我们完整地来唱唱第一段,第二段请你自己来学习。” B、第二段师:“种子喝到了甜甜的雨水,它还有什么愿望呢?”---哎呀呀,我要出土;哎

高中语文 3.7《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学习设想】 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 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 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 【学习过程】 (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优秀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优秀说 课稿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Chinese compulsory "Commemorating Liu Hezhenjun" excellent lecture tex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

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⑴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⑴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音乐教案《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雨沙沙》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情绪活泼,意境优美,生动地表达出“花儿”、“鱼儿”、“苗儿”在春雨沐浴和滋润下的快活情景,展现了春天充满生机的美好景象。歌曲旋律素材凝练,句式简单,其中下行的分解和弦音型构成了旋律主要特色,犹如细细垂落的雨丝。 教学过程: 一、大森林的早晨:聆听《快乐的一天》配乐,进入音乐情境。(生全部佩戴动物头饰)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播放乐曲《快乐的一天》,课件出示大森林画面,老师带上小鸟的头饰。) 师:春天来了,大森林的早晨真美啊!小鸟报信员第一个飞出家门,叽叽喳喳地叫着,“小动物们快起床了!今天小动物合唱团要活动了!”大家都被小鸟的叫声吵醒了!睁开眼睛(表演),打个哈欠(表演),再伸伸懒腰(表演)起床了!洗漱完毕之后,小动物们都走出了家门,请大家学着我的样子随着音乐出发吧! 二、听音乐出发了:播放律动音乐,生随老师一起做律动,感受音乐强、弱、快、慢的变化。 三、来到小动物合唱团排练室,告知活动内容:(课件出示:排练室外观图) 师边摘头饰边说:瞧!排练室到了! 演唱师生问好歌,琴声提示学生坐好。 师:今天老师有件特别重要的事要告诉同学们,昨天老师收到喜羊羊的一封邀请信,(课件出示画面)她说羊村即将召开春季音乐节,欢迎大家踊跃参加进行表演,同学们你们想参加吗?为了符合这次音乐节的主题,老师特地选了一首歌唱春天、歌唱小雨的歌曲《小雨沙沙》,让我们一起先来听一听! 四、小动物合唱团排练开始: 1、观看《小雨沙沙》歌曲动画 师:同学们,老师选的这首歌曲你们喜欢吗?那我们赶紧开始排练吧!一会儿排练好之后我们还得赶去羊村让喜羊羊审查节目呢!首先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用动作感受歌曲旋律吧! 2、聆听歌曲旋律,跟随老师用肢体动作表演。(播放伴奏两遍) 第一遍动作:拍手拍肩、拍手拍腿、拍手拍头、拍手点脸、拍手拈手指、拍手转手腕等(前奏间奏双手叉腰)。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下面我们变换一种方式感受歌曲旋律,用动作表现旋律的高低。 第二遍动作:1段右手转手腕、2段右手轻拍左手手臂、3段双手轻拍上身。所有动作都结合歌曲旋律的音高变化。 师:非常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合作演唱这首歌曲,我来唱歌词,你们用“沙”来为我伴唱,好吗?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用“沙”轻唱伴唱。 师:同学们和老师合作真默契呀!老师已经用“沙”字摆出了歌曲旋律的高与低,让我们用小手点着来唱。伸出小手指吧! 4、全体学生用“沙”模唱旋律,用小手在空中点。(课件出示:旋律谱) 第一遍:老师指着唱 第二遍:老师弹琴,学生自己指着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歌词吧! 5、熟悉歌词。(课件出示) 师:这首歌曲一共三段歌词,让我们先一起读一下第一段歌词。 齐读第一段歌词,第二段师生有节奏地接读;第三段有节奏地齐读(课件出示歌词)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三段歌词中有没有相同的歌词,是什么呢?(生: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雨沙沙沙)说得非常正确!那不同的地方是落在花园里、鱼池里和田野里,花儿、鱼儿、苗儿的不同表现,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看仔细了,不要唱错。好了,现在让我们试着来演唱一下歌词吧! 6、跟琴试着演唱歌词 师: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都会演唱这首歌曲了!让我们跟着伴奏完整地演唱一遍吧! 7、完整跟伴奏演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为了能够清楚地听到个别同学的演唱,我们一起来做个“传话筒”的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的话筒放在谁的嘴边,谁就自信、大胆的演唱歌曲,其他同学呢,边听边拍手伴奏,好了,我们开始了!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解析

7、纪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学习难点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1、背景知识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2、人物介绍——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说明》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 【自主学习】 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 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着作主要以、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 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 1、简问简答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根据大家的归纳总结,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着重写到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其它章节有没有写到刘和珍——明确:有,如第一节 2、勾画出文中描写刘和珍的内容,说一说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 明确(ppt4):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渴求真理,追求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