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题

第6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Ⅰ基本知识

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②它包含着两层不可分割的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性特点?

①发展程度:

②产业结构:

③市场化程度:

④教育文化程度:

⑤富裕程度:

⑥地区差距:

⑦体制健全程度:

⑧文明程度:

⑨同世界的差距:

⒊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特点?

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个历史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这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我国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人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都还不够完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没落思想以及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仍有广泛影响。所有这些现象、问题的改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即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这是由我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发展步伐加快,各国经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要追赶世界先进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则只能在与资本主义的并存和竞争中进行,必然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⒋根据十七大报告修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表述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基本途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优良传统和根本立足点。

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①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③为新时期有效地防“左”反右提供了锐利武器。④为我们党指定方针、路线和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

Ⅱ理论运用

⒈中共十三的观点和内容“标志着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稳健的时代”。

这种评价至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十三大上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的伟大历史意义。①依据中国的国情确立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新时期有效地防“左”反右提供了锐利武器,为我们党指定方针、路线和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②正确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要路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向,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

⒉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成熟度等方面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总体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社会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总体不发达,人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离经济普遍繁荣还有一定距离。

②从文化方面来看,科技教育文化取得重要成就,但总体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文化素质还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还没有成为社会自觉的意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没落思想以及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仍有广泛影响。

③从政治方面看,社会主义基本民主制度建立和巩固,但民主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官僚主义、特权主义等现象,社会民主理性意识薄弱,对西方民主思潮缺乏鉴别力。

④从社会成熟度来看,公民社会还处于雏形阶段,社会初步出现多样性但还没有达到和谐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问题的改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即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专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

Ⅰ基本知识

⒈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及其进程。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发展战略部署: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②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总体战略的第三步分三个阶段目标进行具体规划:21世纪第一个10年,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

;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根据对国情的科学认识来确定的,说明中国共产党要具备

的品格。

③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开始达到,但这样的总体小康还是

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

。所谓不全面,是指

。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

⒉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的目标,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目标。

①物质文明目标:

②政治文明目标:

③精神文明目标:

④生态文明目标:

⒊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①内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

的路子。这条道路所谓“新”,表现在:它相结合;注重

相协调;坚持;实现

相结合。

②着力点和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向的转变。注重依靠,

,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

③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抓住这条主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

的格局。

⒋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的内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三农”问题不断得到缓解,但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长期任务。

胡锦涛对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提出了“两个趋势”的论断,即

。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

的发展阶段。

2006年颁发的《》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总要求是:。坚持的方针是:。基本要求有:坚持,强化,加快,调整

,加大,促进。

主要措施有:①②

③④⑤

⒌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内容。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

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容:

。(P91)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决策提出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A

。B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内容有:①核心是把作为的战略基点,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②中心环节是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

转变,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③目标是增强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自主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推进中国现代化。④坚持的方针是

。⑤关键环节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

产力转化,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系统工程,是关键,是核心,是基础。

创新型国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②

③④。

⒍简述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和内容。

①意义: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问题,也是问题,关系。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的战略目标,对于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内容:2005年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总体部署是:

统筹区域发展扶持的重点是中西部地区:①

。②。③

。当然对东部地区有更高的要求:①

。②。

⒎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的含义。

要求: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核心问题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的协调发展。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①

。②。③

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⒏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①从国情看,;②从已有发展模式来看,

;③从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要素来看,。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矛盾必须通过建设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解决。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

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①

几个观念的转变:①

什么是循环经济?

Ⅱ理论运用

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代替工业化。

这种观点是脱离中国国情的错误观点。①我国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总体不发达是客观存在,在较短时期内不可人为消灭其他生产力达到最高层次生产力。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侵略、殖民掠夺、在占领国破坏环境、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达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飞跃,社会生产力的整体信息化比较容易。中国不需要也不可能走这样的道路。③中国继续工业化既要照顾社会生产力多层次性又要主动迎接信息化挑战,因此只能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包括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不要把人的发展排斥在新型工业化之外。

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是要最终消灭农村。

这种观点是脱离中国国情的错误观点。

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农业人口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农村建设成为与城市互相促进的能够承载相应人口的良好生活天地。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消灭农村。现阶段对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立健全农村新的社会体制系统,为和谐农村提供制度保障;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把农村建设成城乡和谐发展中的一元要素。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Ⅰ基本知识

⒈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特点。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对不相适应的部分的自觉调整得到解决。

③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认为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后来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发展,遭遇严重挫折。

⒉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丰富和发展。

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只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生产力发展就应当允许存在。

②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还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建立和完善能够解放生产力的各种体制。

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所谓阶级斗争或单方面提升生产关系来解决。

⒊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观点。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③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④改革也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⑤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⒋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观点?

①从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改革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从改革的对象来看,改革是对原有的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③从改革引起的重大变化来看,社会主义已经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⒌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总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觉行为。

③社会主义改革在性质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实践中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反对旨在放弃社会主义的言行,也不搞抽象的姓“社”姓“资”争论。

⒍如何理解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①“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方针。

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重大问题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条件,发展和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③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的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⒎简述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依据。

①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是实行对外开放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③对外开放也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

⒏简述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当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才能获得对外开放的最大双赢。

③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Ⅱ理论运用

⒈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和重大意义?

⒉反对改革开放无非有两种意见:一是觉得改革开放导致了当今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贫富分化、腐败严重、社会风气恶化等,这样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一种认为改革开放不彻底,认为只有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才算得上真正的改革开放。你是如何正确认识我们所需要的改革开放的?

第8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Ⅰ基本知识

⒈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

①一般特征即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保障制度社会化。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搞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C在宏观调控上,

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兼顾市场和计划的长处。

⒉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必要性。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②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⒊正确理解邓小平的“先富与共富”思想。

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的集中概括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①平均主义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差距和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在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既损害效率也损害公平。

②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效率。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才能“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先富起来的人必须是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得富裕。先富的地区和人群应对其他地区和人群起到示范、帮助和带动作用。

③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先富”与“共富”思想的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两极分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把重点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允许和鼓励“先富”这个大局和带动和最终实现“共富”这个大局统一起来。

⒋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依据主要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①坚持公有制

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②劳动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最终源泉,这也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③社会主义尊重劳动人民的文明主体地位,就要尊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意义上看: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最终打破平均主义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充分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生产要素和劳动都是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源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要素被不同所有制排他性地占有,必须实现生产要素和劳动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生产。②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也决定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使劳动更快更大程度地转化为财富,这也决定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三是管理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动一切经济因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⒌简述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科学含义。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公有制经济多是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存在的,它不仅包括以独立形式存在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所有制方面各种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③目前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除国有独资企业、集体企业之外,还包括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在经营方式上可采取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承包经营等形式。

Ⅱ理论运用

⒈在市场经济中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都要进入市场共同参与生产,相应地都应为其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入。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同按劳分配为主体相结合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劳动转化为价值。任何生产要素只有同劳动结合,才能发挥生产作用,劳动仍然是价值的最终源泉。过分强调非劳动的生产要素以致于在分配中否定劳动的作用是不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本质要求结合在一起的,应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以合理的比例分配。

⒉公有制通过私有化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唯一出路。

这种观点是颇为流行但实际错误的观点。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初通过殖民掠夺、剥夺小生产者积累资本和财产,并通过法律确立了资本家私人财产的合法性。这只是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②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推行“私有化、市场化、民主化”,目的是确立资本主义的全球统治。部分前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私有化走向市场经济,把本来属于劳动人民通过劳动积累的公有制财产转归私人所有,这是极大的不公平。就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合法的。

③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经济是劳动人民共同的财产形式,只能通过实现形式多样化,将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开,实现公有制经济的保值增值。非公有制经济也可以通过依法取得对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权并确保公有制所有者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获得发展。但不允许通过公有制私有化为非公有制财产。

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没两样。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无可否认,市场经济无论在什么制度下都具有企业行为自主化、经济关系市场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等共性。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本质要求相结合的。如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以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确保劳动人民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基本经济权利以实现共同富裕等。③对不同制度下的

市场经济我们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成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实际上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⒋搞市场经济就避免不了剥削和两极分化。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概念,它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需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依法经营发展,在一定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剥削。只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采取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取缔违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等政策,是可以将剥削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并避免两极分化的。

⒌论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运用。

效率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追求市场效率就是通过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指经济效益。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原则。社会公平是指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合理分配的问题。社会公正包含同等条件应当获得同等机会或者同等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

首先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体现效率优先。①要坚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促进效率。②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市场,平等竞争、优胜劣汰。③劳动者个人收人分配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奖优罚劣、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反对平均主义,以提高效率。

在社会再分配中尽可能体现社会公平。①要规范市场主体,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垄断。②规范收入形成机制,保护合法收人,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的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十七大报告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能有机会获得收入,即可出让财产使用

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条件获得收入的新保障制度。

⒍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财产性收入”是专业经济术语,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更多”意味着覆盖面更广;“群众”就是咱老百姓;“拥有”就是合理合法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指各方面的财富,涉及到诸多金融理财方式;意思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主要是想遏制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

低收入者多靠劳动力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第9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⒈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关系?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⒉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紧迫性和长期性?

①“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②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还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发达的经济文化条件。宗法专制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民主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还会长期存在。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需要不断的认识和探索。

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民主制度主要有哪些?

①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国体)

②实行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④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实行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

⑤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⒋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处理彼此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友党关系,其关系得到宪法、各自党章的确立和保障。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主要方式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