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Xxx

(xxx)

摘要:ABA在植物干旱、高盐、低温和病虫害等逆境胁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ABA在植物逆境胁迫反应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对酸雨胁迫下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ABA,逆境胁迫,抗逆性,反应机制,酸雨

The effects of abscisic acid in plant resistance

xxx

(xxx)

Abstract: AB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resistance such as drought resistance, high saltresistance, low temperature resistance and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resistance.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hytohormone responded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was reviewed,and the expectation of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acid rain stress on plant resistance.

Key words:ABA, adversity stress, resistance, Reaction mechanism,acid rain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遇到逆境,即不利于植物生存和生长的环境条件的统称,包括冷、热、旱、涝、盐碱、大气土壤污染等各种物理化学胁迫和来源于病虫、杂草的生存竞争胁迫。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体会受到原生质膜结构遭到破坏、酶活性降低、糖类和蛋白质大量水解、各细胞器遭受可逆或不可逆损伤的危害。与此同时,植物在长期的进化和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对这些逆境的适应能力,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抵抗各种胁迫因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调节其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质,作用于植物从种子发芽到幼苗生长、开花、结实和成熟等整个生命周期,并能提高植物逆境胁迫下的抗性。据研究表明,虽然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十分微量,但在植物的逆境生理研究中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植物受到干旱、低温、盐害等环境胁迫时,细胞迅速积累ABA[1]。本文通过研究逆境下ABA增强植物适应逆境的生理机制,更有助于生产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保护植物免受伤害,为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1 脱落酸

1.1脱落酸的概念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别名:脱落素(Abscisin),休眠素(Dormin)。一种抑制生长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叶子脱落而得名。可能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除促使叶子脱落外尚有其他作用,如使芽进入休眠状态、促使马铃薯形成块茎等。对细胞的延长也有抑制作用。

1965年证实,脱落素II和休眠素为同一种物质,统一命名为脱落酸。最初认为它是一种生长抑制物质,对种子(果实)的发育、成熟,植物和种子休眠,器官脱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ABA在植物干旱、高盐、低温和病虫害等逆境胁迫反应中亦发挥重要作用[2]。

1.2脱落酸的作用机理

逆境下植物启动脱落酸合成系统,合成大量的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抑制气孔开放;促进水分吸收,并减少水分运输的途径,增加共质体途径水流;降低叶片LER(伸展率);诱导抗旱特异性蛋白质合成,调整保卫细胞离子通道,诱导ABA反应基因改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植株抵抗逆境的能力[1]。

2脱落酸在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

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脱落酸在植物抗冻、抗盐、抗旱、抗虫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外源ABA对植物抗冻性的研究:Markhart等[3]发现,在低温胁迫时ABA增强了根部水的疏导作用,并保护膜的完整性,从而增强了植物对低温的忍耐力。刘德兵等[4]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喷洒香蕉幼苗后,模拟自然降温过程进行冷胁迫处理,发现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均不同程度地提高香蕉幼苗冷胁迫期问叶片SOD活性及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细胞质泄漏,减缓叶绿素降解,减少叶片萎蔫面积和死亡率,从而缓解了低温对香蕉幼苗的冷伤害程度。ABA对植物抗盐性的研究:陈淑芳等[5]以未经NaCl胁迫的番茄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了100mmol/LNaCl胁迫下番茄嫁接苗的生长、叶片ABA和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嫁接苗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ABA和多胺含量变化显著,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特征。ABA对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吴新江等[6]就不同浓度的ABA对于干旱胁迫条件下白三叶植株功能叶片抗旱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BA能明显减少叶片水分蒸发,降低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叶片细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诱导生物膜系统保护酶SOD形成。下叶片内ABA含量升高,保卫细胞膜上K+外流通道开启,外流K+增多,同时K+内流通道活性受抑,内流量减少,叶片气孔开度受抑或关闭气孔,因而水分蒸腾减少,最终植物的保水能力和对干旱的耐受性提高。ABA对植物抗虫性的研究:Rezzonico等[7]的研究显T ABA 可增加烟草对病毒的抗性。

3.酸雨

3.1酸雨的概念及现状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它是由工农业生产、化石燃料燃烧、

汽车尾气排放等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尘粒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所产生的。酸雨对土壤、植物、水环境、人体健康、建筑物等危害极大。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绝大部分还是露天工厂,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尤为突出。酸雨影响种子萌发,导致作物叶片出现可见伤害、生物量减少、生长受抑,使叶绿素减少、细胞膜透性增加、光合作用下降、落花落果增加,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8]。据统计,中国的酸雨区已成为继北美和北欧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数据显示我国现已有超过40%的地区被酸雨所覆盖[9],青藏高原以东的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华中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均已成为酸雨区[8]。江苏、浙江等省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约1.5亿亩农田减产损失高达37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54亿元[10]。我国根据酸雨的成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酸雨的危害,但由于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和石油仍是主导能源,所以我国的酸雨污染形势依旧非常严峻。3.2酸雨对植物的影响机理

酸雨不仅会损害植物的气孔和表皮结构,使酸性物质通过气孔或表皮扩散进入植物而使植物细胞中毒[11,12],而且能破坏叶肉细胞结构,损害叶绿素的组成,减少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叶面积,降低光合速率,使干物质的生产和积累减少[13,14]。此外酸雨还会损伤植物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影响植物细胞质膜转运蛋白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以及细胞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平衡,扰乱植物器官营养元素的正常代谢,影响生长[15-18]。

除此之外,酸雨还会通过对土壤的影响间接对植物体造成损害。酸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内部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加速土壤根植层可给性盐基离子的淋溶,导致土壤的养分缺乏[19];使某些毒性元素(铝、锰等)的释出与活化,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20];影响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并严重影响微生物的活动和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循环[21];使过量N沉降[22]。

4 H+-ATPase

植物营养元素含量与细胞质膜物质输送功能相关。H+-ATPase 是广泛存在于植物质膜和各种内膜系统中的一种膜蛋白,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的具有代表性的H+-ATPase按结构分为三类:P型、F型和V型。其中F型H+-ATPase位于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囊体膜上。液泡膜上的H+-ATPase属V型A TPase。而质膜H+-ATPase属P型ATPase。质膜H+-ATPase能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从而为营养物质及离子的跨膜运输提供驱动力[23]。此外,质膜H+-A TPase也参与调控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

5总结

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酸雨研究领域中,ABA的相关研究资料并不多,随着ABA在植物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研究深入,ABA对酸雨胁迫方面的效应将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外源ABA对酸雨胁迫下植物营养吸收的调节机制的揭示能够为农业生产增收,为农业生产应对酸雨危害采取相应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师晨娟,刘勇,荆涛. 植物激素抗逆性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06,19(5):21-26.

[2]MorillonR, ChrispeelsMJ. The role ofABA and the transpiration stream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osmoticwater permeability

of leaf cel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98 (24):14138-14143.

[3]MarknartAH. Plant Physiol, 1984,74,81-83.

[4]刘德兵, 魏军亚. 脱落酸对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07, 28(2): 1-4.

[5]陈淑芳, 朱月林. NaCl胁迫对番茄嫁接苗叶片ABA和多胺含量的影响[J].园艺学报, 2006, 33(1): 58-62.

[6]吴新江, 杨特武, 何光明. 脱落酸(ABA)对白三叶抗旱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J].,湖北畜牧兽医,1998,2:3-5.

[7]Rezzon icoE, Flury N, JrMeinsF, etal. Plant Physical, 1998, 117:585-592.

[8]冯颖竹,陈惠阳,余土元,冯茜丹. 中国酸雨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306-311.

[9]张赟,李代兴.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J]. 北方环境,2011,23(8):121-122.

[10]邓伟, 刘荣花, 熊杰伟等. 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 32(1): 82-87.

[11]王玮.模拟酸雨处理的青菜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观察和部分生理指标测定[J].环境科学,1988,9(3):12-17.

[12]EvansLS,Gmur N F,Da Costa F.Leaf surface and histological perturbations of leaves ofPhaseolus

vulgarisandHelianthusannuusafter exposure to simulated acid rain [J].Am.J.Bot,1997,64:903-913.

[13]曹洪法, 高映新,舒俭民,等.模拟酸雨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

报,1989,13(1):58-65.

[14]唐鸿寿.模拟酸雨对油菜生长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1996,15(6):261-263.

[15]曹洪法,高映新,舒俭民,等.大豆对模拟酸雨的反应[J].中国环境科学,1986,6(4):13-17.

[16]严重玲,李瑞智,钟章成.模拟酸雨对绿豆、玉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5,3(6):124-131.

[17]刘大永,朱利泉,梁颖,等.酸雨、降尘对莴苣和小白菜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

报,1997,3(1):26-30.

[18]Li Yuhong,Yan Chongling,Liu Jingchun,etal.Effects of Lanthanum on the Redox systemsin Plasma Membranes

ofCasuarina equisetifoliaSeedlings under Acid Rain Stress[J].Journal ofRare Earths,2003,21(5):577-581.

[19]周国逸,小仓纪雄. 酸雨对重庆几种土壤中元素释放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6,16(3):251-257.

[20]刘菊秀,酸沉降下铝对森林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3):269-274.

[21]王焕校,污染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2,171-179.

[22]仇荣亮,吴菁.陆地生态环境酸沉降敏感性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7,5(4):8-19.

[23]狄廷均, 朱毅勇, 仇美华, 等. 水稻根系细胞膜H+-A TPase 对铵硝营养的响应差异[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4):

360-366.

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通过绪论学习,了解什么是植物生理学以及它主要研究的内容、了解绿色植物代谢活动的主要特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植物生理学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和发展趋势;为认识和学好植物生理学打下基础。 二、本章知识要点 三、单元自测题 1.与其他生物相比较,绿色植物代谢活动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答:植物的基本组成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核酸以及它们的代谢都与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大同小异。但是,植物本身的代谢活动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①绿色植物代谢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自养性”,绿色植物不需要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作为食物来源,而能以太阳光能作动力,用来自空气中的C02和主要来自土壤中的水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因而是现代地球上几乎一切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②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趋利避害的余地很小,必须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演化出对不良环境的耐性与抗性;③植物的生长没有定限,虽然部分组织或细胞死亡,仍可以再生或更新,不断地生长;④植物的体细胞具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体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就可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 因此作为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理学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大有可为的。 2.请简述植物生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答:在科学的植物生理学诞生之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已积累并记载下了丰富的有关植物生命活动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在民间应用。 比较系统的实验性植物生理学是20世纪初开始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30年代钱崇澍、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等先后留学回国,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开设了植物生理学课程、建立植物生理实验室,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研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组)。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自1963年成立后,已召开过多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了《植物生理学报》(现改名《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学会主办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进展》。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现在已发展到5000余人,植物生理学的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开展了工作,有些工作在国际植物生理学领域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在中国植物生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有:①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稻及拟南芥的突变群体构建,基因表达谱和DNA芯片,转录因子,细胞分化和形态建成。②分子生理与生物化学研究:光合作用,植物和微生物次生代谢,植物激素作用机理,光信号传导和生物钟,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③环境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植物-昆虫相互作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固氮,植物和昆虫抗逆及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现代农业,空间生物学。④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植物遗传转化技术,优质高抗农作物基因工程,植物生物反应器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植物生理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中国植物生理学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爱祖国、爱科学的优良传统,将分子、生化、生物物理、遗传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在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研究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以期在掌握植物生理过程的分子机理,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促

植物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植物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绿原酸的性质、作用、提取、应用,揭示了绿原酸具有潜在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绿原酸抗氧化性微波辅助提取生物合成自由基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是植物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苯丙素类物质,在植物界广泛存在,但含量较高的植物不多,研究表明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丰富。我国杜仲的栽植十分广泛,每年可产叶约400万吨,从杜仲叶中提取绿原酸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绿原酸的性质 绿原酸又叫咖啡鞣酸,化学名为3-咖啡酰奎尼酸,其结构式如图1。绿原酸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由一分子咖啡酸(Caffeic acid)和一分子奎尼酸(Quinic acid,1-羟基六氢没食子酸)缩合脱水而成的缩酚酸,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它的物理性状:半水合物为针状结晶(水)。110℃变为无水化合物,熔点208℃,25℃水中溶解度为4%,热水中溶解度更大;绿原酸易溶于乙醇及丙酮,极微溶于乙酸乙酯。 图1 绿原酸的结构式 绿原酸是由咖啡酸与奎尼酸形成的酯,其分子结构中有酯键、不饱和双键及多元酚3个不稳定部分。在从植物提取过程中,往往通过水解和分子内酯基迁移而发生异构化。由于绿原酸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可以利用乙醇、丙酮、甲醇等极性溶剂从植物中提取出来,但是由于绿原酸本身的不稳定性,提取时不能高温、强光及长时间加热。绿原酸的供试液放置于棕色瓶、冰箱(2℃)保存时最为稳定。 2 绿原酸的作用与用途 绿原酸是抗菌、止血[1]、消炎、利胆、增高白血球、抗病毒药物的重要原料,具有肾上腺素类似的作用;绿原酸对人有致敏作用,吸入含有绿原酸的植物尘埃后,可发生气喘、皮炎等,但食入后可经小肠分泌物作用,变为无致敏性物质;绿原酸具有降压[1]及抗肿瘤作用:蔬菜、水果中的多酚类如绿原酸、咖啡 酸等可通过抑制活化酶来抑制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 1和苯并[a]芘的变异原性; 绿原酸还可通过降低致癌物的利用率及其在肝脏中的运输来达到防癌、抗癌的效果[1];绿原酸具有补肾、利尿、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许多试验研究表明,绿原酸是有效的酚型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强于咖啡

野木瓜及其同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 野木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木通科野木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野木瓜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性质及质量控制的研究。为野木瓜属植物的进一步药用开发和药源扩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木瓜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性质;质量控制 一.野木瓜本草及基源 “野木瓜”名称始见于明·朱棣的《救荒本草》[1],云:“野木瓜,一名八月,又名杵瓜。出新郑县山野中。蔓延而生,妥附草木上。叶似黑豆叶,微小光泽,四五叶搌生一处,结瓜如肥皂大,味甜。古代本草中记载野木瓜属植物的只有清·吴淇俊的《植物名实图考》[1],曰:“五爪金龙产南安,横根抽茎,茎叶俱绿。就近生小枝,一枝五叶,分布如爪;叶长二寸许,本宽四五分,至末渐肥。复出长尖,细纹无齿,根褐色,硬如萆。”。。。。 1. 野木瓜种属的归类及分布 1.1野木瓜种属的归类 野木瓜[1]Stauntonia系木通科( Lardizabalacea) 9个属的其中一属,该属植物通常为常绿木质藤本,大部分全株及果实皆可入药。其性微苦,平。具镇痛、治咳嗽和痢疾之功,主治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头痛,牙痛,痛经,跌打伤痛,肠胃炎等症。多数种类为药食两用植物,浆果多汁味甜, 可生食、制果酱和酿酒, 种子榨油, 供食用和工业用。 该属约20余种植物, 我国有23种(2个亚种),本属植物分两个亚属,即有蜜腺状花瓣存在的野木瓜亚属和无蜜腺状花瓣的无瓣亚属。野木瓜亚属有:Stauntonia chinensis DC.、翅野木瓜Staun tonia decora(Dunn)C. Y. Wu.、三叶野木瓜Stauntonia brunoniana Wall. ex Hemsl.、斑叶野木瓜Stauntonia maculata Merr.牛藤果Stauntonia elliptica Hemsl. 野木瓜无瓣亚属按其花药顶端附属体的形状又

植物生理学发展趋势

植物生理学的发展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其目的在于认识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生长发育等的规律与机理、调节与控制以及植物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谢、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矿质营养、植物体内运输、生长与发育、抗逆性和植物运动等研究内容。 现在普遍认为植物生理学起源于16世纪荷兰人J.B van Helmont所做的实验来研究植物营养本质。随后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8-19世纪,光合作用的概念具有雏形,其发现彻底动摇了植物营养的腐殖质理论。植物生理学开始孕育。 二: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在植物矿物质研究,渗透现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发育生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列的成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植物生理学讲义》和《植物生理学》的出版。植物生理学正式从植物学和农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单独的科学。 三:二十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生理学也取得了很多成就电子显微技术,X 衍射技术,超离心技术,色层分析技术,膜片钳技术等成为研究的有力工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揭示和遗传密码子的发现,催生了分子生物学。在分子生物学的帮助下。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开始向微观方面发展。 植物生理学现在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普遍认为来自分子生物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的许多生理活动都可以用分子生物学的方式来解释。但是分子生物学只能解释一部分的问题,却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 植物生理学的发展趋势一般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植物生理学内容的扩展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如计算机科学在植物生理学中营养和数学模拟研究某些生理问题,逆境生理方面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等。这种交叉渗透大大扩展了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范围。 二:机理研究的深入和调控探讨的兴起。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植物生理学已经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去研究植物的生理活动。许多重要功能蛋白如RUBP羧化酶、光敏色素蛋白及钙调素等研究都是成功的范例。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在不断的深入。 三:现代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到两极分化与趋同的时代。在微观和宏观上不断深入并且相互融合。植物生理学也将符合这一趋势,不断重视从分子到到群体的不同层次的研究。 四:植物生理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植物生理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也从农业林业扩大到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医药,轻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并且在食品行业会有更大的应用。 随着植物生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肯定是越来越广的。 参考文献 1:魏小红,龙瑞军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影响甘肃科技纵横 2:王晶赵文东甄纪东植物生理学作用于发展农机化研究 3:余小平植物生理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陕西师范大学积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天然产物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No.2.2008图1绿原酸的结构 绿原酸(chlorogenicacid)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合成的一种苯丙素类物质,分子式为C16H18O9,分子量为345.30,结构式如图1所示。它是许多中草药如金银花、杜仲、茵陈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也是众多水果蔬菜中的重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消炎、抗病毒、降糖、降脂、保肝利胆等多种功效。近年来发现绿原酸类物质有抗癌、抗艾滋病的作用,可作为先导设计开发抗癌、抗艾滋病药物。同时,作为良好的抗氧化剂,绿原酸不仅应用于医药行业上,在日用化工、食品等领域都有 广泛的应用。当前国内外在绿原酸分布、合成、提取分析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概述绿原酸的研究进展,以期作为合 天然产物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陈绍华,王亚琴*,罗立新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绿原酸作为植物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消炎、抗病毒、降糖、降血脂、保肝利胆等多种功效。提高绿原酸生产效率,加深对其药理活性机制的认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从绿原酸的性质、分布、合成、提取方法、测定方法、药理活性及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其研究进展,展望了通过植物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绿原酸的工艺,为绿原酸和绿原酸类物质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参考。关键词:绿原酸;合成;提取;测定;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Q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9989(2008)02-0195-04 Advancesinresearchonchlorogenicacid CHENShao-hua,WANGYa-qin*,LUOLi-xin (SchoolofBioscienceandBioengineering,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 Guangzhou510640) Abstract:Chlorogenicacid,asecondarymetabolite,waslinkedwiththefunctionsofscavengingfreeradicle, antibiosis,antiinflammation,antivirus,antitumor,etc,whileasamedicineincuringdiabetic,hyperlipemiaandhepatitis.Atpresent,thestudiesonincreasingtheproductionofchlorogenicacidandexploringthemechanismofitspharmaceuticalactivitieswereverypopular.Thisarticlereviewedtheadvancesinresearchonchlorogenicacidfromitsproperties,distribution,synthesis,extractionanddeterminationtechnology,pharmacologicactivityandapplication,prospectedthetechnologyofmassproductionofchlorogeniciacidthroughplantcellcultureinbioreactor.Alloftheseweretried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chlorogenicacidanditsanalogues. Keywords:chlorogenicacid;synthesis;extraction;determination;pharmacologicactivity 收稿日期:2007-08-07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4JE-C0231)。 作者简介:陈绍华(1980—),男,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工程。 食品添加剂 提取物与应用195

植物研究进展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PCR-DGGE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植物学科研究进展 专业年级植物学2014级 学号 20141069 姓名成斌 2015年 1月 20日

PCR-DGGE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成斌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真菌研究中技术应用的主要步骤:从样品中直接提取真菌DNA,选取5′端含GC夹的特异性引物对18S rDNA或IST序列等的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得到合适的目的DNA片段,并在变性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电泳,使不同来源的真菌DNA 片段有效分离,再进行各种分类分析。 关键词: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真菌;引物;DNA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能够与80%以上的陆生植 物形成共生体[ 1 - 2 ]。它能够提高植物抗旱性、抗病性,促进生长,提高产量,改善作物矿质营养,被誉为“生物肥料”[ 3 ]。由于AM真菌至今仍然不能被纯培养,给菌种鉴定、遗传学以及群落生态学研究等带来不少难题[ 4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分子技术已被应用到AM真菌研究中。目前,国外已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而国内在该领域研究则进展缓慢[ 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是在含有浓度线性递增变性剂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将具有不同碱基序列而长度相似的双链DNA分离[8]。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是由Fischer和Lerman于1979年最先提出的用于检测DNA突变的一种电泳技术[ 7 ]。后来,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并证实了这种技术在研究自然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差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且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环境样品中优势种 群的动态变化规律[ 8 - 9 ]。目前,在原核生物生态学研究中DGGE技术已发展的较为成熟。然而,将其应用于真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 5 ]。 1 样品DNA的提取 从样品中提取DNA 的产率,直接决定了DGGE 条带的代表性[14]。DNA产率低,其条带的代表性就差。真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为获得较高的DNA 提取产率,DNA 提取方法也需要根据样品的特性具体分析,寻找针对性较强的处理方法。 1.1 土壤样品中真菌DNA 的提取 对于土壤样品DNA的提取,通常会采用改良后的Bead-Beating 法[5]。具体方法是:称取10 g土样,

植物生理学教学计划

09园艺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了解植物生理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和过程及这些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理解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了解植物逆境种类及其对植物的危害,理解植物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原理、途径和方法;理解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现代农业、林业、园艺及资源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服务。由于植物生理学涉及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学时少,内容多,在教学上力求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在重视植物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从不同层次上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微观上要认识植物体内进行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过程;宏观上要认识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植物体内所进行的各种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规律,并以此来解释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所教班级的情况分析: 09级旅游管理(2)班级总人数51人,本班级共开设专业三个,包括旅游管理、烹饪、园林艺术。园艺专业的学生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基础较差,但学习兴趣有望可以大大提高。 教法设想和措施: 1、由于植物生理学涉及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学时少,内容多,在教学上力求深 入浅出,突出重点,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在重视植物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作物抗逆性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国内外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1) 1.1、多胺与植物抗逆性关系研究进展 (2) 1.2、海藻糖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2) 1.3、多效唑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3) 二、各种抗逆机制及其基因工程进展 (3) 2.1、耐重金属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 (3) 2.2、抗旱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 (3) 2.3、抗冻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 (3) 2.4、抗氧化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 (4) 三、分离和鉴定的抗逆基因作用机理 (4) 3.1、mtID基因和gutD 基因 (4) 3.2、ImtI基因 (4) 3.3、otsBA 基因和TPS 基因 (4) 四、转录因子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4) 4.1、MYB/MYC转录因子 (4) 4.2、ERF类转录因子 (5) 4.3、bZIP类转录因子 (5) 五、展望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作物抗逆性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在自身所处环境中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研究逆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以及植物对此的反应,是认识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为人类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由于DNA技术的发展,从基因等分子水平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对在植物受不同逆境胁迫(如:重金属、冻害、氧化等)情况下的分子机制及植物抗逆性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抗性生理领域中的一些学说和国内外一些研究结果作了介绍,并指出相生相克现象也可作为抗逆生理的一个方面加以研究,对于作物抗逆性的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相关信息。 关键词植物能量抗逆性基因工程 Advance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for Crops resistance Abstract Plan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system,All the time in itself and carry out a phys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and exchange.Plants in stress and plant damage caused in this rea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plant environ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ut also for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human conditions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lan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NA technology, researchers from the molecular level of plant resistance genes has been some progress made.In this paper, subject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stress on plants: progress (such as heavy metals, damage, oxidation, etc.)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lant resistance gene engineering studies were reviewed. And some of the theory and the results of several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physiology confrontational introduced abroad, noting that allelopathy phenomenon can also be studied as an aspect of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istance, resistance to the prospec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were prospe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Key words Plants energy resistance Genetic Engineering 自然生态系统中与植物相关的因子多种多样,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植物对每自然界中的一个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限度,即阈值。一旦环境因子的变化超越了这一阈值,就形成了逆境。因此,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植物在长期与自然界相抗争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从感受环境条件的变化到调整体内新陈代谢,直至发生有遗传性的根本改变,并且将抗性遗传给后代。 一、国内外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赖草属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doi:10.3969/j.issn.1008—9632,2009.04.054 赖草属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叶煜辉,江明锋,陈艳,杨满业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省草原研究院,成都610041) 摘要:赖草属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地域较为广泛。该属内植物对逆境具有较强的抗性,尤其是对于干旱、盐碱、高寒和病虫害等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综述了近年来赖草属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赖草的耐旱性、耐盐性、耐寒性以及抗病虫害等方面对赖草属植物的抗逆性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未来应用做出了展望。 关键字:赖草属;抗逆性;耐受机制;生理变化 中图分类号:Q9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32(2009)04—0054—04 赖草属(k”z瑚Hochst)在中国又称滨麦属,是禾本科早熟禾亚科(Pooideae)小麦族(TritDumort,也称大麦族Hordeae)大麦亚族(Hordeinae)中的多年生植物类群,全世界约有30余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寒地带,多数产于亚洲中部,少数分布于欧洲和北美。中国区域有赖草属植物约20种,2变种,划分为3个组,即多穗组、少穗组和单穗组,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内蒙、东北三省、四川、陕西、河北、山西。1。。它们的生境极其多样,在海拔500~4700米的范围均有分布。从湿润的盐碱滩地和海滨滩地到干旱高温的沙土草原、荒漠化草原皆有生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抗逆性。 禾本科抗逆品种选育是一项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也是急迫解决的难题。赖草作为禾本科小麦等农作物的近缘属种具有无性繁殖能力强、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等特点,而且还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在研究其耐受性状和耐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的基础上,克隆赖草抗逆基因并进行功能鉴定,通过转基因把克隆到的抗逆基因直接导入其他植物,可以解决传统杂交方式存在的花期不遇、杂交不亲和、周期长等问题。通过对赖草属植物抗旱机制的研究,还可以加快抗逆新品种的开发,对提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盖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退化及沙化草地、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促进干旱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抗逆性研究进展 1.1耐旱性分析 541.1.1植物抗旱性研究的主要指标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不同方式减少蒸腾失水,有的以特化组织大量贮存水分,有的以降低叶水势增强其吸水能力,有的以大量累积脯氨酸等有机质进行渗透调节,有的细胞液浓度大,有的原生质粘滞度高等。由于耐旱机制的复杂性和植物对干旱适应的多样性,要寻找一个通用的耐旱性指标是不现实的。现在中国对植物抗旱指标的选择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1)叶片旱生结构;(2)水分生理;(3)苗木生长;(4)叶绿素含量;(5)脯氨酸。易津等人对赖草属牧草幼苗耐旱性进行了研究。2。,采用不连续干旱胁迫处理3个月后,对幼苗存活率(%)、苗高(cm)、苗鲜重(g)、根冠比、茎叶干鲜数量比、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结果发现赖草属内羊草(Leymuschinen—sis)、赖草(Leymusdasytachys,内蒙古)和毛穗赖草(Leymuspaboanus)与属内其它植物相比为耐旱性较强的物种。 1.1.2赖草属的抗旱生理赖草属植物在干旱胁迫下发生许多生理变化,如:光合作用减弱,细胞膜透性平衡被破坏,丙二醛(Malondialchehyche,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增加等。 1.1.2.1干旱胁迫下光合作用减弱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不仅会使光合速率降低,而且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反应中原初光能转换、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和光合作用暗反应进程,最终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干旱胁迫时,叶表面气孔关闭,阻止CO,扩散, 收发日期:2008—09—01;修回日期:2008—10—20 作者简介:叶煜辉(1982一),男,汉族,硕士,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方向研究,E-mail:2552393yyh@163.com;通讯作者:江明锋(1971一),男,羌族,博士,副教授,主研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E-mail:Mingfengjiangvip@sina.COIll。项目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6J13—134) 万方数据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电导仪法) 一、原理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当植物受到逆境影响时,如高温或低温,干旱、盐渍、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这样,比较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在相同胁迫温度下膜透性的增大程度,即可比较作物间或品种间的抗逆性强弱,因此,电导法目前已成为作物抗性栽培、育种上鉴定植物抗逆性强弱的一个精确而实用的方法。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小麦、女贞叶片; (二)仪器设备:1. 电导仪;2. 天平;3. 温箱;4. 真空干燥器;5. 抽气机;6. 恒温水浴锅;7. 注射器; (三)试剂:NaCl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制作标准曲线:如需定量定透性变化,可用纯NaCl配成0、10、20、40、60、80、100μg/ml的标准液,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测定,可读出电导度。 2. 选取小麦或其他植物在一定部位上生长叶龄相似的叶子若干,剪下后,先用纱布拭净,称取二份,各重2g。 3. 一份插入小杯中放在40℃恒温箱内萎蔫0.5~1h,另一份插入水杯中放在室温下做对照。处理后分别用蒸馏水冲洗二次,并用洁净滤纸吸干。然后剪成长约1cm小段放入小玻杯中(大小以够容电极为度),并用玻棒或干净尼龙网压住,在杯中准确加入蒸馏水20 ml,浸没叶片。 4. 放入真空干燥器,用抽气机抽气7~8min以抽出细胞间隙中的空气;重新缓缓放入空气,水即被压入组织中而使叶下沉。 5. 将抽过气的小玻杯取出,放在实验桌上静置20min,然后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

烟草绿原酸的研究进展_彭新辉

烟草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彭新辉 1,2 易建华2 周清明1 杨丁秀 3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沙 410128;2长沙卷烟厂技术中心 长沙 410007; 3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沙 410076) 摘 要:简介了绿原酸的主要理化特性和在烟草中的分布特点,综述了绿原酸的生物活性、提取纯化与分析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重点分析了绿原酸对烟草的重要影响及影响烟草绿原酸含量的主要因素,指出了今后对绿原酸的研究方向。关键词:烟草;绿原酸 中图分类号:S5721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08(2006)04-0052-06 R ecent advan ces in research on chlorogenic acid in tobacco PE NG Xin-hui 1,2 YI Jian-hua 2 ZHOU Qing-ming 1 YANG Ding-xiu 3 (1College of Agronomy,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2Research Center of Changsha Cigarette Factory,Changsha 410007; 3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6) Abstract :The main physical,che mical,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ogenic acid (CHA)in tobacco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its biological activity,e xtraction,purification,and analytic determination.Em -phases were give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CHA to tobacco and the main fac tors influencing the content of C HA in tobacc o.The direction of C HA research was also discussed.Key words:tobacc o;chlorogenic acid 作者简介:彭新辉,(1970-),男,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烟草农业科研 与开发研究。长沙卷烟厂技术中心,湖南长沙市劳动路426号,E -mail:pengxi nhui@https://www.doczj.com/doc/9d10392776.html, 收稿日期:2005-12-30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 HA),又名咖啡单宁(Coffee Tannins),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1],在烟叶中含有 3%或更高的绿原酸[2-3] ,是烟叶中含量最高的多酚化 合物,同时也是烟草中发现仅有的单宁类物质[4]。它对烟草的生长发育、烟叶颜色和烟气香吃味等方面有 重要影响,因而在提高烟叶品质的研究中,这种多酚物质是不容忽视的。随着对绿原酸及其类似物药效的深入研究,其它植物绿原酸的价值越来越被深度挖掘[5-11],近年来,学者们对烟草绿原酸也进行了系统的 研究[4,12-15],逐步弄清了烟草中绿原酸的分布、合成、 运输、生理作用和对烟草制品品质的影响。笔者现就前人的这些研究成果作出初步综述。 1 绿原酸的一般理化特点和生物学活性 绿原酸的化学名称为3-O-咖啡基-D-奎尼酸(3-O-caffeoylquinic acid),分子式为C 16H 18O 9,分子量为35413。它是极性有机酸,除极易溶于乙醇外,还易溶于甲醇和丙酮等溶剂,难溶于氯仿、乙醚等弱极性溶 剂[1]。绿原酸不稳定,受热、见光易氧化成为绿色醌类,在碱性条件下还可发生水解[16]。因此,高温及长时间加热均不利于绿原酸提取[17]。因此供试液要在50e 以下浓缩,并在阴凉、避光下保存备用[18]。一般在绿原酸提取过程中,要在提取液里加入亚硫酸氢钠作为稳定剂,并调节pH 在210~410的范围内[19]。 目前,绿原酸不仅在医药工业,而且在食品、日用化工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绿原酸具有多 种生物活性[9,20-21]。如现已发现绿原酸及其衍生物比 抗坏血酸,dl-A -生育酚和咖啡酸具有更强的自由基清除效果[22],可有效清除DPPH (1,1-二苯基-2-苦基肼基,1,1-diphenyl-2-picrylhydazyl )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23]。国内外研究表明,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_综述_郭学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19卷第1期,2005年3月 Jo ur nal o f Hebei N or mal U niver sity of Science&T echnolog y Co llege V o l.19 No1.1M arch2005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综述) 郭学民1,2,徐兴友1,2,王同坤1,王华芳2,尹伟伦2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秦皇岛,066600;2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摘要:概述了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因素,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及杂种细胞、筛选和鉴定的动态。 关键词:细胞融合;原生质体;筛选与鉴定 中图分类号:Q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83(2005)01-0065-05 细胞融合(cy to mixis),亦称细胞杂交(cell fusio n),是指亲本的两个细胞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学因子处理下合并为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1]。植物细胞融合可分为体细胞杂交(somatic hybridizatio n)和配子-体细胞杂交(gameto-somatic hy br idizatio n),前者是指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由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产生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出植株的过程[2],后者是指性细胞(如小孢子四分体、精子、精细胞、幼嫩花粉、成熟花粉、卵细胞、助细胞和中央细胞等)原生质体和二倍体原生质体融合产生三倍体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出植株的过程[3]。植物细胞融合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突破物种生殖隔离、创造远缘杂种的新途径,原生质体技术还可用于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细胞器移植和外源DNA的导入。 自1960年Cocking[4]用酶法分离出番茄根原生质体后,Natag a和T akebe[5]1970年首次利用烟草叶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再生植株;1975年以色列的Vardi等[6]首次从木本植物Sham onti甜橙珠心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并从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通过胚状体再生出植株;在禾本科植物中,除在珍珠谷、紫狼尾草用悬浮细胞为材料,较早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外,直到1985年Fujim ur a[7]等率先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获得了再生植株,才出现了重大突破。现已从许多种内、种间、属间甚至亚科间的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细胞系或杂种植株。随着多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成功培养和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植物细胞融合获得了巨大成功。植物细胞融合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细胞融合的诱导、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以及植株的再生和鉴定等环节。 1 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1.1 起始材料 起始材料及其生理状态对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活力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往的双子叶植物培养中,大多以叶片为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近年来,起始材料的适用范围有了较大扩展。目前,以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和体细胞胚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是最主要的方式;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获得成功的试验,几乎都是用从幼胚或成熟胚诱导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或胚性细胞系来游离原生质体。采用这些材料制备原生质体方法简便、产量高、不污染、不易破碎。 1.2 基因型 同一植物不同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脱分化与再分化所要求的条件不同,所以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再生能力不同。王光远和夏镇澳[8]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曾用26个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其中仅有3个品种(粳稻农虎6号、国香1号和上农香糯)能成功地用于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据统计,小麦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基因型只有大约10个[9]。基因型的选择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而且还影响植株的再生。Cheng和Veillenux证明芙薯(Solanum phureja)从原生质体培养到愈伤组织形成受2个独立位点的显性基因的调控[10]。因此,现有 收稿日期:2004-03-09;修改稿收到日期:2004-12-12

植物生理学

绪论 ?名词解释:植物生理学 ?问答题: 1、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2、植物生理学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从中得到那些启示? 3、植物生理学的发展趋势如何? 4、植物生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体系,若所得的结果不是您原来所设想的,您将如何对待?(00中科院水生所) 5、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请具体谈一谈生命活动应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03河北农大) 6、简述植物代谢生理的研究特点与进展,试举例加以说明。(02北林大) 第一章水分代谢 ?名词解释 自由水和束缚水伤流和吐水根压和蒸腾拉力质外体途径和细胞途径蒸腾比率与蒸腾系数渗透作用水通道蛋白水分临界期内聚力学说等渗溶液蒸腾系数 ?问答题: 1、简述气孔开闭的主要机理。 2、光是怎样引起植物的气孔开放的? 3、什么叫质壁分离现象?研究质壁分离有什么意义? 4、什么是水孔蛋白?简述其调控及其生理意义。 5、如把某细胞放入高渗溶液中,植物细胞的水势、渗透势和压力势是如何变化的? 6、简述影响植物根系吸水的外界因素。 7、为什么在植物移栽时要剪掉一部分叶,根部还要带土? 8、为什么质壁分离法测得的是植物细胞的渗透势而小液流法测得的是组织的水势?这两种方法哪种更能反映植物本身客观水分状况? 9、甲、乙两细胞,甲放在0.4mol.L-1的蔗糖溶液中,充分平衡后,测得其渗透势为-0.8RT;乙放在0.3 4mol.L-1的NaCl溶液中,充分平衡后,测得其渗透势为-0.7RT,假定i蔗糖=1,i NaCl=1.8,问甲乙两细胞水的压力势大?取出两细胞后紧密接触,水分如何流动?如破坏细胞膜,水分又如何流动? 10、将正常供水盆栽苗木的部分根系暴露在空气中,苗木地上部分水分状况没有明显改变,但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如切除这部分暴露于空气中的根系,则苗木的生长又得到恢复,如何解释?(南林大) 11、简述蒸腾作用的利与弊。(北林大) 12、根系对水分及盐分的吸收是相互依赖的还是相互独立的?简述其理由。(中科院植物所) 13、在科学家探索新的星球时,总是首先确认该星球是否存在水分,为什么?(南大)14、请分析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矿质元素吸收过程三者间的相互协调制约关系。(北农大)15、试述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动力,并分析根系吸水对吸收矿物质营养的影响。(北农大)

绿原酸的研究

绿原酸应用与发展前景 摘要:绿原酸在中药材和食物中分布广泛,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 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草药及中药复方制剂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主要活性成分。 关键词:绿原酸、葵花籽、 绿原酸为5-0-咖啡酰奎尼酸,又名咖啡鞣酸,由咖啡酸与奎尼酸生成的缩酚酸[1]。绿原酸在中药材和食物中分布广泛,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2],是许多中草药及中药复方制剂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主要活性成分[3]。自由基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绿原酸还具有很好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4].可抑制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如抗肝损伤[5]、抑制肝纤维化[6]、增强机体免疫功能[7]和解热作用[8]。近年来绿原酸作为国际公认的植物黄金引起了较多关注,各方面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9]。 绿原酸是一种缩酚酸,属酚类化合物,是植物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形成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10]。绿原酸广泛存在于许多植物中,如葵花籽(仁、粕)、水果、蔬菜、大豆、小麦、可可豆、咖啡豆和一些中草药中,尤其葵花籽(仁、粕)、可可豆、咖啡豆、沙棘果及传统中草药,如金银花、杜仲中其含量较高。它是许多药材和中成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之,同时,绿原酸含量多少又是某些成药的质量指标,也是许多果汁饮料营养成分之一。绿原酸不仅在医药工业.而且在食品、日用化工中也有广泛应用。 1、绿原酸分布及存在 绿原酸广泛存在植物中,如葵花耔、水果(如苹果、梨、葡萄)、蔬菜(如:土豆)、咖啡豆、可可豆、大豆、小麦等。因此人们在日常牛活中,都能从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茶和果汁中或多或少地摄取绿原酸类物质。绿原酸主要存在于忍冬科忍冬属、菊科嵩属植物中,但含量较高的植物不多,其中包括杜仲、金银花、向日葵、继花、咖啡、可可树。绿原酸是金银花、杜仲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最高的当属大花毛忍冬花.最高可达11.14%,其次是红腺忍冬花最高达7.1%,含量较稳定者当属贵州忍冬花,其含量约5 3%一5.7%。其中金银花越冬老叶中绿原酸含星是普通叶l.4l倍.忍冬藤9.08倍。不同时期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差异显著,在年周期中,杜仲叶绿原酸含最以6月份叶含量最高.其次是11月份.而5月份叶最低。据报道,幼苗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有的高达10%左右,不同地区杜仲中绿原酸含量差异显著,遵义地区杜仲绿原酸含量最高,宜昌地区的含量偏低。 葵花籽也是绿原酸主要来源,葵花籽壳和仁中都存在。在葵花籽仁中,绿原酸主要分布在葵花籽仁的糊粉层或细胞蛋白质颗粒中。据测定,葵花籽中绿原酸含量为l.5%~3.3%.葵花籽仁中含绿原酸2.1%~3.5%[11]。我国是葵花耔生产大国.利用葵花籽壳和葵花籽仁先提取绿原酸,然后再进一步提取葵花籽蛋白质,可增加葵花籽及葵花耔柏的利用价值,因此.它是一条有效的综合利用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