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

众参与》教案

[本章学习目标]

1.学习环境管理的主要思想和实施环境管理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3.明确环境管理必须纳入法制轨道,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环境法知识;

4.了解实行环境管理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5.理解个人行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1课时。

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管理的主要思想以及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2.通过案例认识实行环境管理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通过案例和活动明确环境管理必须纳入法制轨道,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环境法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及环境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手段

难点: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1.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说明:

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有效。

2

1、三个牧民都增加了奶牛数量后,三个农民的收益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每个牧民都可以自由地增加奶牛数量?

3、为什么草场不能保证每个牧民都实现利益最大化?

4、当三个牧民意识到上述问题后,为了增加奶牛数量发生争执时,应如何解决?

5、怎样能够做到在环境退化之前就能够避免资源滥用现象的发生?

通过材料的阅读及探究活动能够了解到:

①由于大气、水、河流、地下水、森林等公共物品没有明确的产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费用效益决策原则使用环境资源,并排放废物,势必造成滥用资源的倾向。

②从案例中给出的具体计算数值可以看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

③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因此单靠技术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它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环境管理在环境保护、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概念(补充):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建设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体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简单地说,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目的: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的双重目的。其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实施环境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重要保证)。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个人和企业作用于环境的一切经济、社会行为都要得到合理的约束。因此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个人、企业、政府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国家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环境保护方针大计,颁布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条例和国家行动计划,以此来推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地进行。

3、环境管理的手段

(1)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说明: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公共财产,环境保护是公益事业,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多种,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最高权威性,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效地遏止环境的大规模恶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实施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三、的环境管理

②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于,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简称32字方针。其中,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原则;依靠群众、大家动手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途径;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是目的。其思想体现了环境管理的综合性、整体性、公众参与、促进环境与人的共同发展等先进理念。

③我国现行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中已经纳入法律体系中的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

10项工程。

2.的环境法律体系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十分复杂,分类体系多种多样。除了国家级法律体系外,还有地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

《宪法》是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

《环境保护法》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规定和调整的综合性立法,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又是制定环境保护单行法的基本依据。

1.加强环境管理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2.环境管理在哪些方面有待加强?

3.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我国颁布的8部环境保护法,并指出3部相关的资源法律。

然资源和肆意排放污染物似乎不需要付任何费用和承担责任的错觉。

(2)环境犯罪的危害后果往往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经常是没有直接受害者,或者受害者较多,难以找到诉讼的主体,对于“受害的环境”而言甚至不可能成为诉讼主体,凡此种种属于“控告者空缺”。

因此加强环境法规的宣传,让个人了解哪些行为是环境法所制止的,了解环境法是如何认定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内容将有利于减少环境犯罪,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板书提纲:

§5.1认识环境管理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1.解决环境问题是技术的局限性

2.公产与环境资源退化

3.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3.环境管理的手段

主要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其他手段: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手段

三、的环境管理

1.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2.的环境法律体系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2.通过案例、信息收集等方式了解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努力履行国际公约的情况。

教学重点:环境管理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表现。

教学用具:图片、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与讲述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说明: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造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影响也不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成为全球性问题。例如,酸雨随着大气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更是威胁着全人类,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决定了各国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2.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环境污染没有国界,保护环境关系到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因此环境保护是一项造福全人类的公益事业,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国际社会应当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存在利益冲突

由不同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存在着很多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主要是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些利益冲突会妨碍各国在国际环境保护利

的共识与协议。

课下探究:登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银行以及其他有关国际环境合

议。

2.本次会议代表们围绕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水、能源等五大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一些新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规定了相应的时间表,为改善正在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的带来了一丝希望。

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自主学习内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环境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环境保护领域,不仅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解决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方面有寻求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针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并积极采取措施履行公约。

截至2003年3月,我国已与32个国家签署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备忘录、行动计

53份。②已与挪威、德国、加拿大、韩国、意大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及欧盟等10个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保护领域总共开展了百余个合作项目。

合作领域包括水资源研究与保护、大气质量研究与保护、有害废弃物研究与管理、动植物研究与保护、环境宣传教育、环保技术合作等。

3.通过案例③的学习了解我国政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作的努力。

4.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政府在改善大气环境、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

各国的合作,任何国际环境保护的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国际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国际合作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的经济支持。

§5.2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一、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2.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3.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存在利益冲突

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1.履行国际公约的行动

2.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合作领域:

第三节公众参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图片等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从根本上讲,需要全人类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因为只有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文化观念,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协助政府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二、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

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积极参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1.民间环境保护组织(NGO)

优势:

①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

②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

③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作用(工作方向):

①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②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

③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我国NGO活动情况:

①发展非常快(注册的已超过2000个)

②活动活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③都有自己的对象和目标

④我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个较大的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也称“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 它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

2.环境伦理的道德建设

(1)环境伦理的概念:(补充)

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它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逐渐形成的一定信念、习惯、传统,用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判断行为善恶与否,以及人类对自然尽什么样的义务等。

(2)环境伦理的作用: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有态度与责任:

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不道德行为,探究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并拟定宣传内容,在全校及生活的小区开展一次环境伦理的道德建设。

(提示:可以在学校师生中或生活小区的居民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不道德的环境行为。对一些不好的行为(如乱扔垃圾、焚烧垃圾、浪费现象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相机或录像机拍录下来作为反面教材,可根据调查内容,拟定倡议书,也可以制作一些爱护环境的宣传片在学校或小区进行广泛宣传,加强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建设。)

3.青年环保运动

通过案例⑤的学习,激励学生树立伟大抱负,做一名环境保护战线上的勇士。

?

.你觉得环境道德还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个人并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等。

识,并促进自己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提示:“活动”的设计要便于操作,关键重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及感悟。)

板书设计

§5.3 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成功的关键

二、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

1.民间环境保护组织(NGO)

优势:

作用(工作方向)

我国NGO活动情况:

2.环境伦理的道德建设

(1)环境伦理的概念:

(2)环境伦理的作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有态度与责任

(4)环境道德主要内容:

3.青年环保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活动(P4)1.(1)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2)不大,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3)相同,都接近正圆。 (4)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几大行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2. (1)类地行星体积河质量比较小,如水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5.62%,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如木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远日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冥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小的。 (2)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第二节 活动(P9)(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1)的结论与问题(2)的结论由相关性。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由此可以

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和(5)略活动P11 (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为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之后到2000年再逐年增多。两个极小值之间历经11年。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起伏周期接近。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间,出现了26个峰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为11年,与(1)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量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 活动P12 (1)分析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但是变化幅度在不同纬度不完全相同,同一个纬度在不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第三,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大约有11年的变化周期。 (2)分析太阳黑子相对数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太阳黑子相对数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太阳黑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21《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太阳的能量来源。 教学重点 太阳大气结构,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到地球只不过是千千万万颗普通天体中的一个,然而地球又以其具有生命存在而大大不同于一般天体,这其中,地球和太阳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今天我们就学习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和恒星系统——太阳和太阳系。 【板书】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 一、太阳概况 【启发引导】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有了太阳,地球上才有了万物生机。 你们知道太阳有多大吗?它又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太阳同所有的恒星一样,也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也有1.5亿千米远。光走过这段距离,也需要8分18秒的时间。跟地球相比,太阳到底有多大?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板书】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出示投影】地球与太阳的几组对比数据 项目太阳地球倍数 半径(R)70万千米6371千米109 体积(V) 1.41×1018千米 3 11000亿千米 3 130万 质量(m) 1.989×1027吨 5.976×1021 吨 33万 密度(ρ) 1.41克/厘米3 5.5189克/厘 米3 1/4 表面重力加速度 (g) 27300厘米/秒2980厘米/秒228 【指导学生看书】 【承转过渡】我们许多同学都听说过太阳黑子,这黑子到底是什么物质?存在于太阳的什么地方?除了黑子之外,太阳上还有些什么?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去了解太阳的结构了。 事实上,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太阳的内部结构,直到目前我们也知之甚少,大多只能根据理论推算,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 【边介绍边画太阳内部结构板图】 太阳的中心是核反应区,通过热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能量通过辐射区、对流区向外传递。 我们现在借助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实际上是太阳的大气层——外部构造,人们发现太阳大气从里向外分为三层。 太阳大气分为哪三层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太阳的外部构造。 学生快速阅读。 【启发提问】(1)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是什么层?为什么叫光球层? (2)太阳黑子是怎么回事?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新人教版高中选修2精品教案[整套]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2)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2020高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至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范围:我说的教材范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册。 一、说课程价值 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是以人文地理知识为骨架编写的,它主要包括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1.知识构建功能:本书内容涉及与人口、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关的地理问题,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整本书用“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标题,醒目地标明各人文地理分支中的重点问题,各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能力培养功能:教材中设有“自学园地”----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活动课,极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本教材广泛运用了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专用图表分析,定量评估,模式分析,自然与人文综合分析等人文地理基本方法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实践操作功能:实践性操作性强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教材运用绘制图表,设计方案、社会实践调查等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信息动手绘制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据此分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在第六节的课后活动中,请学生调查学校所在地的流动人口状况,写一分调查分析报告。 4.心理教育功能:新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单元内容的编写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材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增加了大量的图幅和资料。观看图片可以对知识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阅读有关的辅助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由此做到,先体验感知,进一步感悟理解。 5.情感教育功能:本教材注重了对高中地理教育功能——“协调人地关系”的深化。每一单元每一节内容无不渗透着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教材采用图片、资料、社会调查活动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增大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说课程价值的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科分支很多,教材主要选取其中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政治经济地理来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编选了丰富翔实的人文地理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促进起更好更快的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从内容安排上看,本书是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编写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首先安排人口地理内容,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繁衍,迁移等基本活动的。其次安排城市地理的内容,人口地理是城市地理的基础,居住活动也是人类比较基本的社会活动。再次,安排文化地理内容,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一,是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居住活动,生产活动,是建筑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一。最后,安排政治地理的内容,人类的政治活动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逐步加强人文地理的综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 精品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教材(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具有适合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的条件,因此,它成为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行星??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晴朗的夜晚,当我们在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星空。 如果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连续数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辽阔的星空背景下,除了有闪烁的恒星,圆缺变化的月球外,还有不断移动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恒星。 如、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它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太阳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放射太阳光而发亮。 、流星体式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果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恒星和星云除了这些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 所有这些天体和星际物质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精品教案全套 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宇宙的物质单位——天体,了解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的基本特征,明白星座的概念,能根据星座辨认九月星空,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2.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恒星之间的距离和运动、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从而感受天文尺度的时空概念,增强现代宇宙意识。 教学重点 1.恒星、星云和星座。 2.天体系统。 教学难点 1.恒星间的距离和恒星的运动。 2.恒星、星云的区别和联系。 3.天球。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地球的卫星照片,天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北斗七星图形的变化”投影片,天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初中学习地理,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而只将地球作为茫茫宇宙中一个普通的行星。 【板书】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设问】宇宙中都有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宇宙之含义包括两方面:空间和时间。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来看,无非是各种基本物理粒子、物理场和化学原子、分子,从宏观来看,像地球、月球、太阳、星星等,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天体,不同的天体可组成不同的天体系统。 【板书】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 一、天体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提问】进入航天时代以后,出现了许多人造天体,请同学们举一些例子。 【过渡】我们在初中研究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时,首先要确定它们的位置,当时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地球仪)同样,在研究天体时,我们也可用同样的思路来确定天体的位置,请看,这就是天球仪(演示讲解教具)。 学生阅读:课本中楷体字“天球”一段。 【过渡】“天上星,数不清”,天上有许多星星,它们模样都差不多,那么如何区分它们呢?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想到了将较亮的恒星连成一定图形的方法,在中国是以地上的国家都城等来构成这些图形,每一颗亮星都给出一个有意义的名字;而在古希腊,人们用神话来命名这些图形,这就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星座。 【板书】二、天球与星座 请看幻灯片:四季星空。 那么到底天上有多少颗星呢?人类在世界各地用肉眼可看到的星大约有6000多颗。 【讨论】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不同纬度看到的星空是否相同? 【讲解】星座就将天球分成了许多区域,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正式规定了88个星座,这样,天球上的每一个天体都属于某一星座。 大熊星座的主要亮星连结起来,就像一个勺子,在我国称其为北斗星。而小熊星座最亮的一颗星就是北极星。通过北斗星可找到北极星。 【板图】大熊星座与小熊星座。

人教版地理选修一 第一章 宇宙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一第一章宇宙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火星冲日”是难得一见的自然现象:火星、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火星与太阳形成“此升彼落”(相对于地球)奇观.回答下题. (1)下列能反映“火星冲日”现象中火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位置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2)火星是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首选行星.据下表,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有()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所包围②火星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比较适中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下列关于太阳大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为:光球、色球、日冕 B. 光球中有耀斑 C. 耀斑是太阳活动周期是76年 D. 色球中有黑子 4.“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虹湾区成功着陆。它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到达月球后,很容易“感冒”(不能正常工作),月夜需转入休眠状态,月午将转入最小工作模式“午休”。回答下列问题。 (1)“玉兔号”月球车工作时的能量来自() A. 太阳辐射能 B. 核能 C. 太阳风 D. 风能

(2)与地球相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十分巨大。这是“玉兔”采取此工作模式的原因。而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③地球大气中具有紫外线和臭氧层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⑤地球表面2/3以上为水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⑤ (3)“嫦娥三号”在月球成功着陆时,伦敦(位于中时区)() A. 旭日东升 B. 皓月当空 C. 日渐西斜 D. 夜幕降临 5.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 银河系 B. 河外星系 C. 总星系 D. 太阳系 6.就赫罗图分析,宇宙中的大部分恒星的演化到了() A. 幼年期 B. 青壮年期 C. 晚年期 D. 衰亡期 7.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①大气循环②水循环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地壳的物质循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 8.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火星大气观测结果显示,太阳风可能是剥夺火星大气的罪魁祸首,导致火星从像地球那样温暖湿润的行星变成了一个寒冷干燥的世界.完成下题. (1)地球上的大气没有被太阳风“剥夺”,主要是因为地球() A. 与太阳距离较远 B. 公转速度较慢 C. 体积和质量较大 D. 表面温度较低(2)火星大气的“流失”导致火星表面温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A. 到达火星的太阳辐射减少 B. 火星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减少 C. 火星表面辐射减弱 D. 火星大气吸收火星表面辐射减少 (3)火星的自转轴倾角为25.19°,使得火星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的() A. 中纬度地区昼夜交替周期较长 B. 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大 C. 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周期较长 D.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较长 9.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 A. 酸雨的形成 B. “磁暴”现象的产生 C.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D. 扬尘、沙暴天气的出现 10.太阳能量来源于() A. 氢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 B. 氢原子核的核裂变反应 C. 氦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 D.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反应 11.下列天体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是() A. 北极星 B. 月球 C. 金星 D. 海王星 12.下面诗句描写的月相是()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A. 蛾眉月 B. 满月 C. 上弦月 D. 下弦月 13.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 ) A. 太阳能 B. 地热能 C. 风能 D. 生物能 14.“It's not just a planet,It’s our home”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据此回答下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中国古代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并讲述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以及对海洋的科学探索历程。教师给予总结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