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青资料

艾青资料

艾青资料
艾青资料

艾青是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创作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硕、成就最高的大诗人之一。他始终与时代和人民共脉搏,在命运的坎坷磨难中展开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探索,他在纵向与横向对中外各流派大诗人的创作和理论的扬弃继承与综合突破中,使自己在巨人的肩上崛起。

创立了现实主义现代诗派

艾青在对中国新诗史上形成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派的整合过程中,以兼具理想精神的写实主义为基础,而在感受与表达方式上则较多地借鉴了现代主义的成分,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在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创立了现实主义现代诗派。

在艾青之前,中国新诗已经有了近20年的创作历史,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均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又不无缺憾,以胡适、刘半农、刘大白为代表的早期写实诗派因处于新诗的“尝试”阶段,流于散漫直白和粘滞社会生活,过于“清楚明白”,所以引起20年代中期崛起的象征派的不满,他们提出要“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1],以修正写实主义的不足。以郭沫若为领潮人的浪漫主义诗派专注于情绪的直接宣泄,使诗流于直白和口号化。而以李金发为首的象征派和以徐志摩为首的现代派专注于情绪的精微感悟与体味,努力于诗美意象的营造和象征隐喻的运用,但往往情感狭隘,疏离时代与现实。总之,在艾青之前的中国新诗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不无缺憾,从而为新诗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为艾青对中国新诗的推进提供了一个起点较高的平台。

艾青在创立现实主义现代诗派之前,经过了一个对他之前各种诗歌流派的实验探索期。由于艾青对中国新诗的不足感受颇深,所以他大胆地对各种诗体进行创作实验,在加入自己实践经验和吸纳欧美现代诗营养的基础上,对五四以来的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流派加以扬弃和创造性综合,力图创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他曾经对各种流派和体式进行过创作实验,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说:“我曾经有意识地将各种形式都试过,我学过民歌体,也学过四行押韵,各种形式都试过,但我觉得比较的说,自由一些,表达得也会充分一些。”[2]艾青早期的诗,由于正处于对各种流派、体式的实验探索孕育着新的突破阶段,所以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庞杂纷呈、目标不明确,因此有人说他是“现代派”,有人说他是“象征派”,还有人说他是“自然主义”甚至是“浪漫主义”[3]。例如《ADIDU——送我的R远行》、《老人》、《黎明》等诗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而《铁窗里》、《ORANGE》则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巴黎》、《马赛》、《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古宅的造访》、《九百个》等则是现实主义的。尽管如此,艾青探索期诗歌的主导倾向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那就是从社会生活出发,从现实出发。所以现实主义构成了他诗歌的基调和主导倾向。

艾青出狱后诗风顿变,在继续保持了关注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基调的同时广泛地吸纳了现代派、浪漫派的表现手法,在创作实践中创立了现实主义现代诗派。艾青出狱后满腔热忱投入了血与火的抗战行列,“高举着我们血染的旗帜”奔波在浸透鲜血的悲苦的土地上。民族的浴血奋战,贫穷饥饿而又顽强不屈的人民,日寇的野兽般的暴行,极大地激发了艾青的爱国热情和创作激情,他连续发表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旷野》、《向太阳》、《吹号者》、《火把》等诗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他把写实与象征,写意与隐喻结合起来,逼真而深刻地表现了抗战期间我们民族的心理与情感特征,而在《旷野》中他接受了凡尔哈仑的影响却又在美学风格上与之大相异趣。他在出狱后的诸多诗篇中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性与东方古典主义艺术的写实性融和为一,把热切的拥抱现实与超现实的象征、隐喻和寓言结合起来,把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把现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而充满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由于艾青的现实主义现代派的诗作大量在《七月》、《抗战文艺》和各大报副刊上发表以及以单行本出版,不但在诗坛而

且在整个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追随效仿者群起,使现实主义现代派在中国诗坛崛起。把自由体从“尝试”推向自律成熟

从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8首,到稍后周作人《小河》的发表及1920年3月《尝试集》的出版,标志着新诗突破了旧诗的牢笼在诗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纵观五四到30年代初期的新诗,基本上在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机制中运行,幼稚与不足不断被扬弃,又不断推出新的诗歌体式。《女神》的诞生标志着新诗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宣泄了五四时期反抗叛逆的时代精神;冰心、宗白华等为代表的“小诗”的出现,是诗人们有意在语言方式上克服冗长拖沓毛病的一种努力,其背后是一种向“绝句”和“小令”的回归;闻一多等不满现行诗的散漫无纪,提出“三美”的主张,并以《死水》示范之,是诗美醒悟的标志,然而其背后难免有旧诗词审美习惯的统摄。无论如何这一时期的诗歌在一个张力场中按照诗歌发展的规律前进。进入30年代以后,由于民族的苦难和殊死的抗争,由于二三十年代之交国内外兴起的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侵扰,抛弃艺术的审美价值而把艺术等同于意识形态的工具,由于人们情感的粗暴激愤,所有这些使新诗发展脱离了自身的规律而面临着一种艰难的局面,诗歌在内容到形式上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

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以胡风为领袖和以艾青为旗帜的《七月》诗派,肩负起新诗第三次整合(注:新诗的第一次整合以郭沫若及其《女神》为标志,第二次整合以戴望舒及其《我的记忆》为标志。)并拯救新诗的历史使命。艾青所受的西方文化和艺术的熏陶,他对中国和世界的了解与个人的忧患意识,使他具备了站在新诗的制高点上对新诗进行第三次整合的条件。艾青的创作既排除了空洞乏味、喧嚣浮躁,又摈弃了国难当头躲进象牙塔的无病呻吟,把个人的痛苦与不幸融入民族与国家的痛苦不幸之中,用忧郁悲哀的调子唱出民族灵魂中的哀痛,用对太阳、光明的歌颂与向往,表达国人对希望和前途的追求与祈盼,所以对忧郁的表达和对光明的祈盼不仅是发自艾青心灵深处的倾吐,也代表了整个民族的情绪与期盼。《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向太阳》、《吹号者》、《火把》等震撼了文艺界,显示了他的创作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诗不仅解决了诗人与时代民族、个人情感与时代情感、民族情感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在诗美的艺术建设上,在吸收中国新诗此前20多年的经验教训,吸纳西方各流派诗歌营养的基础上,把自由体诗从尝试探索推向自律成熟阶段。 1929年戴望舒发表了名诗《我的记忆》,引起艾青的高度重视,这首诗扬弃了《雨巷》传统那种一唱三叹的程式,用接近口语的流畅节奏,表达诗人的真情实感。他认为不应该离开诗的情绪而追求形式之美,而应根据情绪的要求去创造新的形式,这正如根据自己的脚去制鞋子一样,他认为“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就是以清新自然接近生活的现代口语,剔除韵文语言的书卷气,以情绪的自然节奏代替对外在音乐成分的刻意追求。《我的记忆》就是他上述理论的实践成果。艾青吸收并丰富发展了戴望舒关于新诗的这些见解,提出了自由体诗的散文美问题:“我说诗的散文美,说的就是口语美。这个主张并不是我的发明,戴望舒写《我的记忆》时就这样做了。戴望舒的那首诗是口语化的,诗里没有韵脚,但念起来和谐。”[2]“强调散文美,就是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主张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新鲜的口语,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赋予诗以新的生机。”[4]所谓散文美并非散文化,他主张用最能表达形象的现代口语写诗,以情绪的自然节奏代替对外在节奏的追求,以艾青的《北方》为例,我们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离开诗而停顿,读者的心绪只能与诗人的情绪一起搏动,这首诗节奏沉缓而有力,没有分行的感觉,在读它时感到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是一条河的生命起伏和节奏,是一片生发气韵的土地的激情。如果说郭沫若在狂飙突起的五四时期用他的《女神》把中国新诗和时代精神融铸在一起,而实现了新诗的第一次整合,戴望舒通过对新诗的纵向继承与革新以及对外国诗歌的横向借鉴与融合,实现了中国新诗的第二次整合,那么,艾青则是纵向借鉴继承中国前辈诗人特别是胡适、郭沫若、戴望舒的诗创作与理论探索的经验教训,同时吸纳了外国诗歌的营养,从

内容到形式、从诗的内在韵律到外在体式上对新诗实现了第三次整合,从而把自由体诗从尝试探索推向自律成熟的发展阶段,这是他对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又一重要贡献。

示范性的创作

纵观艾青毕生的创作,出现过两次创作高峰和一次萎弱停顿,他的第一次创作高峰期的诗歌,标志着他自己同时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次高潮,他的第二次创作高峰期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水平,即使在他的萎弱、低谷期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好诗。 1937年到1940年,艾青的诗创作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他一生最好的诗篇大都产生在这一时期,其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向太阳》、《吹号角》、《手推车》、《火把》等诗篇不仅震撼了文坛,而且成为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新诗进入30年代后,脱离了自律发展的轨道,诗歌的数量虽然很多,但真正撼人心弦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却极少,戴望舒对此作了这样的评价:“抗战以来的诗我很少有满意的。那些浮浅的、浮躁的声音、字眼,在作者也许是真诚地写出来的,然而具有真诚的态度未必就是能够写出好的诗来。那是观察和感觉的深度问题,表现手法的问题,个人的素养和气质的问题。”[2]正是在这个时候,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批示范性诗歌创作把中国新诗引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艾青这些诗既排除了当时诗歌的空洞乏味、喧嚣与浮躁,又摈弃了国难当头躲进象牙之塔的无病呻吟,他把个人的痛苦与不幸融入民族的悲哀与时代的痛苦中,用忧郁悲苦的调子倾吐了整个民族灵魂的哀痛,并用对太阳和光明的礼赞表达了国人对希望与前途的追求与祈盼,成为严格美学意义上的新诗,正如诗人绿原所指出的那样:“诗人艾青的创作以其夺目的光彩为中国新诗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更有一大批青年人在他的影响下,共同把自由体诗推向一个坚实的新高峰。”[5]艾青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把抒情诗推向自律发展轨道的同时,也开始了长篇叙事诗的创作。1940年他发表了《火把》,这是继《九百个》、《一个那撒勒人的死》、《马槽》、《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之后完成的一部叙事长诗。在艺术创造上体现了诗人新的追求和大胆尝试,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叙事中渗透着浓郁的抒情,以诙谐衬托着庄严的主旋律。在当时,《火把》与臧克家的《东线归来》、《淮上吟》,老舍的《剑北篇》被誉为长篇叙事诗中的佼佼者。《火把》发表后反映强烈,《新华日报》载文称赞它“展开了史诗叙事诗的幕景”[6],朱自清先生对《火把》也给予很高评价:“这篇诗描写火把游行,正是大众力量的表现,而以恋爱的故事结尾,在结构上也许匀称些。可是指示私生活的公众化一个倾向,而不至于公式化,也是值得派别注意的。”[7]《火把》是艾青创作最辉煌年代对20世纪中国新诗的突出贡献,它在长篇叙事诗方面所达到的成就不仅在当时,而且迄今也难以超越。

从1943年到1978年是艾青创作的萎弱、停顿期。

艾青来到解放区后特别是解放后,没有找到与新的社会生活及当时的创作方法相适应的抒情方式。建国后整个社会为“欢乐颂”所笼罩,“颂歌”成了惯用的抒情方式,而象艾青那种忧郁性的抒情格调被认为是旧时代不健康的东西而受到批判。此外,艾青总是站在时代和社会人生的角度对事物所蕴含的历史内容进行情绪体验与哲理思考,然后选用象征性表象加以抒发,这种把握生活与艺术创造的方式与50年代盛行的推崇理性阐释和对生活表象直接描摹的诗风很不合拍,所以出现了创作危机,接着是1957年后被逐出诗坛。尽管如此,在这一时期他还出版了《雪里钻》、《吴有满》、《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等多部诗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集子中除《黎明的通知》等极个别的诗能与他第一次创作高峰期的作品媲美外,即使是当时倍受赞扬的《黑鳗》那样的叙事诗也未达到《火把》的高度,至于那些国际题材的诗篇不乏政治热情,但流于标语口号者居多,后来艾青谈到这些作品时也承认“大都是浮浅的颂歌”[8]。倒是《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礁石》等小诗,保持着他固有的艺术个性,又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较深入的哲理思考,成了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作品。

从1978年到1982年,艾青进入了第三个诗歌创作高峰期。这期间他出版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等3部诗集和1部诗论集《艾青谈诗》,从而显示了他的创作活力。从时代特征、民族命运和对人类未来关怀的角度观察生活、处理题材是艾青艺术个性的基本出发点,倾吐忧郁与追求光明是他的作品并行互补的两大基本主题。艾青艺术个性中的这一核心内容在他“归来”后的作品特别是第二个高峰期的作品中得到继承与发扬。艾青与当时“伤痕文学”粘滞于揭露文革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不同,他有意把自己的创作与个人和社会的具体历史事实拉开一定距离,保持一种从现象的表达到意象的呈示、从事实的层次到哲理层次的间隔,以便把对个人遭遇的观照扩大为对历史现象和普遍性的人的心态概括。这种从纵深的时间过程和开阔的空间范围来把握个人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艺术追求,在从《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到《光的赞歌》等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并不停留在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判断上,而是对奴隶主驱使奴隶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以供人取乐的场景描绘中,融入了诗人对于民族、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时性思考,从而大大拓展了诗的容量。而《光的赞歌》则从宇宙——历史——社会人生的广阔宏大视野来赞颂光,光既是自然现象给世界带来色彩、声音和生命,又是精神现象象征人类的智慧、理想和勇毅,并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命题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道路和所从事的伟大斗争的背景上来展开,在宏大的理性化的结构中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美学观。在肯定了艾青这类诗的恢宏结构、宏大容量和深邃的哲理的同时,也不能不遗憾地指出,由于强大的哲理挤压了情感的渗入使诗出现了理念化的倾向,以致于人们欣赏这类诗犹如读哲学著作。

独树一帜的诗学美学体系

1941年,艾青出版了语录体的诗学美学专著《诗论》,它的出版虽然比胡适、宗白华、郑振铎、闻一多、戴望舒、朱自清、郭沫若、朱光潜、胡风、臧克家等诗人和学者的文章晚些,但却是五四以来我国第1部全面、系统研究新诗的专著。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不断地补充、深化与发展这部专著,使之成为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独树一帜的诗歌美学体系。艾青的诗学美学体系是建立在真善美三维空间的理论框架中的,他指出:“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原野上驰骋的。这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就是真、善、美。”[9]这段话是艾青诗学美学体系的“纲”,是开启他的诗学美学大厦之门的钥匙。

1.艾青诗学美学的真实观

真实观是艾青诗学美学体系的基础。由生活真实、情感真实和艺术真实3个层次构成。他指出:“真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9],“必须说真话,你是被凌辱的,或是生活得欢愉的;以及你对于你的遭遇是嫉视的,或是感到和谐的,等等。”[9]在艾青看来,诗人必须对客观世界有个正确认识,而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说真话,这是诗人最基本的素质。如果说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与说真话,是他的诗学美学真实观的出发点或基础的话,那么情感真实就是他真实观的核心。因为艺术特别是作为艺术之冠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表现真情实感,艾青指出:“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和信任。诗人当他把自己隐秘在胸中的悲哀向外倾吐的时候,他只是努力以自己的忠实来换取读者的忠实。”[9]这就是说,当诗人在诗中倾吐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后,读者在阅读时才能引起情感共鸣,产生审美效应,而且只有这种表现诗人真情实感的诗,读者才会感到真实,才能取得读者的信任。如果说情感真实是他的真实观的核心的话,那么诗的艺术真实则是他的诗学美学真实观的目的与归宿。他用诗的语言这样描述艺术的真实:“把我们放进人世的熔炉烧成赤红的溶液吧!/再取出搁在铁钻上,用生活的千斤的重锤猛烈地抨打!/我们的肉体是生铁/痛苦呀,疾病呀,不自由的岁月呀,/不住地打击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诗,就是铁与铁的抨击/所发出的铿锵”[9]。艾青这段描述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诗是生活经过诗人火热情感的熔化、煅造和升华而成,诗是生活的结晶;它比生活更真实、纯粹。

艾青诗学美学的真实观由3个层次构成,其中生活真实是真实观的基础,情感真实是真实观的核心,而艺术真实则是真实观的目的或归宿。

2.艾青诗学美学的功利观

艾青诗学美学的功利观由诗人的善、诗的善和实现善的方法3部分构成。关于诗人的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诗人应是普通民众的一员,他应传达人民的呼声,甘作人民的“牛”与“马”,他指出:“不对人类的命运发空洞的预言,不以先知者的口吻说:…你们都跟我来!?而是置身在探求出路的人群当中,共呼吸,共悲欢,共思考,共生死,那样才能使自己的歌成为发自人类的最真实的呼声。第二,诗人应是一名斗士,勇于同一切丑恶的东西作斗争。他说:“诗人不仅应该是社会的斗士,同时也必须是艺术的斗士——和恶俗斗,和无意义的喧吵斗,和时代的坏的倾向、低级趣味,一切不健康的文字风格斗。”[9]

关于诗的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诗应以提高人类崇高的情操为标准:“诗也和科学一样,必须有勇气向大众揭示真理”,“以它们能否提高人类的崇高情操为标准的”[9];二、诗即人格,必须使其崇高与完整:“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与完整”[9]“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9]。

关于实现善的方法:其一,诗人必须善于触摸人的灵魂,不丧失审视生活的勇气:“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了解他们灵魂的美”,“一刻也不能丧失审视生活的勇气啊!你看着世界,必须把世界映进你深不可测的瞳人之底”[9]。其二,给诗以生命与性格:“给一切以性格,给一切以生命”[9],“连草鞋虫都要求着自己的形态,每种存在物都具有自己独立的而又完整的形态”[9]。总之,艾青诗学美学的功利观由以上3个层面组成,其中诗人的善是实现诗善的前提和基础,诗善是功利观的核心,实现善的方法是操作与手段。艾青诗学美学的功利观是从“人”出发,并以提高人的崇高情操为目的的,所以他格外关注着人的灵魂与性格,认为“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

3.艾青诗学美学的审美观

诗学美学的审美观是艾青诗学美学体系的核心,由对诗美的看法、诗美与情感的关系和诸审美范畴等3个部分组成。

艾青对诗美的看法既有形而下的具体比喻,也有形而上的理论概括。首先,诗美即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美感,他指出:“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他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他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通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9]以往的理论家们都是通过理论的概括来揭示美的本质,很少有人通过美的艺术品来显现什么是美,艾青与众不同地指出这一点,提供了一个观照美的新视界。其次,认为诗美是诗真和诗善的“外衣”,而真善美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在艾青看来,真善美是“闪着同等光芒”的“纯金的三轮马车”,每一个诗的分子都是由真善美3种成分构成,诗美是“依附在先进人类向上生活的外形”[9]。第三,健康的灵魂即美:“健康的灵魂不需要遮蔽,他们比肉体的袒露更完整”[9]。

关于诗美与情感的关系,艾青在《诗论》中论述这方面的文字很多。他认为,诗美是诗人情感的闪灼和迸射:“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灼,这种闪灼犹如飞溅在黑夜里的一些火花,也犹如用凿和斧在岩石上所迸射的火花。”[9]同时,情感是写诗的必要条件:“对生命所引起的丰富、强烈的感情是写诗的第一个条件,缺少了它,便不能开始写诗,即使写出来,也不能感人。”[9]另外,《诗论》中还用很大篇幅讨论了讽刺、幽默,特别是悲剧等各种美感形态,进而对诗的节奏、旋律、意象、象征、联想等进行了阐释。

综上所述,艾青的《诗论》是一部独树一帜的现实主义的新诗学,既对诗的真善美分别作了他那个时代具有真知卓见的探索,又强调诗的真善美的密不可分。同时《诗论》也明显的具有时代局限性,显示出它的缺憾。例如在《诗与宣传》中他认定诗是宣传,在《形象思维与艺术魅力》中他认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等等,这些

提法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在《诗的散文美》中由于过分地强调诗的散文美而把韵文斥为“虚伪”,贬得一无是处,也在社会上造成某种负面影响。

=========================================================

深情而颤栗的呼喊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长诗。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度着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本来已经够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并在诗中反复地呼号: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这就是半个多世纪之前我初读这首诗的感受。这两行反复回响的诗,被认为是诗的主旋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当年的中国文艺界(不仅诗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发表在报刊上的诗,虽然歌颂抗战,但多半显得高亢而空洞,缺乏真情和感染人的艺术力量。这首诗有力地冲破了抗日战争初期诗歌创作领域的平庸状况,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可贵的是诗人不仅深广地体验到战争的真实的丰富的内涵,并以富有个性的审美感觉、情绪和鲜活的语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

显然诗人是把战争实际的空间清醒地置于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的。透过这首诗充满具象的描写,读者感受到了全诗浸透着忧患得令人愤发的情感,这也正是这首诗当年为什么能使广大读者倾倒的主要原因。

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潜含着觉醒了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诗人写下这些颤抖的如泣如诉的语言时,不知要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啊!

如果说《透明的夜》是诗人心灵爆出的一束虹彩,如果说《他起来了》是一个庄严的号召,那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的感情和创作冲动更为深广的一次涌流和升华。它是一曲悲愤的交响乐,它是一幅意境深远色彩斑斓的大幅油画。

从这首诗我们看见了诗人的个性和他的诗的审美特色。他的诗是艺术生命形态的生成和

创造。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自自然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可感的技巧。所谓散文美,我以为还说明诗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大诗的气象。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诗人深情地呼号: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

在落雪的寒冷的中国的土地上,诗人的创作道路尽管也是泥泞而曲折的,但他用温暖而真诚的声音,坚定的步伐,从此一步一步地攀登上了诗人自己的也是当时中国的诗歌领域的高峰。(牛汉

艾青是新诗史上一位独具风格并且有重大影响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个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时代的风云变幻融会于一体,滚滚的诗情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荡。《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忧伤正是农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的悲壮,再现了抗日战争可歌可泣的时代;《春雨》的歌声唱的是农民翻身的幸福;而在《浪尖上》则满腔的仇恨直指万恶的“四人帮”。他的诗,对于时代生活和人民总是那么质朴与纯真,表现出坦荡的赤子的忠诚。虽然艾青的诗作在总体上有如此鲜明的特色,但具体到每首诗的风格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如慷慨悲歌,深沉凄凉;有的如行云流水,浅吟低唱。一方面,曲折的生活经历,强烈的社会感使他的作品笼罩着一层忧郁;但另一方面,这种忧郁并不令

诗人颓废,而是给予他深度思考的机会,让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进取,这又使他的诗作散发出蓬勃向上的激情。曾经专程赴法国学习绘画的艾青有极好的艺术素养,在诗歌创作的艺术上,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在诗歌的语言上,艾青追求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厚的感情。并且强调语言要富有启示性,使诗作达到让读者想到的比诗人写出的还要多的效果。这种追求使艾青的诗作具有了真率、朴素、单纯、明快的独特风格。在诗歌的格律上,他认为“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节拍”,认为好的自由诗“要有旋律,念起来流畅,像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的起伏而变化”,如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语言上深入浅出,通俗与含蓄相结合,写得既朴实又满怀深情。形式上则十分自由,基本上是章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字,也不勉强押韵,而是凭着内在感情的律动形成诗歌的旋律美,“散文美”。布局上做到经线(大堰河一生的苦难命运)与纬线(“我”对大堰河的感情变化)相结合,抒情与叙事相结合。艾青的诗作大部分以社会、革命为题材,但并不以思想性取胜,而是以艺术性见长。也正因为如此,他所描摹的那种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体验,才能超越民族、国别的限制,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和欢迎。智利诗人聂鲁达称艾青为“中国诗坛的泰斗”,日本汉学家稻田孝因艾青的作品“激动不已”,法国政府授予他“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章”……艾青以中国人的诗情,将世界上爱诗的人联系在一起!艾青的诗作既是诗人艺术创造的产物又是时代的产物。滚滚诗情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是他最突出的特点。这种风格截然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风靡诗坛的朦胧诗和新生代的诗,所以在阅读和欣赏时应该用不同的眼光和方法,着力体会诗中蕴含的朴实,真率的深情。艾青诗歌的特点是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他具有敏锐的

洞察力,感情深沉,文笔流畅。在他的诗歌作品中,题材是日常的,语言也用口语,

又采用民歌体,流畅、亲切,不仅能令人愉悦、催人思考,而且能鼓舞读者。艾青的著

作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还有论文集《诗论》、《艾青谈诗》等。他的诗对中国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是在世界诗坛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位巨匠。

爆发的1937年,载1938年1月16日汉口《七月》半月刊.Z-集一期。艾青在《我的创作生涯》一文中说:“十月,我从杭州到金华,由金华满怀兴奋地到武汉。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我是以悲哀的心情写的,因为在战争到了危险的时候,国民党内投降派又主张和谈了。”意义的探询刘智群读艾青这首诗,我感觉在处理那种写中国命运的题材的时候,艾青他使用的诗的语言,是不是受了他年轻时候习画的那种画家的笔法的影响,然后他使用诗的语言来代替他作画的效果?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被捕之后,在狱中肯定是没有作画的工具,然后他就通过写诗,可能是从那时候有点转变。我的感觉主要就是艾青这首诗有绘画的效果,他的语言类似绘画的线条。-霍俊明艾青的这首诗,集中刻画了一个群像,弱势群体的群像,“老妇”、“农夫”、“少妇”、“母亲”,这四者就构成了一个油画般或雕塑感的这么一种具有哀伤的、弱势的、令人感伤的一种时代的印迹。这个“大雪”诠释了一个背景,当“雪”落下来的时候,它更具有一种西方绘画朴拙的效果,它更能引起人们的质感和美感。但在这四个角色当中,又有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从诗歌的第三节开始,“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这个“也”,还有接下来第五节“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这两个“也”实际上表明,“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角色的转换,它似乎在说明诗人在时代面前也是一个弱者的角色、一种悲剧的命运。同时,我觉得这首诗存在一个宏大的叙事视角,全诗的视角由草原转到了江南“乌篷船”,那么这种阔大的视野和人群的集体交错以及雪夜的背景,一起在时间的河流上构成了宏大的抒情性的结构,这可能也是中国诗歌在战争年代的一个共同的结构和隐喻。我觉得这首诗最后一节可能更能说明问题。“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这可能是全诗最可贵也是最有意义的、值得反复商榷的一段,首先它体现了诗歌的无力感,它也同时反

映政治和时代对诗人的巨大的挤压感,那么诗人的写作可能更多地要诉诸个体的主体性,而成为时代和革命的话语传播的一个机器或装置。我们在读艾青诗歌的时候发现,基本上只要认字的人,都能读懂艾青的诗歌。这么好懂的诗,它可能有自己的散文美,但也恰恰失去了诗歌自身的成分和自足的东西。我觉得艾青他的影响就在于他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建立了一个传统,可能还不是个小传统,他的诗歌的散文美,在文体学意义上,散文的表达和空泛的散文化是有区别的,但当他将诗歌和散文建立某种对称的时候,我觉得它就具有了一种危险,因为诗歌恰恰是反散文的。艾青在诗坛上一贯将散文美和诗歌放在一起,将诗和政治放在一起,而诗恰恰不具备散文和政治的言说能力。他使诗歌自身沉默,而让诗人自己的主观成分、情感起主导作用。艾青的诗有许多感叹词,这个抒情的主导成分似乎压倒了诗歌自身的东西。记得美国诗人麦克利许说过:一首诗不应说明什么,而它本身就是。我觉得艾青在诗中“说”得太多了。王光明我先来把这首诗朗诵一下。一首好诗需要在朗诵中来把握其情感节奏、韵律。我们首先要来体会它诗的成分。(王光明朗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杨志学刚才王老师精彩的朗诵将我们带到了诗歌的情境中。艾青是一个中国新诗传统的代表诗人。结合这两首诗我谈两点体会,第一就是艺术的否定性的巨大力量,文艺作品(包括诗歌在内)实际上通过两种方式引导和鼓舞着人去颠覆旧的生活,创造新的生活。一种是直接的,写现实的黑暗、丑恶、不合理,激起人改变现实的愿望,人们多称之为现实主义笔法,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艺术的否定性”。比如像白居易的《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他通过这样的描绘去控诉现实、否定现实。还有一种方式、手法是不直接描摹现实,或者在超越现实的基础上构筑一种理想的生活图景从而否定、对峙不合理现实,我们称之为浪漫主义笔法,也可以称之为“艺术的肯定性”,比如陶渊明、王维的一些作品。我们现在面对的艾青的这两首诗,显然属于前者,两首诗分别作于1937年和1938年,它表现的是遭遇灾难的中国大地上人的悲苦命运。它是直面现实的产物,通过富有穿透力的语言、画面,显示“艺术的否定性”的巨大能量,寒冷的中国、饥饿的大地、敌人的暴力、少妇的痛苦、一流浪的人群、飘零的生命、手推车的艰难行进、北中国的无边的悲哀,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应该结束的,而诗中所写到的“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温暖的中国,正是诗人所作的一种庄严的艺术承诺,这是我谈的第一点。第二方面,谈一下风格化的艺术喧叙和多样手法的运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它之所以感人,产生“艺术的否定性”的巨大能量,主要在于诗人艺术表现上的成功,它有强烈的现实感,但诗人没有胶着于现实,作空洞的呐喊和概念化的说教,而是与现实拉开了一定距离,实现了艺术上的超越。第一,是现实和想象的交织。诗人没有拘泥于现实,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达到一种更有力的艺术的真实。诗中的很多句子,都是艺术化的,比如:“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已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刚才俊明说认字的人都能看懂这首诗,我觉得他看懂不一定能够理解,我觉得没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是理解不了这种感情的。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法,-没有一定积累的人也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把握方式的,这是植根于现实的合理的想象,类似于这样的合理的想象,是对现实的提炼,是诗歌语言的高度的精炼化,通过这样的现实和想象的交织,达到一种非常有感染力量的艺术的真实。第二,风格化的叙述手法。通过艾青独有的风格化的叙述,创造一种非常独特的、使人能够很快进入的、诗歌艺术独有的感人的情境,那么这种情境也是艾青的创造、创新,在这种情境里有大笔的勾勒也有细微的描画,我同意“解读提示”所说的这两首诗具有绘画效果的观点。第三,语言非常的自由、舒展,和诗歌所传达的忧伤、悲凉非常合拍,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探索和创新。这首诗的语言非常自由,和它所表达的追求自由、解放的主题也是合拍的。艾青的诗确实有散文美的效果,但不是散文化。我们可以想起“七月派”的诗人,比如牛汉,我在跟牛汉接触时,他也不否认他是学习艾青的。但牛汉早期的诗歌,我觉得没有达到散文美的境界,牛汉自己也不否认,他的艺术上的跨越是在当代才实现的。我不

太同意艾青诗歌过于散文化,显得散漫的结论,我觉得这点值得商榷,艾青的诗是非常有节奏感的,朗诵起来也非常自然,像人的呼吸。

自己抒情的传统去描写现实的时候,必然要产生一种悖论。艾青的诗歌产生这种矛盾,我觉得是历史的一种宿命,这是整个现代诗人,甚至是一些当代诗人,到现在都没法避免的问题。这里存在着汉语诗体建设自身的一些矛盾,但是,我们强调的是,艾青这些口语式的、散文式的诗,在特定的年代仍然能.保留自己原来的色彩,他的诗的技巧是比较灵,活的,而且确实有一个抒情诗人的气质,节奏也是比较好的。我觉得艾青的诗歌是生长在生活土壤里的一朵花,尽管它非常土气,但是又高于土气。

穆旦…《在寒冷腊月的夜里》以“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完整版)《艾青诗选》知识点

《艾青诗选》同步练习 【作者简介】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诗歌风格】 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经典名言】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5.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6.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向太阳艾青赏析

《向太阳》以1938年4月的武汉为现实背景,从知识分子抒情的角度,描述出抗战初期群情激昂的社会情绪。该诗设计了两条既平行发展又交叉渗透的抒情线索。一是细致地抒写“我”带着“昨天”的创痛来到这座战斗的城市,在“初升的太阳”下引发了灵魂的震动,激起了对光明的热切憧憬和拯救苦难的强烈责任,愿意为争取光明而不惜“死去”。二是具体地描述了抗战初期的新人新事新风貌,赞美从痛苦、忧郁中焕发生机的山川万物,颂扬在危难中辛勤劳作、紧张战斗的普通军民。这首诗以感情的起伏波动串连丰富的物象与热烈的场景,层次明晰地写出了作者心绪的变化,经年沉积的孤寂、哀怨与茫然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冰消雪融,深刻地表达了主题。诗的两条线索虚实相生,彼此映衬,太阳意象具有总体象征意味,是中国人民现实觉醒与未来希望的美好寄托。 作者以他那朴素坦诚富有个性的抒情方式进行创作,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的“我”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 从第一章《我起来》,作者就摒弃了陈旧的章法,使诗的情境直接地贴近和切入了读者的感觉世界,让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得到交流,热忱的诗句有如饱含友情的声音向读者吐诉着。这些发自胸腔的声音,既朴素又带有象征色彩的语言,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第二章《街上》,诗人听到了远方群众的歌声,来到街上。他的面前出现了充满朝气的生活场景。但这一章基调明朗的诗并没有使前面一节诗的沉重感全部消失。昨夜的恶梦还不可能忘却。这不能不让人想到,灾难重重的人生对诗人的心灵的摧残是何等的深重啊!他即使已经走出个人的恶梦,来到了黎明的街上,但仍感到昨夜的创伤在身上隐隐作痛。在日出之前,他的心情还不可能顿然变得完全明朗起来。因此在第三章里,诗人又一次回顾了他的艰难的人生历程和自己祖国的悲惨的历史。他的沉郁的回忆正说明了一个被帝国主义宰割、遭受了多年屈辱的民族的觉醒和奋起战斗绝非是轻易的事情。艰难绝非只是回忆中的艰难,也是现

最新名著阅读艾青诗选资料

名著阅读《艾青诗选》 一、基础知识 1.作者情况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成书过程 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3.作品风格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

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二、拓展延伸 1.诗人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2.经典名言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5.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艾青的诗歌欣赏范文

艾青的诗歌欣赏范文【篇一:《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篇二:《春姑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一一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一一 流浪与监禁 己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篇三:《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篇四:《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篇五:《给太阳》】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部编版语文九上名著《艾青诗选》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名著专题复习之 艾青诗选 【名著简介】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同时蕴含着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新中国成立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深沉隽永、朴素清新,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考点:艾青的诗歌通常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同时蕴含着饱满的进取精神。 【作者简介】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思想主题】 《艾青诗选》收集了艾青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作品,共41篇。艾青在作品中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作品充满了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心意象】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达地最为淋漓尽致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就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国农民的化身,不仅流露出艾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还有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

艾青诗选摘抄赏析

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赏析 诗人艾青是一位擅长抒发内心的深沉情感的杰出歌手 , 《我爱这土地》 , 写在抗日救亡的最艰难的岁月。

如何表达对於祖国的最为深沉的爱?诗人没有直呼 " 热爱呀 " 之类的口号,也没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 法,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浓缩在 小鸟那 "嘶哑的喉咙 "的"歌唱 "中。 " 歌唱 "也不是轻柔空灵的,而是无比凝重深沉。因为祖国那 "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正惨遭蹂躏 , 面临沦亡。最后,诗人以小鸟之死,把诗情升华到顶点,而死后也要与祖国的土地浑融合一,则是诗人赤诚之心的真实写照。 扩展资料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 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 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赏析:从艺术手法来看,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的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 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这是《礁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 绿的草原 ,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个人对艾青的一些解读

第一本书:《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北京。 自序 大堰河——我的褓姆 芦笛 芦笛马赛 春 生命 黎明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手推车 北方 向太阳乞丐 我爱这土地 吹号者 向太阳(长诗) 火把树 旷野(又一章) 我的父亲 村庄 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 给太阳 野火 黎明的通知启明星礁石 维也纳 花束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在智利的纸烟盒上 东山魁夷 光的赞歌鱼化石 镜子 两个寓言画鸟的猎人 养花人的梦 以上是我觉得《艾青诗选》里比较好的篇目。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人,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在《自序》中,诗人把他的人生经历和对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都讲的简单明白,可以作为艾青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这本诗选每一辑的题目都带有鲜明的歌颂意味。而且,这些辑大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的(第五辑《启明星》貌似是故意抽出来的赞歌,第六辑《花束》貌似也是单抽出来的国外题材诗歌),故而一路看下来,仿佛是从头到尾走完了艾青诗歌的整条道路,一些主题的坚持和某些方面的改变都体现的比较明显。值得注意的是,1954年~1978年之间,艾青几乎没有什么作品。且在新中国建立后最初一段时间,艾青诗的艺术水准似有下降,《启明星》一辑几乎没什么优秀作品,《光的赞歌》只比《启明星》稍微好一点点(仅仅是个人观点),或许苦难总是更能激发艺术吧(也或许政治是文学的天敌)。此外,艾青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诗歌政治倾向比较明显,读起来比较郁闷。 我整理好以上诗后,又给它们重新分成七组: 乡村——紫色的沉痛 芦笛——青色的迷茫 北方——灰黄的悲哀 土地——黑色的寒冷 黎明——金色的希望 礁石——红色的象征 花束——蓝色的旁观 最前部分和最后部分是关键词,而中间的颜色是这一主题所笼罩着的色彩。艾青最开始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详细资料

《艾青诗选》名著题 一、重要诗歌 (一)《大堰河——我的保姆》 1.艾青于1910 年阴历2月17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乳母——_________ 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1933年诗人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就与她有关。该诗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2.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选自艾青的《》。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回答问题。 ①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②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1)“我”既是地主的儿子,又是大堰河的儿子,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2)第②节中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二)《我爱这土地》 1.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以上文段选自(作者名字)的《》,此节中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 、、、,它们的核心是。 (2)对文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自《我爱这土地》 试分析此节中作者如何将全文推向高潮? (三)《礁石》 阅读《礁石》,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精选5篇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精选5 篇 艾青的诗如寒冬里的阳光,照在中国大陆上,照在被黑暗所奴役着的人脸上,是如此的温暖!他的诗给当时久经压迫的人民带来希望;给祖国千千万万的青年带来动力。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1 《艾青诗选》这本书的封面,有着一副图:干旱的土地,一眼望去没有一点绿色,枯黄的树,生长杂乱的枝干,我知道当时的人们过的很辛苦,糟糕。 打开书,一股书香味扑鼻而来,带领着我进入书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在绝望中无力的嘶喊着,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而作者也是如此。

这篇诗的开头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是渺小的,短暂的。鸟是辛勤的,它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是得学会飞翔,围绕着这祖国飞翔,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刻也要为祖国歌唱。但是在国家有危险的时候,它也要尽力为祖国歌唱。“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折磨的鸟,显然它已经唱不出优美的歌声,可是它仍在歌唱着,这是它用生命发出来声音,抒发了对土地义无反顾的执着和不放弃。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础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悲愤满怀和奋力抗击的形象,与下文鸟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儿在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时,将自己也与着土地融为一体,投身怀抱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之情。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看似是排比,其实“暴风雨所击打”,“无休止吹刮着”,“悲愤的河流”这些告诉我们,当时艾青所魂牵梦萦的他热爱的土地,正遭受着打击,满是伤痕累累。 “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悲愤”“激怒”,表现出人民对侵略中国的暴行表示愤怒,和意志昂扬的战斗精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艾青作者简介

艾青作者简介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我爱这土地》。 创作特点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素材积累】 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艾青诗选导读,练习答案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 《艾青诗选》导读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二、写作背景: 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三、诗人逸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四、精彩名句: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动乱不安的年代,友谊像阴天的芦苇,在风中哆嗦着,发出听不见的哀叹。 3.说什么家乡不家乡,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祖国的山河处处都可爱,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乡 4.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5.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去问南来的燕子,去问轻柔的杨柳 6.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7.谁的泪水退回内心?谁的汗水落地成河!而谁在溯游在水之中央守住梦想的温床?生命的洪浪此起彼落。在川流不息的日子里我守住梦想。守住灿烂的阳光正如守住涉足远行的方向! 五、名篇赏析: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艾青介绍

艾青介绍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海澄,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其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二、主要作品 《大堰河》(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 《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 《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 《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读书 《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 《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艾青 《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 《雪里钻》(诗集)1944,新群 《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 《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 《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 《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 《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 《艾青选集》1951,开明 《新诗论》1952,天下 《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 《艾青诗选》1955,人文 《黑鳗》(长诗)1955,作家

【课外阅读】艾青《树》赏析

【课外阅读】艾青《树》赏析 一棵,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对一草一木寄以真诚 诗人走在湖南新宁的旷野上,这美丽的有山有水的旷野把诗人吸引住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激发起诗人浓郁的诗情…… 诗人的足迹,是诗人自己把握的呢?还是命运使然呢?1939年的秋天,正在桂林生活的艾青,因有人请他到湖南新宁县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他就答应了,来到这山水之间作了国文教员。这里,会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似乎都有灵性,使诗人获得了颇为丰厚的收获。 《树》这首诗,就产生在这个时候。 新宁县是一派田园风光,似乎离抗日烽火很远,似乎听不见中华民族的勇士们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枪炮声和呐喊声。但诗人的心并没有沉醉在这一派田园风光

里,他的心伸出了无数的触角,时刻感受着民族存亡大搏斗的脉膊。他的心不能平静,他的诗仍关怀着天下兴亡的大事。 也许这里的树有其特殊的风姿吧,也许此时此刻,诗人对这里的树有一种特殊的感 情吧,这里的树引起了诗人的注目和沉思。《树》这首诗产生了。 《树》这首诗并不长,只有八行。然而,这首诗却有着巨大的涵量。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这前四行诗,写出了一种景象,这景象是实实在在的,不仅是诗人,别人也能够感觉到。世界上的树都是单独的立着的,彼此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单看这四行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不看下面,别人也很难知道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但是看了下面的诗句,这前四句的涵意就明朗了,在这朴素平易之中,有着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概括力。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但是”,一个转折,把读者的目光从地上转移向地下,这首诗的博大涵意逐渐清楚了。这一个“但是”,有着巨大的力量,诗人是要人们知道,别只看树在地面上孤离地兀立,更重要的是要看树在地下的情景,在地下,树的根是“纠缠在一起”的。 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楚,前四句写树的地上景观,后四句写树的地下景观。这两种景观都是树的生存景观。 看完全诗,读者就会明白,这首诗决不是只写树的生存景观,而是在写一种社会的、人民的生存景观。更确切地说,诗人是在写当时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状

名著阅读艾青诗选解析

名著阅读艾青诗选解析 名著阅读艾青诗选解析 一、基础知识 1. 作者情况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 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 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 成书过程 1976 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 1979 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3. 作品风格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二、拓展延伸 1. 诗人故事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2. 经典名言 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 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艾青《太阳的话》赏析

艾青《太阳的话》赏析 这是一首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明媚和亮堂的抒情诗,诗歌的题目是《太阳的话》,其实是借太阳之口,表达了热爱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声。 全诗共4节。 第一节一开始,作者就用富有激情的呼唤,表达出太阳渴望走进小屋的急切心情。“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因为人们居住的房屋门窗紧闭,终日看不到阳光,所以太阳才急切地呼唤:“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祈使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的反复出现,表达了太阳急于走进小屋的心情。 第二节,作者用四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写出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的事物。“花束”“香气”“亮光”“温暖”“露水”,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露水”可以滋润万物,“花束”和“香气”能使人神清气爽,“亮光”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使人驱除寒冷。 第三节,再次运用祈使句,表达了太阳盼望人们醒来,看到光明,看到美好事物的急切心情。 第四节,在第三节的基础上,语义进一步深化。太阳不仅要唤醒人们沉睡的双眼,还要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的到来。“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是说太阳通过不断地给予人们花束、香气、亮光、温暖和露水,让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从身体到内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唤起人们追求光明,热爱生活,焕发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太阳的话》这首诗写于1942年1月14日,是艾青到延安以后写的一首诗,富有浪漫气息,是诗人的一首代言诗。艾青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他的一些优秀的诗篇不是写太阳就是写火把或黎明。从我国的诗歌史来看,我国古代诗人更钟情歌咏月亮,歌咏它的柔和而明媚,纯洁而恬静。我们要感激艾青,他填补了诗歌创作的空白,他为我们歌咏了太阳的美、太阳的善和太阳的真,让我们认识到了太阳的重要。诗人写太阳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言,他代言的是民主政治,是能够给人类带来解放的民主政体。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诗人用太阳来比喻它,来代言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的亲民思想。

中考语文名著参考资料 《艾青诗选》知识点梳理、训练及答案

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诗歌风格 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经典名言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5.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6.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艾青诗歌的意象 艾青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他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更写出了“游动于地心的热气”、“土地—农民”的复活:“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与解放。这正是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艾青诗选》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艾青(1910-1996),原名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发表于1933 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___________》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艾青的诗 艾青经典诗歌欣赏

艾青的诗艾青经典诗歌欣赏 经典诗歌欣赏《失去的岁月》作者:艾青不像丢失的包袱可以到失物招领处找得回来,失去的岁月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有的是零零星星地消失的,。 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有的是人潮汹涌的车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丢失了的不像是纸片,可以拣起来倒更像一碗水投到地面被晒干了,看不到一点影子;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要成了化石就好了,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i时间也像是气体,像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失去了的岁月好像一个朋友,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忽然得到了消息;说他早已离开了人间。 (现当代诗歌精选集)经典诗歌欣赏《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被雪

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我

《艾青诗选》知识点汇总

《艾青诗选》知识点汇总 作者简介: (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诗歌风格: 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经典名言: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5.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6.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艾青诗选练习题及复习资料

《艾青诗选》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艾青(1910-1996),原名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__________________》,发表于1933 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___________》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2.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和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和“________”的歌手。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3.艾青于 1910 年阴历 2 月 17 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乳母——_________ 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 4.“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 无数的 / 我们的年 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 不知明天的车轮 /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 / 中国的路 / 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出自艾青《___________________》 5.艾青的《_______》歌颂了毛主席。 6.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这段诗节选自艾青的________。 二、选择题。 1. 下列诗歌写于诗人“归来”后的是( ) A.《我爱这土地》 B.《太阳的话》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D.《光的赞歌》 2. 1978 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A. 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 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比较深沉。

《艾青诗选》名篇摘抄赏析5篇优美诗歌

《艾青诗选》名篇摘抄赏析5篇优美诗歌 《艾青诗选》是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里饱含着五四战斗精神和进取精神,希望以下文章对您了解艾青诗选有所帮助。 《艾青诗选》一 梦 作者:艾青 醒着的时候 只能幻想 而梦却在睡着的时候来访 或许是童年的青梅竹马 或许是有朋友来自远方 钢丝床上有痛苦 稻草堆上有欢晤 匮乏时的赠予 富足时的失窃 不是一场虚惊 就是若有所失 《艾青诗选》二 黎明的通知 作者:艾青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给太阳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 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 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 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 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 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太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 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 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 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 请鸣响汽笛来欢迎 请吹起号角来欢迎 请清道夫来打扫街衢 请搬运车来搬去垃圾 让劳动者以宽阔的步伐走在街上吧让车辆以辉煌的行列从广场流过吧请村庄也从潮湿的雾里醒来 为了欢迎我打开它们的篱笆 请村妇打开她们的鸡埘 请农夫从畜棚牵出耕牛 借你的热情的嘴通知他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