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教育学考研 壬戌学制 名词解释知识点

19教育学考研 壬戌学制 名词解释知识点

19教育学考研 壬戌学制  名词解释知识点
19教育学考研 壬戌学制  名词解释知识点

19教育学考研| 壬戌学制 | 名词解释知识点1922年新学制

主要内容

1922年新学制: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又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的标准为: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这七项标准正式取代民初的教育宗旨,其体现出来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以来

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它对其后民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度系数★★★☆☆重要系数★★★★★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在政治经济方面给予创造继续发展的条件,也要求在教育方面能提供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科学技术。

1920年10月,以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主干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江苏召开,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1921年10月,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向各省区教育会和各高等教育机关征询意见。1922 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订,再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讨论。最后,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修业年限

《改革案》对各级学校修业年限作了规定:①初等教育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②中等教育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可单设,亦可根据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③高等教育3~6年,其中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不

主要特点

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①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

④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1922年制定的新学制,主要是采取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但它却并非盲从美制,而是中国教育界经过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指的是同一个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不仅提出了“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的弹性教育理念,而且自下而上的改革,民间知识分子教育群体扮演了主角。中国出现了一个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纷至沓来的时代,也造就出杨振宁、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

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制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制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下列哪一个学制?() A.“壬戌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寅学制 2.下列哪一个学制,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85年 B.1986年 C.1995年 D.1997年 4.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 A.我国唐代 B.美国 C.日本 D.西欧 5.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以下列哪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A.教会教育制度 B.行会教育制度 C.国家教育制度 D.中等教育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哪些义务?() A.就学义务 B.设置义务 C.保障义务 D.避止义务 2.义务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A.强制性 B.普及性 C.免费性 D.普通性 3.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哪几种形态?()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综合制 D.分支型学制 4.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终身教育并非一种全新的教育 B.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 C.终身教育持一种民主的教育观 D.终身教育持一种大教育观 5.下列哪些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缺点?() A.开放性 B.过分制度化 C.霸权性 D.一次性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它不同于文实之争,文实之争涉及的是教育平等问题。() 2.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 3.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不过是某种意念。() 4.西欧最初普及义务教育主要是国家基于民主要求而给每一个儿童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5.大学是研究高等学问的专门机构,主要从事教育和研究,因此大学并不直接为经济服务。() 6.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特点。() 7.我国唐代已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 8.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 9.近代欧洲出现的双轨学制中,上延型系统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的。()10.国外的校本管理和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一样,都是为了明确校长在学校中的权力和地位的。() 四、材料分析题 1.“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

2017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2017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凯程解析】B 批判教育学喜欢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阶级分析的离场研究教育,关注意识形态。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凯程解析】D 请注意,A和B是价值取向,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凯程解析】A 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凯程解析】D 学生去写一首七律诗,是调用了对所有七律诗的知识去完成的,所以是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凯程解析】A 形成性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甄别学生。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凯程解析】A 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凯程解析】A 两个科目合并为新的科目就叫做融合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凯程解析】C ABD均属于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9.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考研教育综合名词解释

2011杭州师大: 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话。其内涵为:1.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分离的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公,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2.行是知之使,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3.有教先学,有学有教4.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5.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侧重于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几大部分。其中论述的主要教育原则有: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和教学相长。2011中山大学 1.非智力因素: 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6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报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4.变式 是通过改变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变现形式。其特点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课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课题的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属性之中,教师在教学时,就得启发学生一步一步从非本质属性中把本质属性揭露出来。这就必须运用变式规律。

2016年度考研《教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 1.管理(2007):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 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2.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 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 3.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指一门研究人类工作的动机、情绪、行为 及工作环境的关系,探索影响生产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4.管理原理(2013):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 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是显示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 5.人本原理: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 6.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讲求实效,使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 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7.管理道德(企业道德??2012):是指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 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 8.社会责任(2014,2007):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 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作为经济细胞,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同时是,也必须使、应当是一个伦理实体。

9.决策(2012):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 程。 10.集体决策:又称群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做出的决策。 11.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 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他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他们。 1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具有极大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 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 13.风险性决策(2013):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 不能知道那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14.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纪人”假设提出来的,古典决策理论 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5.头脑风暴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 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16.德尔菲法:是指采用通讯方法将所需预测的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 经过多次信息交换,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一种预测方法。 17.计划(2008):是指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 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 18.战略性计划(2007):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

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1 外国教育历史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 (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 (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 (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 (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 (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 (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 (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6、“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2 1、“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3、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述评。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苏格拉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到一般性的概念。 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思辩性。

东北财经考研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管理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组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有机整体,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管理者:管理者是指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人,是在组织中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只能的人。 操作者:操作者是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作业工作的人,这些人处于组织中的最基层,被称为作业层,不具有监督指挥他人的职责。 领导者:领导者是指能够实现领导过程的人,其在组织中能够把其他成员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以其职务、权力和责任以及自己的威望来引导和影响别人来完成组织目标。 管理职能:管理的只能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管理必须具备的功能,即通常所说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 人际关系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并与他人共事及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能力、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 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具体是指洞察组织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个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是否有劣势和内在风险的能力。 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对要实现的组织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包括明确组织的使命、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和作业计划、制定决策程序等。 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指管理者根据对组织活动中各种要素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建立管理体制、分配权力和资源、配备人员,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监督组织运行等。 领导职能: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带领、指挥和激励下属,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包括运用影响力、激励和沟通等。 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了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根据计划标准,检查和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计划目标和控制标准进行修订或重新制定。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管理:通过对工人工作进行细分,并制定最优工作标准,以此进行规范和考核评价、支付薪金,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器与工人的生产能力的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就叫做科学管理。经济人:人的一切行为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作的动机是获得经济报酬。人是主动追求金钱的典型动物。 社会人: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 人际关系学说: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包括: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人类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企业再造:企业再造是指“为了飞越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也就是说,“从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2018-2019年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8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选择题: 1.某家长认为目前学校课业负担过重,担心会影响孩子创造力和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决定亲自给孩子上课。该事例说明学校教育具有(D) A.正面显性功能 B.负面显性功能 C.正面隐性功能 D.负面隐性功能 【解析】正向功能是有助于;负向功能是阻碍;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 2.教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主要依据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是(D) A.差异性和阶段性 B.差异性和顺序性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 【解析】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故本题选 D。 3.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质疑,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用来区别不同人能力的手段,这种观点属(B) A.冲突论 B.文凭理论 C.结构理论 D.劳动力市场理论 【解析】筛选假设理论,又称文凭理论,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故本题选 B。 4.农耕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统治者,工业时代兼顾脑力劳动者和体力者的培养。信息时代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说明教育的目的受限制于(生产力) A.文化传统 B.生产方式 【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17.1912 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超越政治的教育为() 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 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5.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7.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8.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19.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20.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21.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

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中国现代教育改革重磅炸弹 时下,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目前已组织全国五百多位专家分头开始调研工作。今年1月7日,《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向社会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教育传统的国家,如何在面向未来的变革中不丢失传统,是今天面临的最重大课题。由此,有必要回望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1922年壬戌学制诞生的过程。 胡适:“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弹性”对乡村教育尤为重要 在壬戌学制之前,中国已颁布过四次壬戌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由于此学制系统由清末递嬗而来,而清末学制几乎完全抄自日本,当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1915年以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生机勃勃的局面。故1922年的壬戌学制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看得出来,这7项标准十分重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不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7条“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按照中国国情,小学又分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对于这一点,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新制六年小学,在乡僻之处,虽不易办到,然四年国民小学,或优为之。”其所言“四年国民小学”即“初小”。 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在1922年《对于新学制的感想》一文中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他还现身说法—— 这个弹性制是很需要的。现在死板板的小学对于天才儿童实在不公道,对于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也不公道。我记得十七年前,我在上海梅溪学堂的时候,曾在十二日之中升了四级。后来在澄衷学校,一年之后,也升了两级。我在上海住了五年多,换了四个学校,都不等到毕业就跑了。那里学制还没有正式实行,故学校里的升级与转学都极自由,都是弹性制的。现在我回想那个时代,觉得我在那五年之中不曾受转学的损失,也不曾受编级的压抑。 陶行知则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来说明“弹性”之重要,他在1921年发表的《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一文中说—— 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说已达极点。……这种城乡不平均的现象,各国都不能免,但是我国的乡村,未免也太吃亏了。恐怕也非城市人的福哩;至于教材方面,乡村和城市也大不同。例如电灯、东洋车之类等,在城市是常见的,但在

2019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9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答案】A 2.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答案】B 3.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答案】C 4.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答案】A 5.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答案】B 6.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不均衡性 【答案】D 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人、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答案】A 8.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教育学考研必背的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考研必背的名词解释大全 对于教育学的考研备考来说,主要分为统考311和自主命题333,不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名词解释都会是命题的关键一环。做好前期的准备,已成为攫取高分最重要的一步。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部分重要的名词解释,每天一点点地积累,信赖必有回报! 私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争鸣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牢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牢靠基。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散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散。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田齐所创设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文明当时,促进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文化和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产婆术 即“苏格拉底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将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也叫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这种方法包括挖苦,、助产、归纳、下定义等步骤。这种方法不将结论直接贯注给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不断提问诱导,使其认识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得出正面的结论,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致,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它是在一种原始的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掌握好的复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教育学的考研还是有方法可循的,整理好自己的复习规划,布置好每天的学习任务,采取恰当的合理复习策略,想要教育学得高分并不难,希望各位同学都能在2019考研备考过程中学以致用,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师招聘考试重要知识点:壬戌学制

教师招聘考试重要知识点:壬戌学制 一、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1919年中国爆发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新篇章。这使“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运动。而一战后,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平民教育的口号。实用主义及职业教育思潮影响到中国,各地学校对就学制逐渐不满,学制改革呼声四起。 此时,民国初年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学习年限小学七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一至三年,大学本科三至四年。这一学制实施后,逐渐显露出其不足之处。一是学年配置不当。中学仅四年,毕业后须经预科补习方可升入大学;而小学七年,时间太长。二是课程设置没有科学的系统性,各级学校课程多有重复,造成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浪费。 二、壬戌学制的提出 1920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江苏召开,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第二年10月,第七次大会在广州召开,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向各省区教育会和各高等教育机关征询意见。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订,再交同年10月第八次大会讨论。最后,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称“新学制”,因为该年为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 三、壬戌学制内容 (一)学制结构 壬戌学制受美国学制、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从美国移植了著名的中小学“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去掉了壬子癸丑学制的双轨制痕迹,表现了单轨制的民主性,并强调了职业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初等教育(小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幼稚园收受6岁以下儿童入学。中等教育(中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并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规定高等教育(大学校)修业年限为4~6年。医科和法科至少5年。大学校用选科制。如下是壬戌学制系统图 (二)课程内容 纲要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初小阶段的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等学科。初级中学课程分为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体育科等。社会科包括公民、历史、地理;言文科包括国语、外国语;艺术科包括图画、手工、音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2015年大连理工大学考研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解析

2015年大连理工大学考研管理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解析 1、管理学特点:(1)是一门综合学科(2)是一门实践性学科(3)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4)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5)是一门软科学 2、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3)综合分析技能(4)创新技能 3、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1. 要有优良的品德2. 要有丰富的知识,强调法律知识。 3.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4. 重视实践。 4、科学管理的四原则:科学的操作方法/ 认真挑选工人/ 与工人真诚合作/ 共同承担责任 5、科学管理的内容: 1. 工作定额 科学地制订工作定额,而不是随心所欲。 进行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 2. 标准化 操作方法、工具,机器,材料都实行标准化 3.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 4. 差别计件付酬制 5.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6、为何说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①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因素、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是不能用数来表示的,也就是无法精确地度量。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环境因素及变化,人的思想情绪、心理变化等都无法量化的,在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可以精确度量的因素、可量化的因素和不可量化的因素。 ②管理工作中许多因素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即函数关系来表

示,二更多的关系式无法用函数关系来表示的,呈现一种错中复杂的关系,有的甚至是演绎推理也无法表达清楚。例如,某种激励政策在这个单位非常见效,到了别的单位就不怎么见效了,那么这种激励政策和所达到的效果之间就不存在一种明确的函数关系。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管理科学是不精确的。 7、为何说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①管理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这是因为管理存在普遍的规律性,在许多的情况下可以按理性决策而取得成功。 ②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熟练地应用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巧达到某种效果。这是因为管理情景有时十分复杂,缺乏应用理性准则的具体条件。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情的人,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必须随机决策。 对于管理者来说,掌握管理的科学知识可以更好的理解管理现象,但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技巧需要在管理实践中磨练和提高,在许多情况下,需要管理者创造性的解决管理实践问题。 8、梅奥的人群关系论 主要内容 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3. 应采取新的领导方法—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员工士气 4. 企业中存着非正式组织。 9、企业文化的功能 对社会的辐射功能 对企业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应变功能 10、企业的独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独立性表现于:财产独立、生产经营独立、利益独立、责任独立和诉权独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